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人有什麼生活習慣
一、台灣漢族同胞的生活習慣與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一般仍保持福建、廣東等地的特點。但因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又受日本、美國等外國文化影響較深,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以往老年人喜歡穿青黑色衣衫和香雲衫,婦女喜歡佩戴金銀首飾。現在則是穿什麼的都有,大部分人以穿現代服裝為主。在正式的場合,男性一般穿西服,女性穿各種時裝,但仍有許多婦女喜歡中國傳統服裝旗袍,認為它高雅、莊重,喜歡在社勻場合穿著。
在休閑的場合,人們的穿戴較為隨便,主要是輕松、舒適的T恤衫,花襯衣、旅遊鞋等等。而在農村、農民們仍保持著戴斗笠、裹頭巾的習慣,以便擋風雨遮太陽。
三、台灣人主要吃大米,飯菜的做法和味道跟福建、廣東差不多,而且比較喜歡喝酒,大陸運銷到台灣的酒都特別受歡迎。1949年前後,200多萬大陸人來到台灣,困他們來自全國各個省市,所以街上經營地風味的餐館、飯店很多。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西式的快餐店,如日本、韓國國的料理,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義大利的皮薩餅等,也在台灣紮下根,很受上班族和青少年的歡迎。台灣盛產各種熱帶、亞熱帶水果,街上到處是水果攤,所以吃水果成為台灣人一大享受。
四、台灣人住的房子可以分成中式、西式、日式3種。中式平房多跟福建式樣相同,有一條龍、轆轤把、三合院、四合院等好幾種。西式一般是樓房,過去是磚造,現在都是鋼筋水泥的了。日本住房是在日本佔領台灣時期建的,它的主要特點是屋裡都鋪榻榻米。
現在,城市裡新建高樓公寓住宅很普遍,外觀漂亮,內部裝修講究,水電交通設施完備。大多數家庭里都有電腦、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空調、電話、錄像機等。
五、台灣居民日常的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車、摩托車、出租出為主,但不少人有自己的小汽車,只是公路上很擁擠,人們為了上班不遲到,早早就要開車出來。目前公路交通擁擠已成為台灣的一個社會問題,也是台灣的一大景觀。
⑵ 台灣人都穿什麼衣服
..日據時期有錢人比較喜歡穿和服.
..蔣的時候.就比較傳統了..
現在就比較流行日韓風.比較時尚
⑶ 多圖,台灣人為什麼都喜歡穿拖鞋上街
台灣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氣溫比較高,穿涼鞋上街是有的,穿拖鞋走長途則不方便。你可能誤會涼鞋成拖鞋了。涼鞋有後跟,拖鞋沒有。
⑷ 台灣人有些什麼生活習慣
大致上來說,台灣的生活習慣和內地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除了都市朝九晚五的生活,唱唱KTV,看看電影,逛逛街
台灣坐公車時,大家習慣會按照先來後到乖乖排隊,比較少會爭先恐後,
台灣人在公眾場合習慣輕聲說話,大聲喧嘩會被白眼,
台灣人很喜歡騎機車,在街上可以看到一堆機車在大馬路上賓士
台灣人比較喜歡到各大廟宇求神問卜,俗稱拜拜,上香,
台灣人大部分都會說個幾句閩南語,就是一般內地所說的台語,台語大概都是台灣中南部的母語,
台灣的飲食習慣由夜市就可見一般,比較豐富多元,所以小吃很多樣,
台灣的夜生活習慣,尤其在大城市幾乎是不夜城,夜市,夜店等是常態,夜市是主要代表,
台灣人平常有個生活習慣,便利商店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統一集團的7-11便利商店幾乎是街頭巷尾到處都是,其他還有全家便利商店或是萊爾富便利商店等等.
