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中巴頓指揮的是「謝爾曼」坦克
不對!不僅僅只有「謝爾曼」還有M3「格蘭特/李」M3「格蘭特/李」(M3 「General/Lee」)中型坦克。 在最初的設計中,該型坦克的主炮口徑為37毫米。當設計快完成時,德軍全面佔領了法國。波蘭和法國戰役大大震動了M3的設計人員,他們意識到37毫米口徑已遠遠落後於實戰需要,於是一筆把主炮口徑改成75毫米。但已設計好的炮塔無法容納這么大口徑的火炮。無奈中只好在車體上打主意:在車體的右前方裝了一個類似瘤子的突出物,75毫米主炮就裝在那裡面。這種新坦克在1940年7月11日被美國軍械委員會定名為M3中型坦克。由於戰爭需要,很快就批准投產。正式生產於1941年8月開始,到1942年12月結束,一年多的時間里共生產出6000餘輛M3中型坦克。 戰斗全重 27900kg 車 長 5.64-6.12m 車 寬 2.72m 車 高 3.12m 引 擎 Wright (Continental) R975 EC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4/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93/n.a. km 乘 員 6-7人 火力裝備 75mm Gun M2/M3 ;37mm Gun M5/M6;3x.30 caliber MG M1919A4 彈 葯 75mm:50發 ; MG:9200發 ; 37mm:178發 裝 甲 13-89mm 爬 坡 度 31度 過直牆高 0.61m 越 壕 寬 2.3m 涉 水 深 1.0mM4「謝爾曼」(M4 Sherman)中型坦克。美國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後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總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在二戰後期的坦克戰中,M4坦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8月19日,美國開始了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根據M3「格蘭特」的不足,軍方要求將75mm火炮裝在旋轉炮塔上,研製代號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並被命名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底盤總體布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為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在M4系列的各種改進型車上,共裝有4種不同型號的發動機,變速箱為機械式,行動部分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側6個負重輪分為3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 M4的火力雖略顯不足,但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卻享譽軍界。在整個大戰期間,M4成為美軍坦克力量的骨幹。由於美軍不象德軍和蘇軍那樣裝備了重型坦克,M4有時也得權充重型坦克使用,盡管它並不能完全勝任這個角色。 從42年開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盡快替換身有殘疾的M3。它第一個大顯威風的地方是北非戰場。當英軍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無可退的境地時,大約四百輛謝爾曼被火速補充至英第八軍。在「十字軍」和「瓦倫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經過五小時的炮火准備,謝爾曼率先向油料、備件嚴重不足,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發動沖擊。經過十二天激戰,英軍大敗德軍非洲軍團。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對手望風披靡的德軍PzKwIII、Ⅳ型坦克被擊毀二百餘輛。沙漠之狐隆美爾從此一厥不振。 