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牛仔褲:已經流行了兩三年的綉花釘珠仔褲,已經走到了流行的盡頭,如果還想發揮它的余熱,那麼花花綠綠的它與花花綠綠的唐裝倒真是一個絕配。甚至再後現代一點,拿HIP-HOP那種極肥大的板褲來配唐裝,誰說這樣就一定不好看呢?
唐裝+燈籠褲:印度風勁吹,褲管口有細繩如抽褶的燈籠褲風靡一時,而唐裝面料的鏤玉錯金,正與印度風的繁密豐滿的圖案有不謀而合的地方,配合燈籠褲,自然也是一個和諧的選擇。
唐裝+七分褲+長靴:今冬流行的七分褲褲管很大,配合上身貼體的唐裝,走動時很有點惠安女的感覺,再加上有搭扣的長靴,可以說是虎虎生風、搖曳生姿。
唐裝+短裙:唐裝與百褶裙倒是原配,就像五四運動時的女大學生,當然你已經遠離那個時代,所以換成短裙。另外,為免顯得頭重腳輕,得另加點新東西:彩色長襪。想要淑女一點,可以選酒紅色;想要卡哇伊一點,可以選五彩格紋的;想要性感一點,那麼非魚網襪莫屬。特別是對於有一雙美腿的女孩子,別人的視線很快會集中到你的襪子上來,哪怕唐裝再大路,也不會覺得了。
唐裝+小黑裙:對於比較寬大的唐裝,不如把它與小黑裙相搭,小黑裙所呈現出的內斂深沉,同唐裝質地與紋樣的燦爛光華,西方的優雅情調與東方的古典味道可以進行完美的融合。
⑵ 南京中老年人唐裝哪裡有買
南京的不知道,上海知道哪有。南京離上海近。
樓主可以去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看看,各種款式和面料,幾百到一兩千都有,性價比超高了,而且可以做改良版的啦
⑶ 唐裝夏季男士中老年人穿全套好還是半套好
這個還是要看個人喜好吧,穿一套有一套的特點,穿半套有半套的優勢,主要是看自己覺得舒服,想怎麼穿就怎麼穿吧?
⑷ 老年人穿唐裝有哪些推薦
個人認為老人對於唐裝的穿著還是以寬松、舒適、有領的裝扮更加適合。
中老年女裝唐裝棉衣絨保溫寬松大碼的奶奶裝。這件美衣簡潔大方,表現出卓越的設計和質量,不引人注目。 這套西裝的質感也很好。 有更有效的蓄熱供暖,便於日常活動。 中老年人的長棉襖加厚大衣,強調裝飾脖子線條,減少年齡的設計,減少裝飾的版型,時尚的年齡,裝飾了一些活力的青春。
加厚棉襖的中老年女裝媽媽穿大衣棉襖的祖母服。精緻的工作很好,經典的唐裝,選用優質的冰面團,表現其卓越的工作質量,修身立體,清雅獨特,輪廓型時尚好,打造母親們不同的美,這種唐裝再次非常雍容華麗,時尚氣質的拉夾克,風格非常寬的基礎款很舒適,無論什麼身材都很容易控制。美呈現一流的穿著感覺,特別適合老年人穿著,耐摩擦,有透氣性,對皮膚溫柔,設計漂亮,大碼百搭高領印花和絨厚,只為了更好給媽媽。
⑸ 中老年人棉服女裝冬裝棉襖女裝棉服外套保暖加厚奶奶裝7080歲唐裝 實用嗎
中老年人棉服女裝冬裝棉襖女裝棉服外套保暖加厚奶奶裝7080歲唐裝 我就知道阿式的衣服不會讓我失望.和圖片一樣美麗,質量做工都是一等的,這個料子很舒服,不會皺,毛領好厚實阿,摸起來舒服舒服,穿起來也能很有范兒大愛呢,同事要搶去穿啦.
