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族女性都佩戴什麼首飾
古代藏人的發式大概有辮發、披發、椎髻等幾種,但婦女忌諱披發,認為那是妖女的發式。至今,各種辮式仍在藏區各地呈現出豐富多彩、風格迥異的特點。玉樹地區藏族婦女辮飾的特徵,主要在辮套上反映。辮套上金黃而透明的蠟貝是松脂的化石,稀少而名貴。一般,辮套在頂端嵌一顆紅色瑪瑙或珊瑚珠,隨其數目的不同有不同的含義。辮套多為綢緞質地,也有棉布質地的。其顏色有墨綠、棗紅、深藍、純黑等,鑲有彩邊。有幾乎與人身等齊的,有自肩至膝彎的,也有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綢料圖案短辮套,前兩者上的裝飾為依次排列的金屬鉚釘或銀圓。更多的是依次排列的蠟貝、珊瑚等。安多地區的銀盾裝飾僅在玉樹的曲麻萊等地可見這種銀制辮飾品雕縷著精美的圖案,大的如龍碗,小的如酒盅,自上而下有序地排列下來。 辮套為婦女後背辮梢相連的裝飾品,是藏族婦女常見的一種頭飾,它是用艷麗的絨布精心縫制而成,上面刺綉著美麗的花紋圖案,並釘綴有各種飾物。大多寬約10厘米,長130厘米左右,既是裝飾,又是護發工具。婦女們往往將它成對地佩戴在身後,有的地區戴在身前。農牧區辮套各式各樣,農區所用辮套呈長方形,寬十二三公分,長自後脊背及辮梢。兩側相仿的「佳侖」和相夾其間的「扎序」組成,「佳侖」為一對,用綵線刺綉分隔成幾個框,佩以許多的珊瑚串,其間鑲嵌綠松石或其它寶石,「扎序」上同樣用綵線綉成框,框內佩帶八九個草帽形、直徑10公分左右的銀盾做裝飾,向下至膝窩外續以紅穗交綹。銀盾是青藏高原草原牧區婦女普遍青睞的飾品,它是用白銀壓制而成,狀如倒扣著的圓碗,周圍有壓花,頂端為一圈壓制突出的圓珠,規格大小不一,大者直徑約4至5厘米。牧區婦女的辮套有大小兩種樣式,大辮套形長方,中央布有形如碗狀的大銀盾6個,周圍分別排列有23個小碗狀銀盾,辮套下方續以紅穗。小辮套呈正方形,上鑲以各種珍貴的瑪瑙、珊瑚、綠松石等為飾,下方也續紅穗。
姑娘出嫁前,一般要舉行戴頭飾儀式。那時,家人要鄭重地請來當地具足善良、福運和子孫滿堂之條件的老年婦女,為新娘梳理頭發,把精美的發套佩戴在新娘的發辮上,所以發套又是已婚婦女的標志。西藏地區的藏族婦女將長發分成三股,編成三條大辮子,每根辮子的末稍掛一個銀盾,每個銀盾都有自己的象徵意義,左為父,中為夫,右為母,如哪根辮子上的銀盾沒有了,說明對應的親人已經故去。青海、甘肅、四川地區婦女的銀盾都鑲飾在用紅布製做成的發套上,所飾的銀盾多少不等,大小不一,多為三十,大者如湯碗。
『貳』 有關藏族的一些飾物,
貴重的飾物一般會作為節日裝扮,在名貴的藏裝上佩帶。
本地人很少用飾物作紀念,可能旅行者會買飾物做紀念吧~呵呵~
『叄』 藏族穿藏服的習俗和原因
藏族穿藏服的習俗及原因:
牧區衣著的用料以皮毛為主,農區則以"氆氌"為多。藏族男子都穿藏袍。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肆』 藏族服飾的特點、外貌和介紹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等都不一樣,就連衣服也不盡相同。雖然現在的漢族人們穿衣服已經偏向於國際化,但是跟多少數民族還保持著他們特有的穿衣風格,比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我們經常在電視或者是網上看到,藏族的人穿藏袍的時候一般只穿一個胳膊,將右邊的胳膊露出來,他們就不怕冷嗎?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還將藏袍改良,乾脆做衣服的時候只做左邊的袖子,將右邊的袖子和肩膀省掉,這樣穿的時候既方便,又不累贅。甚至到了現在,像藏族人那樣只穿一隻袖子,露出一隻胳膊和肩膀來,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
『伍』 藏族服裝的特點
藏裝的基本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直線寬邊,色彩對比強烈。男女藏袍均習慣以粗紡厚毛呢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釘一個紐扣,或是用紅、藍、綠、雪青等色布做兩條飄帶,穿時結上。
男式藏袍多為黑、白兩色,領圍、袖口、衣襟和底邊,鑲上色布或綢子底邊,古樸渾厚。夏天或勞動時,一般只穿左袖,右袖從後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兩袖束在腰間,古銅色的皮膚袒露於外,雄風凜凜,彪悍剛健。
女式藏袍,分有袖和無袖的兩種,夏秋兩季的藏袍無袖。裡面多襯有紅、綠等色彩鮮艷的襯衣,襯衣翻領在外,衣袖要長於胳膊一至二倍,平時捲起,舞蹈時放下,舒展飄逸,瀟灑自如。
藏族的帽子式樣繁多,各地均有不同,拉薩等地以金寶頂帽為最多,用金絲或銀絲綉織圖案,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
男女穿的藏靴,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綉有圖案花紋。靴頭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歡佩飾。耳穿大環,手腕金銀,頂戴珠鏈,尤其是在腰間,男挎長劍,女佩腰刀,更顯得粗獷彪美。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製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
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
藏民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長袍,系腰帶。男士們在長袍後擺打褶,女士們在長袍後擺左右兩邊打褶。也有不分男女一樣在長袍後擺的兩邊打褶的裝束習慣。
但過去官吏的服飾,以官職的高低有特殊性的象徵意義。民間也有稱貴人、普通人和平民的詳略和優劣等各類型的服飾。
『陸』 藏族飾品和其他民族飾品有什麼分別
首飾的概念在漢文化中一般是作為人體和服裝的「點綴」,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四字更為貼切。各類首飾與其掛件遍布全身。頭上佩的簪子、發卡、骨環、玉磐、發珠飾鏈及各類耳環等;胸前戴的項璉、珠飾、托架(遠古金屬聖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件;腰上系的圖紋腰帶、金屬腰帶、懸掛的火鐮、腰包、奶勾、藏刀、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件;手上戴的各類戒指手鐲;背後披掛的氆氌五彩飾帶,以及各類金銀珠寶。阿里地區的婦女甚至以珊瑚、瑪瑙在脖子上進行美化裝飾。這些首飾掛件均為西藏民間工匠以手工精製而成,尤其對金銀珠寶的選料和製作頗有獨到之處。
『柒』 藏族飾品:牛頭項鏈上的mx jz是什麼意思
教主
『捌』 藏族人的服裝叫什麼
曲巴裝,藏語稱為「曲巴」,雖有地區差異,但其基本特徵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藏裝品種多樣,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
