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革命偉人的故事
1、徐向前
在大別山地區,徐向前曾帶領紅軍粉碎國民黨軍三次「會剿」作戰。萬里長征路上,徐向前率領紅軍多次翻雪山,3次過草地,吃野菜,啃皮帶。
1944年7月,徐向前因患肋膜炎住進和平醫院,病情嚴重,高燒不止,以至連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都未能出席。而被人們最為熟悉的解放山西的戰役就是在重病時打下的。
1946年11月,大病未愈,徐向前就給中共中央寫了報告,要求去太行前線。出任命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徐向前帶病出征,率先指揮三縱隊攻佔運城,殲國民黨軍1萬餘人,後又攻克臨汾。但是山西全境尚有閻錫山和國民黨軍20多萬人。
徐向前此時手下的部隊不足6萬人,而且經兩次攻堅戰傷亡較大,供給也困難,此時,閻錫山坐鎮太原,指揮著13萬大軍,要在太原以南同蒲路至靈石一線,與徐向前指揮的6萬人決戰。為打贏這一仗,病中的徐向前坐著擔架指揮三路大軍。
採取包抄、圍攻靈活機動的戰術在汾河東岸,把號稱精銳的「親訓師」大部殲滅。部隊在他的指揮下,苦戰、巧戰,歷時30天,殲敵10萬餘人,俘山西省保安司令兼山西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以下將官14名,解放縣城14座。
2、毛澤東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是毛澤東去「東山」前,留給父親的一首詩。
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澤東挑著簡單的行李,懷著從未有過的激動心情離開了家鄉,離開了養育他17年的韶山沖,心中豪情萬丈。臨行前,他揮筆改寫了日本人的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本里。就這樣,毛澤東踏上了「東山」之路,也踏上了實現志向之路。
3、孫中山
12歲的孫中山,跟著媽媽,第一次乘船漂洋過海,到了檀香山生活。在檀香山當時住著有當地的土著人和移居來的白人、黑人,語言和對話也是五花八門,有華語、英語,還有聽不懂的當地人所講地方語,孫中山從沒有拘束感,他求知好學,努力的學習語言和別人交往,在和別人的接觸交談中接受新事物、新知識。
孫先生從小就很懂事,像所有窮孩子一樣,自懂事起就開始分擔家務勞動,他為了能幫家管好店裡的事務,勤苦好學,居然學會了珠算和記帳的辦法,也寫得一手好字。
當他的哥哥孫眉見他小小年紀就學會記帳就鼓勵他做生意時,但他卻纏住孫眉說要去讀書而不想做生意,哥哥奇怪地詢問原因,孫中山堅定地說「我要讀書,救國救民!」從此以後,孫中山就向目標前進,奮發圖強,成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4、陳毅
陳毅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有一次,他正在看書時,媽媽端來一盤餅和一碗芝麻醬,叫他蘸著吃。陳毅的書桌上有一個大墨盒,因為每天都要用,所以墨盒經常是開著的。
陳毅一邊看書,一邊吃餅,不知不覺中,竟把餅蘸到墨盒裡,一口一口吃得還挺香的。媽媽走進屋裡,看到他滿嘴都是墨,吃驚地叫起來:「你再吃什麼?」
這時,陳毅才發現自己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媽媽一邊責怪他,一邊心疼得拉他去漱口。陳毅笑著說:「沒關系!吃點墨水好啊!我肚子里的『墨水』還太少了呢!」
5、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歷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古城鄉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里,幼時在村私塾就讀,191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有一件事情讓老師記憶猶新。
有一天,楊靖宇在學校學習(學習情況已無從考證),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大叫,原來是老張被幾個兵痞打。於是他們就出來圍觀。忽然,有一個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聲:「你們太欺負人了!」於是,所有的學生都跟著嚷道。
一個兵痞聖氣凌凌地說:「怎麼拉?他得罪我們了,就該挨!」於是,那個高個子男孩一揮手,說:「上。」幾十個學生就連打帶趕地把他們趕出了學校,救了老張一命。那個高個子男孩就是楊靖宇。
那幾個兵痞不甘心,覺得太丟臉。於是第二天,他們又叫來更多的兵痞,氣勢洶洶地來到學校。一進學校,就嚷著要找昨天那個高個子男孩。校長急了,就一個勁地道歉。兵痞不聽。在這時,楊靖宇爬到房子上,拿著火柴,對兵痞說:「知道這是什麼么?是洋火!
