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去寺廟穿衣有什麼講究
去寺廟穿著注意什麼
干凈整潔
去寺廟我們的衣服要干凈整潔,不能有明顯的污漬,也不能有難聞的氣味,尤其是那種幾天沒洗澡汗涔涔,是萬萬不能去寺廟的。
簡單庄嚴
去寺廟穿著要簡單庄嚴,而且不能佩戴過於鮮艷的配飾品,也不能噴濃濃的香水,這些都是對佛祖的不尊敬。
忌濃妝艷抹
去寺廟切忌濃妝艷抹,面部的清潔也意味著心靈的清凈,當你有著素麵對著佛祖,才能說明內心不慌,心境澄澈。
忌太暴露
去寺廟穿的衣服也不能太暴露,例如說短裙和短褲,背心那些,還有各種奇裝異服、坦胸露乳的,這是對佛祖的大不敬。
以素色為好
去寺廟最好以素色為好,盡可能接近自然的著裝,而且最好穿寬松,方便跪拜的衣服。如果打算穿裙子去寺廟,那麼應盡量避免穿著暴露,裙子最好過膝蓋的。
穿著海青講究
如果你是打算在寺廟里參加法會或者說早晚頌課,一般寺廟會提供給你海青,不過在接受海青的時候,一定要洗干凈,而且在穿好了海青之後,要特別注意,不能讓衣服拖地或者被踩到。
Ⅱ 去寺廟有什麼忌諱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個參考。
①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具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拜佛——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③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自可隨便坐看,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④拜僧——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⑤法器——寺中鍾鼓魚磐,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不可戲動。
⑥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新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摘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居士編著
在家皈依三寶的佛弟子,無論對聖賢們或見夫僧都應一概恭敬、禮拜,供養,不可生分別心的;在家弟子見出家二眾不依法恭敬、禮拜、供養,是為犯輕慢罪。我們要問出家眾的尊稱法號時,要說:「請問師父(或和尚或比丘、或沙門)的德號上下?」千萬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出家後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所以皆以釋姓為之,都只以法號相稱。凡夫僧因其執與惑未斷,或執斷惑未斷,尚有習氣煩惱所束,在用功修持上,個性修養上、守戒威儀上有些欠缺,但在家居士不可背後批評指說,更不可將道聽途說、且未曾親見親聞所確知的消息加以渲染傳布,此則犯謗僧之過。。
凡出家眾之僧團所有,是為常住物,常住為十方所共有,個人是無權動用的,凡所有物為十方僧伽所當均享,個人依法不可捉持。如果在家眾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為盜僧祇物,其罪過甚大。所以去寺院時,切要注意不可輕犯。在家男眾去尼庵,夜晚應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時應有二人以上結伴同往,在庵中禮佛求法後,如無他事不可留連;在家女眾去寺院,夜晚應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時應有二人以上結伴同往,在寺院禮佛求法後,如無他事不可留連,在家男眾與比丘尼應保持六尺之距,在家女眾與比丘也應保持六尺之距,更不可任意攙住。
在家眾與比丘(或比丘尼)一起行路時。應以戒臘最高者先行,在家弟子居後隨行。若三人並肩行時,以比丘(或比丘尼)居中,居士在兩邊行。與比丘只二人並肩行時,以在家眾左手邊為上首,應讓比丘(或比丘尼)行,在家眾在比丘(或比丘尼)的右手方行。
在家居士在寺院中時過堂用齋,悉依寺院清規。最好自己動手添飯取菜,如有出家眾為我們添飯取菜,我們豈敢受用!一起用齋時,在家眾不可與出家眾同坐一桌;如出家眾少,一定招呼在家眾同坐一桌,不得已時,也應身居下首。用午齋時,食前應先合掌念供養文(或咒)。
在任何地方遇見比丘、比丘尼,均應合十問訊,此是在家居士最起碼的禮節。在走路時及比丘卧床不必頂禮外,其他地方見到出家眾是應該頂禮的,且不論出家眾的年齡大小;每一寺院都以佛相為尊,一進寺院先往大殿禮佛,在禮佛前,不可先頂禮出家眾,但可先向出家眾問訊,禮佛後,當禮拜住持和尚及諸沙門。此外,在比丘說法時、傳戒時、法會時、共修時,必須要向主持的法師頂禮。
僧人衣缽,在家人不可穿著、持用,在家眾受三皈三戒後可著海青。今在家眾受菩薩戒也搭縵衣,此衣為沙彌衣,不知始處。
一進寺門,應該稱為山門,也稱為三門,如果只有一個門,也稱三門,但一般大眾都稱之為山門(三門表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之意)。行者不可由正門入,因正門為住持大和尚進出之門,應由旁門進入。自右旁門入,右腿先跨入;自左旁門入,左腿先跨入。如大殿只有一門,也應於大門右邊門框或左邊門框進入。進入時跨腿也如上述;絕不可大搖大擺由大門正中間沖入,此犯輕慢過失。已入殿內,自應凈手、燒香、禮佛。禮佛時先上香,拜佛最好不用拜墊,行者應擇一邊,不揀凈穢,就地而拜,拜時應自莊重,不苟言笑,旁視無人,也不必管別人對你的訕笑與輕視,甚至說你迷信,這是忍辱與消業障之時。禮佛後,應禮拜住持師,以表示恭敬僧伽及頂禮一切十方僧。頂禮法師時一拜即可;若再遇其他法師時,皆可以問訊禮行之,合拿當胸,合十為禮,此禮等於問好之意。以上皆錄自《禮敬佛陀》,具體還請詳閱此書1南無阿彌陀佛!
