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新疆少數民族的馬甲特點

新疆少數民族的馬甲特點

發布時間:2021-06-10 11:55:45

① 少數民族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少數民族的特點有很多,如: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少數民族民歌特點,少數民族居住特點,少數民族體育特點,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特點,少數民族分布的特點等等......
不知道你想問的是少數民族的什麼特點。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52個民族。

② 新疆有哪些特點

地理
新疆占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是中國的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域。
氣候:
遠離海洋,氣候乾燥。夏天氣溫適宜,冬天較冷,不過室內都有暖氣。
人口:
多民族地區,常住人口不到3000萬。
飲食:
麵食為主,饢 烤包子 拌面 抓飯 大盤雞等別有一番風味。
資源:
煤 石油 天然氣 等礦藏豐富,同時缺水。
旅遊景點:
喀納斯 天山 吐魯番 等值的一去。
瓜果之鄉:
水果甜美 庫爾勒鄉梨 吐魯番的葡萄 石榴 哈密瓜....... 還有一些地域特色的乾果。

跟北京有兩各小時的時差,北京時間早上10:00 新疆時間則是早上8:00。
不過這里交流和工作都用的是北京時間。夏天晝長夜短,冬天反之。

建築
城市裡除清真寺等個別有特色外,其他建築和內地的沒有什麼區別。

③ 新疆的民族特色是什麼

新疆有47個民族,主要有十三個少數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大部分都是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在民族風俗上,不同民族的風俗不同。

多彩斑瀾的民族服飾 新疆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種類繁多。維吾爾、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穿色彩鮮艷的連衣裙,外套坎肩。

民 族 花 帽: 戴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共同愛好,尤喜歡戴花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綉花帽「花帕」是維吾爾族最具特色的頭飾。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這種做綉工精細的四棱小花帽。

腰 巾: 維吾爾男子的傳統長袷袢,一般沒有扣子,特別是寒冷的冬季一般總要扎腰巾。除當腰帶巾外,腰巾還有多種用途,如攜小物體、食品等;又是男子服裝的重要裝飾品。

在穿著上,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不是所有新疆女孩都有很多小辮子,那是維吾爾族習俗。主要是衣服和帽子的樣式,維吾爾族是四棱小花帽叫「多帕';哈薩克族男女帶的帽子叫法不同,而且女性在出嫁前後帶的帽子也不同。

飲食上,不能簡單說是不吃豬肉,嚴格准確說是只吃清真餐:禁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非誦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喜吃牛羊肉,饢,抓飯,手抓羊肉,拉條子。

待客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不同,像維族屬於農耕民族,哈族是游牧民族,具體不同的。。多,自己去找找看

禮儀上,民族不同自然不同,有握手禮(哈族)擁抱禮,親吻禮(塔吉克族),還有蒙古族的哈達

(3)新疆少數民族的馬甲特點擴展閱讀:

新疆民族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區,在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著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47個民族。解放前,由於反動統治階級長期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帝國主義列強為了侵略分裂中國,竭力挑撥新疆民族關系,製造民族糾紛,造成新疆民族關系復雜,民族矛盾嚴重。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新疆開展建黨建政、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運動,各族群眾從政治上、經濟上翻身做主人,從根本上清除了民族壓迫、敵視、仇殺、斗爭的根基和條件,為建立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奠定了政治基礎。

在進行社會改革的過程中,各級黨政部門認真宣傳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強調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號召少數民族幹部要學習漢文漢語,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的一種民族語言文字,更改了歷史遺留的、含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某些地名。

對各族幹部、群眾、解放軍指戰員加強民族政策的教育,在漢族幹部群眾中強調要反對大民族主義,在少數民族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幹部中強調反對地方民族主義。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平等團結的新型民族關系在新疆得到加強。

