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滿族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滿族人民的節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有的具有歷史記念意義。如最具民族傳統的頒金節,中秋節,二月二龍抬頭等。滿族人是特別注重禮節的民族。
頒金節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族為族名。因此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
春節
舊歷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首,停止勞作,合家同慶。家家門上貼對聯,按旗屬分別掛紅、黃、藍、白不同顏色的彩箋。至夜,祭祀神佛、祖先。多面手合家吃水餃。初一早起在人孩子換上機關報衣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
端午節
每年舊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日凌晨,家家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插於門首。食糯米糕。戴香袋、荷包。孩子頸腕拴五色絲繩,穿綉五毒的鞋地、背心。
中秋節
又稱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一天,又叫團圓節。入夜後,家家在庭院中沒供桌,供瓜果、月餅,至月到中天,家人團坐拜月賞月。
臘八
臘八為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要熬煮臘八粥。主要以黃米、江米、綠豆、紅棗等八種糧食乾果熬煮而成。
其它節日 其它節日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清明節、中元節等。
風俗 滿族人的後月的是扁平的,這是滿族人的愛好。尤其是東北一省的滿族人,他們從扁平腦、袋為美。小孩生下來以後,媽媽們就用小米、高梁米等做成小枕頭,讓孩子仰睡。其實,我們漢族也有這一習慣。
② 我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中山裝 布鞋 農村老年人不用買的現成腰帶,用長布條或繩子系褲子 衣服的紐扣用布條盤扣袢 農村老大爺自做的扣袢對襟粗布汗衫 農村和少數民族的織布 農村老大媽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 小女孩兒們扎小辮兒用紅頭繩
小孩兒眉心點紅點兒 小男孩兒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辮兒
2.吃飯用筷子 吃飯、喝湯用大碗並且端著碗喝 農村做飯用特大號大鐵鍋 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 一家吃飯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個盤里的菜 生吃大蔥、小蔥蘸醬 吃生蒜 吃餃子 饅頭 手擀麵條
餅子、窩頭 喝粥 餄餎 燉骨頭 雜燴菜 煎餅
油條、果子、鍋箅兒、麻花、麻葉 粽子 元宵
餛飩、雲吞 燒餅 糖葫蘆 喝白開水 原發自我國的各種蔬菜水果等等,中國吃食幾千種,都是傳統
3.中國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區域都有極獨特的特點,睡大火炕 不用上網或各處打聽,找到我國發行的民居郵票就可看個大概
4.先民創的各種獨輪車 農村自己攢、焊的自行車 出門遠行看黃歷
5.過祖先遺留傳承的節日 拜祖先 磕頭 燒香
燒冥紙錢 唱聽看京劇、地方戲 舞獅、舞龍 、高蹺、秧歌、旱船、落子、相聲、京東大鼓、西河大鼓、對歌、花燈、踢毽子、打陀螺、燈謎、歇後語、拜年、中國紅、中國畫、文房四寶、癢癢撓、年畫、對聯、石獅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輓聯、紅白事隨禮、中式傢具、中國瓷器、中國雜技、漢字、漢文化、黃歷、易經、八卦、道教、古遺跡、古建築、詩詞歌賦、撲滿、中國結、中醫中葯、糖人、鴿子哨等等等等
衣食住行、文學、藝術、婚喪、建築、禮儀、節日、時令、製造、科學、宗教等等均在其中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
③ 最適合漢族的跳舞道具
反問:如果是要代表漢族跳漢舞為什麼樓主要穿旗袍?
