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通港的歷史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南通港有私人雙尖船100多艘用於客貨運輸。
1953年6月相繼組織渡船合作社和水上運輸社,分別負責旅客渡運和貨物運輸。1978年以後,多數客渡船改為機動船,載客量多,航速快。1985年客運量達112萬多人次。洪塘大橋建成通車後,該港客運量銳減,1993年不到50萬人次。
2. 南通的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並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通州官紳響應武昌起義,宣告通州脫離清王朝統治,次日成立軍政府。
民國元年(1912年),江蘇臨時省議會決議通州廢州設縣,改稱南通縣,行政區劃同宣統時的13市、8鄉。民同十六年(1927年)5月,同民革命軍(北伐軍)抵南通,推翻北洋政府南通縣知事公署,成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南通縣政府,屬江蘇省政府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江蘇省行政第七區(後改為第四區)專員公署設於南通城,下轄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崇明5縣。1938年3月,日本侵略軍侵佔南通城,建立偽政權,國民黨南通縣政府先後遷至金沙、北興橋,專員公署先後遷至馬塘、掘港。
1940年11月,新四軍東進通如海啟地區,隨即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南通、如皋、海門、肩東四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3月,成立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1945年12月和1946年8月先後建立蘇皖邊區第一、第九行政區專員公署。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又經過3年半的解放戰爭,1949年2月,南通城解放。華中行政辦事處決定,劃南通城、唐閘鎮、天生港鎮、陸洪閘和近郊農村成立南通市,隸屬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行署機關駐南通市。當年5月,第九行政區改稱蘇北南通行政區。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3. 南通市港閘區的歷史沿革
港閘區的前身是原南通市郊區,1991年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將原南通縣的陳橋鄉、幸福鄉和秦灶鄉,原城區管轄的唐閘鎮、天生港鎮劃郊區管理,將郊區所轄的任港鄉、鍾秀鄉、八廠鄉、狼山鄉劃歸城區管轄,經國務院批准,將郊區更名為港閘區。1993年設立港閘經濟開發區,1996年秦灶鄉撤鄉建鎮,2001年蘆涇鄉並入閘西鄉,港閘區轄四鄉(幸福鄉、陳橋鄉、閘西鄉、閘東鄉)三鎮(唐閘鎮、天生港鎮、秦灶鎮)一個街道辦事處(永興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港閘經濟開發區)。2005年和2009年港閘區再次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全區現轄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港閘經濟開發區(和永興街道合署辦公),五個街道(天生港鎮街道、唐閘鎮街道、秦灶街道、幸福街道、陳橋街道)。
199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南通市郊區更名為港閘區。
2000年,港閘區轄3個鎮、6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24448人,其中: 秦灶鎮 25513 唐閘鎮 25759 天生港鎮 7719 閘東鄉 24233 永興鄉 28837 蘆涇鄉 27648 閘西鄉 27665 陳橋鄉 29454 幸福鄉 27620
2003年行政區劃一覽:轄1個街道、3個鎮、4個鄉。(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唐閘鎮 轄:社區居委會(大南、新工房、新華、西洋橋、閘北、疏航橋、公園、大橋、閘港橋)。
天生港鎮 轄:社區居委會(三八、通燧、澤生、果園、江海)。
秦灶鎮 轄:村委會(秦灶、橋北、橋東、八里廟、西安橋、袁橋、費橋、秦北)。
閘東鄉 轄:村委會(閘東、橫河、花牆、長岸、尖溝頭、高店、新園)。
永興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曙光);村委會(永興、節制閘、曙光、東港、蘆涇港、窯墩壩)。
閘西鄉 轄:村委會(五星、福利、國慶、八一、新閘、龍潭、愛國、白龍廟)。
陳橋鄉 轄:村委會(陳橋、陳橋北、樹北、育愛、集成、河口、五里樹、長路、葆華)。
幸福鄉 轄:村委會(幸福、管園、文俊、秦西、施店、祖望、花橋、轉水、蔣壩)。
港閘開發區
2004年底行政區劃一覽:
秦灶鎮面積19.63平方千米,人口32122人。閘東鄉面積14.89平方千米,人口19069人。
閘西鄉面積23.99平方千米,人口28060人。陳橋鄉面積29.09平方千米,人口27851人。
幸福鄉面積20.48平方千米,人口23469人。