曲巴的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扎緊,前面要平整,後面折皺要有序。 腰帶紮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部分垂懸於腰部,形成一個自然的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
穿好袍後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於腰際,裸其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載帽,佩掛各種飾物。
(8)藏族飾品衣鏈擴展閱讀
藏族服飾文化
西藏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氣候條件,各地區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製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
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
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玖』 藏族服飾的服飾文化
西藏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氣候條件,各地區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製作藏袍,農區用氆氌,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
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著傳統著裝。
哈達是藏族服飾中最重要的一種裝飾品,也是西藏最常見的一種禮儀用品,主要功能在於表達祈福、尊敬、友誼、真誠。哈達的質地、規格、顏色、長短有所不同,織造哈達的用料,以往多為生絲或麻,近些年來用人造纖維織造的漸多。哈達的折疊方式,因檔次、用項的不同,也有多種,蘊含不同意義。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徵聖潔、真摯、坦誠,所以常見的哈達多為白色。此外,還有以藍、白、黃、綠、紅五色分別織就的五彩哈達,各有寓意,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分別表示藍天、白雲、江河、神靈、大地。
藏區服裝飾品的款式、種類數不勝數,千姿百態。最能表現藏族服裝特色的款式是藏袍。這種袍服男女老少都穿,長身,皮筒包面鑲邊,既無口袋,也無紐扣。平日里男袍多為素色,鑲以寬大黑邊,節日盛裝則要穿有彩色鑲邊的;女袍邊飾更為艷麗。最有代表性的鑲邊所採用的質料是一種毛織物,色彩和圖案很講究,特別是牧民的藏袍鑲邊,常用藍、綠、紫、青、橙、黃、米等色豎條紋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黃、紅、綠、紫色條紋,而且常常大膽使用紅配綠、白配黑、紅配藍、黃配紫等互補色,有時候還要在強烈的對比中夾以金銀線,那種明快、和諧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藏族女子的首飾非常豐富,她們用珠寶、金銀、象牙、玉器作首飾,比較有特色的是頭頂上的「巴珠」,發辮上裝飾的銀幣,胸前掛的護身佛盒「嘎烏」,以及腰上佩的長串金屬幣、腰刀、火鐮盒子等。年青女子梳兩條辮子,並用鮮艷的毛線摻辮盤頭;牧區的女子會梳很多的小辮子披在背部,有的辮梢互相交織成辮網,有的在辮子上加掛10厘米寬的綴有瑪瑙、珠寶、玉器的飾帶。不同地區的女裝形式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區的藏女穿著各種顏色的長衫,外套鑲邊的黑色坎肩,配長褲;有些地區的女子穿對襟無扣長坎肩;有些地區的女袍用寬布條、豹皮,氆氌等裝飾袍裾,其邊飾有寬有窄,顏色也各不相同;有些地區的女子穿短衣和長裙。藏女通常還會在前面圍一塊色彩對比強烈的氆氌圍裙,稱為「幫墊」。
已發現的藏族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但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大都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這較大程度上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作棉被抵禦風寒;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所以,脫掉一隻袖子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每逢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各式色彩明艷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眾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艷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顏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於頭飾、發飾、耳環、項鏈、腰飾和戒指。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可以說是藏族服飾中的點睛之筆。
「藏彝走廊」上存在一條裙子文化帶,從岷江流域的白馬藏族、大渡河畔的嘉絨藏族、雅礱江支流鮮水河邊的藏族走婚部落扎壩人、金沙江河谷的納西族、怒江邊上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以及生活在大渡河和雅礱江下游的涼山彝族婦女都喜歡穿裙子,百變靈動的霓裳裙影,一年四季都不會缺少,加上巧妙的搭配方法,裙之美、人之美、女性之美、生活之美全部展現。隨著現代紡織工業產品的發展與普及,「藏彝走廊」里的裙子越來越艷麗,款式也日趨豐富。
藏族服飾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女子帶一種華貴的頭飾,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個形似「人」字的飾物,將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頭頂,當中是珠瓔頂髻,披散在身後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這在古代,是只有貴族才能夠配戴的頭飾。藏族所有的女性都要做頭部的裝飾,使自己顯得更加美麗、氣派、有福氣。這在多、衛、康三地是共同的特點。由於頭飾復雜,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女性的前胸或後背。
『拾』 藏族特色服飾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肥腰大袖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