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想要多大U字的圖形畫到幾何格上面。
2、找一本幾何簿,裡面有很多四方形的小格子,把心裡想要大小的U字形畫到幾何簿上面,在空格上打上X就是了,要想寬一點的還是長一點的,大小、高低、寬度任選,很方便。
3、打毛衣時,可再根據幾何圖形來打,橫向一個X代表一針,上下一個X代表打一圈,比如說,U字上半部分,是兩豎,毛線粗的每豎用3針,細的用5針,U字底部有點圓形,在畫圖時要注意點。用兩種顏色的毛線。
㈡ 蠟筆小新天藍色幾何圖形衣服
我知道,但是那個中國目前買不到,你可以去香港,日本或台灣看看。實在沒有那就是只能定做了。
㈢ 請你用學過的幾何圖形設計衣一副美麗的對稱軸圖案
㈣ 用幾何圖形拼接出十款不同外形的服裝
不可能。假如有五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們先拿出其中3個,每個三角形選一個角(每個三角形選對應的不同的角)拼成一條線,拼成一個梯形;還剩下2個,而2個三角形是不可能拼成一個三角形的。而讓那個梯形變成三角形,就必須再加一個小三角形。所以,不可能拼成一個大三角形。反之,不能畫出一個三角形,並把它分成大小形狀都完全相同的5個小三角形!
你聽明白了嗎?
㈤ 如何編織一件完整的毛衣
圓領套頭毛衣的花樣編織技法
花樣設計,尺寸掌握,編織技巧。
這是一件圓領套頭毛衣,它的花樣設計方法是上部主體部分為三角連續式下部陪襯部分為雙鷹和幾何圖案,採用的是四平雙板提花針法,尺寸為身長2尺胸圍3.2尺,袖長1.6尺,領深2.5寸。下面具體演練一下它的花樣設計、尺寸編排,以及編織過程。
花樣設計
這就是我們織的套頭圓領毛衣的圖案,這於案特點是主體部分在上部,以三角連續為主,陪襯部分在下部,包括雙鷹翱翔和最底下的花邊幾何圖形,在設計時,我們採用了左右相對的方法,以三角的低尖為中軸線,先設計左半部分,然後用左右相對的方法,將左半部分復制到右半部分,形成一個整體,設計一個花樣時,應該先考慮到編織過程中,左右袖壟在並針時,不至於破壞圖案的完整性,領窩部分,無論設計圓領,或則是雞心領,都不會影響圖案的整體性。因此,在設計時,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這種圓領花樣的設計原理,就暫時介紹到這里,類似這樣復雜花樣的繪制方法我們將在以後的幾期里還要介紹。
尺寸掌握
一般採用與編織機配套的跟蹤器,按照成衣的實際尺寸事先畫在跟蹤器的圖紙上,一張圖紙可用不同顏色的筆,把前片,後片,袖長一次都畫上,現在我們開始畫編織圖,衣長2尺,大約摺合為67厘米減掉松緊邊8厘米後為59厘米,在圖紙上找出59厘米,畫一條直線下去,然後再畫肩寬1.3尺為34厘米,再畫袖籠的高度大約為25厘米,胸圍3.2尺約為107厘米,除以2為54厘米,然後從袖籠的三分之二處作記錄畫一條曲線與胸圍向內3厘米處相交,再從袖籠口的胸圍處向下畫一條直線到底邊,這樣後片的編織圖尺寸就畫好了。
前片與後片比大致相同,不同處是袖籠比後片高2厘米,領深2.5寸大約為8厘米,領寬為肩寬的三分之一,然後再畫條曲線,這樣前片的編織圖就畫完了,再用其它顏色的筆畫袖片,袖長1.6尺約為53厘米減去羅紋袖口5厘米應為48厘米,袖口寬9寸為30厘米,袖山高4.5寸為15厘米,畫完袖山高後再從袖肥到袖口畫一條斜線,再從袖肥到袖山高度畫一條曲線,這樣袖片的編織圖也畫出來了,把畫好的圖紙裝到跟蹤器上,我們就可以編織了。
編織技法:
正式編織之前同樣也要織出來樣片來,兄弟跟蹤器樣片規定為40針X60行,這個樣片需要用雙板提花針法來編織,如樣片的寬度為12.2厘米,就把豎密度盤調到12,下面微調到2。
125號橫密尺按上後可看出線條對准87,也就是87針,在針床的右側 排出87針,左側也排出87針,與之相對應,再以雙板提花的程序進行花樣編織,在編織的過程中按圖指上繪制的線條進行加針和並針,好現在開始並袖籠,一次並掉7針,由87針並到80針,當線段移到76時左右再並2針,隨著機頭的運動線段逐漸往下移動,無論曲線彎到什麼程度,都會在跟蹤器圖紙上表現出來,然後根據線段所表示的針位,繼續往下並,當並到69針時,就形成一條直線隨著機頭的左右移動,跟蹤器的圖紙再繼續往下移動移到頂端時,這一片就織完了,最後再織領片進行縫合,縫合好的衣片經過熨燙,這樣熨燙過的毛衣挺挺寬穿著比較舒適美觀大方,有條件的話最好進行高溫定型處理。
