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棉馬甲並非老太太的專屬

棉馬甲並非老太太的專屬

發布時間:2021-06-17 04:27:03

㈠ 紅樓夢中的衣飾和飲食的美學鑒賞

推薦《鄧雲鄉論紅樓》
一般書店都有賣的

㈡ 給自己的奶奶送什麼禮物好呢

我因為工作的關系經常接觸一些老年的大爺大媽,也包括自己的父母親人,他們的大多數都是獨自居住,獨立生活。也聽到他們串門拉呱時的的互相表白,自己的兒子或者女兒在外面有了著落,工作的很好,生活的很不錯,孫子孫女外甥外甥女長大了,到幼兒園了,讀書了,讀大學了,也參加工作了;也有的高興的說著自己的兒女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關心,興奮之情,言於意表。老年人歲數大了,真的在乎禮物🎁嗎?

總之,可憐天下父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娘想兒來淚雙流,找點時間,找到空閑,多倍伴一下老人這就是最好的禮物🎁。

㈢ 男方奶奶生日送什麼禮物好

讓睡眠更舒適的枕頭

老人一般都有頸椎疼痛問題,導致他們睡眠總是不好。對頸椎有問題的人來說,一款優質的枕頭有利於改善頸椎問題。這款助眠頸椎枕,能呵護頸椎,讓奶奶有個好睡眠。送奶奶一款有助於睡眠的、能緩解頸椎疼痛的枕頭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四款質量非常好的枕頭,有了它,你的奶奶一定能夠睡個安穩覺了。

舒緩筋骨的按摩器具

年齡大了都會有腰酸腿疼的毛病,一款合適的按摩儀能夠很有效地緩解奶奶的身體酸痛。老人最好是使用哪種旋轉揉捏的按摩器,這種按摩器模擬人手,通過揉、捏、按、敲等方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緩解肌肉疲勞。全方位按摩體驗,可自動調節角度,讓奶奶體會全方位的舒爽按摩。將這款按摩儀送給奶奶是對她健康的關心。

牛角木梳在你為奶奶梳頭時,能夠對她的頭皮進行按摩,保護她的頭發。收音機的聲音很大,即使耳朵不怎麼好的奶奶也能聽得很清楚。搖搖椅是老人比較喜歡的東西東西之一,結實耐用,坐上去非常的舒服。

人到老年,都希望自己能夠樂享百福,長命百歲。送奶奶一款這樣的百福「福字」手鐲,正好能夠表達「福如東海」的祝願,願奶奶福運不斷,身體健康。

珍珠項鏈是老年人最好的飾品伴侶,珍珠項鏈富含多種元素,長時間佩戴能夠深入肌膚,對皮膚有很好的保養作用。

像奶奶這種年紀的老人都會對一些戲曲比較感興趣,或許奶奶還能唱上兩句呢。送一款老人專用的唱戲機給她就非常合適了,聽戲唱戲都能用得上,豐富奶奶的業餘生活。

㈣ 清代建築紋飾上是不是摻入了滿族風格

滿族風俗——節慶

搜索:大清帝國·評論0條我要評論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31日,太宗皇帝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而後,把每年的陽歷12月3日定為'頒金節'。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滿族風俗

滿族婦女是腳穿旗鞋,身著旗袍,頭帶旗頭;滿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長袍,只是長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馬甲)。

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綉或穿珠加以裝飾,因鞋底平面呈馬蹄形,所以得名;還有一種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狀,稱為「花盆底鞋」;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旗鞋以平木為底,稱為平底綉花鞋,亦稱「網雲子鞋」。滿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綉花,而襪子多為布質,襪底也納有花紋。

男式旗鞋是滿族及愛新覺羅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獸皮或家畜皮製成。幫底相連,形狀前平後圓,口方,前臉上聚皮納褶,四周安有六個小耳,穿皮條或麻繩系緊。冬季鞋內放兀拉草,輕便、暖和。貴族則穿靴,上朝穿方頭朝靴,平時穿一種薄底短筒輕便靴,俗稱「快靴」,也叫「爬山虎靴」。還有一種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幫、圓口或方口式,鞋臉上鑲著皮條製成的單梁或雙梁。

旗袍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也有圓領的)捻襟、窄袖(也稱箭袖、馬蹄袖)扣絆、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方便,後成了區分等級的標志。皇族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不開衩的袍,俗稱「一裹圓」。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坎肩(又稱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有單、夾、棉、皮等幾種。滿族獵戶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邊鑲有彩條。另外,滿族坎肩的樣式也很多,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還有一種多紐扣的馬甲,稱為巴圖魯坎肩。坎肩也正是以這種獨有的魅力,流傳至今,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服飾。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滿族人的發式是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式」,

這與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辮發垂肩,留腦後發」有一定承襲關系。滿族婦女「辮發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即將頭發夾於頭頂,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以高髻為尚。再將後面余發成一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式發展而來的。

