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品牌介紹 > 衣何時流入中國

衣何時流入中國

發布時間:2021-06-10 06:51:38

⑴ 內衣從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

從中國文明起。內衣指的是穿在裡面的衣服!自周起內衣有了歸類出現了北新是的。秦漢後內衣變得越來越精緻,出現的款式也更美觀,唐朝出現的內衣有點與明清的肚兜相似,在唐自清出現過肚兜背心式的內衣和馬甲似的內衣,到辦殖民前後出現了類似文胸的馬甲,國名時期出現了類似文胸的內衣 至此之後內衣款式多種多樣,

⑵ 洗衣機什麼時候來到中國

從古到今,洗衣服都是一項難於逃避的家務勞動,而在洗衣機出現以前,對於許多人而言,它並不像田園詩描繪的那樣充滿樂趣,手搓、棒擊、沖刷、甩打……這些不斷重復的簡單的體力勞動,留給人的感受常常是:辛苦勞累。

1874年,「手洗時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人發明了木製手搖洗衣機。發明者是美國人比爾·布萊克斯。布萊克斯的洗衣機構造極為簡單,是在木筒里裝上6塊葉片,用手柄和齒輪傳動,使衣服在筒內翻轉,從而達到「凈衣」的目的。這套裝置的問世,讓那些為提高生活效率而冥思苦想的人士大受啟發,洗衣機的改進過程開始大大加快。

1880年,美國又出現了蒸氣洗衣機,蒸氣動力開始取代人力。

之後,水力洗衣機、內燃機洗衣機也相繼出現。到1911年,美國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洗衣機。電動洗衣機的問世,標志著人類家務勞動自動化的開端。

電動洗衣機幾經完善,在1922年迎來一種嶄新的洗衣方式「攪拌式」。攪拌式洗衣機由美國瑪依塔格公司研製成功。這種洗衣機是在筒中心裝上一個立軸,在立軸下端裝有攪拌翼,電動機帶動立軸,進行周期性的正反擺動,使衣物和水流不斷翻滾,相互摩擦,以此滌盪污垢。攪拌式洗衣機結構科學合理,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不過10年之後,美國本德克斯航空公司宣布,他們研製成功第一台前裝式滾筒洗衣機,洗滌、漂洗、脫水在同一個滾筒內完成。這意味著電動洗衣機的型式躍上一個新台階,朝自動化又前進了一大步!直至今日,滾筒式洗衣機在歐美國家仍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工業化的加速,世界各國也加快了洗衣機研製的步伐。首先由英國研製並推出了一種噴流式洗衣機,它是靠筒體一側的運轉波輪產生的強烈渦流,使衣物和洗滌液一起在筒內不斷翻滾,洗凈衣物。1955年,在引進英國噴流式洗衣機的基礎之上,日本研製出獨具風格、並流行至今的波輪式洗衣機。至此,波輪式、滾筒式、攪拌式在洗衣機生產領域三分天下的局面初步形成。

20世紀60年代以後,洗衣機在一些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開始形成系列,家庭普及率迅速上升。此間洗衣機在日本的發展備受矚目。60年代的日本出現了帶干桶的雙桶洗衣機,人們稱之為「半自動型洗衣機」。70年代,生產出波輪式套桶全自動洗衣機。70年代後期,微電腦控制的全自動洗衣機橫空出世,讓人耳目一新。到80年代,「模糊控制」的應用使得洗衣機操作更簡便,功能更完備,洗衣程序更隨人意,外觀造型更為時尚……進入90年代,由於電機調速技術的提高,洗衣機實現了寬范圍的轉速變換與調節,誕生了許多新水流洗衣機。此後,隨著電機驅動技術的發展與提高,日本生產出了電機直接驅動式洗衣機,省去了齒輪傳動和變速機構,引發了洗衣機驅動方式的巨大革命。

在中國,由於歷史原因,洗衣機工業起步較晚,直到1978年才正式生產家用洗衣機。但是,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進入80年代後的洗衣機工業並沒有像一些人預料的那樣停步不前,而是保持著旺盛的發展勢頭。1983年洗衣機產量由1978年的400台飆升到365萬台,此後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熱潮,大約有40多個廠家先後從洗衣機技術先進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引進技術60多項。