④ 少數民族的特點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將「9」視為吉數。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7、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8、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幾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1、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縣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5、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少數從事狩獵業。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6、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8、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林芝市、錯那縣等地。「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市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自古以來,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聖。其原因主要有:一說白族是6詔(唐初居住在雲南大理洱海一帶烏蠻6個部落的總稱)的後裔。6詔年年要給大唐帝國上貢,每詔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贈禮品6份,各詔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間往來禮品必帶「6」字;一說取漢語「有福有祿」(既有福氣,又有錢財)一詞之義。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縣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2、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4、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5、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6、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7、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俄羅斯族人非常忌諱「13」和「星期五」,原因出自宗教。據《聖經》記載,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曾召13位門徒,傳教於猶太各地。後來,由於猶大(第13者)的出賣,耶穌被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逮捕,並於13日(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28、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9、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哈薩克族有罰「7」、崇「7」、尚「7」的習俗。罰「7」。哈薩克汗國時期的法典規定,侮辱胡大的人,若有7人作證,即可用石頭砸死;殺死蘇丹等貴族人士,必須罰普通人7倍的命價;遇到不公正的判決,可上訴7個汗。在哈族民間文學中,有許多關於「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常常用「40」來形容某件事情。

30、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2、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

3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五指山市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

36、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

37、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38、朝鮮族

19世紀中葉後開始逃荒進入中國,1910年已經有23萬人,但是大部分沒有中國國籍。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大批朝鮮人被強制遷徙至中國。

39、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

40、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41、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

42、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縣、汶川縣、理縣、北川縣等地,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

43、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縣。

44、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45、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46、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

47、仡佬族

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48.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

5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5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縣,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鄉。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

55、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當年雨水充足。

56、穿青族

縣(市、區。此外雲南鎮雄一帶也有人自稱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們身份證上的民族欄標注的大都是白族雲南省境內的官方數據已無穿青人這一待定民族。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穿青人人口數量約六十七萬人。

