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氏帥府一關帝廟為什麼沒有「關帝廟"的字樣呢
張氏帥府中的關帝廟,就是張氏家族的家廟。
在張氏帥府東北角,坐落著青磚圍牆圍定的三間房,裡面供奉著關羽,這就是關帝廟。張帥當時為了表示對關公的崇拜與虔誠,便在自己官邸和私宅里建造了這座關帝廟。曲查昆介紹說,在自己家裡建造關帝廟,是目前他們了解到的在全國范圍內,唯一一處在自家宅院里建造的關帝廟。祭拜關羽是張帥的精神信仰,體現出張帥的尚武思想。
2. 張作霖大帥府的詳細介紹
張氏帥府(英語:Commander Zhang s Mansion),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是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總佔地3.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76萬平方米。2002年更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主要有大、小青樓、西院紅樓群及趙四小姐樓等。張氏帥府由張作霖興建,民國五年(1916年)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築體系,各個建築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20世紀後期,「張氏帥府」被國家列為全國優秀近代建築群。1985年,沈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布這一建築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中國國務院以「張學良舊居」稱謂公布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立「張學良舊居陳列館」。1是東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名人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參觀了沈陽的張氏帥府,觀後感怎麼寫
沈陽張氏帥府參觀記
這是一處經歷了近百年歷史滄桑的院落。在院落前的空地上,建有一座少帥張學良的雕像,雕像高約七八米,身著戎裝的他,英姿勃發,目視遠方。
院牆是老式的青磚砌成的,有兩三米高,牆頭有一叢叢的長青藤垂下。
進入院內,一個長著圓臉盤模樣俏麗身穿老式斜襟衣褂的導游小姐領著我們參觀。她介紹道,張氏帥府是兩代「東北王」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的宅第,始建於1912年,距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院中有大青樓和小青樓。大青樓是帥府的標致性建築,融辦公與居住為一體,是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主政東北時期的重要辦公場所。小青樓是張作霖的內宅,是為他最寵愛的五夫人壽氏專門修建的,位於帥府花園的中心,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層磚木結構小樓。張作霖出身貧苦,早期曾有綠林經歷。草野出身的他,雖認字不多,但有機謀,善權變,很快出人頭地,成為一代梟雄。1912年,張作霖被袁世凱任命為陸軍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後又升任奉天督軍兼奉天省長,全權掌控東北地區,成為「東北王」。期間曾入關逐鹿中原,一度挫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7年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執掌了國家最高權力,被稱為「劍指中原的一代梟雄」。「梟雄」發跡後,有權勢,雖然個頭不高,貌不驚人,但先後娶了六房妻妾,其中多是秀外慧中的美人。牆外金戈鐵馬,叱詫風雲;牆內左擁右抱,備極風流。權勢、尊榮和美色均有了,活得甚為瀟灑。可惜天有不測風雲,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製造的的皇姑屯事件,使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回到其宅第,也就是現在的大帥府,當日即一命嗚呼,死於非命,享年僅53歲。這位綠林出身的一代梟雄雖系軍閥,為了個人的權勢連年與群雄混戰,免不了使生靈塗炭,百姓遭殃,但他並非一無是處,事實上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一個愛國者。在他主政東北期間,日本人曾多次威脅利誘,想讓他為日本染指東北開綠燈,但多次被他拒絕。