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十大名牌衣服是什麼
也一直和朋友們再討論這個問題
有兩種意見:
一、唐納·卡蘭(donnakaran)的創始人是一個外表平和貌不驚人的女子,為了使其服飾王國走向多元化,在1984年和丈夫聯手創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產品:dkny、dknyclassic、dknaactive、dknyjesns,對紐約所匯聚的不同文化及其獨特的生活氣息作了一個全新的詮釋。dkny以更前衛、更時尚、更休閑的手法描繪了紐約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時代氣息,以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現dkny獨特的魅力。 4Xi Q8 "C
y9@j-m &
二、路易·威登創立於1854年,現隸屬於法國專產高級奢華用品的Moet Hennessy Louis Vuitton集團。創始人是路易·威登本人。 2p 7;v7)y
從設計最初到現在,印有LV」標志這一獨特圖案的交織字母帆布包,伴隨著豐富的傳奇色彩和雅典的設計而成為時尚之經典。100年來,世界經歷了很多變化,人們的追求和審美觀念也隨之而改變,但路易·威登不但聲譽卓然,而今保持著無與倫比的魅力。 #1}%=nAsi
:]8A ;` G}
三、夏奈爾是一個有80多年經歷的著名品牌,夏奈爾時裝永遠有著高雅、簡潔、精美的風格,她善於突破傳統,早40年代就成功地將「五花大綁」的女裝推向簡單、舒適,這也許就是最早的現代休閑服。 S c} R s
夏奈爾最了解女人,夏奈爾的產品種類繁多,每個女人在夏奈爾的世界裡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東西,在歐美上流女性社會中甚至流傳著一句話「當你找不到合適的服裝時,就穿夏奈爾套裝」。 ) R 5 [a O
CSWA/#&8>
四、著名義大利服裝品牌范思哲代表著一個品牌家族,一個時尚帝國。它的設計風格鮮明,是獨特的美感極強的先鋒藝術的象徵。其中魅力獨具的是那些展示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特色的華麗的具有豐富想像力的款式。這些款式性感漂亮,女性味十足,色彩鮮艷,既有歌劇式的超平現實的華麗,又能充分考慮穿著舒適性及恰當地顯示體型。 . p'M cCV=
范思哲以金屬物品及閃光物裝飾的女褲、皮革女裝創造了一種介於女鬥士與女妖之間的女性形象。 D= 5 %lL
4/ S3hH
五、迪奧品牌一直是華麗女裝的代名詞。大v領的卡馬萊晚禮裙,多層次兼可自由搭配的皮草等,均出自於天才設計大師迪奧之手,其優雅的窄長裙,從來都能使穿著者步履自如,體現了幽雅與實用的完美結合。迪奧品牌的革命性還體現在致力於時尚的可理解性;選用高檔的上乘面料如綢緞、傳統大衣呢、精紡羊毛、塔夫綢、華麗的刺綉品等。而做工更以精細見長。幾十年來,迪奧品牌不斷地為人們創造著 「新的機會,新的愛情故事」。在戰後巴黎重建世界時裝中心過程中,迪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CqGO %DY
\ l5G
六、gucci傳奇自karl Lagerfeld接管Chanel以來,最吸引人最令人震驚的要算是tom ford接手gucci的故事了。時尚必備:古孜盡管時裝牌子令人眼花繚亂,風格卻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時尚之餘不失高雅,這個義大利牌子的服飾一直以簡單設計為主,尤其是今季的男裝,剪裁新穎,彌漫著十八世紀威尼期風情,再融入牛仔、太空和搖滾巨星的色彩,讓豪邁中帶點不羈,散發無窮魅力。 L1@<7?@X
n7 n-u c
七、創始人Valentino garavani瓦倫蒂諾·加拉瓦尼1932年出生於義大利,1960年在羅馬成立了瓦倫蒂諾公司,1968年-1973年瓦倫蒂諾公司被肯通(kenton)公司接管,1973年瓦倫蒂諾重新購回了公司。瓦倫蒂諾曾獲奈門—馬科斯獎、意美基金會獎。富麗華貴、美艷灼人是瓦倫蒂諾品牌的特色。瓦倫蒂諾喜歡用最純的顏色,其中鮮艷的紅色可以說是他的標准色。精瓦倫蒂做工十分考究,從整體到每一個小細節都做得盡善盡美。瓦倫蒂諾是豪華、奢侈的生活方式的象徵,極受追求十全十美的名流所忠愛。 k% N$ eO$
~Hx>y n94e
八、PRADA可謂說是一個老字型大小,但由於它的出品追求完美,所以無論老少,對此品牌的認知度絕不遜於其它任何牌子。要回溯Prada的歷史,必須從二十世紀初談起……Prada草創於20世紀初,因當時活絡的商業貿易與交通商旅頻繁,創立人Mario Prada開始製造一系列針對旅行的手工皮件產品,並於1913年開設一間精品店。1978年Miuccia Prada與其夫婿Patrizio Bertelli共同接管Prada,帶領Prada邁向全新里程碑。 oHV! >K_D
/ k O%aN
九、GUESS品牌由來自法國南部的馬西亞諾兄弟創立。他們將浪漫熱情的法國設計與風格融進了他們對美國西部文化的理解與鑒賞之中。GUESS誕生於1981年,成立時只是一家牛仔褲製造商,現在已發展成當今世界最受認可及最具影響的知名品牌之一,在五大洲均有代理和分銷商。有著專為男士、女士、兒童及家庭設計服裝和配件的GUESS,將主人的精緻生活品質詮釋得淋漓盡致。 6mIRa(6V
> pq=5H a&
十、創始人 giorgio armani (喬治·阿瑪尼)1934年出生於義大利學習醫葯及攝影專業,曾在切瑞蒂任男裝設計師,1975年創立喬治·阿瑪尼。曾獲奈門-馬科斯獎、 全羊毛標志獎、生活成就獎、美國國際設計師協會獎、庫蒂·沙克獎等獎項。喬治·阿瑪尼現在已是在美國銷量最大的歐洲設計師品牌,他以使用新型面料及優良製作而聞名。
永遠的經典--夏奈爾 (GabrielleChanel)
有人說:擁有「夏奈爾」,一直是這個世紀女人的美麗夢想。有人說:在世紀末的今天,還有哪個品牌能得到一家三代:祖母、母親、孫女的同時鍾愛,那首先是「夏奈爾」……
二、
Louis Vuitton:典雅巴黎氣質
如果去法國,除了要到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大多數人還會在路易威登的旗幟店前駐足瀏覽。LV一百五十年來崇尚精緻、品質、舒適的「旅行哲學」,以旅行箱起家的Louis Vuitton,獲得了眾多尊貴人士的追捧與愛戴……