你們不走,我就把房子燒了。」校長也趕忙說:「誒,我們也管不住他。你們還是走吧,這孩子,你們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會燒。房子燒了,你們頭也不會饒你們。快走吧。」於是,兵痞們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② 有關「紅軍長征」的詩或故事有哪些
1《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現代 : 毛澤東
漫天皆白,
雪裡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
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處?
贛江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
2《憶秦娥·婁山關》現代 : 毛澤東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3、《十六字令三首》現代 : 毛澤東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4、《西江月·井岡山》現代 :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5、《七律·長征》現代 :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③ 革命前輩的故事20字
1、趙一曼,抗日女英雄,18歲參加革命,30歲為掩護同志被俘,敵人用竹簽扎進他的指甲,她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2、小英雄雨來,面對敵人的軟硬手段,不供出李大叔。狼牙山五壯士,英勇跳崖。劉胡蘭,寧死也不說出黨的秘密。董存瑞,為了勝利,捨身將碉堡炸毀。邱少雲,為了戰斗勝利,寧願被烈火燒死。
3、劉胡蘭烈士。1946年7月盤踞在汶水的閻匪軍狗急跳牆,風狂反撲,襲擊了雲周西鄉村。劉胡蘭同志不幸被捕,在敵人面前,她英勇頑強,堅貞不屈。她跨過了戰友的遺體,踏著烈士的血跡從容來到軋刀前,振臂高呼,「鄉親們,敵人的末日不遠了,新中國就要誕生了,中國共產黨萬歲。」劉胡蘭同志犧牲時,年僅15歲。
劉胡蘭同志犧牲後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毛主席為劉胡蘭烈士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高度贊揚了劉胡蘭同志偉大而光榮的一生,她沒有死,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4、葉挺:新四軍重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被毛澤東稱為「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後來在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關押,因為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在監獄中寫出了著名的《囚歌》明志。
5、小二放牛被鬼子抓住,鬼子給他糖,讓王二小帶路找八路軍,王二小故意收下了鬼子的糖,王二小七拐八拐的拐進了八路軍的埋伏,於是鬼子發現被騙就殺了而鬼子也中了埋伏死了。
④ 革命英雄事跡
瑞金沙洲壩的楊大娘是紅軍家屬。大兒子參加紅軍以後,家裡少了一個勞動力,里里外外什麼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個傍晚,楊大娘澆完菜園,回家准備挑水做飯。她剛拿起扁擔,卻發現水缸里的水滿滿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滿,昨天水缸滿,今天水缸又滿了。這是怎麼回事?她問小兒子:「小發仔,下午你挑水了嗎?」
11歲的小發仔把頭搖得撥浪鼓似的,說:「我沒挑。」
楊大娘越想越覺得奇怪,就跑到田頭問代耕隊長:「我屋裡那口水缸,天天都滿滿的。是你派人給我家挑水了吧?」
「沒有啊,」代耕隊長也感到奇怪,將信將疑地問,「真有這樣的事?」
正說著,上屋的二嬸也提著菜藍子走過來搭話:「是啊,我屋裡的水缸也是幹了又會滿,滿得都快要溢出來 了,不知道是誰在做好事。」
代耕隊長把斗笠往頭上一扣,笑笑說:「毛主席主張調查研究,你們該去調查調查呀!」
楊大娘和二嬸覺得這話有理,倆人商量了一陣,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楊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滿滿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幹活,早早拿起一雙鞋底,坐在門口,和二嬸你一針我一線地納起鞋底來。她倆鞋線扯得嗦嗦響,納好鞋底又上鞋幫,四隻耳朵聽動靜,兩雙眼睛觀八方,邊做針線活,邊搞起「調查」來。但是等了半天,也沒有半點兒動靜,她倆心裡納悶極了。
太陽離西山只有兩竿高的時候,楊大娘忽然聽見屋裡的後門響了,接著又聽到水桶鐵鉤碰撞的聲音。她倆驚喜地互相丟了個眼色,不約而同地喊了出來:「這回捉到了!」說著站起身就往屋裡跑。
楊大娘剛進門,差點跟一個挑著水桶的人撞個滿懷。她抬頭一看,見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紅軍制服,正沖著她和二嬸笑。望著他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她覺得很面熟,但是又記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二嬸一下就認出來了:「呀,這不是毛主席嗎!」
二嬸拉著毛主席坐下,楊大娘趕忙端上一碗茶,說:「毛主席,你來沙洲壩不久,可處處愛護體貼老百姓,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呀!」
毛主席喝著茶,和兩位紅軍家屬聊起家常來,問她們:生活有沒有困難?代耕隊耕的田滿意不滿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寧小學的功課好不好?一直談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滿不可。楊大娘拗不過,只好答應了。
毛主席為楊大娘和二嬸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裡傳開了。
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⑤ 中國有哪些革命英雄人物,還有其主要事跡。急求!