他曾對部下說,「我豁出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出賣國家的權利,讓人家罵我是賣國,叫後輩兒孫也都跟著挨罵,那辦不到!」他對付日本人的辦法也別具一格,據傳一次他出席日本人的酒會,酒過三巡,一位來自日本的名流力請他賞字,那人知道張作霖出身綠林,識字有限,想當眾出他的丑。但張作霖抓過筆就寫了個虎字,然後題款,在叫好聲中,擲筆回席。那個東洋名流瞅著「張作霖手黑」幾個字笑出聲來。隨從連忙湊近大帥耳邊提醒道:「大帥寫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個『土』,成了『黑』了。」哪知張作霖一瞪眼睛,罵道:「媽那個巴子的!我還不知道『墨』字怎樣寫?對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嗎?這叫『寸土不讓!』」在場的中國人恍然大悟,會心而笑,日本人則目瞪口呆。這個「寸土不讓」的故事也一直流傳到現在,正是因為這些生動活潑聽來過癮的故事讓張作霖的名字在東北的黑土地上家喻戶曉。事實上,也正是由於他不買日本人的帳,使日本人屢屢碰得一鼻子灰,遂製造了「皇姑屯事件」,最後使這位正當壯年的張大帥命歸黃泉。在帥府的張氏父子事跡陳列館內,目睹這位張大帥的黑白照片:身著戎裝,雖身量不高,但豪氣盡顯。念及當年他不畏強暴,不向日本人屈服的事跡來,心中不禁產生幾分贊許之意。
少帥張學良與其父略有不同,照片上的他氣質頗佳,儀容儒雅。其父是個粗人,沒什麼文化,他則7歲時師從名師,讀四書五經,16歲拜師學英文,結識了一批外國友人,19歲考進東北講武堂,後以優異成績畢業,比其父肚子里多了些墨水。當然,這要歸功於老頭子給他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就像許多第一代白手起家的富翁大字不識幾個,而其子孫卻受到良好教育一樣。1928年6月,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接管其軍隊,成為少帥。「東北易幟」的決策就發生在帥府的大青樓里。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已佔領北京,但國內局勢仍然動盪不安。日本人覬覦東北,妄想把東北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東北何去何從,備受世人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張學良以民族利益為重,於1928年12月29日向全世界通電,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實行「東北易幟」,結束了北伐。這是他做的一件有利於國家統一的好事。人無完人,作為歷史人物,他有過嚴重的過失,那就是在「九.一八」
事變中實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很快淪陷一事。以前流傳的說法,此事是蔣介石所為,張學良是執行蔣的命令,是為蔣背黑鍋。但事情並非如此。近期,在張學良晚年的自述中看到這樣的話,「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並得知,張學良在晚年,在老蔣和小蔣死後多年,多次聲明「不抵抗」一事同中央政府沒關系,是他自己的責任。知道事情是這樣,以前對這位少帥的正面印象不免打了幾分折扣。愚以為,作為一個軍人,守土抗戰是其天職,不發一槍一彈,將東北供手相讓,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可以說,這是一個軍人的恥辱。好在他還有些敢於擔當的勇氣,能把屬於自己的責任承擔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講,他還不失為一條好漢。1937年,他和楊虎城聯手發動的「七.七事變」,應當說是他一生中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一件事關中國前途與命運的大事。這件事的重要意義無需多言,但只能說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他對自己以前嚴重過失的一種補救行為而已。不過,權衡得失,客觀地說他還是一個功大於過的歷史人物。假如沒有西安事變,沒有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在那場事關生死存亡的劫難中,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如何?很難預料。與其父一樣,除了喋血沙場,他還有鳳流的一面,雖然不像其父那樣娶了那麼多房姨太太,但他有一段留傳後世的浪漫史,那就是他同趙一荻,趙四小姐的浪漫史。在帥府大院的東牆外,有一座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築-----「趙四小姐樓」。1928年至1930年間,張學良與他的紅粉知己趙一荻曾在此居住,故名。整幢小樓獨立成院,清幽雅緻,裝飾精美別致,其室內陳設為法式傢具,盡顯豪華氣派。會客廳、舞廳、餐廳、琴房、起居室、書房、辦公室等均復原陳列,再現了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共同生活的真實場景。
