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藏族人為什麼穿衣服只穿一隻袖子
這種穿衣方式和藏族同胞的生活環境和起居習慣有關。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即使是在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早晨出外要穿著保暖的藏袍。
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行,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藏袍的特點∶
1、保暖。
藏袍的衣料是光板老羊皮藏袍,板質堅韌,絨毛豐厚,遮風擋雨,保暖防潮,四季皆宜。每件皮袍重達十五、六斤,可頂得上兩床厚棉被。
2、散熱。
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到中午天熱或勞作時,熱得受不了,於是袒露右臂或雙臂(只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不必全部脫穿,非常便當。
3、鋪蓋。
藏族牧民們白天當衣穿,夜裡當鋪蓋。每當睡覺時,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成了一個暖和的大睡袋,頭和腳往裡一縮,鋪的蓋的全有了。
4、儲物。
為了適應逐水草而居的牧業生產的流動性,藏袍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酥油、糌粑、茶葉、飯碗甚至可以放下一個孩子。
一件簡單的皮袍,是藏族牧人隨身攜帶的全部「行李卷兒」,無論走到哪裡,都不用擔心挨凍受寒。
藏袍腰襟大,白天當衣穿,保溫防寒,晚上當鋪蓋,和衣而眠,可謂一物多用。高原上有句順口溜:「白天穿,夜裡蓋,光板皮子露在外,不怕風吹日頭曬。」說的正是這種藏袍。
(1)高原羊衣擴展閱讀∶
藏袍的款式特色
藏袍是大子裡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於腰間。
袍一件長袖襯衣。男子束腰帶時,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使下擺遮住踝關節。具體的式樣,男女及各地區各有特色。
藏族的服飾,在結構、式樣、色彩選擇等方面都是很有講究的,它們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習俗。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藏袍最講究的是邊飾、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鑲上貴重的毛皮和絲綢滾邊,內衣一般為白緞襯衫。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藏裝
② 我買了一件品牌為高原羊的針織毛衫,12.8%的羊絨,87.2%的羊毛,很薄很薄,而且摸起來是冷的,
毛衫也是分不同款式的,有薄款有厚款。這個薄厚就要看克重了
③ 青藏高原獨有的服飾是什麼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著,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最顯著的特徵。藏袍的基本特點是大子裡面還要穿襟、右衽,腰襟肥大,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等處多以細毛皮、氆氌或色布鑲邊。白天勞動時多脫掉一袖或雙袖,左右盤扎於腰間。袍一件長袖襯衣。男子束腰帶時,一般將袍子下擺提至膝蓋。女子束腰時一般將袍子上提少許,使下擺遮住踝關節。具體的式樣,男女及各地區各有特色。藏族的服飾,在結構、式樣、色彩選擇等方面都是很有講究的,它們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習俗。
④ 羊為什麼穿衣服
土地荒漠化簡單地說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發表公報指出: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演變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佔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盡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著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到二十世紀末,全球將損失約1/3的耕地。在人類當今諸多的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正因為如此,凡是具有發生沙漠化過程的土地都稱之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還包括了沙漠邊緣風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來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於植被破壞發生流沙活動的沙丘活化地區。
廣義荒漠化則是指由於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乾旱、半乾旱甚至半濕潤地區自然環境退化(包括鹽漬化、草場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狹義沙漠化、植被荒漠化、歷史時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環境因素為標志的具體的自然環境退化)的總過程。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1994年通過的《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arid)、半乾旱(semi-arid )和亞濕潤乾旱(dry subhumid)地區的土地退化。
該定義明確了3個問題:
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產生和發展的;