滿族男子一般戴禮帽。大凡禮帽,一般都在頂珠之下裝有短翎管,用來佩飾羽翎。日常滿族男子戴的,還有圓形瓜皮便帽。

濃郁的滿族風情滿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圍獵為生而又能歌善舞。長期的野外勞動和簡單的生產方式,形成了東北人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這種性格的長期沉澱,使滿族音樂旋律儉約、朴實,音程跳動稜角分明,節奏短促有力、富有彈性,呈現出熱烈歡快、質朴豪爽的風格。

因繁重艱辛的勞動急需鬆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滿族人民的喜愛並得以發展。滿族歌舞始於民間,用以自娛,始終保持其淳樸之風。

「渤海樂」的《新靺鞨》,「女真樂」的《鷓鴣》、《臻篷篷歌》,滿族民歌《出征歌》、《子孫萬代歌》等,後被宮廷用以典禮、祭祀、宴饗而日趨高雅化。如渤海樂舞成為渤海國、日本國的宮廷樂舞;女真樂舞用於大金朝宮廷;滿洲「莽式空齊」演變成清宮廷「慶隆舞」。

在東北廣大農村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反映滿族人民勞動、祭祀、游戲、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兒歌。其中有漁民號子《跑南海》、山歌《開山調》、牧歌《溜響鞭》、《挖人參》、《蠶姑姑》等;反映民間生活的有《巴音波羅》、《軲轆冰》、《喜歌》等;反映愛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紅絨線》、《煙荷包》、《十二月》等;游戲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內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婦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棗顆棵》;兒歌有《乾草垛插金刀》、《風來咯》等。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朴、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徵更為明顯。

滿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慶、節令無不歌舞之。歌與舞緊密相連,故歌舞音樂是其音樂的主體。

在豐富多彩的歌舞中,「莽式空齊」和「韃子秧歌」最具典型。

一、「莽式空齊」是滿族盛傳之傳統歌舞,「滿洲大宴會,主家男女,也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曰『莽式』。」「中一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謂之『空齊』。」由此觀之,「莽式」為舞,「空齊」為歌。

「莽式舞」之表演有九折十八勢,九折:起式、拍水、穿針、吉祥步、單奔馬、雙奔馬、怪蟒出洞、大小盤龍、大圓場。十八式:手、腳、腰各三式,肩、轉、走各兩式,鼓三式。

「莽式空齊」深受滿族人民喜愛,其喜愛之程度正如楊賓詩中所說:

「馬閑青草後,人醉晚風前,莽式空齊曲,逍遙二十年。」乾隆年間,被宮廷樂舞吸收後發展為「慶隆舞」。

二、「韃子秧歌」就是東北滿族秧歌。滿、漢皆有秧歌,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吸收發展。

滿族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表演者前有持傘燈似賣膏葯之人,後有扮演各式角色,手持圓木相擊對舞,以鑼鼓伴奏,歌舞更迭。

滿族民間歌舞還有薩滿祭祀樂舞和單鼓樂舞中之「抓鼓舞」、「腰鈴舞」、「太平鼓舞」、「銅鏡舞」及兒童游戲舞《笊籬姑姑》等。

清.何耳《燕台竹枝詞.太平鼓》雲:

鐵環震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

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

薩滿教和滿族面具

滿族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信仰和繼承著與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薩滿教。薩滿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歷史文獻《三朝北盟會編》中,它是女真語,意指巫師一類的人。

薩滿教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種原始宗教,產生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肅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滿族、蒙古、赫哲、鄂溫克、哈薩克等也都信奉薩滿教或保留一些薩滿教的某些遺俗。薩滿教原始信仰行為的傳布區域相當廣闊,囊括了北亞、中北歐及北美的廣袤地區。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遠古時代的人們把各種自然物和變化莫測的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本身聯系起來,賦予它們以主觀的意識,從而對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觀念,即萬物有靈。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風有「風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種動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風、雨、雷、電神等)、圖騰崇拜(如虎、鷹、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媽媽等)。

在薩滿舉行宗教活動的儀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鈴、銅鏡、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繪有各種神的圖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時候都刻繪有色彩豐富的神靈面具。這些滿族面具,無論是藝術價值、學術價值、民俗價值、文化價值都是彌足珍貴的。由於滿族薩滿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薩滿傳世珍藏,外人很難見到。

薩滿,被稱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他可以將人的祈求、願望轉達給神,也可以將神的意志傳達給人。薩滿企圖以各種精神方式掌握超級生命形態的秘密和能力,獲取這些秘密和神靈奇力是薩滿的一種生命實踐內容。

薩滿分為家薩滿和野薩滿。家薩滿作為侍神者,主要負責族中的祭祀活動。野薩滿(又稱大神)是神抓薩滿,即神靈附體的薩滿。神抓薩滿的活動包括醫病、軀災、祈福、占卜、預測等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滿族薩滿平時與族內普通人一樣,他們的服務是不取報酬的,也沒有超越他人的許可權,他們可以結婚生子。薩滿死後,所用的神器、佩飾、服裝等隨葬。新薩滿要經過挑選、培訓(滿語學烏雲),最後才能確定。

