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女人穿褲子么
中國古代,漢武帝之前是沒有褲子的!所以不光女人沒褲子穿,男人也一樣!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在古代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
在漢朝前後,人們開始穿合襠的褲子了。這很可能首先是在騎馬打仗的軍人中流行的,穿開襠褲騎馬是個很不合適的。
有學者研究指出,自漢昭帝上官皇後始,宮中女子才穿有襠之褲,並自下而上地逐漸流行起來。但直到魏晉南北朝、唐朝時,女人們才真正穿上了現代意義上的褲子,其坐姿也由跪坐變為盤坐與箕坐。
2. 古代女性月經叫什麼
叫月事、月水、月信、月經。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人·婦人月水》:「〔釋名〕:月經、天癸、紅鉛。 時珍 曰: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規也。」 月事 即月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歲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王冰 註:「所以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常以三旬而一見也。」 宋 王茂 《野客叢書·漢再受命之兆》:「當 景帝 之召 程姬 也, 程姬 有所避,而飾 唐姬 以進。有所避者, 顏師古 謂月事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諸史》:「《姚氏識名》雲:天子諸侯妃有月事者,以丹注面,令女史見之,不口奏。」 郭沫若 《斷斷集·旋乾轉坤論》:「自然,女子也有她的生理上的天然限制,除開少女期便不免有月事的糾纏。」
3. 古代女子穿褲子嗎
漢代以前,女人下體無衣,到了漢朝才穿上開襠褲。《漢書·上官皇後傳》說:「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所謂「窮褲」,便是開襠褲。穿開襠褲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則不穿內褲,也順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續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裝製成和服,似乎女子著和服也不穿內褲。
也有人說和服是「吳服」的改造,來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內褲,保留了古代中國人「衣」的基本特點。「日本人唯一的發明,就是男人的那塊兜襠布,至今還留在相撲力士碩大無比的臀縫里。」
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後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臟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而若是來月經,就用 「月經布」。
古代婦女身上最長的東西,除了頭發、裹腳布,就數「月經布」了。月經布是一根長布條,用於「大姨媽」來時緊緊包裹下體。但是,由於古代婦女參加體力勞動比較頻繁,所以依然難免「見紅」。此外,因為中國向來崇尚節儉,使用過的布條還是會經過清洗後重復使用。現在的女人應該好好感謝衛生棉的發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人」。
4. 古代女人來月經了用什麼
傳說很早以前女人來那個就在口袋裡放滿灰,感覺出褲子濕了,就往下身塞把灰。所以那時候流行把出血叫成你要吃灰拉。 但是事實很簡單,古人很早就懂得用棉花織布了,據考證古人種棉花的歷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在三十多年前中國一些偏僻的農村中,很多女性還是用多層的布來做衛生巾的,這是重復使用的衛生巾,用過後洗干凈曬干下次還可以用,農村中還有用草紙做衛生巾的,所謂草紙其實是用稻草做的,比布硬,但比布吸水,是一次性用品。 一般而言,女性是用布包裹草木灰做衛生巾,布可以反復清洗使用,草木灰用完就需處理掉,不能露在外面。 更差有就用干樹葉、或禾桿燒出來的灰用布包住。 多說一句,這種裹草木灰的布也是不能曬在外面的,因為有晦氣的嫌疑,所以只能在沒有人去的房間里陰干。 後來變成了一塊布,布的質量根據家庭地位條件有所差異 再後來,當然我們媽媽級別的人都用過這個:一塊長方形的皮,一頭是圓圈,另外一頭是2根繩子,然後戴的時候把繩子從圓圈穿過(圓圈那頭在身體前面的,繩子在背後的)。就這樣固定住了,皮上是拿來放衛生紙的,可以隨時更換衛生紙。 但真正的衛生巾,還得感謝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法國服役的美國女護士,這些身著輕盈白衣的女子是現代職業女性的先驅。即使在月經期間,她們仍要保持那份優雅。敏捷和干練,於是對經期用品做了一番大膽的嘗試-——用綳帶加葯用棉花製成了最早的衛生巾。此後,衛生巾很快成為女人的莫逆之交。據說,第一個一次性衛生巾的廣告就是美國綳帶生產商推出的。 現代版的衛生巾據稱是一名十分疼愛妻子的美國男士發明的,他無意中發現:用細軟的布將潔凈的棉纖維和吸收性強的紙漿包裹起來做成長條狀棉墊,能夠有效減輕妻子經期的痛苦和不方便。這種棉墊20世紀40年代開始從歐美國家流行起來,並逐漸發展為使用一次性材料製造。 隨著科技的發展,衛生巾越來越長,越來越薄,越來越透氣,效果越來越好。 看到這里你有沒有些想法。 再看見你的問題之前,我的疑問就是:古代女人來了月經怎麼辦! 但是現在我的疑問是:以後衛生巾會是什麼樣子? 衛生巾的歷史,其實也就是女人的發展史,越來越進步!
