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一下阮玲玉所處的時代背景
阮玲玉所處的時代主要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
下面就講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衣食住行。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有種連衣裙的時裝。連衣裙是二十年代有一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人士,留學回國帶進了中國的。三十年代穿著者逐漸多了起來,連衣裙的樣式也不斷豐富起來,成為上海流行一時的時裝。那拉著穿旗袍貴婦人的黃包車在身邊穿堂過巷,還有可尋夾雜著「冰糖葫蘆」聲,現在覺得很有味道。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夏日的餐飲已經出現了汽水、冰淇淋、酸梅湯,以及摩登的刨冰等。一些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的老上海,自已在家裡也能製造一些飲料。例如,老上海是這樣製作汽水的:一個干凈的玻璃瓶,內盛開水,然後冷卻,放一些小蘇打,檸檬酸,再加入少許糖精。經濟寬裕的家庭。可再添些果子露,風味更佳。放好之後,立即把瓶塞塞緊,汽水就做好了。經濟拮據的人們,燒一壺開水,放一點白糖在裡面,買幾個碎冰塊放進去,做成冰茶飲料。
炎炎夏天,冷飲店前豎著可口可樂、荷蘭汽水等誘人的廣告,使人垂涎三尺。隔著櫥窗,可以看見摩登的年青女士唇中含著吸管,氣泡沫在高腳玻璃杯中跳躍著,或用小勺慢慢舀著冰淇淋,千種風情萬般嫵媚,更是一幅活廣告。冷飲店一般有電風扇,甚至還有冷氣,「白領」的上海人,下班路過冷飲店時,常進去喝一杯刨冰、冰琪淋或汽水,涼意頓生,令人愜意,然後再回家,星期日則約同三五好友來此相聚。因此,飲冰店的生意在夏日總是紅紅火火,拉門的小姐沒有半點休息的機會,穿著白色衣服的服務員像蜜蜂般來回穿梭,忙的不亦樂乎。
也有大排檔式的飲冰處,旁邊樹起一面白旗,一個大大的「冰」字,就算是招牌,簡單醒目。幾個圓形大木桶,塗著紅色的北京或天津產的酸梅湯字樣,並標明價目。幾張普通的桌子,鋪上塊白布。顏色各異的杯子,整齊在擺在面盆上。一切非摩登不興。這些街頭飲冰處,也摩登起來了,同樣有鮮橘子和刨冰出售,而且杯子里頭也斜斜地插著一根吸管。長衫的飲客,短衫的顧客,只要掏幾個銅板,便可用廉價而又摩登的方法暢飲一番,這一類街頭飲冰處,往往是座上滿客,生意絲毫不比冷飲店差。
走街串巷賣酸梅湯等飲料的也隨處可見,穿短衫的售主,紐扣並不扣上,邊走邊吆喝,汗珠一滴一滴地從額頭上滴下,自己卻捨不得喝一口。勞工、苦力之外,弄堂里的孩子們是常客,奔將過來,團團地圍著他的擔子,用他們父母掙來的一點錢,享受著那廉價的冷飲,面上浮起愉快的笑容。
孵電影院就不是一般人消受得起了。時髦而有錢的男女,才去一些有冷氣的電影院消暑,他們從中午一直坐到黃昏才出來。因為有的電影院買一次門票,可以不受場次限制,呆一整天也沒有關系,對談情說愛的人最合適。看露天電影,也頗為時興,乘涼與欣賞電影一舉二得。上海市內有幾處露天電影場所,一般處於公園內,空氣清新,環境宜人,一到天黑,遍地都是席地而坐的看客。還有一些年輕的男女反其道而行,到舞廳里消夏。一對對情侶在優美的旋律和昏暗的燈光下,忘情地跳著。旁邊的電風扇,不停的旋著,汗還是不斷地流下來,可他們並不覺得熱。對於他們來說,跳舞似乎比其他消夏方式更為有效。
