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視頻的效果顏色有點類似70年代老照片的黃色。
無驅的應該不用驅動吧 那就不用安裝了啊
Ⅱ 圖片被塗抹如何還原
你好這個按照目前的技術是不可能恢復的了,因為圖片被塗抹以後就相當於換成了另一張照片了,所以沒法恢復到原圖,你可以試試去網路找找類似圖片可能會有希望,但是希望不大
Ⅲ 晚清老照片:廣東城鄉生活實況,很多人赤腳、衣服打補丁嗎
一個村莊的景象。畫面中只有老人出鏡,衣服上打了很多補丁,房屋也很破舊,再加上灰暗的色調,給人壓抑的感覺。那個年代城市工商業日益興起,村子裡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嗎?
家庭生活場景。請注意照片中的人物,大人孩子都赤著腳。從本文所選照片來看,赤腳現象很普遍。對底層百姓而言,少買一雙鞋就少一項開支,能省就省。有人說廣東天氣熱,不需要穿鞋,其實不盡然。
百姓簡陋的家園。房屋低矮,居住環境很差,人們衣服上打了很多補丁……這張照片同樣真實記錄了底層百姓的生活條件,看著令人心酸。
一家中葯店。門前的牌子寫著售賣的葯品種類,有參茸固本丸、人參牛黃丸、人參戒煙丸、神致回春丹、八寶紅靈丹、保嬰七厘散、人馬平安散、萬應千時茶等等。大家現在還能見到這些葯嗎?知道它們治什麼病嗎?
英國駐廣州領事館內景。這里原是六榕寺東院(原平南王府部分舊址),鴉片戰爭後被占為英國領事館。畫面內可見兩個戴涼帽的雜役,不遠處矗立著歷史悠久的花塔。
Ⅳ 一百多年前,真實的清朝是什麼樣子的
在很多的清宮劇中,都將清朝演繹得十分繁榮,在劇中,大家的都是安居樂業的,穿著打扮也極為的講究,在感官上可以說是十分美的。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100多年前的清朝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否真的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令人嚮往呢?
在當時,有一些西方國家的人來華游歷,便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將100多年前真實的清朝展現在我們眼前。其中,阿爾伯特·卡恩所拍的很作照片,便在其中。
據說,當時來拍照的西方人阿爾伯特·卡恩,原本以為清朝是遍地黃金的,在來到清朝後,蔓滿眼皆是殘破的景色,感到十分的失望。但是,這就是100年前清朝真實的模樣。
在《你一定要知道的老照片》中,用照片訴說著歷史和故事,這一幕幕,就像是昨日,那一張張照片,將歷史定格,也將記憶封存。不管是清朝,還是民國,亦或是抗戰時期,都一一有講述。配合文字解說,彷彿置身其中,令人感慨。
Ⅳ 誰有關於揚州的幾年來的變化的資料和照片
en 很簡單的 採納一下! 揚州老照片匯編 30年代的揚州瘦西湖 50-60年代的瘦西湖 80年代的大虹橋 80年代的瘦西湖——長堤春柳 80年代中期的文昌閣 古運河畔文峰寺內的文峰塔 世紀聯華舊址 我在揚州的農村生活 瘦西湖裡曾有過的景色 玉帶河的原貌 兩張照片見證古運河變遷 汪魯門照片在上海被發現 1974年:春節拍照,妹妹「開小差」 1968年,我拍下了揚州最大一場雪 1990年春節:照著真人堆雪人 1968年老照片:連枷 1979年底:我「冒充」車工拍先進照 「匪兵」沖砸農戶,事先沒通知 1977年:發長1.3米,我成街頭「明星」 中斷38年的友誼「接上頭」 李光玉:1940年,我是敢死隊隊長 1960年,我成揚州首屆技校生 一字之別識破假報火警 來揚探親,躲過唐山地震 21位老人泛黃畢業照上尋找年少身影 與「二妹子」合影等了48年 當年,我們一起演前蘇聯話劇 48年前,我是名教師 那年春節,一家終於聚齊了 我演《紅燈記》,上台僅5分鍾 1958年,我在通揚橋下「煉鋼」 50年前,我在文化宮演《雷雨》 58年前,我親歷國共通郵談判 52年前,我是徵兵體檢組組長 60年前,我是兒童團員 1974年,我的人生「雙喜臨門」 40年前,我為越南培養駕駛員 小時候,父親為我梳辮子 老外為我們拍「快照」 1950年,扭著秧歌拜年 那時,我是三八線附近雷達兵 30多年前差點和土匪撞滿懷 斯諾眼裡的「揚州優美渡橋」 插隊疫區,我成血防醫生 高中畢業,我下鄉接受再教育 吳啟賢主動請諸孫「下館子」 當年,高郵師范租用民房辦學 1953年,拍下「落魄」柏抱槐 下放之前,我寫詩明志 「剋扣」奶奶香煙錢去拍照 一張老照片記錄插隊「成果」 那年我是附中唯一「清華生」 那隻水果的香味至今難忘 1955年,我在坦克學校導演「春晚」 插隊時,我娶了「村裡的小芳」 母親懷揣我的照片逃戰亂 插隊時,我是公社的「名人」 