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司馬相如美人賦,譯文注釋賞析
美人賦
賦/[漢]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美麗閑都,游於梁王,梁王悅之。鄒陽譖之於王曰:「相如美則美矣,然服色容冶,妖麗不忠,將欲媚辭取悅,游王後宮,王不察之乎?」
王問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
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聞齊饋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車。譬於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
「若臣者,少長西土,鰥處獨居。室宇遼廓,莫與為娛。臣之東鄰有一女子,雲發豐艷,蛾眉皓齒。顏盛色茂,景曜光起。恆翹翹而西顧,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於茲矣。臣棄而不許。
「竊慕大王之高義,命駕東來。途出鄭衛,道由桑中。朝發溱洧,暮宿上宮。上宮閑館,寂寞雲虛。門閣晝掩,曖若神居。
「臣排其戶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宛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艷光。睹臣遷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乎?』遂設旨酒、進鳴琴。
「臣遂撫弦,為《幽蘭》《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獨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有美人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託身兮長自私。』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
「時日西夕,玄陰晦冥。流風慘冽,素雪飄零。閑房寂謐,不聞人聲。於是寢具既設,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帳低垂;裀襦重陳,角枕橫施。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
「臣乃氣服於內,心正於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
(笑獨行據俠客島詩社網所載校點)
司馬相如《美人賦》:「坐懷不亂」類型的拒色故事
文/江曉原
在《登徒子好色賦》的模仿之作中,非常突出的一篇是名聲相對較小的短賦——司馬相如《美人賦》。《美人賦》的前半部完全是宋玉之作的拷貝:也是有人在王前指控作者好色,作者辯解,先舉出的例證也是東鄰女子為絕代佳人,也「登坦而望臣,三年於茲矣」,但作者不動心。司馬相如新的發展在賦的後半部,其中描述自己旅行中的一次艷遇:首先是艷遇發生的地點,就使人聯想到《詩經》中的一系列戀情篇章:
途出鄭衛,道由桑中,朝發溱洧,暮宿上宮。上宮閑館,寂寥雲虛,門閣晝掩,曖若神居。
在如此香艷而神秘的場所,作者遇見的是:
有女獨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艷光。
這位絕色美人是如此多情,她招待作者,請他飲酒,邀他奏琴,她唱起戀歌,詠嘆青春易逝,渴望及早獲得情愛。最後她將作者領進一間華麗的寢室,當此夜深人靜之際,美色的誘惑和召喚達到高潮:
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
然而到這個關頭上,作者卻「脈定於內,心正於懷」,結果是「翻然高舉,與彼長辭」,成功地抗拒了誘惑。
將各種在表面上看起來都屬「柳下惠坐懷不亂」類型的故事籠統理解為「禁慾」,將是非常輕率而浮淺的。在前述道教徒的故事中,坐懷不亂是為了不壞掉自己的「道行」,以求最終成仙了道,永享玉女相伴之艷福。而在宋玉和司馬相如的故事中,接受他們所遇到的美色並不會帶來任何不良後果,他們之所以拒絕,似乎只是表明自己定力之大,意志之強。也可以說他們的拒絕美色並無什麼目的,只是為拒色而拒色。當然,這里的「他們」是指他們第一人稱作品中的主人公,而非宋玉和司馬相如本人。至於宋玉和司馬相如作此兩賦的真正動機,如今已難確考。東晉時的葛洪倒是記載過一種關於《美人賦》創作緣起的傳說,見《西京雜記》卷二: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十七而寡,為人放誕風流,故悅長卿之才而越禮焉。長卿素有消渴疾,及還成都,悅文君之色,遂以發痼疾;乃作《美人賦》,欲以自刺,而終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為誄,傳於世。
小說家言,此處只能聊供參考。其說已符合後世「好色傷身」的說教模式。由此再進一步,又可引導到「坐懷不亂」故事中極多見的一種情形——美色的誘惑來自某種邪惡勢力,比如明人小說《封神演義》中伯邑考堅拒妲己勾引的情節,正是這種典型。這時「德」與「色」已截然對立起來,好色即敗德,而且必召致傷身喪命之類的惡報;而拒色則作為美德大受歌頌。
總之,在「坐懷不亂」類型的拒色故事中,可以看到三種內在動機:功利的、人格的、道德的(其實也就是禮教的)。前兩種與早期儒家將「好色」視為人之本性而加以接納和照顧的態度完全相容,最後一種則不妨視之為宋明理學大倡禮教之下的產物——至少是道學家們樂意採納的「佈道」講題之一。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後世某些帶有色情意味的文學作品也往往利用這一題目。
回答者:永遠的風音 - 魔法師 四級 10-17 15:30
《美人賦》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靈秀江山,多此倩女,促詞短句安能盡其之美!!