1、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湖南省衡陽縣人,出生在湖北秭歸,12歲隨全家回鄉。1917年,出身豪紳家庭的夏明翰違背祖父心願報考新式學校。1919年在衡陽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並負責農委工作。1925年兼任湖南省委組織部長、農民部長和長沙地委書記。極力主張武裝農民。
1927年春,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兼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秘書。6月,調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八七會議後,在湖南積極參加組織秋收起義。10月,兼任平(江)瀏(陽)特委書記。1928年初,調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漢口被敵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農歷2月29日),夏明翰在武漢漢口余記里被殺,時年28歲。
1928年初,中共中央調夏明翰去湖北省委工作。上海的黨中央派李維漢來到武漢,同郭亮、夏明翰研究決定取消兩湖年關暴動,制止盲目行動。同年3月18日,夏明翰從謝覺哉處得知交通員宋若林不可靠的消息,返回漢口東方旅社准備轉移時,宋若林帶著軍警將夏明翰逮捕。3月20日被殺害。
就義詩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2、吉鴻昌(1895—1934),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祖籍陝西韓城縣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為主任委員,秘密印刷《民族戰旗》報,宣傳抗日,聯絡各方,准備重新組織抗日武裝。
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並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被殺害前,他用樹枝作筆,以大地為紙,寫下了浩然正氣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3、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4、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
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趙一曼為掩護部隊腿部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在獄中,日本人動用酷刑,她沒有吐露任何信息。1936年8月,趙一曼被日軍槍殺,年僅31歲。趙一曼被哈爾濱人民尊稱為「白山黑水」民族魂, 哈爾濱黨史研究室則稱其為「萬民永憶女先鋒。
5、方誌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遠鎮,乳名正鵠,號慧生[1]。江西上饒市弋陽漆工鎮湖塘村人,中國共產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團的締造者。
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暴動,創建贛東北蘇區。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
他把馬克思主義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根據地。1935年被捕犧牲。
1934年,由方誌敏、粟裕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譚家橋鎮烏泥關、白亭、石門崗一帶遭到國民黨王耀武部隊追剿,此役我軍損失慘重 。紅十軍團被王耀武率領的國民黨軍隊追擊包圍,方誌敏等軍團主要領導被俘、犧牲,一萬多人僅有粟裕率領400多人突出重圍 。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縣懷玉山區被俘,囚於南昌國民黨駐贛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嚴辭拒絕了國民黨的勸降,實踐了自己「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同志被秘密殺害於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窩,時年36歲。
6、向警予(1895-1928),女,原名向俊賢,1895年生於湖南漵浦縣商會會長之家。她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及早期領導人之一 ,女權主義領袖 ,無產階級革命家、婦女解放運動領導人之一。在有跡可循的史料里,她是中國共產黨唯一的女創始人。
1928年3月20日,由於叛徒的出賣,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記里空坪刑場,年終33歲。
1928年3月20日,由於叛徒的出賣,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國民黨對她實施了嚴刑逼供,但她始終大義凜然,嚴守黨的秘密,嚴守共產黨員的操守,表現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崇高品格。國民黨新軍閥決定在5月1日這個全世界工人階級的節日里處決向警予。
向警予視死如歸,在走向刑場的路上,沿途向廣大群眾進行演講。國民黨對此極端恐懼,憲兵們毆打她,想使她不再說話,但她仍然堅持地講下去。劊子手向她嘴裡塞進石沙,又用皮帶縛住她的雙頰,血沫從她的嘴角流出。
⑥ 井岡山是梁山泊和瓦崗寨的翻版嗎
201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回望歷史,回溯原本,回到起點,總是有些感慨:90年前,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後失敗的兩支隊伍,匯聚於遠離城市的莽莽大山井岡山時,當時輿論包括起義者中的一部分人,都認為這不過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的「落草為寇」,結局不外乎被剿滅、招安,或自生自滅,不過又一個梁山泊、瓦崗寨的翻版。
但是,井岡山為什麼沒有變成梁山泊、瓦崗寨,反而從這里培養了比大山更難撼動的無敵鐵軍?