此後,不論在歐洲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隨處可見謝爾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陸諾曼底的坦克就是數百輛謝爾曼,成為盟軍邁向勝利的先鋒。 謝爾曼的長處在於可靠性高,易於維護和用途廣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裝60管4.5英寸火箭發射器;有的加裝噴火器成為噴火坦克。還有的將其主炮改為105毫米榴彈炮,加強軟殺傷能力。大戰後期則以生產裝備76毫米長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為主。而其主要缺點是火力、裝甲防禦力與德、蘇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當的差距。它的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和德軍對手對壘時極易中彈起火。因此美軍給它起了個外號——「Ronson」,一種名牌打火機。 M4謝爾曼並不是二戰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裝備數量加上蒙哥馬利、巴頓等名將精明的運用,使它在盟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巴頓將軍指揮下的美軍裝甲師主要裝備就是M4坦克,它們在諾曼底登陸以後的歷次戰斗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春,美軍有16個裝備有M4中型坦克的裝甲師參加了對柏林的總攻。 【性能諸元】 M4A3(76)W HVSS主要性能數據列表 戰斗全重 33650kg 車 長 7.54m 車 寬 3.0m 車 高 2.97m 引 擎 Ford GAA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2/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61/n.a. km 乘 員 5人 火力裝備 76mm Gun M1A1,M1A1C or M1A2 ; 2x.30 caliber MG M1919A4 彈 葯 76mm:71發 ; 7.62mm:6250發 裝 甲 13-178mm 爬 坡 度 31度 過直牆高 0.61m 越 壕 寬 2.3m 涉 水 深 0.91m
② 二戰期間巴頓在歐洲戰場有名的戰役
西西里島登陸戰、法來斯戰役、阿登戰役中的勇猛頑強讓巴頓名聲大震,被稱為血膽將軍
③ 巴頓在二戰中的戰績
美國戰神巴頓
喬治·巴頓1885年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8歲時,他進入私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後被保送到西點軍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頓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到了法國,得到潘興將軍的賞識。1917年11月,巴頓受命組建美國第一支坦克部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斗中,巴頓竟一個人開著坦克,沖入德軍防線,差點送了命。一戰結束後,巴頓回到美國,賦閑在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後,巴頓的軍事才能再次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1940年,巴頓受命組建裝甲旅。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對德日意宣戰。1942年11月,巴頓率領美國特遣隊4萬多名官兵橫渡大西洋,在法屬摩洛哥海
濱登陸,經過74小時的激戰,終於迫使駐摩洛哥的德軍投降。北非登陸的成功,為盟軍順利完成北非戰略部署創造了有利條件。1943年,巴頓臨危受命,接任美第二軍軍長之職。從他到達的那天起,他便全力以赴整頓軍紀,迅速改變了全軍的渙散狀態。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軍向德軍發起進攻,一路猛攻猛打,很快與英軍在突尼西亞北部完成了對德軍的合圍。