上海瀕海臨江,乘一葉小舟,夜晚去浦江消夏,自是浪漫雅緻,但黃浦江風大浪急,得擔心船翻人亡,於是借擺渡之船兜風乘涼,便宜又實惠。遠一點,就到吳淞去。吳淞位於黃埔江和長江的交匯處,面向海洋,文人騷客美其名曰吳淞消夏為「吳淞看海」。從市內去吳淞可乘公交車、小火車。白天,在浩浩盪盪的海邊嬉水,晚上,海風從遠處刮來,身上衣單,還會感到一絲寒意。川沙高橋海濱的白沙地帶,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在此開辟了海濱浴場,供市民游泳避暑。海邊地勢平坦,浴場的沙子,都是用篩子除去了夾雜的小石子,縱目遠望,潮漲潮落,水天茫茫,令人心曠神怡,前來游泳的人絡繹不絕。
三十年代初,上海市內游泳池主要有四種類型:公共游泳池、團體游泳池、學校游泳池以及私人游泳池。最大的是虹口公共游泳池,常常人滿為患。更衣室裡衣服亂七八糟,中外男女擠滿了一池。會游的人在台上跳下來,不會跳的人身上套著救命圈。一些姑娘不會游泳,但坐在淺水中請人攝取幾張曲線美的倩影。游泳累了,走上岸來,卧在草地上,享受著日光浴。等到太陽無精打采地西墜的時候,換好衣服回家,喧囂一天的游泳池便恢復了寧靜。
到了夏天,原先一些高樓內的游戲場,就搬到了樓頂,這些高樓大多是大百貨公司。它們地理位置優越,居高臨下,放眼四望,上海灘盡收眼底。有識之士便在樓頂開辟了露天游戲場,門票便宜,每人四角,場內遍設花卉盆景,游戲多種,還有演出:說書、大鼓、灘簧、戲法、雜技、滑稽、女子新劇等。集觀景、看戲、享受空中陣陣涼風於一身的屋頂花園,成為人們新的時尚消暑方式,一經開辟,便受到人們的青睞。
一些富商、官員家有馬車,充滿了西洋情調。車有單馬雙輪車,有雙馬四輪車,車身敞開,上面支起漂亮的遮篷,後面兩邊各有兩個高大的鋼絲輪子,中間托起長方形的寬大車廂,分前後兩車廂,坐於其中,招搖過市,路人注目,富人自覺身價倍增。車夫響鞭一甩,雙馬奔騰,疾駛如飛,陣陣涼風撲面而來,暑氣頓時全消,富人對此樂此不疲,甚至通宵達旦。汽車引進上海後,汽車兜風又成為他們的新一愛好,成為消夏的時尚。汽車兜風一般要在晚上八九點鍾,避開人多商雜的地方,專向僻靜的地方駛去,一般沿靜安寺方向西去,樹木漸多,風自天地來,涼氣腋下生,好不快活。
但對大多數貧民來說,夏天的滋味實在不好受,在熱浪襲人的季節里,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冒著烈日奔波,哪裡有閑錢和閑情呢?黃包車夫們拉了最後一趟客人後,回到家裡,渾身的汗珠還從毛孔里向外滾出來,一顆顆珍珠似的。搭在肩上的面巾,早就變成了黑色,發出一股剌鼻的汗臭味。妻兒趕忙遞上涼水和濕毛巾,車夫接過來擦二下,咕咚咕咚將一大杯水喝下,叫一聲「爽」,然後把賴以生存的車輛在路旁停放著,不再延攬顧客,敞開了粗破的布衣,拉一把破舊的竹塌坐下,一邊扇一邊唱著:「扇呀----扇呀----扇呀,扇來了陣陣涼風,扇去了若干炎熱,扇子呀,扇涼了我身上的汗水。扇呀----扇呀----扇呀,只要不怕手酸力疲,自會風生熱退,我們努力的扇,這可恨的夏日,也會退避三舍……」
老城廂人多地少,密密麻麻地蓋滿了棚戶房,破破爛爛似要隨時倒塌的樣子,有的馬路兩邊的房子幾乎可以相接,路面崎嶇不平,最多隻容兩人並排而行。沒有電燈,更沒有電風扇,一隻水龍頭至少十來戶人家使用,碰上大熱天,還常常斷水,這時候要靠平時准備好的積水了。他們最興高采烈的時候,就是太陽落山以後,暑氣漸漸褐去,終於可以出門乘風涼了。先用一盆洗菜水,灑在自家的門口,然後端出一隻小檯子,幾只小凳子,一家人圍坐吃飯,隔壁人家也是如此,熱熱鬧鬧。吃完,收拾干凈,就在屋外鋪一條席子睡覺,等到第二天早上太陽要出來時,才縮回家中。
