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師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師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技術主導型企業,集科研、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機械設備供應商,公司位於奉賢區航塘公路4508號。上海師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產品主要包括斗式提升機、皮帶輸送機、螺旋輸送機、給料機、振動篩分設備、攪拌混合設備等,廣泛應用於環保、化工、礦山、塑料、食葯品等眾多行業。公司本著以新品拓市場,以質量求生存,以服務贏信譽,以管理增效益的經營方針,注重科學管理,不斷完善經營機制,促進企業的發展。
法定代表人:吉正繼
成立時間:2015-09-2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2000292431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奉賢區四團鎮彭平公路878號1幢695室
『貳』 和引渤入疆有關的新聞
2010年11月5日,「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論壇上關於「海水西調引渤入新」的建議引發廣泛討論。此設想是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鹽湖、鹹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鎮壓沙漠。 引渤入疆
內線調水方案及氣象學原理 或稱陰山以南的霍有光調水方案:從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過管道分級提升到海拔1280餘米左右(1立方米水,每升高200米,需要1度電;升高1280米,耗電6.4度),進入黃旗海(海拔1264~1266米),登上我國第二個地理台階,形成2000平方公里的湖泊。然後修建防滲渠道,採用若干小提揚 (10~20米)工程+長距離自流的辦法,由黃旗海—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至玉門鎮北的疏勒河(海拔約1300米),主幹調水線路全長約1900公里。之後,利用疏勒河「自東向西流的」天然河道(大約550公里),不用開挖、襯砌,自流進入塔里木盆地之東緣的羅布泊。羅布泊(海拔780米)至艾丁湖(海拔-155米)的直線距離僅180公里,可獲得930餘米的落差,用來發電,意味能夠補償渤海西調工程所耗費的部分電能。整個調水線路穿越的是比較平坦的沙漠地區或戈壁灘,並非內蒙古草原或傳統的農耕區。 縱觀內線調水所經過的地區,從東向西依次分布著七大沙漠,它們(以及降雨量)是:渾善達克沙地(264.6~368.7mm)、毛烏素沙漠(400~250mm)、庫布齊沙漠(249mm)、烏蘭布和沙漠(102.9mm)、騰格里沙漠(小於200mm)、巴丹吉林沙漠(50~120mm)、塔克拉瑪干沙漠(11.05mm),空間上它們是連續展布的(越深入內陸, 降雨量呈遞減趨勢)。除塔克拉瑪干沙漠外,其它沙漠均分布在我國第二個地理台階(海拔1200~1300米)之上。渤海深深嵌入我國北方大陸540多公里,是大自然賜予中國的地利之源,有取之不盡的水資源。與國內其他跨流域調水方案不一樣,西調渤海水不會改變我國陸地上任何一個地區原有水資源的數量,調 水不會顧此而失彼,反而可為綠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遏止沙塵暴服務,為21世紀大力發展沙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海水西調的氣象學(兩山夾一盆——山盆構造)原理是: 我國北方沙漠大多屬山前拗陷自流盆地的一部分,沙漠周邊被高聳的山脈所圍限。譬如(1)南有高聳的黃土高原、六盤山、賀蘭山、祁連山、阿爾金山、昆侖山;(2)北有陰山、走廊北山、天山;(3)北方緯向沙漠帶的東緣,被呂梁山(北東向沿展達400餘公里,海拔1400~2500米)、太行山(北東向展布,北起北京西山、南抵黃河北岸,海拔1500~2000米)、燕山(狹義的燕山區,北京房山一帶海拔1500~2000米)、大興安嶺(北東向展布,全長1200餘公里,海拔1100~1400米)等山脈所封閉(即沙漠不是直接與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接壤),它們山巒重疊,綠色環繞,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又被稱作「綠色環帶」。