滿族薩滿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時使用。薩滿祭祀中,依照祭祀內容要求,模擬成各種動物或神怪。由於怕被死者或神靈認出,薩滿要戴上面具,並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臉。身穿薩滿服,腰系腰鈴,左手抓鼓,右手執鼓鞭,在抬鼓和其他響器的配合下,邊敲神鼓,邊唱神歌,充滿神秘的色彩。

青年滿學家王松林在黑龍江寧安地區調研考察時,發現寧安滿族文化傳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滿族薩滿面具圖譜。王松林的真誠、痴迷、執著打動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餘個滿族薩滿面具圖譜和25個滿族圖騰圖繪,作為滿族史料贈送給他。經過王松林的整理、繪制,滿族薩滿面具終於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稱為二十世紀末中國民間藝術的奇觀。

這次在沈陽滿族民俗博物館展出的100餘個滿族面具是經過挖掘、整理繪在神鼓上和木雕面具。滿族面具以反映女神為主,其形成時間大約為原始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滿族面具是薩滿教的活化石,其涉及歷史久遠,內涵豐富,神秘粗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為一種純精神的萬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懼感、自卑感逐漸消失後,就漫漫演變成娛樂工具。滿族面具由莊重威嚴的薩滿祭奉逐漸轉為戲劇娛樂表演。

在清朝,宮廷和民間已廣為流傳著瑪虎戲。「瑪虎」為滿語,即假面舞,或稱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獸革、龜蓋、貝殼製成。近世多用高麗紙、樺樹皮製成,再刻繪人、鳥、鬼怪臉面形象,或慈祥,或猙獰,千姿百態。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記述:「乾隆八年,更名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是為武舞;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是為文舞。」又載:「揚烈舞,用帶面具三十二人,衣黃畫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躍倒擲,像異獸。」文中所提「馬護」既「瑪虎」,亦指假面。又具《愛輝十里長江俗記》記述:瑪虎之愛耍者,並非只在清宮里,滿族民間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瑪虎戲。

滿族面具是滿族文化的稀世珍貴遺產,它不僅為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語言學、美術、戲劇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啟示,並開啟了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它也為旅遊和民間工藝美術提供了巨大的開發商機。

滿族的禮儀

滿族的人際禮儀習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禮節,也有受漢族影響,吸收一些儒教的「三綱五常」封建道德,當然還保存著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殘留。

(一)「尊老敬上」是滿族人禮儀的中心內容。

入關後康熙、乾隆皇帝數次舉行「千叟宴」,身體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滿族人無論是官宦士紳,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視為美德,成為家規族法的重要內容。

平日,同居的晚輩人每天早、晚都要給老人請安。長輩的教誨要洗耳恭聽,不能頂撞。與長輩同行,要隨從其後。進出門時,要先行幾步為長輩開門,並請長輩先行。在屋中,要長輩先坐。長輩說話,非得允許,不得插言。長輩外出遠行,要送出大門外,歸來要迎至大門。年輕人外出歸來,要先向父母請安,然後再回到自己房裡。

路途相遇,小輩須垂立路旁,讓長輩先走。吃飯時,要長輩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動筷子。食畢,長者先放下筷子,晚輩才能夠離席。過去滿族是「父子不同席」,現已改變。

媳婦對公、婆禮節最多,也最恭謹。如每天要早起做飯,還要裝煙、打洗漱用水、問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與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則有特殊地位,「可就食於翁姑之側」。

(二)滿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滿族人好賓客,信朋友,重感情。入關後的滿族仍沿此習。家裡來了賓客,必設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餚均是雙數,飲酒必以大盅,盡歡而止。滿族人守信用,答應朋友的事情,一定會千方百計去做。

山區里的滿族人家,難得有客人來到,更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幹活,房門也不鎖,路人或來客可隨意入門、喝水、吃飯,只是臨走時將門前箱內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這個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銘箱」。

(三)滿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見的禮儀形式有:見面禮、請安禮、告別禮等幾類:

1、見面禮

見面禮主要有叩頭禮、頂頭禮、抱見禮、執手禮、鞠躬禮、擦肩大禮等;

叩頭禮是小輩見長輩,過去平民見王公貴族,奴僕見主人時所行的見面大禮。叩頭禮有四種。一種是「一跪三叩」,一般對父母、主人或尊長;另一種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對父母、爺爺、奶奶和尊長;再一種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見皇帝時用;還有一種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過年小孩見尊長時用。

頂頭禮是久別重逢的老夫妻相見時的禮節。女方把頭頂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著老伴,右手撫摸老伴的後腦勺。

抱見禮,這是長時間沒見面的至親好友之間相見時的大禮。若是平輩之間,不論男女,雙方抱肩貼面;若長輩和晚輩之間見面,晚輩用雙手抱住長輩的腰,長輩俯身同晚輩貼一下臉,然後直身用手撫摸晚輩的後背。這也叫「抱腰接面大禮」。

執手禮應用較廣,長幼之間、平輩之間、朋友之間、親屬之間均可使用。古稱滿人「無作揖打恭之禮,想見幃執手」。見面的雙方各自伸出右手相執,虛攏但不握緊,如同現在的握手。

