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有哪些改變社會制度的改革
1、夏啟建立夏朝 君王的禪讓到世襲
2、商鞅變法 奴隸制到封建制
3、魏國曹丕 九品中正制
4、隋文帝 科舉取士
5、宋朝 王安石變法
6、明朝 八股取士
7、明朝張居正 張居正改革
8、孫中山 辛亥革命 封建制度覆滅
㈡ 歷史上所有的改革
1.梭倫改革
梭倫改革的背景
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梭倫改革觸及了當時的土地問題,是對舊生產關系的調整,運用"中庸"調停,平衡平民和貴族的關系,平民和貴族的矛盾並未解決.
梭倫改革的影響
①梭倫改革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為雅典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為後來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鑒.
②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為後來西方民主政制提供了借鑒.
A梭倫改革穩定了雅典公民團體,促進了工商奴隸主階層的崛起.使雅典階級結構發展為貴族奴隸主,工商奴隸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會格局,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會基礎.
B政治措施使下層平民得以參與國家政治,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證,同時也開啟了西方權力劃分的先河.
C滲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與東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價值基礎.
2.商鞅變法
(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徵
(2)商鞅變法的措施,內容
(3)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①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成功的一次改革;②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生產關系徹底的改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確立與發展;③收富國強兵之效,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實力,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A,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改革,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推動了少數民族的發展;
B,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C大大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4.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歷史作用
評價:實質:
(1) 積極: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生產;增強了國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穩定了北宋統治.王安石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改革家.他勇於改革,敢於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 局限性:用人不當,出現官僚為害百姓和"國富民窮"的現象.
變質:宋哲宗時黨爭,宋徽宗時變質.
失敗原因:(1)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2)新法在執行過程中,因為執行不善,引起了民間的不滿.
(3)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認識:改革是艱辛的,必然會充滿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毫不動搖才能成功.改革要注意用人.
五,對古代改革的綜合認識
改革的類型和特點
①促進社會轉型的變革:此類變革多側重從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進行改革,如商鞅變法等.②封建社會富國強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類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經濟政策作為改革的重點,如有王安石變法革.③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類改革多是以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接受先進文化為主體,如魏孝文帝改革等.
改革的作用和啟示
作用:中國古代改革有成有敗,從效果上來看,所有改革都收到了明顯成效,管仲改革,商鞅變法都收到了富國強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革大大加快了封建化進程;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一度改變了中衰局面.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有成有敗,一般情況下,最高統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成功,王朝中後期推行的改革多遭到失敗.
啟示:改革是改革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手段,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傑出人物在改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改革過程伴隨著尖銳而復雜的斗爭,充滿著艱辛.商鞅,王安石等人變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值得後人學習.
近代社會的改革
一,歐洲的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歐洲宗教改革的內容,新教主張
(1)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主張:反對贖罪券;提出"因信稱義"的思想,認為教徒得救不靠教皇,聖禮和善功,只能靠終生悔改,即信仰即可得救;主張普通教徒和教士沒有區別,全體信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據是《聖經》;簡化天主教復雜的聖禮,神甫可以娶妻.
成果:產生的新教派稱"路德宗",在德國和北歐傳播.
(2)瑞士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主張:許多主張與路德相似,如反對盲從天主教會,《聖經》的權威至高無上,主張信仰得救,簡化聖禮等.但是他的主張更加激進,更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如把信仰得救解釋成"上帝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的發財致富作辯護;神職人員由選舉產生,建立民主教會;制定嚴格的道德標准;主張把日內瓦建成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等.
成果:產生的新教派稱"加爾文宗",在英國,法國,尼德蘭等地傳播.
(3)英國的宗教改革
英國宗教改革的特點是由國王自上而下進行,目的是強化王權,建立附屬於國王的民族教會.推行者是國王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主要措施是頒布《至尊法案》,規定英王是教會的最高首腦,保留天主教的儀式,解散修道院等,嚴重削弱了英國教會的實力,強化了王權,但是保留了天主教的殘余,後來又興起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運動.