這種沙漠低、周邊高的地貌環境(山盆構造),使得沙漠人造海蒸發的雲氣資源不至於輕易吹出區外。 引渤入疆(1張) 沙漠腹地人造海水大量蒸發後,一是濕潤了當地的環境;二是與深入內地的東南季風匯合,或被西北風吹向下風的邊緣山區。處於沙漠邊緣山脈中心線上的分水嶺山峰,大多高達1500米~2500米以上,吹來的濕氣,在高山區受到地形的抬升與摩擦作用,會迅速的把暖而濕的氣層抬升到凝結高度以上,最終受冷凝結,形成降雨:分水嶺「面向」沙漠的群山,雨水沿溝谷和山前河道,匯入沙漠(添加內流河流量),可增加沙漠的淡水資源;分水嶺「背向」沙漠的群山,雨水則沿溝谷輸出,補充了黃河流域的水資源(添加外流河流量)。一般山脈深處降水最多,降水量從山脈深處、沙漠盆地邊緣向沙漠中心減少。(註:濕氣被東南季風吹向陰山方向的情況與此類似,不贅述。) 引渤入疆
因此,「山(高山冷凝系統)——盆結構」與「沙漠人造海」相結合,可加強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氣候帶的「增雨作用」。 提出為北方沙漠西調渤海水,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天降雨雪三個必要條件的功能,即通過海水西調(營造人造海)與沙漠蒸發作用,與當地的「山——盆構造」相結合,形成大量水汽,與每年7~9月呈遞減趨勢、抵達內陸沙漠的夏季風(水汽)會合,增加局地水汽的數量,遇高山冷凝系統後形成更大的降雨,為沙漠、戈壁盆地提供雨水(淡水)資源。一般認為,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水汽可以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附近並影響到甘、新邊界。在夏季沙漠蒸發最強烈的時候,人造海大量蒸發的水汽與入侵的夏季風相疊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邊地區的降水總量與幾率。 外線調水方案 或稱陰山以北的陳昌禮調水方案: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海拔1500~2200米)向西進入居延海(海拔820米),繞過馬鬃山(主峰海拔2583米)余脈進入新疆。
編輯本段工程爭議
爭議焦點
成本和環保是這一工程遭受質疑的兩大焦點。 把海水引入沙漠的計劃經報道後,國內不少水利專家與環保人士都認為,眼下這項耗資600餘億的 新疆風光
調水工程無論是在經濟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不切實可行,並將它與三峽大壩和引發爭議的南水北調工程相提並論。 但針對外界的質疑,項目負責方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下簡稱「泓元公司」)卻不以為然,該公司董事長王秀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我們不會做虧本的生意。」
耗能與經濟
按照計劃,「海水西調」工程將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途徑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後流入新疆。 這意味著,項目全程將穿越四條山脈、一個湖泊,涵蓋中國西部的八大沙漠。 海水西調」工程主要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從渤海西北岸向上提水至1200米高度,整個過程都用直徑3.2米的玻璃鋼管進行輸送;第二部分則需要建造320公里長的地下隧道,將海水輸送至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海水淡化廠。 根據泓元公司的測算,項目一期總投資628億元,其中建設費用567億元。 雖然從總投資比例中看,建設費用占據了大半部分,但專家認為,抽水的能量消耗成本與海水淡化成本同樣不可小覷。 「大面積地抽水需要強大的電力支持,這個對能源的消耗太大了,現在國家能源現狀這么緊張,除非可以借鑒國外同類項目中充分利用風電和太陽能的經驗。」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針對抽水成本過高的質疑,王秀順則表示,在抽水過程中,該項目可以充分利用內蒙古的風電資源,同時,他還進一步強調,隨著項目的推進,也將會把太陽能運用到抽水系統當中。 