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褲子起源介紹
女 褲
褲子,本來是專指男性的下衣而言,但是經歷了各個時代而逐漸也被女性採用,這是因為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契機,女性加人了社會生活,隨警外出活動的增多,意識到褲子能帶來很大的行動便利。女褲最初出現時,是較為寬大的西褲,後來又從長褲演變到現在的褲子。以時裝的姿態出現時,距今已有30年的歷史。最初時,在男子氣中透出些女性美,由於它的輕快與活動性,誘惑力極強。現在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種之一。更進一步說,它同裙子已不可區分地被人們所用。
褲子隨著它時裝性的不斷增強,在形狀、長短等細節的設計上也發生了多種多樣的變化。在80年代的初期,是褲子發展的最高峰。一般人們都傾向於機能性較好、符合於生活方式的寬松型。無論是日常服或是晚禮服,如果能有效地運用個性進行服飾搭配的話,那麼在很大的范圍內,褲子對於表現女性的手法,就會有一個新的突破。
女褲以形態區分的名稱見圖4—1—1。
女式基本型褲子
設計說明
這是褲子的基本型,可以說任何人都能穿。根據愛好的不同,前片的活褶可以變化為抽褶等。
面料:可以使用一般的毛料、棉、麻織物和化纖布料等。顏色如果使用黑、灰、藏藍、茶色等,那麼同上衣搭配組合就較為容易:素雅、纖細的條癲劑弦部梢浴?/font>
使用量
表布140cM幅寬110cm(褲長十10cm-15cm)
90cm幅寬210cm(褲長×2+15cm-20cm)
制圖(圖4—2—1)
從前片開始。
從前後中心加放出來的厚度,是按臀圍 尺寸的比例計算出來時,較胖體型的加放量可以稍多些,較瘓的可以少一些。
膝高線可以按制圖的位置決定,如果褲長在腳跟骨以下較長、腳口較寬的褲子,那麼膝高線就要再抬高一些,這樣褲形比較好看。
後立檔線的傾斜度,是考慮了機能性而決定的。即傾斜度越大,後立檔線越長。樣板的前後立檔長之和,與測量到的立檔凈尺寸之差,就是餘量與運動量。在正常情況下,這個差在2cm~3cm比較適當。多餘或不足時,在橫襠線上和後立襠線的上端增減。在特體的情況下,差值還是較大些比較好。
制圖完畢後,把前後下襠線拼合在一起,校對一下立襠弧線是否自然圓順,如有偏差,需訂正制圖和樣板。
裁剪要點(圖4—2—2)
利用布料的光邊取腰頭,剩餘部分雙折後,把前後片穿插裁剪。有倒順順和光澤的布料,要把前後片排成同一方向裁剪。圖例的前開口,因為是同裙子緔拉鏈方法相同的,就把縫頭加寬了,如果要使用貼邊的話,也要排出貼邊樣板。
試穿補正(圖4—2—4~圖4—2—7)
著裝後,以輕松的姿勢站立。看褲線是否筆直下垂,各部位的餘量是否適宜,立襠與褲長是否合適等。如有需補正的地方,請參考下例修正樣板。
前後厚度大的體型[圖4—2—4)
前後襠彎打褶,這是立襠弧線量不足而造成的,在前後下檔線和立檔線上追加不足量。
臀部突出的體型[圖4—2—5)
由於臀部突出,朝側縫方向打斜縐,後檔便也起皺。把臀圍的不足量,從側縫和後中心放出,在後立襠傾斜度加大的同時,增加橫檔的寬度。其次加大省量,加大部分的量在側縫放出。
臀部扁平的體型(圖4—2—6)
因後立襠過長,在襠彎處出現余褶。把後立檔的傾斜度變小,並減少橫檔寬度,重新連結立襠弧線。移動省縫位置。在側縫線上減去立檔向外的移動量。
大腿部向外突出的體型[圖4—2—7)
因大腿部外突出較強,朝側縫的方向出現斜皺褲線也偏斜;在側縫線上追加不足量,把由此而增加的腰圍尺寸平分到兩個省縫中。大腿部的前邊突出情況也很多,那樣要把下襠線也追加不足量。
馬 褲
設計說明
圖例是馬褲的一種變化形式。臀部向兩側凸起,從膝下到腳腕較為貼身,使腿部顯得細長。下側的開權不僅具有機能性,還宵把握整體的效果。
使用量
表布 140cm幅寬 120cm
制圖[圖4—4—2)
