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水資源與供水安全區劃結果
將地下水、地表水、降水作為考慮因素,採用層次分析法和層次疊加法,區劃我國水資源及供水安全。
層次分析法是系統工程中對非定量事物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方法,它把復雜問題中的各因素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一方面能充分考慮人的主觀判斷,對研究對象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另一方面能把研究對象看成一個系統,從系統內部與外部的相互聯系出發,對各種復雜的因素進行逐層分析。
層次分析法和層次疊加法重點在於能對復雜事物中各因素賦予恰當的權重,因此適用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水資源的安全區劃。將全國酸雨區域分布圖和全國多年人均利用降水量分布圖進行疊加,分析後得出全國大氣降水供水安全性分析圖;將全國地表水水質圖和全國地表水資源量分布圖進行疊加,分析後得出全國地表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圖;將全國地下水水質量分布圖、全國地下水可開采量分布略圖、全國地下水污染分區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進行疊加,分析後得出地下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圖。進而將全國大氣降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圖、全國地表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圖、地下水供水安全性分析略圖進行疊加,分析後得出全國水資源與供水安全區劃圖(附圖13)。
全國水資源與供水安全區劃圖根據我國水資源與供水安全狀況將我國大致劃分為四部分:
Ⅰ.水資源與供水安全區。主要包括西藏和新疆、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區。該區地下水資源量較豐富,是我國主要河流的水源地,我們需加強對該地的水資源保護。西藏的水資源相當豐富,據統計,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4482×108m3(不含地下水),按全自治區人口和耕地計算,人均佔有水量和畝均佔有水量均居全國首位。冰川和地下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3959×108m3,約佔全國總數的12%。西藏有數百座雪山,成為巨大的天然水庫,是我國冰川最多的省(區、市),冰川面積2.62×104km2,約占我國冰川總面積的一半。冰川融水不但利於農田灌溉、人畜飲用,而且成為西藏河流與湖泊的重要水源。西藏各河流徑流量大小相差懸殊,雅魯藏布江是自治區內最大的河流,平均年徑流量僅次於長江、珠江、黑龍江,居全國第四位。西藏有大小湖泊共1500多個,面積達2.4×104km2,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近年來,由於受自然、人類社會的頻繁開發建設且未能合理保護的多種因素的影響,該區水土流失有加劇的傾向,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人口聚居地的水污染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如果不加以有效治理和保護,水污染問題也將制約西部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Ⅱ.水資源與供水較安全區。主要包含有4個亞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東北和西南地區。每個亞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和自然屬性不同,引起供水較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同。在西北和東北地區是以地下水為主要的供給水源,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新疆。西北地區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多,使得地表水系較不發達,而且在沙漠和近沙漠的戈壁灘地帶出現乾枯的河床。因為西北地區的經濟不太發達,水污染較輕,因此地下水水資源、降水成為決定西北地區供水安全程度的主要因素。在東北地區,雖然也是以地下水為主要的供水水源,但東北地區的水資源狀況與西北地區有很大的不同。東北地區地下水資源較豐富,而且該區的降雨量較西北地區要大得多,但是東北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建設較早,各項設施比較落後,環境污染較嚴重,尤其是對地下水的污染將成為該區治理的一個重點。因此水污染成為決定該區供水安全等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西南地區與西北、東北地區有很大的區別,西南地區以地表水為主,因此地表水成為該區決定其安全等級的重要因素。
Ⅱ1.大氣降水供水安全、地表水供水較安全、地下水供水安全亞區。主要分布在新疆。新疆的降水主要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氣流,其次來自北冰洋的冷濕氣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風都難進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僅145mm,為中國平均值(630mm)的23%,在全球同緯度地區,新疆幾乎是最少的。新疆年降水量小,而蒸發極為強烈,是典型的乾旱戈壁沙漠地區。但由於盆地四周被高山圍繞,山區降水、雪水非常豐富,河水年總徑流量達884×108m3,全部流入盆地。所以新疆雖地處極端乾旱地區,但得天獨厚,水資源較為豐富,雖開發難度較高,仍具有很大潛力。目前,新疆以儲蓄降水為主要飲用水源。
在新疆細土平原,由於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大水漫灌,重灌輕排,造成大面積土地次生鹽鹼化;有的地區次生鹽鹼土已佔耕地的60%左右,導致農田嚴重減產。有的地區修建平原水庫導致地下水位抬高,也是造成土壤鹽鹼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城市人口增長與工業發展,城市水資源日趨緊張,已成為全國普遍性問題。烏魯木齊市主要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一度出現超量開采。近年來新建成柴窩堡水源地,全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30×104m3,基本達到供需平衡。經過多年來的調查研究,又完成西山水源地與柴窩堡西水源地的勘探工作,可作為後備水源。因此該區的供水較安全。
