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家渠市屬於哪個市
五家渠市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的縣級市。是自治區直轄行政單位,不屬於其他任何市。
五家渠市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山脈北麓、准噶爾盆地東南緣,與昌吉市、烏魯木齊市相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北坡經濟腹心地帶,也是從烏魯木齊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綠色通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家渠市為農六師師部所在地,是農六師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
五家渠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自黃家梁子小路與老龍河交匯處,向南沿老龍河、下家海子北側水渠、老東乾渠至102團墳地,沿102團墳地與梧桐窩子村耕地分界處,至甘莫公路東經87°40′55〞、北緯44°13′46〞,再沿甘莫公路至八一水庫泄洪渠。
沿八一水庫泄洪渠向西南至南閘門,折向北沿八一水庫南側、西側至南大渠、接老龍河,再向南經猛進水庫北側、南側(米泉市現有耕地的北側)至場界溝,沿場界溝向南至東經87°30′49〞、北緯44°00′00〞。
按照憲法規定,我國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並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
五家渠市轄3個街道,3個團場:軍墾路街道、青湖路街道、 人民路街道、101團(擬設鐵牛鎮)、102(梧桐鎮)、103團(蔡家湖鎮),共有20個社區。
軍墾路街道轄7個社區:軍墾南路社區、振興街社區、前進西街社區、軍墾北路社區、向陽路社區、西林路社區、天山北路社區。
青湖路街道轄4個社區:天山南路社區、友誼路社區、猛進社區、龍河灣社區。
人民路街道轄3個社區:青湖南路社區、東城社區、龍泉社區。
地勢平坦,南高北低。主要有老龍河、猛進水庫、八一水庫、沙山子水庫、新城子水庫等水系。屬溫帶乾旱半乾旱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年均日照為2743~3226小時。晝夜溫差大,平均為11.3℃。
市人民政府駐五家渠市長征路1號。郵政編碼:831300代碼:659004 電話區號:0994拼音:Wujiaqu Shi
㈡ 五家渠的風景名勝
五家渠地處古絲綢之路北道,郊區有「唐朝路」、「新渠故城」、「烽火台」等古跡。鄰近有天池、北庭故城等名勝景點;有硅化木、風剝岩等地質奇觀;墾區有具觀光價值的大條田、大噴灌、機械化綠洲大農業。轄區內有平原水庫4座,水面30餘平方千米,具有兵團軍墾特色的青格達湖景區。
北庭沙漠生態風景區
國家AAA級景區,北靠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西距首府烏魯木齊市170公里、南距歷史著名古城北庭都府27公里,距五彩灣溫泉80公里。與北庭西大寺、車師古道、五彩灣、天池、恐龍溝、硅化木群等國際著名旅遊區形成一個游覽群。景區佔地34.8公頃,以景區內東西向道路沿線為景觀游賞主軸,沙漠外的農田和防護林以及連綿的沙丘、梭梭、檉柳、胡楊、沙拐棗等沙生林木資源,黃羊、野兔、狼、沙蜥蜴、金雕、獵隼等野生動物。
青格達湖景區
青格達湖風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兵團自然保護區。位於五家渠市南郊3公里,南距烏魯木齊市32公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佔地36平方公里,有17平方公里水面、10平方公里的濕地,青格達湖蒙語的意思是「神靈之水」,背靠天山、碧水連天。特別是10平方公里的濕地每年秋季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在這里生棲。近些年來,六師五家渠政府已在青格達湖景區成功舉辦鬱金香節和冰雪風情節,荷花節和觀鳥節,形成「春有鬱金香節、夏有荷花節、秋有觀鳥節、冬有冰雪節」季季有節,尤其是株鬱金香節已經成為城市旅遊品牌。
一萬泉景區
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新疆兵團農六師奇台中心團場以南天山萬泉峰下,距離烏魯木齊250公里。景區佔地面積4平方公里。具有歐式建築風格多功能綜合樓一棟和賓館樓兩棟,其中萬泉酒店為國家三星級酒店,內含豪華套房58間,建有民族風情蒙古包17個,彩板房別墅7個,一次可接納1200名遊客,是集娛樂餐飲、避暑度假、會議培訓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
