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兒童對襟衣

兒童對襟衣

發布時間:2022-02-16 10:37:52

Ⅰ 古代(清朝)大人、小孩、男女、老幼,分別都穿什麼衣服戴什麼裝飾比如頭巾啊,謝謝

清朝服飾概述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當代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就是當時現實生活和真實的民族思緒的寫照,在清朝時,此劇一度著重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描寫,刻意減弱民族沖突。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化妝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強制促使而產生的民族意識層面上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的一種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當然無可否認,有壓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人們依舊使用異服的手段以區別於清朝。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自然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

Ⅱ 兒童毛衣的編制方法

1、織完領口後,第一行織平針(下針),第二行:三針下,一針上;第三行:二針下,二針上;第四行:一針下,三針上。
到這里,一種顏色織完。
2、換一種顏色的線,開始加針,第一行全織平針,並且每四針加一針;第二行四針下,一針上;第三行三針下,二針上;
第四行二針下,三針上;第五行一針下,四針上。到這里,第二種顏色織完。
3、再換一種顏色的線,開始加針,第一行還是全織平針,並且每五針加一針;第二行五針下,一針上;第三行四針下,二針上; 兩排棗子花織完後再織12行元寶針
第四行三針下,三針上;第五行二針下,四針上;第六行一針下,五針上。第三種顏色織完
4、以後依上面的方法類推。
5、我是加針加到一共有12針*28個花樣=336針的時候停止加針,然後前片分出90針,兩個袖子各78針,後片90針。
6、將前後兩片圈織起來的時候,在兩邊腋下各加6針,這樣,身子部分共計90+90+6+6=192針,正好16個花樣,不用再加減針,
往下織,把衣服正身織好。
7、織袖子的時候,把腋下加的六針織

編織帶帽兒童服裝過程:
第一,起91針織元寶針。6寸左右長
第一,6寸左右長是帽子的長,
第二織3行上下針,然後織第四行時在上針的地方加一針,共加45針。
第三,再反過來在正面開始織棗子針,具體是織3針,挑一針,共六行,第7行挑的一針就一起並掉
接下來再織帽子的花邊
織棗子花 棗子花織好了,再織一根帽子的帶子,把帶子縫在帽子的花邊里 。

一周歲兒童毛衣插肩圓領款式編織方法:
一、用雙羅紋針起針108針, 織領子
二、兩下一上織法圈織(第4針圈起來不織)此時是80針
三、織到大約8CM
(疊起來夠一個領子的高度即可) 時, 將剛剛圈起來的那針與正在編織中的上針合並編織. 此時同樣是80針. 圈好此80針待用.
四、從合並的上針中挑出3針 (共80針) , 圈織3行, 同樣用兩下一上的花樣編織. 完成後與前面的80針合並.
五、領子編織完畢。
六、開始分前後片和袖子:共80針,除去前後四條徑8針外,分成三份,前後片各一份;袖子一份。計算後針數為:前後片各24針,袖子各12針。(根據經驗,分針時將8針分別分在每片的兩頭,並用5根針編織。且最好在兩針下針的邊上留針上針,可以讓徑更明顯)
七、開始圈織上衣身:我使用的是兩上兩下加兩行上針錯位的圖樣,正好是六行一個圖樣。上衣身的加針方法是:圈織一行,加針8針。也就是隔行加針,加針的位置都在徑的兩邊。加到足夠的針數時,開始不加針往返編織後片6行,以提高後領的位置。(我的針數是袖子68*2+衣身160) 另:上衣身徑的長度可參考領子下面兩條徑的距離的1.5倍。
八、開始圈織下衣身,下衣身織到與上衣身一樣高時,開始織下擺(此時可適當減少針數後再編織)。完成衣身的編織。
九、開始圈織袖子:從剛剛多織的6行後片的腋下位置挑出8針(避免有洞洞出現,同時也增加腋下的舒適度),加入衣袖的其它68針一起圈織12行開始減針(此行開始減),每6行減2針,一直減至剩下64針時,一次性減去16針(此時我採用的是並去所有上針中的一針的方法),剩餘48針開始織袖擺,用兩上一下的織法。

Ⅲ 對襟和大襟的區別

對襟和大襟都屬於馬褂的一種,區別如下

對襟,衣長及腰,平袖及肘,兩側開褉。對襟馬褂的顏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又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

用料:

冬天的馬褂往往是由高貴的皮毛製成。從乾隆年間開始,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耀自己,使用各種貴重皮毛,如紫貂、玄狐、海龍、猞猁、倭刀、銀鼠等製作馬褂,而且將毛翻露在外面,這樣的翻毛馬褂在嘉慶年間最為風行。

穿著方式:

馬褂為外衣,雖然清晚期乃至民國時期,馬褂的穿著和搭配方式也多種多樣,但其始終作為外套,罩於其他衣服之表。馬褂源於行服,其穿著方式亦要從行服說起。皇帝巡幸或打獵,其扈從皆穿馬褂、缺襟袍和行裳。按制度所載,有衣則有裳,馬褂罩於箭袖缺襟袍之外,下系行裳。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馬褂