㈥ 毛衣怎麼編織字母
找中學生用的幾何本子,用筆將所需格子處塗黑,組成一個M的圖形,然後打毛衣時,將沒有標記的格子用一種顏色的線打,標記的格子處用另一種顏色的線打,打成後就是M的字樣了。
㈦ 如何編織一件完整的毛衣如題 謝謝了
圓領套頭毛衣的花樣編織技法 花樣設計,尺寸掌握,編織技巧。 這是一件圓領套頭毛衣,它的花樣設計方法是上部主體部分為三角連續式下部陪襯部分為雙鷹和幾何圖案,採用的是四平雙板提花針法,尺寸為身長2尺胸圍3.2尺,袖長1.6尺,領深2.5寸。下面具體演練一下它的花樣設計、尺寸編排,以及編織過程。 花樣設計 這就是我們織的套頭圓領毛衣的圖案,這於案特點是主體部分在上部,以三角連續為主,陪襯部分在下部,包括雙鷹翱翔和最底下的花邊幾何圖形,在設計時,我們採用了左右相對的方法,以三角的低尖為中軸線,先設計左半部分,然後用左右相對的方法,將左半部分復制到右半部分,形成一個整體,設計一個花樣時,應該先考慮到編織過程中,左右袖壟在並針時,不至於破壞圖案的完整性,領窩部分,無論設計圓領,或則是雞心領,都不會影響圖案的整體性。因此,在設計時,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這種圓領花樣的設計原理,就暫時介紹到這里,類似這樣復雜花樣的繪制方法我們將在以後的幾期里還要介紹。 尺寸掌握 一般採用與編織機配套的跟蹤器,按照成衣的實際尺寸事先畫在跟蹤器的圖紙上,一張圖紙可用不同顏色的筆,把前片,後片,袖長一次都畫上,現在我們開始畫編織圖,衣長2尺,大約摺合為67厘米減掉松緊邊8厘米後為59厘米,在圖紙上找出59厘米,畫一條直線下去,然後再畫肩寬1.3尺為34厘米,再畫袖籠的高度大約為25厘米,胸圍3.2尺約為107厘米,除以2為54厘米,然後從袖籠的三分之二處作記錄畫一條曲線與胸圍向內3厘米處相交,再從袖籠口的胸圍處向下畫一條直線到底邊,這樣後片的編織圖尺寸就畫好了。 前片與後片比大致相同,不同處是袖籠比後片高2厘米,領深2.5寸大約為8厘米,領寬為肩寬的三分之一,然後再畫條曲線,這樣前片的編織圖就畫完了,再用其它顏色的筆畫袖片,袖長1.6尺約為53厘米減去羅紋袖口5厘米應為48厘米,袖口寬9寸為30厘米,袖山高4.5寸為15厘米,畫完袖山高後再從袖肥到袖口畫一條斜線,再從袖肥到袖山高度畫一條曲線,這樣袖片的編織圖也畫出來了,把畫好的圖紙裝到跟蹤器上,我們就可以編織了。 編織技法: 正式編織之前同樣也要織出來樣片來,兄弟跟蹤器樣片規定為40針X60行,這個樣片需要用雙板提花針法來編織,如樣片的寬度為12.2厘米,就把豎密度盤調到12,下面微調到2。 125號橫密尺按上後可看出線條對准87,也就是87針,在針床的右側 排出87針,左側也排出87針,與之相對應,再以雙板提花的程序進行花樣編織,在編織的過程中按圖指上繪制的線條進行加針和並針,好現在開始並袖籠,一次並掉7針,由87針並到80針,當線段移到76時左右再並2針,隨著機頭的運動線段逐漸往下移動,無論曲線彎到什麼程度,都會在跟蹤器圖紙上表現出來,然後根據線段所表示的針位,繼續往下並,當並到69針時,就形成一條直線隨著機頭的左右移動,跟蹤器的圖紙再繼續往下移動移到頂端時,這一片就織完了,最後再織領片進行縫合,縫合好的衣片經過熨燙,這樣熨燙過的毛衣挺挺寬穿著比較舒適美觀大方,有條件的話最好進行高溫定型處理。
㈧ 服裝中的幾何圖案有哪些分類(最好詳細一點,好了我會加分)
幾何圖案的概念是以幾何形為裝飾形象的服飾圖案,其歷史非常久遠,而且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賦予它不同的特點和風貌。當代的幾何形服飾圖案的特點主要在於強調其自身的視覺沖擊力。它那單純、簡潔、明了的特點及嚴格的規律性很符合現代文明的價值取向和人們的審美趣味。
幾何形服飾圖案一般以方、圓、三角及各種規矩的點、線、面為主體形象,組織
結構規律而嚴謹,具有簡約、明快、秩序感強等特點。在服裝上通常有三種表現形式:
(1)利用面料原有的幾何形圖案轉化為服飾圖案。即常見的用」格子布」、」條紋布」或」幾何形花布」做衣服。這些幾何圖案通常是作」滿花」裝飾,在服裝上均勻分布。也有作局部利用,或各種拼接處理的。
(2)以不同色彩或不同材質的面料在服裝上做各種幾何形塊面的拼接,形成塊
面感強而且較為簡潔的幾何裝飾。其特點是單純、明朗,多用於運動裝或休閑裝。