技術的引進、吸收和創新,極大地提升了國產洗衣機的產業素質與生產能力,縮短了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如今,我國洗衣機年產量約佔世界年產量的四分之一,居於世界首位。除了在數量和品種上滿足國內市場外,還出口到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地,躋身於國際洗衣機市場的競爭行列。

⑶ 棉花何時傳入中國

棉花最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的。

在宋末元初,棉花大量傳入內地;在明朝初期的時候,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棉花。

(3)衣何時流入中國擴展閱讀: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

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么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棉花的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棉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或白中帶黃,長約2至4厘米(0.75~1.5寸),含纖維素約87~90%,水5~8%,其他物質4~6%。

棉花根據顏色分類:白棉、黃棉、灰棉、彩棉。

參考資料:網路-棉花

⑷ 中國衣物歷史

給你推薦一本書吧,沈從文的《中國服飾史》,

服飾近代化的啟動,始於以服飾變革作為風俗改良的活動,並以衣冠之治的解 體作為重要的標志,這在維新運動中有突出的表現。 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和早期資本主義的發生,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化,人們 痛感到民智不開是中國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欲伸民權,必廣民智,欲啟民智,必 先革除惡風陋習對人民的禁錮,其中尤以吸鴉片和裹足所為摧殘民體,有辱國格的 兩大公害,先進的知識分子莫不對此口誅筆伐。如果說禁煙尚是對少數人不良嗜好 的整治,反對裹足卻要變更上千年的陳規陋習,波及千家萬戶,比前者對社會的震 撼面更為寬泛,其意義也更為深切。 廢除摧殘婦女的纏足鞋、弓鞋,是對女性的解放,也是鞋履的改制用強體、實 用的觀念看待人們的衣冠鞋履,勢必要推動服飾的變革早在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為上 書《請禁婦女裹足折》和《請斷發易服改元折》,認為女子裹足,不能勞動;辮發 長垂,不利於機器生產;寬衣博帶,長裙雅步,不便於萬國競爭的時代,請求放足、 斷發、易服以便"與歐美同俗",又說:"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風俗, 新政 亦不能行。"這就把變衣冠作為學習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啟 發民智的意義。
太平 變衣冠中以放足啟動最早,裹足本不是清人的祖制,順治二年和康熙三年兩度 禁止裹足,但終敵不過傳統習慣,旋禁旋弛,連清人婦女也被漢化,穿上瘦金蓮方。 這種情況說明,改良習俗如果沒有新觀念的支持,最終免不了要被舊習慣勢力所吞 沒。到清末維新變革成為社會思潮,反對裹足又得以避開滿漢的民族矛盾,容易受 到統治者的支持,有的官員還帶頭發獎章以表彰放足的女子,所以與剪辮子相比, 較少引起社會風波,它的阻力不在上層,而是傳之久遠的習慣勢力。 但是斷發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諱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強制漢人剃發留辮,又豈 能在清廷的子孫中斷送這一祖制,然而正是斷發易服又成為點燃人民大眾反清斗爭 的火種。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醞釀是以反滿的民族革命為召喚的,明亡以後剃發留 辮這一辱沒漢人的亡國之痛,重又在清末民族矛盾中升級。"毀我衣冠真正恨,掃 除巢穴待明朝。"(5)"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 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6) 被視為大清國民標志的發辮,更成為詛咒的對象,"欲除滿清之藩籬,必去滿州之 形狀。"(7)一時"豬奴"、"半邊和尚"、 "辮發左衽之丑類"幾乎成為排滿、 仇滿的口頭禪。

