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裝 女裝都有
② 切爾西和德林漢姆風衣
正宗的話,
只要去網上買了,
國內的大多數都是仿冒的,
正版的實在是太貴了。
③ 肯辛頓trench和傳統風衣的區別
風衣的歷史已有百年,如今看來,最經得起時間考驗。它的款式、面料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在驚鴻一瞥中就能留下深刻印象;它的實用性又無可比擬,在忽冷忽熱最難將息的秋天,一件風衣隨意穿脫,風雨無阻,既能伴你遠行天涯,也能隨手披來上街。
風衣如今已呈現出許多新的風貌。以世界風衣系列的先驅倫敦霧為例,這個曾經在《魂斷藍橋》中扮演了經典角色的品牌今季在保留了傳統與經典的風格基礎上,更強調「以人為本」的概念。色彩上以卡其綠為基調,以藏青、藍、灰色、米色、咖啡色為主,非常便於與正裝西服搭配,塑造出穩重、親切卻不沉悶的感覺。面料上採用了國際風行的高科技面料,以棉為主的混織面料既有棉的舒適性,又非常便於洗滌。最富有新意的是倫敦霧本季倡導的干練、利落的短款風衣,它的長度在膝蓋以上10~15厘米左右,非常便於駕車族穿著,翻領、暗排扣的多種設計為都市商務一族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
④ burberry London的經典款風衣和heritage trench coat 有何區別
我也遇到了和您一樣的困惑,奧萊的London的經典款風衣是八折,而且是義大利產的,感覺很不爽。後來看了網上說heritage trench是不打折的。而且衣服的標是ESTABLISHED 1856,全部是英國產的,這個裁剪分為桑德利漢姆,威斯敏斯特,肯辛頓,最近新加的切爾西。所以奧萊的店員應該是不懂瞎說的。我現在就是糾結是想買短款的,奧萊London是折扣後11200,官網的heritage trench不打折是14000.
⑤ 為什麼叫切爾西呢
樓主,您好!
1905年,倫敦有個球場,幾個人商量著組建球隊大家商量著叫什麼名字,最後決定叫切爾西足球俱樂部,因為切爾西足球俱樂部所在的轄區叫做切爾西區(切爾西區——倫敦西南部一住宅區,為藝術家和作家的聚居地)。
目前很多俱樂部都是以球隊所在的轄區直接命名的,比如說伯明翰、富勒姆等,這樣的做法容易得到當地球迷的支持,同時也可以為當地做一張名片,兩者相互補充、互利互惠。因此,切爾西足球俱樂部成立之時命名為「切爾西」。
以上,望樓主予以採納,謝謝!
⑥ 風衣的起源是什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陸軍時常在陰雨連綿的天氣里進行艱苦的塹壕戰。為了使部隊的軍服能適應戰爭的環境,英國有位名叫托巴斯·巴爾巴尼的衣料商人,設計了供塹壕用的防水大衣,國外都把這種大衣稱為「塹壕服」。
這種大衣最初的款式為前面是雙排扣,領子能開能關(國外稱這種領型為「拿破崙」領),有腰帶,前後過肩,肩袢,袖袢,插肩袖,有肩章,在胸上和背上有遮蓋布,以防雨水滲透,下擺較大,便於活動。當時,這種大衣僅限於男士穿著,這就是風衣的由來。
風衣的演化
戰壕服這種式樣的風衣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演變並流行到民間而成為生活服裝,而且成為世界上第一套被女士採用的男裝女著的時髦裝。風衣在民間剛開始流行,就博得女士們的歡心與鍾愛,成為她們衣櫃里的「寵兒」。
一些男士也不甘寂寞,因而風衣成為人們追逐的時尚,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今天。多少年過去了,盡管現在的風衣款式繁多,變化萬千,但萬變不離其宗,其設計基礎仍是塹壕大衣的款式。
⑦ 切爾西的歷史
切爾西的主場是斯坦福橋球場。斯坦福橋球場和切爾西隊一樣,擁有獨特和多彩的歷史。它於1877 年建成,這座球場最初是打算提供給富勒姆足球俱樂部使用的,但他們拒絕了這個機會。
名稱由來
斯坦福橋這個地名在英格蘭歷史上有過重要的紀念意義,哈羅德國王統治時期在1066年曾在約克夏的斯坦福橋發生過對維京人的一場著名戰役。不過切爾西球場的名字應該和這段歷史無關,而更多的是與當地的地標有關。18世紀的地圖顯示,在富勒姆路和國王路之間的地區包括了現在球場所在的區域,地圖上這里有一條斯坦福小河,沿著現在球場東看台後面的鐵路的方向流入泰晤士河。地圖上在小河穿越富勒姆路的地方有一個「小切爾西橋」的標注,這個地名最初稱為「桑福德橋」,而小河穿過國王路的地方稱為「斯坦橋」。現在看來,好像是這條小河和兩座橋的名字構成了「斯坦福橋」這個地名,之後又成為了斯坦福橋球場的名字。
最初設計
切爾西隊漂亮的主場內景
斯坦福橋球場由阿奇巴爾德-利思設計。最初的時候球場的東邊有一個120碼長的看台,可以容納5000名觀眾。阿奇巴爾德-利思設計的球場容量為100000人,是當時英國第二大的球場,僅次於當時舉辦足總杯決賽的水晶宮球場。斯坦福橋球場於1877年4月28日正式啟用。在前28年中,它幾乎只是提供給倫敦的運動俱樂部,當做運動會的舉辦場地而不是做為足球場使用。1904年,H.A.米爾斯和他的弟弟J.T.米爾斯得到了擁有權。此前他們還得到了球場附近一個大市場的地皮,並計劃在這塊12.5英畝的地皮上建立一支足球隊。
目前設計
現在的斯坦福橋球場只有「老頂棚牆」是原來那座球場遺留下來的。目前的容量是42055人,球場的區域也從最初的巨大橢圓形變成現在的非常接近草皮的四邊形。這座球場過去10年中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在球場所佔據的12.5英畝的地面上,建起了兩座四星級酒店、五個餐館、會議設施、夜總會、地下停車場、健康中心和商業中心等現代化設施。現在的斯坦福橋球場和1876年時最早的那座斯坦福橋運動場已經截然不同了。
