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在中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內發現了兩條褲子,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褲子,歷史可追溯到3300年前。那麼,中國人是不是從三千多年前開始穿褲子?其實也不盡然,你看孫悟空,不就一直穿著一條虎皮裙嗎?三千多年前的新疆,是游牧民族的領地。所謂游牧,就是居無定所,人們騎著馬驅趕牛羊,逐水草而生。
在那時中東的兩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乃至四川的金沙和三星堆,人們都是穿著寬松的長袍,但是對於騎馬的游牧民族而言,長袍就太要命了,馬背會時刻摩擦大腿內側的肌肉,很容易出血,完全沒法騎馬。所以,很多研究者認為是游牧民族最早發明了褲子,而新疆塔里木盆地發現的褲子正是最好的佐證
B.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穿褲子
西周以後,特別是春秋初期了,在這之前要麼是短褲,要麼是犢鼻褲,要麼就是遮羞布。
C. 古代中國人穿褲子嗎如果穿是什麼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先秦時期就開始穿褲子了,那時候的趙國趙武靈王改革國家的軍事力量,就是通過胡服騎射!就是改穿褲子,那時候游牧民騎馬穿褲,騎馬有優勢,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穿褲子了!
網上摘錄:
我曾經多次提到咱們是古人不穿褲子的。這把許多人嚇了一跳:不穿褲子咋辦?就像現今皇城跟兒的「膀爺」,他可以不著上衣,人家那叫爺們,但褲子他再牛比也絕不敢不穿呀。
褲子這玩意在中原地區出現的比較遲,那麼這個漢字出現的肯定也比較遲。以「褲」這一字音字型來命名褲子這一物品,肯定是有來歷的。
「褲」是個形聲字,「衣」形「庫」聲。「衣」是表示它與衣服有關,那這個「庫」是否還有其他的意義呢?為什麼「褲」這種衣服出現後不稱別的名號,單叫「褲」呢?
先秦時中原地區的人們只穿長袍,天涼了就再加一件,再涼再加,還是長袍。今天看來,如此穿著行動多有不便,但那時的人們只有那個層次的思想,咱不能拿現在的境界去要求古人對不對?當然,也有聰明人,為了行動方便快捷,就發明了「帶」這東西系在腰間。那屈原就是「峨冠博帶」的打扮:頭上高聳的帽子(叫「頭衣」才恰當,因為這「冠」並非今天意義上的帽子,而是顯示身份的裝飾性很強的物品),腰裡系著寬大的帶子。那屈原走起路來高視闊步,仰面正身,一派「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樣子,望之令人頓生敬畏之心。
「褲」一個正宗的本字是「衣立旁」加一個「誇」字,就讀作「庫」。這是個啥東西呢?它是一種「脛衣」。脛,就是大腿;所謂「脛衣」,就是套在兩條腿上的兩個布帛製做的筒子,不是現在還有加了襠部的褲子。由這「褲子」最早的雛形看來,咱們的先輩並不看重那關繫到子孫萬代的要害之處啊。
有了「脛衣」,行動方便了,但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一是因為它沒有襠部,人們的起居習慣無法改變;二是光著屁股騎馬,對皮膚的傷害很嚴重,出行或打仗仍然不適合穿著。怎麼辦?
這就要談談這「褲」字的另一個來歷。說起「褲」的這一個來源,卻與軍事有關。它的本字寫做「衣立旁」加一個「軍」字,讀如「昆」,是軍服及行旅之服,後來又訛轉作「褲」了。細細打量,這倆字還真有點兒相象,這種推斷應該是很准確的。
也許訛寫做「褲」的這人,以為褲子是可以裝填兩條腿的東西,而這個字又與「褲」相似,所以就乾脆這樣寫了。後來的人們也認為這樣寫很有道理,也就因錯就錯寫下去了。這真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啊。再說了,那「庫」本來不就是存放物品的所在嗎?