「風能本身就不穩定,依靠風電完成這么大的抽水量根本不可能。」張博庭說。 除此以外,在海水淡化工序上,王秀順稱將充分利用當地煤化工企業與電廠發電的余熱,對海水進行稀釋淡化處理。 「現在煤化工企業和電廠的熱能利用率都只有37%,除了揮發的部分,我們還可以利用50%的余熱,這也能為海水淡化過程中提供一部分能耗。」王秀順說。 王秀順還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泓元公司的初步規劃,該公司計劃每年抽調海水3.65億噸,每年可實現47億的經濟效益,其中,平均每噸海水淡化的成本大概在4塊左右,風力調水的成本是2塊左右。 「除去成本,我們每年還可以賺12個億。」王秀順說。 據王秀順透露,泓元公司目前已經和神華、大唐等企業達成協議,海水淡化處理後的交易價格為每噸10元。 「科學家們從理論上可以得出的結論並不代表就能實際操作,我認為,這個工程要實現得30—50年以後。」張博庭對記者說。 而根據泓元公司的測算,規劃的項目在完全實施的情況下,靜態投資回收期(包括3年建設期)為稅前6年左右,稅後7年左右,內部收益率為20%左右。 「這個工程我們已經籌備了6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國內51個研究院都參與了評估和研究,這不是天方夜譚。」王秀順說。
海水實用性
「農業節水及地下水甚至取雪水不利於我區長期的發展。同時,還會破壞生態平衡。『陸海統籌,海水西調』工程是我國當前的一項重大戰略選擇,也更利於發展區域優勢資源。」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李新娥在接受采訪時說。 但是,與為緩解中國北方嚴重缺水局面的「南水北調」工程和為解決長江下游的洪水泛濫問題而建的三峽大型水利工程項目一樣,「海水西調」也存在破壞生態平衡的核心問題,比如人為改變氣候所可能引發的自然災害、引水渠沿內蒙古邊境可能導致鹽鹼乾涸窪地形成等等。同時,也有專家質疑海水的實用性。 目前,一些沿海城市由於海水倒灌而引發土地酸鹼度變化,如果一旦沿途海水泄漏,缺少降雨的內蒙古、新疆則很可能會導致土地鹽鹼化。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張寶印則表示,引入海水不會影響內陸土壤結構,這絕不會造成任何後果。 「海灣的海水與太平洋相連,一般自凈周期為5年,而引入渤海灣海水,能夠將凈化周期人為縮短,促進渤海灣地區環境變化,甚至促進養殖業發展。」張寶印說。 「環保上的問題我們已經解決了,輸送海水的玻璃鋼管具有防腐防泄漏的先進技術,管道搭建也是由中鐵建築集團負責,所以,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施工上,我們都有保障。」王秀順對記者說。 據了解,目前,內蒙古發改委與遼寧省發改委已經針對該項目立項,而據王秀順透露,涉及該項目的5個工地也已經開工。 將海水引入沙漠,新疆最少可再增18億畝農業用地。「以色列的沙漠利用率很高,而新疆這么大的面積,利用率只有4%。」
10餘院士專家駁引渤入疆
[1]中國工程院16日召集曾參與《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項目組的主要成員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項目的研究成果。會上,10多位院士、專家認為近期廣受關注的引渤海水入新疆工程「不可行」「不可想像」。 新疆鹽鹼化災害已十分嚴重 近日,媒體報道的「海水西調 引渤入新」工程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引發公眾對新疆水資源問題的關注。據報道,「引渤入新」工程的基本思路是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度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余脈進入新疆。 該計劃設想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鹽湖、鹹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鎮壓沙漠。同時,大量海水依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濕潤北方氣候的水汽供應源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目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石玉林表示,該計劃設想調運大量海水到新疆,假設調運1000億噸海水,海水的含鹽率為3%,就將產生30億噸鹽,而如何處置這些鹽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新疆很多土地目前鹽鹼化災害已經十分嚴重。 