2005年8月,南通市政府《關於調整港閘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通政發[2005]46號),根據省政府《關於調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2005]54號):一、同意撤銷天生港鎮和閘西鄉,以原兩鄉鎮所轄區域設立天生港鎮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高墩圩橋西原閘西鄉政府。辦事處管理5個居民委員會和8個村民委員會。二、同意撤銷唐閘鎮和閘東鄉,以原兩鄉鎮所轄區域設立唐閘鎮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唐閘鎮。辦事處管理9個居民委員會和7個村民委員會。三、同意撤銷秦灶鎮,以原轄區域設立秦灶街道辦事處。辦事處駐秦灶鎮。辦事處管理8個村民委員會。區劃調整後,港閘區轄4個街道、2個鄉。
2009年1月,南通市政府《關於調整港閘區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通政請〔2008〕99號),根據省政府《關於調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2009]3號):
一、同意撤銷港閘區幸福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幸福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幸福居委會,管理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
二、同意撤銷港閘區陳橋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陳橋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河口自然集鎮,管理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
4. 南通港的介紹
南通港區東瀕黃海,西南臨長江,處於海、江、河聯運的樞紐地位。南通口岸是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下屬呂四一類口岸。南通市是我國14個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長江南通段江面開闊,河勢穩定,具有發展造、修船業的良好條件。南通已成為我國重要的修船基地。
5. 想知道: 南通市 褲子港橋 在哪
在軍山附近 現在的海事局邊上
6. 南通有哪些歷史典故
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據古文化遺址考證,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先後為蘇北行署、南通地區專署所轄,1962年改為省轄市。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傳世之作和軼聞逸事。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名人為南通歷史增色添彩。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綉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而佔有重要地位。江海大地還孕育了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著名數學家楊樂及20多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
江風海韻,風光綺麗。市中心的濠河風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30華里的濠河環抱古城,被國內外遊人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正在規劃、開發的沿濠河博物館群將賦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內涵。位於市區南郊的狼山風景區同樣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六大自然風景區之一,狼山列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擴建廣教寺以來,一直香火旺盛,聲名遠播。位於狼山兩側的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新添了不少景點。百里縣區不乏尋幽探勝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遺址,如皋的水繪園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歸渡海亭,如東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響樂」(海濱放風箏),啟東的圓陀角觀日亭等名聞遐邇。
雖然南通只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但鹽業厚利卻促進了城市繁榮,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至明代時已成為蘇北的重要城市,後因隨著海灘淤漲,海岸線東移,海鹽業才開始衰落,但代之而起的植棉業的發展和家庭手工土布業的興盛,又使此地很快成了大宗棉花土布的集散中心,逐步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1895年,清末狀元張謇回家鄉興辦大生紡織廠和大生企業集團,南通又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成為聞名遐邇的紡織城。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家紡城!