帥府的南側有邊業銀行舊址。邊業銀行是北洋政府時期始建的一所地方性商業銀行,成立於1919年,為皖系軍伐徐樹錚所創建,其名取開邊創業之意。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得勝,張作霖父子控制了邊業銀行,1926年,張氏父子將該銀行的總部從天津轉到奉天,也就是現在的沈陽。該銀行實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私人銀行,其遺址現改為沈陽金融博物館。據介紹,它是由德國人設計的,建築採用當時最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建築風格獨特,其模型像是一柄手槍,考慮到主人的身份,其中含義耐人尋味。主樓正面為羅馬式建築風格,台階之上矗立著6根立柱,頂托著寬大的露台,顯得宏偉氣派。進入樓內,來到當年的銀行營業大廳,可以看到老式的落地鍾、厚重的辦公桌、斑駁的衣帽架,還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身著不同的衣飾,神態各異,分別扮演著銀行的工作人員、不同的客戶等,再現了當年銀行進行業務往來的場景。銀行內部結構復雜,往裡走,曲徑通幽,如迷宮般讓人找不著北,很難一下從裡面出來。據說這正是設計者所想要達到的結果。為銀行的安全計,故意設計了這種迷宮般的內部結構,使圖謀不軌者即使入內打劫得手,也很難脫身。銀行設有地下金庫,入口處是一道從德國進口的厚近半米,重兩噸半的鐵門。這是銀行的核心部分,從它投入使用的那天起,它的功能就一個,就是藏寶,不論銀行的主人如何更迭。這里先後存放過北洋政府、偽滿州國、國民黨執政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後發行的各種硬幣、紙幣、債券、票證及硬通貨。今天,往日的那些黃金、白銀、鈔票、大洋又回到了這里,只不過不再是作為銀行的資本儲備,而是作為沈陽金融博物館的館藏精品對外展出。這里是古今中外錢幣的展出大全,有許多稀世珍品。中國的錢幣從戰國時期的金幣開始、直到新中國發行的各套人民幣;外國貨幣有美元、英鎊、法郎、日元、歐元、盧布等。品種繁多,應有盡有,讓人眼花繚亂,大開眼界。
參觀臨近結束,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張學良自打1931年「九.一八」事變從這個院子走出去後,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再也沒有回來。通常,人到了晚年都是懷念故鄉的,渴望葉落歸根,就像從大陸去台灣的國民黨元老於佑任那樣,到了晚年,人在孤島,思鄉心切,心情抑鬱,寫出了「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的感傷詩篇。可他當時處於兩岸關系的冰凍期,身
不由己,遙望大陸只能徒呼奈何。可張學良情況卻不同,在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死後,他移居美國,已經獲得人身自由,且大陸改革開放,兩岸關系緩和,輿論寬松。在這種情形下,按說他是完全可以返回大陸,回到他闊別多年的故鄉,回到這座歷經滄桑的張氏帥府院追昔撫今好好走一走看一看的。可他沒有,其中也許有什麼隱情,但不得而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都說東北人性格粗曠、豪爽,為人講義氣,這是否同東北地區地處高緯度苦寒地帶,冬季嚴寒,生存環境惡劣有關?也許是這樣。與東北人接觸不多,但從張氏父子兩人身上看到了東北人性格特徵的影子,無論是張大帥的所做所為,還是張少帥的種種行跡。本來,張學良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返回南京時,他完全可以不隨蔣乘飛機去南京的,但他敢做敢當講義氣,事先沒有同任何人商量便隨蔣而去,結果這一去,自陷羅網,從此失去了寶貴的人生自由,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軟禁生活,真是可悲可嘆
4. 張氏帥府一關帝廟為什麼找不到「關帝廟」這三個字(廟的名稱)呢
嗯,關帝廟的話他應該就是古時候一個廟,他一個或許跟一個人民改編。
5. 在沈陽,很多人說張氏帥府比故宮更值得去,帥府有啥吸引力
沈陽作為遼寧省的省會,全國有名的老工業基地,無疑還是相當有名氣的。沈陽在清朝時是滿清的都城,只不過後來搬到了北京。沈陽也有故宮,只不過規模遠比北京故宮小而已,沈陽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城市,特別是在近代史上,日本在這里發動了918事變,張氏父子在這里統治整個東北,這里記錄了當時東北的很多的故事。如果來沈陽旅遊,可以很好的感受民國及近代的一些歷史故事。在沈陽,很多人說張氏帥府比故宮更值得去,今天就介紹一下張氏大府帥,帥府有啥吸引力呢?
