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撤離中國市場,Forever 21做錯了什麼
沒有做錯什麼,只是牌子已經競爭不過國內的一些大牌子,銷售量大大的下降,沒辦法,只能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有一段時間,中國的快時尚在這個戰場上只有少數以Zara、H&M和優衣庫為代表的巨頭。New Look、ASOS和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已經退出中國市場。Topshop正在通過天貓對中國市場進行測試。五年後,他決定不正式入境就離開。
整個行業不得不開始反思。在這場大撤退的背後,是快速時尚產業本身的問題,還是中國消費者增長過快,以及在這個領域的競爭對手如何才能吸引更多挑剔的消費者。
Ⅱ forever 21退出天貓4個月後破產,這個快時尚品牌在這四個月內經歷了什麼
曾經Forever 21是個火熱的牌子,與Zara、H&M和Gap等齊名,聽到它破產了,覺得既震驚,同時又覺得不足為奇。
3.環保觀念增強,慢時尚被提倡
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觀念的增強,人們越來越喜歡「慢時尚」。Forever 21等快時尚的衣服,質量越來越差,面料也不舒服,而且多數衣服一兩年就過時。每到換季,人們要扔掉一堆堆的衣服,而且多是成為難以降解的垃圾,嚴重污染環境。現在人們倡導環保,希望一件衣服可以穿幾年不過時,更希望衣服採用舒適、環保的面料,所以越發喜愛「慢時尚」,擯棄快時尚。
Ⅲ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買快時尚品牌
過去很吃香的快時尚品牌,近年來一個個退出中國市場,前有英國的Topshop、New Look,後有美國的Forever 21。甚至近期有報道稱Forever 21瀕臨破產,正在為遞交破產申請做准備。
港真,Forever 21瀕臨破產的消息,一姐倒不是很意外。
Forever 21 1984年在美國創立,在30多年內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時尚連鎖品牌之一。過去銷量確實不錯,在上海南京東路的門店甚至能跟一眾時尚大牌出現在同一條街,任何時候去逛,店裡都是人擠人。
但從2016年起,Forever 21的銷量就不太行的亞子,不僅門店規模逐漸縮小,還先後退出比利時、荷蘭、英國、德國等市場。到了今年上半年,品牌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成為繼Topshop、New Look等品牌後,又一個退出中國市場的快時尚品牌。
而之前能與Forever 21掰頭的H&M、Zara等品牌,經營利潤也不可觀,但還在苦苦支撐。
H&M這邊,找了佟麗婭、張藝興等明星代言。通過合作的明星身體力行帶貨,吸引粉絲購買產品,是促進銷量的一種方式。
另一方面,H&M靠著各種聯名系列,也刷足了存在感。
前段時間,Giambattista Valli x H&M聯名系列,讓國內外明星和時髦人士都為之瘋狂,屬於有錢難買系列。李宇春、泫雅、雪莉等女星,都為該聯名系列帶過貨,穿得好不好看另說,但很多人被種草是真的。
Zara時不時有明星帶貨,歐陽娜娜、秀智等走在時尚一線的女星,都穿過她家的衣服。但最近的「閉店」風波,讓品牌在中國市場再受打擊。
要說消費者對快時尚品牌沒有以前那麼熱情,一姐覺得原因有三個。
一是這些快時尚品牌,不少爆款都是仿大牌的設計,說不好聽點就是設計抄襲。
很多時候去不同的店,如果那段時間某種元素流行,你看到的很多服裝款式基本上都一樣。而且說是快時尚和很多電商平台相比,門店裡的衣服款式更新不夠快,自然吸引不到消費者。那些以量取勝、以快取勝的時代過去了。
二是有些快時尚品牌的產品,質量實在堪憂。很多衣服完全是季拋,更有甚者還有月拋的,穿幾次就變形。
隨著消費者心中不斷提升的品質標准以及消費看法的改變,那些質量差的產品,只能被拋棄。
三是市場飽和,消費者對舒適度的追求則越來越高,在服裝方面的慾望和支出越來越少,銷量自然下降。
其實現在很多自主設計師的品牌,產品質量不錯,設計也很好看,完全值得入手。那些沒有及時跟上消費者喜好變化的快時尚品牌,終將被淘汰
Ⅳ 作為快時尚品牌的Zara仍然一枝獨秀,為何Zara能長盛不衰
Zara在快時尚日漸沒落的今天依然能夠占據服裝市場的的一席之地,不僅僅是因為它獨特的營銷策略以及服裝的設計和質量,也是因為它懂得隨著時代潮流積極地改變自己,逐漸優化自己的經營結構來適應電商的崛起。它作為快時尚品牌的界的大佬之一穩居高位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後,Zara能夠順應電商時代的銷售趨勢,積極開拓新的營銷領域。雖然電商仍然是其規模較小的渠道,但是,Zara電商的客單價已經超過實體店,今年上半年集團11%的同店銷售增長,Zara電商的貢獻是無疑的。Zara在全球120家店鋪中引進了虛擬現實技術,對實體店進行改造。消費者通過手機選擇產品讓模特試穿,然後通過店內感測器投射在AR購物窗,吸引了更多年輕用戶進店消費。
Ⅳ 「快時尚」女裝品牌急需解決哪些矛盾