鞠躬禮,這是平日親朋之間相見的禮節。若是長幼之間,小輩要給長輩行鞠躬禮,或是平輩之間,對行此禮。

擦肩大禮,這是主人和客人之間常用的禮節。滿族人家經常無償地招待過往客人,客人臨走時,客人與男主人用一肩頭互相摩擦幾下即可。這就表示了客人對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見的朋友相見,也有行此禮。

2、請安禮

請安禮主要有;打千兒禮、跪安禮、蹲安禮、撫鬢禮等。

打千兒禮是男子常用的請安大禮。也叫「單腿跪」、「扛肩膀頭」。施禮時,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彈放下袖頭,然後左腳前移半步呈前屈狀,右腿後退半步呈半蹲狀,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頭頸與上身略向前傾,口稱「請阿瑪安」「請額娘安」等。禮畢恢復直立。

跪安禮也叫「跪拜禮」,這是男子的請安禮。跪拜者垂手低頭來到受禮者面前,雙手扶住雙膝,雙膝跪地後口稱「給某某請安」,隨著話音落地站起,走到側面站立。

蹲安禮也叫半蹲禮,這是女子對長輩請安禮。行禮者站在受禮者面前,雙腳平行,雙手扶膝,隨即一弓腰,膝蓋略彎曲如半蹲狀,嘴裡念叨「請某某大安」。

撫鬢禮是平輩女子之間,日常相見時互相請安的禮節。相見的女子以右手撫摸三下額角,同時向對方點幾下頭,眼睛看著對方,以示問候。受禮者同樣以撫鬢禮回拜。

3、告別禮是社交禮儀中的重要內容,主要有打橫、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

打橫又叫退步打橫,是客人走時向主人行的告辭禮。一般客人走時,主人要送至院門外,客人與主人告辭時,回身退後一步,雙手貼身橫走一、二步,然後向主人點頭,表示與主人告辭,主人抱雙手點頭表示告辭。

告別禮中的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與見面禮節相仿。滿族生育習俗

滿族的生育觀,舊時有重男輕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為福。生男孩,則在房門左框上掛一木製小弓箭;若生女孩,則在房門右框上掛一條或紅或蘭的布條此謂「他哈補釘」。這個儀式稱之為「懸弓掛帛」。

「落草」。生兒落草是滿族生育習俗。婦女懷孕,被認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為保護胎兒的正常發育,對孕婦有許多清規戒律,如:不準坐鍋台、窗檯、磨台;不準進產房;不準祭祀祖先和參加別人的婚禮;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鹽和醬,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規矩之繁多,往往給產婦精神上造成很大壓力。產房一般不設在西屋,不能將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婦生產前,要把炕席捲起,在土炕上鋪上穀草,讓孩子生在穀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稱「落草」。

滿族生育還有「采生」和「開奶」之說。嬰兒看到的第一個外人被稱為「采生人」,意為采生人將對嬰兒產生影響,有的還被認為乾爹干媽。開奶,是請多子女的婦女給嬰兒喂第一口奶,意謂消災無病好養活。

「洗三與打聰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進行「洗三」,將一個兒女雙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稱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銅盆給孩子洗熱水澡,邊洗邊嘮叨:「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最後用一根大蔥打三下,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說完,孩子的父親將大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齊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辦滿口」。嬰兒滿月,要舉行上索儀式,宴請親友。上索,即將「子孫繩」請出,一端栓於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門外,栓在早以准備好的柳枝上,然後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生男孩則在索繩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則栓上「他哈補釘」。親友都來祝賀、饋贈禮品,多是送長命鎖等

「掛悠車」。滿族人生第一個孩子,滿月時,姥姥家要給孩子蒸「河咧」(長蛇型的面駒駒),俗謂吃了可多生發。其舅父在這天要送給一個悠車,並親手掛起來。悠車以經人用過的為佳,俗稱「養活孩子吊起來」。親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鈴鐺等玩具。如嬰兒哭鬧,要邊推悠車,邊哼「悠悠調」。如《月兒圓》悠悠調這樣唱到:

月兒圓,月兒大,月兒已在樹上掛。

小妞妞,別哭了,額娘領你找阿瑪。

船兒搖,別害怕,長大嫁給漁老大。

魚皮鞋,魚皮襪,魚裙魚襖魚馬褂

……

做滿月,女客將兩個饅頭合在一起,拿著讓產婦咬一口,謂之「滿口」。從這天起,產婦要增加飲食,沒有什麼禁忌了。設宴招待客人,以長面條為主款待客人,意謂綿綿不斷健康長壽。

「抓周」。孩子周歲時已初懂人事,傳說這一天可以測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滿族人多有「抓周」習俗。嬰兒滿周歲之日,其家人將紙筆、書冊、弓箭、頂戴、樂器、煙酒、賭具等,放在炕上,讓嬰兒去抓。據說抓到什麼,將來就要干什麼。

給嬰兒「睡扁頭」的習俗,是滿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讓嬰兒枕著裝有糧食的小枕頭,這叫「頭枕糧倉」,日後大富大貴,並叫嬰兒仰面躺著,日久天長,把嬰兒的後腦勺睡得又平又扁。同時,嬰兒後背也睡得扁平、肩寬,滿族人認為這樣是美觀。滿族姓氏與家譜