大青樓,小青樓,都是有青磚作的,青樓這個詞兒本來過去是妓院的稱呼,據說還是張學良看見青磚做的樓,所以就起名青樓,後來索性也就叫開了。
這是帥府以內,出了帥府還可以去看趙四小姐的故居,趙四由於沒什麼名份,故居里連廚房都沒有,可以想像當時少帥與她的愛情也是頗為的波折,最後能相守一生,也是製造了一段佳話。
剩下一個景點是邊業銀行,這是當時張家的銀行,現在里邊有很多的假人,營造出過去的場景,張家過去確實富可敵國,里邊的介紹讓人感慨良多。
一部大帥府,半部近代史,這里可以除了了解張氏父子的生平事跡,也能學習很多近代史的知識,所以這里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基地,所以很值得一去的。最後想說,張學良在網路上很多人詆毀的,但是在沈陽,這里卻保護得非常好,老百姓很理解少帥,何以然,張學良在晚年自已給出了答案,簡單說就是他家不刮地皮,對百姓是很好的。其實這點真得很重要,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6. 張氏帥府的文物價值
張氏帥府的木雕有兩個重要特色:一是與石雕密切配合;二是反映了張作霖的喜好。張氏帥府的木雕作品共有158件,不含大青樓木雕枋。其中,四合院正門上有39件,垂花門樓上有64件,二進院門樓上有25件,小青樓有30件。這些木雕多用於帥府建築裝飾,尤以正門門楣上合儀門上的木雕最有特點。
張氏帥府的磚雕藝術也堪稱一絕。在中院和東院里,共有磚雕116種,主要集中在一進院、門房和小青樓。既有鏤雕在磚上的,也有浮刻在磚上的,但無論在牆壁上,還是房山樁頭上,對建築的裝飾作用都是非常突出的。裝飾花紋圖案在帥府的磚雕中占的面積最大,內容也最豐富,有大麗花、盤腸花、葫蘆、葡萄等圖案,主要分布在大牆、照壁、花牆等牆壁上,布局對稱、嚴謹。 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國時期老建築群沈陽張氏帥府建築群已經「四分五裂」,其中原張氏帥府辦事處被遼寧省煤炭監察局及私人佔用50餘年。
2011年11月15日,沈陽市政府緊急組織市文物局、消防局、公安局、工商局、安監局、房產局、城管局等單位就此進行實地勘察並召開會商會議。原張氏帥府辦事處主樓完全改變了用途,現為遼寧煤炭監察局衛生院及老幹部處。一樓大廳為醫生辦公室及患者治療室,二樓為老人活動室及庫房,整個樓非常破舊。
沈陽市文物局表示,目前,這座老建築產權歸張氏帥府,其主樓現由遼寧煤炭監察局老幹部處和衛生室使用,裙樓平房由遼煤集團責任有限公司使用。其中有的閑置,也有的出租給了個人。
據張氏帥府館長郭俊勝介紹,帥府辦事處面積達1630平方米,原來主樓的裙樓有700多平方米,現已有257平方米被損毀。郭館長說,該建築已有許多地方殘缺不全,掉邊破角。由於極少維護,整個建築消防設備缺乏,主樓內電線電纜、燈具都已老化和部分損壞,部分給水、排水設施陳舊,夏天地下室有積水發生。 2001年8月,遼寧省人民政府興資6000萬元,開始整修大青樓。在整個整修過程中,為了能夠修舊如舊,有關部門在民間廣泛收集當年「帥府」的文物,實在找不到,就在文物市場買一個與原物相近的補上,其中張作霖辦公室內的銅床就是在天津的文物市場買到的。
2003年,「趙四小姐樓」進行全面修繕後,正式對外開放。內設會客廳、舞廳、餐廳、琴房、起居室、書房、辦公室等多個房間的復原陳列,真實再現了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將軍共同生活的真實場景,演繹著他們動人的愛情故事。
2004年3月底開始,小青樓開始了自1918年建成後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除了對樓外表的彩繪等外部修繕工作,內部的木牆裙、木窗框、地板也都按照歷史原貌修繕,並恢復室內的傢具、裝飾擺件。
2008年,根據收藏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一部拍攝於上世紀80年前張氏帥府家中的紀錄片,沈陽「張氏帥府」博物館成功修葺復原了部分景觀,包括帥府大門門神、垂花儀門和多處匾額等。其中帥府大門門神、垂花儀門和多處匾額再現了昔日光彩。
2009年4月,張氏帥府博物館不僅恢復了帥府花園和張學良卧室,還將消失了數十年的八角涼亭、荷花池、園中花廳等帥府花園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