南通現有我國最早創辦的師范學校(1902年)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通博物館(1905年),城周濠河環繞,狼山風景區主要由狼山、軍山、劍山等五山組成,沿江綿延近4公里,是中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是江蘇著名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之地。名勝古跡有通州三塔、水繪園等。
南通風景名勝精選:
>>>狼山風景區<<<
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邊,在一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濱江而立,五山秀麗多姿。站在五山之首的狼山上,舉目眺望,莽莽長江,霧靄茫茫,此為長江最寬處,北岸至南岸,江水寬約八九公里,宛如浩瀚大海,無邊無際。狼山,東西走向,北幽南暢,北麓沿邊懸崖峻壁,難以攀登;南坡平緩,易於上行。
古代,狼山原是長江入海口江水中的一個孤島,長年的泥沙淤積,便與江北岸連為一體。但山腳下依然留存下一條環山的清澈的「護山河」,並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玉帶河」,為狼山增添了一景。山上寺廟里有一副對聯:「江束四圍圓,潮平兩岸闊」。這有力地證實了此山原為「江心島」。古人巧喻此江心島之狼山為「美女梳頭」、「老衲坐禪」。真是詩韻優美,寓意深遠……
狼山景區有個迎客宗旨:先照遠,後照近。即先盛迎遠方貴客,爾後接待近處嘉賓。可見,狼山胸懷天下,先人後己,乃有聖賢之心。
寬大為懷的狼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代,此山有一隻白狼精,佔山為王,無惡不作,把個風光優美的青山糟蹋成荒山野嶺。一天,一位遠方雲游的年輕和尚累了,想藉此地歇歇。「這有何難?」白狼精心想,一個座位之地能有多大,便輕狂地瞟了和尚一眼,「你要借多大地方?」「不大,不大。有個袈裟大小的地方就可以。」「無妨,無妨。」白狼精見那袈裟不過三五尺大小,便爽快答應了。「老衲這里有禮,謝謝施主。」只見那雲游和尚揮起袈裟,往天上一撒,不料,那袈裟頓時飄飄灑灑散擴開去。如同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從天而降,把整個山全都罩在網內……白狼精見,慌了手腳,知道遇到法力無邊的仙人了,立即拜倒在地:「聖賢在上,受小人一拜!」白狼精算是知趣,自個兒捲起鋪蓋,讓出狼山。臨走,白狼精跪求道:「能否將此山叫狼山,也算給小人留個思念?」「老衲答應你。」
這位慈悲為懷的和尚,便是後來讓狼山興盛起來的大聖菩薩。由此,當地便留下了一句幽默有趣的後話:「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
狼山頂上的廣教寺,寺門兩邊粗大的黑色圓柱上,書寫了一副氣吞山河的對聯:「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可見狼山氣勢之非凡。
步入寺院,登上大聖寶殿。大聖菩薩端坐堂上。大殿黑亮的圓柱上,可讀到詩聯一對:開門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大聖菩薩胸襟之大,如汪洋,似蒼穹……
千年古剎的廣教寺,殿宇雄麗,氣勢恢弘。環繞廣教寺的眾多景點,更是多姿多彩。北麓園內,山石奇絕,峰、岩、洞、石,頗負盛名。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鑒真和尚遇難紀念塔、清康熙御書亭、摩崖石刻、平倭碑亭、軍山飛瀑、張謇銅像、三仙祠、關帝廟……風景萬千,令人心馳神往。怪不得,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於狼山留連忘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贊嘆道:「遨遊半是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游罷狼山,心潮澎湃,欣然揮毫:第一山。
這個聞名於世的狼山,其實高度並不高,只有海拔106.94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中國有四座佛教聖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另有八座佛象小名山,狼山即為八大佛教小名山之首,可與四大佛教聖山比名……站在狼山峰巔,眺望南通市。陽光下,城池璀璨耀眼,熠熠閃光。南通市不僅擁有「江海第一山」,還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譽。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南通籍的清朝狀元張謇激於義憤,為挽救於危難中的中國,滿懷抱負,返回故里,興辦實業,創建學校;大搞文化、水利、交通建設,為今天的南通留下了近現代城市建設的科學格局。為此,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吳良鏞驚嘆南通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濠河風景區<<<