3,宗教改革的實質和影響.
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以後,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一種形式是文藝復興,另一種形式就是宗教改革.16世紀開始於德意志,並波及到西歐諸國的宗教改革運動是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宗教改革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從此,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得以迅速發展,為後來的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造了條件.同時,迫使天主教會展開教會改革運動,一定程度上純潔了天主教會,恢復了天主教會的部分勢力,而耶穌會也充當了殖民侵略的先鋒,在一定程度上又在某種程度上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較低,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不可能徹底.另外,在宗教改革後仍存在教派的紛爭和宗教迫害,造成嚴重的後果,宗教寬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改革的主要內容 3,改革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三,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作用
3,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影響:廢除農奴制度的改革,使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解脫了封建生產關系束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俄國走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另外也開始建立近代司法體系,地方自治機關中城市資產階級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是俄國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步驟.因此,1861年改革是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但是政治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後,改革沒有觸動俄國政治制度,沙皇專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很不徹底.
四,日本明治維新
1,改革的歷史條件 : (1)內憂:幕府統治的危機
政治上,日本實行幕藩體制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包括藩主,武士在內的各階層對幕府統治不滿;
經濟上,領主土地所有制和重農抑商的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外政策上,實行閉關鎖國,造成日本的落後;
階級關繫上,各階層對幕府統治不滿,社會動盪不安.
(2)外患:1853年培里叩關,打開日本的國門,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
(3)改革派的活動:武裝倒幕,建立新政府.
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改革派形成,經歷過改革幕政和王政復古的努力失敗後,他們確立了武裝倒幕的方針,以西南強藩為根據地,組織倒幕武裝,發動政變,推翻了幕府統治,建立明治政府,為改革提供了政治前提.
2,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
3,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歷史作用:
(1)積極作用: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封建落後面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的國家;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它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國家提供啟迪.
(2) 局限性:依然存在較強的封建勢力殘余,實質上仍然是藩閥專制,人民沒有民主權力.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推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給亞洲鄰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五,戊戌變法
1,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 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也激發了人們的民族意識,救亡圖存成為當時最高亢的呼聲.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形勢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維新思潮興起並迅速發展起來.
2,維新派的主張和變法的主要內容
3,變法的失敗及其原因
,與日本相比中國改革失敗的原因:
社會背景
領導力量
措施實施情況
國際環境
日本明治維新
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
倒幕派掌握較大實權
全面而有效
帝國主義集中侵略中國,國際環境有利
中國戊戌變法
封建勢力依然強大,
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
維新派力量弱小,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沒有真正實施
帝國主義對中國開展激烈爭奪
4 ,歷史作用: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在當時是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的,有進步意義.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變法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總結:對近代改革的綜合認識
(一)相似的背景:
1,外部危機:19世紀以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許多國家展開並完成,資本主義已成歷史發展的潮流.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歐美列強加緊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擴張.這樣,亞非拉大多數尚處於農業文明階段的落後國家,一方面面臨著被資本主義國家武力侵略,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險;另一方面也受到先進的工業文明的沖擊.如俄國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埃及被英,法等國家殖民侵略,日本與美英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和中國甲午戰後嚴重的民族危機等.近代化的改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潮流.
2,內部危機:外部的危機激化了各國內部存在的各種矛盾.各國內部危機重重,腐朽落後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威脅著統治者.如俄國的農奴制是經濟,軍事落後的根源,埃及馬木路克的黑暗統治和包稅制,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還有中國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等,這些都阻礙了進步因素的發展,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近代化改革成為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目的和性質:
俄國改革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改革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為維護統治而進行的,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統治後推行,中國戊戌變法是弱小的資產階級依靠封建的沒有實權的皇帝,為挽救民族危機而推行,這些改革雖然結局各異,並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都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以富國強兵為目的,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但主要是軍事工業,並且管理方式仍是封建的,腐朽的,對人民的專制手段也是導致其失敗的原因,因此埃及改革的性質相當於中國的洋務運動,是一次封建統治者進行的近代化改革.
