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景泰御前的琺琅」可分為哪兩種類型
「景泰御前的琺琅」改作的方式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是利用各種不同樣式的舊器物,截取不同部位,經過拼裝焊接重新組裝成器,鐫刻年款後,再行鍍金。這類通體各個部位都用舊器拼裝組合的製品,整體釉色一致,設計亦十分巧妙,看不出明顯的拼接痕跡。但器身上的圖案花紋缺乏完整性,造型比例亦不甚規范,輔助裝飾常有異樣。
如銅胎掐絲琺琅花卉紋龍耳瓶,闊腹、細頸、洗式口、圈足。器腹中間飾銅鍍金弦紋一道,把腹部劃分為上下兩組,並以不同的圖案作為裝飾。
腹之下部施淺藍釉地,飾彩釉茶花紋,近足處飾蓮瓣紋一周。器腹上半部亦為淺藍釉地,飾彩色釉纏枝蓮紋。腹和頸部的銜接處,凸起彩色釉蓮瓣一周。長頸之上飾綠色釉蕉葉,上壓折枝花卉。頸部兩側附弓身回首龍形銅鍍金耳。器底鐫陽文楷書「景泰年制」4字雙行款。整體造型端莊大方,通體釉色光潔明亮,具有水晶般晶瑩透明之感,頗為富麗。通觀全器,總體花紋圖案富於變化,具有元明之際流行的風格特點;但器腹中部以一道鍍金弦紋作為分界,顯得過於生硬。
器腹下半部裝飾茶花紋,上半部裝飾纏枝蓮紋,亦感不甚和諧。腹、頸結合部位凸起的蓮瓣上,釉色灰暗,填釉不飽滿,明顯與整體釉色不同。
對這些現象進行仔細推敲,即可發現器腹的下半部原是一件茶花紋盌,被截去盌口之後,與另一件纏枝蓮瓶的上部拼接,再配一節長頸,就形成一件新式樣的琺琅瓶了。
器腹上半部與頸的銜接處,由於兩件原器的口徑稍許不相吻合,故新加了一道凸起的蓮瓣,經過這樣處理,使銜接處巧妙地重合,且掩蓋了拼接痕跡。
顯然,這件琺琅器是利用多件舊器改裝成新器的典型例證,只是新配製了兩只龍耳和銅質鍍金口足。
二是利用早期遺存的琺琅重器,截取其主要部位,再重新燒配造型所需要的其他局部,組裝成新的器物,鐫刻「景泰年制」款。
這類經過重新燒配改裝的器物,其造型和圖案均可參照舊器局部形式,按需要加以配製,使通體的風格特點相吻合,致使整體上看不出有何異樣。
但是,由於各個時代所用琺琅釉的配方不盡相同,燒造出來的色澤存在明顯差異,這是仿造者所無法迴避的難題。故這類重新燒配組裝的器物,可以比較容易地從琺琅釉色中看出破綻。
如一件銅胎琺琅纏枝蓮獸耳三環尊,闊腹、斂頸、敞口、平底、三獸形足。腹上部等距離凸起3個獸面,口銜銅鍍金環。器底銅質無釉,中心處隱起雙龍,環抱「大明景泰年制」楷書陽文款。
尊體施淺藍釉為地,飾彩釉纏枝蓮及花卉、葡萄紋。腹部釉料充實飽滿,呈色光潔明亮,特別是葡萄紫、青草綠和絳黃色釉,更是光澤閃爍,具有晶瑩的半透明感,色彩非常純正。掐絲起線粗壯,頗為流暢自然。
而器之頸、口和足上部的釉色,與器腹顯然不同,淺藍釉地灰暗無光澤,紅、紫色釉干澀不純正,更無晶瑩透亮的質感。釉面凹凸不平,不甚飽滿。掐絲規整嚴謹,粗細較勻。在同一器物上,釉色特點、掐絲技巧、燒造水平反差如此之大,可以充分斷定該器的腹部是舊器改造的,而頸、足和獸銜環,均為後期燒配組裝的。
通觀器腹的造型和圖案裝飾風格,極似元代青花瓷罐特徵。當然,這種相似絕不是雷同,因為各類工藝製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工藝要求,在時代總體風格的規范下,必然展現出多樣性的變化。
陶瓷製胎和銅胎琺琅器的成型,手法各異,必定會在造型上出現某些區別。瓷器上圖案的繪制和琺琅工藝掐絲、填釉的技法更不相同,所顯示的風格亦會有所區別。
正如元代瓷器上的纏枝花紋,纏枝間很少有裝飾小花苞的現象,而元代的納失失錦和掐絲琺琅製品上,則較普遍流行。這種風格似乎保留了較多的外來影響。
還有銅胎琺琅纏枝蓮三環尊,重新組裝和配製技巧也很見功力,採用幾道凸起的鍍金弦紋作為過渡,把新舊不同部位間隔開來,使釉色上的區別不過分顯眼,也掩蓋了銜接處的痕跡,並增強了造型的力度,使器物形體顯得高大壯觀,氣魄宏偉。
不言而喻,這種藝術上的成果,原是建立在舊有的琺琅纏枝蓮紋大罐基礎上的。