②「荒漠化」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及亞濕潤乾旱區(指年降水量與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間的地區,但不包括極區和副極區),這就給出了荒漠化產生的背景條件和分布范圍;
③「荒漠化」是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及亞濕潤乾旱區的土地退化,將荒漠化置於寬廣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內,從而界定了其區域范圍。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區連年嚴重乾旱,造成空前災難,使國際社會密切關注全球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詞於是開始流傳開來。據聯合國資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響。1992年6月世界環境和發展會議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為國際社會優先發展和採取行動的領域,並於1993年開始了《聯合國關於發生嚴重乾旱或荒漠化國家(特別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政府間談判。1994年6月17日公約文本正式通過。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向群眾進行宣傳。我國是《公約》的締約國之一。
什麼叫荒漠化?過去我們常理解為「沙漠不斷擴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擴散到越來越廣的肥沃土地上去」,這是不準確的。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定義是「包括氣候和人類活動在內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於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都稱為荒漠化。
我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 根據1998年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發表的材料指出,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我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佔了160.7萬平方公里。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土地的沙化給大風起沙製造了物質源泉。因此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強沙塵暴俗稱「黑風」。因為進入沙塵暴之中常伸手不見五指)發生越來越頻繁,且強度大,范圍廣。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肅、寧夏先後發生強沙塵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蹤,264人受傷,損失牲畜幾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33.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東發生了一場席捲我國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強沙塵暴,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飄浮在高空的塵土在京津和長江下游以北地區沉降,形成大面積浮塵天氣。其中北京、濟南等地因浮塵與降雨雲系相遇,於是「泥雨」從天而降。寧夏銀川因連續下沙子,飛機停飛,人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據記載,我國西北地區從公元前3世紀到1949年間,共發生有記載的強沙塵暴70次,平均31年發生一次。而建國以來近50年中已發生71次。雖然歷史記載與現今氣象觀測在標准上差異較大,但證明沙塵暴現在比過去多得多,是沒有問題的。
根據對我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也證明了我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陝西、寧夏交界,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40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南部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面積減少了28.6%。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嚴峻的事實,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鍾。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
我國荒漠化類型及其分布
我國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鑲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
我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
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其中,乾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
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