Ⅱ2.大氣降水供水較安全、地表水供水較安全、地下水供水安全亞區。主要范圍為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屬中溫帶到寒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5℃。2008年末全省總人口3825.0萬人。黑龍江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和綏芬河四大水系,有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和五大連池4處較大湖泊及星羅棋布的泡沼。全省流域面積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1918條,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686.0×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297.44×108m3,2005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為501.5mm,摺合水量2281.06×108m3。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黑龍江省水利事業蓬勃發展,農業灌溉供水219.1×108m3,有效灌溉面積4883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269萬畝,抗旱坐水點灌能力3200萬畝。目前,全省水田實灌面積達到3572萬畝,水稻總產佔全省糧食總產的40%左右。
黑龍江水資源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為:①水資源不豐富,時空分布不均勻黑龍江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655.82×108m3,全省地下水可采量為105.16×108m3,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017m3,耕地平均佔有量為8235m3/hm2。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年內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約佔全年的60%~80%。山丘區耕地面積約佔全省的20%,其地表水資源占總量的74.5%;而佔全省耕地面積80%的平原區地表水水資源量只佔總量的25.5%。②水污染還未得到有效防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2005年全省廢污水排放量32.75×108m3,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佔83.5%,生活污水排放量佔16.50。黑龍江省水環境監測中心2005年監測結果表明,在6618.5km評價河長中,超標(超Ⅲ類)水質河段占總河長的78%。其中:污染較重的Ⅳ類水質河段占評價河長的51%;污染嚴重的Ⅳ類水質及污染極其嚴重、喪失使用功能的超Ⅴ類水質河長分別占評價河長的16%和11%。因此,水污染問題是影響該區供水安全的重要因素,解決水污染將成為保證該區供水安全的重要途徑。
Ⅱ3.大氣降水供水安全、地表水供水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較安全亞區。主要為內蒙古、甘肅、青海大部分地區。
甘肅省地處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稀少、時空分布不均、供需錯位。水資源十分短缺,直接制約著全省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因此地下水成為該區決定其安全等級的重要因素。
內蒙古自治區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年總降水量50~450mm,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mm,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mm,額濟納旗為37mm。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mm,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mm,巴彥淖爾高原達3200mm以上。全自治區地表水資源為671×108m3,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108m3,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108m3,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自治區水資源總量為518×108m3。年人均佔有水量2370m3,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1.0×104m3,平均產水模數為4.41×104m3/km2。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自治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自治區的20%,人口佔全自治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自治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m3,為全自治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自治區的26%,耕地佔全自治區的30%,人口佔全自治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自治區的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Ⅱ4.大氣降水供水較安全、地表水供水較安全、地下水供水較安全亞區。主要包括雲南、貴州、重慶、湖南大部分地區、四川東南部等地。西南地區的水資源量豐富,但也是危機四伏。中國的高速發展刺激了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長,由於中國石油天然氣儲量先天不足,發展水電成為解決能源短缺的重要出路,而西南地區的大江大河成為了水電開發的主要場所,無序的建壩熱潮正在破壞西南地區的水環境,威脅到當地寶貴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資源。西南紅層嚴重缺水區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雲南及貴州4省(市),紅層分布面積31.01×104km2。但全區碳酸鹽岩面積43.16×104km2,當降雨量保證率為50%、75%和95%時,天然資源量分別為2266.71×108m3/a、2021.14×108m3/a和1762.73×108m3/a。岩溶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為620.92×108m3/a,已開采量90.28×108m3/a,開發潛力很大,為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方經濟發展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2010年,西南紅層缺水地區採用斜井取水、地下河天窗提水和施工打井等綜合手段,為乾旱缺水群眾打井88口,獲取水量8.1×104m3/d,解決了24.47萬人和6.39萬頭牲畜的用水困難。