⑤ 新疆有什麼傳統習俗和新疆有什麼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服飾特點:少數民族的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戴鮮艷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耳墜、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男性愛穿西服、綉花襯衫或袷袢等。維吾爾族男子還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帶。戴綉花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異。如維族男女都喜歡戴綉工精緻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貓頭鷹羽花帽;柯爾克孜族青年婦女則喜歡戴紅色絲絨圓頂花帽;塔塔爾族婦女尤喜歡戴鑲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愛戴呢料大沿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回族男性則為黑白小圓帽,顯得整潔莊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歡穿長統皮靴。每逢喜慶節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裝,色彩斑斕,令旅遊者目不暇接。 傳統習俗: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致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拉麵、油饊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製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帶有濃郁的奶味,營養豐富,可飽口福。用馬奶發酵而成的馬奶子酒微噴酒香,清涼適口,沁人心肺。隆冬時節、寒風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街頭不少人身披雪花,圍著火爐在吃西瓜,這是最富有西域風情的飲食習俗! 在新疆的各民族中,相互體諒被看成是一種美德,也是促進民族和諧的一個重要原因。 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少數民族,在工作或勞動中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摩擦,但他們不會記一輩子。到了肉孜節或是古爾邦節時,會借節日聚會化解矛盾,握手言和,重歸於好。 如果一個人死去了,生前對他有成見的人,也會體諒和原諒他的過錯,照樣去參加死者的葬禮,和親朋好友一樣參加悼念活動。在朋友之中不記恩怨的習俗,使大家都能和諧生活在一起。 塔吉克人在他們要高高興興舉辦婚事的時候,他們不會忘記,在他們的親朋好友的家中,曾有一些人去世了,有的還是剛剛去世不久,他們的親人還處在悲傷之中。這邊載歌載舞舉行婚禮,會不會影響他們,是否要徵求他們的意見,聽聽他們的感受和要求。這種和諧的體諒做法也是塔吉克人辦喜事的一個特點。 在正式舉辦婚禮的前6-7天,舉辦婚事的人家,要把左鄰右舍中在一年之內出現過喪事的人家一一請來,殺羊款待。 在人員到齊之後,要舉行一個「擊鼓祝福」的儀式,這時主人會拿出一個塔吉克人的「達甫」(手鼓)。在達甫中央擺放一包香煙或是「莫合煙」(新疆的一種煙葉,碾碎後可用紙捲起來抽),有的也擺「納斯」(用麻黃草、莫合煙葉等做成的一種鼻煙)。 這三種東西都是苦澀的,塔吉克人認為,用苦可以抑苦,表示主人希望對有喪事人家能起節哀的作用。有喪事的人家一看這三樣東西中的一樣,就明白主人的用意。 主人雙手端起達甫對大家說:「親人們,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我們對死去的親人十分懷念,讓他們的靈魂在天堂安息吧。現在請你們幫助我們,在我們家即將舉辦喜事之前,請你們擦乾悲傷的眼淚,為我們的年輕人用力敲響達甫,為他們祝福吧!」然後走到每一位坐在炕上的客人面前,請他們擊鼓,表示自己的態度。 每一位客人都會在達甫上高興地敲幾下,表示悲痛的時刻已經過去,同意青年男女在婚前開展各種娛樂活動,並為他們祝福。 主人看到,自己兒女的喜事得到有喪事人家的允許和支持,也會感到特別高興和踏實。 錫伯族人在圍捕到獵物時,從來不會獨吞,而是相互體諒。凡見到獵物的人和參加捕獵的人都有一份,這種分配方式,得到大家的公認。所以,錫伯人在圍獵活動中,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吵和其他矛盾。 熱情好客是新疆少數民族的一大特點,每當客人來到少數民族家裡做客時,都會受到熱情招待,少數民族同胞認為,熱情待客是促進和諧的一項重要內容。 對於到來的客人,招待的第一個程序是請客人喝茶。 在喝茶時,要端出饢、方塊糖、葡萄乾、杏干、果醬及各種小點心和餅干。喝過茶之後,維吾爾人還要做富有民族特色的抓飯、薄皮包子等飯來招待客人。 哈薩克族中有這樣一句話:「祖先的遺產中,一部分是留給客人的。」 所以,對於來到草原上的客人,無論是否認識,他們都熱情地招待。 哈薩克人家裡來了客人,都要燒茶,並拿出奶疙瘩、方塊糖、酥油及其他奶製品招待。 喝完奶茶,多才多藝的主人會彈起悠揚的冬不拉,唱起傳統的民歌,或是講笑話、故事,或是猜謎語等,既表達了主人的熱情,又使氣氛顯得十分和諧。客人離去時,還要扶上馬送行。 在蒙古人家裡做客時,熱情的蒙古人會殺羊煮肉,拿出「賽林艾爾克」 (奶酒)或是「哈爾克」(燒酒),為客人敬酒祝福。 蒙古人在敬酒時,自己要先喝一口,然後再敬給客人,以表示酒里純凈和同歡共飲的感情。 客人在回敬主人時,也要讓在座的客人呷一口,使氣氛顯得格外親切和諧。

⑥ 少數民族有哪些特點

少數民族有以下特點:

一、分布特點

(一)小聚居和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這些地區又都雜居著不少漢族,其比例也相當高。

(二)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全國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

二、分布區域

(一)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二)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

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他們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壯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蒙古族、水族、滿族、獨龍族。

在這25種少數民族中,有15種少數民族是雲南省獨有,他們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諾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

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

三、宗教信仰

(一)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

中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制定了具體政策,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

(二)中國少數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普米、納西、珞巴等7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和部分佤族。

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等10個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頗、僳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羅斯和鄂溫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

在獨龍、怒、佤、景頗、高山、鄂倫春等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各民族群眾,不論信仰何種宗教,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他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四、文化傳統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堅持貫徹執行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的政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展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都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

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無本民族語言外,其他54個民族均有本民族語言。1988年,《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使用了超過80種語言(第一版,語言文字卷)。

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必須處理好學習普通話與保護母語的關系。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的特徵之一,蘊含著少數民族長期創造的傳統文化,是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少數民族對自己的母語有著深厚的感情。

學習漢語是少數民族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走雙語之路,是少數民族語言生活的最佳模式。

五、民族風情

(一)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

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二)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

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幾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36」。