姓氏是不同血緣集團相互區別的符號,不同的姓氏表示著不同的家族。滿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滿族的姓氏形成於氏族社會,是表示血緣關系的稱謂,稱之為「哈拉」。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隨著人口的繁衍,原來同一哈拉穆昆內就派生多個哈拉。所以,滿族逐漸形成眾多的哈拉(姓氏)。

滿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記載了646姓,又記譜外33姓,加起來有679個姓氏之多。

綜觀多音節滿族姓氏的來源,可分為三大類:

1、以地名為姓。

以所居地名為姓氏如:完顏、瓜而佳、鈕鈷祿、舒穆祿、寧古塔、烏蘇、愛渾、薩哈拉察等等。

2、借用漢族姓氏。

在滿族六百餘姓氏中,有馬佳、佟佳、黃佳、齊佳、董佳、楊佳、鮑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頭一個字,其與漢族姓氏多麼相似,來源於漢姓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考慮「佳」「家」同音,則變成馬家、佟家、黃家、齊家、董家、楊家……,這些滿族姓氏借用了漢族姓氏是無疑的了。

3、隨意取姓。

形成滿族共同體的某些血緣集團取姓氏時,有很大的隨意性。例如:

西林(覺羅)——精快之兵

阿哈(覺羅)——奴僕

額爾吉——俘虜

多爾袞——獾子

葉赫——盔頂托子、白麻

圖門——萬

布希——無毛鹿皮

……

總之,滿族的姓氏有著自己的民族特點,後來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多音節姓氏,而冠以漢字姓氏,皆為單音字。

例如著名的滿族八大姓: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納喇氏、鈕鈷祿氏。改成漢字姓為:佟、關、馬、索、齊、富、那、郎。

滿族多音節姓氏逐漸改為單音節漢字姓氏,一般是根據其多音節中第一音節漢字諧音的形式出現,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節姓氏的滿文字義為單音節姓氏,如:愛新覺羅——金;圖門——萬;寧其古——劉(六)等。

後氏族繁衍,分支漸多,或取不同漢姓間或有之。如清末民初,愛新覺羅氏嗣分衍,所取漢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趙、羅、艾、德、洪、依、海等。

滿族人的命名,在其入關前,有著強烈的隨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為人的名字,信手拈來毫不考慮。如:

多鐸——胎。努爾哈赤十五子。

阿敏——後鞍橋。舒爾哈齊長子。

費揚古——最小的兒子。

岳托——獃痴。代善長子。

似此等等,在滿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關後,滿族人取名字漸習漢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輩分規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義。這方面例子極多。

3、以數字為名。如:四十一(多鐸六世孫)、六十八(阿拜五世孫)。

4、崇佛取名。如:普照、鐵保、觀音布等。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家族的譜書即是一個家族的歷史。國史難以巨細無遺,家史則能細致入微,正可國史、地方誌的不足。因此,家譜同史、志一樣,有一定的「資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會活動基本單位是「穆昆」氏族組織。到了努爾哈赤時,開始逐步以牛錄代替「穆昆」,成為社會的基層組織。清八旗制度確定後,原來的哈拉穆昆組織迅速分化,被固山牛錄(八旗組織)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職的承襲,都需要宗譜作憑證,所以記錄家族血緣關系的譜書顯得尤為重要。

在清代滿族幾乎家家修譜,是滿族家譜的鼎盛時期。滿族修譜曾出現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康乾盛世,這正是國家安定、經濟騰飛、人民安居樂業的反映。第二次是在嘉慶年間,當國內戰亂平靜時,人們盼望大清王朝的中興,因而修家譜又出現高潮。第三次修譜高潮出現在清晚期光緒年間,人們的心理與第二次相同。第四次高潮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者鼓吹滿蒙自治,建立傀儡政權時期形成的。現在,新修譜書已成風氣,許多滿族人家用家譜記載家族歷史,並用家譜對青少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

一般滿族家譜,分為兩種。一種為編撰成冊的稱為譜書。一種為只記宗族中本支世系或本始祖下的幾支後裔的名單稱譜單及專用於春節期間祭祀的宗譜單。滿族譜單,一般是寫在高麗紙上的,或是寫在白細布上的,還有寫在牛皮上的。較多的一種摺子式的家譜叫譜折。譜書記載的內容較為豐富,一般有如下內容:1、譜序;2、宗派;3、世系源流;4、家法家規;5、祭祀規則;6、文牘(遺囑、契約)等;7、人物傳;8、大事記;9、圖譜;10、譜注等。

譜書中的宗派篇,即行輩排字歌,俗稱「范」字,是譜書的主要內容?/pre>

㈤ 老太太穿馬甲露一手 是什麼意思 褒義還是貶義

是貶義詞。

㈥ 滿族的主要節目,聚居地點,著裝特色,飲食習慣

滿族
1、主要節目: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2、聚居地點:中國東北、河北、內蒙古、新疆
3、著裝特色: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入關以後,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
4、飲食習慣:滿族飲食品種繁多,風味獨特。滿族烹調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薔蒿、蒙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廉、漳、豹、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之「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滿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東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據說狗救過滿族始祖的命,所以滿族人對狗有特殊的感情。

