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全詩
這段話出自清代文學家張潮《幽夢影》,全詩為: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吾無間然矣。
譯文:
能稱之為美人的人,容貌像花般嬌嫩,聲如鳥鳴般清澈悅耳,神態像月亮那樣清冷寧靜,一動一佇都楊柳般地搖曳生姿,玉骨不染世俗的瑕疵,肌膚像那冰雪般潔白,如秋水一般的姿態,心中蘊有豐富的詩詞,如果具備這些品質,我就沒什麼可挑剔的了。
(1)花姿衣擴展閱讀:
《幽夢影》中的這段話說的是美女的天然麗質。在張潮看來,這樣品性的女子有著吸引人心的獨特魅力和風韻,有這種別有深度的美的女子,才是非一般的美人。
張潮的《幽夢影》主要著眼於以優雅的心胸、眼光去發現美的事物,可以說是求美的著作。書中沒有強烈的、尖銳的批評,只有不失風度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平、諷刺,其表現形式也都是溫和的。
《幽夢影》體現的是張潮以經史子集為底,浸透了傳統中國文人教養的生活觀。它展示了中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品味,中國文人的生活態度。
❷ 雲想衣裳花想容,全詩是什麼
清平調·其一
唐代: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譯文:你的容貌服飾是如此美艷動人,以至連白雲和牡丹也要來為你妝扮,春風駘盪,輕拂欄桿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樣。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見到你,那麼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瑤台才能欣賞你的容顏。
(2)花姿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時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首詩。
此詩想像巧妙,信手拈來,不露造作之痕。詩中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贊美了貴妃的豐滿姿容,卻不露痕跡。
參考資料:網路-清平調三首
❸ 雲想衣裳花想容.全詩.及翻譯
1、《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唐代詩人李白所著,全詩如下: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2、全詩翻譯如下:
雲霞是她的衣裳,花兒是她的顏容;春風吹拂欄桿,露珠潤澤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若不見於群玉山頭,那一定只有在瑤台月下,才能相逢。
(3)花姿衣擴展閱讀:
《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作品賞析:
以牡丹花比貴妃的美艷。首句以雲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寫花受春風露華潤澤,猶如妃子受君王寵幸;
三句以仙女比貴妃;四句以嫦娥比貴妃。這樣反復作比,塑造了艷麗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詩人採用雲、花、露、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贊美了貴妃的豐滿姿容,卻不露痕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
❹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的這句詩什麼意思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的這句詩的意思是:見到雲就聯想到她華艷的衣裳,見到花就聯想到她艷麗的容貌;春風吹拂欄桿,露珠潤澤花色更濃。
1、古詩
《清平調·其一》
唐代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2、賞析
譯文:
見到雲就聯想到她華艷的衣裳,見到花就聯想到她艷麗的容貌;春風吹拂欄桿,露珠潤澤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3、注釋:
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雲想」句:見雲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雲喻衣,以花喻人。檻:欄桿;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若非……會向……」:相當於「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❺ 雲想衣裳花想容啥意思
李白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雲想衣裳花想容」是詩人設想雲朵想與楊貴妃的衣裳媲美,花兒想與楊貴妃的容貌比妍,這是極言楊氏的衣飾和容貌之美。而「想」用得頗為巧妙而富有張力,這是用擬人、誇張和想像等藝術表現手法側面摹寫出楊貴妃的亮麗容顏和高貴身份。此外,這句詩互文見義,用筆靈動而經濟。
2注釋及賞析編輯
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葯(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台,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一」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註解:
清平調:據清人王琦注,當是李白所創題的樂府。而據《通典》的說法,「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也」,故「清平調」大抵也是與之相類的曲調。檻:花圃的圍欄 。華:通「花」 。群玉山:神話中的仙山,《穆天子傳》說它是西王母住的地方,此處以西王母居處指代仙界,暗寓楊氏貌比天仙之意。 瑤台:也是西王母的居處。韻譯: 雲霞是她的衣裳,花兒是她的顏容;春風吹拂欄桿,露珠潤澤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若不見於群玉山頭,那一定只有在瑤台月下,才能相逢!
賞析
「雲想衣裳花想容」起句以重字出現,這在絕句詩雖不常見,但它卻是寫作七言詩的一種值得效仿的手法,而且也由此更見出詩人舉重若輕的筆力。加以「互文見義」的手法在該句子里的運用,更是見出詩人從側面烘托美婦人楊玉環的技巧和功力,從而也難怪文學素養均為極高的唐玄宗和楊貴妃對此都很為欣賞。宋人樂史《太真外傳》就記載了玄宗高興地親自吹笛伴奏,而楊氏則被感動得「斂綉巾再拜」;所有這一切,當然是大詩人李白該成功詩作的魅力引導下的現場感所致!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註解:
飛燕:趙飛燕,漢成帝皇後 。
賞析
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修飾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擬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哪裡比得上楊氏的花容月貌!就說是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裡及得眼前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已經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固然是「尊題法」的創作技巧了。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這是借其他絕色美人之美來反襯楊妃之美的傑作。但由於其中造語頗為多解,使得後來李白的難得青雲直上,據說是大有關系的。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註解:
傾國:指絕代佳人 得:使 春風:代指君王 韻譯: 絕代佳人與紅艷牡丹相得益彰,美人與名花長使君王帶笑觀看。動人姿色似春風能消無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貴妃雙依欄桿。
賞析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二句,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麼優雅風流。
❻ 「雲想衣裳花想容」的全詩是什麼
唐代:李白《清平調·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❼ 雲想衣裳花想容
意思是:見到雲就聯想到她華艷的衣裳
是李白的詩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想即像;花指牡丹花
這一句可以雙解,或者說看見天邊的雲彩就想起楊貴妃的衣裳,看見嬌嫩的牡丹花就不由得想起楊貴妃的容顏
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你的容貌服飾是如此美艷動人,以至連白雲和牡丹也要來為你妝扮。
出自唐代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其一)》,原文為: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譯文:
你的容貌服飾是如此美艷動人,以至連白雲和牡丹也要來為你妝扮,春風駘盪,輕拂欄桿,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樣。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見到你,那麼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瑤台才能欣賞你的容顏。
(8)花姿衣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准備表演歌舞以助興。並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
賞析:
「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
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
「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❾ 雲想衣裳花想容
清平調詞三首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一日,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葯(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台,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一」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
第一首,一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像為雲,把容貌想像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像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台。「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裡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裡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麼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麼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