⑹ 我看春秋唐裝很好、為啥市面上沒有賣的、請行內人解答。
你可以在網上搜一下,應該可以解決的。
⑺ 中山裝式的軍衣外套哪裡有買就是電視上演的那種將領穿的軍衣外套
【童裝】建國後到八十年代初 ,農村兒童多著手工縫制的衣褲。城鎮兒童則多穿針織品成衣。八十年代後兒童衣著明顯變化,八六年到九五年變化更大,而且城鄉差距逐步變小。城裡兒童多是穿拼圖式和帶拼音字母,數字,動物圖案等智利開發型以及仿運動服式的服裝。內外衣服布料的種類多,質量好。棉,紗,人造革,混紡,模擬皮的衣服樣式也都比較新穎。春天多穿牛仔裙褲等質地較厚布料服裝;夏季多是著針織套裝和質地較薄的套裙;秋天穿茄克衫和運動服的較多;冬季各類羽絨服和太空服比較流行。改變了過去一服穿多季為一季穿多服。農村鄉鎮所在地的兒童服裝和縣城的差別不大,村屯的兒童還有手工縫制的,多數兒童穿色澤艷麗,易洗耐磨的化纖,混紡服裝。城鄉兒童春夏多戴兒童大沿帽,兒童禮帽和針織套帽。城鎮條件好的一般穿球鞋和燈心絨氈底棉鞋。農村和城鎮條件差的家庭一般是手工做的布夾鞋和棉鞋。八十年代末兒童的帽子樣式多為各式各樣的花帽。鞋為旅遊鞋為多。
【學生裝】解放後到六六年,學生一般著學生裝,裙裝,列寧裝。七十年代學生服裝比較單調,一般為籃灰綠學生裝、軍裝、中山裝。八十年代學生裝多為制服、茄克、裙裝、針織套裝和運動服。八十年代末城鎮學生開始穿校服。小學夏季男生著白的確良海衫半袖上衣,天藍色褲衩。女生著白的確良海衫上衣,下一天藍色百褶裙。中學生多為藍色或綠色的運動服服。九十年代初開始校服均為籃綠紅色運動服。人才春夏秋小學生穿牛仔服,喇叭褲,茄克衫,運動服,羊毛衫等。中學生穿夾克衫,西服,T恤衫,運動服,牛仔服。女學生春夏穿裙裝的甚多。中小學生穿布鞋,皮鞋,涼鞋,旅遊鞋等。冬學生著羽絨服,太空服,皮夾卡等。九五年後,學生著裝的品種變化不大,檔次,樣式變化很大。九十年代末,高檔套裙西服,飽暖內衣,高級超薄羽絨服也進了中小學校的校園。穿棉鞋,膠鞋,球鞋,棉皮鞋,皮靴的少了。多種多樣的登山鞋,旅遊鞋比較普遍。戴毛線織帽,夾皮帽,耳包,皮棉手套。女學生扎紗巾。
農村村社小學一般穿家做制春夏秋穿學生服,襯衣,線衣線褲,也有穿茄克衫,牛仔服,運動服的。女學生多著裙裝。穿布鞋,膠鞋,人造革或塑料涼鞋。冬內穿毛衣,皮背心,棉坎肩等。外著對襟棉襖,棉褲。富裕家庭的也有穿羽絨服,太空服,皮夾卡的。穿棉布鞋,棉膠鞋,戴耳包,棉帽,棉手悶,手套。女生戴圍巾和套帽。
【青年裝】青年服裝代表了時代的潮流。 建國後至1985年城鎮青年穿中山裝,列寧服,制服,茄克衫和棉皮呢大衣,方軍服、棉外罩等。八十年代後,又增加了針織套裝、運動服、牛仔服、羽絨服、羊毛衫、西服等。女青年穿裙裝的較多。