㈦ 誰能給我一下比較全面的滿族歷史和文化

歷史源流
新疆的滿族人口約13936人(1995年),集中於烏魯木齊、伊犁、昌吉、哈密、奇台等地,主要與漢族混居。滿族本稱滿洲,屬東胡的一支,發祥於白山黑水之間,其族源可上溯至周代的肅慎,漢代為挹婁,地北朝埋藏為勿吉,隋、唐時期為革未革曷,五代、宋、遼、金、元朝時期為女真。明代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諸部,建國號為後金,明崇禎八年(1635)皇太極廢除諸申(女真)舊號,定族名為滿洲,辛亥革命後稱為滿族,這就是滿族之名的由來。因滿族皆入旗籍,因此又通稱之為旗人。
服飾飲食
滿族的服飾發式,直接承襲了其先世女真人的特點,辮發左衽乃其古老的歷史傳統。滿族入關後,生活習俗有許多改變,逐漸漢化。滿族無論男女,常服皆穿袍服,滿語謂之「依介」,俗稱旗袍,喜用綢緞製作。分單、夾、棉、皮四種。這是一種直身窄袖、左衽、圓領口、釘紐絆,長至膝下的袍服。由皮裝演變而來,適宜於騎馬。女式旗袍更為講究,一般領口、衣袖、衣襟緣都有綉花裝飾。老年男子還喜穿一種有褲銅無襠的套褲,既保暖又靈便;滿族男子著靴;女子盛裝時著旗鞋,木質高閽,前方後圓,稱為「馬蹄底」或「花盆底」、「寸子」鞋。平時則穿綉花布鞋,以素麵為忌。另外滿族不分男女都喜歡佩戴荷包,這是由古代女真人出獵時所攜飯袋演變而來,男女側重戴不同,男子戴於腰帶兩側、女子掛於大襟之上。
滿族本為狩獵、游牧民族,早期每餐必有野味,人主中原後,改以粟麥為主。主食為麥面,兼以雜糧。傳統食品中最具特色的品種是類似糕點的「餑餑」。品種有豆面餑餑、薩其瑪等,製作精美、風味獨特、品種繁多。其粥飯有小米飯、黃米飯、豆粥、八寶粥。其面條吃法有別於漢族,澆面的鹵不勾汁,而是清湯羊肉面。另有一種「酸湯子」的傳統食品,是以各種葉菜在面湯中發酵製成,作湯食食用。在主食上的特色的食品,如油瓤凶子、雙合餅子、葫蘆油果等。肉食以豬、羊肉為玉,尤喜食豬肉。「火鍋」是滿族傳統主菜,多於喜慶這日食用,品種很多,視原料不同,名目也不同,如白內火鍋、三鮮鍋、什錦鍋等。純以羊肉為原料的火鍋,就是全國聞名的涮羊肉。滿族還喜野味,野豬肉、野兔肉被為待客佳餚。滿族人民不重飲茶,但喜喝酒,且吸煙成風。
婚姻家庭
滿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嫁儀式繁多,須經過訂婚、迎娶、合巹幾個程序。
滿族稱孩子降生為「落草」,孩子一生下來,是男孩則在門右上首掛小弓,是女孩掛紅布條。三天後用艾葉灸孩子頭頂、肚臍、腰、背,祝願孩子免生災病。有艾葉煮水洗浴,叫「洗三」。滿族有給孩子戴「迷魂鎖」的特殊習俗。男孩生下來將一布制小袋戴於小孩腿上,三天後行祭宜開鎖禮取下,由老人祝福後掛於祖宗板的鎖繩上,實即滿族所供奉之「媽媽口袋」。女孩則戴於脖頸上,直到婚前才行開鎖禮取下,掛於鎖繩上。生子百天,俗犯法「過百祿」,親屬要給孩子送禮物,舅母、姑母、姨母每家送一個環形饃饃圈,叫「護練」,由幾位老人將「護練」抬起套在小孩脖子上,然後取下、掰成小塊、荼給過路行人,祝願孩子長命百歲。滿族習俗常特製一裝糧食的的小枕給嬰孩枕,以使腦後扁平、以此為美。
宗教信仰
古代新疆滿族信仰薩滿教。薩滿教主張萬物有靈,以薩滿作為人靈交通的倒霉。崇拜的神靈包括自然神(如山神)、動物神(如馬王)、祖先神以及人間神(如關帝)。宗教信仰主要通過家祭的形式體現。這種家祭是家庭祭祀以祖先神為主的各種神的薩滿祭祀活動。滿族還信仰佛教。由於歷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僅次於滿族,且滿蒙允許通婚。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僅次於滿族,且滿蒙允許通婚。故而,蒙古族信仰之藏傳佛教(喇嘛教)很快傳入滿族中。另外,漢傳佛教對滿族也發生了影響。
文化藝術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系滿-通古斯語族語支。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努爾哈赤命令額爾德尼、噶蓋二人在蒙古文基礎上創造了滿文。這種文字豎書連寫,無圈點,語音區分不清,稱之為「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1632年(崇禎五年)皇太極又命達海加以改進,加了圈點,規范了字母,區分了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滿文原著和譯著多達幾千部,著名的有《尼山薩滿》、《御制五體清文鑒》、《通鑒》、《大藏經》、《水滸傳》、《三國志演義》、《長白山志》、《四書》等著作。清軍入關後,滿族大多已改用漢語。
滿族人精於經學、詩文、書畫者,代不乏人,如雍正朝詩人阿克敦、乾隆重皇帝等。
滿族民間文學也很豐富。其中有像「天地層、地震魚、世界樹」這樣的創世神話;也有通俗的民間婚嫁、喪葬時唱的歌謠,還有寓意深刻的諺語。滿族能歌善舞。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歌舞是「莽勢舞」。
風俗習慣
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請安禮 ,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女子行叩頭禮如男子,也有三、六、九之數,唯不挺身垂手。平時交往,男行「抱見禮」、「擦肩禮」;女行「拉手禮」、「舉手禮」。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尊崇鴉、鵲、狗的習俗。滿族先世實行火葬。至乾隆時由於戰事漸熄,加之受漢族影響,遂由火葬過渡到土葬。
娛樂活動
滿族節日最具民族傳統的是頒金節,即農歷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頒詔廢除女真舊名,定滿洲為族名,現在這一天就成了滿族命名紀念日,「頒金」系滿語,有「誕生」和「生機勃勃」之意。其它節日多同於漢族,具體形式有所不同。
新疆滿族承襲了其先世游獵的傳統,每逢秋冬之際駐防八旗官兵多舉行圍獵的傳統,每逢秋冬之際駐防八旗官兵多舉行圍獵,名曰「打圍」。它既是生產活動、又是體育運動,更是一種軍事訓練項目。其它娛樂活動有踢形頭、抽陀羅、改綳綳、跑滿城、老鷹抓小雞等。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漢代稱「(扌邑)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 革末)、(左革歇左)」,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16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6 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 ,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由於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
滿族主要從事農業。散居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和文化科學事業。在歷史長期發展進程中,滿族同胞對祖國的締造和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莽勢歌舞
