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服裝行業在五行里的屬性。
各類服裝的批發零售:童裝、男裝、孕婦裝、牛仔褲、女裝、內衣等,都是五行屬木,這是由於大多數服裝的材料都是植物纖維之故。
衣服的縫制和修改,鈕扣,拉鏈等:因使用金屬工具,或是其質料本身便是金屬料,所以五行屬金。
時裝設計:這行業帶有美感,具有桃花性質,所以五行屬水。而時裝設計及裁剪學校,則既屬金亦屬水。
(1)棉花堂童裝批發擴展閱讀:
五行對應行業,這個是源於古代的認識。現代很多行業都是五行復合的結果,不好用單一五行定義了。像古代的葯物屬木,而現在的西葯卻不是,中西醫葯結合更難分別。所以現代的行業很難用單一五行對應了。
五行屬土職業:
1、土產或地產性質,農作性質,畜牧性質,大自然原物性質,中間人性質,領導事業性質,人才事業,防水事業。
2、農人或土壤研究者,售現成菜類,售現成農作物(雜谷、米麥),售飼料界,畜牧獸類(如牧牛羊或養雞豬蠶等),所有農畜界百業。
3、大自然原物售賣界(石,石灰,水泥,土地等。)。建築界,房地產買賣界,房屋買賣業。防水,克水之物(雨衣,雨傘,雨帆,築堤,容水物器等)。瓦工,陶瓷關系。
4、當鋪,古董家,鑒定師,制糊或售糊業,代書,律師,說客,法官,代理,管理。代替,買賣,設計,顧問,秘書,附屬品,附屬人等。
Ⅱ 起個網店名稱,賣童裝的。
海綿寶寶、親親軟寶寶
Ⅲ 南極人的被子怎麼樣
應該還行。。。。。
Ⅳ 豐都——鬼城特點是什麼
黃梅新鬼城誕生記(正街鑫城)
正街鑫城。一塊近億元的寶地,一夜之間被有頭腦的外地商人炒成了幾十億項目。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商業4萬平方米,二期商業6萬平方米。熱炒者、購買者他們不外乎黃梅現有的富人,他們在黃梅之外,或本地各街道里發了財,又開始到鑫城尋金,開辟新的領域。這當中,還有許多拿工資去按揭的公務員、教師、事業單位人員。幾乎是只要有點錢的人都朝鑫城進軍。
按西方經濟學理論,一個城市達到二十萬人口,才能達到市城市經濟最低規模。而黃梅城區不足十二萬人口。盡管黃梅縣有百萬人口,但分為上鄉,下鄉。 下鄉1936年前歸屬九江市管轄。 但下鄉鄉鎮之遠,人們消費要麼在當地,要麼去九江。上鄉六十萬人口,剩下沒有消費力的中老年人來縣城一般愛逛銀海商城,一個廉價商品基地,主要為衣著為主,數百個鋪面。
黃商、華聯、新春、西池、民營街等商業之地,再加上黃梅縣城內的其他商家之地,黃梅城區的人民並沒有感覺到購物之難。
從正街鑫城沒有打磨拋光的大理石地面可以看出,決對是一個敗筆,我一看地面,已經知道了這條街的未來命運。鄰縣發展不如黃梅的宿松縣,步行街也不敢不用打磨拋光的大理石,作為步行街最基本的地面裝飾。我去過麻城步行街,還有黃岡奧康步行街哪個敢用這樣的石板地面?