三、
Dior:法國時裝文化的最高精神
Dior, 在法語中 意味「上帝」與「金子」的組合,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現代女性的追求—— 性感自信,激情活力,時尚魅惑!1946年創立於巴黎Dior女裝是華麗優雅的典範,從好萊塢明星英格麗
『貳』 西裝的起源
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
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現代的西服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從其構成特點和穿著習慣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
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台,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2)男士風衣的由來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誕生於清末,是「紅幫裁縫」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製作的,徐錫麟於1903年在日本大阪與在日本學習西裝工藝的寧波裁縫王睿謨相識,次年,徐錫麟回國,在上海和王睿謨開設了王榮泰西服店定製西服。
王睿謨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制出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工藝未必超得過西方國家的製作水平,但已充分顯示出「紅幫裁縫」的高超工藝,成為中國西裝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紅幫裁縫」發軔於清末民初-寧波作為當時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又稱「紅毛」)裁製過服裝,「紅幫」之名由此而來。「紅毛」最初是對荷蘭人的稱謂,後來泛指歐洲人。
在老上海,「紅幫」指的是西式的服務業或修造業。「紅幫裁縫」是近現代中國服裝史的主體,它有一條長長的歷史軌跡,在老上海提起寧波人,很多人立即就會想起當年那些在上海灘揚名立萬的「紅幫裁縫」。
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西裝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繹爾。
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
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
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
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
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叄』 古代男子的衣服名字
布衣 青衿 縉紳 簪纓 章甫 縫掖 冠、弁、冕, 幘(zé) 袷(qìa)、復 復襦 裘 袍
襺(jián) 胄 裼
『肆』 小說中古代男子的服裝類型
走在街上,迎面走來一個模樣俊俏的小生,身姿瘦削頎長,生的極為好看,身上著了一件挑綉菱花的淡色袍子,玉帶束腰,銀絲穿梭織就著繁復的花紋,高領盤扣,綴著玲瓏玉子,氣質高貴典雅,略高的領子將那雪色的脖頸微微掩藏著,許是冷的緣故,小生揪著領子,微縮著脖子,一雙靈動的眼睛笑意滿滿的打量著熱鬧的街……
猜測朋友是要寫女扮男裝么?所以寫的一段也是女扮男裝的,也不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背景。
一般有高領的衣服在古代就是清朝什麼的,南北朝時候雖然也有封脖子的那種,但是蓋不住喉結。你可以選擇穿著寬大的斗篷,風衣(古代寬大的那種)脖子周圍有柔然的毛絨之類的呀,或是可以用布圍著,偽裝。要知道,古時候冷的時候也會圍脖子的喲。
答得不好,見諒。
『伍』 有哪些服裝品牌其歷史由來以及為什麼喜歡,求2000字的文章
Chanel
創始人:Gabrielle Chanel
成立年代:1910年
發源地:法國巴黎康朋街
Chanel大片
Chanel格紋外套
1883年出生於法國西南小鎮Saumur的Gabrielle Chanel創造了一個時代的時尚奇跡,從一家小小的帽子店起家,她開創了現在囊括女人從頭到腳所有配飾、化妝品的奢侈品牌。1905年,22歲的Chanel小姐在不同的歌廳和咖啡屋賣唱為生,起了一個藝名「Coco」,而這名字從此相伴她一生,甚至成為其經典款香水的名字。在跟隨富有的賽馬主人 Etienne Balsan出入名流圈時,名媛戴的如「派餅」的帽子引發了Chanel設計帽子的興趣。1910年,在另一位情人Boy Capel的資助下,Chanel在巴黎康朋街Cambon 21號開設了第 一家帽子店,並為自己的帽子定義為「Chanel Mode」,其簡潔而富有魅力的設計和在上流社會中如魚得水的交際能力,為她帶來了不錯的名聲和滾滾的財源。1914年,Coco Chanel為了進軍高級成衣界,在巴黎開設了兩家時裝店,Chanel品牌正式走上傳奇的征途。Chanel 的設計一直保持簡潔高貴的風格,多用 Tartan 格子或北歐式幾何印花、粗花呢 等布料,舒適中透著自傲的典雅。除了經典的雙C Logo,Chanel鍾愛的山茶花、斜紋軟呢、雙色鞋,也成為Chanel區別於其他品牌的標識。
LV-歷史回顧
Louis Vuitton
創始人:Louis Vuitton
成立年代:1854年
發源地:法國巴黎Rue Neuve Des Capucines 4號
