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拉褲子的話,應該對孩子進行一個正確的指導的呀,告訴他,如果肚子不舒服的話,要及時的上廁所的
2. 托班幼兒因拉褲子被老師批評該怎麼辦
首先,老師這樣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很容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以後更為害怕上廁所。但也要考慮孩子拉褲子,是偶然行為還是超出了他年齡段的不應該再發生的行為,是不是孩子的成長期哪裡出了問題。愛樂祺倡導根據孩子的生長特點及敏感期,適時引導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融入集體環境,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
3. 如何讓培養托班幼兒良好的大小便習慣
我們班是九月份剛收托的小班孩子,新入園的初期,還處在分離和焦慮期,哭鬧期,時常會把大小便落在褲子里,作為老師,我們一方面要提醒照顧好寶寶,另一方面還要做好家長的指導工作。 琪琪小朋友是班上最小的孩子,活動中我就及時提醒她,想要大小便時,說出來「我要小便,大便。」有時候寶寶說肚子疼,告訴家長不要忽視,可能是或者需要大便,要鼓勵孩子及時說出來。大多數小朋友上完廁所都對我說:老師,幫我提褲子。針對這一情況,我就利用集中活動時間,教小朋友一起學,自己提褲子,自己脫褲子,反復練習。經過幾天的練習,孩子們都學會了自己脫,提褲子,也養成了良好的大小便習慣。晚上,老師和家長做了溝通,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盥洗設備和作息習慣,以配合教育和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雖然這只是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但我覺得,透過現象看本質,孩子們在家裡什麼事情都是大人一手包辦,甚至家長送孩子時都說「老師,我家孩子不會提褲子,你幫助她提上。」我覺得這是家長觀念上的問題。綱要要求我們,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應該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也要加強家長的工作,多給家長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配合好幼兒園的工作。
4. 托班社會《裙子.帽子.褲子.上衣》教案
會計
5. 如何培養托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一)在一日生活中訓練幼兒自理能力的行為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將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訓練自理能力的行為。例如,在每次洗手時幼兒都會邊念兒歌邊挽袖子"洗小手,打肥皂,手心搓,手背搓,手指交叉搓一搓,沖沖水,沖干凈,甩一甩,擦毛巾,比比誰的小手最干凈。"通過兒歌的學習,孩子們在洗手時都能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還有穿衣服的兒歌:"小手握成拳,鑽鑽鑽,嗨!"穿褲子的兒歌"兩座山洞前邊站,兩列火車向里鑽,嗚的一聲開過去,兩個車頭又見面。"這些順口又好玩的兒歌在幼兒的念誦中,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游戲的樂趣,並幫助解決了自理技能的學習難點,使幼兒很快的便掌握了自理能力的方法。 (二)在區域活動中練習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 1.在生活區的練習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為了便於幼兒更好地探索生活,更好地掌握技能知識。我們就在區角中為幼兒准備了許多這樣的材料:比如提供塑料珠子、動物線板、鞋帶、衣服、褲子,讓孩子進行穿珠子、穿線板的練習,提高手眼協調性;提供蠶豆、勺子,讓孩子掌握拿勺子的正確方法;提供衣服,讓孩子練習拉拉鏈和扣紐扣,提高生活服務能力;提供拼圖玩具,鍛煉孩子的耐心和思維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練習,同時他們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2.在角色區練習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角色游戲是幼兒反映社會、反映成人活動的一種游戲。角色游戲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如爸爸媽媽常常會帶著孩子去超市購物,在購物中孩子會很清楚父母怎樣與售貨員交易;頭發長了,爸爸媽媽帶孩子去理發。這都是孩子看到的,甚至參與過的事情,因此在幼兒園開展的角色游戲中,孩子就會把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及親身經歷的,統統在游戲中通過逐步想像反映出來。例如在觀察貝貝家的活動中發現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媽媽馬詩怡在和客人玩,這時,爸爸陶政宇正抱起娃娃,忙著給娃娃洗頭發,然後,他拿起剪刀開始幫娃娃剪頭發,馬詩怡看見了連忙拿出鏡子說:"寶寶,看看漂亮嗎?" 陶政宇和馬詩怡都笑起來。角色游戲讓孩子體驗了生活中的樂趣,同時也為孩子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 我們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綱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兒園的合作夥伴。"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們必須端正教育觀念,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進步。為此,我們主要採用家長會、家園聯系冊、家教之窗、日常交流、觀摩、親子活動等方法,加強家園配合。我們班很多孩子都是隔代教育,溺愛無比,我們不只教育幼兒的爸爸媽媽,對祖輩更是要提出嚴格的要求。做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到一致,以免幼兒產生"依賴"祖父母的習慣。很多家長在與我們交流時提到:"沒想到我們的孩子有這么能幹,是我們小瞧了孩子,也耽誤了孩子的發展。"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書本是死書本。"可見生活教育有多麼重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有效的,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讓我們放開關愛的雙手,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相信孩子,經過鍛煉他們一定會像初升的太陽綻放耀眼的光芒!
6. 如何培養托班幼兒能自主的上廁所
托班幼兒在新入園的初期,還處在分離焦慮、哭鬧的時期,時常會有尿濕褲子或者大便拉在褲子里的情況,作為老師,我們一方面要提醒照顧好寶寶,另一方面還要做好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首先,教師要定時提醒和照顧幼兒及時大小便,尤其在活動後、進餐前和午睡時等幾個關鍵的環節,因為很多寶寶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入園後新奇的刺激更加讓寶寶忘記了大小便,因此,老師的提醒很重要。 其次,對家長進行宣傳和幼兒入園前的指導,建議家長在家對寶寶進行大小便訓練,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大小便習慣,以便幼兒入園後減少因大小便不是帶來的精神壓力。具體做法有: 1.告訴寶寶:想要大小便的時候自己能夠說出來「我要小便、大便」。有時候寶寶說肚子疼,家長不可忽視,可能是孩子需要大便的徵兆,要鼓勵他表達出來並及時排便。 2.叫寶寶自己學習脫褲子、提褲子。有的寶寶尿褲子是因為穿了不合適的褲子,自己解不開造成的。因此,家長給孩子穿合適的衣服,對寶寶適應幼兒園生活尤為重要。男孩子可以穿前面開襠的褲子,女孩子穿全襠褲,但也要加強脫、提褲子的習慣。 3.了解寶寶的排便規律,鼓勵寶寶主動去排便。每當寶寶排便成功後,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寶寶排便的規律最好調整在寶寶回家後或入園前。 4.有意識得訓練寶寶不憋尿,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孩子有時貪玩會憋尿或大便,這是家長應及時提醒寶寶按時排便,養成定時自主的排便習慣,寶寶就不會長時間憋尿或者尿褲子了。 5.注意規范寶寶的排便行為。如:不隨地大小便,要在馬桶或便池裡。 此外,老師和家長還要多溝通,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盥洗設備和作息習慣,以配合教育和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通過日常排便訓練,可幫助寶寶排便系統的正常發展,有利於寶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