切爾西足球俱樂部 - 百年歷史
一百年前的決定
切爾西俱樂部的成立,和1904年秋天一個星期日上午有關,在那一天,亨利-安古斯圖斯-米爾斯(HenryAugustusMears)改變了自己的決定,結果締造了一百年後英超最成功的俱樂部之一。
切爾西隊
米爾斯就是切爾西的創立者,他是一名狂熱的體育迷。一百年前,足球運動在英國蓬勃發展,但倫敦仍然沒有頂級聯賽的球隊。米爾斯看好這塊足球市場,決定插手進來,他買下了斯坦福橋體育場,並打算招募球隊。首先,米爾斯找到了已經存在的富勒姆隊,希望他們入主斯坦福橋,但由於租借場地的價格沒有談妥,富勒姆留在了克拉文農場(該隊現主場)。後來,米爾斯感到了經營一塊體育場的艱難,他准備打算退出。
1905年的斯坦福橋
1904年秋天的一個星期天上午,米爾斯的合夥人弗雷德里克-帕克來找他,勸他不要放棄,但米爾斯似乎拿定了主意。當兩個人邊漫步邊商量時,米爾斯的狗突然咬了帕克,後者疼痛不堪,還流出了血,不過,帕克對此並不介意,還一邊開著玩笑。米爾斯盯著帕克看了一會,似乎在想什麼,突然,他說道:「你很能應付『打擊』……」也許米爾斯想到,自己也該向帕克一樣,樂觀的面對挫折和失意,在這一刻,他改變了主意。「明天九點你來找我,我們該忙了。」米爾斯說,就這樣,他選擇堅持下去。
和一般先有球隊後有體育場不同,切爾西的建立正好相反,米爾斯擁有斯坦福橋球場,他決定以此為基礎建立一支球隊。1905年3月14日,在斯坦福橋體育場對面的「屠夫之鉤」酒館里,米爾斯和合夥人們召開了會議,決定成立一家新的足球俱樂部。一開始,人們對於俱樂部的名稱各抒己見,「斯坦福橋足球俱樂部」、「肯辛頓俱樂部」、「倫敦俱樂部」等等提議都被否決,最終,「切爾西足球俱樂部」的名稱被通過,一個至今已長達百年的故事拉開了序幕。
1905年,切爾西俱樂部成立,約翰-泰特-羅伯森(JohnTaitRobertson)成為了切爾西俱樂部歷史上的第一位主教練,同時還是球隊的主力。俱樂部還和一些小有名氣的球員簽約,球隊算是初具規模。1905年5月29日,切爾西加入了英格蘭足球乙級聯賽(當時的第二級聯賽),而在此之前,切爾西隊還從未踢過一場正式比賽。
他們是首批切爾西人
1905年9月2日,切爾西踢了俱樂部成立後的第一場比賽,他們客場0比1輸給了斯托克港。不過切爾西隨後的發展非常順利,第二個賽季後,他們就升入了頂級聯賽。
在早期切爾西隊中,有一些傳奇般的人物。切爾西歷史上的首位守門員名叫威利爾-亨利-法爾克,綽號「胖子法爾克」(FattyFoulke),他生於1874年,死於1916年,身高6英尺3英寸(1米90),體重11.3誇特,約合141公斤。據說在一場比賽中他曾經撞斷了木製球門的門柱而使比賽被迫終止。法爾克所效力的最後一個俱樂部是布拉德福德(Bradford),在退役前他的體重已經漲到了165公斤。
失敗的巨星策略
1912年,切爾西創始人米爾斯去世,但他創立的俱樂部已經走入了正軌。30年代,倫敦人對業餘生活的要求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觀看足球比賽,1935年一場切爾西和阿森納的聯賽,吸引了82905人來到斯坦福橋觀戰,這至今仍然是英格蘭聯賽最多觀眾的紀錄。
30年代,倫敦的另一支球隊阿森納雄霸一時,他們在5年中4次奪取聯賽冠軍,切爾西為了和對方競爭,開始了購買球星的行動。30年代早期,切爾西花大價錢購買了三名蘇格蘭國腳前鋒,阿萊克-切尼、阿萊克-捷克森和休吉-加拉赫(HughieGallacher)。其中,加拉赫是當時足球界最出色的球星之一,切爾西從紐卡斯爾將他引進,花費了創當時紀錄的1萬英鎊。
不過,切爾西早期的巨星策略並不成功,球隊大牌雲集,但卻毫無組織性和紀律性。大牌球員們可以隨意的缺席訓練,在球場上只顧賣弄個人技巧。在那個時候,伯明翰和德比先後六次攻破切爾西大門,阿森納在斯坦福橋打進五個球。頭號球星加拉赫雖然在144場比賽中打進了81球,但他紀律渙散,而且脾氣暴躁,時常和隊友發生矛盾,後來負氣離開了球隊,這段時期,切爾西並未獲得任何像樣的成績,甚至還要為保級擔憂。
百年一冠
二戰阻隔了足球的發展,斯坦福橋球場幸運的從德軍的轟炸中倖存。50年代初,切爾西賣掉了與俱樂部發生矛盾的頂級前鋒托米-勞頓(TommyLawton),用得到的創紀錄轉會費中的一半,也就是1萬英鎊買來了羅伊-本特利(RoyBentley),後者成為了載入切爾西史冊的前鋒之一。不過在那時,切爾西仍然只能為保級掙扎,在1951年他們僅以0.044分的小分優勢保級,球隊迫切需要重建。
1952年5月,切爾西任命特德-德拉克(TedDrake)為球隊主教練,這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克拉克在球員時代曾經是阿森納的著名中鋒,他上任後開始了全面的整改。首先,德拉克主張更多的商業化操作,推廣了新的隊徽,還取消了主教練坐辦公室工作的方式,穿起運動服參與到球隊訓練中。在引進球員方面,德拉克採取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他依靠判斷力從中小球隊花低價挖人。在已有的本特利、約翰-哈里斯等人周圍,他開始重建球隊,麥克尼克爾、斯塔布斯、維克斯等新球員都來自低級別的聯賽,桑德斯、劉易斯和奧康諾爾甚至來自業余俱樂部。
德拉克強調的是整體和球隊精神,他要求嚴明的紀律,頑強的作風。在1954到55賽季,切爾西創造了奇跡,1954年10月,他們在連續6場比賽中只得到2分,絲毫沒有強隊之相,但在後來卻勢不可擋,最終奪取了該賽季的聯賽冠軍。也同時擁有了參加首屆歐洲足球冠軍杯的資格。但由於英足總的固執,切爾西未能成行。1954-1955賽季英格蘭甲級聯賽的冠軍這是切爾西歷史上第一個頂級聯賽冠軍,直到五十年後,穆里尼奧才率隊重新稱霸英格蘭足球頂級聯賽,這項獎杯在百年中一直是藍軍可貴的收藏。
