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兔子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1、小兔子的外形特點:兔子的耳朵長長的,兔子的尾巴短短的,兔子的身體是毛茸茸的。從體型上分類,可分為大型兔、中型兔和小型兔,小型兔的體重大約在2公斤以下。一般來說,兔的軀體可分為頭頸部、軀幹部、四肢和尾等四部分。體表:被毛,有保溫作用。
2、夜行性和嗜眠性:因為兔在長期生存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善於打動和晝寢夜行的習性,既白天賦予巢穴,夜間活動和覓食。家兔在夜間採食次數最多,所採食的日糧和水約佔全部的75%。養兔要在晚上喂給足夠的飼料,白天盡量不要妨礙吐的睡眠。
3、膽小怕驚:聽覺靈敏,常常豎起耳朵來聽聲響,喧鬧、生人和陌生動物闖入都會使兔受驚,就會使兔在兔舍到處奔跑和亂撞,出現跺足動作。跺足聲會引發其它兔的驚慌,導致全群受驚。在養兔的過程中,動作一定要輕,避免發出聲響,同時禁止生人參觀,防止貓狗等動物進入兔舍。
4、喜歡清潔,愛乾燥:乾燥和清潔的環境利於兔的生長,潮濕和不衛生的條件往往成為兔病的誘因。兔舍的適宜濕度一般是60%至65%,過濕和污穢的環境會引發染病。兔抵抗力疾病的能力不高,得病會造成很大的損失,飼養應乾燥,清潔。
5、群居性差,同性好鬥:兔的群居性比較差,在群養時,成年兔經常為爭當頭領和爭奪配偶而發生爭斗,所以在管理上應該特別注意。
(1)網紅婕兒妤兒同款襯衫擴展閱讀
1、小白兔俗稱兔子,是哺乳類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動物。為幼小的白色的兔子。因為比較可愛,常出現在兒歌和冷笑話當中。
2、小白兔因其膽小,機敏,素食,可愛,易保持清潔,幼兔應食苜蓿草,提摩西草,兔糧和涼白開,成兔可在原有飲食上適當餵食蔬果。少有攻擊性,成為人類最喜歡飼養的寵物之一,也是最常見的種類之一。家養。
3、兔子跟貓、狗一樣,是可以訓練出良好的衛生習慣的,可以訓練兔子使用專門的兔用廁所,定點排泄。
4、公兔成年後會有噴尿的行為,可藉由絕育手術得到改善。
5、母兔無論生育與否,子宮病變的概率都高達80%,絕育手術可是其免受病變影響。
② 描寫古代美女的句子,例如:頭發,衣著,樣藐等幾方面的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釋義:豐滿前額彎彎的眉,迷人的笑好漂亮啊,美妙的眼睛眼波流動。
2、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釋義:增加一分,就顯得太高;減少一分,就顯得太矮;搽點粉,就顯得太白;抹點胭脂,就顯得太紅。
3、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宋玉《招魂》
釋義:美人已經喝得微醉,紅潤的面龐更添紅光。
4、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李白《西施》
釋義: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
5、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李延年《歌一首》
釋義:在北方居住著一位佳人,她姿容美貌,清新脫俗,舉世無雙.她只要對守衛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棄械、牆垣失守,再對駕臨天下的人君瞧上一眼,亡國滅宗的災禍,就要降臨到君王身上。
6、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曹植《洛神賦》
釋義:如神女般體態輕盈婉,身體曲線象騰空的游龍一般柔韌。
7、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王維《洛陽女兒行》
釋義: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8、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王昌齡《西宮秋怨》
釋義:盛開的芙蓉花也比不上美人嬌艷的妝容,清風襲來,水邊的宮殿中飄散著滿頭珠翠的美人的香味啊!