盈盈如出水
之芙蓉,柔柔如燕山之脂粉.清高如許,勝似寒冬之傲梅,絕世獨立,猶如天山之幽曇.窈姚窕窕
,君子之好逑,娉娉婷婷,玉女之麗姿.靄衣霓裳,披七彩之光;絲衣羅帶,鎖兒郎之心!巧笑鄢然
,如初綻之桃紅;美目轉盼,溢無盡之秋波.酥胸綿綿,誘少年之春心;美腿頎頎,留須眉之目光.
長發飄飄,吾神惚恍;豐臀悠悠,浮想聯翩.鼻膩鵝脂,嗅垂涎之香白;唇若紅彤,以奇光繪線條.
春筍細膩,貂蟬之纖指;玉藕圓潤,玉環之素臂;晴柳纖柔,飛燕之蜂腰;凌波微步,洛神之玉足.
浴面水赤,二喬之國色;芳氣襲人,西施之天香.弱柳拂風,黛玉之獨美;霸王別戀,虞姬之無悔.
烽煙燃笑,褒姒之戲諸侯;千嬌百媚,妲姬以毀昏王.媚娘垂簾,淫辱七尺;儷姬假美.致禍於申生
.
紅顏禍水,訥者之牢騷;金屋藏嬌,唯吾憐香惜玉之人!三千弱水,自古薄命;香消玉
損,心如刀割!盛時復返,待吾重起銅雀之台;蓬萊仙島,再覓不老之葯;粉黛佳麗,長保朱顏;棄
珍換笑,享盡嬌寵;感此情深,永許芳心!萬載江山,誰能獨攬?美人嬌好,醉死羅裙!!!
希望能幫到你。
B. 《卧薪嘗膽》的譯文和原文
《卧薪嘗膽》原文:
勾踐之圍會稽也,嚼然嘆曰:「各終於此乎?」種曰:「湯系夏台,文王囚麥里,晉重斗奔翟,齊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速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志會稽之恥邪?」
身白操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賓客,贓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譯文:
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中,他長嘆道:「我在這里完了嗎?」文種說:「商場曾被關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晉文公重斗(曾遭攙言)出奔翟國,齊桓公小白避亂到苔國,他們最終建立了霸業。
由此看來,(憂患)為什麼就不能轉化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後,越王勾踐返回國土,於是親身經歷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膽放在座位旁,坐處卧處抬頭就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常自語:「你忘了會稽失敗的恥辱了嗎?」
他親自去耕種,他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放肉,不穿有兩種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窮的人家,慰問死者的家人,與百姓一樣勞苦。
(2)非非逸兒衣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的歷史典故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准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珍寶,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
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准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
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於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8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C. 《滕文公上》翻譯
《滕文公上》翻譯:
陳相見到了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文公倒確實是賢明的君主;雖然如此,他還不懂得(賢君治國的)道理。賢君與人民一起耕作養活自己,一面燒火做飯,一面治理天下。
現在,滕國有堆滿糧食錢財的倉庫,這是侵害百姓來供養自己,哪能稱得上賢明呢?」孟子問:「許子一定是自己種了糧食才吃飯的嗎?」陳相說:「是的。」孟子問:「許子一定是自己織了布才穿衣的嗎?」答道:「不是,許子穿粗麻編織的衣服。」
孟子問:「許子戴帽子嗎?」答道:「戴的。」孟子問:「戴什麼樣的帽子?」答道:「戴生絲織的帽子。」孟子問:「自己織的嗎?」答道:「不,用糧食換來的。」孟子問:「許子為什麼不自己織呢?」答道:「會妨礙農活。」孟子又問:「許子用鍋、甑燒飯,用鐵農具耕田嗎?」答道:「是的。」
《滕文公上》原文: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此文出自戰國中期·孟子所著的《孟子》卷五 《孟子·滕文公上》
寫作背景:《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但又認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展,因勢利導。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徵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
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游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游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弟子出遊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游,又從而禮貌之」 。
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國的自身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
這時,孟子已經五十三歲。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魏敗於齊。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太子魏申被齊軍俘虜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國的商鞅領兵攻魏,俘魏大將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於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縣於秦。
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國昭陽領兵破魏軍於襄陵,取得魏國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對孟子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梁惠王講了一套施仁政於民的辦法。
他說,這樣,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擊擁有堅甲利兵的秦楚軍隊。梁惠王問的是怎樣報復齊、秦、楚的具體辦法,孟子回答的卻是空泛的道理,當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視。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嗣位。
孟子見到梁襄王,對他的印象很壞,說他不象個國君。這時,齊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離開魏國又到了齊國。
D. 四個字成語,最後一個字是衣,望各位大神求解
1、白日綉衣
讀音:bái rì xiù yī
釋義:舊時比喻富貴後還鄉,向鄉親們誇耀。
