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皇帝婚禮是怎樣的
皇帝一般在太子或者王子的時候就結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被賜婚,沒有自由,所以婚禮很簡單,就是把新娘接過來(還不能親自去),念一通祝詞便罷。若是自己喜歡的,只能做妾甚至是侍女,根本沒有婚禮。繼位皇帝後也只是有一個皇後的加封禮,所以皇帝也很無奈的。
❷ 中國各朝代婚禮禮服~高分急求!
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於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之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在衣冠制度上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儉,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著珠履;平原君後宮百數,婢妾被綺觳;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
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服飾帶到了這一地區。同時,大量民族服飾文化也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禮服之內的襯衣衫。
隋統一全國,重行厘走漢族的服飾制度,然而也難以擺脫其由北向南統一而帶來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只是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才以其長時期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後世冠服制度之經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出繁榮景象。唐人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各民族同唐人雜居內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裝束常會在該時代的文物中見到。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淪為女真族貴族統治領地,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續資治通鑒》記載:「臨安府風俗,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習為邊裝……」可見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184o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歡迎,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綉等傳統手工藝漸漸地衰落,西方縫紉方式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女性的時裝,由於縫紉精緻、款式合乎時代潮流,影響尤大。風行於本世紀2O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沿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服裝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治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按說服裝,對人類來說,蔽體禦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類服裝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實用目的時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復雜了。尤其在中國,自古,服裝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裝發揮它的功能,達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兩大功能:一是區別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處的場合。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諸候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定,他們幾乎是穿著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屬上層階級,是人們企羨的對象,因此制服服色強烈地影響一般的流行服色。時代不斷變遷,中國文化中不斷加入外來文化,流行服色也會反過來影響制服服色,在這兩種服色文化互相激盪的結果,產主了這段看似變化不大,事實上又有翻天覆地改變的服裝史。古代的服裝,依穿著場合,主要可分為:禮服、朝服、常服叄類,每類又可分幾種,原則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種類愈多,可以用的顏色愈多。就讓我們看看中國之服裝史吧……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里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發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外國,這種帥氣的服裝穿著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女服服飾:
?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翟紋十二章紋,?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歷經秦朝的嚴苟政治,劉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綉,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後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後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到了隋唐,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鬧到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男服服飾: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女服服飾:
大禮服:
?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後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後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女服服飾:
禮服:
?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❸ 明代,節日或者祭祀、參加其他人婚禮,以及其他正式場合一般穿什麼樣子的衣服
明代官員的服飾,不同場合不同穿著
周慧彤
2018-08-25
今天介紹下明代官員的服飾,主要為三種:朝服、公服、常服。
先說說官員的朝服:
大明的朝服有以下幾個組成:
《明會典》記載:「嘉靖八年定,梁冠照舊式;上衣用赤羅,青緣,其長過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中單,白紗為之,青緣;下裳七幅,前三後四,每幅三襞積,赤羅,青緣;蔽膝綴革帶;綬,各照品級花樣,革帶之後,佩綬系而掩之,其環亦各照品級,用玉犀金銀銅為之,不以織於綬;大帶,表裡俱素,惟兩耳及下垂緣以綠色,又用青組約之;革帶,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銀、八品九品烏角,俱照舊式;佩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葯玉,各照舊;襪、履,俱照舊式。」
具體參考大明衣冠圖:
組合起來的正面圖如下:
背面圖如下
明代畫像中的朝服:
大明的公服:
主要包含:襆頭,圓領袍右衽,革帶,笏, 皂靴。
可以參考的圖片如下:
古代人物繪畫圖片如下
明代以紅為貴,不同的官員,不同等級,所穿的顏色各不相同。可以看出來,這里沒有補子。
官員常服:
分別為:烏紗帽,圓領袍,革帶,皂皮靴,胸背各有官員等級的補子。
嘉靖十六年曾規定,大紅紵絲、紗、羅服唯四品以上官及在京九卿、翰林院、詹事府、春坊、司經局、尚寶司、光祿寺、鴻臚寺、五品堂上官、經筵講官等方許穿用,其餘衙門,雖五品官及五品以下官經筵不系講官者,俱穿青綠錦綉,遇有吉禮,只許穿紅布絨褐。
大明衣冠裡面的一品文官常服圖片
補子是仙鶴
一品武官常服圖片
補子是麒麟
明代繪畫中戴著烏紗帽,身穿圓領袍的官員。
歷史上,嘉靖帝時期的風憲官的常服畫像如下(看到很多明代的畫像,皆擺設瓶爐三事,還有花供,鑲嵌螺鈿的傢具也漂亮。):
人物畫《徐顯卿宦跡圖》中穿著各色圓領袍的官員,後面的內侍也是按等級穿衣,顏色也是各不相同。同時官員的烏紗帽也沒有鑲嵌裝飾。
此圖中不僅看到官員的常服,還有三個穿著朝服的官員。
官員除了平日穿的常服外,在經筵時,皇帝與官員皆穿吉服,圖中就是徐顯卿講經,畫中的官員都是烏紗帽、大紅補子圓領,補子還是按著官員等級縫制的。
另有一種用於特殊場合的素服,一般用於帝後忌辰、喪禮、謁陵、祭祀以及災異修省等場合。沒有補子,沒有雲紋,只是簡單的素色圓領袍加烏紗帽,如圖下:
在《徐顯卿宦跡圖》(明神宗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那位小皇子朱翊鈞。)1588,明神宗步行至天壇祈雨,徐顯卿與百官導駕前驅。神宗身著青服,深青色圓領,素而無紋;文武官員皆穿素服,青黑色圓領,不綴補。
除了朝服,公服,常服,另有一種皇帝賜服。如飛魚服,鬥牛服,蟒袍等都是屬於這一類。下圖大明衣冠中的男子蟒袍(雲肩及左右通袖襕、前後膝襕),蟒袍不僅有圓領,也有直身,曳撒(yì sǎn ),道袍,貼里等樣式。下面就是圓領袍蟒服。
女子蟒袍
下圖穿著直身樣式蟒袍的內侍:
下圖的官員穿著交領直神樣式袍子:
下面為明代畫像中的圓領蟒袍的官員:
帶著翟冠、身穿龍袍,霞披的貴婦,感覺明代的女性常服比男性的華麗多了。
下圖內侍的服飾(明朝內侍的服飾,可以是賜予的蟒衣,交領袍,也可是直身,貼里,或者圓領袍等,一般有官位的也要貼上補子。)下面就是直身樣式的蟒衣:
下圖為穿著曳撒(yì sǎn )的內侍們:
好了,如果你喜歡的話,請點個贊轉發出去吧,謝謝!
1.9萬閱讀
搜索
明末女裝
天子禮服十二冕梳
遮副乳胸衣
元末明初服飾
皇後穿的是龍袍嗎
明朝新娘服飾顏色
❹ 麻煩大家告訴一下,明朝皇帝大婚的排場(具體一下)謝謝!
明清皇帝大婚採用的是《周禮》主要步驟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重要的是每一步都選好日子。
一 納采 問名
1)先送禮,伸手不打笑臉人,當然是有的放矢,沒把握的事誰干,萬一人早許了別家了,那不丟人嗎!咱是皇上,得派懂禮貌的去。一個不行,得倆兒。一正一副,得有范兒的才行。長的坷慘的不行,小學沒畢業的不行!總之,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才行。
皇上還得舉行個儀式,先跟真事似的,禮部官員擬定了禮儀程序和規范,臨時設置兩張桌子,鋪上杏黃色緞子桌布,一桌上面放「節」,另一桌上面放「問名」詔書。准備送往未來老丈人家的禮物都碼好了放一邊。
欽天監官員很狗腿地報告∶吉時已到,
皇上先落座,同時奏雅樂。(啥叫雅樂?就是很高雅的音樂)王公大臣伏地叩拜,高呼萬歲。宣制官奉詔書,扯著脖子嗷嗷的,「任命***和***為正、副二天使,去未來的國丈家納采,問名」。樂曲聲中,兩位天使奉節、奉詔。禮成,皇上退朝,回後宮嗨皮去了。事還沒完呢!正使拄著節,副使捧問名詔書顛顛兒的;儀仗隊、鼓樂隊在前開路,凈街御史遇見擋道的就PK,送禮官員跟在二使屁股後頭,自皇宮出發,吹吹打打、浩浩盪盪地奔向未來的國丈家。
未來的國丈早早的開中門,在大門口跪接天使,奉旨,接受禮品,謝恩。就事兒舉行問名儀式,未來的國丈把寫著女兒姓名、簡歷、政治面目,生辰八字兒等項內容的「表」,呈交天使。禮畢,未來的國丈盛宴招待天使。儀仗隊隊員、鼓樂隊隊員也收點紅包。磕倆瓜子,吃個喜糖啥的,管飯?不管!你是公差,有誤餐費!在我家混啥泥。
二 納吉 納征
納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這時欽天監里養的一些神棍開始忙活了,你得測皇上和未來的皇後來不來電啊!這時歷史長河中上演了N次的大忽悠開始了,一般都Ok.誰敢說不OK啊!幕後黑手就和諧了你。出來跑江湖不容易啊。別忙你以為結束了,早著呢!還得繼續忽悠!忽悠什麼!納征啊!請期啊親迎啊!日子你不定啊!