(三)相似的內容:
1,經濟上,都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發展機器工業,或者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障礙.如埃及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化工廠,並採用行政手段發展民族工業;俄國廢除了農奴制;日本實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促進工業化;維新變法也採取了許多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措施等.
2,政治上,都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體制.俄國的司法改革與地方自治,埃及加強中央集權,日本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的體制,中國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等.
3,思想文化上,相應的提倡西方先進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開化和中國維新思潮.
另外,埃及等還進行了軍事改革.
總之各國改革的內容都是仿效西方,學習先進,使本國經濟,政治,思想或軍事走上近代化道路.而由於落後制度的阻礙和改革者的階級局限性,各國的政治改革都相對比較滯後或者曲折.
(四)結局和影響:
歐洲的俄國,非洲的埃及,亞州的日本和中國改革由於國情等的差異而各有結局.在這場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由原來地處東亞一隅,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一躍躋身世界五大強國之列;俄國改革步履蹣跚,矛盾重重,在兩次改革後仍背負著沉重的傳統包袱;埃及改革最終由於失去群眾基礎而失敗;而中國的改革由於民族危機的嚴重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而尤為艱難,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也無力回天.
但是,無論成敗,各國改革都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本國的近代化進程,成為本國歷史的轉折點.
http://cache..com/c?m=&p=c6769a449d9a11a05fbbc02a57&user=
㈢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當前提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
大家知道,經濟改革以後我們國家的經濟在不斷地增長,從1978年到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相當快,年均增長能夠達到9%的水平,特別是近十年,經濟增長速度從去年來看,年均增長達到10%的水平,這個水平在全世界是屬於少見的一種高速度,並且持續了三十多年,從1978年到現在差不多三十五年了。能夠有這么高的增速,據我所了解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年均增速能達到9%到10%。
(一)中國目前在全球的經濟地位
到目前為止,由於這種高速度,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在世界范圍內,排位已經是第二了,到今年,我們的經濟總規模能夠達到五十五萬多億人民幣,五十五萬多億人民幣折算下來按現在匯率約九萬多億美元。現在我們距離美國的水平,美國是全球第一,我們是全球第二,相差差不多六萬億美元,但是我們現在九萬多億美元高出日本,日本是全球排位第三,接近四萬億美元,我們國家比排位第四的德國要超出近五萬億美元,拉開這么大的距離。我們經濟的增速,現在中國經濟規模,從產品結構上來說,我們主要的工業品產出量與各國相比都是全球第一,農產品方面,比如糧食、蔬菜、肉類,也都是全球第一的,工業品也是,我們的家電產量、手機產量等等這些工業品,也都是全球第一。
(二)目前存在的經濟問題
我們的經濟規模上來了,但是我們國家仍然存在著很多深層次的經濟問題,中央一再強調,中國經濟概括來說還存在著很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還存在著很多這三方面深層次的問題。
所謂不協調,就是我們的經濟結構還有很多問題,我們的三個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這三個產業之間還存在著結構的不合理,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們第三產業的比重比經濟發達國家低很多,現在第三產業的比重在45%的水平,發達經濟體第三產業的比重在60%到70%,這是發達經濟體。第三產業是指,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商業物流、房地產、生活服務業、通訊,都屬於第三產業范圍。
從佔GDP的比重的方面來看,我們跟發達經濟體比相差20%。從就業結構來說,第三產業全部就業人數占的比重我們現在不到40%,差不多37%的水平,而發達經濟體第三產業佔比一般是在70%左右,這個結構上來說,我們還不合理。我們說中國經濟不平衡,指什麼呢?是說我們兩方面的不平衡,從區域的角度上,發達的區域和經濟落後的區域之間差距很大,從GDP的規模上來說,最大的差距甚至能達到十倍,省級單位、省級行政區域之間的比重,相差十幾二十倍,這個是從區域的角度說我們是不平衡的。再一個層次的不平衡,就是產業之間的水平,各大產業之間的水平,一些行業之間的水平高度的不平衡,有的行業產業發展水平世界上可以說是一流了,但是有些非常落後,這是產業角度問題。以上是我們說的不平衡問題。
所謂不可持續,就是指這個經濟發展潛在的危險,或者說我們認為叫風險比較大。我們的不可持續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個方面不可持續的,是我們的資源與經濟發展擴張的要求、需求矛盾很大。大家知道,我們的生態問題、環境的破壞、資源的破壞,這方面的問題相當嚴重。現在的資源、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個情況相對比較嚴重,這使我們經濟不可持續。第二個方面不可持續的,是我們的技術依賴性較強,我們高端的技術,一些實用技術很多還是依賴於國外,比如有些設備我們要靠大量的進口,我們的晶元是依靠美國、日本進口,所以說我們國家現在提到建立企業為主,創新體系,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可以說我們深層次的矛盾就是不協調、不平衡和不可持續。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非常重要的問題也需要解決,比如說在成果分配中的,怎樣使大多數的人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在中國是個大的問題,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規模擴張很快,但是收入分配這方面或者發展成果的享用這方面的高度是不均等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系數,今年公布了這么一個經濟系數,經濟系數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收入均等程度,特別重要,其計算原理就是看人口的比重,比如說某一個群體占總人口的比重或者他掌握的財富占財富總量的比重,按所佔比重的原理算了這個數。我們的經濟系數現在是0.47,在國際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不是最高。這個問題反映出我們有很多群體,或者說群體之間享受著經濟發展的成果是高度不均衡的,這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任等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要著力解決這些問題。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國家,我體會,還要繼續深化改革,特別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經濟制度的完善來為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成果的分配,創造一個好的制度條件,最終確保我們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的歷史沿革