Ⅲ 皈依佛教的人能不能穿黑色衣服,普通衣服(不是指海青)
皈依不是出家,在家居士也是要皈依的。
在家居士穿衣服沒有限制的,只要你不逾越去穿出家人的衣服,其他的並不限制。
Ⅳ 去寺廟穿著注意什麼 你真的懂了嗎
不能穿暴露。整齊 干凈 樸素就好。這個是最基本的。我認為是。
Ⅳ 去寺廟燒香能不能穿黑色褲子黑色衣服啊
可以穿 只是注意,上衣袖要過肩,褲子要過膝蓋。 不可穿裙子。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庄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卧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凈。
(2)如無法修復,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凈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拜佛宜從佛制,其拜法與俗制不同,茲將拜法詳述如下:
(一)兩手(十指並攏)和掌(斜向上)當胸,站於蒲團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三)以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四)以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
(五)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六)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七)以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
(八)頭離蒲團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十)以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
(十一)以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即以所合之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後以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齊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至左手至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疊至右至上余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開而退。
入寺須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學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個參考:
1、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禮拜,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前頭走過。
3、閱經:寺中若有分開閱覽的經典,宜端坐閱讀。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經上。
4、見僧人: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拜,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5、法器:寺中鍾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6、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完,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寺院上香基本禮儀
(1)進寺院:要從左往右繞,不可從右往左繞,這叫右繞塔寺。
(2)進大殿:要往左進,要抬左腳進門。要往右進,抬右腳進門。不可在正中間拜佛,因大殿里中間的拜墊,是寺院方丈或當家師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3)進殿堂:不可在正中間問尋(既鞠躬)必須到兩側方可。因中間只有方丈及當家才可。
(4)燒 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爐燒香,因寺院大多數使用木料建築,再殿堂里燒香,如有不當會燒壞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個殿堂都會有「香燈師」有什麼事情也可問「香燈師」 。
上香的方法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禮佛時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
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它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
走進寺院,會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樣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有特定的規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於世而保持法統傳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寫成「主持」,這不僅是文字錯誤,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見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頭。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後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四大班首是指導禪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事則是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教糾察)、維那(禪堂負責人)、典座(廚房、齋堂負責人)、寮元(雲水堂負責人)、衣缽(方丈室負責人)、書記。其中,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在做法事時,是領眾的帶頭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
有一些稱謂,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學問表示尊敬。也是出於禮節性的自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法師」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三藏法師」由稱為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小說《西遊記》中,稱玄奘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這雖然沒有什麼大錯,但「三藏」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並非專有名詞。