四川盆地周圍山區地勢高,雨量豐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600mm。盆地底部較為平坦,地勢低,多年平均降水量700~1000mm,盆地周圍山區徑流量向盆地匯聚,為盆地水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從岷江上游高山高原區2.2664×104km2集水面積產生的每年14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中引入90多億立方米,彌補了當地水資源的缺乏,目前已形成包括成都平原在內的盆地腹部1100多萬畝的大型灌區。由於大量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以後,而且水資源的年內分配年際變化大,即使在年水資源總量大於平水年的年份仍有旱情發生。盆地東部的嘉陵江流域7月、8月乾旱缺水頻繁。旱災是對四川省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因此季節性缺水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Ⅲ.水資源與供水較不安全區。包括2個亞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陝西、湖北、湖南部分地區、江西大部分地區、福建、浙江部分地區、華南大部分地區、港澳台地區、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黃河流域的內蒙古等。每個亞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和自然屬性不同,引起供水較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同。
Ⅲ1.大氣降水供水較不安全、地表水供水較安全、地下水供水較安全亞區。該區主要范圍為陝西、湖北、湖南部分地區、江西大部分地區、福建、浙江部分地區、華南大部分地區、港澳台地區等地。
珠江流域年平均徑流總量為3360×108m3,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為4700m3,相當於全國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的1.7倍。廣東是珠江流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也是向珠江排污最多的省份。2008年廣東的GDP佔到珠江流域總GDP的79.64%。進入廣東的河流基本達到了Ⅲ類以上的水質,但進入珠三角地區後,部分河流水質為劣Ⅴ類。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主體。我國多年的改革開放促進了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和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是,由於對資源開發強度過大,造成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耕地面積減少、資源耗竭速度提高,珠三角地區成為廣東省環境污染較嚴重的地區。目前,隨著珠三角地區城市化建設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產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同時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工業企業大量增加,帶來一定的工業污染,這些因素造成的河水污染已經形成水質性水資源短缺。
廣西為全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廣西地處低緯度區域,降雨量比較充沛,河流發育,水資源豐富。全自治區地表河流總長3.4×104km,其中集雨面積50km2以上的河流有986條;全自治區水域面積8026km2,佔全自治區土地面積的3.38%,全自治區常年河流年徑流量約1880×108m3,約佔全國地表水總量的6.4%,居各省(區、市)的第4位。在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增快的廣西,水資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事故頻頻發生。小酒精廠、小糖廠、小造紙廠成為了廣西污染排放的主要源頭。目前廣西僅有南寧、柳州、桂林、北海4座城市建有污水處理廠。而廣西14個市107個縣的主要入河排污口共有1496個,這些排污口每年向江河水庫中排放的廢污水達數十億噸。
Ⅲ2.大氣降水供水較安全、地表水供水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較不安全亞區。該區主要范圍為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黃河流域的內蒙古地區。該區主要為黃土高原地區,黃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因此黃土高原區幾乎全都被嚴重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和水源不足等問題所困擾。黃土高原是我國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地區,絕大多數地方的人畜飲水要依靠雨水集留。自然降水是這一地區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自然降水有著其自然性的區域和時間的變化波動,降水從西部不足190mm到東部接近900mm,空間差別大。因該區經濟發展較落後,所以水受污染程度較低,地表水成為該區決定其供水安全等級的重要因素。內蒙古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水資源更為短缺,而且全自治區區水資源分布不均,90%以上集中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嚴重缺水,再加上人為欠合理利用、截流等,使廣大地區的地表水流量逐年減少,湖泊乾涸,河流斷流,尤其是中西部草原與荒漠地區。內蒙古不僅水資源短缺,水環境質量也日益惡化。大量的污水未經處理或部分處理後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體污染,也使水資源短缺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Ⅳ.水資源與供水不安全區。主要范圍為華北地區和長江下游、遼寧等地區。因受降水和下墊面的影響,華北地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開發利用條件差別很大。該區的年徑流深一般在25~250mm之間,山河流一般流域面積很大,有較好的建庫蓄水條件,地表水容易得到控制利用;而平原河流水系分散,源短流長,且徑流多為汛期澇水,難以利用。平原地區的地下水對供水具有重大的意義,各地的補給量和開采條件差別也很大。一般來說,山前平原區(如太行山前)既能得到山區水庫調節的水量,又有豐富易採的地下水資源;有引黃條件地區(如山東西北)得力於黃河水的補充。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相對豐富,但問題也不少,如太行山前區近年來需水量增長迅速,已出現了地下水漏斗和工農業爭水現象;引黃地區則因引水引沙的結果,造成了大范圍的土地沙化和高揚程提水成本高等問題。至於那些來水沒保證、地下水貧乏且水質不好的地區(如黑龍港、運東地區和河北北部地區)洪水條件相對較差,有些地方至今人畜喝水問題都沒解決。