㈢ 五家渠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五家渠其實一年四季都有地方可以玩兒的,除了塞利來,香特莉等喝茶聊天的地方外還有很多KTV,夏天有夜市,很多好吃的,春天鬱金香節,夏天荷花節,秋天觀鳥節,冬天冰雪風情節。。。。。還有濱河公園可以散步。。。也有農家樂,青湖御園什麼的
㈣ 五家渠有哪些好玩景點
五家渠地處古絲綢之路北道,郊區有「唐朝路」、「新渠故城」、「烽火台」等古跡。鄰近有天池、北庭故城等名勝景點;有硅化木、風剝岩等地質奇觀;墾區有具觀光價值的大條田、大噴灌、機械化綠洲大農業。轄區內有平原水庫4座,水面30餘平方千米,具有兵團軍墾特色的青格達湖景區。
北庭沙漠生態風景區
國家AAA級景區,北靠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西距首府烏魯木齊
北庭沙漠生態風景區
市170公里、南距歷史著名古城北庭都府27公里,距五彩灣溫泉80公里。與北庭西大寺、車師古道、五彩灣、天池、恐龍溝、硅化木群等國際著名旅遊區形成一個游覽群。景區佔地34.8公頃,以景區內東西向道路沿線為景觀游賞主軸,沙漠外的農田和防護林以及連綿的沙丘、梭梭、檉柳、胡楊、沙拐棗等沙生林木資源,黃羊、野兔、狼、沙蜥蜴、金雕、獵隼等野生動物。
青格達湖景區
青格達湖風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兵團自然保護區。位於五家渠市南郊3公里,南距烏魯木齊市32公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佔地36平方公里,有17平方公里水面、10平方公里的濕地,青格達湖蒙語的意思是「神靈之水」,背靠天山、碧水連天。特別是10平方公里的濕地每年秋季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在這里生棲。近些年來,六師五家渠政府已在青格達湖景區成功舉辦鬱金香節和冰雪風情節,荷花節和觀鳥節,形成「春有鬱金香節、夏有荷花節、秋有觀鳥節、冬有冰雪節」季季有節,尤其是株鬱金香節已經成為城市旅遊品牌。
一萬泉景區
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新疆兵團農六師奇台中心團場以南天山萬泉峰下,距離烏魯木齊250公里。景區佔地面積4平方公里。具有歐式建築風格多功能綜合樓一棟和賓館樓兩棟,其中萬泉酒店為國家三星級酒店,內含豪華套房58間,建有民族風情蒙古包17個,彩板房別墅7個,一次可接納1200名遊客,是集娛樂餐飲、避暑度假、會議培訓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
㈤ 五家渠未來5年的發展前景
一、項目背景
五家渠市是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軍墾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立的,是石河子市之後建立的第二批軍墾城市之一,屬自治區直轄的縣級市。五家渠城區距烏魯木齊市48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市域總面積約710平方公里。師、市合一的管理體制使得五家渠市不僅僅是市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其輻射范圍還包括了農六師的其他農牧團場和企業。五家渠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充裕的土地資源、較充足的水資源。城區南面的青格達湖、北面的庫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具有較大旅遊價值。農六師具有深厚的軍墾文化積淀,軍墾人物、文物等具有教育意義。
二、規劃思想
在五家渠總體規劃中貫徹以下思路:
1.協調周邊城鎮,發揮外部發展環境優勢。作為新疆經濟核心區的天山北坡經濟帶產業和城鎮相對密集,發展態勢較好。五家渠作為其中的新興城市,要充分發揮外部環境優勢和較好的建設基礎,處理好與烏魯木齊及其他周邊城鎮的分工協作關系。
2.統籌考慮雙重腹地影響,正確判斷城市的區域功能。五家渠具有師、市合一的特殊體制,擁有市域和師域雙重腹地。城市發展要適應雙重腹地對中心功能的需要並發揮雙重腹地的支撐作用。
3.淡化行政界線,注重區域協調。已批復的五家渠市行政區域面積相對較小,建成區南部和西部已瀕臨行政區邊界。但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與周邊地區密切的經濟聯系。城市未來發展應淡化行政邊界,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和建設。
4.適應綠洲城市特點,注重保護性開發建設。五家渠外部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在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中,要處處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前提。
三、城市規模
五家渠現狀城區人口4.3萬人,考慮到其作為烏魯木齊衛星城和農六師師部所在地的因素,規劃期末中心城區人口12.5萬人。