5. 古代女人來月經用啥墊啊
傳說很早以前女人來那個就在口袋裡放滿灰,感覺出褲子濕了,就往下身塞把灰。所以那時候流行把出血叫成你要吃灰拉。 但是事實很簡單,古人很早就懂得用棉花織布了,據考證古人種棉花的歷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在三十多年前中國一些偏僻的農村中,很多女性還是用多層的布來做衛生巾的,這是重復使用的衛生巾,用過後洗干凈曬干下次還可以用,農村中還有用草紙做衛生巾的,所謂草紙其實是用稻草做的,比布硬,但比布吸水,是一次性用品。 一般而言,女性是用布包裹草木灰做衛生巾,布可以反復清洗使用,草木灰用完就需處理掉,不能露在外面。 更差有就用干樹葉、或禾桿燒出來的灰用布包住。 多說一句,這種裹草木灰的布也是不能曬在外面的,因為有晦氣的嫌疑,所以只能在沒有人去的房間里陰干
6. 古代女人來月經怎麼辦
傳說很早以前女人來那個就在口袋裡放滿灰,感覺出褲子濕了,就往下身塞把灰。所以那時候流行把出血叫成你要吃灰拉。 但是事實很簡單,古人很早就懂得用棉花織布了,據考證古人種棉花的歷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在三十多年前中國一些偏僻的農村中,很多女性還是用多層的布來做衛生巾的,這是重復使用的衛生巾,用過後洗干凈曬干下次還可以用,農村中還有用草紙做衛生巾的,所謂草紙其實是用稻草做的,比布硬,但比布吸水,是一次性用品。 一般而言,女性是用布包裹草木灰做衛生巾,布可以反復清洗使用,草木灰用完就需處理掉,不能露在外面。 更差有就用干樹葉、或禾桿燒出來的灰用布包住。 多說一句,這種裹草木灰的布也是不能曬在外面的,因為有晦氣的嫌疑,所以只能在沒有人去的房間里陰干
7. 古時婦女經血有哪些要注意的
「女人就是禍水」,原因在於女人的血水,主要是經血。
在原始的萬物之靈中,血被視為靈中之靈,受到特殊的信仰。《淮南子·精神訓》曰:「血氣者,人之華也。」古人不知血的製造過程和作用,只是由種種實在的事例體味到血之重要:他們親自看到動物和人受傷就會血流如注,若是血流不止就會死亡。而當他們發現婦女的經血排出後對人體無任何影響,閉經卻對身體有害時,便認為經血與一般的血不同,為毒物、污物。
經期婦女便為不祥之人。歐洲人認為經期婦女像是惡魔附體,漢族民間男人忌被人用月經帶打,或僅僅是當面顯示,否則是一個男子的大恥辱,沾上不盡的晦氣。
由於古時婦女褲裙常被經血玷污,女之褲裙亦被視為不祥。民間流傳一則名為《神馬》的故事:古時有家人養著一匹神馬,能夠日行萬里,來去無蹤。神馬從不吃喂給的馬料,也不吮附近的河水和井水,專門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喝聖水。
有一次,神馬喝水歸來,遍身大汗直流,家裡的婦人見之,趕快撩起圍裙給馬揩汗。這一揩竟使馬倒地而亡。所以俗信婦女的裙子會污染動物,不能亂揩動物,至今還作為一種禁忌。
男人們忌諱從晾曬著的婦女衣褲下走過,禁忌婦女的褲裙,尤其是內褲曬得很高,一般婦女的褲子只能曬到廁所旁邊或僻靜之處。現在農村婦女還告誡小孩,不得穿過婦女裙褲,否則,難以長高。
同樣原因,漢族民間視女性胯下為不潔之處。假如男子在樓下,婦女不得上樓,若必須上時,須示意對方避開,否則以為大不吉。還禁忌婦女住在樓上,尤其忌外來的已婚婦女住在樓下,說是怕沖犯了祖宗。
禁忌婦女坐在堂屋門檻上,以為婦女坐了要辱沒家神,家中要破財的。漢族舊時還禁忌婦女到打麥場上去,禁忌她們坐在打麥場上的石磙上,恐怕沖中犯了財神,少打了糧食;禁忌婦女跨坐建房用的梁檁上,怕沖了宅神,將來房子不牢固,會有禍事發生。
由於不知婦女是不是處在經期,為保險起見,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對所有的婦女都有禁忌。以節日期間而言,北京地區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五忌婦女串門和走親戚,俗稱正月忌門。