50年代中後期,吉米-格里夫斯(JimmyGreaves)的涌現,讓切爾西擁有了一名偉大的射手。這位前鋒至今仍被認為是切爾西青訓營中培養出的最佳產品之一,在21歲之前,格里夫斯的進球就超過了100個,1961年,他轉會去了義大利的AC米蘭,為切爾西留下了169場打進132球的成績單。
格里夫斯走後,切爾西陷入了低谷,他們在1962年降入了乙級。隨後,托米-多切蒂(TommyDocherty)接任主教練,他帶隊重返甲級。在那段期間,切爾西擁有過特里-維納布爾斯(TerryVenables,後來成為英格蘭隊主帥)、皮特-伯內蒂(PeterBonetti)、波比-坦柏林(BobbyTambling)等知名球員,成績穩定在中上游。
光明之後的黑暗
1965年,切爾西在決賽中3比2擊敗萊斯特,奪取了聯賽杯冠軍,這是他們最早的杯賽頭銜。60年代中後期,切爾西擁有奧斯古德(PeterOsgood),一代斯坦福橋之王。
70年代,切爾西成為了一支在杯賽中令人危懼的力量。1970年,藍軍奪取了俱樂部歷史上的首個足總杯冠軍,他們通過決賽和決賽加賽擊敗的是當時的英格蘭霸主利茲聯隊,在足總杯奪冠的歷程中,奧斯古德每輪都有進球。在那一年,切爾西在聯賽中也位列第三。
足總杯奪冠給了切爾西征戰歐洲優勝者杯的機會,他們一路打進了決賽,決賽中,面對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切爾西先是逼平了對手,又在加賽中2比1獲勝,奪取了俱樂部的首個歐洲賽事冠軍。
不過,輝煌後的沒落來得也很快,切爾西重建斯坦福橋球場導致負債累累,後來又賣掉了當家球星奧斯古德,在奪取歐洲優勝者杯四年後,切爾西降入了乙級,負債也達到300萬英鎊。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切爾西跌到了歷史的最低谷。四年內換了三位主教練,但升入甲級後很快再次降級,並在乙級聯賽中長期的苦苦掙扎。1982年,在一場切爾西和東方隊的倫敦德比中,只有6009名觀眾觀戰,那個時候,俱樂部拖欠球員工資、銀行拒絕給切爾西貸款,藍軍瀕臨死亡的邊緣。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球隊的紀律退化,以及重建主場引起的球隊財政問題,導致大量球星被賣走,最終致使切爾西陷入絕境。
1英鎊收購切爾西
70年代末,切爾西因為負債不得不將斯坦福橋體育場賣掉,買家打算將體育場改建成住宅區或者超級市場,而讓藍軍借用富勒姆的主場。這時的切爾西可謂英格蘭最窮困潦倒的俱樂部,他們用於募集資金的慈善機構甚至都在虧損。
在這樣的背景下,商人肯-貝茨(KenBates)的入主成為了決定性的轉折,如果說2003年夏天阿布拉莫維奇的入主讓切爾西邁向最高台階的話,貝茨則救了切爾西的命。他付清了切爾西的債務,並象徵性的花費1英鎊買下了切爾西俱樂部,之後,貝茨力主收回斯坦福橋,他不惜打了10年的官司,在1992年奪回了斯坦福橋球場。
在貝茨的帶領下,切爾西開始了精打細算的經營之路,大批知名球員被開掉,主教練約翰-尼爾(JohnNeal)尋找年輕的替代者。在這期間,切爾西曾經就差一步跌落萬劫不復的深淵,他們一度面臨降入丙級的危險,在和博爾頓的關鍵保級戰中,克里夫-沃克爾(CliveWalker)最後時刻的進球拿下了救命的勝利,隨後一輪的平局確保切爾西保級成功。
貝茨在場外經營,主教練尼爾則完成了球場上的奇跡。1983年夏天,他花費極少的轉會費簽下六名新球員,在那個賽季,切爾西奪取了乙級聯賽冠軍,重新返回了甲級。後來,切爾西又經歷過一次降級。最終於1989年切爾西以乙級聯賽冠軍的身份進入甲級聯賽,並於次年奪取英格蘭足球甲級聯賽的第4名。進入90年代後,藍軍在甲級聯賽中維持著中下游球隊的形象。
1993年,格倫-霍德爾(GlennHoddle)成為切爾西主教練,此時貝茨已經將俱樂部帶出貧困的泥潭,球隊開始可以花費百萬英鎊以上的資金購買球員。在霍德爾引進的球員中,有大名鼎鼎的荷蘭三劍客之首古力特(RuudGullit),1996年當霍德爾出任英格蘭隊主帥後,辮帥接過了教鞭。
從霍德爾起始,由古力特發揚光大,切爾西開始了一個引進國外大牌的時代。利用自己在歐洲的關系,古力特先後為切爾西買進了維亞利、迪馬特奧、勒伯夫等外援,之後,佐拉到來,這個小個子義大利人後來被藍軍球迷評為切爾西歷史最佳球員。
正是眾多大牌球員的加盟,提升了切爾西的聲望,球隊的成績也有了提升。足總杯冠軍、歐洲優勝者杯冠軍,歐洲超級杯冠軍接踵而至,切爾西開始成為英格蘭賽場的一支重要力量。古力特之後,維亞利成為了主教練,這段時期內,他們第一次打進了歐洲冠軍聯賽,貝茨的苦心經營終於將切爾西帶回了強隊行列。
九十年代的冠軍
在這個時期的開始,俱樂部又有資金可以投入到轉會市場,我們第一次用100萬的轉會費買來了中場安迪-湯森德和丹尼斯-懷斯,不過接下來的幾個賽季球隊的成績都很一般。切爾西一直在中游徘徊,切爾西在擅長的杯賽更是經常早早被低級別聯賽球隊淘汰。這真是一個難為情的記錄——在12年間13次成為「巨人殺手」的受害者。
由於球隊缺乏出色戰績,坎貝爾和他的繼任者伊萬-波特菲爾德都沒有在帥位上呆太久。
1993年,格倫-霍德爾被任命為新的主教練。切爾西的財政得到改善,球隊戰績也有所提高,雖然一開始進程緩慢,但在霍德爾執教的第一個賽季球隊就打進了足總杯決賽,但是在決賽被曼聯以4:0擊敗,可是這一成績仍使俱樂部備受鼓舞。
第二年,切爾西在霍德爾的帶領下又進了一步,他成功地把這支陣容有限的球隊帶進歐洲優勝者杯的半決賽,不過他的最大貢獻出現在接下來的夏天。
隨著斯坦福橋問題的順利解決,俱樂部也提供了額外的轉會資金。切爾西需要引進一名世界級的大牌球星來刺激球市,霍德爾也成功地說服了荷蘭的傳奇球星路德-古力特從義大利來到西倫敦。
接下來切爾西從曼聯買來前鋒馬克-休斯。沒過多久切爾西又買來了羅馬尼亞國家隊右後衛丹-佩特雷斯庫,這兩筆重磅交易改編了切爾西的秋風,它使得注重傳切配合的技術足球得以展示給大眾。