五家渠市屬於我國邊遠地區,現狀人均城市建設用地160平方米。規劃城市建設用地18.52平方公里,規劃人均城市建設用地為148.19平方米。
四、規劃布局與特色
1.城鎮起源於師部選址,城鎮發展與農六師發展密切相關。城區布局也一直是圍繞師部向四周拓展,並在其周邊建成大量公共服務設施。因此新的城市布局考慮新的政府辦公中心東移、城區東擴北展;
2.作為軍墾城市,豐富的水系是其特色。規劃保留原「海子」並適當沿路增加一些水渠,以滋養土壤,利於草木生長,同時規劃了一些小型人工湖,以改善環境景觀。並將城區水系與郊區灌溉水渠聯成網路,兩側形成綠化帶,將郊區綠色空間引入城區。形成城市「三縱三橫、碧水環繞」系統。
3.城市內部道路基本為方格網狀,外環路加十字型。外環為貨運和過境道路。十字型道路的南北向為建興路及其延長線,南通青格達湖,北通工業區邊緣。在猛進乾渠東側規劃一條由南向北單行道路,成為「兩岸垂柳」連接青格達湖的遊憩道路。
五、實施效果
新區道路已經按照規劃基本形成,新的行政中心也已建成投入使用。近期建設的項目正按規劃有條不紊的進行,一座新型的軍墾城市正在准噶爾盆地南緣崛起。
㈥ 想落戶在五家渠
我也准備去,地理位置好在昌吉-米泉-阜康中間,離烏魯木齊只有30公里,水資源豐富,兵團農六師師部所在地,2004年建市,發展潛力大.
城市概況
五家渠市是共和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2004年1月19日正式掛牌設立,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的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五家渠,按師市合一的體制管理。
五家渠市位於烏魯木齊市北郊,與昌吉市、烏魯木齊縣和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阡陌相接,彼此為鄰,距烏魯木齊市32公里,昌吉市28公里,米東區18公里,既是自治區天山北坡經濟腹心地帶,也是從烏魯木齊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綠色通道,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五家渠是新疆兵團六師的師部所在地。六師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的老部隊。1949年10月進駐新疆,1954年10月改編為新疆建設兵團第六師,常駐人口30萬人。五家渠市域面積710平方公里,人口11.6萬人,規劃區25平方公里。
五家渠市具有初具規模的產業資源。經過半個世紀的開發和建設,五家渠已成為崛起在戈壁灘上的一座綠洲新城,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形成了5個各具特色和優勢的經濟發展區域:中部以五家渠市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及城郊經濟區,紡織、機械製造、塑化、食品工業基礎堅實。墾區盛產瓜果、蔬菜、小麥、玉米和水產品,尤以103團哈密瓜馳名疆內外,創年產哈密瓜10萬噸歷史,被譽為「中國甜瓜之鄉」;西部以芳新墾區為中心的棉花經濟區,年產棉量位居全國農墾企業第一;東部以奇台墾區為中心的糧草畜經濟區,年產糧5萬噸,位居兵團第一;南部以烏魯木齊為依託的商貿經濟區;沿天山以大黃山煤礦為重點的煤炭工業區。師市現有耕地面積258萬畝,草場549萬畝,林地30萬畝,水域41萬畝。
師市科教文衛體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健康穩步發展。兵團黨校、兵團行政學院、石河子大學商學院、兵團警官學校等一批高、中等學校和科技機構49所,科技人員1298人。各級各類衛生機構333所,病床1490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336人。五家渠市乒乓球協會,籃球協會相繼成立,一年一度的廣場文化藝術節如期舉行。廣電覆蓋率達到98%。
五家渠市的城市發展定位為:中國西部綠色經濟文化產業城市,烏魯木齊城市圈園林化生態城市,烏魯木齊近郊具有軍墾特色的現代化衛星城市,農六師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城市。五家渠市按照開放立市,工業強市,旅遊活市,科教興市,德法治市的建設方針和特色農副產品的輸送基地、產業轉移承接區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旅遊休閑的「後花園」的發展思路,形成了以資源優勢為依託的結構合理的第一產業,以紡織、食品、塑化、旅遊消費品和中心城市轉移產業為主體、以工業園區為基地的發展強勁的第二產業,以旅遊、房地產、教育、文化等為龍頭的相互協調的第三產業。隨著以烏魯木齊七城市經濟圈為龍頭的新疆經濟加速發展,五家渠將為投資者搭建一個創業的舞台。