以為此間有婦女串門不祥。熱河一帶,舊時年初五以前,婦女「如貿然前往,必被痛惡。蓋彼間以婦女為不祥物」。
在天津,據劉炎臣《天津年俗》說:除夕這天,擺好供品後,一般舊式家庭,就臨時處於戒嚴狀態,禁止親戚鄰居的婦女進入。因是舊俗相襲,一般自家的婦女們到了這天,也就不再到別家串門了。我國西南地區漢族,婦女在過年的頭幾天,也不得步出大門。在祭祀鬼神或逢年節祭龍時,都嚴禁婦女參加。
漢族有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祭祀灶君的習俗,諺語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祭灶。《帝京景物略》雲:「灶,老婦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婦見之。祀余糖果,禁幼女不不得令啖。」可知禁忌婦女主祭灶神之嚴格。
在各民族的禁忌中,有不少是專門限於婦女的。阿昌族婦女禁忌跨坐在家堂屋的門檻上,不能住在樓上,也不能從犁、耙、鋤、刀、槍等物上跨過,認為這會給男人們招來不幸的後果。
鄂倫春族禁忌婦女到「仙人柱」後邊供神像的地方去,也禁忌乘坐供神騎用的馬匹。傈僳族、苗族亦忌諱婦女參加祭神活動,忌觸摸上供之物,認為那樣都是會觸犯神靈的。漢族婦女的行動也不自由,惠西成、石子編《中國民俗大觀》一書,收錄了河北安次婦女的禁忌:沒有訂婚的姑娘,不能在用畚箕人的前面走,說是怕把媒人扇跑了。沒結婚的姑娘,不看新婦理妝,怕沖了美神,使新郎看見新婦就生氣,以至於夫婦不和。
女人不能磨刀,磨了的刀便從此再磨不鋒利;又說姑娘磨刀,嫁「千磨頭」(固執的意思)丈夫。姑娘不用黑碗吃飯,怕嫁個黑丈夫;不用長短不齊的筷子,怕嫁個矮丈夫;不坐有孔的器物,怕患痔疾;不枕包袱睡覺,怕得雜癆病。
婦女的枕頭不要接補,怕重婚;不用橫絲布做衣服,怕性情橫野,又說怕遭難產;踞坐起來,膝蓋不能與額頭接觸,怕早寡。結婚的那一天不可穿紅鞋,否則丈夫見了就氣得眼紅。最好穿藍鞋,可以攔婆婆的嘴。
姑娘不吃一盤饅頭頂上的那個,吃了會受氣,等等。這些與婦女有關的禁忌習俗和觀念,絕大部分形成於父權制占統治地位,特別是封建社會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時期,濃重的封建宗法意識和男尊女卑觀念的深刻影響,是它們最突出的特點。
對一般婦女有禁忌,對孕婦的禁忌就更加嚴重。
在不少民間習俗中,孕婦被貶為不潔之物,她們的行動往往要受到限制,懷孕之後還有許多的禁忌。當然,其中有一些禁忌對孕婦的特殊身體狀況,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遺憾的是,即使是這類禁忌,對於它們的解釋,卻一般也仍是迷信的和歧視婦女的。
對孕婦的禁忌的主要方式是對其進行種種短暫的隔離,以免其身上的「不潔」污染周圍。第一,孕婦不能參加婚嫁禮儀。新娘未進新房前,孕婦不得先人內,不然便認為會沖走了喜氣。江蘇儀徵婚姻中「上頭」和「攙戚」的女眷必須是夫婦全福而未懷孕者。不僅如此,在廣大漢族地區,禁忌孕婦觸摸新房的一切東西(包括新娘)。第二,孕婦忌接觸喪葬、祭祀儀式。其原因可能是喪葬、祭祀的對象——神靈和胎兒——尚未成形,亦為精靈類似,恐二者互相影響,尤其恐前者傷害後者之故。孕婦要是「沖」了喪禮或棺木,就被認為要有「血光之災」,會招致亡人和家室不祥。因此,夫家如果正為長輩服喪,孕婦要另找臨時住所,移至離本宅很遠的地方待生產。廣東梅縣婦女懷孕之時,忌見死屍,如見,胎兒產出後皮膚(面部)色澤較暗。第三,孕期婦女忌參加一切具有重大意義之事,更忌參加巫術活動或神事。孕婦因其污穢性(民間傳統認為污穢性的東西,如糞便,具有破解法術的功效)而具有厭勝功能,因此禁忌參加一切與神有關的活動。而民聞的一些意義重大的活動,往往與神事有關。因此孕婦必須和這些重大活動隔離開來。
