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馬甲魚(Trichogaster leeri)原產於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是一種常見的淡水熱帶觀賞魚。它的分類地位是鱸形目,攀鱸亞目,毛足鱸屬。該屬中還有兩種常見的熱帶觀賞魚——藍三星和藍曼龍,珍珠馬甲魚的體形較藍三星和藍曼龍稍小一些。
攀鱸亞目的魚類具有鰓上器,珍珠馬甲魚可以利用褶鰓直接呼吸空氣,因此能忍受較為惡劣的水質條件。存活的下限溫度為14℃,食性為雜食性但偏動物性。它的色彩美麗(尤其是繁殖季節的雄魚),容易飼養,所以廣受水族愛好者的歡迎。
一、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1、形態特徵
珍珠馬甲魚的成魚體長可達12cm左右,全身遍布銀色的細碎斑點,一條黑線從吻端穿過眼徑直達尾柄末端;臀鰭較長而寬,佔到2/3體長,其上面也有閃閃爍爍的亮斑;腹鰭胸位且演化成長絲狀(該魚的一大特點),長絲狀的腹鰭可以靈活轉動,有觸覺功能,可感知和辨別食物。雄魚胸部至吻端的色澤呈黃色或橘紅色,繁殖期間尤其明顯,十分美麗;雌魚的色澤暗淡些。
2、生活習性
該魚原先生活在水草豐茂的水域,其適溫范圍在20~30℃,最適生長水溫24~28℃,pH值6.5~8.5,硬度3~20°dGH。它的性情溫和,尤其是雌魚;雄魚在交配後有攻擊雌魚的傾向,而在平時雄魚之間也鮮有爭斗。該魚不能與性情兇猛的魚類混養,否則會因受驚嚇而致體色黯淡無光,甚至不吃食;其成魚也不能與體型纖小的脂鯉科魚類(如紅綠燈等)混養,它也會追逐吞食這些小魚。
二、繁殖
1、親魚的准備和雌雄鑒別
珍珠馬甲魚經過10個月以上的飼養,體長可達6cm以上,性腺開始成熟。據筆者觀察,體長在6~8cm的二齡魚,其繁殖成功率最高,體長超過10cm的個體可能是已經過了青春期,繁殖成功率反而較低(在良好的水族箱環境中珍珠馬甲魚的壽命可超過5齡)。
2、產卵環境
繁殖前先把雌雄親魚隔離飼養20d以上,用水蚤等活餌飼喂。繁殖時視魚體大小把一對親魚放在0.5m×0.4m×0.3m~0.8m×0.5m×0.4m的產卵缸中,水溫調控在25~30℃(最好比平時稍高1~2℃);DO>5mg/L,pH值6.8~7.5,水的硬度為5~10°dGH。珍珠馬甲魚的受精卵為浮性卵,孵化時要求有泡沫巢,故在產卵缸中應放置一些浮在水面上的水草,使雄魚所吐的泡沫集中,有利於泡沫巢的形成。雖然性腺發育良好的雄魚也可在沒有水草的缸角吐泡沫築巢,但放置水草後,所築的泡沫巢直徑更大,一般可達5~8cm;而且水草能誘發親魚較快地進入發情狀態。由於放置的水草須經嚴格消毒,且有時因缺少光照而腐爛,筆者採用直徑5厘米左右的泡沫塊代替水草,效果良好。
3、繁殖行為
性腺發育良好的雄魚在入缸後1~3d內開始吐泡沫築巢,一般約需2~5h左右把巢築好,然後開始追逐雌魚;此時雄魚的色彩變得十分鮮艷,雌魚體色也比平時要鮮艷一些。雄魚在雌魚面前顫動著身體,翩翩起舞,倘若雌魚性腺發育良好,經幾次追逐後便與雄魚相互配合,有時甚至出現雌魚主動追逐雄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雄魚個體比雌魚小,繁殖往往不能成功,或者雌魚不能把卵全部產光。如果是雌魚性腺發育不很成熟,雌魚會到處躲避雄魚,此時須及時把雌魚撤走,否則雌魚會受傷。