滿族在歷史上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時,滿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長安見隋文帝 「高祖(文帝)厚勞之,令宴飲於前,使者與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戰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後裔女真人有這樣的習俗:女子成年後,行歌於途,歌唱自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尋找伴侶。到努爾哈赤興起後,也繼承了滿族能歌善舞的傳統。每逢佳節、喜慶、 婚嫁筵、出征、凱旋、祝壽、祭祀等都要歌舞盡興,其 中「莽勢舞」最具代表性。這種民間舞多在新歲和喜慶之日跳,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成雙對舞,旁人拍手而歌,以擊堂鼓伴奏。莽勢舞進入宮廷後,由自娛性舞蹈變成表演性的慶典舞,改名為慶隆舞,場面壯觀、規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箏等 樂器的就有60多人、伴唱的13人、舞蹈者58人。 服飾有嚴格規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壽字袍豹皮褂、伴唱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黃畫皮套、黑羊皮套,朝服等。並戴有各種假面具,做騎馬射擊等動作。這種舞多由滿族狩獵和戎馬生涯演變而來。此外民間還有「野人舞」、「笊籬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 薩滿舞」等。
滿族民歌也豐富多彩,如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風俗歌曲、兒童游戲歌和愛情歌。滿族人從小就在母親唱的「悠車曲」中長大,「巴補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補哇……」這首歌世代相傳,家喻戶嘵。滿族風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親路上的「官吹」,鬧洞房時唱的喜歌「拉空齊」以及喪葬儀式中的哭喪調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動聽。滿族民歌在大部是五聲音階,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至今在邊遠的滿族聚居區愛琿等地,仍保留著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族歌舞。同時,這一燦爛的文化遺產也受到重視,經過挖掘整理後的莽式空齊舞,又登上舞台,開創了滿族舞蹈藝術的新時代。
漫話旗袍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至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風味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開,磨成水面,再用布袋過掉渣滓,水面置桶里發酵,待到有酸味時,用漏斗或機器擠成面條狀,煮熟即可食用。有時發酵過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稱「臭米子」。在遼寧叫「左火右叉子」。東北城鄉,還設有「左火右叉」子館,專營 「臭米子」。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製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後蘸黃豆面搓拉成條狀,油炸後切成塊,再酒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 「打糕穆丹條子」。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糖蓉糕。這種 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饊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各領風騷,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落草」之俗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婦女臨產時,將炕席捲起,放塊石頭壓在席捲上,拿一些穀草鋪墊在炕上,將孩子生在草上,故稱「落草」。這種習俗帶有濃郁的狩獵民族古樸、粗獷的遺風。乾草既可防濕、又可以禦寒。
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掛木製弓箭,俗稱 「公子箭」。這並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紅布纏三支箭,預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後成為一名精騎著射的男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掛一塊紅布條,象徵吉祥。掛紅布條逐漸演變為產房的標志。產房不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闖入,還得做一碗湯送來,稱為「還奶」。小孩落生,要請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長得好的人第一個到產房,謂之「踩生」。據說誰踩的生,孩子長大後就象誰。
孩子生下第三天,請一位兒女雙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給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銅盆進行,內置槐樹枝、艾蒿、熱水等。老太太一手托著孩子,一手給孩子洗浴。邊洗邊唱:「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 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最後,老太太用一根大蔥連打三下嬰兒,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 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後,孩子的父親將蔥扔 到房上,親友們一起賀喜。
孩子滿月後,將懸於門上的「公子箭」和紅布條收 回栓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正中北側的子孫袋裡,旁邊供奉著「佛托媽媽」,是保嬰之神,滿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頭媽媽以求賜福。祭祀之時把子孫繩從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裡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婦女跪拜案前,眾人叩首。薩滿用柳枝蘸水灑向孩子頭部,又讓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驅邪,隨後取下子孫繩 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的頸上。過三天把五綵線收回貯在子孫袋裡。因五綵線稱為「鎖線」,因此此俗謂之「 換鎖」。
嬰兒滿月之後睡悠車,這是滿族育嬰的一個傳統方法。悠車用薄木板製做,長2 公尺、寬1 . 5 公尺,兩頭呈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樑上,離地面有一定距離,將孩子放在悠車里。嬰兒哭則乳之、不哭則搖之,十分輕便,母親還可以干一些家務活。滿族人家生第一個男孩,悠車由姥姥家贈送。
為了避免孩子翻動從悠車上掉下來,也考慮孩子長大後射箭胳膊平直,騎馬腿的位置端正,便將孩子胳膊肘、腿膝蓋、腳脖處用帶子捆綁起來,孩子動彈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滿族少年身體多健美,很少駝背彎腰。滿族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裝枕頭,枕在孩子頭下,俗稱「睡扁頭」。