⑸ 台灣人都是不穿衣服在家看到裸體不會尷尬嗎
南方氣候比較溫熱,以前冷氣是奢侈品,悶熱就脫衣服,小孩都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並且植入潛意識,老實說我是台灣人,我父輩,我朋友這圈的在家脫衣服很正常,但是家境富裕就沒這種習慣,我略30歲,這問題就像北京人是不是都會隨地吐痰一樣,不全是的,我以我的經驗求最佳
⑹ 為什麼台灣人喜歡穿馬甲
通常是一些選舉候選人或政治人物,穿上馬甲(背心),綉上自己名字或參選人的名字,藉以提高知名度及加深群眾的印象
⑺ 哥,打擾了,我想了解一下台灣人平時對穿著上有什麼要求嗎
台灣人的穿著打扮跟上海、北京以及大陸其他城市的居民差不多,若要較真,頂多就是因氣候、環境、習慣的差異導致了一些細微的差別。倒是同樣在島內,由於地域、階層、修養和年齡的不同,人們的衣著也各自不同。
台北的上班族,男的西裝革履,女的裙裾飄飄
台灣北部地區人們的穿著要比中南部的人更講究一些,可能是因為北部地區,尤其是台北縣、市的都市化程度高,競爭激烈,收入也高。有意思的是,國民黨和親民黨的人士,平時也比民進黨和「台聯黨」的人士更講究衣著,民進黨的有些官員實在不修邊幅,西服皺皺巴巴的,一樣在大庭廣眾之下拋頭露面,不過倒是顯得「平易近人」。而國、親兩黨的有些官員,只要在公開場合露面,總是衣冠楚楚,但是卻難免讓人敬而遠之。
台北的上班族,給人的整體印象是,男的西裝革履,女的裙裾飄飄。無論是在公務機關,還是在公司行號,無論位居要津,還是普通百姓,無論穿中裝,還是著西服,台灣的人們都比較注重儀容儀表的整潔。從他們落落大方的舉止中,可以看出這已經形成了習慣。
台灣的中小學生,無論在中南部,還是北部地區,都是穿校服上下學,有的學校連書包都整齊劃一,衣服和書包上面寫著學校的名字,雖然各校校服款式不同,但都顯得干凈利落。所以,到了放學時刻,穿著清一色校服的男女學生從學校蜂擁而出,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台北女性流行穿旗袍
上班、上學需要一本正經,閑暇時間卻可以盡情放鬆。這時,台灣人大都又以另外一種形象出現。人們穿上各種運動服和休閑服健身娛樂、飲宴應酬,學生們就更隨意了,可以穿上各種光怪陸離的衣服,戴上五花八門的佩飾,呼朋引伴,招搖過市。尤其是在台北市的西門町和華納威秀影城等青少年喜歡扎堆游樂的地方,穿奇裝異服者比比皆是,有些「美眉」穿著清涼、前衛,頗有「衣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
這些年,大陸的發展一日千里,尤其是上海的發展在台北人心中激起陣陣漣漪,台北人除了時興吃上海菜,學說上海話,女士們還流行穿旗袍,到上海請老師傅量體裁衣雖然價格不菲,但穿在身上的滿足感又豈是錢所能買到的?
由於氣候和地理位置的關系,台灣大致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話雖如此,台北人怕冷的景象我還是領略過。去年12月,一股寒流來到台灣,寒風過處,氣溫驟降,最低只有7攝氏度,最高14攝氏度,這可把台北人凍壞了,大家紛紛穿起了皮衣、裘衣和羽絨服,還戴上了圍脖,穿上了皮靴,以至於單衣薄褲的我們竟成了異類。看著他們防寒過度的誇張舉動,我們暗暗發笑。
台灣商場有很多大陸產的服裝
跟大陸城市一樣,台北也有許多賣衣服的地方。大的百貨商店一般都賣名牌,尤其是新近落成的百貨商店「京華城」,堪稱「世界名牌服裝博覽中心」,裡面的名牌服裝數不勝數,大部分價格都高得令人咋舌,尤其是新上市的應季服飾。因此,在這些商場,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只有在換季打折的時候,才會人頭攢動。不過,人家的打折是真打折,我就在打折的時候買過衣褲,同樣的東西,比北京劃算多了。
近來台灣百貨商店還有不少中檔名牌服裝,如果翻開領子看產地,往往寫著中國大陸。這個時候,售貨小姐就會笑眯眯地說:「是你們那邊產的啊!」小的服裝店和攤販,大街小巷更是隨處可見,東西便宜,老闆又有人情味,容易留住女人的腳步。除此之外,年輕人聚集的西門町和各大夜市,除了賣吃的,就是賣穿的戴的,款式新潮,價格低廉,很受青年人喜歡。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還有一處聞名遐邇的成衣批發市場,如今雖然風光不再,但是台北市政當局還是在想方設法恢復其舊日的風華,這就是位於台北老城區———萬華區的大理街成衣批發市場。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台灣人的生活還相當困苦,為了生計,許多人把成衣廠裁剩的碎布拼接成大塊,再做成衣服,拿到路邊叫賣,由於價格便宜,很有市場。60年代後,大理街開始聚集起許多成衣加工廠,並開始由零售轉為大量批發。一路發展下去,在1988年前後形成高峰。那個時候,萬華火車站及大理街一帶的成衣批發商家,最多達到2000多家。大理街風光難再,近年來倒是另外一處叫做「五分埔」的地方,由於成為新的成衣大賣場而聲名鵲起。那裡的衣服雖然不精緻,但是時尚、前衛,惹得一些藝人也經常徜徉其間「淘貨」。
走在台北街頭,常常能看到特別的綠色鐵皮櫃佇立在人行道上,上面寫著「舊衣回收」。這是台北市的福利組織設立的,所回收的舊衣服經清洗、消毒後用來無償接濟生活窘迫的民眾。舊衣服用來獻愛心,真可謂物盡其用了。
⑻ 台灣參加先舉的人喜歡穿馬夾是為什麼///
模仿啦..當年蔣經國在台澎金馬四處尋訪 接近民情 和老百姓一起吃飯一起談話 沒有一點架子 最讓老百姓感動的是,他外出時除非有外賓在才穿西裝,一般情況下只穿一件夾克衫,還有一雙已經很薄的布鞋.