我們的「故事」登上《紅旗》 我在青藏高原為羊人工授精 「增補」入伍,我沒戴上大紅花 紅葯水寫信斷了少年情誼 我是唯一沒做老師的校友 山芋干燒肉,味道不錯 國產特效葯研製成功 肺結核得以治癒 我出生後,父親拎籃買奶粉 20歲,我任民選村長 他高一時就做了新郎 我瞞著母親把戶口遷到農村 幹校春節不放假 1949年,我在《人民報》做校對 1954年,我在朝鮮收稻穀 50年前,我是列寧的「粉絲」 在怒江,滿山橄欖任意吃 下鄉插隊,我被「嚇暈」兩次 工作出色,鎮委會拍照表彰 一張老照片見證金婚情 25年前,我在科威特建別墅 中專3年,年年下鄉秋收 沒拉練卻演了《拉練》 我在塞內加爾改良土壤 1962年,我在姜堰修變壓器 40年前,穿補丁衣服也體面 看次文藝演出就像過節 3000村民為「水利」搬家 1953年,二道河邊好風光 當年,我們在華東軍大「結緣」 400揚州兵內蒙古修鐵路 1972年,他是農村「個體戶」 「老照片」促成同學聚會 1956年,她懷著身孕要求下井 (85)兩張合影見證60載同學情 (82)30年前,做了回臨時「育才生」 (96)1978年,揚州首產色織面料 (90)1950年夏,用東門城牆磚抗洪 (86)30年前,開著「老解放」進老街 (94)16歲時,他去江西修鐵路 照片上的「男主角」找到了 (88)她和達族小姑娘合影 (92)用一元錢相機拍下全家福 (91)1938年,外公殞命台兒庄 (95)謝庄小學首屆畢業生僅6人 (81)1984年,在興化拍到風車 (89)30歲就已有四個兒子 (93)5兄妹同台演「活線木偶」 (84)古稀之年,外祖父「圍爐獨酌」 當年下鄉,一年有半年打赤腳 「晚年我一定把福給你享」 70年前,揚州只有4部總機 零下18 ℃ ,我在冷庫當搬運工 50年前,他是氣象觀測員 老照片的故事:參觀上甘嶺引敵方虛驚 援巴期間,過了50歲生日 1984年,他把遺體捐給學校 我演了五六年「李鐵梅」 1959年,采訪話務員郭麒麟 一把舊口琴見證純真知青情 看!那是東關街上的我 陳風:揚州首批「下海」公務員 老照片:南京知青成了邗江女婿(圖) 老照片:四層教學樓上「寫」大字 當年,萬人高郵觀摩插秧機 1958年,一斤糧票值5元 80多名南京知青重回第二故鄉瓜洲看變化 姜校長下放「改行」做裁縫 揚州,我們又回來了 93年前,揚州「梁福盛」曾捧世博銀牌 1993年,揚州第一代股民上路 老照片:姨娘給我做了兩月「保姆」 33萬字再現7年知青生活 老照片:40多年前,糧庫職工也缺糧 老照片:猶記「三干」會上紅燒肉香 60年前,他們辦「時髦」婚禮 老照片:為備拉練,我們和衣而眠 5知青長眠水鄉興化 他們成最後一批戴胸章的兵(圖) 一人工作養活八口人 四姊妹扎「蘇聯辮子」合影 珍貴老照片記錄「揚州淪陷」 我在江都漁場做了16年知青 翻拍老照片 1977年,朱九思上書鄧小平 趙本山曾坐他的船過江 1939年,她瞞著父母自由戀愛 60年前,革命伴侶留下「生死對話」 1970年,他在防空洞內迎新年 為演京劇,我中斷繪畫夢 老照片中的戰友在哪? 看,這是70年前的揚州城 網上「五亭橋」很像老照片 我也來說兩句 查看全部回復 最新回復 大俠(2004-9-02 10:47:36) pic_7007.bmp pic_7008.bmp 大俠(2004-9-02 10:48:53) pic_7009.jpg pic_7010.jpg pic_7011.jpg 白塔 pic_7012.jpg 遠處的五亭橋 大俠(2004-9-02 10:51:36) pic_7014.jpg 大俠(2004-9-02 10:52:07) pic_7015.jpg 大俠(2004-9-02 10:52:35) pic_7016.jpg 大俠(2004-9-02 10:53:08) pic_7017.jpg 大俠(2004-9-02 10:53:48) pic_7018.jpg 大俠(2004-9-02 10:54:15) pic_7019.jpg 大俠(2004-9-02 10:54:44) pic_7020.jpg 恢復徐園的原名 pic_7021.jpg 曾經的徐園 pic_7022.jpg 徐園的名字當時已該成了——毛主席萬歲 大俠(2004-9-02 10:57:26) pic_7023.jpg pic_7024.jpg
Ⅵ 歌頌母親的詩詞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笥選5揮心蓋住鞘О蓯鋇陌槁隆VU耦?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Ⅶ 讀《知青身上的補丁》有感
[讀《知青身上的補丁》有感]
林立在美國寫了博文《知青身上的補丁》掛在群里,今天看見又跟了幾句,讀《知青身上的補丁》有感。鼓搗半天,還沒掛上去。乾脆就放在這里。