㈧ 假如你有一個不裝錢的錢袋的作文600字作文

每當我看到這個錢袋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慈祥的面孔、粗糙的大手,她就像我媽媽一樣關懷著我——她就是我的老奶奶。

看到那個零錢袋,我就能想起來我的老奶奶,它對我來說,十分珍貴!

在我九歲那年,我有了「錢有用」這個道理。那時我開始有了零花錢,多半是爺爺和奶奶給我的。我的零花錢多了起來,但隨之問題就來了——這么多錢,往哪放呢?放抽屜里,爸爸媽媽「沒收」;放一個隱藏的地方,怕忘,萬一連自己都找不到了怎麼辦呢?我只好自己偷偷放在口袋裡,小心翼翼地保管著。

有一次回老家去老奶奶家玩的時候,老奶奶發現我口袋裡一直在往外「吐」錢。老奶奶看見了說:「要不我給你縫一個錢袋吧!」我欣喜若狂。從那以後,每天早上我都能看到老奶奶起早貪黑地為我縫制錢袋,爭取在我回去之前把錢袋縫好。

一天晚上,我看見老奶奶在昏暗的燈光下為我縫制錢袋。外面刮著呼呼的大風,老奶奶只穿著一個棉馬甲,戴著老花鏡。她縫著縫著突然不小心用針扎破了手指,我趕緊緊跑過去給老奶奶拿創可貼,我給老奶奶貼上創口貼的時候,老奶奶笑著對我說:「沒事兒,一點小傷而已,不要緊。」我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突然覺得,零錢袋還是不要了吧,老奶奶太不容易了!但不知怎麼回事,我卻一直說不出口。

在我們上車的最後一刻,老奶奶一路小跑著,手裡拿著一個花布袋遞給我,裡面裝著一些零錢。在接到錢袋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所以每當我看見這個袋子時,就會想起慈祥的面孔、粗糙的大手……那是老奶奶對我的愛。

這個袋子我會永遠地珍藏著。

㈨ 特價老太太馬甲廣告語

1,寬松大套,青春又活力。2,老年人的青春,不顯老,3,高質量特實惠,居家外出必選。4,款式多樣,不同花色隨便選

與棉馬甲並非老太太的專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色皮衣夾克配什麼褲子 瀏覽:402
穿羊褲子後下體癢為什麼 瀏覽:800
深軍綠色裙子配什麼上衣好看 瀏覽:899
很寬松的褲子衛衣風格叫什麼 瀏覽:312
卡其色羽絨服搭配鞋子好看 瀏覽:901
身高171體重110穿多大羽絨服 瀏覽:279
很多米老鼠的褲子是什麼牌子 瀏覽:148
中年秋外套女裝外套 瀏覽:335
veromoda羽絨服怎麼洗 瀏覽:827
白色羽絨服拉鏈變黃怎麼辦 瀏覽:50
黑色的褲子容易洗白 瀏覽:519
仿兔外套掉怎麼辦 瀏覽:535
一件兒童t恤多少錢 瀏覽:805
二尺二腰圍穿多大褲子 瀏覽:530
她脫下外套瞬間 瀏覽:922
廈門校服出售 瀏覽:911
海口市校服廠聯系電話 瀏覽:383
買皮衣時尺碼怎麼確定 瀏覽:632
白色牛仔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143
校園校服帥哥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