夏天本是兒童的季節。孩子們赤著腳,光著腿,滿身散發著熱氣,他們喜歡熱,而不感到熱,暑假的假期最長,將近兩個月。家境好的孩子們逛公園乘涼,與父母兄弟進游泳池學游泳,還有冰淇淋吃,但是窮人家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要為家庭分擔一份憂愁。一些窮孩子背上背了一隻筐,不停地跑著叫著:賣冰呀,賣冰呀,他們為生存而奔跑。至於冰淇淋的味道,大概一輩子也沒有嘗到過。
㈡ 阮玲玉臨終前有多慘
1935年3月7日晚上,阮玲玉和男友唐季珊一起前往電影《新女性》的慶功晚宴。《新女性》講了一個被人言逼死的女教師。據說在演最後一場病床哭戲的時候,阮玲玉大喊大叫,好半天都緩不過來勁兒來。電影理所當然的大獲成功,但是這天晚上的阮玲玉好像不大對勁。那天阮玲玉穿了一身綠底花織緊身旗袍,燙著時髦的大波浪,臉龐上略施粉黛,耳朵上是耀眼的紅寶石耳環,這還是唐季珊送給她的定情物,平時都很少拿出來。
她一改平時的靦腆,和唐季珊在舞池裡盡情搖曳舞蹈,享受著這迷人的夜晚。她還在半醉半醒之間,和在座的來賓親切地貼面吻。那都是她投身影壇九年以來給予了她極大幫助的前輩和同伴。
母親,女兒,丈夫還有妻子。宛如一個完整的家庭。
很美好,也很完美。
可是很快的,他們就遭到了現實的毒打。
㈢ 穿著旗袍的民國女人有多美,看了這些照片你就挪
民國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時代,雖已經過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總以為還發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匯吃飯的時候,看到店裡面穿著民國學生服裝的服務員,就更有這種體會了。回望民國時,那些身著華麗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舉手投足之處,皆是東方式的嫵媚與溫婉。
▲
杭穉英,我國最早的商業美術家之一,設計的商品包裝、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為素材,這是一幅西湖泛舟圖,確實不錯。
㈣ 電影《阮玲玉》都有哪些令你感動的細節
我在《阮玲玉》中比較感動的細節阮玲玉在《新女性》里最後一場戲,女主自殺之後進入垂死狀態,但是她緊閉的雙眼突然一睜,緊緊地拽住醫生的手,用有氣無力但又飽含悲憤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說:「救救我!我要活!」
說到演員,我不得不說,張曼玉在電影里光芒四射。可是正是這種光芒,經常讓我出戲。每當我看到張曼玉穿著旗袍扭著腰肢演繹阮玲玉的時候,我分不清這到底是真正的阮玲玉還是張曼玉式的阮玲玉。當然,阮玲玉不是一個單純的虛構角色,她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女演員,關於她的故事和傳聞太多太多,而真正的阮玲玉已經長眠數十載。要張曼玉分毫不差、十全十美地演阮玲玉,可能根本沒必要。可是,我們心裡都明白:如果阮玲玉只是一個虛構的角色也就罷了,可她偏偏是那麼真實的存在過。
㈤ 有關穿旗袍的女人的黑白電影或連續劇有哪些
很老的《太太萬歲》《小城之春》
㈥ 為何阮玲玉,17歲走紅,25歲自殺,葬禮轟動中外,老照片一睹她芳容呢
煙黛眉,紅嘴唇,楊柳腰,藍旗袍。各大影院的門口都貼著這個女人的海報。有坐著的,有站著的,有笑著的,有哭著的。遠看近看,都好看,怎麼看,都好看。上世紀二十年代,這位“電影神女”璀璨了十年光景,到一九三五年,世間再無阮玲玉。
㈦ 旗袍女人說說的經典句子
一夫
一提起旗袍,就有一種冷艷的憂傷,有一種繁華落盡的滄桑,總讓我想起一些
愛穿旗袍的紅顏命薄的女人,比如張愛玲,比如阮玲玉。