太平 當革命的矛頭指向滿清統治的時候,斷發易服成為動員民眾支持革 命最有力的召喚。直到辛亥革命後,1912年3 月5 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通令全國剪 辮還強調:" 滿虜竊國,易於冠裳,強行編發之制,悉以腥 之俗。當其初,高士 仁人或不屈被執,從容就義;或遁入 流,以終余年。....今者滿廷已覆,民國成 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以除虜俗,而壯觀瞻。"(8) 這種種斷發易服的言論,雖然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情緒,但不是反清復明的簡單 回歸。有識之士超越種族成見,從變易國民心理的角度,宣傳剪辮的利害說: "夫 辮發為物,即不必計其本非漢族制度,及被外人所誚辱,即以利用問題論,試執十 人而質之曰,吾人具此辮發,於起居動作便乎? 吾可決其以當為不便者十而八九也。 "(9) 雖然更改這沿襲三百年的習俗,會遇到舊習慣勢力的種種阻撓,但是這便民 實用的價值,最終又導使滿漢居民不分族別地拋棄舊習,選擇了剪辮易服的行為。 以剪辮易服為契機,批判封建主義的檄文,嘻笑怒罵,令人叫絕。衣冠之治集 中體現在官服上,這在清代又稱補服,即在褂子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補子,綉上飛 禽走獸,以示官職的差別和道德命義,有的文章反其義而用之,說清國所以不振, 是由於文官不事事,武官不能御外外侮,但能殺同類,遂致國事愈壞,民心漸離。

太平 這正是官方制度所為。謂予不信,可觀各人的服飾: 文官的補服,是仙鶴、錦雞、 孔雀、雲雁等等,此等鳥者,或示幽逸,或作聲而唳,或容止閑暇,或供市兒之玩 弄,這明明是縱容偷閑溺職,愚弄人民;武官的補服都是獅子、豹、虎、熊、彪之 類,面目猙惡,設這些官治民,實以禽獸對人民也。(10) 有的對朝服從頭到腳逐 一嘲弄說, 紅頂,此物人血做成,其中含有無限冤魂,若將此物置於頭上, 勝於 虎狼十倍;朝珠,又名奴隸圈,懸於項間,其人即永有奴隸性;馬蹄袖,表示效犬 馬之勞,以向主人乞憐;馬靴專為護足之用,套之足上,可以終日跪拜奔走。(11) 這種亦庄亦諧而又富有戰斗性的檄文,在辛亥革命前夕不斷見諸報端,由於它 以老百姓習見常聞的官員服裝做靶子,傳播革命思想,更易為大眾接受,使人們在 斷發易服的行動中,受到一次反封建的教育。 斷發易服到20世紀初隨著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發的群眾運動,如火如荼地展 開。武昌起義前一些愛國的青年就自發地割掉辮子,脫下清裝,"革命,革命,剪 掉辮子反朝廷(12) 成為流行歌謠。廣東省宣布獨立之時, 老老少少爭先恐後地剪 辮子,一日有20餘萬人,中山縣紛紛成立剪辮會,一直深入到農村小城鎮,剪辮子 成為中國人的盛大節日,許金城在《民國野史》中記述說: "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 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志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後莊重 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並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的。" 有的報紙指出,民國建立後政體、國體、官制、禮儀、歷法、刑名、娛樂、住所的 諸 多變化,以服裝的變化最迅速、最廣泛。一時間"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 剪 發興,辮子滅,盤雲髻興,墮馬髻滅,愛國帽興,瓜子帽滅,愛華兕興,女兕滅, 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13) 穿著打扮煥然一新。 剪辮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風俗改良,不同於歷代改元易服之舉。歷史 上的變衣冠所變的是形制,不變的是倫理性和等級性,即使起自下層的農民起義也 不例外,太平天國的"蓄發易服",從衣冠上維護尊卑貴賤的等級之別,與清政府 並無二致。

太平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 多年的封建帝制,作為封建主義規章的禮制也隨之瓦解。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中明確規定:"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用以維系 封建等級制度的衣冠之治,由於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締。民國初年頒布的《服制》 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為大禮服,褲為西式長褲。常服可用 西式或袍褂,喪禮在臂上圍黑紗。女子禮服,上裝是對襟衫,下穿裙子。此種服制 打破等級界限,不分尊卑貴賤,所以雖是官員的制服,但對生活權利的平等卻起了 表率的作用。即使宮廷的遺老遺少無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則,有記載說 : "宮廷內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補服翎頂朝珠,一概束之高閣。"(14) 真 正結束衣冠倫理政治化觀念的,是孫中山提出的服裝製作的四條原則,他在復中華 國貨維持會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裝的圖式,指出:"此等衣式,其要點在適於衛生, 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15)這就使得人人須叟不可離身的服裝,擺脫 等級制度和政治倫理的干預,促使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衣冠之治徹底解體,用衛生、 實用、經濟、美觀的思想來製作和選擇服裝,使著裝與現代文明接軌,這是中國服 裝史的重大變革。