Ⅳ 什麼是對襟衣,與普通衣服有和明顯區別

就是打太極,練武術的人常穿的衣服,衣服上有盤扣的

怎麼織寶寶毛衣 對襟開衫

嬰兒開衫毛衣編織第一步:領子起了80針,先把領子的邊織完,織完後開始計算分針:{先在80針的基礎上減去8針{是插肩袖的4條筋},還剩72針,把72針除以3得24針,即前後片各24針,前片左右各12針,兩只袖子各12針}。 算好以後接下來先織領窩1.先織一針下針{左前片12針先織一針還剩11針},然後加一針再織兩針下針{一條筋}再加一針,然後織12針{一邊的袖子},加一針在織兩針下針{第二條筋}再加一針。織24針{後片},加一針織兩針{第三條筋}加一針。再織12針{又一隻袖子}。加一針再織兩針下針{第四條筋}再加一針。 3 再織一針下針,{右前片領子先織一針還剩11針}織完這針後把毛衣反回來織,全織上針,織到1的那一針時再挑起一針{左前片還剩下10針},織完這針後把毛衣反回來織,沿著前面留好的兩針下針{筋}繼續在兩邊各加一針,織到2時再挑起一針{右前片還剩10針,}織完這針後把毛衣反回來織,繼續前面的方法,織到前片還剩7針時,挑針變為一次挑2針,挑兩次後將剩下的3針一次挑起,領子的前後就分出來了,剩下的就按照前面的方法加針就可以了。

Ⅵ 對襟衣物是什麼

帶扣子的衣服

Ⅶ 對襟衣是什麼

對襟衣就是這種古代的用布鈕來解開衣服,這種鈕名盤扣,也叫中國鈕。女裝就是類似旗袍那樣子的解開衣服。例如唐裝

Ⅷ 寶寶的衣服買對襟的好還是開肩的

要看你的寶寶多大了,一般寶寶還小的話不建議穿肩開的衣服,肩開的衣服在穿的時候非常的不方便加上穿衣服寶寶要扭動很容易傷到寶寶。但是隨著寶寶的長大肩開的衣服也是可以的。

Ⅸ 什麼是對襟衣

對襟衣,指漢服上衣的一種式樣,兩襟相對,紐扣在胸前正中。

漢服對襟衣領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甚至商朝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俑。
對襟跟交領,是漢服幾千年來重要的兩種衣領,也是漢服固有衣領。
對襟漢服的款式頗多,有對襟罩衣(半臂、鶴氅、披衫、褙子、比甲),對襟上衣(對襟襦、對襟衫)。
對襟外衣至戰國以來一直受漢族男女歡迎,到了魏晉朝還發展出鶴氅,唐代由鶴氅又發展出披衫,宋朝由披衫由發展出褙子、由褙子發展出背心(比甲)。
晉朝女子好穿對襟衫裙,束以腰帶,崇尚寬博,領袖具施邊緣,下著多紋條間色裙。
唐代時盛行對襟齊胸襦裙,亦流行對襟齊腰襦裙。另外,還流行對襟的披衫。
宋代除了流行對襟中腰襦裙外,還流行褙子。

褙子是由披衫發展出的款式,宋代女子多在抹胸外穿褙子。
明代的披風和褙子形制差不多,不過由於氣候等原因,男子多在道袍(直裰)外穿,女子多穿襖裙外。
到了清代,由於愛新覺羅氏入關,對襟服飾的影響逐漸減少,人們大部分都穿帶豎排一字盤扣「廠」字領的服飾(最初是沒有立領的,到了清末才出現立領)。但許多窮人還是用對襟做棉襖等。
後來,中華民國建立之後,盤扣的中山裝被確立為男子的正式服飾,設為了中華民國的國服。

Ⅹ 中國建國時兒童的衣著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2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3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與兒童對襟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色襯衫搭什麼樣的下裝 瀏覽:53
織中年女人衣花樣開衫 瀏覽:913
手機怎麼檢測防輻射服效果 瀏覽:298
風衣腰帶怎麼栓 瀏覽:110
皮帶鏡頭怎麼做 瀏覽:170
風衣前胸那個片叫什麼 瀏覽:520
牛仔褲怎麼樣做旅行箱保護套 瀏覽:863
棉麻刺綉圍巾多少錢 瀏覽:911
淺色羽絨服如何清潔 瀏覽:633
女士單馬甲配什麼衣服好看嗎 瀏覽:165
我要買中袖旗袍 瀏覽:14
卡迪黛爾女裝多少錢 瀏覽:890
艾萊依孕婦羽絨服 瀏覽:667
絲絨羽絨服女款 瀏覽:688
黑色匡威一腳蹬配什麼褲子 瀏覽:946
高領子衣改低領怎麼處理 瀏覽:451
褲子閱讀 瀏覽:289
襯衫鎖眼大了 瀏覽:572
風衣配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287
橡膠平皮帶品牌排名 瀏覽: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