只用了短短一個賽季,古力特就征服了所有球迷,被稱為切爾西俱樂部歷史上的最佳球員。當霍德爾在1996年夏天成為英格蘭國家隊的主教練,沒有人比古力特這位前世界足球先生更適合擔任球隊的新教練。
利用他多年征戰歐洲賽場的經驗和關系,古力特買來了著名的義大利前鋒詹盧卡-維亞利,跟隨而來的還有維亞利在義大利國家隊的隊友,中場羅伯特-迪馬特奧,以及法國的清道夫弗蘭克-勒伯夫。幾個月後,詹弗蘭科-佐拉——又一位意甲的超級球星——也來到斯坦福橋。
切爾西用激動人心的技術型打法再次闖進了足總杯決賽,與米德爾斯堡進行較量。迪馬特奧只用了43秒,創下了溫布利大球場杯賽決賽的記錄,幫助球隊取得領先。青訓成員埃迪-牛頓在下半場的進球鎖定了2比0的比分,我們戰勝了米德爾斯堡。對足總杯冠軍長達26年的等待終於結束,接下來就是在這座古老的球場里進行歷史上最長時間的慶祝。
這也是我們獻給馬修-哈德靈的禮物,一個切爾西的終身球迷、年青的百萬富翁,他之前是切爾西的副會長。他在幾個月前一次看完比賽後的直升飛機的意外中身亡。他的遺像將一直站在斯坦福橋球場的北邊,那裡有一個他投入巨資的看台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當年夏天,球隊陣容再一次得到加強,因為切爾西很好地利用了「博斯曼法則」在轉會市場上吸引球員加盟。古力特挑選人才的眼光堪與切爾西歷史上的任何一任主教練相比,他免費簽入了激動人心的中場得分手古斯塔沃-波耶特和年青的挪威射手托雷-安德雷-弗洛,並沒有花一分錢轉會費。
此外還有塞勒斯丁-巴巴亞羅、英格蘭國家隊左後衛加拉梅-勒-索克斯——他在切爾西出道,現在是回到俱樂部——以及守門員埃德-德-胡耶。這5名球員都在接下來的賽季里起了重要作用。
下一個賽季同樣有歷史意義,雖然古力特沒有留任。1998年初,古力特與切爾西俱樂部的新合同談判破裂,他被自己帶來的維亞利所取代了主帥位置。
維亞利上任僅3個月就帶隊奪得兩項冠軍。又是以2比0的比分戰勝了米德爾斯堡,這次是在可口可樂杯(註:當年聯賽杯冠名可口可樂杯),進球者是另一個青訓球員弗蘭克-辛克萊爾以及迪馬特奧。之後在斯德哥爾摩,超過20000名切爾西球迷目睹佐拉替補上場後打進與斯圖加特比賽的唯一進球,幫助球隊第二次贏得歐洲優勝者杯冠軍。
在那年夏天,弗蘭克-勒伯夫跟隨法國國家隊贏得了世界盃。他在決賽的中衛搭檔馬塞爾-德塞利也在世界盃前幾個星期加盟切爾西。俱樂部的形象隨著世界盃的舞台在上升。就像是1971年的重演,我們就在摩納哥擊敗了強大的皇家馬德里,奪得了歐洲超級杯,波耶特打進致勝球。
那個賽季也是切爾西在六十年代後第一次在英格蘭頂級聯賽中成為冠軍的真正挑戰者。切爾西最終排名第三,落後於冠軍曼聯4分,整個賽季我們只輸了3場比賽。德-胡耶創造了俱樂部歷史上單賽季大門不失場次的新記錄。
公元二零零零年
1999/2000賽季的季軍也讓切爾西第一次打進歐洲冠軍聯賽,我們的成績不錯,成為第一支首次參加歐冠就能打進8強的英格蘭俱樂部。
丹尼斯-懷斯在聖西羅球場扳平AC米蘭的那個著名進球;在土耳其打了加拉塔薩雷一個5比0,讓全場狂熱的球迷鴉雀無聲;在斯坦福橋3比1戰勝巨人巴塞羅那,都是那次征戰歐聯冠的經典時刻。但西班牙巨人最終仍在諾坎普將切爾西淘汰,不過那個賽季我們還有打進最後一次在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的足總杯決賽作為安慰。這次輪到阿斯頓維拉成為「迪馬特奧溫布利進球法則」的受害者——切爾西1比0取勝。
在經歷俱樂部經濟危機正好20年後,切爾西用平英格蘭記錄的轉會費1500萬英鎊買進了進球機器吉米-弗洛伊德-哈塞爾巴因克。他在處子戰就取得個人在切爾西的第一個進球,幫助我們奪得慈善盾杯,這也是我們過去三年奪得的第6項錦標。
為切爾西舉杯的是我們偉大的隊長、生於西倫敦的丹尼斯-懷斯,作為他效力切爾西11年的回報,以及獎勵他將這支球星雲集的球隊努力團結成一個整體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然而,表面繁榮下存在著問題。維亞利與他不斷擴大的球員陣容產生了矛盾,一些他執意買進的球員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球隊陣容開始老化,重建的需要日益迫切,俱樂部決定在別的地方尋找合適的教練來應對這個問題。
新世紀兩位主教練和一位新老闆
克勞迪奧-拉涅利,一個在祖國義大利帶領佛羅倫薩和在西班牙帶領瓦倫西亞取得成功的義大利教練被切爾西俱樂部選中。在他的第一個賽季,他成功地帶領切爾西連續5個賽季獲得參加來年歐戰的資格。
哈塞爾巴因克以23個聯賽進球贏得了英超金靴獎,也讓他的名字與他的前輩希爾斯登、本特利、格里夫斯、奧斯古德和迪克遜一起,成為球迷們討論切爾西歷史上偉大中鋒時的對象。
拉涅利開始在轉會市場有所動作,趕走了懷斯、波耶特和勒伯夫等老將。花費了總共4200萬英鎊,買進了後衛威廉-加拉斯,中場弗蘭克-蘭帕德,埃曼紐爾-佩蒂特,斯拉維薩-約卡諾維奇,以及邊鋒賈斯佩-格倫夏爾和博德維因-岑登。
斯坦福橋西看台的重建工程趕在2001/2002賽季開始前完工,同樣也是為了准備迎接該賽季足總杯四分之一決賽的賽事,切爾西主場迎戰托特納姆熱刺。
這場比賽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倫敦德比。在過去12年,切爾西對我們的同城對手保持了一個難以置信的不敗優勢,在那段時間的對話中切爾西沒有輸掉哪怕一場賽事。但在2002年1月的聯賽杯半決賽,熱刺終結了記錄,並取得了一場大勝——在他們的主場5比1痛擊切爾西。我們對這場足總杯賽事足足等待了6個星期後,帶著強烈的復仇情緒,切爾西還了熱刺一個4比0,以5:5(客場進球1:0)晉級半決賽。此後,切爾西在半決賽淘汰了富勒姆,但在卡迪夫千年球場進行的決賽、也是連續第三場的倫敦德比中,切爾西被阿森納2比0擊敗,痛失冠軍。打進足總杯決賽以及聯賽排名第六的戰績勉強過關,但由於重建球隊使用了大筆轉會資金,擴建斯坦福橋並建設了一家豪華酒店等一系列開支,使切爾西俱樂部的債務開始增加。