渤海新疆生態最終都會惡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原主任李澤椿認為,通過「引渤入新」來影響氣候的設想在氣象學上是根本說不通的,「氣象學上,形成降水要滿足三個條件,而有水汽只是其中之一,況且依靠調運海水形成的蒸發量可以說微乎其微,不足以對當地的水汽形成有力補充,再加上大氣具有流動性,產生的水汽會移動到其他地方,所以不可能帶來很多的局地降水」。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原副主任、研究員寧遠則從工程的角度認為,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從丹江口至北京一線有1000多公里的長度,而且所經過的基本都是平原,而引渤海水進新疆則要跨越5000公里,無論是管線鋪設、工程造價還是最終水的配送問題都是「沒法想像」的。 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沈國舫則表示,如果我們大量抽取渤海的海水,渤海的水量將從黃海補充,而黃海海水的鹽分比渤海高,這樣一來勢必會給渤海的整個生態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麼多的海水調過去,渤海和新疆的生態最終都會惡化。」石玉林補充說。 將公布新疆水資源研究成果 主持發布會的《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工程院院士錢正英在發布會上表示,早在2007年9月,中國工程院就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組織開展了「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等重大咨詢項目。20位院士、100多位專家參加了該項目研究工作。鑒於近期公眾對新疆水資源問題的關注,項目組決定召開這次發布會,並將盡快公布全部的研究成果。 在場的院士、專家表示,歡迎公眾關注項目研究成果並進行評論,從而能夠更深入的對新疆水資源問題進行思考,這樣,關於引渤海水入新疆的爭論自然就會淡化。
編輯本段回應質疑
質疑1
「引渤入疆」是解決新疆缺水問題的最佳方案嗎? 據唐立久介紹,近30年來,關於解決新疆水荒的方案,國內先後有過5種設想。 第一種,著名的「將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口,把印度洋暖濕氣流引過青藏高原」。這種奇想雖然具有科學依據,但經我國大氣物理學家高登義及其科研小組證實,從氣象學上無法成立。 第二種,「大西線調水」,即上世紀80年代初,民間水利學家郭開提出,從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雅礱江、大渡河取水,通過修築大壩,開挖隧洞將水引入黃河,其中有兩條支流通往新疆。但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和張光斗的主持下,兩院43位院士和百位專家形成《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大西線工程沒有技術可行性。 第三種,通過節水解決缺水問題由國家水利部原部長楊振懷提出。他認為,新疆應加強環境生態保護,退耕還林,做好規劃,特別是水、土資源合理配置和水資源按流域統一管理、監督,推進水使用權制度,用水總量和定額管理,以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來解決缺水問題。這也是目前政府一直推行的思路,但還需長期實踐證明。 第四種,南水北調,這一設想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經過幾十年研究,目前基本確定的布局為: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以適應西北、華北各地的發展需要。該工程建成後將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並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2010年3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漢工程破土動工。這是目前國家啟動的涉及解決新疆缺水問題的方案。 第五種,「海水西調」方案,線路全長2800多公里,先向吐魯番年輸水。 唐立久表示,西部大開發10年以來,西氣東輸、西電東輸、西煤東輸等項目的順利實施,說明遠距離輸送資源在國內已不罕見。「引渤入疆」是解決新疆缺水的大膽設想之一,不管能否實現,應該存在設想的勇氣。