旗袍改良自滿族的旗裝,既然樓主要表演漢舞,用漢族的道具,那旗袍是絕對不合適的。
再者說,樓主確定跳的是漢舞?沒有一位舞蹈演員穿旗袍跳漢舞,這是肯定。,所以也沒有可以搭配旗袍跳漢舞的道具~
請樓主移步查詢有關漢舞的形式。事實上,漢舞現在是古典舞的一個分支。一直以來,漢舞中的道具都具有體現主題,點睛的意味在裡面。和棒子那個太極扇不啦不啦地跳不同。例如:盤鼓舞利用道具:盤或鼓,藉由舞者特製鞋子在舞蹈的過程中打出特定的節奏-----服飾:漢服。扇舞(請勿等同於秧歌~):利用扇子製造一種水墨意境,經由舞者與扇子的互動體現不同主題,服飾---還是漢服。還有劍器舞、戴面具的儺舞等等。
樓主明白為什麼漢舞大多是近些年根據壁畫,書籍復原,而沒有出色的漢舞世家或是舞者代代傳承嗎?---就是因為漢舞意境不是穿著旗裝或是旗袍可以跳出來的,而清朝剃發易服後哪裡有傳統的漢舞舞者還能存活?(秧歌,花鼓舞等群眾基數大的民間舞蹈除外,萬幸、可悲)
不知道樓主是否願意度娘一下看看漢舞的現代復原版本(相和歌,踏歌),再和您所知道的「旗袍漢舞」比較比較哪種代表了漢家兒女的風骨-------如果樓主願意深究,推薦新雅樂:台灣「漢唐樂府」的「教坊記」和「長歌行」這又是新雅樂的代表。
最後,如果樓主堅持穿旗袍跳所謂的「漢舞」,那麼:團扇---華夏兒女的發明,不同於日本的摺扇,在漢家的歷史中更為長久。當然,流傳過來的摺扇早已有了中國特色也是推薦使用的。
最後,祝樓主演出順利,舞出華夏兒女的風骨。 (以上所有的「漢」請理解為「漢族的」而非「漢代的」)
④ 周公解夢夢見自己身穿紅旗袍看扭秧歌
夢見自己身穿紅旗袍看扭秧歌:與人面對面決戰的場面中你的勝算把握似乎不如對方。這兩天不宜強行過關,維持防守的態勢就好。心中的理想、要求最好先放到一邊去,以較低調的姿態度過這一天才是聰明的。倒是對幫助自己的人要特別珍惜,輕忽了別人的好意以後可就沒人好心理會你了。
⑤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全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後被稱為滿人、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岩、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
早期文明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到距今約6000-7000年前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2]和茶啊沖文化。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3],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滿族的先民肅慎自公元前22世紀的舜禹時便見諸史籍。《山海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禹定九州時,周武王、成王時,肅慎均派使來貢,最著名的貢品為「楛矢石砮」。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時的肅慎王國、漢至兩晉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北宋至明時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系)的發祥地。 史書上關於滿族的祖先和中原往來最早的記載見於周代,周武王時,肅慎人貢獻過「楷矢石奢」。成王時,肅慎又派使來貢。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毫,吾北土也。」 漢代以後,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分別記載的挹婁(漢、三國)、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遼、宋、元、明),是肅慎的後裔,都是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
渤海郡國
渤海國 7世紀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滿族先人的一部)領袖大祚榮建立了渤海國。其統轄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鮮半島北部、東臨大海、西南達今遼寧省北部及東部。到9世紀末,渤海國被遼政權所滅。
遼代女真
遼朝(相當於北宋)時期,女真人在現中國東北地區分別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女真,長白山女真等等,這些女真部族之間並不相互統屬。其中生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國,消滅遼國和北宋占據中原地區。金朝繼承了北宋和遼國的君主制政體,遷入中原的金國人在文化和血統上也逐漸和中原民族融合。
金朝時期
金朝(1115年-1234年),或稱大金、金國,創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完顏部領袖),建於1115年,都城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後遷都中都(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天興三年(1234年)時滅於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共經歷9位帝王。金國是當時中國華北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其全盛時代的統治范圍為:東北到日本海、黑龍江流域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西邊接壤西夏;南邊以秦嶺到淮河一線與南宋交界。
滿族民俗文化(15張)金朝在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緊密的集合在一起,人們對一個統一的女真民族的認識更加清晰,在金朝統治中原時期,進入中原的女真人雖逐漸漢化但保持著相對的民族獨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國所滅,除當初留在東北以及後來陸續回到東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在長期與漢民族雜居的過程中逐漸融合,最終成為構成北方漢民族的一部分。
明清時期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 康熙
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同時,也有一部分遼代女真的後人並未被編入八旗, 變成現在的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但他們是今天滿族的近親,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編入八旗的還有當時相當數量的遼東漢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鮮人,甚至一些俄羅斯人,在八旗內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已徹底融入了滿族。 作為血統最為「純正」的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舊滿洲),其他 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新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 「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關內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故官方改稱為「滿族」,建國以後延用滿族稱謂至今。