Louis Vuitton 1854年結婚,同年做出建立自己的公司的重要決定。夫妻倆在尊貴地段Rue Neuve Des Capucines 4號(即今天的Rue des Capucines)開設店鋪,選址跟梵登 廣場(Place Vendome)及後來興建的歌劇院僅咫尺之遙。1858年,Louis Vuitton推出一款全新產品——方便運輸的平蓋白楊木行李箱。此行李箱表面覆以優質灰色防水Trianon帆布 ,角位以金屬包邊,裝上手挽及托架,表面的櫸木條以鉚釘釘牢。新設計不但能保護衣物及易於攜帶,更標志著流芳百世的Louis Vuitton行李箱及現代旅遊文化的正式誕生。
LV一起去探尋旅行的意義
Louis-Vuitton-的荒原誘惑
1872年,Louis Vuitton公司業務如日方中,市面卻出現各式各樣的仿製品,Vuitton為了打擊抄襲情況,便在灰色Trianon帆布中加入紅白條紋圖案。他的兒子Georges Vuitton於1880年接掌公司業務,其後於1888年推出更復雜的啡白格子新圖案,並相間地印上L.Vuitton標志字樣,令他人難以仿效。超過一世紀之後,這款方格圖案更成為另一經 典——Damier系列的創作靈感。
1896年,Georges Vuitton認為要給予品牌產品一個一致的形象標志,遂花了幾星期不斷創作圖案主題草圖。這時期日本美學風潮在歐洲大行其道,他選出的最後定稿亦深 具傳統日本徽章的意味:由圓圈包圍的四葉花卉、四角星、凹面菱形內包四角星,加上重疊在一起的LV兩字(Louis Vuitton名字縮寫)組成獨一無二的Monogram圖案組合。公司於 1897年將Monogram圖案帆布設計注冊,1905年更將之注冊為品牌。
Salvatore-Ferragamo廣告大片
Ferragamo
創始人:Salvatore Ferragamo
成立年代:1927年
發源地:義大利佛羅倫薩
Salvatore-Ferragamo皮具
很多人聽到Salvatore Ferragamo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裝飾在皮件上的金色扣環 ,名為「Gancino」。這一獨特標志的意義已經超出其本身,頻頻出現在Ferragamo 的配飾和服裝製品上,是Ferragamo品牌的象徵。義大利語中,「Gancino」一詞指用來懸掛或鉤牢各種物品的小型金屬扣。上世紀70年代,Salvatore Ferragamo夫婦六位兒女中的 大姐菲安瑪為母親設計皮包時,就是將「Gancino」用做皮包的扣子。1958年出版的一份德國報紙上也刊登著一幅皮包照片,這款由Salvatore Ferragamo夫婦設計的皮包赫然帶有 極其相似的裝飾物。「Gancino」的起源至今仍是謎團。公司內部流傳的說法是該設計的靈感源自Palazzo Spini Feroni古堡的鍛鐵大門,這座建於中世紀的古堡是菲拉格慕集團位 於佛羅倫薩的總部。但更有可能的情形是,「Gancino」的創意產生於上世紀50年代,用於作為品牌的獨特象徵,當時「義大利製造」產品的大發展催生出各種形狀和大小各異的標 志和商標。但無論是何起源,「Gancino」已被逐漸應用到菲拉格慕的各種皮革配飾和鞋品中,並於上世紀80年代聲名鵲起,最終在優雅風格和實用功能之間成功取得平衡。
Tod』s廣告大片
Tod's
創始人:Deigo Della Valle
成立年代:1978年
發源地:義大利馬爾凱
Tod』s集團**及執行官Diego
Tod's品牌的誕生時間不過二十多年,但是創立Tod's品牌的Diego Della Valle家族卻已經擁有百餘年的製鞋歷史了。品牌原名「J.P. Tod's」,該名字並不是創始人的名 字或昵稱,而是創始人Deigo Della Valle在翻閱波士頓電話薄時看到的一個詞,覺得這個詞的發音在任何語言里都很好聽,而且有點傳統英語腔調,容易讓人產生跟英國貴族有關 的聯想,於是選定這個詞為品牌名稱。幾年後,「J.P.」兩個字母被去掉,成了如今大家更為熟悉的Tod's。配合這個名字,Tod's的品牌Logo上畫了兩只形象化的獅子,給人更清 楚的皇家貴族想像。
Valentino時裝秀
Valentino
創始人:Valentino Garavani
成立年代:1959年
發源地:義大利羅馬
Valentino-Garavani
1959年,Valentino Garavani通過Condotti公司在羅馬的展覽會推出了自己首次設計的100多款時裝,獲得不錯反響後,第二年迅速在羅馬開設其首間工作室,成立 Valentino公司。1967年,Valentino獲得等同時裝界奧斯卡的「Neiman Marcus Award」獎項,而一眾影星和名流都成為他的忠實顧客,如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Liz Taylor及Princess Margaret。1968年,Valentino的「White Collection」率先引領Monogram潮流,品牌的「V」字圖案開始於衣料、配飾及紐扣上隨處可見。
Versace大片
Versace
創始人:Gianni Versace
成立年代:1978年發源地:義大利米蘭
Gianni-Versace
Versace對古文明一直非常嚮往,他那些艷麗而充滿異域風情的色彩靈感均來自於希臘、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國,而他的繆斯女郎更是曲線性感的狂野神秘類型,所以選用 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妖Mesa」作為品牌Logo。傳說中,Mesa的頭發由一條條蛇組成,發尖是蛇的頭,雖然她美貌誘人,但見過她的人都會瞬間石化。這種誘惑的致命吸引力 或許正是Versace所追求的永恆魅力。
Ermenegildo-Zegna
Zegna
創始人:Ermenegildo Zegna
成立年代:1910年
發源地:義大利Trivero(阿爾卑斯山脈Biella地區的一個小鎮)
1910年,剛滿18歲的Ermenegildo Zegna在他的家鄉——著名的紡織與面料生產基地Trivero創辦了Lanificio Zegna(傑尼亞羊毛工廠)。年紀輕輕就有魄力開辦實業工廠, 基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是非常有魅力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好的面料都產自英格蘭和蘇格蘭,再加上倫敦著名的裁縫街Savile Row,可以說,英國對當時的世界頂級面 料市場實現了壟斷。Ermenegildo Zegna認為義大利悠久的文化與歷史,應當擁有與之相當的頂級面料,因此他立志要將他的產品立足於高品質的男裝面料上。同時,他對品牌的推 廣非常看重,率先在面料上縫上自己名字的標簽便是創舉,以向世人宣告這些精美的面料出自義大利人Ermenegildo Zegna之手,這個傳統保留至今。
