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以後,特別是春秋初期了,在這之前要麼是短褲,要麼是犢鼻褲,要麼就是遮羞布。
❷ 人類歷史上女性穿褲子是什麼時候
內褲多重要,穿上才知道
一切還要從「善良皇帝」法蘭克國王達戈貝爾特一世的故事說起。有一天,這位國王把他的內褲穿反了,幸虧聖埃盧瓦幫他重新把內褲穿好,這個故事使他一下子在法國和納瓦拉出了名,也使「內褲」出了名。從此之後,「內褲」豐富了兒歌的韻腳。如:「狼,在森林的深處,穿著內褲」,「蜘蛛在地板上織靴子,蝸牛在瓶子里織內褲」,「綠色的老鼠奔跑在草叢中,我抓住了它的尾巴,把它放在我的內褲里,它拉了三粒老鼠屎」。
❸ 中國人(漢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褲子
有2種說法
一是從西漢的昭帝開始,傳說是為了讓皇帝只寵幸皇後與妃子,所以讓其他宮女都穿上褲子。
二是從西漢武靈王開始。當時漢人都不穿褲子,天冷的話只在下半身圍布,騎馬打仗也是這樣的。由於外生殖器與馬鞍摩擦導致陰囊溫度升高,大量精子死亡,很多軍人都喪失了生育能力~
後來武靈王看到胡人騎馬在起馬的時候用一片布填補跨下兩腿間的空隙,就學胡人的樣子,後來逐漸很多人多穿上了褲子。所謂的胡服騎射,說的就是這個,
❹ 褲子是什麼時候開始穿的
褲子(kù zi )即褲,名詞。
英文:trousers [ˈtrauzəz]
泛指(人)穿在腰部以下的服裝,一般由一個褲腰、一個褲襠、兩條褲腿縫紉而成。最早古人的褲子是很寬松的,用繩子系於腰下,而女人沒有,她們是不用工作的,後來形成男女平等,女人也要工作,有了褲子,褲子也變得緊起來。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
一、《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曾先後出任秦、魏丞相的張儀和齊相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見到什麼故典,就馬上將它記下。有時身邊沒有竹木之簡,無所題記,就乾脆「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裡,再將它抄寫下來。股即大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後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假若在兩股也著有袴,那就不是書在股上而是書在袴上了。
二、《韓非子·外儲說》中還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他的小夥伴誇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兒子無知,反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註:「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餘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當時穿著這種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那簡直是不堪設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圍裙狀的服飾,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並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覆。當然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褲,因為那時用以遮羞的服飾是裳而不是褲。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但在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褲子。「紈褲」,即細絹製成的褲。
三、《漢書·敘傳》:「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袴之間,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貴子弟榮其觀好,至乃襁抱坐受寵位,貝帶、脂粉、綺襦,紈袴。」所以,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衣裳》一節中明確地說:「紈袴,貴家子弟之服。」絰衣和衣裳,是中原人民的傳統服飾,對於北方民族來說,穿裳騎馬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的褲子比漢族完善得早。德國東洋美術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銅帶飾,上雕兩個力抵人物就穿著合襠長褲。與此相同的帶飾,在陝西長安匈奴墓中也有出土。這是現存文物中年代較早的長褲形象。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民也開始穿著長褲,不過最初多用於軍旅,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從文獻記載來看,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於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著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後來,在宮廷中出現了一種「窮袴」,其制上達於股,下覆於腔,在兩股之間施以褲襠,襠不縫綴,以帶系縛。據說這種褲子出現在西漢宮中。
❺ 古代中國人穿褲子嗎如果穿是什麼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先秦時期就開始穿褲子了,那時候的趙國趙武靈王改革國家的軍事力量,就是通過胡服騎射!就是改穿褲子,那時候游牧民騎馬穿褲,騎馬有優勢,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穿褲子了!
網上摘錄:
我曾經多次提到咱們是古人不穿褲子的。這把許多人嚇了一跳:不穿褲子咋辦?就像現今皇城跟兒的「膀爺」,他可以不著上衣,人家那叫爺們,但褲子他再牛比也絕不敢不穿呀。
褲子這玩意在中原地區出現的比較遲,那麼這個漢字出現的肯定也比較遲。以「褲」這一字音字型來命名褲子這一物品,肯定是有來歷的。
「褲」是個形聲字,「衣」形「庫」聲。「衣」是表示它與衣服有關,那這個「庫」是否還有其他的意義呢?為什麼「褲」這種衣服出現後不稱別的名號,單叫「褲」呢?