此業態本身的成功率不高。由於此業態規劃一般較為宏大,面積大,商業街多,多樓層,且成本高等特點,因此成功率不高,華而不實。武漢光谷步行街就是黃梅正街鑫城的參考樣板,雖然武漢光谷的消費能力比黃梅要強太多,六十萬人口。但此項目仍然業績平平,很多鋪面租不出去。我朋友住那兒,因為太大,很多地方沒有逛到。在光谷步行街四樓童裝都是虧本經營。一個月運營成本可能要六千/但只要兩千元的營業額。黃岡麻城市步行街修得非常漂亮,也是黃岡市很成功的步行街。擁有24萬城區人口的麻城也只有一條直街,沒有建多層,多街區。地級市黃岡奧康步行街盡管多街區,但也只以一層獨立鋪面為主。星期六人流量多些,但平時也沒有什麼人。前幾年蘇州然幾個百強縣(崑山,太倉,吳江等)都積極上馬了類似項目,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商鋪與房子是有區別的。一個人這輩子不一定要擁有門面,但一定要有房子住,商鋪也不會帶來戶口,孩子上學,家人方便等好處。如果你不開店的話純鋪面只是有一種投資功能。黃梅縣城主要輻身力在上鄉,城區人口能達到20萬人口算頂天了。一個典型中部農業大縣,縣城吃國家飯幾千人而已。現在我縣招商引資興工業園,引了七八年,還只建成不到一半,二十來家企業入園,一個一百多人的工廠沒有哪個工廠不佔幾十畝土地。一千人的工廠占幾百畝土地。到現在也是兩萬多元一畝對外招商。(招商網上有)進駐園區的企業也是完全看中這里土地便宜,因為這里根本沒有產業鏈優勢!你要到外面進原料加工。當地一個扣子都沒有買的。商標廠也沒有。人材等等。現在每個內地縣城都在招商引資,工業強縣,但是東莞模式在內地是不可復制的!你沒有人家的天時地利人和!可以算到,在我縣工業園區一個佔地面積五十畝左右的勞動密集型工廠一般提供一百多人上班。佔地幾十畝的得賽木業根本沒有幾個人上班。另一個佔地2百多畝的十萬綻紡織廠提供1000人上班,這是相對高於平均水平。大家算得出來十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能提供多少就業機會。
再過十年我縣規劃的四平方公里工業園區不知能不能招滿,現在已經有四分之一企業進駐園區。即便招滿了頂多2萬人進工廠,然後帶動第三產業多就業一兩萬人口! 那麼作為一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註定絕大部分青壯年人口要去沿海謀生。如一在深圳包工頭所說家裡也就是一些地頭蛇發點財。
商場如戰場! 錢多,人傻,狠砸錢是沒有用的!
事例一,2003年擁有三十萬人口的武漢青山區建成類似江漢路的很傳統的步行街,最終進駐的商戶全部做跨,沒有辦法,房東們,找區政府解決,最後步行街成了花街,只有路口一家眼鏡店進駐,但是當初大家不看好這家眼鏡店,而這家眼鏡店生意卻出奇的好。令武漢眼鏡行業者大跌眼鏡。
事例二,我一熟人當年開在縣城算的上中大型酒店,幾年掙了一百多萬。於是信心大足,沒有作過市場調查,轉讓酒店去開伊蓮健身房。當時正在裝修沒開業之時,我就說過此君財氣已到頭了。市場不會按你的意願走的。結果開業第一個月一張卡都沒有賣出去。而請四個教練,房租水電要多少錢呢,到幾年後不做的時候肯定是蝕了老本。
事例三,07年初縣文化商城出租,一樓商場內,一個平方每月一百元包租金,包稅。又沒有昴貴的轉讓費。看起來很美好。結果縣里飽受租不到門面之恨的人們一蜂而上,我一親戚強列想去租店開,二十個平方一個月兩千元,比起外面的鋪面劃算多了。我和她講不要租,大家都看好,不一定行。因為當時在武漢魯巷檸檬特區門面才八十到一百元一個月對外出租,而且是大馬路門面,靠近廣場,很簡單的預算。結果進駐商城內商戶全線潰逃。某中學老師十多萬元進駐賣衣服,血本無歸。因為市場不相信眼淚。