環繞南通城的濠河,被譽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項鏈」,是南通的驕傲。南通人民為有這一條歷史悠久、風景優美、國內現已罕見的濠河而自豪。
濠河 即古護城河、位於市區中心。濠河曲水回環,繞城而流,水面70萬平方米,景觀豐富,林木蔥郁。亭台橋榭掩映其間,畫舫遊艇盪漾水中。濠河周圍景緻薈萃。東南之濱有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還有南通三塔之冠文峰塔,登其高眺遠,可俯瞰南通全城。文峰塔院是市文聯,書畫院,藝術館所在地。與塔院毗鄰有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業研製刺綉等民間工藝品。與文峰塔一河之隔有我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紡織大觀園。三元橋畔新建的文峰公園,以自然風光與天然野趣倍受遊客青睞。西南濠河風景區,以原五公園為基礎興建,這里河面寬闊,碧波盪漾,是南通市的文化娛樂區。北首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光孝塔。民謠"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雲中插",所稱八角之塔即光孝塔。
>>>濱江公園風景區<<<
濱江公園總投入達1.8億元。南接龍爪園,緊靠長江,總佔地面積約375畝,是長江岸線上不可多得的天然景觀帶。根據規劃,整個公園由港口風情區、沿江風光區、休閑新天地、市井傳統文化區等四個區域組成。經過拋石護岸吹填土,將形成200畝腹地,向東南延伸至黃泥山、馬鞍山,與「山水間」體育公園接壤,形成壯闊的沿江新景觀。濱江公園是一處集觀光、游覽、休憩的臨江生態公園,遊客在此可以充分親近江水,體驗長江雄姿,觀賞山水田園風光。此處景點增強了五山風景區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創造了景區中央核心廣場和綠色活動走廊,同時,還增強了「生態原貌」資源,使得這一景區地帶形成為一個整體的臨江生態公園保護區。該公園包括港口風情區、江岸風光區、碧水金灘區、休閑新天地、濕地生態區、龍爪礁石區等
>>>蠣岈山<<<
座落在東灶港東北側的蠣岈山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島,因盛產牡蠣而聞名,據中科院、南師大科學家考察後認為淤泥質海岸出現如此規模生物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實屬罕見,為研究近二萬年以來中緯度古海洋提供了難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觀照體。地理專家對其體表牡蠣殼測定證實它已有1540—1946年的歷史,其固著基及造礁可達數千年,甚至上萬年。整個蠣岈山似山非山,似島非島,由黃泥灶、泓西堆、大馬鞍、扁擔頭、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60餘個牡蠣堆坨積而成,方圓6600畝,沙丘起伏,島上資源豐富,別有天地,整個蠣岈山奇觀可謂世上一奇。蠣岈山真奇妙,可謂: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撲面來,有島無島汐潮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在島上你可盡情飽覽大海風光,和大海零距離對話,任你在金沙灘上奔跑;若你躺在沙灘上休閑觀海、悠然自得、盡享自然風光,漁港觀光、海上休閑、蠣山探密、快艇擊浪、海上日出、灘塗采蛤、騾馬彩車等無不令你心馳神往。
>>>水繪園<<<
繪園位於如皋城東北隅,是國內著名的古園林之一。其特色「南北東西皆水繪其中,秋巒葩卉,一一掩映,若繪畫然」。加之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與金陵名妓董小宛的愛情故事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水繪園亦名聲遠播。1981年,我國著名古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來如皋水繪園游覽,即興填了《憶江南》詞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橋,流水幾灣縈客夢,樓台隔院似聞簫,往事溯前朝。」
>>>文峰公園<<<