先秦時中原地區的人們只穿長袍,天涼了就再加一件,再涼再加,還是長袍。今天看來,如此穿著行動多有不便,但那時的人們只有那個層次的思想,咱不能拿現在的境界去要求古人對不對?當然,也有聰明人,為了行動方便快捷,就發明了「帶」這東西系在腰間。那屈原就是「峨冠博帶」的打扮:頭上高聳的帽子(叫「頭衣」才恰當,因為這「冠」並非今天意義上的帽子,而是顯示身份的裝飾性很強的物品),腰裡系著寬大的帶子。那屈原走起路來高視闊步,仰面正身,一派「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望之令人頓生敬畏之心。
「褲」一個正宗的本字是「衣立旁」加一個「誇」字,就讀作「庫」。這是個啥東西呢?它是一種「脛衣」。脛,就是大腿;所謂「脛衣」,就是套在兩條腿上的兩個布帛製做的筒子,不是現在還有加了襠部的褲子。由這「褲子」最早的雛形看來,咱們的先輩並不看重那關繫到子孫萬代的要害之處啊。
有了「脛衣」,行動方便了,但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因為它沒有襠部,人們的起居習慣無法改變;二是光著屁股騎馬,對皮膚的傷害很嚴重,出行或打仗仍然不適合穿著。怎麼辦?
這就要談談這「褲」字的另一個來歷。說起「褲」的這一個來源,卻與軍事有關。它的本字寫做「衣立旁」加一個「軍」字,讀如「昆」,是軍服及行旅之服,後來又訛轉作「褲」了。細細打量,這倆字還真有點兒相象,這種推斷應該是很准確的。
也許訛寫做「褲」的這人,以為褲子是可以裝填兩條腿的東西,而這個字又與「褲」相似,所以就乾脆這樣寫了。後來的人們也認為這樣寫很有道理,也就因錯就錯寫下去了。這真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啊。再說了,那「庫」本來不就是存放物品的所在嗎?
至於這倆字是啥時候、為什麼、怎樣統一成現在這個「褲」字的,我也不甚了了,也不敢談下去了。
「戰國七雄」中位於正北方也是最北方的,是趙國。趙國可真不容易,既要與中原諸國爭霸,又要防著北方胡人的入侵,年年代代都忙啊累啊的。不是說「內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嗎?人家趙國就在這種四面皆敵的環境里生存並發展著,憑借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時,一個諸侯國的三分之一大小的國土人口,一直支撐到戰國末年,是秦始皇最後滅掉的諸侯國,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點兒跑題,還回到話題上來。北方胡人是游牧民族,騎馬射箭,來往倏忽,防之不及。你趙國駟馬戰車固然聲勢壯偉,可人家胡人卻不跟你列陣撕殺,沒辦法,趙國的歷代國君就不停地修長城。修啊修的,還是擋不住胡騎。與趙國處於同一緯度又靠東些的是燕國,它也面臨著與趙國相同的問題,也就修啊修的修長城。其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徵用民夫去修長城,只不過是把以前的燕趙長城略加整理連接一下而已。今天一提到長城,就把功勞記在秦始皇名下,我很憤憤且為燕趙抱不平。
你以為那時修的是現在我們在八達嶺、山海關見到的磚石長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秦及先秦所修的長城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有一些遺跡也都不被咱這些外行人所能辨識。歷史滄桑中,那些夯土而建的長城已「被雨打風吹去」了。
再早幾百年,把自己的西周王朝埋葬的周幽王,為博褒姒千金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時,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就已經很嚴重了。周憑舉國之力尚被逼得很狼狽地遷都了事,那燕趙小小諸侯國更是給鬧得困苦不堪。一代代趙王都在苦苦思索著:怎樣才能消弭來自北方的邊患?
