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裝行業的特點
1、產品生產周期短
服裝產品的結構相對簡單,而且流行周期短,這就使得無論是企業自行設計的服裝產品,還是客戶訂單上的產品,都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出來。
2、勞動密集
多人協作、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使得服裝產品必須由多名工人、經過多道工序製作出來,其中還有一部分手工的勞動,因而產品質量受個人的影響較大。
3、面輔料經常變化
同一類的面輔料,其加工性能也會稍有變化,不同類的面輔料變化更大。但因為時間緊,加工時往往會忽略這種變化,採取相同的生產工藝參數,從而影響到產品質量。
(1)中國男裝自主品牌發展的四大特點擴展閱讀:
由於市場的開放,出口紡織品數量的增加,現行標准已不能滿足產品質量和市場變化的要求。大多數的合資企業、獨資企業以及有出口任務的企業,採用協議標准,按供需雙方的協議合同考核和驗收產品。而習慣於依賴國家標准或行業標準的企業,聲稱沒有標准制約了企業的產品開發。
縱觀國內紡織品市場尤其是製成品和服裝市場上涌現出的很多被消費者認可的名牌產 品,其生產企業無一不是執行嚴格的技術標准和檢驗制度,無一不是採用優於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企業內控標准。
名牌產品是以優良的產品質量為基礎,以高水準的標准為支撐,這些共識和實踐對促進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 自主品牌的發展意義
1.品牌是企業開拓市場、佔領市場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站在市場的角度看,品牌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從產品的角度看,生產的技術、工藝和質量決定和產生產品的價值,而品牌則可以使產品產生更大的附加值,即超價值。以美國市場上暢銷的芭比娃娃為例,美國市場上銷售的芭比娃娃,基本上都是中國內地的工廠生產和加工的。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的平均售價為10美元,而我們的平均出口價僅為0.4美元。這就是質量價值和品牌價值的驚人之比。
2.品牌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商品在質量和價格競爭中存在的對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弊端,使消費者在市場品牌的價值面前實現了商業和消費上的人人平等,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消費者的消費利益和消費權利,是市場經濟公開、公平、公正這一優越性的充分體現。
3.品牌還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要想知道這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究竟如何,看看其擁有多少國際知名品牌便可一清二楚。這被認為是考察一個國家競爭力最簡單、最有效、最直觀的方法之一。同理,這也同樣適用於對一個地區經濟競爭力的考察和了解。如果說質量是產品的生命,那麼品牌就是企業的生命。質量體現在產品上,而產品和企業則必須聚焦在品牌上。
4.品牌有時代表的不僅僅是企業的信譽。有些國際知名大品牌的背後還隱含著國家、民族、社會甚至是政府的信譽。國際知名大品牌中不僅包含商業和經濟因素,更有文化和地緣政治甚至國際政治的因素。對此,我們要有明確而清醒的認識。在我們進行品牌培育、發展和創新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以此確定我們發展的正確方向和准確定位,從容應對來自外界的挑戰和沖擊。
3. 中國的服飾的特點是什麼
1、春秋戰國時期
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2、秦漢時期
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3、隋唐時期
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
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
4、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
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男服服飾: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女服服飾: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5、元代
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
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
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6、明清時期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
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7、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
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4. 中國服裝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2020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新冠病毒突然爆發,全國上下人心惶惶,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為響應國家戰「疫」策略,大家不得不宅在家中。國家經濟發展開始緩慢,今年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
服裝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型產業,在我國宏觀產業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服裝產業鏈包括原材料、紡織印染、服裝廠加工生產和服裝零售四大環節。疫情的原因使得消費者購買能力下降,導致市場需求量迅速減少,大量的服裝線下門店銷售業績幾乎為零,只能被迫關店,生產企業面臨資金周轉緊張,經營受阻難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服裝行業提前進入了淡季。
特殊的2020年已經走完了一半,未來服裝行業又將迎來哪些發展趨勢呢?