三元橋東,文峰塔南,有一座以田園神韻取勝的公園,這就是1989年建成的文峰公園(原名長春園)。此園三面臨水,東邊與紡織博物館相連。佔地近10公頃,除園畔流過的濠河外,園內與濠河相通的河面就有3.3公頃,可謂「水包園,園包水」。文峰公園受人喜愛,不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正處於「半村半廓」的濠河東南風景區,而且它本身造園藝術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遊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南通「園博園」<<<
「園博園」位於狼山與馬鞍山、黃泥山之間的長江邊,佔地達49公頃,總投資4.2億元,分江海風景區、靈山聖景區、西山懷古區、梅嶺攬勝區和園藝集萃區。第五屆省園博會於2007年9月20日在南通「園博園」開幕,本屆省園博會的主題為:「山水神韻江海風」,將展示13個省轄市經典景觀,包括南京的「梅林花雨」、南通的「映山澤鏡」、無錫的「泉月賞心」、常州的「聞香尋芳」、蘇州的「楓橋夜泊」、揚州的「三月煙花」、徐州的「西溪探源」、宿遷的「林靄秋雨」、淮安的「桑田村廬」、連雲港的「松石水灘」、鎮江的「西山徑幽」、鹽城的「澤地仙灘」和泰州的「翠園綠坡」,大多以各市知名景點為原型,結合「園博園」的地型地貌而構思建造的。
>>>體育會展中心<<<
南通體育會展中心工程是南通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設計功能最全、建設標准最高的現代化體育會展設施,總佔地6000畝,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建成後,它將成為一座集各類競技體育比賽、全民健身休閑、商貿旅遊會展、大型文藝演出於一體的多功能體育會展中心。
該中心工程位於南通市新城區中心軸線南端、工農南路與平嗇園路交接處,緊鄰狼山風景區與在建的南通大學城。工程包括國內第一個可開閉頂體育場、具備體育比賽與會展雙重功能的體育館以及現代化的游泳館。
據悉,由日本全日新設計公司和同濟大學共同設計的開閉頂體育場擁有3萬個座位,所開啟面積為105米×1900米,這比21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方案」所開啟面積還要大三分之一,堪稱全國第一。同時擁有60000個座位和10000個展位的體育館,採用具有飄逸感的多曲線屋面,更增添了體育中心的現代氣息。位於體育館東側的游泳館共800個座位,可承擔國內國際的各類大型比賽。
南通名人簡介:
歷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學家在南通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和軼聞逸事。
三國名臣呂岱、明代名醫陳實功、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歷史名人均為南通籍人士。
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簃、蛇葯專家季德勝以及數學家楊樂等20多位兩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體育事業備受矚目,先後為國家輸送了林莉、趙劍華、張潔雲、周天華、葛菲、李菊、黃旭等一批體育名將,被國家體育總局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
今天,在全國中型城市中,南通更有許許多多的「第一」:二十多位院士、好幾位聞名的大畫家(袁運生、袁運甫兄弟等等)、二十多個世界冠軍、主跨橋長達1088米的世界最大最長的鋼索斜拉橋――蘇通大橋……屈指一數,在全國地縣級市中,在各個行業里,南通居然擁有70多個全國第一,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真是奇跡的「故鄉」!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百歲老人之最」。據說,全國有4000多位百歲老人,南通居然擁有400多人。
南通為長江金三角的北角。南通大橋通車後,可與大上海連為一體,只需一個多小時便可到達。如今,上海與崇明島之間,已在長江江底開鑿江底隧道。而南通與崇明島之間也正在計劃架設長江大橋……明天,這個流金淌銀的南通市,將是座開掘不盡的金山……
南通江海交匯的壯觀,長壽健身的神奇,花園城市的幽雅,江海河鮮的美味,無不傳遞著春的信息;南通近期推出了「江海之旅、文博之旅、冠軍之旅、教育之旅、長壽之旅」五條特色旅遊線路,歡迎您來品味南通。
7. 南通歷史文化
南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據古文化遺址考證,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境內海安青墩地區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區一帶,五代設郡,稱靜海。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築城,定名通州。宋天聖元年(1023年)改稱崇州,又名崇川。