1986-1990年,西服佔主導地位,中山裝制服,列寧服明顯減少。春,城鎮流行風雨衣。呢、皮、針織裙興起,與女式風衣配套。夏天流行滌綸喬其紗尼龍綢之類紗料襯衫。有蝙蝠衫過膝毛裙;有長於臂下的大外套;有上衣,裹裙加馬架的三件套裝;女式綉花、印花、條格花的旗袍和黑、咖啡、深藍色女體形褲。同時還流行雙面綢、彩旗綢、美麗縐等多種綢緞紗類短裙一度興起。春秋流行款式新穎、衣袋新奇、過肩有點綴、色彩多種、小西服領的茄克衫。有旗袍式的連衣裙與馬甲、胸花、披肩的針織、毛料、布料的套裝。秋多穿運動服,茄克衫,T恤衫,西服以及粗線針織毛衣外罩。女青年流行體形褲。冬季穿羽絨服,皮茄克,晴綸仿軍棉衣棉褲。1990年春與北京舉辦亞運會有關,縣城穿運動服,牛仔褲和茄克衫的偏多。夏,女式套裝同連衣裙,短裙,寬松外套相結合。同時還流行高彈長筒襪。冬流行茄克式羽絨服和縣服裝廠生產的列寧服式半截呢子大衣。
1991-1995年春夏,縣城內男女青年流行文化衫,印有中文,英文和漢字書寫的流行詞語的圓領衫,T恤衫。秋運動服比較普及。茄克衫,女式的套裝,短裙,長裙西服和制服也占較大比例。冬,男女青年的羽絨服,登山服的比例明顯上升。女青年穿皮大衣的比較多。但穿棉襖,棉褲,棉大衣的比例也不小。
1996年-2000年,城鎮青年穿衣服種類繁多,樣式新穎。春,秋以精紡細毛衫,毛衫穿西服,茄克和運動服為主。夏,女式的服裝以連衣裙,旗袍,短裙和各類花衫為主。男以半袖襯衫、T恤衫和半袖背心為主。97年男女各式的背心和T恤衫都印有香港回歸的字樣。這段期間每年夏季都流行一種時髦的顏色。冬,各種各樣的飽暖內衣成為多數青年人過冬的主要內衣並代替了棉衣。男青年穿大半截登山服和羽絨服的比較多。也有穿皮夾克,棉大衣的。女青年多是戴帽子的高檔超薄的小型羽絨服和少量的登山服和皮大衣。穿棉襖,棉褲,棉大衣的比較少了。
九十年代男青年多穿三接頭皮鞋,青年式皮鞋;三交叉、雙條杠、網眼條編、鏤空式的涼鞋;軍勾、警勾、短靴、長筒靴、棉皮鞋、漆皮鞋等;旅遊鞋、運動鞋和各種布鞋。女青年穿珠光鞋革、雅光革、黑色磨絨、合成革船型皮鞋。九十年代後期除少量的皮鞋外,多少青年人穿旅遊鞋和登山鞋式的棉鞋。 男青年春季一般不戴帽子,夏天戴涼帽和旅遊帽,冬天多扎毛線圍脖。女青年圍脖、圍巾、絲巾多是條形、方形、三角形的,並印有條格、方格和印花圖案。九十年代末冬季男青年一般也布戴帽子,多是用羽絨服上的民族代替。
城內青年著裝追隨潮流,趕時髦。以營業員、個體業主、青年工人代領潮流。追求新奇特,經常打破季節突破傳統習慣。企業經理、機關企事業幹部為高檔型代表;賓館、歌廳、發廊服務員為時髦型的代表。
農村青年春、秋穿毛衣毛褲或坎肩、毛背心。外罩多為制服或茄克服。夏,著襯衫、針織衫、長腿褲。女青年少量的裙裝。冬穿棉襖、棉褲。外罩制服和茄克衫。室外勞動或出行穿棉大衣、棉猴。羊皮大衣。多穿皮鞋、合成革鞋、膠鞋、涼鞋、布鞋、軍勾、警勾、棉膠鞋等。偏遠農村仍有夏戴草帽,冬季戴皮帽、穿氈靴。女青年室外勞動和外出戴套帽或扎圍巾。
【中年裝】解放後至八十年代中期中年人春秋冬季多為制服、中山裝、茄克衫和對襟的棉襖外罩和棉軍衣、棉軍大衣。