導語: 在做高端品牌時,成本因素的制約性會相對弱一些,一般來講,成本增加10%,價格的可提高空間可以達到20%~30%,依然可以實現物有所值的消費感。因為它的目標客戶群比較高,同類產品的可比性相對較小。在中國做服裝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做高,一個是做快。包含較高文化含量、品牌個性、設計水準等元素的品牌,可以定義為高端品牌。加快產品的更新速度,提高內部周轉效率,從而實現庫存控制和成本降低,則是為做快品牌。 快時尚是現代「速食」文化的一種產物,隨著消費理念的逐漸成熟,大眾審美趣味也開始轉變,在流行風潮和環保理念的相互沖撞中,快時尚將以怎樣的一種狀態生存?又該如何平衡快時尚產品在成本、速度和品質之間的矛盾?「中國市場是龐大而多層次的,僅就二三線市場而言,一個品牌開1000家,甚至5000家店都不會達到飽和,市場空間相當廣闊。但是對於品牌來說,規模越大,運作效率就會越低,很多品牌銷售額很可觀,但利潤不高就是這個原因。」正是基於這樣的市場認知,徐斌認為品牌如果做不到高端發展的話,就要在「快」字上做文章。在做高端品牌時,成本因素的制約性會相對弱一些,一般來講,成本增加10%,價格的可提高空間可以達到20%~30%,依然可以實現物有所值的消費感。因為它的目標客戶群比較高,同類產品的可比性相對較小。但是在做大眾時尚或者是快時尚時,可比較性就會增加很多。成本、速度和品質之間的問題成為了一個普遍的問題。在國內市場,包括ZARA等國際品牌的品質感都不是很好,其輔料、做工等很多細節方面也存在瑕疵。對於這樣的一種瑕疵,一方面其多年形成的固定消費群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即綜合考慮性價比,通過較低價格購買到前沿時尚、流行設計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即使產品不是特別完美,消費者也可以做出一定的妥協。另一方面,無論是國際品牌,還是國內品牌,都需要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因為引導消費市場,是服裝品牌運作的題中之義,即使是以「快」為特點的品牌,在實現品牌盈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消費市場的影響,不能以犧牲品質為代價。「當然,一個現實問題是,隨著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環境成本等一系列相關因素的成本提升,成本壓力已經不是一般的問題,盡善盡美的品質在短時間之內很難實現,但這應該是未來快時尚發展的努力方向。」徐斌說。<proinsight-br>
Ⅵ 請問快時尚品牌UR與ZARA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呢
快時尚品牌UR與ZARA共同點:
都是快時尚品牌 、但說服裝這塊。都定位於時尚年輕白領層消費20~40 歲。
他們的銷售宗旨都是「快速、少量、多款」 ,其背後的「快銷供應鏈」一般的品牌銷售是難以達到的。每天一次的快速反應會議,庫存問題是重點。
從原材料采購-設計開發-生產-質量監控-物流-店面銷售-銷售統計-後續數據分析,都將以模塊的形式存在,在這些模塊之間,一套標准化的流程貫穿其中,從而保證整個「快銷供應鏈」持續轉動。
店面設計:UR與ZARA共同點就是櫥窗都以墨綠色為主調。室內裝潢都是暖色系。
快時尚品牌UR與ZARA不同點:
1、風格不同:
UR全稱是URBAN RENEWAL。風格是屬於英倫偏時尚型。
西班牙zara品牌所屬Inditex集團旗下的姐妹品牌,Beishka,Pull&Bea,Stradivarious等等,跟她風格類似。
2、定位不同:
UR的產品由國際二十多個品牌的設計師提供樣板,同時在全球多個國家設有專業買手配合,采選最新、最適合中國市場的服裝、配件、飾品等。在亞太方面,擁有香港和國內的服裝設計師對產品進行系列整合,實現了每周兩次更新貨品50-100款的高難度運作,在服裝界創造了奇跡!
ZARA是簡潔大方,定位在OL類型,中低價位的衣服,這種服飾風格其實是一種以爆款跑量性質做業績的店鋪風格。店鋪面積大,裝修到位,產品價格低廉,店鋪營運為無導購式賣場,庫存管理非常到位,款式跟隨潮流,這些都是ZARA的特色。
總體說UR的設計風格有點野性比ZARA的時尚的。他只是宣傳做的比較少。中國門店沒ZARA多,但品牌絕對能跟UR相媲美。甚至更高一等。
Ⅶ 十大快時尚品牌有哪些
1、Zara颯拉
1975年,學徒出身的阿曼西奧·奧爾特加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偏遠市鎮開設了一個叫ZARA的小服裝店。
而今,昔日名不見經傳的ZARA已經成長為全球時尚服飾的領先品牌,身影遍布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門店數已達1808家。
2、H&M服裝
於1947年在瑞典成立。*如今,H&M在世界上28個國家擁有1,500多家門店,銷售服裝和化妝品。*H&M的商業理念是「以最優價格,提供時尚與品質」。
10、MJstyle
快時尚生活式品牌,以時尚流行服飾為主,囊括時尚咖啡店中店/創意家居/潮流飾品/精品包飾等,以品類繁多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