1943年7月9日,盟軍發起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巴頓率美第7集團軍攻取巴勒莫,隨後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軍佔領了西西里島,德軍退到義大利本土。此時發生了巴頓打士兵耳光的事件,他因此被免去第7集團軍司令的職務。
諾曼底登陸戰打響後,巴頓將自己的集團軍編成若干坦克群,命令部下「以盡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進的地方前進!」在9個月的推進過程中,巴頓部隊殲敵140餘萬,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巴頓晉升為四星上將。德國投降後,巴頓被任命為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1945年12月9日,巴頓在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受重傷,12月21日在德國海德堡一家醫院辭世,享年60歲。
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巴頓性格暴躁,戰場上,他用極富個性的粗俗語言激發士兵的鬥志。艾森豪威爾曾說:「在巴頓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和不可逾越的障礙,他簡直就像古代神話中的『大力神』,從來不會被戰爭的重負所打倒。」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④ 二戰名將巴頓將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公正客觀地說,巴頓是個戰爭狂,天生就喜歡戰爭!天生就是為戰爭而活的,沒有戰爭的日子就百無聊賴!
⑤ 二戰名將巴頓和蒙巴頓之間有什麼關聯
一個是地道的美國人,一個是帶有德國血統的英國皇家貴族
巴頓出生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祖輩一直生活在美國,祖父在南北戰爭的時候還獲得過勛章,後來從商
蒙巴頓生於英國溫莎的王室家庭,是巴登堡的路易斯親王和維多利亞公主的第四子。曾祖母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父親巴登堡親王路易斯,原系德國王室成員,後放棄德國國籍
⑥ 巴頓在二戰中有什麼突出表現
1.軍校生中的百萬富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美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當今世界名將之一的「血膽將軍」喬治?巴頓。
1885年11月11日,喬治?巴頓誕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一個富裕的軍人世家。巴頓家有個大牧場,深受父母雙親和姑母寵愛的巴頓在牧場度過了他歡樂的童年。他很小的時候就與其他男孩一樣,喜歡拿著玩具武器沖殺,爬上樹去「偵察敵情」。他在牧場里練就了精湛的騎術,培養出了粗魯、豪放的性格。姑母安妮常給小巴頓閱讀一些描寫驚險軍事戰斗故事的作品,如《十字軍故事》、《三個火槍手》等,不僅拓展了巴頓豐富的想像力,而且使巴頓養成了騎士氣概和喜歡冒險的精神。他從小就渴望以後能成為一名沖鋒陷陣的軍人。
1903年,巴頓進入他祖父和父親曾在那裡學習過的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一年後又被保送入著名的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
在學校他認真攻讀軍事、戰略和戰術等方面的書籍,並一絲不苟地苦練隊列操練的要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而且他還擅長田徑和擊劍,凡是能夠提高軍事技術並使身體健美的體育活動,巴頓都樂意參加。這時他已暗暗立下宏願,將來一定要成為一名偉大的軍事家。
在校期間巴頓繼承了百萬美元的財產,但他並沒有像其他的人那樣遇到這種情況就立即退學。1909年巴頓從西點軍校畢業,被任命為騎兵少尉。一年後他與馬薩諸塞州一位富商的女兒組成了幸福美滿的家庭,以後他們有了一子二女。