看了林立的文章,又想起當年的往事。現在的年輕人不了解我們這一代也是可以理解的,咱們的兒女誰會穿「補丁衣服」?要有,也是商店裡那種「乞丐服」之類,也一定價格不菲。 我說起來不怕大家笑話,下鄉之前幾乎沒穿過新衣服,唯一例外是上高中時買了一件藍制服,我還是讓小哥哥穿了一水後,才肯穿。誰讓自己上面有五個哥哥呢!下鄉前,我還真置辦了兩套新衣服,上衣是劉建母親仿坦克兵的夾克做的,緊腰上衣,讀後感《讀《知青身上的補丁》有感》。我兩件,劉建兩件。後來就造成好多老工人總把我喊成劉建,就是去年回隊上,還有老工人拉著我的手說:「劉建啊!你也還記得回來看我們!」搞得我哭笑不得;新做的褲子是買來白色的維尼綸布,被母親染成藍色後自己做的,寬寬大大的,說是幹活好挽褲腳。可是,這種布只要一沾水,那軟綿綿的布就一下子硬得像鐵片一樣,磨得肉皮生疼,怪不得當時買布時售貨員說那是「石頭布」,可是誰讓它那麼便宜啊,買時誰都沒想那麼多。不過,我總算是帶著新衣服去了雲南。但是,到了鄉下,新衣服是不捨得穿的,平日幹活都是穿著舊的、打著補丁的衣服,只有下工洗了澡或休息日,才穿上「好衣服」。所以我的老照片里多數都是身著夾克和筆直褲子照的,那因為都是休息日所照,再看那幾張在工地的,就都是穿著補丁衣服,尤其是褲子了。後來調到了營部,幹活少了,有些太破的衣服就不再穿了,只是偶爾幹活時,才穿一次。好像自己也知道要面子了,大概是長大了吧。又啰嗦了不少,鬧成「喧賓奪主」了。真對不起!
相關專題:尚無數據
〔讀《知青身上的補丁》有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Ⅷ 老照片:清末民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衣衫襤褸嗎
上海的獨輪車夫。身穿補丁摞補丁的衣裳、腳蹬草鞋,這是舊社會典型的底層勞動者形象。獨輪車就是他的謀生工具,既可運送貨物,也能當“計程車”送人,此時,他正在等待主顧上門。辛辛苦苦一整天的收入,可能只夠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粗茶淡飯。
街頭代寫文書的先生。舊社會識字率很低,一個村莊、一條胡同里可能只有一兩個人粗通文墨。大家寫家書、寫借條、寫訴狀、寫婚約等等,就需要找人代筆。有需求就有市場,於是有些識字的人就在街頭擺攤代筆,賺幾個銅板。隨著入學率的提高,代筆這個職業就消失了。
一位婦女正在編織麻繩。家裡需要用麻繩了,一般不會去街上買,而是自己動手編織。這位婦女操作一台簡易的工具,用黃麻等材料慢慢擰成一條繩。現如今,我們生活中仍然會用到繩子,但隨著技術進步,已經不必手工製作了。
婦女整理絲線准備織布。就像麻繩自產自用一樣,家裡做衣服、做床單被褥所需要的布料,也常常自己製作。這種情況是小農經濟的常態。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基本上都掌握紡織技巧,她們精通從紡線到織布,再到縫製成品的全部流程。
Ⅸ PS怎麼給幾十年破損的黑白照片加顏色
PS修圖技巧--給黑白老照片上色
如果是老照片的話可能還會牽扯到破損修復、清晰化處理可以參考我的相關經驗,那麼按照習慣,首先復制一個圖像副本出來,快捷鍵Ctrl+J。
Ⅹ 奶奶為何把孫女破洞牛仔褲都打上補丁了
韓國代購「破洞」牛仔褲,快遞剛到還沒穿,就被熱心的奶奶用針線全部補好,孫女哭笑不得同時感動不已。這位奶奶也被網友稱為「中國好奶奶」。事實上,這樣的「中國好奶奶」不陌生,很多人家裡都有這樣一個「中國好奶奶」式的長輩。
兩代人缺乏溝通 常回家多聊天促進融合
針對這一現象,有10多年心理輔導經驗的心理咨詢師謝暉表示,這類事件主要還是晚輩和長輩缺乏溝通,對彼此的生活也不是特別了解,就可能帶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但是事件背後還是折射出深深的關愛。
「事實上,很多年輕人也都十分理解長輩的用心,他們既覺得感動,又有些小無奈。」謝暉說,隨著年齡增長,年輕人會越來越需要私人空間,生活也開始逐漸離開原生家庭,並組建自己的家庭。
這個時候,建議年輕人多回家看看,多與長輩交流,和他們聊聊現在的流行事物,分享工作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不僅交流了感情,有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長輩們也要多看新聞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樣,兩代人也才能更加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