出處: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伐木血出以為怪者》:「(張遼)以二千石之尊過鄉里,薦祝祖考。白日綉衣,榮羨如此。」
2、飽食暖衣
讀音:bǎo shí nuǎn yī
釋義:飽食:吃得飽;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寬裕,衣食豐足。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3、蒼狗白衣
讀音:cāng gǒu bái yī
釋義:同白衣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出處:宋·楊萬里《送鄉人余文明勸之以歸》詩:「蒼狗白衣俱昨夢,長庚孤月自青天。」
4、稱體載衣
讀音:chèn tǐ cái yī
釋義:稱:適合。按照身材剪載衣服。比喻根據實際情況辦事。
出處:《南齊書·張融傳》:「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減稱卿之體。」
5、彈冠振衣
讀音:tán guān zhèn yī
釋義:整潔衣冠。後多以比喻將欲出仕。
出處: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6、東市朝衣
讀音:dōng shì cháo yī
釋義:為朝臣被殺之典。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漢書·晁錯傳》載: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被讒,「衣朝衣斬東市。」
7、菲食薄衣
讀音:fěi shí bó yī
釋義:菲:微薄。微薄的衣服,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十分儉朴。
出處:《梁書·武帝紀上》:「其中有可以率先卿士,準的甿庶,菲食薄衣,請自孤始。」
8、旰食宵衣
讀音:gàn shí xiāo yī
釋義:天色很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形容勤於政事。
出處: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策文》:「勤民聽政,旰食宵衣。」
9、汗流洽衣
讀音:hàn liú qià yī
釋義:汗出甚多,濕透衣服。形容極其惶恐羞愧。
出處:明·張居正《答宗伯董潯陽》:「頃賢郎至,辱華翰獎借,爛然盈楮,不匡其所不及,而假其所不能。讀之使人汗流洽衣也。」
10、好女不穿嫁時衣
讀音:hǎo nǚ bù chuān jià shí yī
釋義: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遺產生活。
出處:舊諺:「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11、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讀音:kàn cài chī fàn,liàng tǐ cái yī
釋義:量體: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長短。裁:裁剪。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
出處:毛澤東《反對黨八股》:「『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看情形辦事。」
12、糲食粗衣
讀音:lì shí cū yī
釋義:糲:粗米。粗布衣服,粗劣的食品。比喻生活清苦。
出處:宋·無名氏《張協狀元·大公資助張協》:「奴供備糲食粗衣。」
13、量體裁衣
讀音:liàng tǐ cái yī
釋義: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出處:《墨子·魯問》:「子觀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將聽吾言,用我道,則翟將往,量腹麵食,度身而衣,自比於群臣,奚能以封為哉?」
14、缺食無衣
讀音:quē shí wú yī
釋義:缺少吃的和穿的。形容飢寒交迫的生活。
出處:明·無名氏《貧富興衰》第一折:「先主在獨樹樓桑受困危,織履編席,缺食無衣,到處尋覓,挽菜挑虀。」
15、如不勝衣
讀音:rú bù shèng yī
釋義:勝:能承受,能承擔。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體瘦弱。也形容謙退的樣子。
出處:《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16、若不勝衣
讀音:ruò bù shèng yī
釋義:形容身體羸弱,好像連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擔。
出處:《淮南子·氾論》:「周公事文王也,行無專制,事無由己,身若不勝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於文王,洞洞屬屬,而將不能,恐失之,可謂能子矣。」
17、弱不勝衣
讀音:ruò bù shèng yī
釋義:勝: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連衣服都承受不起。
出處:《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18、聖主垂衣
讀音:shèng zhǔ chuí yī
釋義:形容天下太平,無為而治。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葛亮乾坤。」
19、豕食丐衣
讀音:shǐ shí gài yī
釋義:吃豬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極其貧困。
20、推食解衣
讀音:tuī shí jiě yī
釋義:推:讓。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21、未明求衣
讀音:wèi míng qiú yī
釋義: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於政事。
22、無縫天衣
讀音:wú féng tiān yī
釋義:神話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縫合,沒有縫兒。常以比喻詩文等事物沒有一點瑕疵。
23、行不勝衣
讀音:xíng bù shèng yī
釋義: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體力衰弱。
出處:《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24、衣錦褧衣
讀音:yì jǐn jiǒng yī
釋義:錦衣外面再加上麻紗單罩衣,以掩蓋其華麗。比喻不炫耀於人。
出處:《詩·衛風·碩人》:「碩人其頎,衣錦褧衣。」又《詩·鄭風·豐》:「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25、優孟衣冠
讀音:yōu mèng yī guān
釋義:優孟:春秋時楚國著名的的演雜戲的人,擅長滑稽諷諫。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場演戲。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楚相孫叔敖死後,兒子很窮。優孟穿戴了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楚庄五受到感動,封了孫叔敖的兒子。
26、玉食錦衣
讀音:yù shí jǐn yī
釋義:錦衣:鮮艷華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
出處:《魏書·常景傳》:「錦衣玉食,可頤其形。」
27、椎髻布衣
讀音:zhuī jì bù yī
釋義:椎形發髻,布制衣服。指婦女樸素的服飾。