納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禮,又叫納幣。請期指男家選定婚期,
好-----大戲上演了-------
三 親迎
皇上不能隨便到老丈母娘家去接新媳婦兒。他得選派「兒女雙全」的代表去,清朝時要在親族中找50歲以上,的全活人去!(要求是兒女雙全,夫妻和睦,孝敬長輩等等等的,總之就是老好人一對)
親迎這天,皇上起了個大早。(不早不行,有人叫起床)這不是每一步程序,都得按照欽天監認定的「吉時」進行,皇上穿上禮服,在臉上胡亂抹了點化妝品,先去祭祖、拜太皇太後和皇太後。然後,在樂曲聲中御太和殿。迎親和冊立皇後用的節、證書、金印,等等,放在大殿內臨時設置的桌子上。
中和韶樂設在太和殿前,丹陛大樂設在太和門內。法駕鹵簿陳設在太和殿丹陛及庭院內。皇後儀仗陳設在午門之外,其中有一頂皇後禮輿,外面的杏黃色緞子帷幔上,用金線綉著大鳳凰。「女樂」分設在干清宮後面和交泰殿前面。王公大臣喜氣洋洋地站在太和殿丹陛上和太和殿庭院中。靜鞭三響,在鼓樂聲中,王公大臣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禮,「萬歲」之聲,地動山搖。禮畢,樂止,禮部尚書奉金冊、金寶,宣讀冊文、寶文;然後,把節、冊、寶授予迎親使者。王公大臣再拜。皇上在樂曲聲中,起駕回宮,靜候佳婦。
迎親使者把金冊、金寶放到「龍亭」里。儀仗隊、鼓樂隊在前,迎親使者居中,後面跟著迎親官員、太監、侍衛,出午門,會同皇後儀仗,抬上大批的禮品,直奔老丈人家。
老丈人家自納采,小動;自納吉,大動;告期以來,全府總動員,上上下下,誰都不能閑著,整修宅院,大搞環境衛生;盡量讓人看著有「門當戶對」的感慨。單是闔府上下、全家老小,置辦里外三新的行頭,就忙得夠嗆,何況,還得張燈結綵,張羅喜筵,廣泛散發「喜帖」呢!
老丈人率全家老少,在大門口跪接迎親隊伍。迎親使者高聲宣詔。鼓樂聲中,轎夫把皇後禮輿、龍亭,抬入前院,再由太監抬到後院的「綉樓」前,按欽天監官員指定的「吉利方位」停放。准皇後著皇後禮服,戴鳳冠霞帔,閃亮出場,跪受金冊、金寶,回「樓」等待吉時。
吉時一到,新娘子升輿啟駕。大隊人馬經前門,沿御路,過大明門,入天安門、端門,到午門,城樓上鍾鼓齊鳴。隊伍從午門正中門洞進入紫禁城,經太和門,到乾清門。皇後儀仗入乾清門,太監、宮女列隊夾道,拍巴掌「熱烈歡迎」。在丹陛下,迎親使者還節復命。鼓樂聲中,禮部官員奉皇後金冊、金寶,交有關人等陳列於乾清宮後面的交泰殿。新娘子坐的禮輿,由誥命夫人、女官、宮女,或引,或抬,或扶,或隨,送到坤寧宮去拜天地,行大禮。
合巹宴開。皇後(這時已基本定了想退貨也麻煩些------下回給大家講一下廢後的流程)和皇上在坤寧宮里相對而坐。新娘斟酒一杯,遞給新郎;新郎抿一口,交給新娘,新娘一飲而盡。新郎斟一杯酒,交給新娘;新娘抿一口,還給新郎,新郎一口喝乾。交杯酒喝完了,就可以*****(此處省略5千字)從此為皇後,就在坤寧宮定居下來。
大婚禮成,次日。皇上偕皇後,去祭拜列祖列宗;詣太皇太後、皇太後寢宮,行謁見禮;皇上御乾清宮,「詔告」 大婚禮成,皇後率妃子等,叩拜丈夫。太皇太後、皇太後在各自寢宮,向新婚夫婦贈禮,設宴祝賀。皇上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祝賀。皇上設宴款待皇後家人,賜禮物。
原本想寫的大眾些,搞笑些!但這儀式太繁瑣!只好作罷!
