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越南旗袍秀

越南旗袍秀

發布時間:2021-06-08 21:10:29

❶ 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服裝是旗袍而不是漢服

漢服被侵略者強行截斷傳承達300餘年,故現在的人不知道漢服,但是現在的環境是,漢服在逐漸的復興。

漢服呢是華夏漢民族,從皇帝到明朝時期的傳統服飾,結合各個時代,每個朝代都在不斷的改進和傳承,直到清朝入關時期,一直作為中國國家禮服,現在很多人慢慢喜歡和接受漢服,而旗袍呢,旗袍就是民國時期,較為流行的改進服飾,很大一部分還是國外引進,再加以改良,旗袍看上去就是很有氣質的,但是只能作為一個分支來看待,畢竟只是一個時期的代表作。況且,高矮胖瘦的人不一定接受住,漢服呢,就比它更為接受和方便多了。

❷ 為什麼穿旗袍馬褂的人比穿漢服的多

看看吧

<a href="http://www.wenyi.com/culture/fushi/fsjs.htm" target="_blank">http://www.wenyi.com/culture/fushi/fsjs.htm</a>

<a href="http://tieba..com/f?kw=%BA%BA%B7%FE" target="_blank">http://tieba..com/f?kw=%BA%BA%B7%FE</a>

<a href="http://tieba..com/%BA%BA%B7%FE/tupian" target="_blank">http://tieba..com/%BA%BA%B7%FE/tupian</a>

<a href="http://ke..com/view/4514.htm"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4514.htm</a>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編輯本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歷史發展】

[編輯本段]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准。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准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范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滿族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隸制國家。為打擊、奴化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在滿清統治者進行的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漢服逐漸消亡。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有人認為(註: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樣式特徵】

[編輯本段]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歷代基本樣式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文化內涵】

[編輯本段]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人」的名字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漢人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漢服影響】

[編輯本段]

·中國北魏鮮卑族:改穿漢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盡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服裝:和服

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長上衣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韓服

唐代時期,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韓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一直保留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一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越南服裝:越服

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丁環)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Franc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無二。

【漢服劫難】

[編輯本段]

滿清入關之後,正式頒布剃發令的時間為順治二年農歷六月十五日,換算為公歷則為公歷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滿清撕下了不強迫剃發的假面具,徹底強硬的執行起剃發令來,至此展開了江陰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發的斗爭,至慘至烈,難以筆盡。死亡人數無法統計。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發,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滿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垂辮易服?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是因漢人鄙視野蠻,接受野蠻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萎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

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發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百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像漢族這樣因服飾,發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怎樣看待「胡服騎射」與「剃發易服」?

我們應當接受外族先進的東西——但是在保留我們的基本典章的前提下。所謂「中道」是也!——拒絕,那是故步自封;但失掉自己,那是背棄祖先!胡服,包括唐的胡服,都是在保留漢家傳統衣冠的前提下,進行的。

胡式服裝,只是作為方便勞作的職業服裝,和某個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的流行風尚。而作為國家典禮的祭祀、朝見、禮賓——則一律是使用標準的傳統漢服。漢服一直是莊重、禮儀制度的代表;胡服,只是時尚、實用主義的流行。

胡服騎射——是我們主動學習外來文化的典型;

剃發易服——是我們的奇恥大辱,被奴役的標志。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❸ 旗袍深受世界女性歡迎,它來源於什麼

旗袍是中國乃至世界女性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的國粹和女性的民族服飾。盡管對其定義和時代仍存在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有學者認為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期的服飾。20世紀20年代以後,它成為最常見的女裝,1929年被中華民國政府確定為民族服裝之一。

他認為民國旗袍對旗袍有影響,但他不認為兩者之間有直接的繼承關系,所以認為不宜稱民國旗袍為「旗袍」,因此,他主張將旗袍改名為「旗袍」,將「台北旗袍研究會」改名為「台北旗袍研究會」。

❹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4)越南旗袍秀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❺ 56個民族風俗簡介,越簡單越好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景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隴川、 盈江、瑞麗、梁河五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先後出現了"峨昌"、"遮些 "、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經民族識別確認為景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紀末葉創制了以拉丁字 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保安族介紹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通曉漢語。保安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家庭生活習俗及社會等方面與當地回、東鄉等民族大體相同。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族,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當地各族群眾中享有盛名,被稱作「保安刀」。

藏族介紹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 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 5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以青稞等製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達斡爾族介紹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於達斡爾族長期和當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大部分人兼通漢、蒙古、維吾爾、哈薩克、鄂溫克語。"達斡爾"是達斡爾族自稱,"達斡爾"之名最早見於元末明初。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傳說以及達斡爾族的語言、地理分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研究,達斡爾族與古代契丹族有淵源關系。

朝鮮族介紹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龍江、遼寧省,其餘散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 朝鮮族的先民, 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關於朝鮮語的系屬問題,中國學術界尚未定論,但多數傾向屬阿爾泰語系.