一般情況下,褲子的下檔是以褲線為中心左右對稱的,但是馬褲從膝到腳腕比較瘦,為了使上側縫凸感強烈,下襠的下半部就要比側縫稍鬆些,加出0.5cm的弧度。
在後片的(W/4+o.5)中,o.5cm是製作時的吃量;在前片的(W/4+o.5)中,是為了增加在收褶時,由於布的厚度而減少的腰圍量。
褲腳旁開衩的製作方法(圖4—4—1)
①②合下襠後,在後片上掩襟。
③縫合前後側縫至開口止處。
④從表面向貼邊壓明線。
⑤釘子母扣。
燈 籠 褲
設計說明
長度在膝下左右的寬松式褥子。腳口的束帶可以扎出「燈籠」形。比起直筒褲來更富有女性美,因穿警感覺又具有裙裝的特徵,更能滿足不適宜穿褲子的人。
面料除水洗棉布;麻、生絲、化纖、毛料、針織布以外,還可使用塔夫綢和天鵝絨等作為宴會服。
使用量
表布 140cm幅寬 120cm
制圖(圖4—5—2)
因臀圍的餘量較多,為掌握圍度與長度的比例,就把立襠深向下加深了1cm。腳口束帶的長要先側量束帶位置腿的周長,再加4cm的餘量。
斜插袋的製作方法(圖4—5—1)
①袋布用面料裁剪。如果面料較厚的話,袋布B就使用棉布或裡布。
②在袋口鋪袋布B。
③在袋口壓明線。之後把袋口縫頭固定在袋布上。
④讓開袋口縫合袋布A。
⑤⑥鉤袋布,縫合前後側縫、劈縫。
參考設計
(1)在褲口旁邊扎有柬帶的燈籠褲。
(2)對襇褶式的燈籠褲。
(3)高腰束帶式燈籠褲。
男 褲
男褲的名稱很多,從形狀上可以分為筒褲、喇叭褲、錐子褲、寬松褲等四種(圖4—6—1)。褲子有各種設計與機能性,穿著方法也多種多樣。僅作為旁開袋與後開袋就有很多種(圖4—6—2)。
褲前片的設計也根據穿著目的而不同,如活褶的有無與多少等。腳口的設計通常有翻褲腳和平褲腳兩種,但是,也有像馬蹄腳那樣特殊的腳口(圖4—6—3)。因褲子的設計多種多樣,所以,同上衣等的搭配非常重要。
男式基本型褲子
設計說明
一般式單褶西褲。不分年齡和職業誰都可以穿用。
可使用一般毛料、棉、麻和化纖等。
使用量
表布140cm幅寬150cm,90cm幅寬250cm
袋布90cm幅寬80cm
粘合襯90cm幅寬50cm
制圖(圖4—7—1)
前片 從前片開始制圖。臀圍線取立襠的1/3,作為圍度的餘量,在H/4中加2cm—3cm。
在橫檔線上,把臀圍量4等份,向左延長1/4的厚度(前窿門寬)。褲線過橫檔線的中點向下取下襠長,畫腳口線。膝線的下襠長向上5cm處。腳口寬度是以褲線對稱兩邊各取11cm。
一般情況下,在前中心的腰圍線上向里進0.5cm—0.7cm後,連結立襠弧線,但在特體的情況下,因為有肥胖量的計算,前立襠線還要偏離前中心再向上抬高。腰圍線取W/4+3cm~4cm,過臀圍線畫弧形側縫線,把側縫線向上延長0.5cm後,重新畫腰圍線。腰上的活褶從褲線向側縫取3cm—4cm,向膝線與褲線的交點畫線。下檔部分的側縫線,是先連接腳口與橫襠線,在膝線上向里進1cm後畫弧線。把側縫這邊的膝線寬向前側取相同寬度畫下襠線。
後片以前片為基礎制圖。在橫檔線上從後中心向里進1cm,腰圍線上向里進「●」尺寸,連結這兩點,向上延長3.5cm。後片的厚度(後窿門寬)比前片追加2.5cm,畫後立檔弧線。腰口線取W/4加2cm的省量,向上o.5cm後重新畫腰口線。膝線和腳口的寬度向兩邊各擴大1cm。側縫線經過腰口線和臀圍線上的「口」尺寸向下畫弧線。下襠線是從橫襠線下落1cm,經過膝線與腳口相連。
裁剪要點(圖4—7—2)
把布幅雙折後比好紗向,前後片穿插裁剪。有方向性和有光澤的布料,要向同一方向裁剪。要是翻腳口的一定要注意留夠翻折量。圖中的虛線部分的裁片,表示在試穿補正後裁剪。括弧內標注的尺寸,是正式製作時縫頭的大小。
男西式短褲
設計說明
西式短褲,褲長在膝圍以上,根據年齡、穿著習慣而定。著用後莊重、大方、舒適,是夏季男士們最受歡迎的下衣。
可使用一般薄形毛料、棉、麻、化纖料等。
使用量
140cm幅寬褲長+12cm
90cm幅寬 褲長*2
測量與加放
褲長一般在膝圍以上,要根據年齡、穿著習慣而定。
臀圍 圍量臀部最豐滿處一周放12cm—16cm。