1980年5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由國務院秘書長杜星垣兼任主任職務。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決定設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為國務院組成部門。職能機構:研究,協調和指導經濟體制改革的綜合性專門機構。主要職權是:綜合研究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的關系,研究城市改革與農村改革的關系,並提出對策和建議;組織有關部門和地區擬定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長期總體規劃和年度綜合實施方案;指導有關部門和地區制定經濟體制改革規劃;指導地區、部門、行業。企業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組織和推動改革開放試驗區和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規劃。組織和指導有關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管理幹部的培訓工作等。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家體改委」撤銷,改設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簡稱,「體改辦」);同時,成立了一個虛設的「國家體改委」作為國務院的議事機構,退出了政府組成序列。
2002年11月,在「體改辦」主任王岐山調海南省工作後,主任職位空缺。
2003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將體改辦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合並,成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業務由新組建的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承擔。就這樣存在了23年的國家體改委(辦)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如我們看到的,中國改革發展實踐並沒有停步,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中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㈤ 中國歷史上的歷次改革
魏文侯變法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忽必烈改革張居正改革
㈥ 求教育制度改革的歷史變遷 (歷史事件及時間)
育人、公平、創新、質量
——多措並舉推動教育改革邁向新明天
國以人立,業以人興。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格局深刻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當代中國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就必須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國家。
教育要發展,改革需先行。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會議上強調,全黨全國要積極行動起來,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因此,育人、公平、創新、質量,是未來一段時期推動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四個重要標准。
育人,是教育改革之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也是實現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目標。教育部等有關部門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建立平等互動關系,通過激發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活力,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建設成「讓學生滿意的學校」,提高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熱情和活力。
公平,是教育改革之基礎。教育公平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突出表現,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和諧的堅固基石。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公益性原則,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對實現教育改革的不斷突破,保障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是教育改革之動力。如果改革是巨人,創新就是巨人身上健碩的肌肉,力挺著巨人勇往直前;如果改革是油輪,創新就是油輪倉內的滾滾汽油,推動著油輪迎風破浪。改革需要創新,但不能盲目創新。一方面,教育創新要因地制宜。各地各校的師資力量、學生水平情況迥異,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同樣的方法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另一方面,教育創新要善於繼承。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繼承和發揚應該是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質量,是教育改革之核心。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業,才有一流的國家。重視教育質量,需要黨和國家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堅持規模和質量的統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和出名師、育英才。