1910至1914年,巴頓擔任了陸軍參謀長伍德的副官,後來又成為陸軍部長史汀生的副官,這對巴頓以後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2.「血膽將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頓請戰上了前線,在戰爭中嶄露頭角,並獲得紫心勛章,後來因訓練坦克部隊又獲得優異服務十字勛章,並晉升為上校。一戰結束後,巴頓逐漸培養起對未來戰爭危險性的觀察能力,他在夏威夷軍區擔任情報處長時,曾於1935年4月26日寫了一份報告,論述未來太平洋可能發生的風波和夏威夷群島在太平洋的戰略地位。在報告的結論里巴頓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對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既是潛在的危險,也是可能發生的事」,這樣一次襲擊將對美國造成很大災難。
與此同時,巴頓那粗魯、豪放的個性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有增無減,言語和行為也更加鋒芒畢露。他的個性受到一部分將領的賞識,卻也得罪了不少的軍方高層領導,從而影響了巴頓的升遷。有段時間巴頓感到很不得志,鬱郁寡歡。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巴頓的好友馬歇爾上校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為了對付即將到來的戰爭,馬歇爾根據總統的意見,提拔了一批積極進取、才能出眾的軍官擔任高級指揮職務。巴頓作為美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富有坦克作戰經驗的指揮官之一,被任命為第二裝甲師少將師長。巴頓是一名主張大無畏進攻的將領,他常對屬下的官兵們說,贏得戰爭靠兩樣東西,那就是膽量與鮮血。所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集團軍司令時,獲得了「血膽將軍」的綽號。
巴頓信奉的口號是:「果敢、果敢、永遠果敢!」「前進、戰斗、不惜任何代價!」如果他手下有位師長向巴頓報告自己的師太疲勞了,無法再發動新的進攻,巴頓就會說:「好吧,你推薦誰來代替你的職務?」師長總是重新考慮之後,仍然執行巴頓原來的命令。實踐證明巴頓是對的,這個師並未疲勞得不能進攻。巴頓知道「士兵可以連續進攻60個小時,這樣常可節省大量時間,少吃很多苦頭。超過60小時就是浪費時間,因為士兵會因缺少睡眠而疲憊不堪」。
巴頓經常用粗魯的語言對部隊訓話,以激勵官兵們一往無前的進攻精神。如「戰爭就是殺人的買賣,你不放他的血,他就會宰了你。劃破對手的肚皮,要不就打穿他們的腸子」。「美國人喜歡搏鬥,喜歡戰斗的刺激和兵刃交鋒的丁當聲」,「敗退是懦夫,也是要命的,在我們的軍隊里不要膽小鬼!」巴頓手下有位師長曾評價說:「巴頓講話就像個密蘇里州的趕騾漢,試圖哄騙那些頑固的騾子替他載上重負。」不少軍官對巴頓的粗俗語言感到臉紅,並責問他為何要這樣說話。巴頓回答說:「你沒有粗俗勁就無法指揮部隊。」巴頓認為戰爭就是殺人和毀滅,斯斯文文的人肯定敵不過滿懷仇恨和殺人成性的人。他曾經寫道:「美國士兵唯一不具備的氣質就是狂熱,當我們與狂熱者作戰時,這是一個不利的因素。」因此巴頓試圖用粗俗、潑辣的語言煽動士兵仇恨敵人,培養士兵粗獷的性格。結果多數士兵都樂意接受這種訓話,並逐漸培養起對法西斯的刻骨仇恨和頑強的戰斗精神。
巴頓不僅用語言來激勵部隊,往往還以身作則,深入危險的前線視察。他總是乘坐一輛擦得閃閃發亮的吉普車,車的坐椅套為大紅色,車的前後都標有表明巴頓軍銜的大號將星,車的後座上架著一挺由巴頓的副官操縱的大口徑機關槍,每當到部隊時,巴頓的司機都盡量按響喇叭,讓戰士們知道他們的司令官巴頓將軍同他們在一起。
巴頓向他手下的指揮官發布的第一號指令是「每個人在自己適當的職權范圍內都要身先士卒」,他自己當然身體力行。每當佔領一個城鎮,巴頓總是冒著敵方狙擊手射擊和延期炸彈爆炸的危險,同第一批部隊一齊沖進去。
在歐洲戰場的一個陰雨綿綿的寒冷的下午,巴頓看到一群士兵正在修理一輛被敵軍炮火打壞的坦克。他立即從吉普車上跳下來,躺在泥濘的地上鑽進坦克底下足足呆了25分鍾。最後雖未能修好坦克,但看著他那沾滿油垢和泥漿的將軍服,周圍的官兵和機械師都不禁對巴頓肅然起敬。每逢兩棲作戰,巴頓總是不等登陸艇靠岸便躍入水中,冒著連天的炮火與戰士們一道涉水登岸,並高聲激勵士兵們勇往直前。
盡管巴頓對部隊的管理異常嚴格,但在他手下工作過的士兵卻非常理解這位將軍的嚴厲只是表面上的,他的內心是善良的。巴頓不但知道如何激勵士兵去英勇作戰,而且懂得怎樣關心士兵的切身利益。他要求屬下的指揮官「必須經常關心士兵的福利和糧食;必須對士兵了如指掌,如有任何疾病或精神緊張的病症,他應一看便知;必須照料好士兵的雙腳,確保他們的鞋襪適中合腳,因為襪子太松太緊都會傷腳;必須預計到氣候的變化,適時地提出要求以使士兵得到應季的被服和鞋襪」。
巴頓歷來的原則是「以美國人生命的最小代價換取敵人的最大傷亡」。他認為部隊傷亡極大是指揮才能很差的標志。為了減少士兵的傷亡,巴頓叮囑指揮官們不要節省彈葯,因為「浪費彈葯比浪費生命好得多。造就一個士兵至少要18年,而製造彈葯只需要幾個月時間。」