出處:《後漢書·梁鴻傳》:「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28、足食豐衣
讀音:zú shí fēng yī
釋義:豐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出處:清·嬴宗季女《六月霜·恤緯》:「勸夫人省可閑愁緒,足食豐衣無所慮,何況俺爺貴胄都時譽。」
E. 古文翻譯
1.蘇軾母親親自把書教授給他。引申為親自教他讀書。以,介詞,譯為用,把
2.蘇軾對母親說:「我如果是范滂,母親也會贊許我嗎?」母親說:「你能成為范滂,我怎麼不能成為范滂的母親呢?」
這節選自蘇轍為他的兄長蘇軾所寫的墓誌銘《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公諱軾,姓蘇,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諱杲,贈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國太夫人。大父諱序,贈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國太夫人。考諱洵,贈太子太師。妣程氏,追封成國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學四方。太夫人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太夫人嘗讀《東漢史》至《范滂傳》,慨然太息。公侍側曰:「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公亦奮厲,有當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先生諱名軾,姓蘇,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曾祖父蘇杲,(被朝廷)追贈為太子太保。曾祖母宋氏,追封為昌國太夫人。祖父蘇序,死後獲朝廷贈為太子太傅,祖母史氏,追封為嘉國太夫人。父親蘇洵,死後贈為太子太師,母親程氏,追封為成國太夫人。先生十歲時,母親親自教育他,蘇軾閱讀古今成敗的事例,很快就能概括他的梗概。一次,母親讀《後漢書》讀到《范滂傳》,慨然嘆息。蘇軾侍立在一旁,說:「我如果是范滂,母親也會贊許我嗎?」母親說:「你能成為范滂,我怎麼不能成為范滂的母親呢?」先生更加勤奮有志於效力朝廷。母親欣喜道:「我真有一個好兒子啊。」等到蘇軾成年,學問通貫儒家經典和史書,寫文章一天能下筆千言。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F. 《已亥雜詩》全詩
《己亥雜詩》全詩是: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G. 陶潛傳翻譯
陶潛傳的全文翻譯:
陶潛,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
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麼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一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
本性愛喝酒,可是家裡窮不能經常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一定會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後回去,一點也不收斂情緒。
家裡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著,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說是實錄。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裡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戚朋友說:「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為彭澤令。在縣里,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說:「讓我一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
於是命令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朴自愛,不諂媚長官。郡里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
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陶潛傳的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其辭曰: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來迎,稚子侯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而流憩,時翹首而遐觀。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此文出自唐朝·房玄齡所寫的《晉書》
寫作背景: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參見十八家晉史。唐修《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紀三十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原有一百三十二卷。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監修三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風擬訂修史體例:敬播(註:沒有流傳下來。)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相公庄鎮房庄)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
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H.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什麼意思
意思是清潔的水中才會生長出無暇的芙蓉,天然的事物勝過經過雕琢掩飾的事物。
出自《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此詩作於李白從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後滯留江夏時,詩人回顧了自己的人生歷程,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感慨。
除此之外,木芙蓉會因光照強度的差異導致花瓣中青素濃度不同,使花瓣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早晨為白色和淺紅色,中午和下午變為深紅色,從而使木芙蓉又有「三醉芙蓉」的稱呼。
(8)非非逸兒衣擴展閱讀:
【解釋】: 芙蓉荷花的別稱,形容詩文清麗,猶如出水的芙蓉一樣清新。
【成語】:清水出芙蓉。
【拼音】: qīng shuǐ chū fú róng。
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指真正的美是沒有太多修飾的,後來引申至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中。
指那些擺脫了堆砌的辭藻、無謂的修飾、空虛的技巧的至真至純的真正的藝術精品。也可贊美女性長相清新自然,美麗,或者贊美別人的心靈純潔。