我想說的是黃梅縣開店都也有掙錢的,比如第一休閑品牌美特斯,幫威。剛開始時一年一百萬的營業額,5點7折進貨。房租一年三萬來元,頭幾年掙糊了。還有大陸女裝品牌歌利婭。剛開始也有一百多萬的營業額,但這些最好的牌子,在全國都賣的好,無論是廣州商場內,還是宿松縣。宿松縣現在森馬服飾店一年也能掙幾十萬。但在黃梅大鎮小池鎮步行街也開的很好。黃梅森馬服飾一年租金就是二十二萬。除了這些全國哪裡都兒都賣得好的品牌,其餘在縣城裡經營服裝都是慘淡經營。比如做的好的衣之純一年也就三四萬元,夫妻兩個勞動力守店,還有做得好的黃商對面女裝夫妻店一年也只有四萬收入,而且是在門面月租金一千五的時候。而在工商下面很多女裝店能不虧損就算好了。現在正街鑫城的老闆又想在地下層搞什麼電子城招商。大家知道黃梅能養幾個做電子數碼產品的老闆嗎?告訴你,也就一家。在新華書店對面,城關幾個店都是他們家的。之前做的很好的老闆被早擠出黃梅市場去外面發展了。那條街近幾年新增數電子數碼店到最後全部關門。大家都能拿的到貨的MP3,MP4之類產品幾乎成本價對外賣。
黃梅縣多年來只有一條直街,一條橫街,一店難求。一間門店轉讓費十萬元很正常。鋪面緊張被人為放大了。所以外地老闆敢在正街鑫城做成多打達四層,多街區步行街。大家知道中國最大的棉紡織企業的魏橋紡織集團嗎?02至03年度的產值利潤能敵蒙古國產值與財政收入,即便這樣的超級大顎在04年發改委多進口了50萬噸棉花(約8%)也無能為力,那一年整個棉花產業受重創,包括,銀豐集團,山東棉花公司這些大集團,而中國整個紡織業紗廠這一塊不虧就算不錯了。但為什麼發改委會多進口五十萬噸棉花呢?因為那一年棉花受災被人為放大了。國內棉花缺口連領導們自己也搞不清楚真實數據,部門自己成立一個中棉公司,也來分塊肉吃,忙著高價買美棉,然後更高價賣國內紡織廠。市場不相信眼淚,最後中棉公司自己在棉花巨跌中把注冊20個億的國家錢敗的一個不剩。與民爭利的狼狽下場。還是那句話,錢多,人傻,狠砸錢是沒有用的。正街鑫城光一期工程就有幾百個獨立鋪面租給誰?地級市黃岡奧康步行街也只兩百多個獨立鋪面。 一期鋪面都租不出去,新晉梅中學校舍還沒有開始建,縣委就把學生們趕到活動板房上課,起重機鏟平了老晉梅中學的教室,建二期工程。老百姓還以為發了地震。
所以本人不看好正街鑫城商鋪,現在慶幸當初的棄買的決定。一間門面最低幾十萬,大夥血汗錢註定為黃梅的形象與政績作貢獻了。 大家不要期望拆掉銀海商城能改變什麼,銀海商商城針對黃梅周邊農村沒有什麼消費力的人群,銀海能在二樓開那麼大的賣場與超低的經營成本有關,一間鋪面稅收房租一個月四百元包干,而且裡面做生意的大部分一年能掙一萬元很難,大部分也就掙幾千元一年。漢口一家很大的二手手機市場到了三樓就租櫃台業主就沒有什麼生意,黃梅居然敢做成四層街區。 正街鑫城也不是說完全不能租出去,樓上的和地下室一間鋪面一年包括物業費,房租不超過七千元可能租戶能承受。 但是一期保安部23人,保潔部20人,還有工程部,八部電梯大家知道運營成本很不小的。四五十萬的門面一個月只能租兩三百元,三四百元大家能好受嗎? 這里也看的出當地決策部門任由開發商怎麼說怎麼好,沒有自己的規劃思路。總書記要地方提高執政能力是沒有錯的。
Ⅳ ESPRIT是不是有中文名字的
ESPRIT是一個集設計、采購、分銷於一體並推廣至全球46個國家的環球品牌,批發客戶數達6300家以上,有6800間零售門市,擁有60餘萬平方英尺的營業樓面。在歐洲,ESPRIT成為最為人熟悉的三大時裝品牌之一。
1964年,服裝設計師Susie Russell邂逅運動員Doug Tompkins,兩人隨後墜入情網並開始設計及銷售ESPRIT時裝。
1968年,Susie在舊金山開設一家制衣公司,ESPRIT業務迅速增長。1972年,ESPRIT的創始人Susie及Douglas Tompkins來到香港,希望藉助亞洲相對低廉的采購成本繼續推進ESPRIT的成衣業務。經陳世英的引介,邢李源-ESPRIT遠東集團之創辦人,經營的成衣廠成為ESPRIT采購來源之一。其時邢李源主要為ESPRIT美國業務提供原材料,隨後Susie及Doug成為邢李源公司的股東。
1971年,公司更名為ESPRIT de Corp,當時有7個產品系列,每一產品均有自己的獨立名稱,並沒有採用ESPRIT統一標識。