雄魚把雌魚引到泡沫巢下,捲曲身體裹住雌魚,然後雙雙腹部朝上排出精、卵。如此多次反復可把卵全部產光,受精卵被包裹在泡沫中。一般體長6~8cm的雌魚可產卵1000~2000粒,卵徑大約0.5mm左右。
4、孵化
雄魚有護卵習性,會照顧泡沫巢中的卵及剛孵出的仔魚,見有卵從泡沫巢中掉下來,馬上用口接住,再吐出安置在巢中。此時雄魚不讓雌魚靠近泡沫巢,會不斷驅趕雌魚。為避免雌魚受傷,故在雌魚產卵後須及時將其移走。筆者的做法是把交配產卵後的雌雄魚都移走,讓卵獨自孵化;經1 d後,原先色澤較淡的卵變黑,再過1d,仔魚破膜而出;出膜後約經1~2d,仔魚的卵黃囊基本消失,仔魚開始平游攝食。
三、飼養
1、仔魚培育
剛平游的仔魚十分細小和嬌嫩,體長不足4 mm。此時若缺乏適口餌料,會嚴重影響成活率。因仔魚的口徑很小,不能用豐年蟲無節幼體作開口餌料,需要體型更小的輪蟲。在沒有適口的輪蟲時,可用蛋黃水或自己培育的纖毛蟲投喂,但效果不甚理想。
2、幼魚飼養
體長1.5cm以上的幼魚可投喂經30目網布過篩的小水蚤,隨著個體的長大,投喂的水蚤無需過篩;也可投喂動物蛋白含量在35%以上的干飼料。珍珠馬甲魚不象藍曼龍那樣愛吃,生長也較慢。
四、防病
1、仔魚階段
該魚繁殖量較大,在一般情況下魚缸中仔魚的密度較高,因仔、稚魚階段褶鰓尚未發育完全,大量投餌易引起缺氧死亡,所以應微微充氣。
2、幼魚階段
體長在1.5~2.5cm時易患腸炎,尤其投喂水蚤等活餌,未經消毒且投喂過量時最易發生。
3、成魚階段
此階段的珍珠馬甲魚易得弧菌病,主要症狀是:全身浮腫,鱗片豎起,腹部明顯腫大,在操作不當或長途運輸後容易發生。珍珠馬甲魚對運輸操作敏感性較強,一不小心會導致大量死亡。故須注意仔細操作,避免擦傷,裝載密度低一些,水中不能放食鹽(該魚對鹽度很敏感)。發病時可用氯黴素0.5mg/L在缸中潑灑,連用3~5d。以上是給你的建議,祝你養魚成功。
Ⅱ 珍珠馬甲魚,馬甲魚 的區別
其實是一樣的,只是現在多了一種叫棋子馬甲的魚種,以前珍珠馬甲都直接叫馬甲魚,相對來說,珍珠馬甲比棋子馬甲稍大,吃的魚糧一樣,沒什麼特別的,養的時候注意水溫,屬於熱帶魚,在秋冬春季節,我會控制水溫在24-26度左右。
Ⅲ 珍珠馬甲 魚 死
問題出在水溫上面了
珍珠馬甲魚原先生活在水草豐茂的水域,
其適溫范圍在20~30℃,
最適生長水溫24~28℃,
pH值6.5~8.5,
硬度3~20°dGH。
水中不能放食鹽(珍珠馬甲魚對鹽度很敏感)。
最好的水質是帶有一點淡淡的腥味,一點沒有或很濃則 證明水中的生態系統沒有建立或已崩潰。
其他沒有問題,斑馬咬魚鰭是因為馬甲高溫下狀態不佳,所以才欺負它。
Ⅳ 珍珠馬甲魚的外形特徵
珍珠馬甲魚體呈橢圓形,側扁,頭部較大且略尖,眼大,背鰭高而短,胸鰭圓扇形。銀褐色的身體,乃至鰭邊均布滿了珍珠狀的斑點,顯得格外雍容華貴,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它的嘴部一直到尾柄的基部,沿著身體兩側的側線各有一條由黑色圓斑組成的條紋。珍珠馬甲的腹鰭已經演化成為一對細細長長、金黃色的絲狀觸須,有觸覺功能,能探測周圍有無障礙物和辨別食物,在平時可以前後左右地擺動,猶如盲者探路的竹杖,異常敏銳。在不游動時,觸須也會輕輕飄動,好像女孩在梳理自己長長的辮子,異常美麗。臀鰭長而寬,佔到體長(珍珠馬甲魚的成魚體長可達12cm左右)的2/3,始於腹鰭後,越向後越寬,直至尾鰭處。尾鰭後緣稍稍內凹,近似分叉。