作為新世紀初成立的軍墾新城,五家渠市既具有兵團組織化、機械化程度高,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又與烏魯木齊市七城市經濟圈的諸城市山水相依,優勢互補,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得天獨厚的發展環境。本著城市與環境同步發展的原則,五家渠既以這些地區為廣闊的市場,又以這些城市為窗口,從而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五家渠市轄3個街道,3個團場:軍墾路街道、青湖路街道、人民路街道、101團、102、103團,共有20個社區。市人民政府駐長征路1號。
軍墾路街道 轄7個社區:軍墾南路社區、振興街社區、前進西街社區、軍墾北路社區、向陽路社區、西林路社區、天山北路社區。
青湖路街道 轄4個社區:天山南路社區、友誼路社區、猛進社區、龍河灣社區。
人民路街道 轄3個社區:青湖南路社區、東城社區、龍泉社區。
團 場 101團(代碼:659004400)、102(代碼:659004401)、103團(代碼:659004402)。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947年為西北行轅軍墾處。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第十七師在此屯墾建設,定名為猛進農場。因最初有五戶人家在此修渠定居,遂於1969年改今名。
2002年9月1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83號):設立縣級五家渠市,市人民政府駐五家渠。2004年1月19日正式掛牌設立。
農六師
新疆兵團六師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的老部隊,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軍一兵團六軍十七師,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9年10月進駐新疆,守備首府迪化市及北疆地區。1953年6月5日集體轉業,成立新疆軍區軍業建設第六師。1954年10月改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六師。常駐人口30萬人。
[編輯本段]環境資源
地貌 五家渠轄區在天山山脈河流沖積形成的沖積、洪積平原中下游,沉積厚度大於400米,大致分為沖積洪積平原和北部沙漠兩大地貌單元。地貌形態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傾斜,坡降0.5‰~2.5‰,海拔420~530米。
地層 城區位於天山山前凹陷帶范圍的第四系。地層為岩性次黏性土,粉細沙互層。地表層為亞沙土,淡黃色、鬆散,厚19.56米;第二層為亞黏土,厚9.43米;第三層為亞沙土,厚46.92米;第四層為亞黏土,厚8.93米;第五層為沙礫,厚8.90米。地基承載壓力1.2~1.5千克/平方厘米。地下水位1.2~3米。地表水資源1.264億立方米,主要引自烏魯木齊河、老龍河、頭屯
河,通過猛進水庫、八一水庫、沙山子水庫調蓄。
氣候 五家渠地處歐亞大陸中心,沙漠邊緣,遠離海洋,四面環山,封閉性強,冬季多為冷高壓控制,乾燥而寒冷;夏季受北抬的印度高壓影響,乾燥而酷熱。為大陸性乾旱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炎熱,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有效積溫較高,蒸發大而降水少。氣候的年際變化較為明顯,分布很不均衡。年平均氣溫為6.0℃,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平均氣溫為-7.0℃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為每年1月-18℃,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氣溫為-15℃;冬半年平均日較差13.0℃,冬季平均日較差為12.0℃,夏季(6~8月)平均日較差為16℃。冬季平均最低氣溫為-22.0℃,極端最低氣溫為-40.0℃;夏季平均最高氣溫為33.0℃,極端最高氣溫為43.0℃。多年平均開春期(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平均高於0℃)為3月26日,終霜期(日最低氣溫低於0℃的起始日期)為4月25日,初霜期(日最低氣溫低於0℃的終止日期)為10月4日,入冬期(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平均低於0℃)為11月9日。
年平均降水量為160毫米,冬半年降水量為50毫米,冬季降水量為18毫米。年平均降雪初始日為10月22日,年平均降雪終止日為4月14日。年均積雪深度為17.5厘米,最大29厘米,最小9厘米。穩定積雪103天,最多138天,最少30天。年蒸發力為2000毫米左右,冬半年蒸發力為220毫米,冬季蒸發力為30毫米,夏季蒸發力為1050毫米。
年平均風速為2米/秒,冬半年平均風速為1.5米/秒,冬季平均風速為1.2米/秒。極端最大風速為28米/秒,冬季極端最大風速為16米/秒。最多風向頻率為東風和東北風;次多為西風和西南風。冬季東風及東偏北風出現頻率較大;春季東風及東偏北風、西風及西偏南風、西北風的出現頻率較大;夏季西風及西偏南風的出現頻率較大。年靜風率20%,其中冬季30%,春季13%。