70年代末,營業收入達到1.2億美元,Doug和Susie購回其它合夥人在ESPRIT的股份,之後兩人成立了一家合夥制公司在香港從事ESPRIT產品的生產、分銷及零售。初期由邢李源負責經營。1974年,邢李源、Susie和Douglas在香港成立「遠東有限公司」(ESPRIT Far East Limited,簡稱EFE),主營「ESPRIT de Corp」的采購代理業務。此後,通過他所掌握的1/3股權份額,邢李源開始以香港為基礎,將ESPRIT時裝批發的業務逐步推向全球。
與此同時,Friedrich在德國建立了ESPRIT的分銷網路,並成功地將其擴展到整個歐洲。在此基礎上,在德國設立了生產線-受益於70年代後期美國產品及形象在歐洲的流行。
1979年,正式啟用新ESPRIT標識,以「E」字母中三條平行橫線為主幹,創立「ESPRIT」字型標志。標志建立以來,一向被視為全球最獨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商標之一,進而使ESPRIT成為國際時裝界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之一。
80年代初期,開始向歐、亞擴展,相繼進入加拿大、紐西蘭、瑞士、智利、菲律賓等國家。在此期間通過創新設計的郵購指南使得ESPRIT在美國獲得巨大成功-與傳統郵購指南的擁塞及排斥性相反,ESPRIT的郵購指南強調「形象」而非時尚,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1981年,引入兒童服裝,並以單獨的郵購指南方式進行推廣。率先引入店中店概念,以其富於創意的陳設、搭配及購物手段而獲得顧客的高度認可,在數年之內就開設了150家,緊接著在德國也獲得巨大成功。
1983年7月,邢在香港銅鑼灣開設全球首間門市,涉水零售業務。
1985年,開始於新加坡拓展零售業務。
1986年,於德國杜塞爾多夫設立esprit歐洲服裝設計室,同時於當地開設首間esprit零售門市。
1987年,分別於丹麥、荷蘭、比利時及台灣國家和地區開設當地首間esprit零售門市。
1988年成立ESPRIT國際,以對ESPRIT品牌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推廣。之後不同的產品被歸入兩大類:SPRIT及ESPRIT運動服飾。在設計風格上變得更為簡潔、力度感更強,從而吸引不同年齡段的顧客。
1989年,於日本印製,[esprit全面設計守則],為esprit旗下駐世界各地的設計以及美術部與推廣部人員,提供統一的設計理念。於英國及瑞士開設首間esprit零售門店。
從80年代中期開始,ESPRIT在世界各地大規模開設零售店,店面設計各不相同,往往因地制宜而富有創新精神,其設計理念是簡單、前衛,重色彩而輕形式。
ESPRIT於1984年停止郵購服務,而開始真人廣告。首先是由ESPRIT自己的職工充當廣告欄或產品目錄中的模特兒,然後是顧客。圖片下配以幾句模特兒自己的心得-又一市場營銷的巨大成功。
1987年另一吸引眼球的舉動是在ESPRIT的新產品目錄中有一封其創始人Doug和Susie的關於艾滋病的公開信-公眾反應毀譽參半,但獲得ESPRIT目標客戶群的基本認同。
由於ESPRIT在設計理念和方式上的不斷創新,以至於在1989年一家日本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為「ESPRIT-整套的設計原理」的專著,並且變成了一部在藝術設計及市場營銷方面的經典性參考書。
1990年代,重新制訂以目標為本的推廣策略,同時繼續致力於建立esprit產品的環保及自然形象。
1990年ESPRIT在當時一家頗有影響的雜志「Utne Reader」,以廣告的形式登出文章呼籲大眾關注「過渡消費」的問題,文章名為「買你所需(Buy only you need)」。此舉大受環保主義者喝彩,甚至引起主流媒體的關注。再一次提升了ESPRIT的公眾知名度。
1989-1991年ESPRIT進入法國、英國及挪威。
1990年,Doug和Susie開始各行其路。ESPRIT全球業務由Doug、Susie、邢李源與Friedrich四人共同擁有,但其經營管理基本上由邢李源與Friedrich打理。而後Doug移居智利,專注於生態和環境保護。