至於這倆字是啥時候、為什麼、怎樣統一成現在這個「褲」字的,我也不甚了了,也不敢談下去了。
「戰國七雄」中位於正北方也是最北方的,是趙國。趙國可真不容易,既要與中原諸國爭霸,又要防著北方胡人的入侵,年年代代都忙啊累啊的。不是說「內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嗎?人家趙國就在這種四面皆敵的環境里生存並發展著,憑借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時,一個諸侯國的三分之一大小的國土人口,一直支撐到戰國末年,是秦始皇最後滅掉的諸侯國,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點兒跑題,還回到話題上來。北方胡人是游牧民族,騎馬射箭,來往倏忽,防之不及。你趙國駟馬戰車固然聲勢壯偉,可人家胡人卻不跟你列陣撕殺,沒辦法,趙國的歷代國君就不停地修長城。修啊修的,還是擋不住胡騎。與趙國處於同一緯度又靠東些的是燕國,它也面臨著與趙國相同的問題,也就修啊修的修長城。其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徵用民夫去修長城,只不過是把以前的燕趙長城略加整理連接一下而已。今天一提到長城,就把功勞記在秦始皇名下,我很憤憤且為燕趙抱不平。
你以為那時修的是現在我們在八達嶺、山海關見到的磚石長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秦及先秦所修的長城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有一些遺跡也都不被咱這些外行人所能辨識。歷史滄桑中,那些夯土而建的長城已「被雨打風吹去」了。
再早幾百年,把自己的西周王朝埋葬的周幽王,為博褒姒千金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時,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就已經很嚴重了。周憑舉國之力尚被逼得很狼狽地遷都了事,那燕趙小小諸侯國更是給鬧得困苦不堪。一代代趙王都在苦苦思索著:怎樣才能消弭來自北方的邊患?
終於,一代英豪趙武靈王橫空出世了。是他,就是他,給咱們中原人穿上了褲子。
褲子啊!如果沒有趙武靈王,我們中華民族還要在沒有褲子的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也許十年,也許百年,也許兩千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大家都還不穿褲子亂跑呢。不,如果沒有趙武靈王給咱古中原人穿上褲子,恐怕他們早就被穿著褲子的胡人給滅了,哪裡還會有今天的我們呢?所以,說趙武靈王是中華民族的大救星,絕不為過。
趙武靈王頂著巨大的壓力「胡服騎射」了。從此,中原人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中,再不用駕著笨重的戰車嘎吱嘎吱地駛了,再不用穿著臃腫的長袍屁顛屁顛地跑了。咱們有了褲子,咱們也可以騎上輕捷快速的戰馬;咱們又有了「箭袖」這一緊身上衣,咱們也可以靈巧地拉弓射箭了。從此以後,咱們在與胡人爭奪生存資源的較量中,從軍事裝備方面處在了同一水平線上了。就如當今太祖曾經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的那樣,咱們的古中原人「從此站起來了」!