Ⅳ1.大氣降水供水較安全、地表水供水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較不安全亞區。主要為長江下游地區。長江下游主要支流,南岸有青弋江、水陽江水系和由東苕溪、西苕溪、吳淞江、黃浦江諸水形成的太湖水系,北岸則有皖河、滁河和巢湖水系等。這些支流水系都較短小,水量很有限,加之幹流大部分為感潮河段,常受潮汐頂托影響,所以歷來以安徽大通為全江控制河段計算水沙量。據近實測資料統計,長江每年經過大通的入海水量,最豐年為13600×108m3,最枯年為6370×108m3,多年平均值為9110×108m3,但通常以1Tm3計。長江下游地區是我國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濕地對長江中下游的防洪、排澇和水源保護等方面,有著巨大的環境功能和環境、經濟效益。而人類無序的開發,嚴重損壞了長江的生態功能,並直接影響到了長江下游這塊目前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區域的經濟功能。我國的長江流域水資源雖然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流域洪災頻發,旱災也十分嚴重。長江流域受污染的特點是下游重於上游,支流重於幹流,湖泊半數以上已處於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長江中下游流域特別是長江幹流區域大中型企業集中,大多數屬於化工、冶金、機械、造紙、食品加工類企業,以能源及原材料為主的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格局,造成結構性污染十分突出。工業污染源治理也是長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的一個重點。由此可知水污染是影響該區供水安全等級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年降水量一般約600~1000mm。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4~10月各地降水量均佔全年的80%~90%。這一時期降水和熱量豐沛,利於農業生產。但因河南省降水主要來源於東南季風,省境降水的年變幅和季節變幅大,因此發展灌溉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的基本條件。全省年均徑流總量為361×108m3,中等旱年約185×108m3。一般年份,豐水期(6~9月)時大部分地區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70%;枯水季節河流水量較小。以地表水水質而言,各流域地表徑流的礦化度都較低,一般小於0.3g/L,屬鈣質重碳酸鹽水。河南省地下水資源較豐富,初步估計約222×108m3,其中,平原與河谷盆地約佔76%,山岡地區約佔24%。平原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河、渠側滲補給,山岡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入滲補給,水位均隨季節變化。淺層地下水位的年變幅約2~3m,每當乾旱年份或乾旱季節,需大量用水之際,許多地區(如南樂、濮陽、溫縣等地)出現地下水位下降、涌水量劇減的情況。
山東省地下水資源綜合補給量193×108m3/a,可供利用的地下水淡水資源169.59×108m3/a,近年山東省地下水實際開采量大約在130×108m3/a。據此推算,山東省地下水資源潛力至少在35×108m3/a以上,而且都屬於淺層地下水,水位深的也只有10多米,有的富水地段水位還高於地面。這些有待開采利用的地下水資源分布在全省17個市,其中菏澤、德州、臨沂等市開采潛力最大。山東省地下水開采潛力大,但不注意環境保護。據山東省環境狀況公報,主要河流、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河段超過國家V類水質標准。河岸兩側地下水污染由線狀而逐漸變為帶狀,進而向面狀發展。
Ⅳ2.大氣降水供水較安全、地表水供水較不安全、地下水供水較不安全亞區。主要為華北平原地區,華北地區總面積為13.6×104km2,人口約1.11億,GDP佔全國的12%,糧食總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0%,在我國糧食安全、能源、原材料工業和城市化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水資源嚴重短缺和不合理利用正在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華北地區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人均水資源量每年僅為335m3,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且地表水時空分布不均,地下水是華北平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北京、石家莊、邢台、邯鄲、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開采量已佔總供水量的70%以上。最新調查成果顯示,華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資源每年為227.4×108km3,2000年地下水開采量達到212×108km3。其中,淺層地下水開采量為178.4×108km3,占總開采量的84.2%;深層地下水開采量為33.6×108km3,占總開采量的15.8%。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總體上為106%,深層地下水為139%。由於開采布局不合理,河北、北京等地近30年來淺層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20~40m,超采嚴重。河北省現狀地下水開采程度達到128%,每年超采約22.3×108m3,1975年以來累計消耗地下水儲存量超過500×108m3;北京市地下水開采程度103%,每年超采(1~2)×108m3,1961年以來累計消耗地下水儲存量60×108m3以上;天津市地下水資源貧乏,開采程度達到111%,每年超采近7000×104m3。山東、河南、山西等省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也都在75%以上,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嚴重。由於深層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全區深層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的范圍已達到7.6732×104km2,占平原區總面積的55%。並且造成海水入侵,使土壤鹽鹼化。
② 你是五大連池本地的嗎我想問一下十一去五大連池到底哪些地方好看住哪裡干凈安全實惠
你不提問一次了嗎、信我沒錯、下面是景點和景點價錢
二龍眼泉票價10元 (自己旅遊的話看見大門開著就直接進 若是在要票就問問本地人葯泉山西大門怎麼走、進大門往東有條道直走出了門就看見二龍眼了、面向東往南看就看見剛剛的大門) 葯泉山上的鍾靈禪寺門票15元