腰圍 圍量腰部最細處一周放 1Cm~2cm。
褲口要根據長短進行測量,長短不同,褲口也不一樣,或者是用公式推算。
制圖要點
1.褲口的確定
(1)要根據年齡確定。
(2)要根據褲子長短確定。
(3)要根據臀圍的大小確定。
2.落襠的確定
落襠深是指後片橫襠線低於前片橫襠線的尺寸,一般長褲的落襠深總穩定在1cm左右,而西短褲的落襠深可在1cm—3cm內進行波動。出現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如果在西褲的後褲片自膝圍線開始,向上畫幾條不同位置的橫向線,會發現橫向線自膝圍線向上與後下襠縫的夾角會越來越大(90 作起始角度),如(圖4—9—1)所示。這主要是由於後下襠縫太斜且帶弧度所致。由於前片下襠縫的斜度較小,因此,在前片上身自膝圍線往上的橫向線與前下襠線的夾角幾乎是90,如(圖4—9—1)。一旦前後下襠縫縫合,則下襠縫處腳口必然出現凹角,如果將後褲片的褲口畫成弧狀,使其與下襠縫保持90。夾角,就可以消除這種現象。但是修正後的後下襠縫將會長於前片下檔。很顯然,唯一解決的辦法只有增加落襠深。
落襠深的尺寸大小與褲口大小有關,與褲子長短有關,與褲子肥瘦有關。
瘦型男褲
設計說明
從腰部到腳口較為貼身、瘦型的褲子.比起有襇褶的褲子來更顯得年輕些:
一般毛料、化纖等較為適合。
使用量
表布 140cm幅寬 l 30cm。90cm幅寬 230cm
粘合襯90cm幅寬 50cm
袋布90cm幅寬 30cm
制圖(圖4—10—1)
從前片開始制圖,制圖要領與「基本型褲子」基本相同,因較為貼身。臀部的餘量就減少至0.5cm—1cm,考慮到機能性。把褲線的位置從橫檔的中點向側縫移動了1cm。
為了使前面的袋口使用方便。在袋口中加入了2cm的餘量。
牛 仔 褲
設計說明
牛仔褲 男女沒有區別, 應用非常廣泛。它起源於勞動裝,具有很高的機能性。較為適合的有粗斜紋棉布、皮革、合成皮革和化纖等。
使用量
表布 90cm幅寬 210—220cm
粘合襯90cm幅寬 50em
制圖(圖4—11—1)
從前片開始前窿門寬放出了5cM,這個尺寸可以根據體型而增減。因是貼身型的褲子,前中心在腰圍線上向里進了1.5cm,但是如果側縫線弧度太強的話,這個尺寸還可以進到2cgn左右。
後片的過腰為了適合臀部的圓度,使之交叉0.5cm。貼袋的形狀,可以根據愛好進行各種變化。
抽 褶 褲
設計說明
在褲腰中穿入松緊帶的褲子。在前貼袋的設計中。右邊緔有袋蓋,左邊緔的是拉鏈。臀部較寬松,穿脫方便。較適宜的有棉、化纖、合成皮革等。
使用量
表布 90Dm幅寬 230—250cm
粘合襯 (褲腰量)少許
制圖(圖4—12—13
從前片開始,把前片的臀圍尺寸延伸至腰口線,腰頭寬取4cm。袋布長從腰口錢開始到橫襠線以下20cm處,右前在單開線袋牙上用袋蓋分成兩段,左前用拉鏈分成兩段。
後片的腰圍尺寸是:首先在水平的腰圍線上把中心線到褲線2等分,與橫襠線上的中心點連結向上延長3cm,再與側縫線上的1cm與「▲」的連線延長線相連。
② 褲子的由來
褲子,本來是專指男性的下衣而言,但是經歷了各個時代而逐漸也被女性採用,這是因為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契機,女性加人了社會生活,隨警外出活動的增多,意識到褲子能帶來很大的行動便利。女褲最初出現時,是較為寬大的西褲,後來又從長褲演變到現在的褲子。以時裝的姿態出現時,距今已有30年的歷史。最初時,在男子氣中透出些女性美,由於它的輕快與活動性,誘惑力極強。現在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種之一。更進一步說,它同裙子已不可區分地被人們所用。
褲子隨著它時裝性的不斷增強,在形狀、長短等細節的設計上也發生了多種多樣的變化。在80年代的初期,是褲子發展的最高峰。一般人們都傾向於機能性較好、符合於生活方式的寬松型。無論是日常服或是晚禮服,如果能有效地運用個性進行服飾搭配的話,那麼在很大的范圍內,褲子對於表現女性的手法,就會有一個新的突破。