拉祜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以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於古代氐羌系統。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苦聰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 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

高山族介紹
現有人口40萬,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其餘3000多人,散居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高山族有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

黎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

哈尼族介紹
現有人口1253952 人。絕大部分集中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自稱很多,有「哈尼」、「卡多」、「(亻愛)尼」、「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20世紀50 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薩克族介紹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族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的「烏孫」。「哈薩克」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厥語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薩克」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據民間傳說,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

珞巴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赫哲族介紹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424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饒河、撫遠兩縣,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個民族鄉。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有不少語匯與滿語相同。現在4 0 多歲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會說民族語,通用漢語。赫哲族沒有文字,通用漢文。過去曾信仰過薩滿教。

基諾族介紹
現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 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 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 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伸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5個民族。由於多種原因,基諾族的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是其傳統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刻竹木記事。典型的民族服飾是砍刀布和尖頂帽

滿族介紹
現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旗袍是滿族的典型服飾也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門巴族介紹
現有7 4 7 5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

納西族介紹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散布於維西、中甸、德欽、寧蒗、永勝等縣。曾經被稱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定名為納西族。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自元、明以後,納西族主要使用漢語文。至於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師"東巴"用來書寫經典,故又稱"東巴文"。另有一種音節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圍很小,寫成的經書也不多。

傣族介紹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弧形地帶, 西雙版納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元江、新平等自治縣。傣族歷史悠久。在漢代,傣族先民稱為「滇越」,清代多稱「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都從印度字母脫化而來。長期以來,聰明智慧的傣家人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深淵的文化和歷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

徳昻族介紹
現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史書記載的「茫蠻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國成立後稱崩龍族,1 9 8 5 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改名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基本與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昂語支。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東鄉族族介紹
現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

侗族介紹
現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的黔東、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縣。侗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後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鄂溫克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 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處於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們"。過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溫克族曾分別被稱為" 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居民同時信藏傳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 語支。 牧區通用蒙古文,農區和山區通用漢文。

鄂倫春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 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 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 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語言 ,無文字。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 斯語支。

柯爾克孜族介紹
主主要 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蘇、額敏等縣。柯爾克孜族世代過著以游牧為主,兼事農耕的 濟生活。柯爾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爾語,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實厥語族 。自歷史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後,開始創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許多柯爾克孜族人已兼通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

毛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毛南族以農業為主,以飼養業和副業為輔,主要種 植雜糧、少數地區種植水稻。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該地區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民族文字,曾用漢字音義拼記過毛南語的民歌等,稱"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壯語及漢語,現通用漢文。

怒族介紹
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僳僳族長期共處,怒族人民普遍會講僳僳語。

苗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建國後統稱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仫佬族介紹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 部山區,9 0 %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多自稱"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仫佬人民的意願,統稱仫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普米族介紹
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 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氂牛山麓。少數分布於麗江、永勝、 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里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普米族自稱"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 。許多普米人 還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數人還信仰道教和藏傳佛教。

撒拉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藏、回、漢、蒙 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 "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 語支的烏古斯組。由於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彙。無文字,通漢文。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

獨龍族介紹
現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的 獨龍河兩岸的河谷地帶。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獨龍族。
千百年來,獨龍河谷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保留著較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特徵。獨龍人從事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採集和狩獵在家庭副業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部分通曉漢語。

布朗族介紹
現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瑤族介紹
現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

仡佬族介紹
現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 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畲族介紹
現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與雜居特點。畲族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土族介紹
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以土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被稱為「土族之鄉」,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這兒。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土族之鄉便是互助縣。關於土族的先祖,學術界尚無定論,大多數傾向於吐谷渾說。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族,在4 世紀初遷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肅南部,後逐漸建立吐谷渾王國,公元663 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王諾曷缽避走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遷居今寧夏,其部屬之一部分散居祁連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縣一帶。後來經過與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時形成土族,史書上稱之為「土人」,互助土族則自稱「蒙古爾」、「察汗蒙古爾」。土族具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學藝術。故事眾多,歌謠豐富。

佤族介紹
現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彝族介紹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裕固族介紹
現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 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壯族介紹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漢族介紹
漢族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介紹
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 )。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黨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