質疑2
怎麼解決海水淡化問題? 唐立久說,引海水入疆實際上有兩種可能,一是通過密封的管道,將海水引到新疆後進行淡化;二是在海邊或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將海水淡化後引到新疆。目前,國際上海水淡化和輸送的技術是成熟的,一旦投資到位,施工是可行的。同時按照霍有光的思路,國際上正在大力提倡發展海洋經濟,烏魯木齊作為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並不是完全沒有發展海洋經濟的可能。同時,「引渤濟錫」項目的有望上馬,為引淡水進新疆創造了可能。
質疑3
一方8元錢的淡化海水,新疆能用得起嗎? 「引渤入疆」按照初步設計測算,使用管徑5.8米的玻璃鋼管輸送海水,僅從內蒙進疆鋪設2000多公里管道一項,需投資700多億元,工程總投資更達到3000多億元。核算後,從渤海引來的水,在新疆的水價將達到每立方米8元左右。 對於如此高的水價,唐立久表示,首先許多年之間,新疆本地水價有可能上漲,其次對新疆而言輸水除了算一本經濟賬外,還要兼顧戰略賬,經濟發展必然需要用水。
質疑4
近年來渤海污染嚴重,渤海水引到新疆怎樣避免二次污染? 2010年10月,新華社以《渤海污染嚴重快成「死海」》為題,報道了渤海被嚴重污染,年污水量超過40億噸。面對「把被污染的渤海水引到西部,是繼續污染西部嗎?」的質疑,唐立久表示,如果在「引渤濟錫」項目基礎上引水,引來的是經過淡化和凈化的水。據他了解,「引渤濟錫」工程將引水口選擇在遼寧葫蘆島,正是因為那裡可以引到未被污染的海水
質疑5
為了引水,破壞幾千公里沿線生態環境,值不值? 對於「引渤入疆」必然產生的生態破壞,唐立久簡短沉默後回答:「這是引渤入疆最大的風險,也是我們今後研究的重點。」
對質疑的部分應答
(1)問:調渤海水的成本太高,21世紀中國的國力能不能接受?會不會「禍國殃民、勞民傷財」? 答:據有關資料,南水北調1立方米的成本是20多元(參見附錄一),用同樣的錢,可為我國西北沙漠調3立方米的渤海水。 若充分利用沙漠中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每3立方米渤海水可曬制69~93公斤鹽(註:目前國內工業用鹽批發價格為0.7元/公斤,參見附錄二),大約值48.3~65.1元。同時蒸發出大約2.9噸優質水氣,其中有2/5或大約1立方米的水氣將直接變成雨水回落到當地(沙漠),滋潤植被,從而可獲得一石數鳥之利。 依託人造海,有了鹽礦資源,則有利於發展鹽化學工業。沿海地區的鹽場則可轉產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 令北方沙漠豐富的光照資源(即太陽能資源,單位面積年蒸發量為1200~3300毫米)變廢為寶,既曬鹽又曬水。鹽每噸價值7百餘元,發展鹽化工業附加值更高(如:市場零售的加碘鹽每公斤為2.2元)。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以制鹼、鹽酸、氯氣、金屬鈉等。鹼(純鹼、燒鹼、硫化鹼)、鹽酸廣泛用於化工、紡織、造紙、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醫葯、日常生活等各部門;氯用以制漂白粉、氯苯、各種聚氯乙烯塑料以及結晶硅的提純等;金屬鈉用作製取復雜有機化合物的催化劑,提取稀有金屬的還原劑,制抗磨合金(鈉鈣銅錫合金)等。鉀肥(氯化鉀)為農業的三大肥料之一,鉀可用於焰火、炸葯、玻璃、醫葯、陶瓷、電池,用於航空汽油、鋼鐵及鋁合金的熱處理。 渤海水含鹽量為23克/升~31克/升,也就是說,水與鹽的比值(即水:鹽)是32:1~43:1,即每獲得1噸鹽(價值大約700元),可為沙漠生態環境提供32~43噸優質水汽,尤其是無須建立昂貴的水處理設施,無須為處理水而消耗大量的能源;曬水可直接提高沙漠濕度或導致降雨,生發植被,逐漸使流動沙丘變為固定沙丘,遏制沙塵暴,為改造沙漠提供了契機。這對未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而而言,權衡生態環境效益與調水成本問題,兩者究竟那個更劃算,輕重自明。 (2)問:沙漠人造海會不會污染沙漠?會不會「引發生態災難」?「幾十億噸鹽怎麼處理」? 答:沙漠表層的堆積物,僅是在地表上露頭的、千百年來地質作用形成的顆粒狀的碎屑(厚度較薄),其下有巨厚(厚達數千米)的岩層,岩層有褶皺(背斜和向斜)構造,發育有許多層隔水板。