一、服裝產業將加入智能科技元素
如今的服裝行業電商成為了主角,隨著時代的發展,之後將會有更多高新技術的出現運用到店鋪中,例如刷臉支付、3D試衣鏡子、互動電子大屏等。服裝工廠也會有機器人的加入,但機器只能代替製造無法進行設計,意味著以後將會有許多服裝設計師的出現。
二、服裝個性化需求增加
服裝行業已經從產品匱乏階段發展到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階段,消費者不單單滿足於產品單一的質量,更多的想要品牌帶來的附加值。以95後為代表的潮牌服飾異軍突起,個性化需求將會隨著人們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越來越趨勢化。表達訴求、肯定核心價值以及滿足孤獨屬性,將會是下一個服裝業的紅利藍海。
三、可持續時尚將逐步成為主流
服裝紡織行業是僅次於石油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環境最嚴重的行業,為了環境和勞工的保護,將會對紡織服裝領域越來越重視。現在行業內對於面料的開發,都非常重視對自然資源的能耗,因此從設計到製造過程中,注重對環境保護的服裝更受歡迎。
四、線上線下相互依存
越來越多的服裝店將會開啟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的購買模式,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當屬優衣庫,憑借多渠道線上線下打通的銷售模式,多次獲得雙十一服裝類的銷售冠軍。
五、消費者購物體驗感至上
在消費者為核心的時代,服裝企業要學會快速聚集粉絲,想要顧客對於一個品牌產生依賴感,除了產品質量過關之外,舒適的購物體驗是另一重要因素,服務好顧客才能真正地留住顧客。
我是老趙,一個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生意人,以上是我對於中國實體服裝行業的一些觀點,文章不足之處歡迎多多指教。
5. 中國服飾的特點
中國服飾的特點:
1 時代性,各具有該朝代的特色
2 實用性,注重實際和應用
3 文化性,文化對著裝心理、審美觀念有重要影響
中國服飾經過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的發展演變,當中面臨著蛻變和再生的考驗。蛻變並不意味著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以每個時代獨特的服飾存在著,各自有其特色。社會形態決定社會意識。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是各朝代的經濟、政治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的發展。而服飾的變化與發展,就是文化發展的體現。
6. 商務男裝的特點是什麼
商務男裝是指從事各種商務工作所需的具有權威、端莊等性質,能符合商務嚴謹、莊重等氣氛的著裝服飾,屬於職業裝范疇,但與傳統有工作針對性的各種工服性質的職業裝有明顯的區別。根據穿著場合可分為:日間商務裝、商務晚宴裝。
在商務活動頻繁的今天,也許全世界都受了矽谷服裝風格的影響,人們開始厭倦舊有的千人一面的西裝、領帶、公文包的標准商務男裝,現在的商務男裝逐漸擺脫了以往嚴謹的西裝領帶的形象,而融入了更多互聯時代的風格,正所謂「輕松」上陣。
純真、自信、輕松與寫意是今年春天商務男裝的風格,靜與動的合理結合,輕松而多樣的款式、款型上趨於簡單和流線型,在細節的處理上更加親和,將給傳統的商務正裝帶來新的活力,也在細節和面料上體現著裝者的活力、自信與良好品位。
(6)中國男裝自主品牌發展的四大特點擴展閱讀:
傳統的商務裝,具體到幾粒扣子、幾個口袋以及袖口長度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聽起來就令人頭大。在早已拒絕墨守陳規的今天,成功男士們早就以打破一切、顛覆一切為己任,因而商務裝休閑化的風潮也是風起雲涌。
不管你是一位需要經常出席商務活動的成功男士,還是身負為男友或者先生挑選合適服裝「重任」的女士,都希望塑造一種能體現個性與自信、積極並親和力較強的新商務男士形象。
7. 中國男裝品牌的定位和特點
這些都是廣告效應的,有實力的是七匹狼,不過是運動系列的為主,其他基本上是商務裝,不太適合各個場合,我感覺現在流行是休閑裝。國內很多牌子都不錯,雖然名氣沒有那麼響,但是做工質量 設計都是不錯的。你可以去網路或者是阿里巴巴搜索:gordral看看。