D. 中國古代女子為何不能穿褲子
《易經》里有句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我們的老祖宗那時候,男人們上衣下裳,女人們就只穿長袍。穿裙子的男人們撩起衣角渡河去會情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野且!《詩經·褰裳》)。當然,裙裡面也不是光溜溜的兩條腿。裙裡面所謂的褲,其實要稱作「脛衣」,只是遮住兩條小腿。
女人們偶爾也穿這種沒有襠的套腿褲。好玩的是,政治和權力最終給褲子加上了一個襠,不僅解放了身體,也解放了生產力——此後的底層人民就一直喜歡穿這種方便行動的服裝。
《漢書·上官皇後傳》里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大將軍霍光權傾一時,當時的皇後是霍光的外孫女,也是另一位權臣上官桀的孫女。為了保證權力可以延續下去,霍光希望皇後獨享皇帝的床第之歡,生個皇位繼承人。皇帝身體不好,也沒有匯仁腎寶,皇帝不好,大家都不好。
識眼色的醫官和侍從們馬屁拍得恰到好處,他們勸皇帝,您身體不好應該少作運動,即使做有皇後就夠了,您要實在管不住自己,也好辦,讓宮女們都穿上有襠的「窮褲」,再繫上幾條帶子。即使皇帝「獸性大發」,一時半會也解不開,不能隨時隨地行「周公之禮」了。這位不幸的皇後還是沒有生下一男半女,還在15歲時成為了寡婦,一直到52歲去世。
倒是南北朝時期的胡女,穿著到臀部的短褶,腰間束帶,下身是褲口很寬的大口褲,十分精神。胡服熱潮席捲唐初風尚,女子們穿翻領長袍,束帶,穿緊口褲和皮靴,俏麗可愛。
然而褲子真正成為中國女人的常服,還要再過一千多年。兩條腿分立,成何體統?道德家們虎視眈眈,希望把女人們掩在寬袍大袖裡,失去本來的女性性別特徵,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
至於那種只能護住腿部的「脛衣」也並未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消失無蹤。1949年之前的北方,只有兩個褲腿的套褲,是老年女人過冬的常備。這種套褲中間絮棉,穿的時候,把兩條褲腿套在褲子外面,用帶子系在褲腰帶上,扎緊褲腳的褲腳帶。套褲把冷風阻擋在外面,上了年紀的人可以過一個融融的冬日。
E. 褲子的發展歷史
褲子起源於游牧民族,只有褲腿,用於保暖,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
早期西方的褲子
西方人的褲子就是從游牧民族那裡借鑒而來。13世紀時,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一種寬松的襯褲就被發明出來,它有褲襠,從腰部向下及至膝蓋。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寬松的褲子變成了緊身的外褲。為了方便男性上廁所,通常會在襠部做一個用扣子固定的開口。英國的亨利八世,在這片開口上加墊子,後來變成一股風潮,男性們把這墊子越加越厚,有意突出「那裡」的尺寸,這股熱潮一直到16世紀才退去。
相對於西方人,古代中國人對褲子接受的較早。在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交往過程中,中原人開始嘗試穿褲子,不過當時的褲子只有兩條褲腿,沒有褲襠,從腳踝到膝蓋。就是「脛衣」,在冬天苦役起到保暖的作用。秦漢之際,脛衣長至大腿,但仍沒有褲襠,為了便於便溺。褲子最出只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有褲襠的長褲才為漢族百姓接受。唐朝時盛行「胡服」,褲腿有了收束。到了宋代,褲子變成可貼身的「膝褲」,便於行動,又保暖。
東西方褲子的共同處:
無論東西方,古代褲子的演變都說明,服飾發展是以簡潔、實用、健康為最終價值取向的,並在此基礎上,再向美觀的角度發展。
多元化的現代褲子:
功能多元化,健康舒適占首位。
在褲子家族中,牛仔褲不能不提。美國舊金山淘金熱時,用帆布做的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褲子,因為結實、耐磨而大受歡迎。從此,牛仔褲成為美國工業化進程的最佳注腳,風行,美國、歐洲。上世紀70年代,褲子文化已成為全球性的集體潮流。在款式上也有突破的演變,由傳統的直腳款式,變化出闊腳褲、喇叭褲等形態,由喇叭褲演變至80年代的蘿卜褲。
到了90年代,寬松的褲子成為潮流。進入21世紀,人們對於褲子的詮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特點是將時尚與健康結合到一起。偏愛裙子的女性紛紛選擇褲子(展示腿部的優美曲線,擁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長、貼體的褲子會顯得高挑,長腿的女孩穿上寬松、飄逸的褲子顯得氣質高雅。褲子成為個性化的標志。)
如今,褲子的設計,在時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為人們的首要選擇,面料也開始考慮透氣性。總之,不管褲子樣式怎麼變,健康、舒適是不變的潮流。
F. 中國的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穿內褲的此前都是開襠褲嗎
中國早期內褲的雛形應該是在漢朝,古人稱其為「窮絝」。它的發明者是大將軍霍光,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一個日理萬機的大老爺們,竟然研究起女人應該穿什麼樣的內褲,他是變態嗎?
