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讓幼兒知道如何如廁的禮儀 培養幼兒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讓幼兒知道生活也是有規矩要遵循的。 准備: 洗手間、衛生紙、毛巾、垃圾桶 過程:導入:教幼兒帶入衛生間,提問:我們要是用洗手間,但不知道裡面有沒有人,這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如廁要先敲門,若沒人回應,就可以進去 若有回應,要在外面排隊等候 介紹如何使用馬桶(坐式、蹲式) 教師示範,教給幼兒如何提褲子的方法 教師示範如何沖廁所 教師介紹使用完洗手間要打香皂洗手的禮儀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惡如廁習慣,引導幼兒學會輪流等待。
『貳』 在幼兒園小朋友褲子穿錯了老師應該怎麼辦
今天我們班兩個小朋友就穿錯了,褲子都是黑色的,說不好意思,我明天讓那個穿錯褲子的小朋友帶來學校😂
『叄』 幼兒家庭禮儀教育包括哪些內容 的相關文章推薦
一、個人禮儀 幼兒個人禮儀一般來說包括儀表儀容、形體姿態等內容,儀表儀容主要是梳洗打扮(包括洗臉、刷牙、漱口、咳嗽、打噴嚏、摳鼻孔)、穿衣著裝(包括穿衣、帶帽、穿褲子、穿鞋子的技能及裝飾美化)等方面,形體姿態主要是坐、立、走、躺、吃、喝、拉、撒、睡等方面的細節規范。 二、親子禮儀 幼兒親子禮儀主要是...幼兒在家庭生活中與家庭成員(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與兄弟姐妹)相處時應該注意的禮儀規范,包括請求、應答、敲門、就餐、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感恩長輩、體貼關愛、招呼告別等內容。 三、師幼禮儀 幼兒師幼禮儀主要是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與幼兒教師交往時應該注意的禮儀規范,包括入園問好、認真聽講、舉手發言、聽從教導、請求幫助、感恩老師、離園告別等內容。 幼兒家長知道了幼兒禮儀教育的基本內容,就可以開展針對性的教育,遇物則誨,相機而教,就一定能夠培養出知書達禮、溫文爾雅、人見人愛的幼兒!
『肆』 幼兒園穿脫衣物健康教案
活動目標:
1.能有序的穿、脫衣褲,初步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2.體驗自理能力給自身帶來的舒適、愉快與自信。
活動准備:
學習包《健康/社會 我會做2》;幼兒、教師的一件套頭衣服、開襟衣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示範穿衣導入1.出示套頭衣一件,請個別幼兒上來示範穿衣。請其他幼兒說說其穿衣順序是否正確。
2.引導幼兒討論穿衣的順序。再請個別幼兒說說穿衣服的順序。
3.教師示範正確的穿套頭衣的方法。
4.幼兒自己操作,請有穿套頭衣的幼兒將外套脫下自己進行穿衣操作。
二、引導幼兒學習穿開襟衣、褲子的順序引導幼兒自由交談穿、脫衣褲的方法。
請個別幼兒進行示範。
幼兒邊年兒歌邊穿衣衣褲。
兒歌抓領子,蓋房子(把衣服頂在頭上),小老鼠,出洞口(把兩手伸出袖子);穿毛衣,要留心,先套大洞洞,再套中洞洞(領口),最後小手鑽出小洞洞(袖口)。
活動延伸:
1.周一至周五下午起床後引導幼兒進行穿、脫衣褲比賽。
2.請家長在家裡引導幼兒自己穿脫衣服。
『伍』 孩子在幼兒園穿反褲子老師應該怎樣和家長解釋
這個......我覺得,如果那個家長善解人意的話,不用解釋,他也應該能明白。一個班那麼多人,可老師只有一個,要給那麼多個小朋友穿衣褲,難免會出錯,家長們應該能理解老師的。(嘻嘻,我才13)
『陸』 幼兒園大班科學選褲子教案怎麼寫
一份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活動標題,活動目標,活動准備,活動過程,活動反思,具體要求如下: 1、目標:指這次活動要達到的目的,教會幼兒什麼,一般分為能力目標(就是幼兒能夠怎樣、學會什麼)和情感目標(就是幼兒喜歡什麼、感知什麼) 。 2、准備:指課前准備,分精神准備(就是幼兒已有的經驗)和物質准備(筆、紙等教具)。 3、過程:把所上的活動的每一步都寫清楚,從開始到結束,尤其是公開課的教案這一塊幾乎要寫一到兩張紙。 4、反思:上完這次活動後有什麼體會,幼兒有哪些表現,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以及你的處理。 5、延伸:指從這次活動引發的下次的活動。不過大多數的教案都沒有
『柒』 如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於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培養;孩子;行為習慣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最佳時期是幼兒時期,除了家庭對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有重要影響外,學校也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場所,也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園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孩子文明行為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幼兒園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會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為什麼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一段時間以來,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應試教育為目標,只希望孩子學習能考個高分,而忽略了對孩子品質、能力的培養。清代大畫家鄭板橋臨終時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饃,等兒子臨時學習並做好送來時,他已經咽氣了。他留給兒子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可見,他臨死前還不忘教兒子自立、自強的習慣,這對我們今天的父母難道不是個啟發嗎?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而且要教會孩子做人,要敢於向自身挑戰,要從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家庭的需要,社會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編輯部在中國、日本、美國的學生中同時進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個人"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的中學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親,美國的中學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兩位填了自己的父母親,而中國的中學生在"最受尊敬的10個人"中填的大多是電影明星、球星等。悲載,中國父母!難道是中國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嗎?非也。其實,中國父母在養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氣、腦筋,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別是當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們,更是拚命地在養孩子上攀比,鄰居家給孩子買了電子琴,我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買台鋼琴:鄰居家給孩子買了電腦,我要給孩子買個更高檔的。他們有的成了孩子的"奴僕",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務",只知道單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給予、溺愛孩子,卻忽視了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忽視了培養孩子對父母、對長輩、對社會的愛。給孩子養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縱、沒有責任感的不良習慣,不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會。