⑸ 洗衣機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從古到今,洗衣服都是一項難於逃避的家務勞動,而在洗衣機出現以前,對於許多人而言,它並不像田園詩描繪的那樣充滿樂趣,手搓、棒擊、沖刷、甩打……這些不斷重復的簡單的體力勞動,留給人的感受常常是:辛苦勞累。
1874年,「手洗時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人發明了木製手搖洗衣機。發明者是美國人比爾·布萊克斯。布萊克斯的洗衣機構造極為簡單,是在木筒里裝上6塊葉片,用手柄和齒輪傳動,使衣服在筒內翻轉,從而達到「凈衣」的目的。這套裝置的問世,讓那些為提高生活效率而冥思苦想的人士大受啟發,洗衣機的改進過程開始大大加快。
1880年,美國又出現了蒸氣洗衣機,蒸氣動力開始取代人力。
之後,水力洗衣機、內燃機洗衣機也相繼出現。到1911年,美國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洗衣機。電動洗衣機的問世,標志著人類家務勞動自動化的開端。

⑹ 西服何時、如何傳入中國

西裝傳入中國,大約在清代晚期。當時有身份的人士都穿認為是「國粹」的長袍馬褂。誰要是穿上西服,那當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據《清史·西洋記》中記載,大清國第一個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嚴復的大公子,此公子風流倜儻,狂傲不羈。他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曾做過一個英國外交官的翻譯。這位外交官見他常穿長袍短褂,覺得這身打扮不方便,就送了他一套西裝。而嚴公子也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辮子,穿起西裝,打上領帶走在京城街頭。
如果說清未的嚴公子穿西裝還只是其個人出於對西方文化的敬仰,而真正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文化,是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後,開始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

1919年10月,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規定了以西式服裝為大禮服,以男子青褂藍袍,女子上衣下裙為常禮服。不過由於當時國內戰火連年,無論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生活水平,都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這個制度始終未能在民間實行。1941年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西服才漸漸得以流行。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廣州、天津等沿海發達城市為中心,在上流社會和學校的青年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及各機關的辦事員中掀起穿西服、打領帶的熱潮。

⑺ 胸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並什麼時候流入中國

胸罩是現在女性使用最廣泛的內衣之一,又稱為文胸,它的主要功能是遮蔽並且支撐女性的胸部。

在1859年,一個叫亨利的美國人發明了一對圓球型的遮胸,這個被認為是現代胸罩的雛形,並且他為這個遮胸申請了專利。後來經過時代的變遷,到1907年法國的設計師保羅發明了現代化的胸罩,這個被認為是現在胸罩的起源。之後100多年裡,胸罩的式樣和面料都經過不少變化,一直到現在的多式多樣。期間還有發明,還有人發明了無背式胸罩、無帶胸罩等等。後來,為了收緊胸部使胸部看起來更美更大,又發明了聚攏式胸罩,此外還延伸出了情趣內衣等等,總之胸罩從發明到現在,已經是多式多樣,讓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任意選擇。

在古代,那個時候是沒有胸罩的,中國女人穿的主要內衣是肚兜,又稱為抹胸。它比現在是女性胸罩要大一些,能夠保護女性的胸部和腹部,一般也是貼身穿著,一般綉有一些圖案,主要以綉花為主,顏色大多是紅色或者粉紅色。隨著,中國和西方的交往胸罩這種東西也進入了中國女性的眼界之內,很多女人也開始穿起胸罩來取代之前的肚兜抹胸。至於西方在文藝復興前沒有胸罩的時代,貴族婦女們穿上襯裙作為內衣,普通階層的女性和農婦使用小束腰和胸前系帶等等方式來遮掩胸部。