巴頓非常注意保存戰士的體力,他的原則是,在戰斗中只要有機會乘車,就不讓士兵們走路,他深知「行軍疲勞的士兵打仗時體力就不會充沛」。因此巴頓盡可能利用卡車、坦克、裝甲車、大炮、拖車等來運載士兵。有的將軍批評巴頓的這種行軍方式不雅觀,而巴頓卻認為這樣可用最低限度的疲勞來換取最快速的前進。
每當巴頓的軍隊奪得了戰利品後,他總是盡可能地讓士兵們分享。在法國,他的戰士們可在感恩節每人分到7瓶白蘭地,還可用德軍凍庫里的牛肉做成炸牛排、烤牛肉和燉牛肉湯來代替吃厭了的干糧。
每當在檢閱時發現有士兵受傷或立功,巴頓總要仔細詢問他們受傷和立功的經過。對於在戰斗中表現出色的戰士,巴頓總是盡快在前線向他們授勛,對受重傷的戰士則在病床前為他們授勛,巴頓堅信拿破崙的格言,「只要有足夠的勛章,我就能夠征服世界」。當然巴頓也很注意保護這些戰功卓著的士兵,他曾下令禁止獲得榮譽勛章或優異服務十字勛章的人再上前線,因為他發現獲得勛章的官兵「往往會因奮勇作戰而犧牲生命」。
3.「二戰」中建功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巴頓擔任了美國第一裝甲軍軍長。
1942年11月,美國和英國在法屬北非實行「火炬」作戰計劃,巴頓的部隊作為西面特編軍直接被從美國送往摩洛哥登陸。在戰斗之前巴頓對部隊下達了作戰命令:「我們要進攻、進攻,直到精疲力竭,然後我們還要再進攻。」
在巴頓的率領下,西面特編軍同巨浪頑強拼搏,於11月8日凌晨開始登陸。
這支部隊進攻的目標是卡薩布蘭卡,當地的法國長官是貝圖阿爾將軍,美國方面已事先對他做了工作,他同意巴頓的部隊登陸。但作為德國法西斯傀儡的法國維希政府新任駐北非全權代表諾蓋以叛國罪逮捕了貝圖阿爾,並下令法軍阻擊美軍登陸。
法軍炮兵與美軍護航艦隊進行了激烈的炮戰。巴頓於9日上午冒著敵人飛機的掃射到海灘視察部隊補給品的卸載情況。他看到裝運援兵、彈葯和補給品的船隻靠岸後,士兵們為躲避敵機掃射而隱蔽起來,無法將船隻推開,船上的物品不能卸下來,而這些物品都是附近正在作戰的部隊所急需的。巴頓觀察幾分鍾後跳下吉普車冒著危險與士兵們一起推船,在灘頭呆了近18個小時,渾身也濕透了。他的行為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使這批物資順利送到了戰斗部隊手中。
11月12日,諾蓋得悉另一支美軍已在阿爾及爾登陸,只好同意停火。巴頓的軍隊佔領了卡薩布蘭卡,巴頓成了美國駐摩洛哥的總督,他率軍駐扎在這里,防止佛朗哥的軍隊從西班牙南下。
1943年初,在阿拉曼戰役後敗退到突尼西亞的德國將領隆美爾為了阻止盟軍的反攻,保證自己的「非洲軍團」北撤時的右翼安全,指揮軸心國軍隊向美軍第2軍搶先發起進攻。美軍大敗,死傷慘重,被迫退到卡塞林隘口,但在這里又遭到隆美爾軍隊的襲擊。德軍趁勢向前推進了150英里。美第2軍的官兵們情緒萎靡不振,軍長因指揮無能被撤職。
巴頓奉命接替他的職務。艾森豪威爾責成巴頓必須立即恢復第2軍戰士們的士氣。巴頓到該軍後,以雷厲風行的氣概迅速整頓了全軍的紀律和作風。他發布了著裝規定,對違規者進行處罰;下令必須在7點30分吃完早餐,使那些平時懶散慣了的參謀人員能按時上班;他把不斷進攻的戰斗作風灌輸進第2軍,使全軍的戰斗風貌煥然一新。
在巴頓的率領下,第2軍在接到戰斗命令後對敵人發起了反攻,結果連戰皆捷,收復了全部失地,而且有力地配合了英軍將領蒙哥馬利率領的盟軍在突尼西亞南部對軸心國軍隊發動的總反攻,最終導致突尼西亞的25萬德意軍隊於1943年5月13日向盟軍投降。
巴頓因戰功而被提升為中將,並被調回摩洛哥策劃西西里戰役,第2軍交給他的副軍長布雷德利指揮。
1943年1月,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中達成了進攻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方案。
擔任直接進攻西西里島任務的是巴頓率領的美第7集團軍和蒙哥馬利率領的英第8集團軍。
這次戰役的作戰方案是蒙哥馬利制定的,軍事目標是奪取西西里島東北角靠義大利本土的墨西拿,由英軍在西西里島東南登陸,沿東海岸向北直趨墨西拿,這個進攻點較為隱蔽,進軍路線很短。
巴頓率領的美軍起著掩護英軍側翼的配角作用,在地形開闊、易遭傷亡的西西里島南部登陸,先向西北再折向東進行路線很長的迂迴作戰。
巴頓對這種明顯歧視美軍的方案十分氣惱,因為以前英軍就對美軍在北非戰役中的失利有過嘲諷,所以他在戰前就憋足了勁要與蒙哥馬利一比高低。在西西里登陸前夕,巴頓對全集團軍發布了命令:「我們必須迅速地、無情地、勇敢地、無休止地進攻,才能保持優勢。不論你們多麼疲勞、多麼飢餓,也要堅持出擊,因為敵人只會比你們更疲勞、更飢餓。」