❺ 明朝皇帝服飾具體介紹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幾種
明朝君主:
代
廟號
君主謚號
姓名
年號
統治時間
陵墓
追謚
明德祖
玄皇帝
朱百六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懿祖
恆皇帝
朱四九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熙祖
裕皇帝
朱初一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仁祖
淳皇帝
朱世珍
朱元璋追謚
明皇陵
1
明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洪武
1368年-1398年
明孝陵
追謚
明興宗
和天敬道憲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朱標
朱允炆追謚
明東陵
2
明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8年-1402年
3
明太宗
明成祖(嘉靖帝改謚)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帝改謚)
朱棣
永樂
1402年-1424年
明長陵
4
明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洪熙
1424年-1425年
明獻陵
5
明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宣德
1425年-1435年
明景陵
6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正統
1435年-1449年
明裕陵
7
明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鈺
景泰
1449年-1457年
景泰陵
8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天順
1457年-1464年
明裕陵
9
明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成化
1464年-1487年
明茂陵
10
明孝宗
達天明道純識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弘治
1487年-1505年
明泰陵
11
明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正德
1505年-1521年
明康陵
追謚
明睿宗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
朱祐杬
朱厚熜追謚
明顯陵
12
明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嘉靖
1521年-1566年
明永陵
13
明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朱載垕
隆慶
1566年-1572年
明昭陵
14
明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萬曆
1572年-1620年
明定陵
15
明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泰昌
1620年-1620年
明慶陵
16
明熹宗
達天聞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天啟
1620年-1627年
明德陵
17
明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崇禎
1627年-1644年
明思陵
❻ 明朝皇帝賜服:大紅坐龍衣 百度百科也搜不出來,有大俠詳細介紹一下嗎
龍衣 - 引證解釋
1. 天子的袍服。 唐 盧照鄰 《登封大酺歌》之二:「日觀仙雲隨鳳輦,天門瑞雪照龍衣。」 明 徐渭 《凱歌二首贈參將戚公》之一:「戰罷親看海日晞,大酋流血濕龍衣。」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軼聞·太監安得海伏法》:「有 安 姓太監……聲勢煊赫,自稱奉旨差遣,織辦龍衣。」
而大紅色也極顯尊貴。也就是說,大紅坐龍衣相當於高宰相半級、低太子半級。
❼ 明朝皇帝服飾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幾種
明朝君主:
代
廟號
君主謚號
姓名
年號
統治時間
陵墓
追謚
明德祖
玄皇帝
朱百六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懿祖
恆皇帝
朱四九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熙祖
裕皇帝
朱初一
朱元璋追謚
明祖陵
追謚
明仁祖
淳皇帝
朱世珍
朱元璋追謚
明皇陵
1
明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洪武
1368年-1398年
明孝陵
追謚
明興宗
和天敬道憲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朱標
朱允炆追謚
明東陵
2
明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8年-1402年
3
明太宗
明成祖(嘉靖帝改謚)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帝改謚)
朱棣
永樂
1402年-1424年
明長陵
4
明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洪熙
1424年-1425年
明獻陵
5
明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宣德
1425年-1435年
明景陵
6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正統
1435年-1449年
明裕陵
7
明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鈺
景泰
1449年-1457年
景泰陵
8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天順
1457年-1464年
明裕陵
9
明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成化
1464年-1487年
明茂陵
10
明孝宗
達天明道純識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弘治
1487年-1505年
明泰陵
11
明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正德
1505年-1521年
明康陵
追謚
明睿宗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
朱祐杬
朱厚熜追謚
明顯陵
12
明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嘉靖
1521年-1566年
明永陵
13
明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朱載垕
隆慶
1566年-1572年
明昭陵
14
明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萬曆
1572年-1620年
明定陵
15
明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泰昌
1620年-1620年
明慶陵
16
明熹宗
達天聞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天啟
1620年-1627年
明德陵
17
明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崇禎
1627年-1644年
明思陵
❽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幾種
大明皇帝兗服,出土於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棺內,是明朝皇帝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用的禮服。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五彩雉雞)、宗*(酒器)、藻、火、粉米等十二種紋飾。這些圖案或畫,或織,或綉在衣服上,寓意集一切美德及「至高無上」的權力於皇帝一身,地紋有壽字、蝙蝠、如意雲,以示吉祥。整件衣服用*[鄉革](一種「通經斷緯」的特殊織法)工藝製成。
上朝龍袞服晚上睡覺又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