1986至1995年城鎮中年的服裝也隨生活水平提高發生變化。春秋流行茄克衫、羊毛衫、羊絨衫、牛絨衫、西服、休閑服、獵裝、風衣、呢子大衣。夏,多穿襯衫、T恤衫。中年婦女穿裙裝和旗袍式連衣裙的比較多。冬,穿羽絨服、皮茄克、皮大衣、軍棉襖、軍棉褲、模擬羊毛褲和三層飽暖內衣。90年代中後期中年人與青年人穿衣、鞋,戴帽差距逐漸變小。
農村中年人多穿城裡過時服裝或子女淘汰的衣服。夏,戴涼帽。冬,穿棉鞋、棉帽、棉手悶。室外勞動穿棉大衣。
【老年裝】歷史上老年多是中裝。80年代中期老年服裝樣式明顯增加。1986至1995年縣城老年人穿茄克衫、運動服、羊毛衫、休閑服、西服等。夏,穿襯衫、T恤衫、長褲和短褲等。冬,穿棉襖、棉褲、羽絨服、登山服和棉、呢大衣等。一些老年人穿子女淘汰的服裝。經濟條件好老年婦女著裝講究,花色、款式、面料以及做工要求較高。一些參加參加晨練的老年婦女穿寬松的武術和舞蹈服。
農村老年人穿中式單衣和棉衣。樣式簡單或撿子女不穿的服裝。
【職業性服裝】建國後到八十年代,工人一般穿藍色勞動服,商業營業員為淺藍色大衣。衛生,食品工作人員著白色大衣。八六年以後,工廠根據不同行業穿不同的服裝。食品業的穿白色大衣,加工業的一般為深藍色工作服,教師和商業營業員一般穿統一製作的西服。九十年代後一些個體加工業和服務業的工作人員也著統一的服裝。超市的營業員和飯店的服務員多著紅色,藍色的套裙裝,並配有馬甲,有的還著唐裝或綢緞的古裝。一些手工業製作的小企業(如牌匾製作、家電維修、太陽能安裝等)的工人淺藍色的工作服,並印有公司或廠家的名字或產品的廣告。公檢法,工商,稅務,食品衛生等部門按國家規定統一著裝。八十年代末,物價,計量,土地,交通,運管,動撿等部門按省有關規定實行統一著裝。九五年後,對統一著裝進行了清理,除公檢法、工商稅務、技術監督、交通征費、食品衛生外,其他單位很少著裝。
【少數民族服裝】解放初蒙族,回族穿有民族特徵的服裝。到八六年後基本和漢族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在節日時蒙古族男女穿民族穿絲綢布料大袍服。扎紅綠腰帶。男人喜歡戴黑籃褐色的圓錐型的立沿帽,穿長筒靴子。婦女喜歡戴頭巾或臃紅藍色的布包頭。回族喜歡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境內滿族服裝已和漢族同化。
二飾物
解放前,少數富戶人家女子戴金銀玉的耳環,手鐲等飾物。貧民家的也有戴銅耳環和手鐲的。兒童有戴銀銅鐵的長命百歲鎖的吉祥物。解放後逐年減少,文革開始後各種飾物絕跡。八十年代初逐漸興起。到八六年縣城內的女子多佩戴金耳環,耳釘,耳墜和各種各樣的金戒指,戴金項鏈也比較多,戴金手鐲的少。戴銀質的也比較少。個別男人戴較大的金戒指以顯富,一般反被人們瞧不起。農村戴金銀飾物比縣城的少一些。1992年開始流行金銀首飾,一般以戒指,耳環和項鏈為婦女的主要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