③ 秋褲的歷史來源是
秋褲的起源是北美大陸,最早取得秋褲設計專利的,據說是加拿大的弗蘭克·斯坦菲爾德(Frank Stanfield)。他與自己的兄弟以號稱「不縮水」的棉內衣起家,在1915年12月7日正式申請了秋褲的專利,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
1918年之後,各國重歸日常生產,歐美各國按照流水線和分工的思想深化工業革命,原本全身都動的體力勞動者分化成上身活動多的勞動者和下身活動多的勞動者,連衫褲不如秋褲秋衣的地方就顯現出來,於是秋褲也就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3)中國褲子的由來擴展閱讀:
秋褲的故事:
當年歐洲貴族男人們穿的白色緊身褲了。在當時,這種緊身褲還不叫秋褲,被稱為「馬褲」, 是在大不列顛流行的一種羊毛質地的緊身裹腿,這是為了貴族們起碼比較方便而設計的。
而且他的小腿骨前側還加了一塊起到保護作用的板子,用來保護人們的腳腕。後來,有人把這塊板子給拿掉了,於是馬褲的樣子和穿著感跟秋褲又更相像了一些。
而且這種時尚還持續了好幾百年,一直是歐洲皇室貴族們喜歡穿的一種褲子。到了19世紀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北美大陸,那裡的人們為了抵禦北美的寒冷。
於是就開始穿一種通身上下的「連體褲」, 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秋衣和秋褲連起來,而且那個時候這種連體褲還流行了一段時間。
但是由於穿上那種衣服,太影響上廁所了,所以,聰明的人們又終於演變出了上下分離的保暖套裝,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穿的秋衣和秋褲。
這位聰明的人就叫做弗蘭克·斯坦菲爾德,而且他還抓住時機申請了專利,開始經營秋褲的生意,他被稱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 後來,隨著歐洲的供暖系統越來越普遍。
所以就有很少人穿秋褲了,到後來大家甚至說「只有窩囊廢才穿秋褲」, 於是慢慢的,歐洲的秋褲生意就不那麼好做了。但是,在我國50年代的時候,秋褲才開始變得普遍和盛行。
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而在那之前,我們都是穿著厚厚的棉褲過冬的。那秋褲出現之後,我們瞬間就甩掉了厚重的棉褲,冬天的穿著也不顯得那麼臃腫了,在那時候,幾乎人人都會穿秋褲。
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穿秋褲,而且一些時尚模特和女郎們,他們也都熱衷於穿著秋褲過冬。這個時候,秋褲在我國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國家也開始向歐洲那個時候一樣。
開始接受並喜愛秋褲了。不過到了60年代後期,有很多人都去國外留學,於是審美也變得不同了一些,這個時候秋褲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嫌棄。
他們認為穿秋褲就不時尚,而且這種又薄又貼身的褲子實在是太丑了,把腿上的缺點讓人一覽無遺,比如你的腿太粗了,穿上秋褲之後就會顯得更粗。
如果你的腿有點o型腿,或者是有點x型腿,秋褲也會讓你的這些特點暴露出來。所以人們開始喜歡穿一些又長又肥的褲子,這就是「闊腿褲」 開始盛行的時候。
而且這種褲子在香港流行的特別厲害,幾乎所有的時尚人士都會穿這么一條褲子,所以秋褲作為跟闊腿褲完全相反的一個類型,就自然而然的被大家嫌棄了。
④ 牛仔褲的來歷!
