1. 求手繪唐代古裝美女
2. 唐代服裝花紋
整體看來,唐代貴族女子裝主要有三種組合變化,即襦裙裝、胡服與女著男裝。初唐女性裝束多與隋代相近,上穿小袖短襦,披帛,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用綢帶系扎,以後數百年雖屢經變化,且受到別樣流行服式沖擊,但始終保持襦裙這一基本樣式;盛唐時期,來自異域的胡服以其全新的形式受到廣大貴族女性的青睞,在此風氣影響下女著男裝也盛行一時;中晚唐以來,胡風漸弱,更多地恢復了漢族傳統,經過改制的寬衣大袖的襦裙裝又成為婦女的主要著裝形式。
唐代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貴族女子著胡服在此時期經歷了兩個階段:初、盛唐時期從宮中到民間廣泛盛行來自西域、高昌、龜茲並間接受波斯影響的胡式服裝,特徵為頭戴渾脫帽,身穿圓領或翻領衣長及膝的小袖袍衫,下著條紋褲,腳穿半靿軟靴或尖頭銹花軟鞋,腰束蹀躞帶,帶下垂掛隨身物品
在唐代的繪畫或陶俑中,都可以見到婦女穿著窄袖的衣服,袒著胸口,露出半隻臂膊,系著束到乳房以上的長裙。在她們的肩背上還披著一條長長的圍巾。這圍巾兩端垂在臂旁,有時一頭垂得長些,一頭垂得短些。有時把圍巾兩頭用手捧在胸前,下面垂至膝下。有時把右邊一頭固定束在裙子系帶上,左邊一頭由前胸繞過肩背,搭著左臂下垂。有時把披在兩肩旁的垂端湊在胸前,好像穿著一件馬甲。形式很多,都很合乎審美的要求。這種長圍巾就是「帔帛」。
唐代裙裾的紋飾加工也非常講究,唐代小說《許老翁傳》,講天寶年間益州(四川成都)士曹柳姓者之妻李氏,穿「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羅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白樂天《戲代內子作詩賀兄嫂》詩:「金花銀碗饒兄用,罨畫羅裙任嫂裁」。銀泥是用銀粉繪畫的紋飾。罨畫是五彩的手繪花紋。此外裙子用金縷刺綉、印花、織花、彩色相間等工藝加工的,更為多見。唐代的裙裝,有的還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鄰女》詩:「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贈歌姬詩》:「胸前瑞雪燈斜照」。方干《贈美人》詩「粉胸半掩凝晴雪」。歐陽詢《南鄉子》:「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裝的寫照。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3. 唐朝女裝的演變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共6張
唐代手飾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共8張
唐代婦女化妝順序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
4. 唐代女子美麗的漢服圖片,作法和解釋
:100%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
5. 求唐代古裝手繪美女圖,半身圖,感謝。。。
採納了吧 謝謝 O(∩_∩)O謝謝
6. 唐朝女人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唐代流行的女裝款式為襦、袍、衫、裙、半壁等種類。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服飾雍容大度、典雅、華貴、飄逸、百美競呈。
唐代婦女除了流行穿襦裙之外,還流行一種叫「半臂」的服飾。因其衣袖為短袖,直到手臂的一半而得名。其特點為兩袖寬大平直只到肘部、對襟,長及腰部。
與短襦、半臂相配的服飾,有一種叫「披帛」的配飾。它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披肩和圍巾,一種是較寬但長度較短,像披肩一樣披在身上,另一種是又細又長的飄帶,穿時挽在兩臂。「披帛」一般由輕薄的面料製成,在面料上手繪或手綉圖案花紋。
7. 唐朝的女裝
唐代婦女服飾 穿大袖紗羅衫、長裙、披帛的貴婦(《簪花仕女圖》局部)。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簪花仕女圖》描繪的是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散步、采 花、捉蝶及戲犬時的情景。圖中人物服飾,與其他唐人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的裝束。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 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系。尤其是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就是對這種服裝的概括。
晚 唐士人服飾 戴硬腳襆頭、穿袍服的晚唐士人。已接近五代時的樣式。所穿圓領大袍下擺都施一道橫襕。這種服式起始於唐初的「襕袍」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 是具體樣式與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領口用同色衣料的闊邊鑲沿,內衣白色護領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時寬松。圖中文人頭上戴的襆頭,也是中晚唐的 樣式。
唐胄甲的演變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 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 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本圖從左至右依此為隋代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盛唐胄甲、盛唐胄甲、中唐胄甲、晚唐胄甲。 可以上網查找網路全書
8. 唐朝服飾和官帽上的花紋 要圖...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lindifeng/mpic/item/1f90319bbec63dacc8eaf4df.jpg
不知道這張怎樣,感覺好像大多數衣服都是碎花~
你可以查一下武則天的劇照,應該有不少吧~
9. 求一張古風手繪圖片。整體很復古。一個唐朝女子,頭飾是幾朵紅花,手中還拿著一把宮扇遮住了半邊臉。
10. 求唯美古風手繪圖(唐裝或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