今天的中國,正在科學發展的航道上走向新輝煌;今天的中國教育,正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征程上謀劃新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頒布無疑是給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上一劑強心針。國家的發展需要教育,教育的發展需要改革。經過以育人為目標、以公平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以質量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相信我國一定能夠盡快由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讓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藍天下共同成長。
㈦ 我國國有企業制度改革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前,國家對國有企業實行計劃統一下達,資金統貸統還,物資統一調配,產品統收統銷,就業統包統攬,盈虧都由國家負責,國有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後在國有企業推進了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利潤遞增包乾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試點,調整了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為企業進入市場奠定了初步基礎。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明確要求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
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大多數國有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企業改制和產權轉讓逐步規范,國有資本有序退出加快,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深刻變化。國有企業改革給國有企業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末,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影響,國企仍大面積陷入困境。但今天,我國發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有大公司、大集團,放開搞活了一批國有中小企業,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經濟效益明顯,為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企改革的成就突出表現為,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影響力、控制力不斷提升。目前中央企業80%以上的資產集中在國防、能源、通信、冶金、機械等行業,承擔著我國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提供了所有的基礎電信服務,發電量佔全國的50%多,生產了全國超過60%的高附加值鋼材、70%的水電設備、75%的火電設備。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優化,為科技創新資源向重點企業集中提供了條件,也大大提高了其輻射、帶動能力。這些年來,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造力度加大。90%以上的國有企業實施了股份制改制,央企60%以上的營業收入、80%以上的凈利潤集中在上市公司,40多家央企實現了主營業務整體上市。通過國有控股和參股的方式,國有企業廣泛吸納非國有的社會資本,擴大了國有經濟的輻射范圍,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對公共財政的貢獻更為直接。盡管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下降,但始終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2007年起,國有企業開始向國家上繳紅利,上繳比例穩步上調,目前累計上繳國有資本收益約3000億元。2012年,117家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3萬億元,上繳稅金1.9萬億元。國有股權劃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使人民群眾擁有了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國資委統計,到2011年底,已有2119億元的國有股權轉讓收益劃歸社保基金。中央企業還劃轉到全國社保基金83.94億股,為社保基金提供長期收益。
更重要的是,國有企業成為特殊時期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重要依託。2008年底到2009年中,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沖擊。面對嚴峻形勢,國企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保供電、保供氣、保供油、保基礎設施、保基本生活資料價格穩定、保就業,不計得失,展示了關鍵時期的社會擔當。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中央企業第一時間奔赴抗災一線,搶修電網、通訊、交通設施,以最快速度打通「生命通道」。
㈧ 1949年——1976年中國經濟制度變革的歷史過程
1949年到1976年,中國是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制度的建立,在這27年時間里,中國初步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的經濟體制也初步建立,經濟水平比解放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到20世紀七十年代末,該經濟體制僵化,同時閉關鎖國,生產力水平低下,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進行改革開放。
㈨ 新中國成立後土地制度歷次重大改革,說明政府是如何重視農業的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中國的革命其實質上是農民的革命。農民一直就佔中國人口的大部分,農民的生活狀況關系著中國的社會穩定。在現在生產建設時代,農業也是工業、服務業等的基礎和支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難點和重點都在「三農」。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足、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問題還很突出,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在現階段,只有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才能切實優化經濟結構和實現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因此,取消農業稅,絕不僅僅是為了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而是關繫到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