⑧ 切爾西為什麼叫切爾西
Chelsea
切爾西——倫敦西南部一住宅區,為藝術家和作家的聚居地
目前所知的是一個球隊名稱,其實是一個地區
⑨ Burberry風衣為什麼那麼經典
如果西方的天空被一塊巨大的烏雲籠罩,下起綿綿雨,那麼,從總統、白領到娛樂明星就有了一個共同特點:「都穿Burberry風雨衣」。
風衣是男女皆可的義務,不同於那些男裝穿在女生身上只剩下帥氣,利落的腰帶一繫上,顯出玲瓏的腰線,更有筆挺的肩章讓人穿出挺拔的精氣神,有許多女生喜歡裡面搭配短裙,在穿上一雙摯愛的高跟鞋,一步步間走出來的都是無與倫比的魅力。
⑩ 風衣的起源
漢族,現有人口10.4億多。漢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松遼平原及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農業發達地區,並散居於全國各地。在中華族的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現在的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後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幹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於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後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採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朴、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nicolas
第 3 樓
--------------------------------------------------------------------------------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於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
東夷集團是漢族的另一個主源。在漢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並居黃河流域的是東夷。東夷集團主要分為蚩尤、帝俊、徐夷、萊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們的地理分布情況是:蚩尤部居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南、皖南地區。其間還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從這個分布中可以看出東夷集團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
苗蠻集團是漢族的一個支源。苗蠻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它最早的活動范圍在西北達丹江流域,川東及鄂、湘、贛、皖的沿長江流域,東抵淮河流域,集結在彭蠡(今鄱陽湖)和洞庭之間。
苗蠻集團與炎黃、東夷不同,它在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一方面苗蠻集團的一部分成為後來的苗、瑤、畲等民族的祖先,至今苗、瑤、畲等民族中還盛傳著關於盤瓠的傳說。另一方面,苗蠻集團的某些氏族、部落,後來發展形成為楚民族,成為華夏民族的族源之一,從而成為漢族的支源之一。
百越集團是漢族的第二個支源。遠古之時,中國南方的另一支土著--百越也早活躍於長江下游的東南沿海以及嶺南一帶。
百越集團的種類很多,史稱「越有百種」。與苗蠻集團發展的情況一樣,百越集團在形成為民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多元化的情況,其中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經過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為中國南方壯侗語族中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另一部分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融合於華夏民族,或同化於漢族,如於春秋戰國時融合於華夏民族之中,而南越、東越、閩越則於西漢之時逐漸同化於漢族。
。
戎、狄集團是漢族的第三個支源。戎、狄是中國古代典籍對中原之西、之北各氏族、部落的泛稱。其實,戎、狄之稱冠以方位,始見於西周,在此之前戎、狄是互通的。當時,中原西部和北部的氏族、部落主要分為三大集團,即狁、鬼方、羌方。