旅遊資源 五家渠地處古絲綢之路北道,郊區有「唐朝路」、「新渠故城」、「烽火台」等古跡,鄰近有天池、北庭故城等名勝景點;五家渠又是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通往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最近的綠色通道,沙漠有鵝喉羚、沙雞、野驢等珍稀動物,有硅化木、風剝岩等地質奇觀;墾區有具觀光價值的大條田、大噴灌、機械化綠洲大農業。轄區內有平原水庫4座,水面30餘平方千米,具有兵團軍墾特色的青格達湖景區,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距烏魯木齊市33千米,交通方便。自1986年開放以來,遊人達252萬人次。
水資源 地下水位於烏魯木齊河沖積扇泉水溢出帶以北,山前礫石帶河床滲漏,沖積扇地區河道地區洪水滲透,上游灌溉及渠系輸水滲漏,灌區內水庫、渠系滲漏是灌區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可開采量1800萬立方米。地下水流向東南→西北,水位坡降0.6%,總儲量2.3億立方米,動儲量1.5億立方米,潛水層水位埋深大於2米,厚度19~23米。300米以下有5個承壓含水層,含水總厚度101.33米,水質PH7.5-7.9,總鹽量0.322~0.34克/升,總硬度7.132~17.433(德國度),屬HCO3
SO4C a N a型水。土地資源 全區可耕地面積53867公頃,宜農地25933公頃,佔48.1%;宜林面積1113公頃,佔2.06%;宜牧地447公頃,佔0.83%;難利用地13200公頃,佔24.5%;水域5153公頃,佔24.5%;常耕地25933公頃。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芒硝和石英砂。北沙窩子一帶芒硝儲量較為豐富。
光熱資源 全年太陽總輻射量140.0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955.2~3128.8小時,日照率為66%。
[編輯本段]民族宗教
農六師成立時有7個民族(漢、回、維吾爾、哈薩克、蒙古、俄羅斯、藏),隨著軍墾事業發展,各族人口從全國各地先後來師。2000年,有24個民族,總人口276300人,其中漢族255841人,佔92.6%,少數民族20459人,佔7.4%。少數民族中回族11931人,哈薩克族5290人,維吾爾族950人,蒙古族587人,滿族271人,東鄉族363人,壯族171人,土家族117人。不到百人的民族有土、苗、柯爾克孜、俄羅斯、畲、錫伯、撒拉、瑤族、朝鮮、藏、侗、烏孜別克、布依、彝、哈尼等。
有5個少數民族集中的團場。軍戶農場、六運湖農場、土墩子農場以回族為主,北塔山牧場、一○七團場以哈薩克族為主。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軍戶農場、芳草湖農場和六運湖農場。蒙古族主要在一○二團場。
墾區境內的宗教活動,奇台農場西街村、軍戶農場李家莊、土墩子農場3個清真寺建於清朝年間(後均毀於戰亂),六運湖農場蘑菇場東、西兩個清真寺和六運湖農場基督教活動點建於民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伊斯蘭教活躍,教徒們先後集資捐款修建清真寺,進行宗教活動。
伊斯蘭教 墾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7個(回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東鄉族、撒拉族),共16732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1.1%。主要分布在軍戶、六運湖、土墩子、一○七團場和北塔山牧場。
伊斯蘭教徒多由陝甘寧青等地遷來。伊斯蘭教徒於10世紀傳入喀什噶爾喀拉汗王朝。13世紀初從伊犁逐漸東傳,後半期傳入昌吉一帶,15世紀末遍及全疆。清朝乾隆年間,陝、甘地區大量回民遷入。20世紀初,寧夏、甘肅一帶屢遭災害,迫使部分伊斯蘭教民遷到六運湖、土墩子一帶。
基督教 1944年,河南省扶溝、尉氏等縣遭水災,部分難民到六運湖定居,把基督教帶到住地,當時有50餘人信基督教,在河南庄(現九隊)建立活動點。1980年以後六運湖信基督教群眾有300餘人,全師1996年有信基督教群眾1000餘人。
佛教 五六十年代佛教有過活動,影響不大。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人員流動頻繁,移民增加,芳草湖農場有漢族信佛教群眾百餘人。
宗教活動場所1996年,根據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辦法》,對全師宗教活動場所進行登記。同年11月,對20個符合登記標準的宗教活動場所,依法進行登記並頒發登記證。1997年11月,對20個宗教活動場所進行第一次年檢並頒發年檢合格通知書。1998年和1999年,繼續對符合標準的宗教活動場所依法進行登記,至2000年,墾區有伊斯蘭教清真寺25個,基督教堂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