1960年,Ermenegildo Zegna先生宣布退休,他的兩個兒子Angelo Zegna和 Aldo Zegna(於2000年逝世)繼承父業。他們領導公司向成衣市場進軍,並把男士服裝的發展路線 定位在世界頂級男裝市場,並帶領公司又逐步開發了針織、配飾和運動裝系列。1972年,為了滿足日益高漲的市場要求,傑尼亞推出了「量身定製(SU MISURA)」服務,為客人量體 裁衣,製作最合身的頂級西服。因為這項服務的開拓,傑尼亞吸引了一大批技藝高超的裁縫,整個集團的發展又上台階。
Burberry舊廣告
Burberry
創始人:Thomas Burberry
成立年代:1856年
發源地:英國南部漢普夏郡
1891年,為迎合日漸增長的產品需求,Thomas Burberry於倫敦Haymarket 30號開設以Burberry為名的**店。除零售**店外,Burberry在倫敦設有貨倉,並在Golden Square設有批發部門。至此,印有Burberry商標的布料及服裝便正式開始分銷全球。1912年用在紋章學中意指「前進」的拉丁詞「Prorsum」注冊了新商標,用以區分代表傳統的 Burberry London品牌,同時也反映了Burberry在生產和研究方面的不斷創新。
Burberry櫥窗
1912年,Burberry倫敦 Haymarket 店遷移至英國總部現址Haymarket 18?22號。在那時期,Burberry的夥伴都意識到需要能突顯Burberry產品特色的標記,因此設計了手持 盾牌的騎馬武士標志,更於全球注冊成為Burberry的商標。武士裝束源自1904年的Wallace系列,武士代表著尊貴,盾牌象徵「保護」,而鋒利的長矛則代表著Thomas Burberry在 研製全天候布料上的創意精神。
Burberry大片
1924年創作的Burberry Check「Nova」——是代表Burberry的格子圖案。此格子圖案首次出現是用於風衣的內里上,而於1967年注冊成為商標後更廣泛用於其他產品,如雨 傘及行李箱等等。
『陸』 中國傳統服飾歷史文化悠久,具體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由來】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特點】交領、右衽、系帶
【作用】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教聖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一、漢服的由來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二、漢服的五大基本特點
(1)歷史性
雖然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但已不可能成為常服。因為,為了減少交流阻力,落後民族習慣於按發達民族的習慣改變外貌。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三、漢服的作用:
漢服是服裝,還是漢族文化的體現
『柒』 古代男女的服飾有什麼講究么
1、漢服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交領右衽為基本特徵。
2、唐裝
唐裝(亦屬於漢服)唐代的漢服,多特指對襟上衣、齊胸襦裙加上披帛的女子裝束。男子裝束則多為圓領袍衫。 我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宋代的褙子。 P.S. 現代因APEC興起的「唐裝」是以清朝馬褂為原型的時裝,與漢服及唐朝沒有任何關系。
3、清裝
戲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飾。康熙年間已有清裝在戲曲舞台上出現。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後一出《余韻》,劇本註明:「副凈時服扮皂隸暗上」。「時服」就是清朝服裝。這出戲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但戲曲運用清裝是受到過許多限制的。乾隆年間曾禁止「演學本朝服色」的戲演出(見江西巡撫郝碩奏摺,《史料旬刊》第22期)。嘉慶年間也發生過副憲下令奪優人冠珊瑚頂的事件,認為優人褻瀆朝廷「名器」(焦循《劇說》)。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揚州畫舫錄》所記的「江湖行頭」以及道光年間平署《穿戴提綱》中,清裝都很少。清末出現了一批清代故事戲,清裝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由於戲曲的裝扮歷來不注重表現某朝某代的歷史細節的具體性。近百年來保留在傳統衣箱中的比較明顯的清裝,也就是馬褂、箭衣、緯帽等有數的幾種,並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
4、元朝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元朝 留辮束發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5、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這些服飾適應於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於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之制度。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在衣冠制度上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儉,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著珠履;平原君後宮百數,婢妾被綺觳;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