戎、狄與漢族的族源關系主要表現在遠古的黃帝之時,白狄之先世狁就與黃帝有不可分之關系。相傳黃帝在同炎帝作戰之時,曾教練熊、羆、貔、貅、豸區、虎六個氏族或部落參加戰斗,取得勝利。這六個以北方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很可能就有屬於狁的氏族或部落。因此,黃帝之時,可能就有部分狁的氏族或部落參加了黃帝部落聯盟。相傳為黃帝衣冠冢所在地的陝西黃陵縣,正是狁出沒的地方,此其一。其二,在周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融合了羌方中重要的一支--姜部落。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傳說周人先妣名姜嫄,是姜部落之女。《詩經·大雅·生民》中乾脆把姜嫄當做了周人的始祖,古公亶父時姜與周建立了牢固的婚姻聯盟,其後周王均娶姜女為後,直到周王朝末年。其三,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融合之時,大部分戎、狄通過被晉、秦征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如秦與諸戎的關系十分密切,秦的先世本為戎人,因保平王東遷有功而復封。當時平王即對秦襄公宣布:「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於是,從秦武公伐邽、冀戎開始,直到秦穆公「遂霸西戎」《後漢書·西羌傳》。時止,秦之西的諸戎均融合於華夏民族在西方的主要支系--秦之中了,「自是中國無戎寇」。《後漢書·西羌傳》。其四,漢族形成後,白狄之後裔匈奴,歷經五六百年的歷史,除北匈奴遠遁以外,南匈奴全部被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同化的洪流所吞沒,而成為漢族的一部分。但是戎狄仍有相當一部分。
以上所述,迫於軍事壓力而向更遠的地域遷徙,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下,正如《後漢羽·西羌傳》所說:「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後漢書·西羌傳》。成為今日中國西南、西北藏族、羌族、彝族、納西族、僳僳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族源之一。因此之故,戎、狄也僅是漢族的支源之一。
總之,歷史上的炎黃、東夷是漢族的主源,而苗蠻、百越和戎狄是漢族的支源
nicolas
第 4 樓
--------------------------------------------------------------------------------
。
漢民族的形成
漢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漫長而復雜的三個歷史階段。
1.夏、商、周、楚、越諸族的相繼崛起
漢族的形成起始於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系仍然是維系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後氏為核心組成為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民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民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志著夏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也標志著夏民族的形成。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民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地處山東半島,奉鳥為圖騰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史記·殷本紀》。「不常厥邑」《尚書·商書·盤庚上》。的流動生活。但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商頌·長發》。的記載就是一個信息。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史記·殷本紀》。「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而發展成商民族,崛起於黃河下游。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原來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發展成周民族。
夏、商、周三族在黃河流域相繼崛起之後,楚、越兩族在長江流域也相繼崛起。與黃河流域相比,長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進程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的,由於國家還沒有出現,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長江流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們稱「蠻」。而江漢地區的蠻,則被稱為「楚荊」,商時即有「維女荊楚」、「居國南方」(《詩經·殷武》)。之說。按照「從部落發展到民族」的一般規律,正處在階級產生、國家出現、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荊」,由於把戰爭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而崇尚武功,他們在不斷向外發動戰爭中,迅速強大起來。