五
《中國1927——解密80年前中國政局的歷史謎團》一書寫道:1927年10月22日清晨,部隊在遂川縣大汾鎮,突然遭到地主武裝靖衛團的襲擊,因為人地生疏,毛澤東與特務連連長曾士峨、黨代表羅榮桓迅速撤退,一路上只收容起三四十人。毛澤東率領這支小部隊繼續向井岡山轉移——這是秋收起義隊伍抵達井岡山開始創建根據地的最後一戰。
這就叫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回望歷史、打量井岡山,會有許多啟示。歷史或有機緣巧合,但歷史也自有規律,比如,歷史的勝利者,屬於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的一群人,就如同在最黑暗最艱難最絕望時刻,依然不失詩性與浪漫:
「它是站在地平線上遙望海中已經看得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井岡山因此是獨一無二的井岡山,而不是梁山泊、瓦崗寨的翻版。
⑦ 紅軍長征中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長征時的險惡環境,山高路險,人煙稀少,缺醫少葯,斷糧欠餉, 皚皚雪山,無邊草地,大渡河橫,瀘定索橋, 湘江烏江,赤水沙江。
遭遇的戰役:血戰湘江,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包座戰役,激戰臘子口,直羅鎮之戰,東征戰役,西征戰役。
一、過雪山,飢寒交迫。長征是紅軍的一次驚天動地的壯舉,他們巧渡金沙江、翻雪山、過草地、飛奪盧定橋。在飢餓、受傷、中彈,甚至是死亡的種種困難折磨下,紅軍戰士決不低頭,決不屈服,因為他們始終堅持一個信念: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二、被俘也絕不妥協。長征中有一位紅軍戰士不幸被俘,反動派要殺他,他提出你們可以用刺刀把我殺死,把子彈省下來打日本侵略者,另一位紅軍戰士在岩石上刻寫「赤化全川」,赤化意味革命化、全川指整個四川,川字還沒有刻完,因飢餓和過度勞累犧牲在岩石上,臨終時手裡還握著鐵錘。
三、翻越高海拔金山。長征途中翻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上下要走七十里路,高山嚴寒缺氧,紅軍戰士都穿單衣,不少人凍壞了腳,在強烈陽光下得了雪盲,有些人坐下休息,就起不來了。有些人不慎滑下懸崖而犧牲。除夾金山外,紅軍還翻過夢筆山、打鼓山等大雪山。
四、每天都是在惡劣的天氣和環境中。草地停一分鍾都有被沼澤吞沒的危險,氣候變化無常,寒冷、飢餓、疾病、缺鹽使紅軍戰士四肢無力,糧食吃光只好吃野草,草地上水有毒,草也有毒,不少人中毒而死,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懷下令把自已坐騎在內的六匹牲口殺了,給紅軍戰士充飢,自已卻不忍心吃。晚間宿營以地當床,以天當被,戰士們背靠背坐在濕地上,清晨醒來總有一批同志犧牲。
五、紅四團飛奪瀘定橋,保證紅軍勝利渡過天險大渡河。1935年5月27日,王開湘、楊成武領導的紅四團接到命令,三天到達320里外的瀘定橋。第一天一路戰斗爬山走了80里,軍委又傳來命令提前一天奪下瀘定橋,這意味著一天要走240里路,他們消滅了猛虎崗上的守敵,冒大雨黑暗中爬了一夜山路,29日晨6時趕到瀘定橋南岸橋頭。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 中央紅軍進行了380多場戰斗,抓獲了700多個縣。 紅軍在營地犧牲了430多名幹部。 平均年齡不到30歲,數百名國民黨軍隊被擊敗。 與此同時,該團通過了14個省,跨越了18座大山,穿越了24條大河,穿過草原,越過了雪山。 旅程大約25,000英里。 紅軍於1935年10月抵達陝北。與陝北紅軍的勝利會晤。
1936年10月,紅軍和第四軍抵達甘肅省會寧地區,紅軍的三個主要力量將標志著長征勝利的結束。
⑧ 踏板摩托車皮帶傳動箱發熱燒手,請問是正常現象嗎
發熱正常,要是高熱就不正常了,去售後咨詢下比較好。
1951年8月,中國正式開始自行試制、生產摩托車,由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汽車制配六廠完成了5輛重型軍用摩托車的試制任務,並由中央軍委命名為井岡山牌。該車車速最高可達每小時110公里。到1953年,井岡山牌兩摩托車年產量突破1000輛。井岡山牌摩托車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摩托車工業開辟了新紀元。
近10年來,中國摩托車工業發展速度更快。從產品產量上看,年產從1980年的4.9萬輛發展到1990年的97萬輛,直至今天的一千多萬輛,中國一躍成為了世界摩托車生產量最大的國家,摩托車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汽車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摩托車行業2006年產銷大幅增長,再創歷史新高。全年累計生產摩托車2144.35萬輛,比上年1776.72萬輛增加367.63萬輛,同比增長20.69%;累計銷售2126.67萬輛,比上年1774.51萬輛增加352.17萬輛,同比增長19.8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明顯提高,產銷旺盛帶動了經濟效益較快增長。2006年,全國105家摩托車生產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6.29億元,比上年增長15.59%,增長額110.08億元;累計實現利潤總額24.75億元;比上年增長49.81%,增長額8.23億元。
中國摩托車工業經過半世紀的風雨滄桑,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產、開發、營銷體系,有相當一部分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有一批名牌產品覆蓋市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摩托車工業迅速崛起。經過起步、發展、整合、重組,風雨兼程、跌宕起伏的艱難歷程,經過摩托車工業戰線的努力拚搏,中國現已躋身世界摩托車生產大國。
⑨ 紅軍長征中,能體現堅持不懈的故事
1、朱德的扁擔
「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艱苦奮斗,與當地軍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謠。
1928年秋天,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妄圖把井岡山根據地軍民困死、餓死。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粉碎敵人的陰謀,毛委員和朱德軍長向根據地的軍民發出了這樣的口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斗爭。