重新改裝增添了造型的美感,但在釉色燒造和工藝技術方面,卻遠遜於原來的水平。從記載中可知,明末清初時,「景泰御前琺琅」名聲已經很高了。所以,後世常把萬曆時期的琺琅製品改成「景泰年制」。也有的作品是按照「景泰琺琅」的風格特點進行仿造的。
諸多後改款或加款的琺琅製品,都採取上述兩種手段。
❷ 掐絲琺琅"景泰藍"的工藝流程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溶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大約於13世紀末由阿拉伯傳入中國,因明景泰年間「銅胎掐絲琺琅」盛行,且工藝成熟,燒制出一種特別的藍色而得名,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別辟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制。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並非象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
清康乾時期,宮內設有專門的景泰藍造辦處,工藝發展達到高峰。清朝乾隆時期,燒製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現今雖有康雍的器物出現,然而細細考究竟與乾隆所制器物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卻不是康雍製作的。
從嘉慶年間起,皇宮造辦處逐漸停產,民間景泰藍作坊相應增多。鴉片戰爭後,景泰藍開始大量售往海外。1937年至解放初期,因戰爭原因許多民間作坊相繼倒閉,景泰藍工藝陷入低迷。1951年,景泰藍國營特藝實驗廠成立,從1952年起由市政府扶植陸續成立幾大景泰藍生產合作社。1956年公私合營後成立北京琺琅廠。1958年北京景泰藍廠成立。「文革」前,景泰藍起死回生並達到另一高峰,產品大部分出口國外。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市場得到很快發展。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景泰藍與玉器、牙雕、漆器合稱中國工藝美術「四大名旦」,它出身高貴,氣質典雅,工藝精美,原是專供皇宮貴族享用、作為權力與地位象徵的珍貴藝術品,後經過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的傳承,日益顯現動人光彩。但現在仍和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面臨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
**舊時專供皇宮貴族享用
1793年,載著龐大英國使節團的船艦駛入中國港口。為首的馬戛爾尼代表大英帝國將代表先進科技的天文地理音樂鍾獻給乾隆帝。作為回贈,乾隆將景泰藍等中國傳統手工藝製品「賞賜」給他們(法蘭西院士阿蘭·佩雷菲特著《停滯的帝國》)。這是清政府外交史上的一個細節,卻是景泰藍以中國傳統手工藝代表的身份出現在各種外交場合的開始。
據史料記載,13世紀下半葉,元蒙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俘虜大批有專業技能的西亞工匠,專為蒙古貴族製造奢華的日用品。阿拉伯地區流行的金屬胎琺琅製品也在那時由阿拉伯工匠帶入中國,這種器物是在銅器表面以各色釉料塗成花紋,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鍍燒而成。史料稱其傳入之初有「大食窯器」(中國宋元時期稱阿拉伯為「大食」)、「發郎」、「佛郎嵌」等叫法,但很快與中國傳統風格融合。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明景泰年間,宮廷設有製作景泰藍的作坊御用監,出品在質料上取得空前發展,煉出許多新的釉料色。工匠經實驗燒出一種極透亮的藍色釉彩,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說那是一種完全來自天然礦物質的松石綠,現已很少見,但銅胎掐絲琺琅的另一名稱景泰藍從此廣為流傳。