(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配合學校教育的需要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的行為習慣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他律階段(6~8歲)、自律階段(8~10歲) 和公正階段(10~12歲)。皮亞傑認為,在自我中心階段,行為習慣具有不穩定性:在他律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准所支配和制約,表現之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或老師的。小學低年級兒童正處於兒童行為習慣發展的他律階段,他們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認識,沒有形成恆定的道德標准,道德觀念主要受周圍人們的影響,比如家長、老師,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學和朋友。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協助學校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因為在這個時候進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穩固的習慣,同時還可以防止孩子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而形成一些不良習慣。
二、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建議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強家園溝通,堅持上述基本原則外,還應該有比家庭更為系統的、專業的方法和策略,保證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確定規范,進行系列化教育幼兒園要建立一日常規,進行系列化教育。3~6 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於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 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列化。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制定了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常規規定了孩子們在一日生活、學習中應做到的,應遵守的一些規則,確定了幼兒時期在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應有的文明行為和習慣的標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樣, 飯後會收拾餐具,活動結束會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時間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園時的愛集體教育;"三八"婦女節的愛媽媽教育;"六一"兒童節的好兒童教育;"七一"的愛黨 教育等。平時,我們要求幼兒做到"三輕":說話輕、走路輕,放下東西也要輕;對幼兒進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愛護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凈":碗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午睡時要求幼兒自己穿脫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領子。我們教育孩子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學會的事情堅持做" 我們注重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占他人物品的幼兒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對待逆反個性較強的幼兒,採取綜合訓練方式,對其進行不良個性的矯正訓練為主等等。由於每個幼兒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環境和方式不同,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們觀察了解幼兒的不同心理特徵,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二)與家庭形成合力,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養孩子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也包括老師,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習慣。 我們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麼是好習慣,我們是帶著很多獸性長大的。 我們本身就有可能帶著很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如用眼睛挑東西,不要用手挑東西的習慣。我們買東西誰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後可能不買了,最後別人怎麼買?我們可沒想這些問題。這是條件反射,挑選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捏一捏。這一陋習也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們,班裡吃水果時讓孩子們自己拿,誰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總是挑了這個還是覺得那個好"這山還望那山高" 。又如保護環境衛生的習慣。我們有很多的成年人對自己小家庭的衛生搞的"一塵不染",可是對社會大家庭的環境衛生卻是: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高聲喧嘩等,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不良行為會對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要讓孩子的行為習慣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建立起家庭、幼兒園聯合一致的教育網路。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讓家長進行系統的幼兒德育理論學習; 家教專刊、 家教小園地時刻發揮著它們的宣傳和交流作用;通過家園聯系手冊,以書面形式每月聯系,有什麼事隨時與家長溝通,使家長和教師都能隨時了解幼兒在園和在家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還通過家長開放日、家園共育等活動,讓家長觀看、了解、參與幼兒園的教育,使家長自覺、積極地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只有讓孩子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 成才有真正的意義。
(三)要尊重兒童的權利和參與,讓孩子充分地參與在兒童的習慣養成過程當中,有一個危險存在,那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大家千萬千萬注意這一條。什麼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習慣,大人在定規范,強迫孩子去做、去執行,這就很可怕。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兒童是主人,我們就是要發揮他們的主人作用。養成一個好習慣,應該是要讓孩子們覺得:這是我盼望的,我特別希望有這個好習慣,這對我的幫助很大,對我的發展很有用,好習慣多了,我才是一個好孩子學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這才是積極的,而不是強迫。
兒童參與有一個階梯,階梯有五層:第一層是操縱,成年人操縱兒童;第二層是裝飾,找幾個孩子來表演一下,來裝飾;第三層是象徵性的參與;第四層是成人指派;第五層是與兒童商量;我們的習慣培養,起點就是第五層,與兒童商量,我們要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要和孩子商量:你們需不需要培養這個習慣?你願不願意培養這習慣?因為孩子有選擇權:我願意養成什麼習慣,比如愛運動的習慣,有禮貌的習慣……內向的孩子你不能培養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養成急性的,習慣養成要講究規則,要尊重差異。