其實不然,霍光發明「窮絝」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外孫女上官皇後能誕下龍嗣,同時也為了防止漢昭帝跟後宮其他女子曖昧,亂搞男女關系。
而且在當時,窮絝還是個「雙標」產品:除了皇後以外,就連宮女都必須穿這種內褲。
據《漢書》記載:光 ( 霍光 )欲皇後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所謂窮絝,現在泛指褲襠,但又不是指開襠褲,因為窮絝雖然也有前後襠,卻系了很多的帶子,唯一的缺點就是不方便解開。
說到內褲,就不得提下1932年12月,日本白木屋百貨店因為電線故障發生了一起重大火災。
當時在樓上的人通過繩索滑下來,但還是摔死了十幾個人,大部分是女性。而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也是沒有穿內褲的習慣,為了防止走光,女性店員力不能支。
《羞恥心的現代史》:因為穿和服的女店員攀著繩索往下滑,被風一吹,和服便翻捲起來下身走光,所以感覺羞恥的女人們被迫用一隻手按住衣服,導致無法單手支撐體重,活活摔死。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非要較真,到底是誰發明了內褲,可千萬不要說是歐美人,因為「褌」作為內穿的合檔短褲,在中國很早就有了,不論在歷史的久遠性還是實用性方面都更勝歐美一籌。
G. 古代人服裝穿著的歷史
上古傳說把衣服的發明歸功於黃帝。《易經》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實際上,衣服的出現要早得多。我們在周口店的山洞裡就發現了骨針,從而可以知道1萬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已經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厘米經緯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厘米經緯各有20~30根的細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經緯各有40~50根的絹。那時的人們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過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穿什麼樣的衣服罷了。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志,又叫韋?,後世稱為蔽膝。華夏族的習俗是束發的,發髻要用笄別住。商代遺址中出土過許多骨質的發笄。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襟、裾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以帶束腰。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衽長褲,革帶皮靴。趙武靈王把胡服引進中原,這對戰國秦漢時期華夏族服裝的變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做深衣。《禮記深衣》孔穎達正義說:"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深衣連衽鉤邊,穿時要束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故稱紳士或縉紳。皮帶已經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和環相連接,叫做鉤絡帶或蹀躞帶。皮帶上可以懸掛或佩帶刀劍、弓箭、印璽、荷包等各種物件。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葛,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實絲綿,充填新綿的叫襺,充填舊絮的叫袍。窮人填不起絲綿,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縕袍。袍因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襯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漢時代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禮記》曰:"衣不帛襦袴。"這是因為襦和?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朴,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六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袴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袴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壚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男子的外衣亦統稱為袍。袍身長大的下擺叫袂,袖子寬松。緊窄的袖口叫袪。袍有襯里,是夾衣。單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兩種,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著時包裹身體行動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女子穿連體的深衣或者分體的襦裙,漢代女裝的式樣與男裝差別不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男子的服飾以衫代替了袍。