烏孜別克族介紹
現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

錫伯族介紹
現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 吉林等省。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 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錫伯族以勇武騎射著稱。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塔吉克族介紹
有人口3 3 5 3 8 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人。從公元前二世紀起,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這里便成了東西絲路的孔道。數千年來,塔吉克人不斷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了自己頗具特色的歷史與文明。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塔爾族介紹
現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當數散居在布爾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爾族史稱"達旦"、"韃靼"、"達怛"等。

❻ 亞洲是怎麼過春節的

家中成員祭拜祖先

在泰國,除夕夜,一家人歡聚一堂,貼對聯、放鞭炮、包餃子、准備年夜飯,但最重要的還是祭祖儀式:在家中的小祭台上擺放豬頭、雞鴨魚肉、新鮮水果等祭品,點上燭台香爐,家中成員一一祭拜祖先。大年初一,華人們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到住家附近的寺廟里行布施,或到孤兒院、養老院捐錢捐物,以做善事的方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人平安;在向親朋好友拜年時,晚輩們通常會送4個到8個代表「吉祥如意」的大紅橘給長輩,長輩則以「紅包」回禮;一些生活相對寬裕的家庭還會把床上用品、碗筷、衣物等置換一新,以求新年新氣象。

買福袋 搶福氣

在日本,直至明治維新後才把農歷大年初一提前到公歷元旦來過,雖然元旦成為日本最盛大的節日,但春節習俗卻保留下來。每年新年開業第一天,日本商家都會把同一種類的幾個特定款式商品裝進不透明袋子,放在店鋪顯眼位置供顧客選購,即為福袋。福袋種類繁多、價格實惠,顧客在付款前不能打開袋子查看內容,所以買福袋還帶有些許碰運氣、搶福氣的成分。 花市最熱鬧 春節是越南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與中國的傳統習俗一樣,越南人過年也有大小年之分,農歷十二月廿三為小年,也稱灶王節,過年時間從農歷廿三一直延續到正月。按照傳統的習俗,小年是供奉灶王的節日,人們都要到河邊放生灶王爺的坐騎—鯉魚為他踐行,祈求他在向上天匯報時能更多地體諒民間疾苦。

蕃桿是民間避邪消災的東西,仍是許多人家保留的習俗。盡管過年貼對聯的習俗越來越淡,到首都河內市文廟的節前對聯一條街選購對聯及漢文字帖的客人仍是絡繹不絕。

粽子是越南人過年不可或缺的食品,也是拜祭祖先的主要貢品。越南的粽子是正方形的,寓意「天圓地方」。

大年初一,越南人都要祭拜祖先、土地、灶君及百藝師祖,祭品包括粽子、魚肉、腌蕎頭以及果盤。供拜完畢,小孩要向家中老人拜年,大人們則要給他們壓歲錢。

「沖年喜」是越南獨具特色的過年習俗。在越南過年,如果沒有得到特別邀請,最好不要輕易在年初一早晨串門。因為當地人非常看重年初一第一個上門拜年的人,這個人被稱作「沖年喜」之人。許多家庭都會托一個健康善良、有福氣的人來「沖年喜」,以便在新的一年給全家帶來福祿與安康。

而花市是越南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首都河內,花市在春節前10天就開始升溫。在河內較大的廣巴花市,攤位上擺放的菊花、玫瑰、百合、金橘和桃花,令人目不暇接。金橘樹和桃樹枝是許多人家過年時的必備品種。金橘樹寓意吉祥如意,財源滾滾;桃枝則被認為可辟邪,在新年裡帶來好運。此外,越南人過年要吃年粽。越南年粽是方形的,一般以糯米、豬肉和綠豆沙做餡,外裹數層芭蕉葉,用細麻繩捆紮得結結實實,每個都有1斤多重。

春節期間,越南各地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包括歌舞晚會、戲劇表演、斗雞鬥牛等。這種喜慶氣氛會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到廟堂進香祈禱 在印度尼西亞,2003年前總統梅加瓦蒂宣布春節為全國公共假日。雅加達華人一般在春節前10天左右就開始在家裡祭拜祖先。春節前印尼華人都會打掃房屋,所有家庭成員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印尼華人也保留著守歲、拜年的習慣,由於他們大多祖籍廣東、福建,因此至今保留著過年吃年糕的習俗。