編輯本段搶救挖掘滿族歷史文化
毛澤東主席早就說過:「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貢獻。」[4]滿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民族文化,雄踞於世界民族之林。 滿族在五六千年前,就在東北這方土地上與我們的人文始祖之一的舜帝一同開天闢地,壯心於華夏後土。肅慎人就是滿族的先祖。漢代以後,由於世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更迭,肅慎人便以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和女真的不同稱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台,扮靚自己的角色,直至公元1636年,才最終以滿族人的身份,一統華夏江山,定疆興國,獨居中華歷史發展的大舞台,建立了大清王朝。滿族歷史和滿族文化,無論是過去,還是在現在,它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尤其是在中華正在和平崛起的背景下,滿族文化,作為提升綜合國力的軟實力之一,定會發揮出她獨特的作用。
編輯本段人口
人口概述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滿族總人口為1068.23萬人,其中:男性554.78萬人,女性513.45萬人;性別比為108.05。與10年前的'四普'相比,滿族人口增加了83.55萬人,增長率為8.48%,平均年增長率0.79%。 在滿族人口中,城鎮人口有376.54萬人,占總人口的35.25%;鄉村人口691.69萬人,占總人口的64.75%。與10年前相比,滿族城鎮人口比率提高了7.15個百分點。 滿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遼寧省,共有550萬人,占滿族總人口的51%。另外,滿族人口在100萬左右的地區還有吉林、黑龍江、北京、河北、內蒙古。
歷史分布
根據清朝統計,1760年除東北和北京附近地區以外八旗兵超過1000人的城市有:荊州(5535人)、江寧(4126人)、西安(3970人)、廣州(3906人)、鎮江(3521人)、寧夏(3509人)、綏遠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屬於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涼州(1105人)。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滿族人初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大致從完顏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完顏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語;在其破遼獲俘後始識契丹文及漢文;遂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後的內外公文交往幾乎全用契丹文,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完顏阿骨打即 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制女真文字並於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此即後世所謂女真大字。20年後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制頒布另一種女真文字,此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滅亡後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會同館所編《女真譯語》為這種文字留下了珍貴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與遼代契丹文一樣,是借用漢語文習慣創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語屬多音節黏著語,語音加綴,動詞變格的頻率相當高,孤立的表意字並不能很好與語言相適應。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詞,也不能表示動詞詞尾變化,長期以來只能用於書寫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達口語,加之教學難度大,到16世紀初就逐漸失傳了。 目前,除一些語言學者和黑龍江省部分村落的滿族老人之外,滿族人通用漢語。滿洲貴族所自創的滿文是根據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錫伯族人還在使用錫伯文,並有定期出版的錫伯文報紙,目前也有觀點認為錫伯文就是滿文(祖先為融入華夏漢民族的鮮卑族)的一個變體,目前 滿文的滿族寫法 (manju)
,在故宮研究滿文檔案的人大多數是錫伯族人。另外,滿族姓氏已經融入漢姓,如「愛新覺羅」改為「金」;「葉赫那拉」改為「錢」等。 滿語來源於古代女真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典型的黏著語。滿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滿族語言學者額爾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創制的新型文字,起初這種文字只是單純模仿蒙古語音拼寫滿語,被稱為「老滿文」「無圈點滿文」或「額氏滿文」。後來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又命另一位學者達海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又字母右側上加「圈」加「點」,以更加方便讀寫。後來被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新滿文」或「達氏滿文」。滿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後,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逐漸學習漢族年代久遠的語言、文字。對漢字學習和應用的普遍性,使提高書寫藝術性成為必然趨勢,一批滿族書畫愛好者隨之出現。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慶年間,滿族上層社會書法家以群體規模登上文壇。 目前全國逾千萬滿族人基本不會說滿語。不過,近些年來通過互聯網,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年輕滿族人開始學習滿語,並且正在逐步擴大范圍和影響,同時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三家子滿族村,也建立了全國第一所滿語學校(政府建立)、哈爾濱阿城區的公辦學校了組建了滿文中專,黑龍江大學也建立了滿文專業等。哈爾濱工程大學也成立了滿通古斯語言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滿族文化交流協會。
編輯本段服飾
概述