從元末開始,宮內無論祭祀用品還是玩賞擺設中都開始出現景泰藍。如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獸耳三環樽、勾蓮鼎式爐等便是元晚期作品。到了清代尤其是康乾年間,小到皇室成員手上的扳指,大到桌椅、床榻、屏風甚至佛塔,景泰藍製品無所不在。如今從故宮珍寶館和承德外八廟小布達拉宮大殿的陳設中仍可看到那個時期對景泰藍「鋪天蓋地」的使用。
康乾時期正是掐絲琺琅工藝發展的又一高峰期,張同祿說那時在皇宮養心殿設有御用工廠「造辦處」。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造辦處的工匠已多至幾百人。至乾隆四年(1739年),造辦處還專門招來廣州的梁紹文和揚州的王世雄製作琺琅器。張同祿說,由於是製作御用品,造辦處用料極盡奢華,鍍金之厚重也遠遠超出明代,甚至常在釉料中直接加入金銀使色彩更玉潤。清代還研製出粉紅、銀黃和黑等顏色,並開始使用手搖壓絲機,絲工技藝達到空前水準。
工藝美術大師米振雄介紹說,從故宮現存不多的景泰藍器物中仍可看出,清代景泰藍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在器物的頂、蓋、耳、足等邊線部位都有細致入微的鏨活裝飾,有的需用放大鏡才能看清。
**流落民間照樣富有創造力
據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夏更起介紹,從嘉慶年間開始,宮內的景泰藍造辦處逐漸停產。清朝晚期,隨著皇室工匠的流失,景泰藍工藝開始「移居」民間作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景泰藍再次受到西方人青睞,並開始大量出口。此時除少量官營琺琅作坊外,民間商號紛紛開張,如老天利、靜遠堂、志遠堂等,其中以老天利名聲最大,工藝最精。
據早年在老天利當過學徒的雙福壽老人回憶,老天利工廠約位於寶禪寺街,為清末外國人出資興建,有西方資本主義工廠的特徵,將打胎、掐絲、點藍、燒藍、鍍金等工序分開,由專人完成,且工人還有班車乘坐,產品幾乎全部出口。
據相關資料記載,1923年至1924年間,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額達15萬余元,僱工350多人,並時常僱用零散工,馬立新街有其門市,上海、漢口等地還有分銷處。由於老天利的工人多為散落民間且手藝精湛的琺琅藝人,因而出品基本繼承了清朝時的工藝水平,底座上印有「老天利制」的銘文。
1904年,老天利製作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1915年又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獲一等獎,中國景泰藍開始受到國際關注。據說民國時北平民間約有琺琅廠50餘個,留下銘文的有五六個,當時中國國內市場上開始出現景泰藍實用品,且銷量很大。同時,美、英、法等國商人也在北平設立洋行,爭相購買景泰藍,王府井大街上還出現了專為外國人代收景泰藍的公司。