按照當地華人的習慣,除夕當天人們要到廟堂進香祈禱,所以廟堂從早到晚香客如雲。雅加達唐人街歷史悠久的金德院和大史廟最熱鬧,絡繹不斷的香客將燃燒的香支高舉過頭跪拜祈禱,希望一年健康平安,萬事如意。香客從寺廟出來後一般要向等候在外面的數百上千婦孺發放紅包,雖然數額不高,但施者受者皆大歡喜,分享了節日的福氣。

除夕夜大多華人聚集在老人家裡一起吃團圓飯,家中最年長者先後接受兒孫們的拜年,老人則向每個人發紅包,然後以小家庭為單位與老人合影。之後是全家聚餐,除了各類美味佳餚,當地一種特製的大年糕是餐桌上不可少的,有的還擺上染紅的雞蛋和「長壽面」。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也是他們的選擇之一。直到深夜,晚輩們才告別老人,各自回家。

大年初一是政府規定的正式假日。印尼華人過春節一直延續的另一大特色是公益。各華社團體、宗親會、互助會和廟堂組織獻血、分發食品等社會公益活動,捐助貧困和受災民眾,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一個美滿幸福的春節。 妝藝大遊行是重頭戲 相較於中國大陸年味越來越不足的演變,春節在新加坡還是保留了相當傳統的特徵。而官方的鼓勵與民間力量的推動,是年味一直濃郁的根本原因。

坐在政府大廈大草場的舞台上,現場觀看妝藝大遊行。看著新加坡本土的舞龍舞獅隊伍、洛陽大伯公宮的揮旗,台灣高山族的舞蹈,泰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展現的地域風情,現場感受舞蹈演員的激情昂揚,完全沒有「隔」的感覺。

每年的妝藝大遊行是新加坡新春期間的重頭戲之一,每次都吸引數以萬計的居民、遊客追看,巨型的花車、造型炫目的服飾、活力四射的舞蹈,滿足人們追求喜慶、熱鬧的節慶趣味。最為重要的是,妝藝大遊行充分展示了民間藝術的激情。數千表演者多來自民間,也許不夠專業藝術水準,但他們落力參與,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恰恰符合這個人人盡歡的節日的本意。

對新加坡民眾來說,過年當然不僅僅是妝藝大遊行。節前忙著逛牛車水、買年貨、添新衣、大掃除、貼春聯;小年夜,在游輪上撈魚生;除夕夜,家人團聚吃火鍋,守歲派紅包放煙花;大年初一,參加團拜看舞獅,親人友人相聚歡;初二忙拜年,初三賞聖淘沙花會,初四同事學生互道「新年好」,初五看妝藝大遊行,初六包餃子,看華藝節話劇。