那時候,部隊吃糧,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寧岡去挑,於是紅軍發動了一個挑糧運動。毛委員和朱軍長同戰士們一樣,腳上穿著草鞋,頭上戴著斗笠,翻山越嶺,親自參加挑糧。
當時,朱德同志已經40多歲了。戰士們見他為革命日夜操勞,在百忙之中還和大家走山路過小河挑糧,生怕他累壞了身體,戰士們都勸說:「朱軍長,你那麼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謝同志們的關心,仍然堅持要挑糧。
戰士們見勸說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以為這樣朱德同志沒扁擔就挑不成糧了。誰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擔,第二天又照樣和戰士們一起挑糧,戰士們見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擔,晚上又把它藏起來。
沒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樣出現在挑糧的隊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擔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記」三個字。朱德軍長笑著對戰士們說:「你們以後誰再『偷』我的扁擔,我可要批評。」朱德同志的一席話說得戰士們都笑了。今天,這條扁擔珍藏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內。
從此,「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就像長了翅膀,傳遍了整個井岡山,也傳遍了全中國,激發了全國人民爭取革命勝利的鬥志。
2、可敬的班長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3、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 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
寒冷、飢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
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
揮舞著手裡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里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
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里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
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飢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
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里像在打瞌睡。在這里,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拚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
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有人突然發現,隊伍里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
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
傷兵流著淚回憶說,睏乏時坐在雪地里,只覺得有人在拚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
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4、七根火柴
王願堅在1985年發表的《七根火柴》的小說中,生動記述了這一曾經真實存在著的故事——一名紅軍戰士在即將陷入沼澤地的戰友身上找到了一本黨章和寶貴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隻手緩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火柴,並且是乾燥的火柴。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
戰士用生命守護的火柴和黨章留了下來,然而他卻永遠地犧牲了。
看似普通的火柴對於在草地上行軍的戰士們來說,就像是救命的葯品一樣。草地里的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夜間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經常凍得戰士們瑟瑟發抖。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珍貴的物品之一。這位戰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帶給多少戰士溫暖,挽救多少戰友的生命。
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來取之不盡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重溫紅軍長征的歷史,不僅是為了表達長眠於長征路上的無數革命先烈的深切懷戀,更是為了繼承和發揚紅軍戰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長征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更好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5、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
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
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
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
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
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