博物館票價20元
龍門石寨票價50元
地下冰河票價30元
水晶宮票價30元
北葯泉票價30元
黑龍山寨票價80元 觀光車(5月1日-10月1日)車票25元 加起來105
南葯泉票價20元
溫泊票價50元(有船坐)
三池游湖船費60元(好貴呀)
門票優惠政策:
1、70周歲以上(含70周歲)老年人,憑有效證件(身份證、老年證兩證齊全),年齡以身份證為准,免票進入景區(不含溫泊、冰雪洞景區、三池游湖);
2、120cm以下兒童免票進入景區(須有監護人陪同);
3、教師節當日憑教師資格證與身份證免票進入景區;
4、八一建軍節當日現役軍官、士兵憑有效證件(身份證、軍官證或士兵證)可免費進入景區;
5、在學校組織的「夏令營」、「冬令營」或與科普教育相關的活動中,中學生和大學生享受門票五折優惠,小學生免票。
你是不是不相信我啊、我一個學生騙你幹啥啊、
③ 穿打底褲在游泳池游泳會不會很尷尬
完全可以,很多人就是這樣的。另外,只要自己感覺和喜歡好,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④ 哪個牌子的礦泉水比較安全
我們家喝的是京東「雲貴高源旗艦店」 里的飲用水,我親戚家他們都買了這款飲用水。
⑤ 第一次去荷花池進貨要注意什麼賣打底褲
荷花池進貨要有砍價的口才,因為裡面的商家都是批發商,如果你買的少,肯定價格就高,所以你要砍價,但注意見好就收,不要給人一種小氣的感覺,比如說商家喊7元,你回價5元,一般可以。12元的話10元可以,有時候15元,你回價10元都可以(某種情況下)。但不要太貪了,比如8元,你來個4元,肯定不成,15元你來個8元肯定也不成,要知道,進貨和去逛商場不一樣,商家利潤沒有那麼高的,所以不要指望像逛商場買衣服那樣討價還價。值得指出的是,一分錢一分貨,並不是越便宜越好賣的(但也不是越貴越好),你要多比較,多問,肯定沒問題。好了,說了這么多,而且還是在凌晨說的,沒功勞有苦勞哈。- -!
⑥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安全及環境風險地質背景
中國位於西太平洋地震構造帶和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構造帶之間,構造活動強烈,活動斷裂非常發育,總體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差,是大陸內部少有的幾個多震地區之一。且活動斷裂帶與地震活動密切相關,若CO2地質儲存場地選址不當,這些活動斷裂將有可能成為人類無法控制的CO2構造泄漏通道,強震可能導致CO2地質儲存庫地質結構整體失穩或破壞。
一、中國新構造運動
(一)中國新構造運動特徵
據張春山等(1999)研究,中國大陸現代地形地貌主要形成於新構造期。新近紀以來中國西部地區強烈隆升,東部地區則相對下降,並且持續到現在。
中國西部以近SN向主壓應力為主,表現為大幅度的上升和水平位移,形成特有的地殼結構和近EW向斷裂系統,可劃分為3個新構造區(馬杏垣,1990):喜馬拉雅山地區為強烈隆起區;雅魯藏布江以北的青、藏、滇地區為面狀大幅度隆起區;阿爾金山以北的新、甘、蒙地區為相對穩定地區和新生代造山帶相間分布的大幅度斷隆-斷陷區。
中國東部與西部有很大不同,新構造運動總體上表現為幅度不等的差異升降運動。這種差異既表現在EW方向上,也表現在SN方向上。EW方向的差異表現為明顯的地貌台階;SN方向的差異又將中國東部明顯地分成3個亞區———華南地區以幅度不大的整體抬升為主,華北地區主要表現為大范圍的差異升降,東北地區亦表現為大范圍的差異升降(運動幅度遠小於華北地區)和較強烈的岩漿活動。
中國西部的上升和東部的相對下降均與巨大的擠壓、走滑和張性活動斷裂相伴生,構造盆地的性質直接反映了各區新構造的特徵。中國西部的一些大型沉積盆地處於南北擠壓狀態,盆地南北兩側的斷裂多為傾向造山帶的逆斷層。在川滇西部地區,受走滑斷層控制,常形成一些剪切型的構造盆地,但規模一般較小。華北平原地區,在近EW向張應力作用下,盆地的堆積作用仍在強烈地進行,控制這些盆地邊界的斷層一般為正斷層。
中國大陸現今地殼垂直變形大約以北緯35°(昆侖山至秦嶺)為界,呈現南升北降的特點。南部青藏高原上升速率達10mm/a,北部西北與東北下降速率達10mm/a(高慶華等,1996)。大約以銀川—昆明一線(賀蘭—川滇SN向構造帶)為界,西部升降幅度大,地殼運動強烈;東部升降幅度小,地殼運動平緩。總之,中國現今地殼運動特徵是:西南部為強烈上升區,東南部為緩慢上升區,西北部為強烈沉降區,華北和東北部為緩慢沉降區。在沉降區和上升區的交界部位,大都存在規模巨大的活動性斷裂,其方向受所處的構造體系控制,是地震密集分布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比較發育。
(二)新構造分區及主要特徵
根據新構造運動的發展、運動強度、運動方式及區域構造、深部構造和地震活動狀況等特徵,黃汲清、馬杏垣等將我國劃分為2個構造域、6個構造區和20個構造亞區(圖8-6)。
圖8-6中國新構造分區及主要活動斷裂分布圖(據自馬杏垣等,1987)
1.特提斯喜馬拉雅新構造域(Ⅰ)
位於中國南北構造帶(大致在銀川—昆明一線)以西,地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區。新構造時期地殼發生了明顯的加厚、縮短與抬升,形成了以逆沖斷層、壓陷盆地、大型走滑斷層和擠壓構造等為主的構造型式。大致以帕米爾—昆侖山—祁連山為界,又可分為新疆新構造區(Ⅰ1)和青藏新構造區(Ⅰ2)。
1)新疆新構造區(Ⅰ1):地殼厚度44~56km,在整體抬升的基礎上,發育了主要受NE、NW向兩組斷裂控制的壓陷性斷塊盆地,如塔里木、准噶爾和吐魯番等盆地,控盆斷裂多具逆沖和走滑性質。與壓陷盆地相鄰的是強烈隆起的斷塊山(如天山、祁連山等),隆起和下沉幅度相差1000~12000m(馬杏垣等,1987)。該構造區自北而南又可分為:阿爾泰亞區(Ⅰ11)、准噶爾亞區(Ⅰ21)、天山亞區(Ⅰ31)、塔里木亞區(Ⅰ41)和阿拉善亞區(Ⅰ51)。
2)青藏新構造區(Ⅰ2):地殼厚度52~72km。中、上新世以來整體抬升,上升幅度達2000~3000m。局部有差異性斷塊沉降。新生代晚期岩漿活動活躍,斷裂十分發育,多為具走滑性質的壓性弧形斷裂。在柴達木盆地的更新世地層中,還發育了一系列NW向褶皺。由於SN向推擠使岩石圈物質橫向流展,派生出次生的橫向引張應力場,在藏南形成了一系列近SN向的張性構造盆地。此區進一步分為:祁連-青海亞區(Ⅰ12)、藏北亞區(Ⅰ22)、藏南亞區(Ⅰ32)和川滇亞區(Ⅰ42)。
2.濱太平洋新構造域(Ⅱ)
位於南北構造帶以東的大陸地區。根據沉積盆地的分布和構造活動性可分為:內蒙古-東北新構造區(Ⅱ1)、華北新構造區(Ⅱ2)、華南新構造區(Ⅱ3)和東南沿海及南海海域新構造區(Ⅱ4)。
1)內蒙古-東北新構造區(Ⅱ1):本區新構造的最大特點是火山活動強烈,如著名的五大連池和長白山等。地震活動相對較弱,本世紀有少量6級地震和一次7.3級地震發生,但震源較深。吉林地區是我國唯一的深震活動區,發育有松嫩盆地。上新世以來,山地最大抬升幅度約700m,盆地最大沉降幅度不足200m。區內地殼厚度較穩定,約34km。本區可進一步細分為內蒙古-大興安嶺亞區(Ⅱ11)、松嫩盆地亞區(Ⅱ21)和三江盆地-長白山亞區(Ⅱ31)。
2)華北新構造區(Ⅱ2):是中國東部新構造活動最強的地區。發育有汾渭、河套、銀川和華北等斷陷盆地,新構造時期沉積厚度300~500m,最厚達2000m(如渭河盆地)。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至今已發生M≥8級地震6次,7.9~7級地震11次,6.6~6級地震43次。在大同、滄州、海興、無棣等地見有火山活動。以大青山—燕山一線作為其北界,南界為秦嶺-大別山。本區可進一步分出大青山-燕山(Ⅱ12)、鄂爾多斯(Ⅱ22)、黃淮海-下遼河盆地(Ⅱ32)和遼東-黃海-膠東(Ⅱ42)等亞區。