旗裝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保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以西式審美觀念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國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發飾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 滿族頭飾
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裝」、「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代社會這種鞋除用於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滿族服飾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清朝時期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滿族婦女不纏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裝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裝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滿族男女非常講究頭飾,特別是女子的頭飾,成年以後即蓄發綰髻,盤髻的式樣有架子頭、叉子頭和兩把頭,還綴以金銀簪飾和各色花卉。滿族婦女日常戴平頂帽,帽子用絨或皮製成,綉有雲頭花紋,並留有帽沿,後面拖著大飄帶;青年婦女則愛戴扇形冠,冠為黑色,用青絨、素緞或紗製成,也稱做「旗頭」。滿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氈帽:小帽也稱便帽,章炳麟稱其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緞製成,帽頂綴一絲結或珠子,六瓣合縫,象徵著六合一統,有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民居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 滿族人的住宅,也有獨特之處。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牆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了起來,俗稱「萬字炕」。 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牆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滿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戶」,且分上下兩層,窗棱以萬字或工字為格,窗外糊紙,開關朝外,「恐夜間虎來,易於闖入」,居室內沒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飯、寫字都用它。此外,房樑上常懸著悠車,用樺木皮(木威)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出生的嬰兒就放在裡面睡覺,母親邊悠車邊哼著搖籃曲。所以有民謠說:「東北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生了孩子吊起來。」
編輯本段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八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音韻闡微》
編輯本段滿族文化
《滿文老檔》
中國清代皇太極時期以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檔冊)它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共180卷。主要記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系、宮廷生活、習俗、天文、地理等等。《滿文老檔》史料原始,記事廣泛,內容豐富,對《清實錄》等書的校訂補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清史、滿族史、東北地方史和滿族語言文字演進史提供了較系統而翔實的資料。
《八旗通志》
由鄂爾泰等奉旨撰寫。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鐵保等奉赦續修。至嘉慶四年(1799年),歷時12年完成。該書分八志、八表、八列記敘清太祖努爾哈赤至清世宗時八旗沿革、社會及軍事組織、人物傳略等項。對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價值。
《御制五體清文鑒》
清代官修滿、藏、蒙古、漢、維吾爾五種文字對照辭書。成書於乾隆末年。內容豐富,是中國少數民族辭書中的巨著。
《尼山薩滿》
史詩《尼山薩滿》也叫《音姜珊蠻》。滿族著名史詩。流傳於黑龍江流域。講的是一個女薩滿為從陰間救一少年的魂,經歷重重難關的故事。有多種手抄本流傳。 滿族剪紙:十二生肖
滿族剪紙藝術
剪紙
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族補綉
滿族民間工藝。或稱「釘線」,主要流行於東北地區農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餘、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綉於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編輯本段舞蹈
概述
滿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戰斗風格。女真人的習俗,「以女年及笄,行歌於途。 《滿族舞蹈》 陳玉先 作品
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大金國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興起舞,並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別是在節慶宴會上,主客男女輪番起舞,節奏和諧,一人領唱,眾人皆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後,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東北的滿族人,經常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曾盛於北京,流傳到東北的「子弟書」始創於八旗子弟,為滿族人所喜愛的文藝形式。晚清以來,涌現出了許多滿族曲藝表演藝術家。馳名藝壇的有趙星垣、雙厚坪、金萬昌、謝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樹棠、榮劍塵、常寶馥、連闊如、侯寶林、關學增等。這些曲藝表演家,其表演藝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隆興舞
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傳統舞蹈。舞蹈的特點,多由狩獵、戰斗的動作演變而來。如隆興舞,要選一些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逢喜慶宴會,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後一袖為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勢復雜繁多,有打漁的姿勢,穿針、織網的資勢,歡慶的資勢,單奔馬,打獵姿勢;雙奔馬、出征的姿勢;大小盤龍、龍戲水的姿勢,怪蟒出洞,龍蠕動的姿勢。十八式,即十八個舞蹈動作。 滿族秧歌