辛亥革命後,廢州設縣,稱南通縣,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後,劃城區、狼山、天生港一帶建南通市,先後為蘇北行署、南通地區專署所轄,1962年改為省轄市。1983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實行市管縣體制。
人文薈萃,名賢輩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傳世之作和軼聞逸事。三國名臣呂岱、宋代傑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醫陳實功、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狀元張謇等名人為南通歷史增色添彩。
(7)南通褲子港歷史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江海交匯處,全境為不同時期形成的河相海相沉積平原。可分為狼山殘丘區、海安里下河低窪湖沉積平原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海河沉積平原區、南通古河汊水網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靠陸,呈不規則菱形。地勢低平,地表起伏較微,高程一般在2~6.5米,自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平原遼闊、水網密布是其顯著特徵。
南通境內地勢平坦,河溝成網。老通揚運河接如泰運河到沿海出口以南為長江流域,面積5700多平方千米;以北為淮河流域,面積2200多平方千米。
8. 請問 南通的歷史
江蘇南通歷史悠久,約在6500多年以前,南通市海安縣西部、如皋市西北部即已成陸。1973年在海安縣沙崗公社青墩大隊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1984年又在海安縣隆政鄉吉家墩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一地區生息活動。 南通成陸圖 清墩遺址出土:中華第一斧 ==秦以前== 先秦稱海陽,南通境內海安縣歷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頭。 周朝初年,周武王封子姬叔於邗。邗國北與淮河下游的嬴姓小國淮夷接壤,東臨黃海,南隔長江與吳國相望,西與宗、「群舒」、六、英、夢等(今安徽舒城、六安、霍邱一帶)為鄰。南通一帶屬邗國(當時的南通除了海安,其他絕大部分地區未形成陸地,仍在海中)。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吳王夫差滅邗國,「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國語·吳語》)」,地屬吳國。 春秋時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魯哀公和衛出公、宋國大夫皇瑗在吳國的鄖(今海安縣立發鄉)商談魯、衛、宋3國結盟之事,「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左傳·哀公十二年》)」。 周元王五年(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地屬越國。 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地屬楚國。 ==秦漢== 秦初地屬東海郡, 秦始皇 曾屯兵於境內 軍山|象山 (今軍山)。 漢高祖 初年,地屬東陽郡。 漢高祖 五年( 前202年 ),地屬 楚國(西漢諸侯國)|楚國 。 漢高祖 六年( 前201年 ),地屬 荊國(西漢諸侯國)|荊國 。 漢高祖 十二年( 前195年 ),封侄 劉濞 為吳王,地屬 吳國(西漢諸侯國)|吳國 。劉濞在封國內大量鑄錢、煮鹽,並招納工商和「 任俠奸人 」,以擴張割據勢力。 漢景帝 三年( 前154年 ),平定 七國之亂|吳楚七國之亂 後,國除,地屬 江都國(西漢諸侯國)|江都國 。 漢武帝 元狩 六年( 前117年 ),置海陵縣,地屬臨淮郡。 漢武帝 元封 五年( 前106年 ),地屬徐州臨淮郡。 新朝|新莽時期 ( 8年 — 23年 ),改海陵為亭間,地屬淮平郡。 東漢 復置海陵縣,地屬徐州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 三國 時先屬 曹魏|魏 , 曹操 「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 三國志 ·魏志·蔣濟傳》)」,強令徙民,為隙地,海陵縣廢。 