(四)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與其把兒童當作天津鴨兒填入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由的去開啟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我們引導幼兒學會學習,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培養友愛、勇敢、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的品德行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為,卻忽視了能影響幼兒個性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 --自信心。自信心是兒童個性心理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條件。自信心的培養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所謂自信心,是由積極自我評價引起的自我肯定並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傾向。自信心是對自己力量的充分認識和評價。自信心強的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活動,能積極地與他人交往,與同伴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能勇敢地面對困難,大膽嘗試。在幼兒園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幼兒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別的幼兒,往往表現在活動中不敢主動地要求參加集體游戲活動,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敢在眾人面前大膽地表現自己;面對新事物、新活動常常害怕、退縮等。 所以老師要重視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從而保證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如很多孩子在動手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離集體生活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來到幼兒園,這些孩子無論在行動,還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實現願望和理想的動力。幼兒自信心的形成往往離不開成人對幼兒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滋補品"。信任既來自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又取決於教師對孩子行為的認可。對幼兒來說, 只有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才能獲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滿信心,他們才會信心百倍地面對人生中的機遇與挑戰。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 一點一滴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幼兒不斷進步,為幼兒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在生活中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在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的過程中,父母的責任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給予引導, 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耐心地培養,使他的一舉一動逐漸向良好的行為發展。 父母良好的行為可以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讓孩子自覺地接受。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細觀 察,對他的良好行為及時表示贊許, 強化鼓勵他繼續發展,形成習慣,鞏固下來;對不良行為要表示不滿,幫助他學會識別的能力,而不是指責他,更不能因為他的不良行為而取消他與小朋友交往的機會和權利。
習慣的養成是行為積累的結果,孩子從某種行為中獲得了成功感,自然就會重復這種行為,從而變成他的習慣。習慣決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要從小開始,而且要從家庭開始。
三、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一是有益於孩子身體健康。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個人衛生(衣物、身體)和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挑食、按時吃飯睡覺等。二是有益於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獨立完成一點小事,家長如輔以贊同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三是有益於孩子良好人際關系。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懂得關心、愛護、幫助他人,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則。四是有益於孩子事業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恆有毅力。這是影響孩子將來學業成就最重要的一個行為習慣。五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是必要的。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幼兒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有了好的行為習慣,許多學習生活中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反之,會為幼兒的學習生活和今後的發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錢玲瑛《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如何培養》,《考試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頁。
[2].辛文榮、孟祥芳《淺談父母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第109頁。
[3].葛海榮《關注細節,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百花園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頁。
[4].李蘭《在幼兒園如何培養孩子的文明行為和良好習慣》,《教學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頁。
[5].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捌』 幼兒園小班穿褲子口訣
1.套衫:一件衣服三個洞,先把腦袋伸進大洞, 再把手臂伸進兩邊小洞洞,拉直衣服就完工。
2.開衫:抓住領口翻衣往背披,抓住衣袖伸手臂, 整好衣領扣好扣,穿著整齊多神氣。
3.褲子:穿褲子,要注意,兩腿叉開伸進去。 穿上褲腿先別急,穿上鞋子再起來,兩手抓住褲子腰,一直拉好蓋上小肚皮。
『玖』 中班社會活動教案 我會扎褲子
教育教學活動目標
1.認識自己的褲子,並能分清前後。
2.學習自己穿褲子,拉整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活動准備
娃娃兩個,兩個娃娃穿的褲子各一條。
活動過程
1.認識褲子,了解褲子的正反面。
出示兩條娃娃的褲子,引導幼兒觀察,然後提問:
這是什麼?褲子上面有什麼?為什麼要有這些漂亮的圖案呢?這么小的褲子是給誰穿的呢?
2.給娃娃穿褲子。
神秘的抱出娃娃,激勵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給娃娃穿褲子吧!」幼兒說著,教師操作。
先確定褲子的正反面,兩手抓住褲子上面,往裡伸小腿,兩條小腿都找到家之後,用力往上拉褲子,露出小腳丫,然後站起來,提好小褲子,把外衣翻出來。
教師用兒歌的形式小結穿褲子的方法步驟:
兩手抓褲腰,
用力往上拉,
露出小腳丫,
站起提褲子,
褲子提整齊,
上衣翻出來。
3.幼兒嘗試自己穿褲子。
★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褲子,了解自己褲子前面有什麼樣的花紋,進而確定正反面。
★帶幼兒到寢室,脫下自己的褲子,然後和老師一邊說著兒歌一邊把褲子穿上。
4.大家來說一說:穿褲子的時候哪裡不舒服?
教師將自己剛才觀察到的較有代表性的問題提出來,引起幼兒的關註:
「兩條褲腿是誰的家?如果兩條腿都進了一個家,另一個家空著會怎麼樣?」
「當小腳丫還沒露出來的時候你能站起來嗎?」
5.午睡時鼓勵幼兒自己穿脫褲子,提醒他注意在上午活動中發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