「禪師」是一心坐禪,通曉禪定的比丘。在中國由於禪宗非常盛行,禪師的稱呼並不限於禪宗一派,凡習禪的僧人都可稱為禪師,如《續高僧傳?習禪篇》所收,便有達摩禪師、道綽禪師、信行禪師等等,有些人並不屬於禪宗。後來,朝廷也曾用「禪師」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獲得「大通禪師」為最早,其後,禪宗六祖慧能於示寂余百年後,也獲得「大鑒禪師」稱號。至於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賜「大慧禪師」最為著名。
「律師」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讀誦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嫻熟《四分律》見稱。後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於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於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系。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又有相通之處。
「長老」又稱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長宿等等,指年齡長、發臘高(出家時間長)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集異門足論》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齡較長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達戒法者,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大護法為長老,也是一種尊稱。
此外,還有「大師」、「大德」等等稱呼。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中省地師范,稱為大師或者大德。《本事經》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阿羅漢和有學的聖者三種;中國佛教則不用「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的敬稱。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大師」或「大德」。
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
「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慧普」,那麼就是「上慧下普」。一般來說,千萬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佛家規定,出家後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即出家人皆以「釋」為姓,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受戒師、傳法師可以稱呼的,其他人不可稱呼。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其外號,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這些規矩是我們與出家人接觸時要注意的,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
除了這些稱呼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說法也應該注意。比如「靈魂」一詞,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稱做「神識」,而不使用「靈魂」這個概念。
作為時間概念的「禮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禱。對佛家要稱「星期日」而不要叫「禮拜日」。佛教信眾每日都做功課,也可說時時做課,不規定在周日,所以也沒有「禮拜日」之說。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講「愛」,因為在佛家看來,有「愛」就有佔有欲,有佔有欲就有我執,「愛」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講的慈悲,悲能拔苦,慈可與樂,由此可見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懷。
Ⅵ 拜佛對衣著有要求嗎
有要求。
為顯虔誠,最好穿樸素點的衣服,顏色淡的比如灰色,淺黃色的都可以。
進入寺廟最好是穿著整齊,男士不要光膀子穿拖鞋,女士不要穿過分暴露的服裝,或者濃妝艷抹,也不要嬉戲打鬧。
入寺不要走中門,進佛寺時,最好不要經由中門入,而當從旁門入,最好是左進右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走,進退都應順著左臂方向行走,進入殿門,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於佛案及佛座上。
(6)去寺廟不能穿黑褲子擴展閱讀:
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由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Ⅶ 去寺院有人指出說我不能穿黑色的衣服是什麼意思
去寺院的話,我覺得也可以穿黑色的衣服的,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不要全身黑就好了
Ⅷ 寺院拜佛穿著有禁忌嗎
有的。
第一點:提前戒掉葷,不過是拜佛祖還是帶著一顆虔誠的人,他們定不會希望帶著一些殺手的手,定期會放生一些小動物比如說小烏龜等,做些提升自己功德的事情,所以大家去上香的時候一定要避免殺生,在佛祖面前一定要有慈悲心,我們還要注意一下自己的飲食,最好是提前幾天吃素,不能天天吃葷,否則是對佛祖的大不敬。
第二點:在我們進入寺廟的時候,盡量走側門,不能吊兒郎當大搖大擺的走進去,這對菩薩來說不夠尊敬,一般是男生走右門,女生走左門進入的時候要一定先邁左腳在邁右腳,千萬要記住不要踩住門檻。
第三點:經常上香祈福的人都知道,上香的時候一定要高高舉過頭頂,其中的意思就是佛祖高高在上,是對佛祖的尊敬和認可,燒香的時候也有特別多的禁忌,燒香的時候不要左手拿著香,右手拿著點燃。還要記住一點就是不能用打火機,火越旺盛代表會很好,在燒香的過程中一定不能用嘴吹滅,不然這都會不吉利,小紅帽在這里給大家普及一樣,三根香是在為自己欺負,六根是在為家裡人一起欺負。
第四點:去寺院的時候除了供奉的東西,其他的一定也不要帶,特別是帶有葷腥的東西,無論是神仙還是菩薩都對戒律清規嚴格遵守,作為佛教的信徒一定要跟上他們的腳步,不能把一些禁忌的東西帶到如此神秘的地方,上香的時候一定不要大聲嚷嚷,更不能嘻嘻哈哈,身體端正的坐在蒲團上,心理默默自報家門,說明自己的情況,扣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多叩拜幾次。穿著方面也一定要注意點,最好樸素一點。好了小編就說到這里了,不知道大家聽明白嗎
Ⅸ 為什麼不能穿黑色衣服燒香
燒香之前要沐浴的,至於衣服只要是干凈、整潔,不要太暴露就行了,否則有心不誠的嫌疑。對衣服顏色沒有特別要求。
若是虔誠的佛教徒的話,對平時穿衣顏色就很講究:佛教的僧衣,特別是三衣,在使用顏色方面有兩項主要規定:一不許用上色或純色,如純青、黃、赤、白、黑和黃藍、鬱金、落沙、青黛等顏色;二在衣服上,尤其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須點上一塊別的顏色,稱為「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