吳大帝 赤烏 四年( 241年 ),郡人 呂岱 招撫鄉民回歸。 晉武帝 太康 元年( 280年 ),復置海陵縣,地屬徐州廣陵郡。 晉懷帝 永嘉 五年( 311年 ), 永嘉之亂 後北方地區人口避戰亂大舉南遷,部分遷至海陵。 晉安帝 義熙 七年( 411年 ),分廣陵境置海陵郡,地屬南兗州。 南朝 宋明帝 泰始 七年( 471年 ),分寧海縣西境置海安縣(因海水常浸淹農田,遂取名海安,為「永不揚波」之意),後並入寧海縣,地屬新平郡。 南朝 梁武帝 年間( 502年 — 549年 ),長江口出現了一塊較大的沙洲——胡逗洲(又作壺豆洲,今南通市區)。 南朝 梁元帝 承聖 六年( 552年 ),亂將 侯景 兵敗而曾企圖占據壺豆洲,後為 王僧辯 所獲。 ==隋唐五代== Image:鑒真和尚.jpg|thumb|150px|鑒真和尚 隋文帝 年間( 581年 — 604年 ),地屬揚州總管府。 隋煬帝 大業 元年( 605年 ),廢揚州總管府,置江都郡,地屬江都郡。 唐高祖 武德 元年( 618年 ),胡逗洲為鹽亭場。「胡逗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 太平寰宇記 》)」,地屬揚州廣陵郡。 唐玄宗 開元 十年( 722年 ),設置鹽官,地屬揚州海陵縣,隸屬淮南道。 天寶 七年( 748年 ), 鑒真|鑒真和尚 第五次東渡日本時「發自崇福寺,至揚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 大唐和上東征記 》)」。此時的胡逗洲已是一塊東西80里、南北35里的大沙洲(唐時1里相當於0.56公里)。 唐僖宗 乾符 二年( 875年 ),狼山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狼山北的胡逗洲亦為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了。 唐哀帝 天佑 四年( 907年 ),吳(十國)|吳國 姚存制據胡逗、東布二洲,任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後子姚廷珪任東洲靜海軍使。 10世紀初,胡逗洲與另一個沙洲—南布洲連成一片,整個沙洲的范圍向東擴展到了大致今 海門市 包場鎮一帶。 南唐烈祖 升元 元年( 937年 ), 南唐 代吳(十國)|吳國 ,立 靜海 都鎮制置院,取「海疆平靜」之意,姚存制孫姚彥洪任靜海都鎮遏使及靜海制置使,置如皋縣,地屬泰州。 後周世宗 顯德 三年( 956年 ), 後周 引兵取 南唐 長江以北地。 顯德 五年( 958年 ),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地屬 揚州 ,旋改 通州 ,意為水上交通方便之意,轄靜海、海門2縣,州治靜海;同年,後周靜海制置巡檢副使王德麟在通州築城「立四門,周六里七十步。 顯德 六年( 959年 ),甃以陶甓,以北門地僻多盜,立壯健營鎮之。」這是南通正式建城的開始。 ==宋元明清== 宋仁宗 天聖 元年( 1023年 ),通州一度因避諱而改稱崇州,別稱 崇川 。 明道 二年( 1033年 ),復稱通州,隸屬淮南東路,領靜海、海門兩縣。 慶歷 年間( 1041年 — 1048年 ),東布洲(海門島)又與陸地連成一片。狼山亦已漸與陸地相連,今南通的大部分土地均已成陸。隸屬淮南東路。 嘉佑 五年( 1060年 ),教育家、理學先聲、郡人 胡瑗 逝世。 宋徽宗 政和 年間( 1111年 — 1118年 ),「知州郭凝塞北門,改壯健營為玄武廟」。 宣和 元年( 1119年 ),郡人 王俊乂 以太學上舍擢第一(狀元)。 政和 七年( 1117年 ),通州一度升為靜海郡,不久復名通州,隸屬揚州。 宋度宗 咸淳 五年( 1269年 ),兩淮制置使 李庭芝 鑿河40里入金沙、余慶場,以省車運。 南宋 末,通州一度治於 金、元 之手,飽受蹂躪,特別是第二次蒙古人入城,屠殺酷烈。 宋恭帝 德佑 二年( 1276年 ),元軍東下, 文天祥 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與其客杜滸、金應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路過南通,寫下'''「自海陵來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門關。若將九折回車看,倦鳥何年可得還。(《發海陵》)」'''的千古名句。 元初仍設通州,隸屬揚州路。 元世祖 至元 十五年( 1278年 ),升為通州路,設總管府,隸屬江北淮東道廉訪司,並設萬戶府,鎮守其地。 至元 二十一年( 1284年 ),復為通州,屬揚州路,隸江北淮東道廉訪司。 元順帝 至正 十三年( 1353年 )五月, 大豐 鹽丁 張士誠 起兵,佔領泰州、通州。 至正 二十七年( 1367年 )七月, 朱元璋 派 徐達 攻克通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設守御千戶所,廢靜海縣,通州直管靜海本土,領海門、崇明兩縣,屬揚州府。 