穿著夾克衫的領導人四處尋訪給百姓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至此之後幾乎所有官員都會以他為版本,以求接近民情.
⑼ 台灣人為什麼愛穿馬甲
你意指的馬甲在台灣稱作「背心」,而馬甲這個詞在台灣指的是女性內衣的一種。換言之,你若說馬英九常常穿馬甲,台灣人聽起來會覺得非.常.詭.異...
至於為什麼台灣人愛穿背心?
背心其是就是制服的一種。護士有護士制服,各家空服員有各家的制服。重點來了,成套的制服成本非常昂貴,所以折衷採用醫師白袍概念。醫師每個人穿著款式顏色一定不一樣,但是最外面都會穿件醫師白袍。台灣地處亞熱帶,這些制服很多都是外勤為主,若作成長袖外套大概只能在冬季穿著,所以綜合以上「背心」就被廣大採用。既能達到制服辨識作用,又能節省製作成本。
扣除防彈背心,一般台灣電視新聞上常見的大概就是以下幾種→
1.政黨:各政黨背心都有自己的配色,遇到競選期間還有競選特製款。
2.調查局干員:台灣老百姓對調查局的印象就是背心+紙箱。
3.基層稽查人員:環保、食品、衛生這類的。
4.義勇警察大隊/清潔隊:前者要站在路中指揮交通,後者要在路邊清掃或協助民眾清運垃圾,所以他們的背心具有反光效果。
5.刑警:他們也不是一天到晚都得穿著防彈背心。
至於新聞從業人員的背心文化倒還好,他們更多是外套文化(不少還是防水gore-tex材質),因為電視台和醫院一樣,冷氣開很強。其次是從麥克風就可以知道是哪一家電視台,采訪團隊穿背心的不多。反倒是台風天,風大雨大,他們反而才會穿自家電視台的外套。
⑽ 台灣人有什麼傳統習俗
台灣民間習俗與中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
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湯圓、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
其中,台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區十分老街的「放天燈」和澎湖縣的「乞龜」等較為知名。
台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台北市萬華區艋舺清水岩。
這一天台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3月23日前後規模盛大的「媽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蘭盆會」(全省各地輪流做普渡)等。
燒王船祭典台灣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
每三年舉行一次,東港燒王船約在農歷9月份於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舉行,西港燒王船在農歷4月中旬於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舉行。
其中東港燒王船場面最為熱鬧盛大,聞名全台,除廟會活動外,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灣原住民分為阿美、泰雅、卑南、布農、排灣、達悟、魯凱、鄒族、賽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撒奇萊雅等13大族群,們常常藉由祭典、儀式、歌舞、競技等來表達對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豐年祭、賽夏族的矮靈祭、布農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達悟族飛魚祭等,都極富特色,很具觀光價值。
媽祖遶境台灣各地共有870餘間媽祖廟,每逢農歷3月媽祖誕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縣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後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台南市大天後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10)台灣人喜歡穿馬甲擴展閱讀:
台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無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這一天,台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
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送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為「九天東廚煙主」。
早期台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於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灶神並無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門上貼一張灶神神媽。
送灶時,將神媽揭下焚化,並另外焚燒一個用竹蔑扎的紙糊馬兒,做為灶神回天的坐騎,還要准備一點黃豆、於草、做為灶神長途跋涉所需的干糧、草料。
然後焚香、叩首並在灶炕里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哺哺叮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後點燒爆竹,歡送灶神起駕升天。人們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臨別贈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湯圓、麥牙糖、豬血糕等又甜又粘的東西,無非是要封住灶神爺的嘴,少說壞話。
清屯(大掃除)。送完神後,家家戶戶就開始舉行「大掃除」。
台灣人相信,平時家裡的器物都有神靈司掌,神案、神位、香爐都不得擅自移動,只有等諸神返回天界後,才能徹府大掃除。
大掃除當然有除舊迎新之意,在台灣還有句俚諺:「清後才會富」,即只有清掃房屋才有發展。如果家裡在此年中因為有人喪亡,就不能大掃除,據說灰塵會進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掃除完後,就要准備做年粿,而且必須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發粿」、「咸粿」、「菜包」等。
台灣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概括了年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蘿卜粿(菜頭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
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蘿卜粿(菜頭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喪家是不能隆重過年的,不能做甜粿。由親戚送,受贈者大都以橘子當作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