1943年7月10日盟軍登陸後,巴頓率領部隊向敵軍發起了暴風雨般的猛攻,很快佔領了島西北的西西里首府巴勒莫。這時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在東海岸的卡塔尼亞受到德軍增援部隊的頑強阻擊,進展艱難。巴頓則率美軍沿著島北岸向東邊墨西拿方向推進,軸心國軍隊受到英美兩個方向的夾擊,決定將主力部隊撤回義大利本土。為了掩護主力的撤退,德軍在西西里東北的山地對向東推進的美軍進行了頑強的防禦。巴頓的部隊進攻受阻,他曾3次使用小型兩棲攻擊艦在海上配合,企圖阻止敵軍主力的撤退,但因未能得到盟軍飛機的援助而失敗。但第7集團軍在巴頓的指揮下,經過頑強奮戰,最終於8月16日攻佔了墨西拿。美軍在英軍面前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巴頓也由此名聲大振,在一片贊揚聲中他開始有些飄飄然了。
然而,當蒙哥馬利和美軍另一將領克拉克指揮盟軍在義大利本土作戰,布雷德利調往英國組織軍隊准備「霸王戰役」(即諾曼底登陸戰役)時,巴頓卻因打了一個勤務兵耳光而引起輿論嘩然,致使他未受到重用。
1943年下半年,巴頓帶領了一些參謀人員在馬爾他、科西嘉等島嶼游盪,以迷惑敵人。
直到1944年1月,巴頓才接到新的任命,擔任第3集團軍司令,其任務是在即將開始的「霸王戰役」中,負責在先頭部隊發動進攻後繼續擴大戰果。但巴頓到英國就職時,第3集團軍的士兵基本上還在美國,巴頓僅在英國西部面臨愛爾蘭海的小城克納茲福德建立了集團軍的司令部。同時盟軍首腦為了不讓敵軍知道登陸的實際地點,在離法國加來港最近的英國一側的多佛爾設立了一個假司令部,大名鼎鼎的巴頓扮演了假司令,以吸引德軍的注意力。這一任務使巴頓很不高興,但卻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使德國將重兵布置在加來港附近,減輕了諾曼底登陸的壓力。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戰役諾曼底登陸開始。布雷德利率美第一集團軍迅速登陸,佔領了灘頭陣地。巴頓雖於7月6日飛抵戰場,但因第3集團軍仍未集結完畢,無法投入戰斗。7月25日布雷德利又發動了「眼鏡蛇戰役」,繼續擴大戰果,他命巴頓為第一集團軍副司令,到前線指揮第8軍向阿維蘭斯穿插。巴頓以裝甲兵為先導,於7月底奪取了阿維蘭斯,打通了前往布列塔尼的大門。8月1日布雷德利晉升為第12集團軍群司令,下屬第1和第3兩個集團軍。
巴頓指揮的第3集團軍這時已集結完畢投入戰斗。在行動之前巴頓召開了軍官會議,號召大家要一往無前,不要擔心側翼缺乏保護而踟躕不前,也不要佔領一個地方就先考慮如何堅守,而是要無畏地前進,他對大家說:「記住,從現在起直至勝利或犧牲,我們要永遠無畏!」
本來第3集團軍的任務是向西攻佔布列塔尼地區,但巴頓認為用如此龐大的兵力去佔領該地區既是一種浪費,也會貽誤向其他地方進攻的戰機。於是僅派了一個軍向西發展,攻佔了布勒斯特,派另一個軍去攻佔東面的布列塔尼首府雷恩,接著又奪取了東南方的翁熱。還有一個軍揮師東進,佔領了翁熱東北的勒芒。這樣巴頓的軍隊以猛烈的進攻和迅速的推進,打破了德軍在諾曼底灌木籬牆地區的防禦,把局部性戰役變成了全面的運動戰。當巴頓乘坐吉普車與勝利的部隊一起向東進發時,他望著屍橫遍野的遼闊戰場激動地高喊:「難道還有別的什麼東西比這更壯觀嗎?」
8月9日,德軍派出一支部隊企圖奪回阿維蘭斯,巴頓得知後,立即向布雷德利建議第3集團軍向北推進,以切斷敵人的退路。8月13日巴頓攻到阿爾讓唐時,向布雷德利請求,越過與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第21集團軍的界限繼續向北推進到法萊斯地區。但布雷德利卻命令巴頓停止進軍,等待蒙哥馬利的主動邀請。而蒙哥馬利認為加拿大集團軍能迅速從康尼南下到法萊斯,於是便沒向美軍發出邀請,以免功勞全被巴頓搶去。結果等3天後加軍到法萊斯時,德軍已從阿爾讓唐和法萊斯之間逃走。為了彌補這次未能全殲敵軍的損失,巴頓又說服了布雷德利讓他率軍向東去堵截這股逃敵。當德軍逃到巴黎後面的塞納河時,意外地發現巴頓的軍隊阻擋在前面。德軍被迫往下游去渡河,打算過河後憑借塞納河重築防線。但巴頓早已派一個師先渡河,使德軍的這一打算落空。
此後盟軍的其他部隊向北推進,進攻比利時和盧森堡,奪取沿海城市,巴頓則率領第3集團軍從巴黎與奧爾良的缺口向東突進。他用裝甲師為先鋒,一刻不停地進攻,逃跑的殘敵留待後續的摩托化步兵師去解決,8月底抵達馬斯河。這時巴頓向上司建議立即突破德國西部的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進入德國本土,提前結束戰爭。但英軍的蒙哥馬利強烈要求在北部發動一場大規模攻勢,艾森豪威爾便命令巴頓率第3集團軍作為側翼配合英軍行動,同時減少了該集團軍的卡車和油料供應。