㈧ 誰能告訴我阮玲玉的事跡
一個名女人,一個20世紀30年代默片時代最優秀的一個女演員,她叫阮玲玉。隨著中國電影百年的到來,阮玲玉她穿過70年時間的隧道,來到我們的面前,她還是和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一樣,還是和1935年3月8日,她自殺的那天晚上一樣是穿著旗袍,她依舊是一步三嘆的向我們走過來,這時我們會發現,在她的旗袍上寫滿了一句話:那就是人言可畏,人言可畏。每一個讀過這一段歷史的人,說起阮玲玉,說到她的死大概大家都會有這樣一個結論,她因為是人言可畏,她因為是承受不了人言可畏,所以她死了。 阮玲玉的死因真的是人言可畏嗎?一句人言可畏把所有的人都解脫了。一句人言可畏把阮玲玉的死歸咎於小報記者,歸咎於無聊的小市民,所有的當事人都干凈了,都沒有關系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新的歷史資料的被披露,特別是當年的一些當事人,當他們進入晚年的時候,他們為了求得自己良心的安寧,他們開始打開了自己記憶的,封存的那些資料,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阮玲玉的死不是像我們當初以為的那樣是人言可畏。 那麼這個時候我想,大概每一個人都會在想,阮玲玉只有25歲,多麼年輕的生命。阮玲玉在25歲的時候已經拍了29部電影,並且已經成為中國電影歷史上默片時代最優秀的,沒有人可以和她競爭的一個女演員的時候,她為什麼要用那樣決絕的手法終止了自己的生命,終止了自己的藝術,那麼兇手到底是誰呢?當我們有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進入到歷史那一頁,我們一定要回到上個世紀的30年代,回到阮玲玉生活的那個年代,那個場景以及阮玲玉生活當中的三個男人。 一九一零年的上海,誕生了一位中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女影星——阮玲玉。阮玲玉的祖籍是廣東人,幼年因父親早世,便隨母親在一個姓張的大戶人家幫佣。阮玲玉就是在這深重大院的後院里孤獨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也就是在這個院子里,阮玲玉認識了她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命里註定帶給她的是躲不過也逃不掉的孽緣,也正是這個男人的出現為阮玲玉的死埋下了伏筆。 張家有四個少爺,張家有一個小少爺叫張達民,他18歲,長得非常白凈,總是穿得乾乾凈凈的,按我們上海那個時候的說法就是小K,什麼是小K?也就是上海人把紈絝子弟稱為小K,就是有錢人家的子弟嘛,但是是游手好閑不工作的。當時的張達民他是在一個里弄的大學裡面混了一張大學文憑,然後就在家裡面了。這個時候阮玲玉也是在她母親身邊一點一點地長大了,阮玲玉的母親一直覺得自己給人家當保姆是抬不起頭來的,所以她一直關照阮玲玉,你出去千萬不能說,你是保姆的女兒,為了什麼?為了就是不能夠讓別人知道,她是一個傭人的女兒,因為那個時候被別人家知道了,你是一個傭人的女兒,那你會被歧視,會抬不起頭來。以後就是因為這樣一個自卑的心理,導致了阮玲玉的悲劇,這是一個伏筆。 那麼我們依舊回到阮玲玉生命當中的第一個男人張達民這兒。張達民他雖然是一個小K,但是那個時候他是經受過五四新思潮影響的一個青年人,所以他對保姆的女兒並沒有歧視,因為五四新思潮就有一個平等的意識,這是其一;其二,張達民那個時候正好是18歲,年輕,有叛逆期,也有熱情,所以他在那個時候,他遇到了阮玲玉,阮玲玉那個時候是15歲,雖然是一個少女,但是她身上已經是有一種女人的味道了。 