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種斜領的上衣是什麼款式
(單肩)斜肩吊帶背心
2. 什麼叫開領衣服
開領衣服:就是中間靠脖子的位置有打開的領子的衣服。
點擊查看: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F%AA%C1%EC%B7%FE
3. 編織前開領毛衣的方法
在毛衣的編織過程中,後片的開領往往都很淺,只要幾行;但是,就是這幾行,兩邊的開領就要2根線;如果衣衣織好後,不準備拆的,那是無所謂幾個頭幾根線,但是如果穿過幾次後,或者不喜歡款式了、或者小了,想要拆洗重織的姐妹,就希望接頭越少越好。
今天,教大家一個開領、斜肩不斷線的方法。
我把步驟付諸到實物的編織過程中。(注意:不斷線的織法需要運用引退針法,引退針法圖解附後。)
假設後片的肩:17針*2 後領28針 總計62針;領窩只要6行的深度,則斜肩分5,6, 6減針;領窩按2,2減針;(領窩的深度和針數視姐妹們所需調整):
第一行:先在正面織17(肩針)+4(開領)=21針;
第二行反面折返:(靠領窩邊)第一針用引退針法滑針(在相鄰的針上繞一圈後把第一針滑針第二針開始織);
第三行:正面織19針,到領窩邊留下2針;
第四行反面折返:第一針引退針滑針,織到邊上還剩5針時停針,右肩第一次留針;此時針上還有14針;
第五行正面:第一針引退針滑針,織到領窩邊再留2針,此時針上還有12針;
第六行反面折返:第一針引退針滑針,織到邊上第二次留針留6針,此時針上餘6針
第七行正面:第一針引退針滑針,然後繼續織,並往右側織:肩部6針+剛才領窩的2次留針領窩的針4針+領窩的其餘針數及左肩的針
(注意:引退針的繞針這時要把它壓在相鄰針的後面)
第八行反面折返織21針,
第九行正面:第一針引退針滑針,然後織到邊上左肩第一次留針5針;針上餘16針;
第十行反面折返:第一針引退針滑針,然後織到領窩邊留2針;針上餘14針;
第十一行正面:第一針引退針滑針,然後織到邊上再留6針,針上餘8針;
第十二行反面折返:第一針引退針滑針,織到領窩邊再留2針;針上餘6針;
這是12航後的正面。
第十三行正面:第一針引退針滑針,把肩部前兩次的留針一並挑起,同樣注意繞針的隱藏;
第十四行反面織法:織完左肩針+領窩針+右肩針=62針(領窩的針可以在這行織的過程中直接平收;也可以留針,用於領子的直接編織)。
注意:採用不斷線方法織衣,在開掛後的行數要減少2行,比如說:本來要60行後開始開領,現在只要58行就行了,第7行和第14行就是整片長度中行數。
4. 服裝在制板時!橫開領和豎開領是怎麼得來的!
1.橫開領就是從側頸點到側頸點(point to point)量.(側頸點即領肩點)
2.直開領就是從服裝在脖子下部的介面處垂直量起。
對不起,不能輸入更多字了。
5. 什麼是半開領T恤
開領T恤,就是前領口開叉15公分左右。 一般都有各種領款,如小翻領.襯衣領.立領等。開叉處有單排扣型和拉鏈型。 希望能幫到你. 查看更多答案>>
6. 今年流行斜領衣服麼
當然不會,有自己的個性才是最好的,像去年流行韓版,今年流行英倫,滿大街都是那種款,看的都審美疲勞了,再好看的衣服穿的太多也不好看了
7. 毛衣編織中什麼叫橫開領,直開領,有圖解嗎
橫開是後領最寬處的寬度,直開是前領的深度,從肩膀最高點算起、明白不?不明白,再看我名字可以找到我問我
8. 古人衣服開襟方向有講究嗎
古人衣服開襟方向是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另外一種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
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右衽」和「左衽」:
上古時代,上衣多為交領斜襟,中原人崇尚右,習慣上衣襟右掩,稱為右衽;而北方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與中原服飾明顯有別。
右衽(yòu rèn)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就得淪為蠻夷那樣,穿著左衽的衣服,披散著頭發。
另外,左衽也被用來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畫和繪畫先人的畫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陰陽有別。
服飾左衽是周邊落後民族相對於漢族在服飾、文化和生產生活上存在顯著差異的外在表現;在華夏文化中,人們認為生者衣襟左衽是對華夏傳統文化與精神的背離,或用「左衽」表示落後、野蠻的異族;
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礎上,「左衽」更被視為家園遭入侵、佔領,甚至國家被異族滅亡、華夏文明淪落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