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巴頓雖然很苦惱,但仍堅定地命令部隊快速推進。他下令將坦克燃料集中起來供1/4的坦克部隊高速前進,後勤人員盡自己的能力去想法搞汽油,他親自駕駛著缺乏汽油的吉普車到布雷德利的指揮部去要汽油。這樣到8月31日,巴頓已率軍渡過了馬斯河,跨過了凡爾登並逼近梅斯。但因推進速度太快,後勤補給跟不上,集團軍的推進被迫停頓下來。希特勒下令集中了13.5萬軍隊重新加固了齊格菲防線,巴頓於9月再次發動了進攻,但未能突破防線。
12月16日,德國又集結了25個師在阿登地區對盟軍發動了突然反攻,即所謂「悲哀之戰」。美第1集團軍猝不及防,被德軍突破了防線,使德軍推進達50公里。對於德軍的這種反擊,巴頓早已根據獲得的德軍集結的情報,察覺出其行動的大致方向。他事先已命參謀部擬定了一個計劃,讓第3集團軍放棄向東的推進,准備向北方的盧森堡進攻,以打擊德軍的側翼。12月20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會議,部署如何對付德軍的這次反撲。當艾森豪威爾詢問巴頓的部隊何時可以對德軍側翼發動進攻時,巴頓回答說48小時以內便可向北進攻。與會者都大吃一驚,因為要把一個軍從東向北轉移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對道路的使用和補給系統都必須做重大變更,這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艾森豪威爾聽了巴頓的保證後也不太相信地說:「喬治,別胡鬧!」但巴頓因早有準備,很快便調動了部隊,於12月22日凌晨向德軍發起進攻。他用一個軍加強盧森堡城的美軍陣地,另外兩個軍去解救被圍困在巴斯托尼的美國傘兵師。巴頓不顧天氣惡劣,驅使部隊全速前進,拚命狂奔。12月26日,第一批裝甲部隊就已率先突入被德軍圍困的巴斯托尼城,擊退了德軍對該城的圍攻,保住了這個重要的交通樞紐。這時天氣開始好轉,盟軍出動大批飛機對德軍及其交通線進行轟炸。到1945年1月底,由於蘇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首尾不能相顧,「悲哀之戰」以德國的悲哀而宣告瓦解。美國的兩大集團軍的戰線重新聯結起來,巴頓的這次奔襲解圍也成為軍事史上的傑作。
德軍的反攻被粉碎後,盟軍司令部決定讓蒙哥馬利率英軍在北部向德軍發起主攻,巴頓的集團軍在原地防禦。巴頓對這種安排又是一肚子的氣,認為是對自己作戰能力的不信任,同時也認為這樣不利於對德軍的全面進攻。於是巴頓仍然命令部隊在南線與北線的英軍平行向東推進。3月12日,當北線的英軍攻陷德國西部的特里爾時,巴頓將軍的部隊也在南部攻到了萊茵河畔,消滅了河西的德軍。
為了突破齊格菲防線、深入德國腹地以擴大戰果,巴頓急需增加一個裝甲師。3月16日,艾森豪威爾的飛機因風雪在巴頓的機場短暫停留時,巴頓盡自己的能力盛情款待這位盟軍最高總司令,使他在非常高興的情況下答應給巴頓再增派一個裝甲師。在兵力增強之後,巴頓立即沿萊茵河向北進軍,目標直指美因茲和科布倫茨。在這次迅雷不及掩耳的進軍中,巴頓的第3集團軍突破了德國的齊格菲防線,擊潰了德國的兩個集團軍並將其大部殲滅。3月22日夜,巴頓乘勝追擊德軍並渡過了德國人視為防守屏障的萊茵河。第3集團軍搶在英軍之前過河並建立了兩個橋頭堡,巴頓再次為比贏了英軍而興奮異常,他在擊退了德軍反撲,鞏固了橋頭堡後給布雷德利通電話時大叫:「快向全世界宣布,我們已經渡過了河!」「我要讓全世界知道,第3集團軍在蒙哥馬利之前就渡過了萊茵河!」
1945年4月,德軍的防禦已陷於全面崩潰,盟軍司令部部署了對德作戰的最後行動,布雷德利的集團軍群繼續向東北進攻,深入德國內地,直趨易北河和穆爾德河,一直打到萊比錫和德雷斯頓與蘇軍會師。巴頓率領第3集團軍很快推進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邊境,但根據同盟國達成的協議美軍不能進入捷克境內。這時盟軍司令部獲得情報,一些納粹分子正在阿爾卑斯山建立所謂「全國防禦堡壘」,集結軍隊和物資企圖繼續進行戰爭,便命令巴頓改變進軍方向去消滅那裡的敵人。4月17日巴頓在報紙上得知自己晉升為四星上將,他感到很高興。4月20日,按照盟軍司令部命令,巴頓率領第3集團軍向西南發起了強大的攻勢,結果發現這個「全國防禦堡壘」只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軍事要塞。
5月2日蘇軍攻進柏林後,巴頓再次希望能率軍攻入捷克首都布拉格,但布雷德利接到艾森豪威爾的命令,堅決制止巴頓的這種違反與蘇聯達成的協議的行為,盡管巴頓大聲抗議也毫無作用。5月9日歐戰結束,巴頓成了德國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他因為戰功卓著而在歐洲各地受到贊揚,他一度返回美國時又成為僅次於艾森豪威爾的最受美國人民歡迎的將軍。