而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不僅奠定了楚開國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個標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從於越突起開始的。分布在江浙到兩廣或雲貴高原這一弧形地帶的百越集團,終因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而長期處「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所言。的狀態。但是,由於歷史的機遇和地域位置的優越,商、周之時,與中原諸民族鄰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於越突起,開始了形成為民族的歷程。吳、越國家的建立,反映了於越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崩潰,也標志著於越各部落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完成。
從夏、商、周、楚、越諸民族相繼崛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壯一幕,是他們譜寫了漢民族形成的第一階段。
2.華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鑄成
作為歷史上發生的東西,民族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不斷發展著,變化著。從部落發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諸族作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統治下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發生大變動、大發展。這時,夏、商、周、楚、越諸族發展、變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來,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春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間進行的。例如晉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來軍隊組成的規定,說明「國」與「州」對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晉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鴻溝已逐漸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還擴張到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而周民族的晉國人與戎族的秦國人聯姻,更表明春秋時包括部分蠻、夷、狄、戎在內的民族界限也被打破。
所有這些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於是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次生的新民族--華夏民族誕生了。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此後,「華夏」遂成為春秋時以夏、商、周三族及夷為主源,部分蠻、戎、狄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的族稱。
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以更深的程度、更廣的范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楚國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民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深,最典型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一例,《天問》是就廟宇中描繪著古史的壁畫而發的。當時楚國的畫工如此熟悉中原地區的歷史,足見民族融合的深廣了。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族,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
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各民族融合成華夏民族的又一個支系。在北方的趙國,戰國後期是僅次於秦的強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史實,不僅是戰國時期民族融合的實例,而且是華夏文化吸收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明證。