秉承其一貫的前衛風格,ESPRIT於90年代初期成立一個專門設計與研究部門,製作「有機」衣物-由無化肥催生的棉花,經無工業廢物的紡織加工而成。進而推出基於天然原材料及低污染工藝過程。在商業界獲得廣泛關注。但始終未能獲得足夠的經濟回報,最後被迫於1995年徹底放棄。
ESPRIT於1992年以「你希望做些什麼來改變這個世界」為主題展開新一輪的推廣活動,並從2萬余份顧客的回應中選出部分以廣告形式登出。一個手持拐杖的女孩子回答:「我希望人家去評定我之所能而不是我的不能。」除了上述口號,還有另外的口號也被廣泛使用:「所有國家都應該歸還本不屬於他們的東西」及「在每個人決定要孩子之前,應該先上一堂為人父母的課程」。該廣告以強烈的黑白對比及幾乎不見ESPRIT產品的形式登出,讓人耳目一新,並引發了更廣泛的公眾參與,該活動在歐洲整整持續了兩年。
1993年,EFE旗下「思捷亞洲」(ESPRIT Asia Holding Limited)在香港恆生指主板的上市便是首例,此後,思捷業務拓展到日本及馬來西亞,以邢李源為首的董事會決定繼續將思捷推進到運轉良好的澳洲市場。於是,在1995年的時候先後以6946萬港元和1.14億港元收購「ESPRIT澳洲」。
1994年,設於日本的首間esprit零售門市開業。
進入1990年代中期,ESPRIT將其設計理念推廣至新的產品系列-眼鏡、手錶、浴室及床上用品、襪子及吊帶。此舉正好與亞太地區蓬勃的經濟發展步伐相呼應,零售網路進一步在香港、韓國、台灣、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中國及日本擴張。
到1996年,ESPRIT零售網路覆蓋了44個國家。同年在美國進行的一場權威性的市場調查顯示,ESPRIT在世界的前100名消費品牌中名列第28位,但在此之後由於Doug和Susie的分手及淡出經營管理,ESPRIT美國業務逐漸萎縮。
1997年,ESPRIT亞洲收購了ESPRIT歐洲業務的全部、63%的ESPRIT國際股權、全部的ESPRIT采購業務及5%的ESPRIT美國業務。由此,公司規模翻番,並且更名為ESPRIT控股。
1998年,當亞洲業務因為金融危機而處於低潮時,歐洲與澳大利亞業務獲得顯著增長。同年ESPRIT收購Red Earth,並在倫敦股票交易所進行第二掛牌。
1998年,ESPRIT ASIA HOLDINGS與華潤創業在中國組成華潤思捷實業有限公司,積極拓展ESPRIT在中國的業務。
1999年,集團進一步拓展ESPRIT品牌,成功開設SALON ESPRIT,並於香港開設首家陳列全線ESPRIT品牌產品的巨型旗艦店。
2000年,ESPRIT由於在制衣及時裝行業中的傑出表現,在德國榮獲Forum-Preis獎項。
2000年,開始引入運動服裝,嬰兒服裝及玩具等產品。同年公司成為Morgan Stanley香港指數成分股。
2001年,在德國的市場調查顯示,ESPRIT在女性服裝中認知度高居榜首。
2002年,邢李源向ESPRIT de Corp收購ESPRIT在美國的商標權及其剩餘的37%ESPRIT國際股權,從而完全擁有了ESPRIT品牌。
截止到2002年,思捷在全球已擁有約500間直營店和超過2100家的特許經營店:經營種類擴展到女裝、男裝、童裝、鞋具、化妝品(red earth品牌)、眼鏡、服裝配飾及家居用品等一系列流行產品。
「思捷」主業為零售及批發ESPRIT品牌時裝及Red Earth美容護膚護發品,業務遍及歐、亞及北美。目前歐洲是「思捷」的主要市場,其產品在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和英國等地皆有不俗的表現。此外,「思捷」的中國內地合營企業由華潤集團與思捷環球合營,華潤控股的華潤思捷在上海、北京和大連直接經營約90間零售店,在全國86個城市擁有過百個特許經營商,管理約360間特許經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