故沙漠中的構造盆地不僅多,而且規模可能還很大,這需要做地質工作。青海湖以及羅布泊(其下已打出淡水井)可作為典型的參照系(案例)。 利用沙漠中的鹽鹼湖(構造盆地)建立人造海,充分利用沙漠里豐富的太陽能,通過海水的蒸發作用,靠濕氣和形成雨水來改善沙漠(小環境)的生態環境。鹽只有達到飽和濃度時,才能夠結晶,即便結晶,也只能沉積到鹽湖(人造海)里,形成礦產(如增加羅布泊的鹽礦儲量,可留給子孫後代去開采)。當然,還可以就近發展鹽化產業,開采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調水沿途(管道或渠道)不會出現所謂的污染問題。 依託沙漠人造海曬鹽與發展鹽化產業,既可對沖調水的成本,也可節約沿海地區鹽場曬鹽所用的土地,使之轉產,譬如發展旅遊業、種植業與養殖業等。 (3)問:高污染的渤海水會不會污染沙漠? 答:①我國政府早在2000年就向全世界承諾一定要治理好渤海。不能用「渤海污染合理論」來否定海水西調;②調水可以加快渤海對流的速度,提高渤海自凈的效率。黃海的含鹽度僅比渤海略高(千分之三),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黃海多帶魚、大黃魚、小黃魚和鯧魚等,是中國重要的漁場。對流作用不會對渤海有大的負面的生態影響,反而有助於改善渤海的水質;③採用生物治污方法:利用沙漠人造海的大片濕地,種植蘆葦等鹽生植物,吸收重金屬、富營養化。通過收割蘆葦來發展造紙產業。新疆艾比湖一望無際的蘆葦盪便是很好的參照系。 (4)問:鹽具有極強的腐蝕性,要不要「頻繁地更換」發電機配件、混凝土渠道、玻璃鋼管? 答:可以問一問北海艦隊,要不要「頻繁地更換」軍艦的外殼與螺旋槳;去看一看沿海的礁石和護岸大堤,為何能夠久經海浪的侵襲;家裡盛鹽的罐子是玻璃瓶,都用了幾十年了…… (5)問:每年從渤海調水50億~300億立方米,會不會危及渤海? 答:渤海面積為7.7萬方公里,平均水深12.5米,蓄水量大約為962.5立方公里,每年調渤海水300億立方米(1立方公里=10億立方米),是渤海水量的三十分之一,影響不大。況且渤海毗鄰黃海,黃海毗鄰太平洋。與南水北調旨在調水數百億立方米(影響長江水質)的方案作比較,生態影響可忽略不計。 渤海深深嵌入我國北方大陸540多公里,是大自然賜予中國的地利之源,有取之不盡的水資源。與國內其他跨流域調水方案不一樣,西調渤海水不會改變我國陸地上任何一個地區原有水資源的數量,調水不會顧此而失彼,反而可為綠化西北沙漠、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遏止沙塵暴服務,為21世紀大力發展沙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略) 本土聲音 新疆農業大學水利學院院長侍克斌 海水淡化成本非常高 新疆農業大學水利學院院長侍克斌,長期從事如何解決新疆缺水、何種方案調水更為科學的研究。2010年11月5日,侍克斌作為嘉賓,列席了「高峰論壇」。 侍克斌認為,「引渤入疆」從理論層面說具備可操作性的調水方案。在不考慮成本的前提下,只有在兩種情況引水具有可行性——將海水淡化後引入新疆,或者確保海水引入新疆後水位在零平面以下。 「強調輸送淡水,因為用管道輸送海水,一定會發生滲漏,而滲漏必然造成對土壤的污染。」侍克斌表示,「比如地震對管道造成挫傷後滲漏,這是無法預計和避免的。而且這種滲漏造成的污染的隱患,將涉及輸水沿線幾千公里的土壤。而強調海水入疆必須在零平面下是指,海水入疆後,必然需要大型的蓄水池、水庫,而且可能是多處,這些蓄水池同樣都有可能發生滲漏、污染土壤的可能。新疆的土壤含鹽鹼量本來就高,一旦被海水污染,更無法種植。」 此外,就「引渤入疆」所需的技術及耗用成本,侍克斌說:「例如,目前沙烏地阿拉伯沒有大量使用淡化海水,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水淡化的成本非常非常高,可以說『用不起』。我國的沿海城市中,比如天津,一直非常缺水,但緊靠海邊的天津多年來也沒有採用海水淡化來緩解缺水的問題。所以說『引渤入疆』需要的資金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侍克斌認為,解決新疆缺水的問題,首先是要「將自己的水用好」,將發源於新疆境內的幾條大河流規劃使用好;其次是進一步推進節水灌溉、減少浪費,比如農業生產上,改變大水漫灌的傳統方式,修建防滲渠等;第三是考慮採用科學的、可操作的方法調水。而從渤海調水,則是將以上3點都做到、做好後,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引入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