**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外銷中斷,琺琅廠陸續倒閉。即使還有作坊開工,其製品也是「十藍九砂」,品質極其低劣。一位曾在海王村舊貨市場擺攤的老人感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那會兒算是絕根了。」
林徽因的學生、中國第一位從事景泰藍專業設計的錢美華大師說,解放初期,景泰藍生產仍在低矮、昏暗的作坊內完成,產品單一、圖案簡單、色彩單調。為挽救景泰藍工藝,北京市政府於1950年6月成立了北京市特種工藝品公司。
錢美華回憶,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在清華大學營建系主持成立了一個工藝美術研究小組,林徽因還抱病帶領錢美華等學生深入民間作坊調查研究,從制胎、掐絲、點藍等工序開始,跟老師傅熟悉流程。
在林徽因的指導下,美術組還為景泰藍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突破了以往單調的荷花、牡丹圖。特藝公司還在崇文門外喜鵲胡同3號成立了研究、製作景泰藍的國營特藝實驗廠,將許多散落民間的景泰藍藝人請進廠參加實驗。錢美華說,當時已有幾位老師傅被迫改行拉黃包車了,被請回廠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隨著新產品試製成功,景泰藍「起死回生」。1956年,由42個琺琅作坊合並組成公私合營北京琺琅廠。1958年6月,3個琺琅生產合作社合並成立了北京景泰藍廠,同年改名北京市工藝美術廠。同年10月,國營景泰藍實驗廠並入公私合營北京琺琅廠,成立國營北京市琺琅廠。從此兩個國營大廠開始了解放後景泰藍的「康乾盛世」。
米振雄評價景泰藍是「困難時期對國家有極大貢獻的『功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諸多產業落後於別國,只有以景泰藍為主的手工藝保持供不應求的出口趨勢。
2005年初,米振雄、張同祿歷時兩年經數萬次實驗聯手製作出的「佛寶天龍八部」,使失傳200多年的鑄胎琺琅工藝重現,成為業界盛事。但與此同時,無論新東安市場內的「老北京一條街」還是各大名勝周邊的旅遊用品店,都在熱烈出售打著「北京景泰藍」旗號的各種「掐絲琺琅」製品,其中價格在幾元至幾十元不等的「景泰藍」最受遊客喜歡。
**市場看似興盛的背後
市場看似興盛,其實「劣幣驅逐良幣」。自1904年老天利出品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景泰藍開始受到全世界矚目,以後它每次在國際上亮相幾乎都能為國爭得巨大榮譽。此後幾十年,雖也有過衰敗,但其工藝發展得幾近完美,並以供不應求的出口量一度成為國家換取外匯的功臣。而對於尋常百姓而言,它卻已悄然成為神話。
有學者表明景泰藍是舶來品。但工藝美術大師米振雄深信,「景泰藍和北京烤鴨一樣,是完全屬於中國的傳統手工藝」。米大師對此底氣十足,他認為琺琅是世界通用名詞,雖得名於古代阿拉伯波斯地區的一個地名,且其中的畫琺琅確從國外傳入,但是中國人最先在銅胎上掐絲點藍燒制,並不斷將這門技藝與本國傳統圖案及民族特色相融合,從而創造出掐絲琺琅,即中國的景泰藍。
並非所有人都清楚景泰藍的發展史,卻對它在近年的「發跡」有目共睹。據張同祿大師回憶,北京曾在短短幾年間突然出現多家景泰藍生產廠家,一時間中國市場看似興盛至極。可上世紀90年代初他去德國考察時,一位德國代理商竟質問他,為什麼中國的景泰藍被燈光照久了會流水。這令張同祿瞠目結舌,因為答案十分明顯並令人憤怒,產品工藝太差導致釉料開裂,而製造者為省事竟用蠟直接去補大塊瑕疵和裂痕。
張同祿說,那些突然冒出來的私營小企業,許多並不具備生產條件,有的原先只是給大廠定點加工原料的小作坊。這些小廠的產品用料低劣、工藝粗糙,圖案、造型幾乎都是仿照大廠的設計,毫無藝術品位可言,但它們卻在北京的許多旅遊景點被以極低廉的價格出售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並且都註明是「中國傳統手工藝景泰藍」。