秧歌舞
又稱「韃子秧歌」。多於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長兩圓木,邊 擊邊對舞。常由三四人扮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扮持傘燈者,飾賣膏葯者為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若兩秧歌隊於路相遇,即行抗肩禮互敬。
莽式舞
⑥ 關於漢族各節日的風俗、飲食、服裝、活動。(600字)
漢族節日:漢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春節:春節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舊俗春節臨近,一般人家均買活魚養在缸內,等到春節時食用,寓意「年年有餘(魚)」或「吉慶有餘(魚)」。除此之外,家家還要剪窗花,貼年畫,掛春聯,貼「福」字。貼「福」字講究倒著貼,寓意「福到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過大年的氣氛非常濃。
除夕晚,民間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辭別」,也就是辭舊歲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趕回家,與全家人團聚共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家家都備有豐富的菜品,用雞、鴨、魚、肉、海鮮及各種新鮮蔬菜烹制出各種美味佳餚,這頓飯必有魚(余),預祝「年年有餘」。除夕夜一般要守歲,半夜零點,鍾聲一響,鞭炮齊鳴,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餃子,南方人則吃湯圓,不少地區有吃年糕的飲食習俗,寓意一年的好運更比一年高(好)。
春節期間,有相互拜年、饋贈禮物的習俗,人們見面要相互道「過年好」。許多地方還有逛廟會、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等民間活動。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燈節。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面湯圓。餡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錦、椰奶等。民間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元宵節之夜,還有猜謎語、觀燈等民間活動,更增添了節日熱鬧的氣氛。
(3)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由於五為陽數,所以又叫端陽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粽子多為三角形,品種很多,有小棗粽、豆沙粽、火腿粽、鹹肉粽等。一些地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喝雄黃酒,櫻桃的習俗。此外,還有賽龍舟的民間活動。
(4)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普遍都很重視這個節日,合家團聚,賞月,品嘗各式月餅,吃應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種瓜類等。各地區都有傳統月餅,如北京的自來紅等。每至中秋佳節,人們爭相購買月餅,饋贈親友,互祝團圓。
(5)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另外,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飲菊花酒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6)冬至: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做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北方地區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還有一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這個節氣經過數千年的延續發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面蔽等。曰
(7)臘八節:臘八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臘八粥作為我國的節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蓮子、黃豆、赤豆、綠豆、百果、紅棗等乾果熬煮而成。臘八粥其味多樣、清香可口、營養豐富,除含有人體正常飲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B族維生素和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臘八粥又稱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能增添喜慶。
⑦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急!!
1.中山裝 布鞋 農村老年人不用買的現成腰帶,用長布條或繩子系褲子 衣服的紐扣用布條盤扣袢 農村老大爺自做的扣袢對襟粗布汗衫 農村和少數民族的織布 農村老大媽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 小女孩兒們扎小辮兒用紅頭繩
小孩兒眉心點紅點兒 小男孩兒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辮兒
2.吃飯用筷子 吃飯、喝湯用大碗並且端著碗喝 農村做飯用特大號大鐵鍋 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 一家吃飯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個盤里的菜 生吃大蔥、小蔥蘸醬 吃生蒜 吃餃子 饅頭 手擀麵條
餅子、窩頭 喝粥 餄餎 燉骨頭 雜燴菜 煎餅
油條、果子、鍋箅兒、麻花、麻葉 粽子 元宵
餛飩、雲吞 燒餅 糖葫蘆 喝白開水 原發自我國的各種蔬菜水果等等,中國吃食幾千種,都是傳統
3.中國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區域都有極獨特的特點,睡大火炕 不用上網或各處打聽,找到我國發行的民居郵票就可看個大概
4.先民創的各種獨輪車 農村自己攢、焊的自行車 出門遠行看黃歷
5.過祖先遺留傳承的節日 拜祖先 磕頭 燒香
燒冥紙錢 唱聽看京劇、地方戲 舞獅、舞龍 、高蹺、秧歌、旱船、落子、相聲、京東大鼓、西河大鼓、對歌、花燈、踢毽子、打陀螺、燈謎、歇後語、拜年、中國紅、中國畫、文房四寶、癢癢撓、年畫、對聯、石獅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輓聯、紅白事隨禮、中式傢具、中國瓷器、中國雜技、漢字、漢文化、黃歷、易經、八卦、道教、古遺跡、古建築、詩詞歌賦、撲滿、中國結、中醫中葯、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