Ⅳ 請問珍珠馬甲魚肚子很大是什麼原因
是得病了,是腸道細菌感染,水質不潔引起的,得了這種病,魚兒會停止進食,如不及時治療,不久就會死去的,可在缸內按比例加入土黴素進行治療。
Ⅵ 珍珠馬甲魚怎麼養詳細資料有嗎
珍珠馬甲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繁殖的熱帶魚品種之一。我認為,初學者過了最簡單的斑馬關後,需要通過的第二關就應當是珍珠馬甲(或者是藍曼龍)。珍珠馬甲繁殖對水質幾乎無要求,無需做水,中小型繁殖缸,裸缸,水溫27度,無需加氧和過濾,繁殖條件不高。
珍珠馬甲(或者是藍曼龍)的繁殖包括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親魚產卵;第二階段是仔魚養成。第一階段相對容易,第二階段則相對較麻煩。這主要是因為,雖然珍珠馬甲產量大(通常在1,2千粒,多時可5000以上),但魚卵小,仔魚小,仔魚成活率低,提高成活率是繁殖這種魚的難點。
珍珠馬甲產卵不需要很大的缸,中小缸即可;但仔魚孵化最好用比較大的缸。
我使用的是50*30*30cm的繁殖缸,比較大,產卵和養仔魚都夠了。
種魚:選擇種魚是第一步。當然要有公魚和母魚了。不同種類的魚,使用的公魚/母魚的比例是不一樣的,珍珠馬甲的比例是1:1,呵呵。
6月11日把公魚放入前面的大繁殖缸,6月12日早上把母魚放入另一個小缸中。
兩個缸緊靠在一起,這樣兩條魚可以相互看得見,醞釀一下感情。公魚顏色變得
更鮮艷,母魚好像沒什麼反應。
12日晚,將母魚撈入大缸,和公魚放在一起。
6月13日,公魚開始吐泡,開始追逐母魚。
6月14日中午開始,兩魚開始交配。 交配過程是:公魚在泡巢下面,母魚主動游過來,兩魚纏繞,在泡巢下產卵。然後公魚將母魚趕跑,自己清理戰場,把散落的魚卵收集起來,放到泡巢下面。這種交配從中午12點多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左右,差不多每10幾分鍾一次,總共大概有二十幾次。每次少則10幾粒,多則上百粒。
產卵的間歇,公魚不斷修理泡巢,珍珠繁殖時,公母魚都完全禁食,這樣可以專心產卵,親魚不會吃掉魚卵。我認為這應該是鱸型目的魚進化上較鯉型目(如斑馬魚)先進的一個證據。鱸型目的魚的腦神經系統中多了一道管理食慾的『門』,在繁殖時,這道門自動關閉;而鯉型目的魚則沒有這道門,它們只要飢餓就要吃東西,不管自己是不是在產卵。這說明鱸型目的魚的神經系統比鯉型目的魚更復雜,更先進。
中午11點左右,發現多數小魚均已孵出,從產卵到出小魚,不到24小時,這跟我的水溫高(29度)有關系,若水溫低的話,可能需36小時才出小魚。下面是已經垮掉的泡巢,和裡面許多的小魚。現在看來,小魚數量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少,大概有2,3千吧。如果母魚肚子足夠大的話,達到6,7千都是可能的。可以看到有一些沒受精的白卵,現在看來不算太多,屬於正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