3)華南新構造區(Ⅲ3):本區以整體緩慢上升為特徵,新近紀以來大多數盆地均已結束沉積,僅有江漢-洞庭盆地、南陽盆地及沿海港灣沉積盆地仍有沉積。最大抬升幅可達1000m,一般為幾百米,最大沉降幅度不過200m。除東南沿海外,本區很少發生M>5級的地震,為少震、弱震區。廣東和海南島等地見有火山活動。本區又可分為兩湖-川貴(Ⅱ13)及華南-東南(Ⅱ23)2個亞區。
4)東南沿海及南海新構造區(Ⅱ4):屬歐亞板塊的邊緣海,中國大陸架部分。新生代以來構造活動強烈,廣泛發育一系列與島弧平行的線狀褶皺與逆斷層。如在台灣島上可見左旋走滑斷層,形成強烈的擠壓帶。台灣島是本區最主要的抬升區,自新近紀蓬萊造山運動以來,中央山脈的內部隆起幅度超過2500m;本世紀以來大於6級地震達30次。大致以台灣島南端的右旋走滑斷層為界,分為台灣-東海新構造亞區(Ⅲ14)和南海新構造亞區(Ⅲ24)。本區大部分位於水下,許多新構造活動細節尚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國活動斷裂與構造成因地裂縫
(一)主要活動斷裂
中國是世界上活動斷裂非常發育的國家之一,活動斷裂遍布中國的大陸和海域。一般而言,中國的活動斷裂是指晚更新世(0.12~0.10Ma)以來活動過或現今仍在活動的斷裂。它們的活動性可以通過各種直接和間接方法觀測和識別。
在我國大陸和海域既發育規模巨大的走滑活動斷裂,如阿爾金斷裂、班公湖斷裂、紅河斷裂、鮮水河斷裂和郯廬斷裂等,也發育張性活動斷裂,如秦嶺北緣斷裂、賀蘭山東麓斷裂、大青山山前斷裂、太行山東麓斷裂和太行山南麓斷裂等。同時,我國逆沖活動斷裂也很發育,如天山南緣的秋立塔格斷裂、柯坪斷裂和六盤山斷裂等。
中國活動斷裂的分布與活動具有明顯的分區性特徵。以中部的南北構造帶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大區(鄧起東等,2007)(圖8-7)。西部地區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獨立的分區。西部在印度板塊向北推擠和歐亞板塊阻抗夾持下,形成一系列以逆沖、逆掩為主的近EW向斷裂和NWW—NW、NEE—NE向逆走滑型的巨大活斷裂帶為最突出的特點,同時發育了規模較小的近SN向的正斷層或走滑正斷層;西部斷層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在塔里木及其以北地區,發育一系列NWW、NEE和近EW向逆沖斷裂和逆沖走滑斷裂。在准噶爾以北還發育有NNW向走滑斷裂。
東部地區和海域,以發育NE、NNE向張性活動斷裂為主。以陰山—燕山構造帶和秦嶺構造帶為界,可進一步劃分為東北、華北和華南3個活動特徵各異的小區。華北地區以發育一系列與新生代盆地相伴生的NE向張性右旋走滑斷裂為特徵,同時發育一系列規模較小但分布廣泛的NW、NWW向橫向斷裂。華南和東北地區除台灣及海峽西岸以外,活動斷裂活動較弱,發育的NE向張性斷裂以左旋走滑為主。
南北帶上分布著NE、NW和SN幾個方向成折線狀斷續相連的活動斷裂帶,斷裂活動性質較復雜。南部青藏高原東緣以走滑逆沖活動為主,北部賀蘭山段以張性活動為主。
中國活動斷裂的活動具有明顯的分段性,每一斷層段都有自己獨立破裂的歷史,各段落之間常以一定的界限區將其分開,界限區終止相鄰段落的破裂,起著障礙點的作用。一條斷層段的長度與破裂尺度和地震震級大小相關。
中國的活動斷裂帶與地震活動密切相關,活動斷裂帶也是地震活動帶,強震常常沿著一條活動斷裂帶成系列地連續發生。活動斷裂帶的幾何學、運動學、滑動速率、分段性和破裂過程,決定了地震活動的強度與危險性。
現代地球動力學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板內現代構造活動的動力來源主要與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運動和作用有關,板內深部動力學作用也不容忽視,可以說應是兩者聯合作用的結果。我國活動構造研究所獲得的斷裂水平滑動速率為每年幾毫米,最大10~15mm/a,與近期GPS觀測結果基本一致(王琪等,2001)。
(二)構造成因的地裂縫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按成因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因素產生的地裂縫和人類活動引發的地裂縫,也有兩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裂縫。地裂縫已在陝西、山西、廣東、天津、河北、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和江蘇等24個省(區、市)200多個縣(市)發現1232餘處(中國環境地質監測院,2008)。
據李祥根(2003)研究,中國構造成因的地裂縫始於20世紀60~70年代,中國華北地區地面廣泛發育了以張性為主的地裂縫,排除各種非構造因素,其構造成因是明顯的。該構造裂縫是新構造斷裂運動最新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並稱之為現代地裂運動。
中國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地質基礎及場地地質評價
圖8-7 中國活動構造圖(據鄧起東等,2007,略有修改)
1966~1976年,中國華北地區強震頻發,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從構造地質角度考慮,強震發生同斷裂(層)活動相關。現代華北地區地震震源機製表明,北東指向的擠壓構造應力在起主導作用。該應力作用可引發地震活動,也可以引發地裂運動。地殼構造運動除地震形式外,更大量的是非地震形式的變動(高名修,1995)。在這段構造地裂縫頻繁出現的時期內,地裂縫主要出現在廣闊的蘇魯皖豫地區、渭河盆地、晉中、晉北、邯鄲、北京和寧夏等地(表8-3)。
表8-3主要構造地裂縫活動事件表
王景明(2000)通過對西安地裂縫、大同地裂縫和邯鄲地裂縫多年深入的研究,發現它們都是斷層蠕滑活動的反映,地下水活動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起促進、加深地裂縫形成和發展的作用。換言之,斷層蠕滑是這類地裂縫形成的主因,所以其特徵、形態、產狀和活動方式與蠕滑斷層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與活動斷層運動有關的構造地裂縫可劃分為速滑地裂縫(地震構造地裂縫)和蠕滑地裂縫。其中,斷層蠕滑型地裂縫具有地裂縫與蠕滑斷裂的一致性,即在平面和剖面上直接與斷層相連接,地裂縫與蠕滑斷層產狀相近和地裂縫蠕滑斷裂活動方式一致,且與蠕滑斷層上下溝通(王景明,2000)。
中國構造地裂縫分布區和中國地震區位置基本一致(圖8-8),即東北地裂分布區與東北地震區位置基本一致,區內地裂縫極不發育,地震活動很弱。華北地裂縫分布區與華北地震區位置完全吻合,該區構造地裂縫極發育,且單條長,總體密集成多個條帶。已發現地裂縫3424條,總長497km,佔全國地裂縫總數的79.5%以上,地震斷層地裂縫7條,累積長達320.5km。與其對應的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較高,佔全國1900~1985年地震頻次的3%以上。
圖8-8 中國地裂縫分布與分區圖(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8)
南華地裂縫分布區與華南地震區大體吻合,該區地裂縫不甚發育,已發現地裂縫800餘條,總長45km,佔全國地裂縫總數約19%以上,未見地震斷裂。與其對應的華南地震區,僅有中強震活動,頻度低,佔全國1900~1985年地震頻次小於1%。