總之胸罩從發明到現在已經100多年了,期間經過很多變遷,才成為目前這樣的樣式。

⑻ 洗衣粉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德國漢高在1907年以硼酸鹽和硅酸鹽為主要原料,首次發明了洗衣粉。

⑼ 文胸什麼時候流入中國的

民國時期

滿清政府倒台以後,中國結束封建社會,隨著辛亥革命結束,思想開放,西方的文化開始來到中國。文胸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新式女子教育產生發展,西方文化,辛亥前後在社會上涌現出一批頗有影響的新知識女性。

她們關心國事,振興女學,創辦報刊,組建女性團體,辦實業,投身反清革命,爭取男女平權,使女界呈現一派活躍氣象。因此,婦女的覺醒成為當時中國最亮麗的風景。

(9)衣何時流入中國擴展閱讀:

發展:

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女性身體幾乎不加束縛。貴婦們穿上襯裙作為內衣;勞工階層女性和農婦使用小束腰,胸前系帶。

1859年,一個叫亨利的紐約布魯克林人為發明的「對稱圓球形遮胸」申請了專利,被認為是胸罩的雛形。

1907年,法國設計師保羅·波烈「以自由的名義宣布束腰的式微和胸罩的興起」。他由此被認為是胸罩的發明人。

1914年11月3日,瑪麗以Caresse Crosby的名字為「無背式胸罩」申請注冊專利。

20世紀20年代,流行高挑纖瘦身材,胸罩最主要的變化,就是沒有任何支撐物了,人們用特殊的花邊來支撐穩固胸部。

20世紀30年代,曲線美回歸流行,胸罩在背部上採用大量松緊帶,拉鏈取代了鉤扣。另外,鐵線胸罩也帶動了襯墊的發明。

1941年,霍華德·休斯發明的襯墊胸罩(即上托型或集中型胸罩)問世。40年代末,美國公司開發了十字交叉、迴旋織法來製造圓錐型罩杯,俗稱「導彈式」的胸罩。

20世紀60年代,隨著無帶晚裝的興起,無帶胸罩也應運而生。1965年,Rodi Gernreich設計出「無胸罩式胸罩」,它利用了有承托力而不變形的萊卡來縫制內衣。

1994年4月,美國的魔術胸罩在紐約首次登場。

進入21世紀,硅膠胸罩、乳貼也接下「無胸罩式胸罩」的「隱形」接力棒;無論在華麗、性感、運動、塑身等設計領域,都在見證胸罩正在走進全新的紀元。

主要功能:

女性的乳房大部分是脂肪組織,有一些韌帶與皮膚提供內部支撐。但是這些支撐有時候不夠支撐乳房(特別是對年長女性來說)或是不讓乳房移動,因此造成疼痛不適。

穿胸罩的主要原因,就是提供乳房外部支撐,增加舒適性與活動力。

與衣何時流入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旗袍定製大概多少錢 瀏覽:714
匪幫嘻哈短襯衫 瀏覽:84
e上面加個帽子讀什麼 瀏覽:845
短發女生怎樣帶帽子好看圖片欣賞 瀏覽:450
男士羽絨馬甲穿法 瀏覽:731
模擬戴帽子的動作視頻 瀏覽:397
格子襯衫女長袖韓國 瀏覽:897
手機淘寶女裝睡衣 瀏覽:927
國外風衣哪個牌子好 瀏覽:54
男士褲子30碼是多少厘米 瀏覽:874
制服絲襪高跟美女誘惑 瀏覽:571
學生外套初中 瀏覽:498
短棒球服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893
全棉的黑色牛仔褲怎麼清洗 瀏覽:440
夏天如何配帶絲巾 瀏覽:706
中式襖配什麼圍巾好看 瀏覽:58
皮夾克搭配褲子男 瀏覽:807
hm棒球外套品牌及商品 瀏覽:324
倫理片制服的 瀏覽:15
外童裝貿原單zara批發 瀏覽: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