面對這樣的現實,幾位大師不約而同地發出無奈的嘆息。可事實不會因大師的嘆息而改變,2004年10月,曾被稱作業界龍頭老大的北京市工藝美術廠宣布破產,景泰藍老字型大小北京市琺琅廠也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雖有大師坐鎮,技術工人卻只有二十餘人,且年齡多為四五十歲,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規則再次應驗。目前北京市琺琅廠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最大、最老的景泰藍生產廠,各工序仍能保證傳統水平。
如今仍追究已根植中國600餘年的景泰藍的歷史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為「良幣」創造好的生存環境,讓真正的景泰藍工藝生存下去,並一如它剛出生時那般高貴。
**民間記憶:「文革」期間主題圖案幾乎全部停產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張同祿回憶說,景泰藍的發展到「文革」前達到高潮,但「文革」一開始,它也和其他手工藝一樣受到猛烈沖擊,原來景泰藍所表達的主題圖案幾乎全部被迫停產,要求我們在上面設計「農林牧副漁」、「大海航行靠舵手」,甚至革命樣板戲的題材圖案。而景泰藍這種工藝本身並不適合塑造人物,所以顯得很尷尬。
「我記憶猶深的還有一件事,就是「文革」時在廣交會現場,紅衛兵把門封鎖,不讓廣交會開展,最後周總理親自去給紅衛兵做思想工作,勸說他們凡是思想上不反動的工藝都可以恢復生產,這樣景泰藍生產才得以解禁,並逐步恢復到以前的生產水平。」
**如今傳人:北京僅有的三位國家級大師
張同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作品「華泰保庭爐」被載入「吉尼斯」紀錄;「鳥杯」等3件作品被列為工藝美術珍品由國家收藏;「孔雀壺」圖案被製成中國惟一的景泰藍工藝品特種郵票發行。
米振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特級工藝美術大師。1980年設計的景泰藍「巨雄瓶」陳列於中南海紫光閣,並獲北京首屆工藝美術展特別金獎;1997年為北京市政府設計賀香港回歸慶典禮品「普天同慶瓶」。
戴加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特級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北京四合院」系列獲1999年北京市工業設計大賽銀獎;「六十五寸八環金鏤瓶」獲2003年首屆北京工藝美術展特別金獎;「海底夢幻」系列獲2004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圖1:掐絲是景泰藍製造工藝中最精細的工序,工人將掐好形狀的絲蘸上白芨,貼在繪好圖案的銅胎上。
圖2:工人在進行「燒藍」工序的操作。類似的需人控制溫度的步驟正體現了手工藝生產特性.
❸ 怎麼把三環絲巾扣用在,別在衣服上
這個你可以給他後面弄一個小別針就可以,直接別在衣服上了
❹ 明中期的琺琅制胎水平怎麼樣
明中期的制胎水平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圓,並向實用方面轉化。除了瓶、盤、碗、盒、熏、爐、鼎之外,還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燈、蠟台、樽、壺等器物,有龍戲珠、夔龍夔鳳等寓意吉祥的題材,也有雲鶴、火焰等表現道教、佛教內容的題材。
如明景泰年間的琺琅羅漢床,床長1.96米、寬0.97米、高0.96米,整體由紫銅鑄造而成,採用掐絲、填各色琺琅料的製作工藝,該羅漢床以紅龍為主角,左右配以兩條騰飛狀的黃龍作簇擁紅龍狀。