台灣地裂縫分布區與台灣地震區一致,該區只見較長的地震斷層4條,總長129km。相應的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地震能量釋放1900~1985年佔全國的16%。
西部地裂縫分布區與青藏高原和新疆兩個地震區位置相合,該區尚未發現明顯的斷層蠕滑和區域微破裂開啟型地裂縫,但有極其發育且規模較大的地震斷層地裂縫66條,總長2696km。與此對應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兩地震區1900~1985年地震能量佔全國的79%,地震頻次佔全國的41%。
總而言之,中國各地裂縫分布區與中國各地震區的位置、區內地裂縫的發育程度、出現類型,與地震發生的強度、頻度和地震能量釋放量基本呈對應關系。
中國地裂縫除有上述分區特點外,在區域分布上也不均一。那些成帶分布的地裂縫地區,實際上反映了與地裂縫直接有關的構造破裂帶的存在。這些地裂縫帶多數又對應有成帶地震集中分布,地震帶和與其對應存在的地裂縫帶一樣,同樣反映了與地震直接有關的構造破裂帶的存在,它們本同出一源,是構造破裂帶活動表現出的不同構造現象。此外,地裂縫和地震成帶分布區是我國新構造斷裂活動比較強烈的地帶。
三、中國地震與區域地殼穩定性
(一)地震
中國的地震活動與新構造活動特徵非常相似,也具有明顯的分區和分帶性。以南北構造帶為界,西部地區地震活動強烈,可進一步劃分為青藏高原區和西北區。沿青藏高原的北部邊界和高原內部的活動斷裂帶形成地震帶,如河西走廊地震帶、鮮水河地震帶等。青藏高原以北的西北地區,地震活動主要沿天山南北活動斷裂帶分布,形成天山南北地震帶。東部地區地震活動相對較弱,可進一步以陰山-燕山、秦嶺為界劃分為東北、華北和華南3個分區。東北地區地震活動微弱,僅在其東緣延吉地區發育一些深源地震。華北地區地震活動相對強烈,發育汾渭裂谷地震帶、太行山東緣地震帶和郯廬地震帶3個NE向地震帶,一個NWW向渤海灣-張北地震帶。華南地區除福建沿海地震活動較強外,全區地震活動微弱,基本沒有5級以上的地震發生。南北帶是除台灣以外,中國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台灣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地震活動非常強烈。
Chu Q Z(2000)主要依據第四紀期間區域構造活動水平、斷裂活動的時代、規模和強度、古地震、歷史地震和現代地震活動、地殼、岩石圈結構和地球物理場特徵,以及中新生代區域地質的發展演化,將中國劃分為一級地震構造單元3個,二級構造單元7個,三級構造單元30個(圖8-9)。
中國大陸位於西太平洋地震構造帶和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構造帶之間,是大陸內部少有的幾個多震地區之一。中國大陸地震構造的基本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楚全芝等,2007)。
1.地震活動強度高頻度大
1900~2006年,在中國大陸及鄰近的邊緣地區共發生M≥7.0級地震75次,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有一次大震(M≥7.0)發生。1900年至2006年在中國大陸共發生8級以上特大地震7次,平均約13年就有一次特大地震發生(圖8-10)。1996年以後的10年間,中國大陸共有6次7級以上的大震發生,皆出現在西部地區,平均1.4年就有一次大震發生,接近於1900年以來地震發生的平均頻次。發生M≥6.0級地震69次,平均每年約有7次強震發生。
2.地震活動區域之間差異大
以南北地震構造帶為界,大約有90%以上的M≥7.0級地震發生在西部區,而東部區僅佔10%還要弱(楚全芝,1997)。以1900年至2006年期間的地震為例,中國大陸包括強餘震在內共發生地震75次,其中東部區僅發生7次。西部區與東部區的大震之比約為9∶1。自1900年以來,M≥8.0級的特大地震皆發生在西部區。東部區在這期間沒有特大地震發生,M≥7.0級的地震也主要集中在華北地震構造區。在東北地區除深源地震外,歷史上只發生過一次海城地震。華南除東南沿海之外,無大震發生,即使6級左右的強震也少見。因此可以認為,造成地震活動在區域上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斷裂帶活動的強弱及其規模。在青藏高原等一些活動強烈的地區,有大量全新世活動斷層分布,且斷層年滑動速率一般在幾毫米到十幾毫米之間(鄧起東等,1994)。在東北地區幾乎沒有全新世活斷層分布,且在第四紀期間斷層年滑動速率一般僅零點幾毫米,甚至更低。在斷裂活動較強的華北地區,其年滑動速率一般也只有幾個毫米至零點幾個毫米。地震斷裂帶的規模在不同地區相差甚遠。
圖8-9中國地震構造分區略圖(據楚全芝等,2007)
3.地震與活動構造的關系
地震與活動構造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這種關系相當復雜,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地震與構造的關系,在認識上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早期認為地震活動與新構造有關。其後認為與第四紀活動斷裂有關。隨後又發現地震活動,特別是大震活動,主要與晚更新世以來的活斷層有關。對活斷層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觀點(徐煜豎,1982),但目前多數人接受將晚更新世以來有過活動的斷層定義為活斷層。因此,某條斷層或斷裂帶在晚更新世以來是否活動,成為工程建設、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地震危險性預測的重點研究對象和依據。
圖8-10中國大震略圖(1900~2006年)(據楚全芝等,2007)
4.地震與活斷層
城市活斷層探測、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工程建設中的活斷層鑒定都將斷層在晚更新世以來是否活動過作為重點研究內容,其原因就是認為強震的發生主要與晚更新世活動斷層關系密切。一般認為,如果某斷裂晚更新世以來不活動,那麼就不會發生7級以上的大震,並且認為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可能性也大大減小。假設地震與晚更新世活斷層的關系成立,那麼在分析研究發震地點時,有相當一部分第四紀斷層可以不予考慮。即使這樣,問題也不會變得簡單。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內部已知的活斷層有數百條。
活斷層是地震發生的有利地帶,但並不是所有的活斷層都會發生大震。地震分布不但在空間上是不均一的,即使在同一條地震斷裂帶上的不同斷層段或不同的地震斷裂帶之間,地震的強度和頻度的差別也相當大。在一個時間段內地震集中發生在某些活動斷層帶的某些特定部位,而在另一時間段內地震則集中發生在另外一些地區或部位。較為典型的就有是渤海-張家口-河套地震斷裂帶,1969年發生渤海大震之後僅僅7年就發生了1976年的唐山大震,兩次大震的震中距離僅僅約200km。它比西部的1920年海原大震與1927年的古浪地震的震中距離(約260km)還近。從古地震研究結果看,大震沿斷裂活動具有穩定期和活動期之分,但這種劃分並不具有物理意義上的周期性,只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具有不規則的高低起伏。古地震的重現間隔從1000a左右至7000a左右不等。
5.地震與地震構造塊體