9、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杜甫《麗人行》
釋義:姿態凝重神情高遠文靜自然,肌膚豐潤胖瘦適中身材勻稱。
10、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釋義:俊俏美麗如陽春三月的桃花,芳菲爛漫、嫵媚鮮麗,有如一片片紅霞;清高閑雅如九月菊花,以素雅堅貞取勝,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
③ 我給女兒起名趙婕妤好不好
好,太好了,我女朋友就叫這個名,本人閉月羞花 冰肌玉骨 沉魚落雁 國色天姿 齒白唇紅 愁眉啼妝 出水芙蓉 綽約多姿 淡妝濃抹 二八佳人 姑射神人 國色天香 環肥燕瘦 嬌小玲瓏 絕代佳人 梨花帶雨 眉目如畫 眉清目秀 美如冠玉 花容月貌 靡顏膩理 明眸皓齒 千嬌百媚 傾城傾國 螓首蛾眉 如花似玉 雙瞳剪水 亭亭玉立 我見猶憐 仙姿佚貌 小家碧玉 秀外惠中 夭桃穠李 笑千金儀態萬方 月里嫦娥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環肥燕瘦、傾城傾國、 國色天香、窈窕淑女、秀麗端莊、艷若桃李、 花枝招展、溫柔可人、活潑可愛、亭亭玉立、 如花似玉、軟玉溫香、蘭質蕙心、秀外慧中、 楚楚動人、明眸皓齒、天生麗質、冰清玉潔、 天生尤物、蕙質蘭心、桃羞杏讓、燕妒鶯慚、 豐容盛鬈、衣香鬢影、纖纖弱質、輕盈而讓、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綽約多姿、裊裊婷婷、 明眸皓齒、望穿秋水、秋波微轉、顧盼生姿、 麗質天成、雙瞳剪水、千嬌百媚、肩若削成、 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 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 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瑰姿艷逸、 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世曠、 曄兮如華、溫乎如瑩、頸如蝤蠐、齒如瓠犀、 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吐氣若蘭
④ 古代的宮女等級,服裝
唐代女官制度承襲隋代:
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宮局,管司言,掌宣傳奏啟;司簿,掌名錄計度;司正,掌格式推罰;司闈,掌門閣管龠。
尚儀局,管司籍,掌經史教學,紙筆幾案;司樂,掌音律;司賓,掌賓客;司贊,掌禮儀贊相導引。
尚服局,管司璽,掌琮璽符節;司衣,掌衣服;司飾,掌湯沐巾櫛玩弄;司仗,掌仗衛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醞,掌酒醴益醢;司葯,掌醫巫葯劑;司饎,掌廩餼柴炭。
尚寢局,管司設,掌床席帷帳,鋪設灑掃;司輿,掌輿輦傘扇,執持羽儀;司苑,掌園御種植,蔬菜瓜果;司燈,掌火燭。
尚工局,管司制,掌營造裁縫;司寶,掌金玉珠璣錢貨;司彩,掌繒帛;司織,掌織染。
六尚之中司樂、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餘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設典及掌,以貳其職。六尚十人,從五品。司二十八人,從六品。典二十八人,從七品。掌二十八人,從九品。
此外還有不入流(無品級)的女史,人數不定。
唐玄宗開元年間,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
芳儀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為正三品。
才人七人。為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正一品:宮令女官(管理後宮瑣事,為皇太後或皇後身邊,代掌鳳印。)
正二品:尚宮,尚儀,尚服,尚寢,尚食,尚功(六尚主管)
從二品:御侍(皇帝身邊女官)
正三品:令人(皇貴妃,貴妃身邊女官)
從三品:惠人(皇妃,側妃,庶妃身邊女官)
正四品:宜人(夫人,貴嬪身邊女官)
從四品:良人(昭儀,淑儀,嬪身邊女官)
正五品:司侍(隨六尚的24司)
從五品:令侍(皇貴妃,貴妃身邊女史)
正六品:惠侍(皇妃,側妃,庶妃身邊女史)
從六品:宜侍(夫人,貴嬪身邊女史)
正七品:良侍(昭儀,淑儀,嬪身邊女史)
【6尚】
尚宮:奉皇太後命掌引導皇後。
尚儀:掌禮儀起居