東北地區傳統習俗禁止孕婦接近醬缸,古代亦信仰此俗,《齊民要術》卷八載:「若為妊娠婦人壞醬者,取自葉棘子著瓮中,則還好。俗人用杖攪醬及炙瓮,醬雖回葡胎損。」一些地方破土建房、打井時,孕婦都不能在場。
特別是蓋房上樑,為了怕孕婦「沖撞」,一般都把時間進在清晨。打井時,如果被孕婦沖了,就被認為破了龍脈,不是打不出水來,就是打出來的水質量不好。第四,傳統信仰中婦女生殖能力和自然生殖具有交感聯系,婦女(孕婦)一旦接觸果樹,兩者旺盛的生殖力量就會互相排斥。
因此,廣東梅縣「懷孕的婦人,不得攀折花木,採摘果實。花木如被攀折,香氣和色素都會變異,果實被採摘了以後,味清純者變為苦酸之類。」「凡果樹曾經孝子孕婦手摺,則來年不生,或數年不著花結實。」
對婦女的產血就更為忌諱,認為它帶有更大的破壞力。一般人患病時每每大意,倘若有出血、吐血現象,就立即驚怖異常,惶悚失措了。
女子出血無過於分娩,因此婦女生產被稱為「血光之災」,佛經中特別造出了一部《血盆經》來祈禳消災。此經雖是偽經,不載於《大藏經》目,但隋唐時已經出現,可知流傳已久。看過巴金著名小說《家》的人一定還記得這樣一個情節:當封建世家的家長高老太爺一命嗚呼、魂歸西天之時,恰好高老太爺的長孫覺新的妻子就要生產了,由於叔叔克明的反對,覺新只好把妻子搬置鄉下的一所房子里分娩。最後,其妻難產,由於離城太遠醫救延誤,母子雙雙告亡。
導演這出悲劇的克明反對瑞珏在家生產的理由是什麼呢?是忌諱辦紅白喜事之家遇女人生育,以防止「凶」沖「喜」,給家裡人帶來災難。產婦分娩中的這類禁忌習俗在民間大量存在,歸結其緣由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婦女分娩是一件異常神秘、可怕、充滿恐懼和災禍的事件,婦女生育時伴隨而下的羊水、血水等物,都是污穢不祥的,處理不好,不僅這種血光之災會給產婦和胎兒帶來不利,還可能褻瀆祖宗和各路神靈,使受神靈們的懲處。因此,人們造了各種帶有強烈迷信色彩的禁忌做法,以避免這種所謂的災難發生。
在中國各民族生活的廣大區域里,對婦女分娩的住處曾經有過異常嚴格的限定,其目的是通過這種人為的禁忌來躲避婦女分娩產生的「凶災」。
忌諱婦女在原住地生產是最常見的避邪手段之一。《中華全國風俗志》說:「鄂倫春婦臨產,夫為搭棚寮數里外,送婦居之,既生兒,乃迎歸。」解放後,鄂倫春人在其聚居的村寨修建了公共產房,哪家有婦女臨產,哪家產婦就到裡面分娩、坐月子。台灣的高山族雅美人亦流行過此俗,每當產婦臨蓐,必須從家裡移出,另住一所房子,且房頂要豎兩只竹竿,人們認為它能夠趕走鬼神,保佑產婦與嬰兒的平安。
居住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其歷史上也時興過這種禁忌民俗。如羌族忌避產婦在家中生產,人們相信:產婦的「不潔」將給家人帶來邪氣。因此規定,產婦必須到圈養牛羊的房子里分娩。獨龍族亦禁止婦女在家中生育。
他們擔心孕婦生產時的污物,會沖犯室內像弓弩一類的狩獵工具,拿它們出去狩獵有可能一無所獲。
在中國一些民族的歷史上,不但曾經有過禁忌婦女在家裡生育的習俗,而且在某些地區還有避忌產婦回娘家分娩的習俗。產生這種習俗的原因,依然是對婦女生育過程缺乏了解,認為產婦不潔,其血污會給娘家帶來凶災。漢代應劭在《風俗通義》中即言:「不宜歸生,俗雲令人衰。
(按:婦人好以女易他男,故不許歸。)」原來是男家不許產婦回娘家生產。究其理由,一則擔心產婦若生了女孩,在重男輕女的年代,她或她的家人可能來個移花接木之計,換了別人家的男嬰,以致亂了自家的血脈;二則回家生育顛簸勞累,使產婦衰弱對其身體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