巴頓在軍事上勇敢而睿智,但在政治卻顯得盲目和幼稚,二戰結束後,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又開始抬頭,其表現為對蘇聯的敵視和對納粹分子的寬容。一次在招待會上,一名記者問他,德國人參迦納粹黨與美國人參加共和黨或民主黨是不是差不多,巴頓給予了肯定的回答。這件事在輿論界引起軒然大波。巴頓的這種言論,使美國軍方非常被動,艾森豪威爾在輿論的壓力下,免去了巴頓的第3集團軍司令和巴伐利亞州軍事長官的職務,任命他為第15集團軍司令。這個集團軍實際上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單位,只有一些軍官、憲兵和後勤人員,其任務是整理和編寫歐洲戰場軍事史。
巴頓軍事上的強悍和政治上的幼稚,反差如此之大,令人匪夷所思。這種反差使他丟掉了第3集團的司令的職務,也結束了他在軍隊里那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提前離開了他所鍾愛的事業,黯然回國。
⑦ 二戰時期的巴頓是誰
二戰時美國陸軍五星級上將,在美國軍隊中是「軍神」般的人物。
⑧ 二戰中的巴頓和隆美爾那個厲害呢
明顯是隆美爾。北非作戰難度很大,海上補給線也被封鎖,另外他只是去援助意軍,若果不是意軍的無能,早就拿下北非了。在進攻法國時,不到六個星期的戰斗中,他的裝甲師前進了350多公里,其中最後四天達220公里,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俘獲敵軍9.7萬餘人,戰車485輛,卡車4000輛,火炮數百門,成為參戰的德國裝甲師中戰績最輝煌的一個師。
而巴頓是靠著美國最精銳的裝甲坦克部隊,充足的後勤補給,打的又是強弩之末的德軍。
無論是從戰略,戰術上來講,巴頓都是遠遜色於隆美爾的。
⑨ 二戰時巴頓的職位是什麼
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巴頓,1885年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軍人世家。他從小愛出風頭,立志要成為將軍。
1919年回國後,返回騎兵部隊任職,同時從事坦克研究工作。
1932年畢業於陸軍參謀學院。
1935年任夏威夷軍區情報處長。
1940年春夏,德國以坦克為主力兵種橫掃西歐後,美國開始重視裝甲兵建設。巴頓於 7月被起用為裝甲旅旅長,12月升任為新成立的第 2裝甲師師長,並晉升為少將。
1942年再升任第 1裝甲軍軍長。同年 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西部特遣部隊司令,率部參加北非登陸戰役,佔領法屬摩洛哥。後負責組建美國第7集團軍。
1943年 3~4月,他參加整裝被隆美爾擊敗的第2軍,並接替弗雷登道爾任該軍軍長;4月晉升為中將。同年 7~8月,指揮美軍第 7集團軍參加西西里島登陸戰役,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拿下了該島首府墨西拿。
1944年 1月,到英國就任美國第 3集團軍司令。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率第 3集團軍跟進,8月進入布列塔尼半島和法國中部,隨即協同盟軍在法萊斯戰役中重創德軍,並向洛林方向追擊。在當年 12月開始的阿登戰役中,他奉命率部馳援被圍困在巴斯托捏的美軍,打退了德軍。
1945年 3~5月,巴頓率部突破德國「齊格菲防線」,強渡萊茵河,突入德國腹地,進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邊境。德國投降後,調任第 15集團軍司令兼巴伐利亞軍事行政長官。
巴頓作戰勇猛頑強,重視坦克作用,強調快速進攻,有「熱血鐵膽」、「血膽老將」之稱.
1945年 12月 21日死於車禍(有大量證據表明巴頓的車禍是美軍內部謀殺)。
1945年8月巴黎解放,巴頓軍中的法國軍團率先進入巴黎市區,做為了第一支到底巴黎的部隊,讓法國人自己解放自己,體現了巴頓的人性化的一面。
⑩ 二戰期間巴頓多大歲數
參戰的時候是56歲,死的時候是60歲。
我要沒記錯的話,他好像是1885年11月11日出生的,二戰期間他第一次離開美國本土,參與到戰爭中是在1942年的11月(北非登陸)。盟軍登陸開始的時間是11月8日,他差三天57歲,盟軍佔領卡薩布蘭卡的時間是11月11月,正好是他57歲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