尚服:掌供服用采章之數。
尚食:掌膳羞品齊之數。
尚寢:掌天子燕寢及嬪妃進御之次序。
尚功:掌督妃嬪宮人女紅之程課。
【24司】
司記(2人):掌執文書
司言(2人):掌宣傳啟奏
司薄(2人):掌宮人名籍登錄及賜廩
司闈(2人):掌宮闈管鑰
司籍(2人):掌經籍圖書、筆札幾案之事
司樂(4人):掌率樂人演習樂陣,懸拊擊退進之事
司賓(2人):掌朝見、宴會及賜廩之事
司贊(2人):掌朝見、宴會、導引贊相之事
司寶(2人):掌服契圖籍
司衣(4人):掌衣服首飾之事
司飾(2人):掌巾櫛、膏沐、器玩之事
司仗(2人):掌羽輿儀衛之事
司膳(2人):掌割烹煎和之事
司醞(2人):掌酒醞酏飲事
司葯(2人):掌醫方葯物、典葯
司饎(2人):掌給宮人廩饎薪炭之事
司設(2人):掌床帷茵席,灑掃張設之事
司輿(2人):掌輿輦、傘扇,羽儀之事
司苑(2人):掌囿園種植花果蔬菜之事
司燈(2人):掌燈燭、膏火之事
司制(2人):掌衣服裁製縫紉之事司珍(2人):掌金玉寶貨之事
司彩(2人):掌繒綿絲絮之事
司計(2人):掌度支衣服、飲食、柴炭
⑤ 唐朝服飾、後宮制度詳解(復古演繹用,請詳細些)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二、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唐代的後宮制度
自古以來,宮中就有所謂「內職」制度。〈周禮〉上說:「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治。」武德年間參照隋制建立了完整的「內官」制度,規定:皇後一人,下立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以下依之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寶李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各有品位,共一百一十二人。除皇後為正妻外,其餘名義上均屬妃嬪——皇帝的妾。
此外,太子東宮也有「內官」,太子妃一人,下有良娣、良媛、承徽、昭訓、奉儀等品級;諸王親王妃下也有孺人等媵妻妾名位。
皇帝在掖庭之選和後宮寵幸上,不大計較尊卑貴賤的,但若要冊封給她們名位便十分重視門第了;尤其冊立皇後,絕對要求門第高貴,必須「妙擇天下令族」。冊寺皇後首先強調「地胄清華」、「軒冕之族」等等,其後才是德行。有時侯皇帝雖不在乎,大臣們也會以門第為最有力的理由提出反對,使皇帝奈何不得。武則天的父親雖然早年曾是商人,但建唐後官居高位,不能算低門微族,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大臣仍然攻擊她「地實寒微」;而高宗力排眾議立她為後時,又拚命強調她「門著勛庸,地華纓黻」。非高門大戶,即使是深得寵愛或是早生貴子,也只有等死後被追贈或是兒子即位才能正位。
比起封後,冊立妃嬪稍隨便一些,門第要求不那麼十分嚴格。她們多半是因為生子或者是受寵而被冊,其中包括一些出身微賤者。不過,在妃嬪中,出身門第也還是很受重視的,如太宗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所以「地親望高,中外所向」。
宮人身居九重,似乎很尊貴,卻只是皇家婢。宮庭中除少數有名位的後妃外,便是數以萬計的普通宮人,在唐代也有宮女、宮娥、宮婢之稱。她們分布於長安的三大皇宮和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及各處離宮別館、諸親王府、皇帝陵寢。
宮廷是個小社會,宮人中也有著高低貴賤、三六獰等。和妃嬪們有「內官」制度一樣,宮人們有宮官制度。宮官是宮人的最上層,她們是後宮的各級官員。唐朝後宮設六局—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功局,管理宮中一應事務;六局首席女官尚官、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就是後宮的六部尚書。六局下面統領二十四司,各司女官分別為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司寶、司衣、司飾、司使、司膳、司醞、司葯、司饎、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司制、司婇、司計;還有二十四典、二十四掌以及宮正、阿監、彤史、女史等等各級女官。這些女官各有品級、供給,她們分別管理著禮儀、人事、法規、財務、衣食住行等等各項宮廷事務。宮官既是職事官,也就不必講究色、寵,只須挑選良家出身、才德兼備者充仕。