《釋名》曰:"衫,衣無袖端也。"就是說衫的袖端沒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寬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斷為兩;一裙之長,可分為二"的地步,這樣走起路來甩手的時候就顯得更加瀟灑了。秦漢時服色以青、紫為貴,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六朝一反常態,服色尚白。由於經學的獨尊地位受到沖擊,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動搖了,不僅服裝的式樣、顏色都突破了漢代的規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標新立異,或科頭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褲,或奇裝異服,都突破了舊時的禮儀。
婦女服飾也崇尚褒衣博帶,有的把裙擺放長,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間搭一帔帛,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顯得格外飄逸。胡人的褲褶和皮靴已經被漢人普遍接受。胡服的褲是作為外衣穿的長褲,褲腿寬松,膝蓋處用帶束縛,叫作縛褲。褶是與褲相配的緊身齊膝短衣,褲褶和皮靴都適合於騎射。
隋唐時代經過長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服飾也日趨豐富華麗。開元以前女裝以窄袖為時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婦女多喜歡戴胡帽,穿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著軟靴、系蹀躞帶。中唐以後衣衫又趨於寬大。唐代社會上思想比較開放,常有婦女穿著男裝,還流行袒胸的低領衣服,喜歡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對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條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樣的紅裙,詩人稱之為石榴裙。男裝以圓領窄袖袍衫為主要的服飾,靴已成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單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沒有袪。有作為內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為外衣的長大的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夾衣和綿衣叫襦和襖,襦襖是平民的常服。宋代還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橫襕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女裝外衣以襦衫和裙為主,上衣趨向短窄貼身,下裳流行褶襇裙。內衣有抹胸和裹肚,褲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單穿褲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種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長有短,有長袖有短袖,其特點是兩邊的衩一直開到腋下。
建立遼、金、元朝的都是少數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飾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裝,不論男女,都穿左衽、圓領、窄袖的長袍,袍裡面襯衫襖,下身穿套褲,褲腿塞在靴中。婦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飾和契丹族相似,由於北方氣候寒冷,衣服以毛皮為主。元朝時,漢人保持原來的服飾。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長袍和套褲為主要服飾,但由於受漢人影響,多改為右衽,而婦女的袍服還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員的袍服為團領衫,系革帶,帶上鑲有玉片,這就是所謂的玉帶。職官的服色和花紋按品級高低而異。前胸和後背各織一塊方形的紋飾,叫做補子。文官的補子綉飛禽,武官的補子綉走獸,紋樣按品級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鑲黑邊的藍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帶的軟巾,又稱儒巾。皂隸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雖然能穿綾羅綢緞,但是只許用青色或黑色。萬曆以後禁令鬆弛,艷衣麗服才遍及黎庶。朝廷命婦的禮服為鳳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為襖衫和裙,很少穿褲。背子穿得更加廣泛,合領大袖的背子可以作為禮服,直領小袖的背子則為便裝。還有一種無領、無袖、長至膝蓋對襟的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婦女喜愛。