這件琺琅床上配有同樣琺琅材質和圖案的茶幾,這套琺琅羅漢床的總重量達一噸多。床腳和茶幾柱上均有「大明景泰年御制」落款。
還有一件掐絲琺琅龍紋床,是明朝景泰年間御制掐絲琺琅龍紋床,是全銅制龍圖案床,長2.6米,寬1.17米、高2.24米,重逾2噸。前沿居中為一條形似盤踞的紅龍,左右各有兩條黃、綠色龍相擁。床身有8個豎形柱,柱上為盤繞而上的紅色龍,通身彩雲繚繞,龍頭依柱向前方瞭望。床腳為獸腳形狀,其上鑄有獸頭。
表現佛教內容的有明銅胎琺琅上師造像,高30.5厘米,器身有許多小眼。此上師像面相方正,大耳垂肩,軀體高挺,著僧袍,雙手結說法印坐於一台上。
整尊造像除露膚處鎏金,其他部位均以琺琅花卉進行裝飾。底部露銅胎,刻以金剛杵暗花款,銅胎薄,掐絲細,填金具有早期風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鍍金部分的金水較薄,金色美觀漂亮。
同時,明中期花鳥蟲草圖案更加生動多姿,龍鳳圖案越顯剛柔相濟,大明蓮的紋樣也日趨豐滿,演變成精美細秀的鉤子蓮,枝蔓形狀活潑有層次,釉色也出現了葡萄紫、翠藍和紫紅新色,並出現了利用歷代文人名畫掐制的作品。
這個時期的釉色具有內涵的亮度和純度,放射出寶石的光芒。在以後任何時期也沒有達到這種水平。在裝飾手法上,非常重視金工的處理。器物的頂、蓋、耳、足邊線等部位,多有鏨活裝飾。
如景泰年間的掐絲琺琅八獅紋三環尊,為後改之器,拼接處焊接痕跡明顯,上為原器,腹接一碗,加足扣合而成。上下釉色差別明顯,底鐫景泰款。
此八獅紋尊通體為淺藍色琺琅地,通體高28.7厘米,上口徑有21.4厘米,足距是15.6厘米。
頸部和腹部共飾掐絲八獅戲球紋及雜寶紋,尊圓形,撇口,長頸,豐肩,肩部飾3隻銅鍍金獸首銜環耳,底置3個銅鍍金辟邪形足,底中心鐫陽文楷書「景泰年制」4字款。
這件景泰藍八獅紋尊掐絲線條纖細婉轉,但略顯凌亂。此尊的頸和腹原為兩個掐絲琺琅碗,後人將二者拼接成一器,並加配耳、足等,其款識也為拼器時鐫刻。
❺ 元代琺琅器在造型上有哪些特點
從造型上看,元代琺琅器的造型風格與同時代瓷器造型風格相同。如元代掐絲琺琅鳳耳三環尊,器身中間的主體部分為元代掐絲琺琅罐,器物的口、頸、耳、環、足均為後配。
這種組配現象,在元、明兩代器物上表現較多。尤其是元代器物,各部位原配的器物較少,基本上都出於後代風俗的要求而裝配上其他零件。
元代琺琅器在製作工藝上是單線掐絲,即只以一條銅線表現圖案的輪廓,不像以後的雙線掐絲。
元代琺琅器器形端莊大方,構圖舒朗流暢,釉色明艷溫潤,具有寶石般的半透明光澤。唯原配琺琅器較少,大部分被後人改裝過,存量稀少,彌足珍貴。
在紋飾題材的表現上,元代器物具有當時的時代風格特點。如纏枝蓮的圖案、花卉的葉子、花蕊、扁菊花、器物主體肩部的垂雲裝飾等,都與元代瓷器上的繪畫風格相一致。
在有的顏色上,元代琺琅器也有著自己的特點。如紫色和墨綠色是透明色,這是由於原料進口的緣故。這兩種顏色在清代的琺琅器上是不透明的,正是這一點,明顯地顯示出同一器物上各部位的不同製作年代。
元代的黃色為杏黃色,紅色像雞血一樣濃艷,白色純凈鮮明潔白,藍色湛藍,器物中還使用了藕荷色,這種顏色在以後不再使用。
琺琅器的顏色特徵與當時使用的釉料有關,元代琺琅器與後世琺琅器相比差別較大,據此鑒別組合器各部位的年代也比較明朗。
另外,元代琺琅器的花絲比較粗,是因為掐絲用的銅片厚;釉面出現較多的孔洞,是工藝製作上填料不實造成的缺陷,也成為鑒別元代掐絲琺琅的要點。同時,元代琺琅器與元代瓷器一樣,不寫款識。如掐絲琺琅纏枝蓮紋碗、掐絲琺琅花果紋盤的釉色,就具有明顯的元代琺琅的特徵。
元代掐絲琺琅器的圖案裝飾多以盛開的纏枝蓮為主題紋飾,其特點是纏枝蓮花朵舒展飽滿,枝葉肥厚,並襯以小花苞。圖案布局疏朗,掐絲線條奔放有力。
琺琅質地細膩潔凈,釉面光亮,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綠、絳黃等幾種顏色更為耀眼奪目,似用進口琺琅釉料燒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