淘金熱的時候有個人發現工人經常磨損褲子,因為他們老把挖上來的東西擱兜里,後來發現帆布很耐磨,就考慮用帆布做了褲子,很受工人們歡迎,後來就有了牛仔褲咯。具體歷史你看網路更全面吧
⑤ 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義大利港口城市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捷即「或「Genoese」Genes」。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被利維公司正式採用 ,在這之前人們把它稱之為「齊腰工裝褲」(Waist High Over all)、「褲子」(Pantaloons)。
說起牛仔褲,人們自然會想起1849年美國那次淘金潮,當時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他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他們不得不拚命的工作。強烈的勞動使得衣服極易磨損,特別是在1849年礦工們一窩蜂湧進加利福尼亞州,形成了當時著名的淘金潮。由於衣料非常容易破損,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耐穿的衣服在這種背景下,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利維 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
在人們的印象中,經典的牛仔褲應該是這樣的:靛藍色、純棉斜紋布、臀部緊身、中低腰短襠設計、褲腿略小、拷鈕 、緝明線、貼袋、釘標牌等裝飾。 然而,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就跟我們所想像中的那樣。牛仔褲的鼻祖--利維公司,它所推出的501牛仔褲可以說是牛仔褲的經典之作。 下面我們就以它的發展過程來回溯一下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遷:
1855年--最早的牛仔褲只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的雙拱式線跡。
1886年--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
1890年--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905年--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22年--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37年--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裡面。
1941年--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釘。 二戰期間去掉了後腰蝴蝶結及表袋鉚釘,而後袋的雙拱式線跡則由印製的相似圖形來代替。一枚月桂樹葉代替了拷鈕上的標志「L.S.&Co.S.F.Cal.」。
1947年--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為隨應時尚潮流,褲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樣。
1955年--開始生產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後口袋角處以條棒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1年--紅色標牌由祥「LEVI`S」改為捷「Levi`s」。
1983年--由於織機技術的改進,使得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進入90年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製作牛仔褲的工藝大大提高,加上時間的積累令牛仔褲獲得了今天的完善結構。
⑥ 牛仔褲的由來
由來: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義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即「Genoese」。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被利維公司正式採用 ,在這之前人們把它稱之為「齊腰工裝褲」(Waist High Over all)、「褲子」(Pantaloons)。
牛仔褲又稱「堅固呢褲」。一種男女穿用的緊身便褲。前身褲片無襇,後身褲片無省,門里襟裝拉鏈,前身褲片左右各設有一隻斜袋,後片有尖形貼腰的兩個貼袋,袋口接縫處釘有金屬鉚釘並壓有明線裝飾。具有耐磨、耐臟,穿著貼身、舒適等特點。
(6)中國褲子的由來擴展閱讀:
牛仔褲誕生靈感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
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於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面。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里一種歷久不變的標志性元素。
一、流行明星效應使牛仔褲傳入中國
20世紀70年代末期,「貓王」艾爾維斯-普雷斯利和「教父」馬龍-白蘭度等明星讓牛仔褲轉化為搖滾、叛逆、獨立和自由的象徵。牛仔褲成為市場主流,時裝設計師開始設計牛仔服飾。巴黎時裝周開始接納牛仔裝。
同一時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牛仔裝開始湧入市場。中性化特徵漸漸被新一代中國人接受,在中國掀起牛仔大喇叭褲的風潮。
二、牛仔褲起源
牛仔褲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義大利港口城市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捷即「或「Genoese」Genes」。
三、趣聞
1、1849年美國淘金潮,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一窮二白,不得不拚命工作。強烈的勞動使得衣服極易磨損,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耐穿的衣服。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
2、二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
。
⑧ 休閑褲的由來
據我所知,,休閑褲是由褲子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