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後用武力強迫漢人接受了滿族的服飾。男子的服飾有袍、衫、褂、褲。清代的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人開兩衩,一般市民不開衩。袍的袖口裝有箭袖,平時翻起,行禮時放下,因其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職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縫一塊補子,稱為補服。補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獸,但是花紋與明朝不同,而且由於清朝的補服是對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塊分成兩半。有一種長不及腰、袖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馬褂。馬褂以黃色為貴,非皇帝特賜不能穿。還有馬甲,北方稱為坎肩或背心,是無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褲,穿裙的已不多見。
清初改服易冠規定"男從女不從",所以婦女的服飾有滿漢兩式。漢族婦女的頭飾有簪、釵、冠子、勒子等等,滿族婦女則以高如牌樓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滿族婦女的服裝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馬褂,但一般比較緊窄,不像漢族女裝那麼寬大。漢族婦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裝,以裙衫為主。以後滿漢服飾慢慢合流,衣衫漸趨短小,外面罩一件齊膝的背心。女裝特別講究用花邊來裝飾衣緣,於是花邊越滾越多,形成寬寬的衣緣。晚清流行穿褲子,穿裙子的漸漸少見了。
H. 褲子的發展歷史
如果告訴你歐洲人直到極晚才開始使用「惡魔的草叉」餐具,而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習慣的是用手抓東西吃,你或許不覺得吃驚,不過若是告訴你直到俄羅斯那位千古一帝彼得大帝於1717年到巴黎訪問,風流世紀的中心——巴黎的婦女們都還不穿內衣的話,那麼你或許會說這怎麼可能。而事實上至少巴黎那些粉頭粉臉,洛可可的男人們還是有褲子可穿,而很多古代文明璀璨的國度卻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發明褲子,也就是說無論男女,他們都不穿褲子。這可不是歷史惡搞,真實而可信
那麼這些沒發明褲子,或說在很長一段歷史都不穿褲子的民族到底有哪幾個?首先呢古希臘人排第一位,他們始終都對褲子過敏,從不去穿,事實上對他們而言衣服有時候也無關緊要,比如說在體育館里或運動會上。第二位是古埃及人,由於沙漠炎熱,或許情有可原。三呢,則是中國。
話說燕趙悲歌的俠客,在飛檐走壁,展現傲人輕功的時候要注意的或許不是被人發現,不是被人當成採花大盜揪下一頓海扁,而更有可能的是要擔心春光乍現問題。當然趙武靈王射騎胡服後,趙國的刺客或許也因此得益而有了一條褲子。
這話從何說起呢?簡單一句話就是褲子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因為他們要騎馬穿裙子不方便,而定居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文明高度發展的民族卻不穿褲子,他們穿裙子,或是其他東西,總之里邊從來都不穿褲子就是。
為什麼定居民族往往會被游牧民族掠奪呢?因為打不過人家,為什麼打不過人家呢?因為不會騎馬,攻擊效率差,要逃跑又跑得慢。這可不是菠蘿我總結出來的,這應該是國家被一幫游牧民族包圍的趙武靈王總結的,於是他射騎胡服,對國民的衣著進行改革,終於成為了一大強國。簡單的說趙武靈王的成功就是讓國人穿上褲子,爬上馬而已,至於射術嘛~都列入六藝中,怎麼會不熟練呢。
不過中國古人也不是老穿不上褲子,他們在後來還是有了褲子,在五代十國時期就肯定穿上了。不過中國的婦女與法國的婦女一樣,穿上內衣是更晚的事情了,雖然她們曾穿過有褲筒無褲襠的東西,不過這能叫褲子嗎?
古希臘以喜好裸體出名?你如果這樣認為,那你就是跟別人人雲亦雲了。他們也認為裸體是羞恥的事情,而且極度對人不尊敬,當然這是在體育館外及運動會除外。由於古希臘的年輕男人一天有很多時間都浪費在體育館里,所以衣服對他們而言並不太必要,但出了體育館就不同了。你要是不穿長內衣,只穿件長外套,那麼就會有人說你是裸體,因為這個民族始終沒有發明褲子。
古希臘人是個奇怪的民族,他們在很多領域上都有傲人成就,但卻沒有發明一款像樣的男性服飾。小孩子都只穿件長內衣,就到處跑,大人也只是在長內衣外再加件長外套,而這長外套也只是一塊四方型的大布料。但總有些傷風敗俗的男人,只穿件長外套不穿長內衣也到處亂跑,比如蘇格拉底就是。
據說長外套的長短很講究,長過膝蓋你就准備被人罵奢侈,而短過膝蓋,就更慘,那就是很不要臉的事了,說到底都是里邊沒穿褲子的關系。古希臘那位以美貌出名的大將亞斯比德就因為長外套太長而被人指責過。
古埃及人是最為性感的民族,抱歉,我不得不用「性感」這個詞。白色亞麻布實在是透明的可怕,而就連古埃及的法老也經常只穿條短裙。(擦汗~)古埃及男人的服飾很摩登,迷你超短裙,曲線優美的背帶裙。咳,去看看他們的那些壁畫吧。無論男女,當他們穿長白色亞麻布的長裙的時候,總是有兩條修長的腿露了出來,而且還不包括他們竟然是個不穿褲子的民族。
基本上古埃及的男人很符合現代時裝提倡的中性主張,他們喜歡戴假發,有著漂亮流蘇的假發,畫上黛綠色眼影,穿著白色透明的亞麻布短裙。(咳,真難想像啊~)
不過古埃及的男人之所以要畫上眼影,那是為了保護眼睛,不受風沙,細菌的侵害,有人是如此說的。但毫無疑問,很大的原因還是為了美觀。
呵呵,講到這里才發現有點離題了,不過反正談的也是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