所謂地震構造塊體是指以活動斷裂帶為邊界組成的地質實體。塊體對地震活動的強弱變化及時空分布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根據地震構造塊體的形態、應力作用狀態和活動方式等,可劃分為擠壓型地震構造塊體和張裂型構造塊體。再根據塊體內部是否完整,又各自劃分為完整型塊體和破裂型塊體。如華北平原地震構造塊體屬於張裂型破裂塊體;鄂爾多斯地震構造塊體屬於張裂型完整塊體;川滇地震構造塊體屬於擠壓型破裂塊體;塔里木地震構造塊體屬於擠壓型完整塊體。
不同地震構造塊體,地震活動強弱和時空分布不同。這主要和塊體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塊體的規模和內部結構等因素有關。如川滇地震構造塊體的地震活動明顯比華北平原塊體的地震活動強。鄂爾多斯地震構造塊體,歷史上在其周緣發生了一系列的大震,如洪洞地震、華縣大地震、臨汾地震和銀川地震等。1739年銀川地震之後,該塊體逐漸進入穩定階段,在至今的268年的時間內沒有大震發生,6級以上的強震較少。在鄂爾多斯塊體的內部,有史以來沒有6級以上的強震記錄,5級左右的強震也為數不多。而川滇地震構造塊體雖然大多數強震發生在邊緣斷裂帶上,即紅河-金沙江帶和鮮水河-安寧河-小江帶,但其內部也多次發生7級以上的大震,如1996年發生的麗江大震(圖8-11)和1515年發生的永勝地震。
圖8-11地震構造塊體與歷史大震(M≥7.0)(據楚全芝等,2007)
(二)區域地殼穩定性
區域地殼穩定性是指工程建設地區,在內、外動力(以內動力為主)作用下,現今地殼及其表層的穩定程度,以及這種穩定程度與工程建築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李興唐,1987;孫葉等,1998)。即由地球內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對工程建設地區人類和工程建築安全的影響。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個全球性活動構造帶的交匯部位,構造活動強烈、地質災害發育,總體區域穩定性相對較差。
與中國地震活動特徵相對應,中國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動峰值加速度也具有相似的分區性和分帶性(圖8-12)。西部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相對較高,普遍在0.10g以上,沿主要活動斷裂帶和地震帶,地震動峰值加速度一般在0.20g以上。地震動峰值加速度高於0.30g的危險區大多都分布在我國西部。我國東部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總體相對較低,東北和華南地區大部分為0.05g或小於0.05g,華北地區相對較高,沿汾渭裂谷、太行山東緣、郯廬斷裂帶、河套盆地和渤海灣-張北形成地震動峰值加速度高值帶。
圖8-12 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據GB 18306-2001)
圖8-13 中國區域穩定性評價圖(據馬寅生等,2011,略有修改)
受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及區域岩土體工程地質條件的控制,中國大陸不同地區的穩定性存在很大差異(圖8-13)。不穩定、次不穩定區主要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主要活動構造帶、地貌邊界帶分布。不穩定區包括阿爾金斷裂帶中、南部,祁連山北緣河西走廊的嘉峪關—張掖地區、武威地區、海原—天水一帶,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北部文縣—平武一帶、汶川—瀘定—冕寧—德昌一帶,雲南東川—石林地區、麗江—劍川地區,青藏高原南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區、當雄—羊八井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塔里木盆地西端喀什一帶,天山西段昭蘇一帶、東段吐哈地區,阿爾泰山西南緣富A—阿勒泰地區和台灣南部等地。
與我國新構造、活動構造、地質災害活動特徵相似,我國的區域穩定性也具有明顯的分區性。以南北構造帶為界,總體上西部地區較東部地區穩定性差。西部近半數地區為次不穩定和不穩定區,穩定和基本穩定區主要在塔里木盆地腹地和阿拉善地區。東部地區主要為穩定和基本穩定區,次不穩定和不穩定區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周緣斷陷帶、太行山東緣、郯廬斷裂帶和台灣地區。從北往南,東北、華北、華南的穩定性也各有差異。東北地區基本上都屬於穩定和基本穩定地區。華北的大部分地區為穩定和基本穩定區,沿汾渭斷陷盆地帶、河套地區、太行山東緣和郯廬斷裂帶分布一些次不穩定區。華南地區除台灣和海峽西岸外,基本上屬穩定和基本穩定區。
⑦ 國家規定游泳池規格超過多大,需要配備救生員
根據國家體育局下發的《體育場所開放條件與技術要求(游泳場所)》規定:
1、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下的人工游泳池,至少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2人;
2、水面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按面積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內,增加1人的比例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
(7)五大連池超柔打底褲批發擴展閱讀:
游泳救生員職責:
(1)對游泳場所的安全進行檢查,排除安全隱患;
(2)對游泳者的安全進行有效的觀察和防護;
(3)對溺水者進行現場赴救;
(4)對游泳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進行初步應急處理;
(5)在醫務人員到來之前,對溺水者進行現場急救;
(6)現場人工呼吸和心肺復甦。
⑧ 成都哪裡批發打底褲一般要幾點去具體位置。
幹嘛要在地方批發啊!我告訴你個網上很便宜的
⑨ 看到好多人穿一個短褲裡面穿一個黑色的類似緊身褲的褲子什麼褲子啊(男褲)
就是緊身褲,也叫打底褲。
面料由尼龍或氨綸製作的無底襪,保持著原有的彈力、塑形的屬性。但尼龍這種材料比較容易破碎,刮蹭在銳利物體上而破爛的情況十分常見。而棉質和棉毛混紡的無底襪則較具有保暖功效。
最上部(腰部)彈力很強。覆蓋臀部的部分要比腿部厚(一些舞蹈用途除外)。襠底也是用較強的材料,通常用棉製作而成,可以使陰部保持通爽。腿部和腳部,一直到腳踝都以最薄的織法製作。
1、平時護理
打底褲柔軟纖細,如稍不注意碰上粗糙、尖硬的東西,就會被刮破或抽絲,形成一道難看的裂縫。
穿著時要堅持鞋子內層的平整,尤其是打過鞋掌的鞋子內,常有釘尖露出日子容易勾絲對落入鞋內的石粒要及時消除。手腳指甲過長尖和腳掌皮膚粗糙,也是造成打底褲抽絲的常見原因,應當經常修剪。
2、延伸壽命
有一個延伸應用壽命的好辦法,打底褲在穿用之前連包裝一起放進冰箱冷凍庫中冰凍24小時以上,然後直接取出,自然解凍後,低溫會轉變尼龍絲的化學特徵,使其耐久度進步很多,穿上時就比擬不會脫線了。
3、洗滌
洗滌打底褲時,盡量要選擇溫水手洗。切忌不要丟入洗衣機內清洗,洗衣機飛速旋轉的波紋會使打底褲遭到劇烈破壞,致使打底褲失去應有的彈性和光澤。
如果要用洗衣機洗滌,最好先把打底褲放在一個紗質的網袋中,然後放入洗衣機清洗。如果用手洗,切忌用硬肥皂打磨或撒上洗衣粉搓揉,最好用洗滌劑以手輕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