洪武九年(1376年)劃崇明縣歸蘇州府,通州僅領海門一縣。 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倭始犯通州。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七月,河北劉宸、齊彥明率qi yi軍浮江東下,舟泊狼山港。總督都御使陸完派兵與義軍戰於狼山,齊彥明戰死,劉宸落水而亡。 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通州除州城外,分6鄉6場。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倭圍通州,為參將解明道率眾擊退。揚州千戶洪岱、文昌齡,泰州千戶王烈率兵支援通州抗倭,殉難。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倭犯通州,狼山巡檢尹鼐御敵殉難,淮揚兵備副使張景賢率兵敗倭於州城南,殲20餘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三次犯通州,先後為知州喻南、淮揚兵備副使馬慎率眾擊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由掘港入寇,掠白蒲鎮。馬慎督所部圍倭於陳家莊。二日,倭奔。郡人曹頂追擊,至單家店(平潮鎮),因天雨路滑,戰馬失蹄,殉難。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四月,倭竄犯通州,狼山副總兵鄧城御賊失敗。倭進至白蒲,取道如皋謀取揚州。淮揚兵備副使劉景韶、游擊邱升率兵三戰三捷,倭回竄通州,被剿滅。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知州王之城以軍山、劍山之石,代磚築新城,南以望江樓為門,北連舊城,使成唇齒之勢,新舊兩城似葫蘆,故又有葫蘆城之稱。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兵部尚書、薊遼督師、郡人顧養謙逝世。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隸屬江南省揚州府。是年閏六月十五日(8月6日),星隕如寸。次日,州民蘇如徹、明萬里等殺知州李喬以抗拒清廷推行剃發令。七月,清兵臨境,蘇、明被害。 順治三年(1646年),州治置副將(從二品)鎮守。 順治十年(年)七月,州民復發難,以白布纏頭為號,遭知州錢國琦、守備韓可桂鎮壓。 順治十八年(1661年),改副將為鎮守狼山總兵官(正二品)鎮守。 清聖祖康熙六年(1667年),屬江蘇省揚州府。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江岸坍沒,海門廢縣為鄉,並入通州。康熙以後,新城年久失修,逐漸荒廢,但新城之外護城河猶存其形。 康熙十五年(1676年),說書藝人祖師爺、郡人柳敬亭逝世。 康熙十九年(1680年),文學家、戲曲家、郡人李漁逝世。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為別於直隸順天府的通州,故稱南通州,屬江蘇布政使司,下轄如皋、泰興二縣。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揚州八怪」之一、郡人李方膺逝世。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隸江寧布政使司。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郡人胡長齡中一甲一名狀元。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內閣學士、兵部尚書、郡人戴聯奎逝世。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郡人盛廣大等響應太平軍,於軍山謀取義旗,事泄,遭官兵鎮壓。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灶民開墾盪地,與鹽商發生沖突。總兵鄧龍彪派兵緝捕灶民,遭到反抗,官兵大敗後謊報「灶民造反,將乘虛攻城」,兩江總督李鴻章派兵剿捕,灶民死難者2000餘人。 清德宗光緒二十年(1894年),郡人張謇中一甲一名狀元。 清恭宗宣統元年(1909年),設定3市區、10鎮區、8鄉區。 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鎮區改為市,鄉區改為鄉。
9. 「江海之都」是指什麼地方有著什麼歷史
南通依山臨江通海,是我國天然避風不凍的良港,是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山水秀美、經濟
發達的江海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