終於,一代英豪趙武靈王橫空出世了。是他,就是他,給咱們中原人穿上了褲子。
褲子啊!如果沒有趙武靈王,我們中華民族還要在沒有褲子的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也許十年,也許百年,也許兩千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大家都還不穿褲子亂跑呢。不,如果沒有趙武靈王給咱古中原人穿上褲子,恐怕他們早就被穿著褲子的胡人給滅了,哪裡還會有今天的我們呢?所以,說趙武靈王是中華民族的大救星,絕不為過。
趙武靈王頂著巨大的壓力「胡服騎射」了。從此,中原人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中,再不用駕著笨重的戰車嘎吱嘎吱地駛了,再不用穿著臃腫的長袍屁顛屁顛地跑了。咱們有了褲子,咱們也可以騎上輕捷快速的戰馬;咱們又有了「箭袖」這一緊身上衣,咱們也可以靈巧地拉弓射箭了。從此以後,咱們在與胡人爭奪生存資源的較量中,從軍事裝備方面處在了同一水平線上了。就如當今太祖曾經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的那樣,咱們的古中原人「從此站起來了」!
❻ 穿褲子的時候,是先提起哪一隻腳
習慣問題,習慣先提哪只手就是那隻腳了.:)
❼ 男人什麼時候開始穿褲子的呢
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如《說文·系部》所稱:"絝,脛衣也。"清段玉裁註:"今所謂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曾先後出任秦、魏丞相的張儀和齊相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見到什麼故典,就馬上將它記下,有時身邊沒有竹木之簡,無所題記,就乾脆,,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裡,再將它抄寫下來。股即大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後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假若在兩股也著有袴,那就不是書在股上而是書在袴上了。《韓非子·外儲說》中還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他的小夥伴誇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兩被剁去小腿的人,兒子無知,反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注:"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餘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當時穿著這種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那簡直是不堪設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圍裙狀的服飾,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並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覆。當然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褲,因為那時用以遮羞的服飾是裳而不是褲。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但在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紈褲",即細絹製成的褲。《漢書·敘傳》:"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袴之間,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貴子弟榮其觀好,至乃襁抱坐受寵位,貝帶、脂粉、綺襦,紈袴。"所以,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衣裳》一節中明確地說:"紈袴,貴家子弟之服。"絰衣和衣裳,是中原人民的傳統服飾,對於北方民族來說,穿裳騎馬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的褲子比漢族完善得早。德國東洋美術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銅帶飾,上雕兩個力抵人物就穿著合襠長褲。與此相同的帶飾,在陝西長安匈奴墓中也有出土。這是現存文物中年代較早的長褲形象。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民也開始穿著長褲,不過最初多用於軍旅,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從文獻記載來看,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於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著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後來,在宮廷中出現了一種"窮袴",其制上達於股,下覆於腔,在兩股之間施以褲襠,襠不縫綴,以帶系縛。據說這種褲子出現在西漢宮中。據《漢書·上宮皇後傳》記:西漢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昭帝即位,並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後。為了讓皇後"擅寵有子",他特以皇帝身體不安為由,提出"禁內",雖富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東漢學者服虔在這段記載下特地註明:"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當時寧可在襠上縛帶,而不做成滿襠,仍然是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窮褲又有"溺袴"之稱,這種褲子不僅用於女子,男子也有穿著者。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及《漢書·周仁傳》記載:"(周)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衣、溺袴,以是得幸。"因為他經常穿著打了補丁的舊衣服和縛帶溺袴,所以深受漢景帝的信賴和寵幸,破例地容許他出入於深宮後闈,置身於粉黛佳麗之間,因為在景帝眼裡,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去淫猥和狎昵女性的。溺袴,據顏師古注,就是窮褲。北方民族的滿襠之褲,在漢代已為百姓所採用,為了區別開襠之"袴",滿襠之褲多稱為"袴",也有寫成"褌"的。
❽ 穿褲子時最好應將褲子提到哪
其實這個問題根據褲子的不同而不同。高腰褲肯定高腰穿,低腰褲肯定低腰穿,中腰褲一般長度。可以稍微露點內褲,但是不要露太多(中腰褲),因為男士的內褲,比較高。請採納或追問。
❾ 怎樣避免穿褲子時下身激凸導致的尷尬
避免穿褲子時下身激凸導致的尷尬方法:
1、平時穿的內褲不要太緊,剛合身就好。
2、外面的褲子除了是牛仔褲外,要稍微松動點。
3、平時與異性交流的時候先做幾次深呼吸,放鬆自己的神經,多談一點開心的話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4、上衣長一點的,穿上衣的時候放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