除了六局宮官外,宮中還有內文學館,選宮人中有文學者為學士,執掌教習妃嬪、宮人文化書算等等。這類宮官有的品高位顯、有權有勢,不僅在宮中受尊重,甚至外朝官也逢迎她們,以圖進取,有的因此得以干預外朝政事。不過,她們的身份終歸是皇帝的婢女。保傳告訴太宗的小弟舒王:「尚宮品秩高者,見宜拜之。」舒王說:「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為?」一語道破了宮官的身份。
由於唐朝後宮人數眾多,采選不止,使得後宮積怨,民間不滿,因而宮人問題受到了社會和朝廷的關注,各朝都有人批評這一弊政,請求皇帝憐憫宮女們的離別之根、怨曠之苦,放還宮人。皇帝往往為了表示自己實施德政、不好聲色;有時則純粹為了節省宮廷費用,或者害怕後宮積怨太深,遭到災難「天譴」,所以每每下詔釋放宮人。自高祖後,幾乎各代皇帝都有放宮人,多則三千,少則數百。這些宮人出宮後有家者可以回家,可以嫁人,年老有病、無人收養者,送入寺觀安置,有時還給一些資財作安家之用。這算是唐朝皇帝的一點仁政。
⑥ 婕妤要給王爺請安嗎
古代妻妾之別有如天淵,早在戰國時的《禮記》中就有記載:「妾合買者,以其賤同公物也。」《唐律》中也明確規定「妾通買賣」,納妾時給予的財物被稱為「買妾之資」。而妻妾之別不僅在民間涇渭分明,在皇宮中也同樣毫不例外。比如晉武帝的寵妃胡芳得寵到了有著「亞後」的待遇,但她的父親胡奮在遇見皇後楊艷的父親時,仍舊只能恭恭敬敬地說道:「我的女兒不過是給你的女兒做婢女的。」再比如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在後宮中的待遇都一切如同皇後了,但一個小小的從六品下的侍御史照樣敢在提到武惠妃時毫不客氣地指出「惠妃本是左右執巾櫛者也」,直接對皇帝說你心愛的女人不過就是一個伺候你的下人。
不僅在世人眼裡小妾的身份是如此不上了檯面,小妾所生的庶子甚至都沒資格安葬自己的生母。唐朝有位大臣名叫丘行恭,曾跟隨唐太宗先後滅掉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立下赫赫戰功,但就因為和嫡兄搶著安葬父親的小妾自己的生母,被法司彈劾並受到了除名這樣嚴重的懲罰。
也正因為小妾自身地位低下,小妾所生的子女自然不能以出身卑賤的生母為母,只能尊嫡母為母。所以《紅樓夢》中的探春與賈環因為是賈政的小妾趙姨娘所出,只能稱生母趙姨娘為姨,而稱嫡母王夫人為母親,探春更是直言道,王夫人的兄長王子騰才是她的舅舅,趙姨娘的兄弟算她哪門子舅舅。
中國古代嫡庶分明,嫡庶之間的差距很大,不只是民間百姓的庶出子女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只能稱阿姨,就算是在皇室中,庶出的皇子也同樣只能稱生母為姨——無論生母在後宮中的品級有多高。
《南史·齊武帝諸子》中就有記載,「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竟齋不萎。』」
《南史·齊宗室》同樣記載道:「鈞字宣禮,年五歲,所生區貴人病,便加慘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絆飴之,不肯食,曰:『須待姨差。』」
按南齊後宮制度,貴人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為正二品的九嬪,區貴人、阮淑媛在後宮的品級很高,而蕭鈞和蕭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為是庶出,所以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只能稱為阿姨。
所以清人在《稱謂錄》中總結道:姨 《南史·齊宗室傳》:「衡陽王鈞五歲時,所生母區貴人病,便悲戚,左右以絆飴之,不肯食,曰:『須待姨差。』又,晉安王子懋母阮淑媛病危,有獻蓮花供佛者,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案:今人多稱本生之妾母曰姨,蓋其由來已久矣。
那麼電視劇和小說中經常出現的母妃這一稱呼究竟源自於哪個朝代呢?《明史·禮志》給出了答案:「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後或母妃為皇太後,則上尊號。」其後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曾在詔書中稱康熙的宜妃等嬪妃為母妃,然而母妃這一稱呼也只見載於書面用語,庶出皇子對生母的當面稱呼仍舊不存在母妃這一稱。所以只要不是丈夫的正妻,只要是個小妾,那麼窮其一生都沒資格被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喊一聲娘。正因為有著這樣有違人倫天性的制度,所以無論是平頭百姓家的小妾還是皇宮中盛寵一時的嬪妃,只要一日坐不上正妻之位,就一輩子也聽不到親生兒女喊自已一聲母親。