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服飾帶到了這一地區。同時,大量民族服飾文化也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禮服之內的襯衣衫。
隋統一全國,重行厘走漢族的服飾制度,然而也難以擺脫其由北向南統一而帶來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只是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才以其長時期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後世冠服制度之經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出繁榮景象。唐人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各民族同唐人雜居內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裝束常會在該時代的文物中見到。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淪為女真族貴族統治領地,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續資治通鑒》記載:「臨安府風俗,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習為邊裝……」可見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184o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方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外國衣料因價廉漸為人所歡迎,費工費時,工藝考究的滾、鑲、嵌、綉等傳統手工藝漸漸地衰落,西方縫紉方式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女性的時裝,由於縫紉精緻、款式合乎時代潮流,影響尤大。風行於本世紀2O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沿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過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徑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服裝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種符號,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國君為政之道,服裝是很重要的一項,服裝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國傳統上,服裝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遠超出治服裝在現代社會的地位。
按說服裝,對人類來說,蔽體禦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類服裝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實用目的時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復雜了。尤其在中國,自古,服裝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裝發揮它的功能,達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兩大功能:一是區別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處的場合。古代政府對全天下的人,都有規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諸候至百官,從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詳細規定,他們幾乎是穿著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屬上層階級,是人們企羨的對象,因此制服服色強烈地影響一般的流行服色。時代不斷變遷,中國文化中不斷加入外來文化,流行服色也會反過來影響制服服色,在這兩種服色文化互相激盪的結果,產主了這段看似變化不大,事實上又有翻天覆地改變的服裝史。古代的服裝,依穿著場合,主要可分為:禮服、朝服、常服叄類,每類又可分幾種,原則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種類愈多,可以用的顏色愈多。就讓我們看看中國之服裝史吧……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里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發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外國,這種帥氣的服裝穿著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女服服飾:
?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翟紋十二章紋,?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衣為王後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後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歷經秦朝的嚴苟政治,劉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後、皇太後之入廟服,皇後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後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後,皆以蠶衣為朝服。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綉,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後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後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後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復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到了隋唐,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卻有了新面貌,鬧到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因此這是服飾史上的重要時代。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男服服飾: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女服服飾:
大禮服:
?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後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後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女服服飾:
禮服:
?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捌』 中國傳統服飾的來歷與特點
1、來歷: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
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深衣和冕服始於周代,這兩種服制,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特點:
中國傳統服飾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傳統服飾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8)男士風衣的由來擴展閱讀:
發展到現代:
步入21世紀後,隨著加入世貿,成功舉辦奧運會,中國的崛起,中國夢的誕生,中國的民族文化開始復興,人們開始重新深思傳統服飾。東亞其他國家日韓等國為何穿著他們自己民族服飾過節日?而且是中國服飾漢服分支演變的,而我們自己的卻被淡忘。隨之而來的便是「漢服復興」。
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現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中積極的一部分。當然漢服復興也是一波三折,2010年成都漢服女孩在德克士被一個無業遊民社會混混當成和服要求燒掉,後報警解決。
目前妨礙中國漢服復興的也分兩種類人,一種是漢族人害怕自己強迫穿,另一種是非漢的少數民族怕影響到自己。網特和別有用心之人從中挑撥危害中國民族團結,大家要小心。※其實漢服復興運動,不是強迫每一個非漢族人或每一個漢族人穿,全是自由自願穿,穿也分兩種,一種是重大節日穿,另一種是作為日常服飾穿。
日常服飾也分兩種,改良的現代版和復古經典傳統版。現在大學漢服社也有喜歡漢服的少數民族穿,包括滿族、蒙族、回族、維族等都有同袍愛好者。
從2003年11月22日,「壯志凌雲」(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成為第一個被報道身穿漢服公開走上街頭的人開始。2012年2月04日方文山於台北發布《致漢服同袍千言書》。2015年4月25日中國漢服博物館在青島開館。[3]漢服復興越來越被國人所接受和認可。2018年中國華服日節日確立。
『玖』 中國傳統服飾的來歷和特色
一、來歷
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二、特色
中國傳統服飾設計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
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民族服裝形象的設計提煉應該更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思維模式應為浪漫性能動的構思方式,具有敏銳的形象感知能力。
民族服裝的審美特徵較其他戲劇形式對更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與誇張是其最鮮明的特徵。
民族服裝的造型較其他戲劇形式對適應演員動作的要求更嚴格,對演員在大幅度動態的要求更高,表現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間。
(9)男士風衣的由來擴展閱讀: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於周代。《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綉緣邊。
深衣這一形制,影響於後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採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