(三)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

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⑦ 新疆人名字有什麼特點

新疆生活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取名字使用的是逆推式父子連名制,本名在前,父名在後,沒有固定的姓,名和姓之間用點來區分。

比如,一個人叫木合塔爾·木拉提,表明木合塔爾是木拉提的兒子。在新疆少數民族中出現重名的人非常多,為了做差異性的區分,都用同音不同字,由於長期使用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就延續使用至今。

維吾爾族的名字用漢字寫出來有的是長一點有的是短一點,是因為按音譯寫的。還有,用漢字寫的時候中間用點來區分名字和姓,其實用維吾爾語寫的話根本不存在用點區分開來的問題。

(7)新疆少數民族的馬甲特點擴展閱讀:

命名的方式和內容主要有:

1、以族名、部落命名的。如「烏依古爾…『沙依然」,「烏依古爾」即維吾爾部落的名稱。

2、以地名命名。如「古力熱古力」(伊犁的花)。

3、以動物命名。如女孩有「托依汗」,意為「孔雀」;男性有「西日阿洪」(獅子)。

4、以十二生肖命名。虎年生的稱「堯里瓦斯」(老虎),在羊年生的則叫「 闊孜巴依」。

5、以植物命名。如男孩名字中的「沙木沙克」(大蒜),女性名字中的「阿娜爾汗」(石榴)。

⑧ 新疆人有什麼特點

新疆人的特點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大多民風彪悍、熱情奔放,體貌特徵結合了東西方人特點的。隨著近年的移民,到目前漢族已經在新疆成為多數民族,維吾爾族退居第二。由於新疆民族成分復雜,對於新疆人的看法很難評判。除西遷的漢人外,新疆本地人大多都信奉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伊斯蘭教。血統和民族成分尤為復雜,最早淵源於匈奴,至於突厥,又與韃靼、蒙古混雜,形成今日的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維族屬於突厥語系,與土耳其等民族有相當的淵源,其實更接近於白色人種。少數民族多聚居南疆,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每逢伊斯蘭節日,男女老少都能盡情狂歡。維族人為人豪爽,熱情好客,一旦結交朋友,會把美酒佳餚悉數拿出待客,使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但禁忌十分多,外地人去旅遊馬虎不得,否則可能立即翻臉。女性的穿衣嚴禁暴露,維族男人長相一般都很英俊帥氣,身材高大勻稱,面部稜角突出,氣質明顯;中亞特色的漂亮女人很多,喜歡蒙頭。富裕的維族人在內地大城市主要經營清真餐館,生意往往不錯。新疆的漢族歷史十分短暫,基本是建國後兵團復員、知青支邊,或河南、湖北等省貧苦農民遷徙謀生而來,尚未形成明顯的地域文化。不過新疆的遼闊地域和氣候,使各民族普遍性格憨直,熱情好客。
補充:
在新疆的人名字是漢族名字就是漢族人嗎?不是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人的名字也是漢名的,比如說回族等等!但是他們大多數都有教名!

與新疆少數民族的馬甲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夏裝紐扣全扣上 瀏覽:102
大逃殺白裙子裝扮搭配 瀏覽:802
褲子有靜電怎麼辦 瀏覽:97
黑色長袖連衣裙搭配什麼外套 瀏覽:191
手繪校服小哥哥 瀏覽:425
為什麼會有制服情結 瀏覽:580
四都中學校服 瀏覽:652
紅皮皮帶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478
穿制服帶發圈 瀏覽:630
好看的旗袍發型圖片 瀏覽:147
襯衫格子裙配什麼鞋子好看 瀏覽:939
校服美女被束縛動態 瀏覽:322
女士春秋外套有哪些 瀏覽:671
彩泥旗袍視頻 瀏覽:80
二手襯衫打褶機 瀏覽:727
紅大衣配什麼顏色絲巾好看嗎 瀏覽:140
耐克女款連帽外套 瀏覽:591
女人穿旗袍來見你是什麼意思 瀏覽:816
校服園服展覽會 瀏覽:434
帶國徽的帽子發qq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