身處如此泯滅人性的制度之下,庶子對自己生母是生不能稱呼為母,死不能為之安葬。如果庶子孝順,和生母的感情深厚,這對母子來說都是莫大的折磨;如果庶子性情比較涼薄,不屑承認自己的生母,那對生母本身更是莫大的傷害。
所以也就無怪乎後宮里的嬪妃各種明爭暗鬥,千方百計想要當上皇後了。她們為的不僅僅是再也不向皇後磕頭下跪任打任罰,也不單單只是為了能夠在死後享受到後人的祭祀,更是為了能夠好好聽一聽自己的親生骨肉喊自己一聲「母親」——這是何其卑微而令人觸目驚心的願望,然而這樣微薄的心願卻在殘酷冷血的制度下是如此的遙不可及。
⑦ 管婕妤是誰
演員名單 楊冪飾王昭君 張子健飾張子先 劉德凱飾漢元帝 叢珊飾皇後 陳思成飾王盾 宋春麗飾王盾母親 李建群飾蔡姑姑 潘虹飾昭君母親 巍子飾牧羊人 劉曉慶飾管婕妤 塗們飾呼韓邪 翁紅飾班姬 故事梗概 漢匈邊界狼煙囪起、漢匈關系十分緊張的公元前36年。 生長於南郡姊歸〈今屬湖北〉的山鄉少女嬙兒〈此時本名嬙兒〉,正值豆蔻年華,清純美艷中透著野性活潑,為三人衷心所愛:一是與嬙兒兩小無猜的少年獵手王懷,一為時任姊歸縣令的張子先,一為王懷之兄、回鄉省親的朝廷大將軍王盾。 王懷年少混沌,雖聰敏卻不思進取,嬙兒雖有意屬,卻恨其不圖自強,王懷因此負氣遠赴邊塞從軍,兩人從此天各一方,只存心念。
⑧ 婕妤是什麼意思班婕妤有什麼故事
婕妤 漢代對妃子的稱呼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西漢女辭賦家,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漢族,祖籍樓煩(今山西朔縣寧武附近)人,是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漢書·外戚傳》中有她的傳記。班婕妤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團扇出現在西漢時期,又稱絹宮扇、合歡扇,是當時妃嬪仕女的飾品。然而在歷代,團扇已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勢的象徵,如唐代王建的詞:「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至於團扇怎麼與凄楚悲涼的人生境況有了關聯,這一切還須從漢代的班婕妤說起。
漢成帝劉驁即位時年方弱冠,正是戒色時候,偏偏成帝生性好色,在東宮時已整日獵艷圖歡。皇後許氏方在盛年,色藝俱優,因此很受寵幸。成帝即位十餘年,許後已年近三十,花容漸漸瘦損,雲鬢也漸漸稀落,成帝素性好色,見她已經漸成黃臉婆子,自然生厭。許後色衰愛弛,這時成帝正寵愛班婕妤。
班婕妤是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生得聰明伶俐,秀色可餐,少有才學,工於詩賦。成帝時被選入宮,立為婕妤。她不爭寵,不幹預政事,謹守禮教,行事端正。當初漢成帝為她的美艷及風韻所吸引,天天同她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學造詣極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經據典,開導成帝內心的積郁。班婕妤又擅長音律,使成帝在絲竹聲中,進入忘我的境界,對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漢成帝把她放在了知音的地位。不過,莊重自持、拘泥於禮法,時間久了也埋下了成帝對她漸漸失去熱情的隱患。 班婕妤曾生下一個皇子,數月後夭折。從此,她雖然承寵很長時間,卻再也沒有生育。
漢鴻嘉三年,成帝微服巡行,游至陽阿公主府中。見到一個歌女,長得傾國傾城,無限嬌羞,面帶一種若即若離的情狀,令人不覺怦然心動。就是許後、班、張兩婕妤,在她們最妙齡的時代,也難比擬一二。成帝便向公主討要此女。這個女子就是歷史上極為有名的趙飛燕。體輕如燕、能歌善舞的趙飛燕得寵,驕妒恣肆,貴傾後宮。後來趙飛燕又引進妹妹趙合德,兩姊妹輪流侍寢,連夕承歡,此外後宮粉黛,俱不值成帝一顧,只好自悲命薄,暗地傷心。
成帝自得了趙飛燕之後,與之行坐不離,即平日最心愛的那位班婕妤,也漸漸冷淡下去。皇後許氏,當然更不用提了。許皇後有一位胞姊,名叫許謁。她與許後既為姊妹,自然常常入宮。這天她又進宮,只見許後一個人在那兒垂淚,許謁便詢問妹妹何故傷心。許後邊拭淚邊訴說心中的苦楚。原來近日成帝寵幸趙飛燕,連皇後的內宮都不踏進半步。