有一部電影叫《阮玲玉》是張曼玉演的。當時就有人問張曼玉:你在演阮玲玉的時候,你一定是研究過阮玲玉的,你覺得阮玲玉這個人的特徵是什麼?張曼玉說:我覺得阮玲玉的骨子裡有一種講不出來的妖媚。於是張家的這位少爺,阮玲玉生命當中的第一個男人就開始對阮玲玉發起了進攻。因為是保姆嘛,因為是保姆的女兒,生活一定是拮據的,於是這位少爺就經常拿自己的錢去接濟她們兩個人。慢慢地,張達民覺得自己越來越喜歡阮玲玉了,於是就說:我們結婚好嗎?當時阮玲玉是沒有思想准備的,但是當時阮玲玉的媽媽,阮玲玉那個時候,上海人叫媽媽,叫姆媽,阮玲玉的姆媽就覺得很好,因為一個傭人的女兒能夠嫁一個東家的少爺,這可能是當時許多女性的一個追求了,那就是嫁一個好男人,過一份居家的日子,做一個太太。所以阮玲玉的姆媽是非常同意這一門婚事的。 補充: 阮玲玉原名阮鳳根,1910年4月26日生於上海,祖籍廣東中山縣(南朗左步頭村)。她父親早逝,母親做傭工供養她。1918年,她就讀上海崇德女校,取學名玲玉。1926年,她迫於生計而輟學,同年報考明星影業公司,獲導演卜萬蒼賞識,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扮演妓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 《神女》導演吳永剛曾用「感光最快的膠片」作比喻,贊譽阮玲玉的演技。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壇上,阮玲玉以重拍次數最少而成為導演們樂於起用的演員。她還使觀眾「每片必看」,因而成為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 阮玲玉從事演員工作不到十年,卻創造了不同階層、不同命運、不同性格的婦女形象。 在處女作《掛名夫妻》里,她塑造了舊社會的弱女子形象;在《情慾寶鑒》、《故都春夢》、《桃花泣血記》、《玉堂春》、《神女》等片里,她塑造了受盡豪紳闊少、流氓惡霸的玩弄和壓榨的風塵女子形象;在《野草閑花》里,她塑造了為爭取婚姻自由,打破傳統思想的少女形象;在《新女性》和《三個摩登女性》里,她塑造了知識婦女的形象。她演出的人物大多身世悲慘,經歷坎坷,屢遭磨難而奮斗不息,雖然最終都是以自殺、出家、入獄、慘死為結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純潔美好的心靈。 阮玲玉的遭遇與她主演的角色一樣不幸。她十六歲結識了母親幫佣的少東家張達民,傾心相許而與之結合,可是婚姻生活卻並不快樂(部分人說是同居,未正式結婚)。1933年,阮玲玉與張達民分開,後與茶商唐季珊同居,不久又發現被唐季珊玩弄了。她曾對朋友說:「張達民把我當作搖錢樹,唐季珊把我當作專利品,他們都不懂得什麼是愛情。」 1935年春,《新女性》上映後,阮玲玉主演的人物頗受輿論非議,私生活亦被曝光。此時,張達民否認與阮玲玉訂有離婚協議,向法院上訴,誣告唐季珊,法院遂定於3月9日傳訊阮玲玉。阮玲玉深感壓力,於3月8日服毒自殺,享年僅二十五歲。 阮玲玉死前寫下遺書,內容是: 我不死不能明我冤,我現在死了,總可以如他心願,你雖不殺伯仁,伯仁由你而死,張達民我看你怎樣逃得過這個輿論。你現在總可以不能再誣害唐季珊,因為你已害死了我啊!我現在一死,人們一定以為我是畏罪,其實我何罪可畏?因為我對於張達民沒有一樣有對他不住的地方,別的姑且勿論,就拿我和他臨脫離同居的時候,還每月給他一百元,這不是空口說的話,是有憑據和收條的。可是,他恩將仇報,以冤來報德,更加以外界不明,還以為我對他不住。唉!那有什麼法子想呢?想之又想,惟有一死了之罷。唉!