8. 男裝的發展
我國男裝行業增長一向穩健。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男裝零售總額首次超過美國,達到2067.8億元,截至2011年已突破達3900億元,遠遠超過品牌女裝的市場表現。隨著休閑潮流滲透到正裝領域,商務休閑裝更是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好時期。預計未來五年內,商務休閑裝將能實現每年22%的速度增長,在男裝市場中的份額將達到近20%。
無論如何,上述各區域代表性企業近幾年通過品牌運作與渠道的快速拓展,已在我國男裝市場上嶄露頭角,並逐步成為國內男裝市場上的核心力量。
從國內外男裝的競爭態勢來看,男裝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體現在:品牌推廣能力、供應鏈整合能力、門店拓展能力以及企業管理能力等幾個方面。其中,品牌延伸和精細化終端運營是男裝品牌實現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提升市場地位的關鍵因素。 服裝由最初的保暖禦寒,到後來的美觀大方,再到追求品牌感,追求時尚度,再往下發展就是有機和健康。
有機服裝這個概念就這樣出現了。它以全天然環保有機材質為生產原料,生產工藝保證低碳無污染或低污染。這樣生產出來的衣服可以保證材質中不含有任何化學元素,及一些對皮膚有害元素。全部追求純天然的,無公害。 是以服裝功能為前提的技藝設計。服裝設計要素包括:色彩、款式、質感等三個方面。服裝設計過程是對服裝進行藝術造型並用織物或其他材料加以表現的過程。
服裝設計包括:
①收集資料、構思,按產品要求(美學、技術與經濟方面)繪圖;
②選定設計方案,研究服裝用料;
③樣品製做;
④審查樣衣(形式、衣料、加工工藝和裝飾輔料等方面);
⑤製做工業性樣衣和制定技術文件(包括擴號紙樣、排料圖、定額用料、操作規程等)。
9. 中國男裝有哪些特點
中山裝,這是我目前知道的中國男裝唯一一個跟外國可以稍微區別的服裝,當然,這衣服也是根據日本高中校服改的,所以總結起來就是,中國沒有中國特色的衣服,在衣服方面中國完全和世界接軌。
10. 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有哪些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
依託內蒙古全區花季旅遊活動,在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烏海市舉辦了分站預賽,呼和浩特、呼倫貝爾、赤峰、烏蘭察布等盟市結合本地旅遊活動組織了預賽。
共有內蒙古全區12各盟市的152支代表隊參賽,甘肅、青海、新疆、雲南等省區也派出4支代表隊參賽。活動還邀請了蒙古國和俄羅斯布里亞特、圖瓦、卡爾梅克4支國際表演隊參賽,參賽和表演人員達1500多人。
多場分站預賽不僅讓內蒙古各地優秀蒙古族傳統服飾獲得高頻次的曝光,也為大賽評審方向、標准上提供了更多參考。
「昨晚評審組連夜審閱各參賽隊服飾樣片,覺得今年參賽隊伍水準很高,准確把握住了蒙古族服飾的『根』和『魂』,」擔任總決賽評委主任的蘭英說,蒙古族服飾大賽最重要的是了解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否則創新就失去了文脈。
只有準確把握時下流行元素,才能讓蒙古族服飾變成穿在身上的「流行文化」,真正起到傳承、保護蒙古族傳統文化的作用。
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已在內蒙古成功舉辦了14屆。該活動也吸引了各地的參賽隊伍不遠千里參與其中,成為國內外蒙古族服裝服飾文化展示宣傳、學習交流的重要舞台。
「呼倫貝爾市今年共有18支參賽隊和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三支表演隊共計275人,320套服裝服裝參加,是歷屆以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
呼倫貝爾市旅發委促進科包艷梅介紹道,呼倫貝爾市聚居的蒙古族部落主要以巴爾虎部落和布里亞特部落、厄魯特部落為主。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呼倫貝爾蒙古民族服裝服飾的傳承方式和新的研發,也隨著蒙古族生產水平的提高在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