許謁聽完說:「妹妹不必傷感,皇上新納趙飛燕,原是為子嗣起見。妹妹只要有孕,不怕皇上不與你恩愛如初。」許後聽了,臉一紅說:「如今這般光景,我哪裡還能生育?」許謁便讓許後去請巫祝設壇祈禳,以求得子。此事為趙飛燕聽到。此時的趙飛燕正想做皇後而無隙可乘。一聽這個消息,她對成帝說許後在宮中設壇祈禳詛咒宮廷,成帝大怒,將許後印綬收回,廢處昭台宮中,又把許謁問斬,並且此事牽連到班婕妤。班婕妤從容奏道:「妾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得福,為邪還有何望?若使鬼神有知,豈肯聽信讒說?萬一無知,咒詛何益,妾非但不敢為,也是不屑為!」成帝聽她說得坦白,頗為感動,還賜黃金百斤,命班婕妤退處後宮,免予置議。接著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又封趙合德為昭儀,居昭陽宮。該宮全用黃金、白玉、明珠、翠羽裝飾。
班婕妤雖得免罪不究,卻清楚現在宮中,已是趙飛燕姊妹的天下,若不想個自全方法,將來仍是許後第二。她左思右想了一夜,趕忙繕成一本奏章,遞呈成帝。成帝見她自請至長信宮供奉太後,便即批准。班婕妤即日移居長信宮內,悄然隱退在淡柳麗花之中。每天天光蒙蒙亮,長信宮門打開,她便開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掃地,生活刻板而單調。聽到遠處昭陽宮里傳來歡樂的喧嘩聲,而自己只有與身影為伴,她看到自己彷彿秋天被棄的扇子,孤寂中無人問津。她閑暇時做詩賦以自傷悼,藉以度過光陰。每次想到飛過的烏鴉身上或許還帶有昭陽殿的日影,不免觸景傷情。她在詩中自比秋扇,感嘆道:「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則被棄置箱中。後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班婕妤如此殘度晚年,漢成帝死後,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伴著冢形碑影,又孤獨地生活了五年,便離開了人世,時年約四十餘歲,後葬於延陵。
⑨ 婕妤是幹嘛的
婕妤:
1、婕妤是宮中嬪妃的"職稱",據說當時宮中分為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等。
2、漢代宮中女官名,是帝王妃嬪的稱號。是正三品的官。
一直沿用到明代。其名之意,據《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武帝置,為妃嬪之首。《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倢伃、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
婕妤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是漢武帝的鉤戈夫人專用的稱為,地位僅次於皇後,在漢元帝時僅次於皇後和昭儀,魏晉南北朝時期尚在九嬪之列,唐降之九嬪之下,明在妃,嬪,昭儀之下,屬後宮第五等。
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西漢女辭賦家,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漢族,祖籍樓煩(今山西朔縣寧武附近)人,是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漢書·外戚傳》中有她的傳記。班婕妤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團扇出現在西漢時期,又稱絹宮扇、合歡扇,是當時妃嬪仕女的飾品。然而在歷代,團扇已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勢的象徵,如唐代王建的詞:「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至於團扇怎麼與凄楚悲涼的人生境況有了關聯,這一切還須從漢代的班婕妤說起。
漢成帝劉驁即位時年方弱冠,正是戒色時候,偏偏成帝生性好色,在東宮時已整日獵艷圖歡。皇後許氏方在盛年,色藝俱優,因此很受寵幸。成帝即位十餘年,許後已年近三十,花容漸漸瘦損,雲鬢也漸漸稀落,成帝素性好色,見她已經漸成黃臉婆子,自然生厭。許後色衰愛弛,這時成帝正寵愛班婕妤。班婕妤是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生得聰明伶俐,秀色可餐,少有才學,工於詩賦。成帝時被選入宮,立為婕妤。她不爭寵,不幹預政事,謹守禮教,行事端正。當初漢成帝為她的美艷及風韻所吸引,天天同她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學造詣極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經據典,開導成帝內心的積郁。班婕妤又擅長音律,使成帝在絲竹聲中,進入忘我的境界,對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漢成帝把她放在了知音的地位。不過,莊重自持、拘泥於禮法,時間久了也埋下了成帝對她漸漸失去熱情的隱患。班婕妤曾生下一個皇子,數月後夭折。從此,她雖然承寵很長時間,卻再也沒有生育。