西藏北部。半乾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後旗、
橙口縣、烏海市,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布。
亞濕潤乾旱地區約23.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
我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主要分布在黃
土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流域,在東北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遼河的中上游及大凌
河的上游。
我國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積的13.8%。凍融荒漠
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我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23.3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總面積的8,9的。土壤鹽漬化比較
集中連片分布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地帶、河
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及黃河三角洲。
⑤ 四大高原上分別有什麼羊
青藏高原是藏羚羊,蒙古高原是綿羊,雲貴高原是山羊,黃土高原是山羊。
⑥ 羊駝絨是什麼啊他有羊絨有什麼區別去,謝謝了先,
羊駝絨即羊駝的絨毛。與羊絨的區別如下:
1、寄主不同
羊駝絨毛取自於羊駝的身上;羊絨取自於山羊身上。
2、產地不同
羊駝主要生長於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山羊生長在高寒的草原上,例如我國的內蒙、新疆、青海、遼寧等地。
3、成分不同
羊駝毛中不含油、油脂以及羊毛脂,有髓質層;山羊絨由鱗片層和皮質層組成,沒有髓質層。
⑦ 為什麼青藏高原上的人習慣穿露一隻胳膊的不對稱大袍
青藏高原上的人習慣穿露一隻胳膊的不對稱大袍的原因:
夜間和衣而眠時又可以當被子藏族服飾的特點是寬松的腰部、兩支可觸及地面的長袖。由於藏區高寒、早晚溫差大,這種服裝的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久而久之,脫一支袖子的裝束便成了藏族服裝的著裝特點,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可脫出一個臂膀,調節體溫、寬大以近構成的長袍。
其實,原來那是一件偵察和那是一件普通的袍子,但熱的時候,藏民們就把他的一個胳膊拿出來了,就形成了不對稱的大袍子。還是因為當地氣候,其實這不難理解,因為高原晝夜溫差大,所以中午很熱,到了晚上就突然很冷,這樣穿就方便自己增減衣服而已。
⑧ 西藏衣服的簡介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藏族的配飾多由金銀、珊瑚、瑪瑙等製成,世代相傳十分珍貴。由於藏族由古至今以游牧為主的生活狀態,所以他們習慣將財產製成貴重的配飾帶在身上,以便保存和遷徙。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
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⑨ 高原上的羊肉為什麼好08
內蒙古草原出產的羊肉味道鮮美無比,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含量高,是天下最好吃的羊肉。
人們說,內蒙古高原上的羊「吃的是中草葯,喝的是礦泉水」。內蒙古草原上的羊吃的都是綠色、無污染、營養價值很高的牧草,也吃些有葯用價值的沙蔥、野韭菜、黃芪、黨參、淫羊藿之類的天然植物。這樣的羊肉,不好吃才怪呢。
⑩ 高原羊肉怎麼做
步驟1羊肉洗凈;
步驟2把大塊羊肉冷水下鍋,上火煮開;
步驟3煮開後會有血沫浮出,撇去,再煮3分鍾左右撈出;
步驟4溫水沖去肉上殘留的浮沫,切成合適大小的塊;
步驟5把切好的羊肉塊放進砂鍋里,放進切好的薑片,燉肉用的復合調味料,倒入黃酒和生抽。黃酒可以多倒一點兒,我倒了小半瓶。也可以換成料酒,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用黃酒來做羊肉;
步驟6加入清水,水量沒過鍋里的食材就好。如果想燉的時間久一點,可以多放一點兒的水。一次加足量,烹飪的過程中不適宜再加水了;
步驟7蓋上砂鍋蓋;
步驟8砂鍋上灶,開火,大火燒開;
步驟9大火煮開後,保持大火約10分鍾左右,再轉中小火燜煮35分鍾左右;
步驟10時間到後,打開蓋,看一下,鍋里的羊肉這個時候已經入味了;
步驟11白蘿卜去皮切滾刀塊;
步驟12把切好的白蘿卜塊放進砂鍋里,大火燒開;轉中小火煮5分鍾,再打開蓋,放適量的鹽調味;
步驟13砂鍋開蓋,大火收汁,放幾塊冰糖進去,可以幫助收汁,還能提味;看到砂鍋里的湯汁漸少就可以關火了;
步驟14
一份香味十足的蘿卜燉羊肉就出鍋了。
步驟15用坤博砂鍋製做的這道菜,羊肉很是入味,雖然軟爛但不是高壓鍋壓出來的那種軟爛程度,吃起來口感很好,一家老少吃起來很是過癮。而且這個砂鍋容量很大,再多加些食材也沒問題,過年的時候家裡如果來人多的話,燉一大鍋也足夠吃的!
方法二
食物原料
主料:羊肉400克,白蘿卜50克,蒜苗15克,生薑1小塊,大料適量,桂皮適量。
配料:食用油30克,紅油3小匙,醬油3小匙,高湯3大匙,料酒1/3大匙,胡椒粉少許,豆瓣醬3小匙,精鹽2小匙,味精1/2小匙。
步驟1羊肉洗凈切塊,白蘿卜洗凈去皮切塊,生薑洗凈拍松,蒜苗洗凈切段。
步驟2往鍋里放油,燒熱,放入姜、大料、桂皮、豆瓣醬、羊肉爆炒出香味,注入料酒、高湯,用中火燒。
步驟3加入白蘿卜、鹽、味精、胡椒粉、醬油燒透至入味,放入蒜苗、紅油稍燒片刻即可。
方法三
食材原料
主料:羊肉500克、蘿卜1000克,陳皮10克。
配料: 料酒15克、蔥20克、姜6克、鹽3克、味精1克。
步驟1將蘿卜洗凈,去皮切成塊狀。羊肉洗凈切成條或塊。陳皮洗凈,姜洗凈拍破,蔥洗凈切成節。
步驟2把羊肉、陳皮放入鍋內用武火燒開,打去浮沫,改用文火煮半小時。
步驟3加入蘿卜、姜、蔥、料酒、鹽,燉至蘿卜熟透,加味精,裝碗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