(3)以幾何形象在服裝上做局部或邊緣裝飾。這里,幾何形有單獨式的,也有
兩方連續的,通常前者較為單純醒目,後者變化豐富而且應用較廣。
由於製作工藝的特點,幾何圖案在針織、編織類服裝中運用尤為普遍,而且還常
伴有」半幾何圖案」,即以幾何形塑造的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形象。
㈨ 幾何圖形是怎樣的
圖形最早出現在氏族的圖騰崇拜和原始的宗教儀式中,它的表現形式是偶像及仿擬動物行為的舞蹈以及圖畫。幻術與圖騰出現了,服務於這一行業的巫師也出現了。從舊石器時代的葬禮和壁畫來看,圖形的樣式由原來的直接寫真轉變為簡化了的偶像和符號。例如,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時期的車軸、陶器等古代文物,裝飾上有復雜的圖形,是由五邊形、七邊形、八邊形與九邊形組成的精美圖案。陶器上魚的形象也是由簡單線條象徵性表達的。
雖然所有那些富於宗教性的圖形,更多的是具有習俗和幻術的價值,並在後來發展成神靈觀念的體現,但就圖形本身來說,它卻反映了由直接摹寫到抽象表現的轉變。它比寫真圖具有更大的可變性與欣賞價值,表現了生命對理性規范的渴望,進而影響到美的判斷與標准。比如,對於平衡、對稱、和諧、均勻的偏愛,為圖形的幾何化創造了條件。
圖形幾何化的主要動力是人類的生產實踐。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編織、輪的使用、磚房的建設,進一步促進幾何圖形的出現與認識。編織既是技術又是藝術,因此,除了一般的技術性規律需要掌握外,還有藝術上的美感需要探索,而這兩者都必須先經實踐再經思考才能實現,這就給幾何學與算術打下了基礎。因為織出的花樣,其種種形式與所含經緯線的數目,本質上屬於幾何性質,因而必須引起對於形和數之間一些關系的深刻認識。
圖形幾何化的動力不僅限於編織,輪子的使用和磚房的建造都直接加深和擴大了對幾何圖形的認識。輪子的發明具有巨大的物質效果和科學意義。但其中最顯著的作用大約要算對圓的認識和自覺應用了。長期以來,人們對輪和圓保持著認識上的一致性,輪的巨大效用使人們產生對圓的偏愛和關注,加深對圓的認識和研究,明顯的例子是圓周等分和軌跡的思想。直至今日,圓仍然是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幾何圖形之一。
建築操作特別是磚房的建造對幾何學基礎的影響要早於土地丈量。磚的使用也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其獨特的形狀給人以強烈的印象。磚必然是長方體狀的,不然就難於相互配合而砌成牆,而配合使用必然會提出直角與直線的觀念。直線出現於制繩時織工拉緊的線,在建房中再次出現直線的形象,讓人看到它的作用。
房屋建築促進了直線、平面和立體的度量,因為它展示了平面面積與立體體積隨著邊的長度而變化的的關系,為用邊的長度來計算面積和體積奠定思想基礎。建築操作的發展又產生了比例設計法,這對幾何學的發展起一個促進作用。
陶器的製作,尤其是陶器花紋的繪制有利於對空間關系的認識。空間關系,實質就是相互位置和大小的關系。前者由物體的彼此接觸或毗連,由「……之間」、「在裡面」等詞語來表示;後者則用「大於」、「小於」等詞語來表示。例如,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埃及陶器上和波斯尼亞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彩紋,都明顯地表現出行線、折線、三角形、長方形、菱形和圓,而且三角形又可細分為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和等邊三角形。
自然界幾乎沒有真正的幾何圖形,然而人類通過編織、制輪、建屋等實踐造出的形狀多少有點正規,這些不斷出現而且世代相傳的製品提供了相互比較的機會,讓人們最終找出共同之處,形成抽象意義下的幾何圖形。
㈩ 請問我想在毛衣上織出英文字母立體的和平面的分別怎麼織阿
立體'在一張紙上寫出立體英文字母貼在毛衣上織出來。
平面「在一張紙上寫出平面英文字母貼在毛衣上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