在西北的秦國,是戰國時代的後起之秀,本是犬戎的一支,而非「諸華」族。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在春秋戰國之交,秦與西方諸戎族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成了西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並了周圍的少數民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昔日西方落後的戎族國家,成為西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骨乾和核心。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繼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的此起彼伏的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雄壯的一幕之後,在中國古代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又演出了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一幕。在這一幕歷史活劇中,一個嶄新的民族--華夏民族,在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分別形成了東以齊、西以楚、南以秦、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個大支系,為統一的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二階段。
3.漢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採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正是由於秦始皇的這些「大一統」的措施使得華夏民族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所以雖然秦王朝國運短暫,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商業網,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占統治地位的優勢,使儒學成了正在形成的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血肉部分。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使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族的發展和轉化。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民族的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和宋遼夏金元至明清。兩漢之時,漢族形成的初期約有五千萬人口,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發展,到宋代時人口突破一億大關,滕澤元:《宋代人口突破一億大關》,(《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又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年間人口增至四億多。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的機製作用,但了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了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但兩者相比,前者是主流,是漢族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族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盪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是,曾幾何時,這些少數民族的全部或部分為什麼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還有,唐以後,在新的大分裂、大動亂中,在中國歷史上也曾顯赫一世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曾幾何時,其全部或部分為什麼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呢?這就是因為他們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捲之下,雜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溝通得愈深,漢族先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越快,漢族這個由許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發展,終於成為世界第一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