漢鴻嘉三年,成帝微服巡行,游至陽阿公主府中。見到一個歌女,長得傾國傾城,無限嬌羞,面帶一種若即若離的情狀,令人不覺怦然心動。就是許後、班、張兩婕妤,在她們最妙齡的時代,也難比擬一二。成帝便向公主討要此女。這個女子就是歷史上極為有名的趙飛燕。體輕如燕、能歌善舞的趙飛燕得寵,驕妒恣肆,貴傾後宮。後來趙飛燕又引進妹妹趙合德,兩姊妹輪流侍寢,連夕承歡,此外後宮粉黛,俱不值成帝一顧,只好自悲命薄,暗地傷心。
成帝自得了趙飛燕之後,與之行坐不離,即平日最心愛的那位班婕妤,也漸漸冷淡下去。皇後許氏,當然更不用提了。許皇後有一位胞姊,名叫許謁。她與許後既為姊妹,自然常常入宮。這天她又進宮,只見許後一個人在那兒垂淚,許謁便詢問妹妹何故傷心。許後邊拭淚邊訴說心中的苦楚。原來近日成帝寵幸趙飛燕,連皇後的內宮都不踏進半步。
許謁聽完說:「妹妹不必傷感,皇上新納趙飛燕,原是為子嗣起見。妹妹只要有孕,不怕皇上不與你恩愛如初。」許後聽了,臉一紅說:「如今這般光景,我哪裡還能生育?」許謁便讓許後去請巫祝設壇祈禳,以求得子。此事為趙飛燕聽到。此時的趙飛燕正想做皇後而無隙可乘。一聽這個消息,她對成帝說許後在宮中設壇祈禳詛咒宮廷,成帝大怒,將許後印綬收回,廢處昭台宮中,又把許謁問斬,並且此事牽連到班婕妤。班婕妤從容奏道:「妾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得福,為邪還有何望?若使鬼神有知,豈肯聽信讒說?萬一無知,咒詛何益,妾非但不敢為,也是不屑為!」成帝聽她說得坦白,頗為感動,還賜黃金百斤,命班婕妤退處後宮,免予置議。接著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又封趙合德為昭儀,居昭陽宮。該宮全用黃金、白玉、明珠、翠羽裝飾。
班婕妤雖得免罪不究,卻清楚現在宮中,已是趙飛燕姊妹的天下,若不想個自全方法,將來仍是許後第二。她左思右想了一夜,趕忙繕成一本奏章,遞呈成帝。成帝見她自請至長信宮供奉太後,便即批准。班婕妤即日移居長信宮內,悄然隱退在淡柳麗花之中。每天天光蒙蒙亮,長信宮門打開,她便開始一個台階一個台階掃地,生活刻板而單調。聽到遠處昭陽宮里傳來歡樂的喧嘩聲,而自己只有與身影為伴,她看到自己彷彿秋天被棄的扇子,孤寂中無人問津。她閑暇時做詩賦以自傷悼,藉以度過光陰。每次想到飛過的烏鴉身上或許還帶有昭陽殿的日影,不免觸景傷情。她在詩中自比秋扇,感嘆道:「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則被棄置箱中。後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班婕妤如此殘度晚年,漢成帝死後,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伴著冢形碑影,又孤獨地生活了五年,便離開了人世,時年約四十餘歲,後葬於延陵。
其它解釋具體參見網路:
http://ke..com/link?url=-ImfVMOzDMgRX3Vht0OtyVDno_LT1W5Qw5mweC_
⑩ 請問班婕妤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
班婕妤(古代才女,漢成帝嬪妃)
1、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詳,漢成帝劉驁妃子,西漢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漢書·外戚傳》中有她的傳記。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
2、 她早年被選入後宮,成為漢成帝的妃子,早期深得皇帝寵愛,因此班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後來被趙合德、趙飛燕兩姐妹誣害,失去皇帝的寵愛,後來請居深宮,在漢成帝死後,為其守陵,後死去。
3、 盡管她一生命途多舛,但她在文壇上的地位卻是極高的,班固著《漢書》,未成,是她完成的,她也是出色的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