❼ 奧黛的發展歷史

在越南語里,奧黛一詞可以指歷史上的多種服裝,包括ao ngu than ---- 一種受到清國影響的時裝。包括河內藝術家Nguyen Cat Tuong 在1930年受巴黎時裝的靈感而重新設計的一種服飾,包括我們看到的西貢服裝設計師在50年代設計的樣式。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的越南南方,奧黛曾經非常流行,但是1975年越南全國統一以後,提倡儉朴的服裝而禁止時裝而基本消失,直到90年代,奧黛才重新流行起來。越南男子相對應也有一種叫Ao gam,通常也在重大節日和婚喪禮等場合穿,但是今天Ao gam只是在老年男子中才穿。不過2006年在越南舉行的APEC會議上各國首腦也都穿上了奧黛。
歷史流變
越南在歷史上曾受到中國的巨大影響,奧黛的發展流變也是如此,不過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本土意識開始增強,開始在奧黛中加入了不少少數民族元素。因此可以說,越南的奧黛是融合了多種文化的產物。網路上有人把它稱作「越南旗袍」是不準確的,雖然它與旗袍很相像,但是從歷史流變來看,奧黛在早期只是與旗袍有聯系,後期的發展則融合了歐美文化。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屬時代,一些年輕女孩開始進入法國人的學校讀書,這時出現了既能符合她們知識文化上優越感、同時又能領導時尚風潮的服裝。1930年代,當時最有名的設計師同時也是作家的 Nguyen Cat Tuong(法國人稱他 Le Mur)從巴黎時裝獲得靈感,設計了一系列明亮色系、肩膀打折、圓型低領、馬甲剪裁等具有濃厚法式風格的奧黛,同時也使用墊肩、袖套、蕾絲、流蘇等歐式配件。而另一位設計師Le Pho 也延續這種剪裁合身的風格,奠定了現代越南奧黛的基本樣式。
1950年代,Tran Kim 以及Dung這兩位服裝設計師,將領口到腋下這部分改采45度的插肩袖設計,可避免手臂活動時產生的縐折,同時也在長褲部分做了貼臀、寬管的斜邊剪裁設計,直到今天仍被繼續沿用。(Tram Kim,這位老牌設計師在1982年到美國加州開了分店 Thiet Lap Tailors,而他在西貢的老店則由他的兒子繼續經營)
1954年之後,南北越進入分裂時期,越南南方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開始出現無領的奧黛,這股風潮由 Madame Nhu(人稱「龍夫人」,她是前南越總統吳庭艷時代的第一夫人,因吳廷艷終身未婚,因此由吳庭艷胞弟吳廷儒的太太陳麗春Tran Le Xuan 擔任)親自帶動,她常常穿著船領或水手領的奧黛接見外賓,露出纖細白皙的頸部曲線。直到1975南越解放前,此時的奧黛呈現各種嬉皮、迷幻的風格,也有迷你裙化的傾向。
1975年北越解放南方,南北統一之後,奧黛幾乎消失殆盡,因為越共認為奧黛代表當年南越的資本主義、布爾喬亞與邪惡美帝,而且不符合勞動人民的穿著,只允許在少數場合例如婚禮時才能穿。 直到1986越南「革新開放」以後,越南政府開始重新提倡奧黛,奧黛因此才再度流行起來,並成為女性公務人員、旅館接待、新聞主播、航空公司空姐以及高中女生的標准制服
越南政府鼓勵婦女在正式場合穿著國服。例如,春節時普遍穿紅色的,喪禮穿黑色,婚禮以粉色為最佳。大中院校的女子校服定為白色國服,以象徵少女的純潔(所以在胡志明市街道上,時有遇到穿著傳統服裝的竟然都是女學生,一到上學或放學的時間,街道上成群的白色「奧黛」晃動著,十分醒目)而在她們結業典禮時則可換上色彩鮮艷的國服意味著她們的成熟,和和服有些相似。越南航空公司空姐的工作服也被設計成「奧黛」的樣式。一般情況下,中年婦女穿深色國服較合適,少女則為淺色或白色為主。雖然他們的男國服特色不太鮮明,和「唐裝」幾乎一樣,但足以見得他們對自己傳統服飾的重視。2006年11月17日至19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與會領導人穿的也是奧黛,不過由於奧黛本來是越南女性的傳統服裝,而與會領導人中,18名是男性,因此設計師專門對「奧黛」長衫略作改造。
1989年越南開始舉辦「奧黛小姐」的選拔(Miss Ao Dai),每年都吸引上千名佳麗參賽(在1989年有16000越南人參加了在胡志明市舉辦的選美大賽),年齡從15歲到35歲都有,而美術學校的學生也開始參與奧黛的改良設計,再加上女性雜志定期發表新的奧黛款式,以及越南紡織業開始蓬勃發展,因此越南奧黛進入繁榮階段。1995年東京舉辦世界小姐選美,越南佳麗Truong Quynh Mai 以一襲藍白相閑的錦緞奧黛贏得最佳民族服飾獎,同時也引起國際間對奧黛的重視。許多國際時裝秀或設計大師也從奧黛獲得不少啟發與靈感,例如:Claude Montana、Ralph Lauren、Karl Lagerfeld、Richard Tyler、Christian Lacroix等。
越南奧黛至今已成為國家形象、流行時尚甚至建築藝術的最佳代表,目前首都河內正在興建一座全越南最高的65層樓建築,預計2010正式完工,而它的外觀正是來自越南奧黛的靈感。

與越南旗袍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版羽絨服短款女裝 瀏覽:732
帶帽子衛衣配什麼內搭 瀏覽:70
中山有什麼潮牌實體店 瀏覽:685
男士格子夾克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09
形容衣的詞語 瀏覽:265
新滌綸夾克有異味怎麼去除 瀏覽:609
鉤針編織女士馬甲花樣 瀏覽:857
紅襪子配什麼褲子要看 瀏覽:416
焦糖色適合什麼絲巾 瀏覽:269
穿羽絨服怎樣戴絲巾 瀏覽:439
羽絨服品牌排名大全女式 瀏覽:641
長直發帶什麼帽子好看嗎 瀏覽:571
灰色制服絲祙在線播放 瀏覽:779
南寧市邕寧區購買校校服點 瀏覽:425
中國旗袍微信群 瀏覽:566
寶寶彩色線帽子顏色怎麼配 瀏覽:334
第章旗袍肛 瀏覽:631
襯衣馬甲搭配什麼外套好看圖片 瀏覽:442
長郡校服網上可以買嗎 瀏覽:207
哇品會男士燈芯絨襯衫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