I. 非非逸兒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非非逸兒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非非逸兒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J. 曾國藩《誡子書》的翻譯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職已經到了最高等級,可是學業一點也沒有成就,德行一點兒也沒有可贊許的地方,到歲數大了只有傷悲,不勝驚慌慚愧。現在將要與你們永別,特將以下四條教給你們兄弟。
第一、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修身養性做人做學問的道路,最難的就是養心,養心中最難的,就是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能夠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可以問心無愧,就可以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如果一個人在獨處時沒有做過一件問心有愧的事,那麼他就會覺得十分安穩,自己的心情也常常會是快樂滿足寬慰平安的,(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強不息的道路和尋找快樂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礎。
第二、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強健。內心專一寧靜渾然一體,外表衣著整齊態度嚴謹,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門就像要去拜訪一個尊貴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恭恭敬敬的樣子,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氣氛。想要憑借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安撫老百姓,必須做到一絲不苟恭恭敬敬這樣老百姓才能信服,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聰明的人和機智的人,因為他們都能夠做到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所以總能夠給別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莊重嚴謹恭恭敬敬,就會一天比一天壯大自己,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傲慢無禮肆意而為,就會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無論對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無論對小事情還是大事情都態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絲一毫鬆懈怠慢的意思,那麼自己身體和內心的強健,還用值得懷疑嗎?
第三、講究仁愛就能使人心悅誠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機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氣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國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對於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其實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國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對老百姓講究仁愛對事物加倍愛惜,那麼就是違背甚至拋棄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至於那些享有豐厚俸祿的大官,高高地位於眾人之上,就應該承擔起拯救老百姓於溺水之時和拯救老百姓於飢餓之中的責任。讀古書學習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書中的意思,就應該有大力推行古書中自己已經領悟的古人正確思想的責任。孔子的儒家學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講究仁愛,而講究仁愛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貴自己首先就要富貴他人。能夠成就他人富貴他人的人,人們哪會有不心悅誠服的歸順於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使神明感到欽佩。一個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與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氣相匹配的,就會得到旁人的認可和鬼神的贊許,這是因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織布,一年到頭辛苦勞動,才有了幾擔谷和幾匹布的收入,而富貴人家的老爺少爺卻一年到頭安逸淫樂,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錦羅綢緞。喝醉了酒以後就像豬一樣呼呼大睡,醒來後他一叫喚就有下人們對他唯唯喏喏,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連鬼神看見了都不會允許他(富貴人家)這樣胡作非為,難道富貴人家就可以長期這樣安逸淫樂享福嗎?古代聖明的帝王和賢良的大臣,沒有一個無時不刻不是把勤勞工作作為座右銘來激勵自己。如果從個人安身立命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努力操練和學習技術本領,積極煅練自己的體魄,感覺到自己知識太少時就加倍努力去學習知識,時時刻刻做到居安思危,這樣才能夠做到通過增長自己的學識來增長自己的才幹。而從為天底下老百姓著想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做到讓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飽飯、穿暖衣,不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讓他們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邊的蒿草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背負的責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對於個人生活應該非常節儉,而對於工作應該非常努力,辛勤勞動以使自己豐衣足食。勤苦勞動的人長壽,安逸享受的人短壽,勤勞的人因為經常參加社會勞動,學有才幹而能夠派上用場,安逸享受的人因為從不參加社會勞動,毫無才幹而會被社會所淘汰,一個人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使神明都對他的行為感到欽佩敬仰,一個人貪圖安逸享樂就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不能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使鬼神都他的行為感到厭惡。
這四條是我從數十年的人生中積累的,你們兄弟們記住並且履行,而且要把它傳給子子孫孫,這樣,我們曾家就可以長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