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還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罷了。 在湮沒了整整66年之後,中國早期影星阮玲玉的兩封被認為是真實的遺書不久前在上海發現。這一重要的發現證明,此前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的所謂「阮玲玉遺書」以及「人言可畏」的遺言,均可能是他人出於卑鄙目的的偽作。阮玲玉在25年的短暫生命中,主演了29部電影,其中《三個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小玩意》《神女》《新女性》等影片,被認為是中國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1935年3月8日,阮玲玉在上海新閘路沁園村的住宅服安眠葯自盡。 上海老作家沈寂為編寫阮玲玉的電視資料片,查閱浩如煙海的史料,意外地發現了一份阮玲玉去世一個半月後出版的《思明商學報》,上面刊登了兩封阮玲玉遺書。一封是寫給從少女時代就霸佔阮玲玉的張達民的,對他的無恥行為進行強烈譴責;第二封寫給佔有阮玲玉前後玩弄過多位女影星的唐季珊,控訴他是「玩弄女性的惡魔」,並說自己被迫選擇一條絕路,是因為「沒有你迷戀『××』,沒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約不會這樣做吧!」遺書中的「××」,是指唐季珊佔有阮玲玉之後又勾引上的歌舞明星梁賽珍。《思明商學報》在發表阮玲玉遺書的同時刊登文章,說明提供這兩封真實遺書的正是梁賽珍姐妹。文中揭露,阮玲玉自盡後,唐季珊畏於社會壓力,竟要梁賽珍的妹妹梁賽珊代筆,偽造了兩封阮玲「遺書」,並以「人言可畏」的托辭,將他虐待阮玲玉致死的罪責推向社會。阮玲玉的臨終絕筆,使梁賽珍姐妹認清了唐季珊的嘴臉,出於良心,她們決定公開阮玲玉的真實遺書。
㈨ 影片《阮玲玉》修復版預告已經放出,阮玲玉是一位怎樣的傳奇女子
阮玲玉年僅25歲,香消玉殞,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選擇死亡,對待生活態度非常的嚴謹。
阮玲玉是30年代中國旗袍的代言人。一身旗袍鑲著花邊高開的裙叉,碎花的布料加上優美的線條,阮玲玉也是當時中國男性眼中選擇妻子的標准。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讓人人都羨慕的明星卻選擇在三八婦女節的那天留下人言可畏四個字,就像流星劃過天空一樣,消失在無際的星海之中,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也是當時的時代給女性留下的一首悲歌。
阮玲玉最終選擇了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遠離這些世間的煩惱。總之,在人們的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所存在,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順風順水的過一生,在這一生當中,遇到的困難,我們要積極勇敢的去面對,而不要選擇負面的情緒去抵觸,逃避,那樣是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反而會給自己留下遺憾。阮玲玉的一生是一個傳奇的一生,我們也希望他能夠在另外一個世界找到自己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