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襯衣的綜述:
一直到歐洲文藝復興初期,襯衫還被當作內衣看待。如果一個有身份的男人居然把襯衣露在外面,那簡直難以想像。但是,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熱衷於在肩部、胸部和胳膊下面飾以花邊的人來說,要想掩蓋住裡面穿的白色亞麻襯衣實在太難了。到了1530年,人們開始接受在頸部和腕部顯露襯衣,同時,將衣服用窄帶子束緊,並認為這樣穿戴很時髦。19世紀後期,讓襯衫完全顯露出來的穿法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這個時候襯衫的領口很高而且需要漿洗。但是到1917年,人們發現穿著者在穿著襯衣時,衣領壓著頸部對他們的眼睛不好,之後才將衣領翻下,用其包住領帶,就像我們了解的那樣。
有人把香水比作女人的第二件衣裳,對追求實在感的男人來說,襯衫就是男人的第一層肌膚。
回顧過去,古羅馬時代的「斯布庫拉」,說穿了它就是當時男人身上穿的內衣,也可稱得上是襯衫的最前身啦。當歐洲地區首先出現了今天襯衫款式的衣服時,重視社會禮儀的西方人不將它作為單獨的衣服出面來穿。而當時可以稱得上是「三級」表演的就是,當兩個人之間發生決斗,男主角脫下西裝外套及貼身西裝背心,只剩下一件白襯衫時,即上挑逗女性之性感尺度演出了。Shirt,從英文字面讀它時,確實是帶有內衣Under Shirt的意味存在,或許女生眼裡性感男人就是那種穿上白襯衫帶著天然體味的人。
襯衫款式歷經多種樣式及變化,在扣子還沒被運用前,男人襯衫的衣襟是用繩子系住的,而這樣的方法也被用於袖口上,當時好品味的男士總是花點心思讓系著結的袖口露出來,演變至今,人們習慣將襯衫袖口露出西裝外套。袖口結繩的花式則已被女性擄走。十六世紀的英國還嚴令,只有貴族才能穿那種前襟具有褶襇設計的襯衫(類似婚紗照中男人的禮服襯衫),這些褶襇設計主要是用來遮掩紐扣,因為當時的人覺得有紐扣的衣服很蠢。十八世紀,紐扣設計才得以重見天日,顯露於襯衫上面。當時的襯衫多以亞麻布料縫制,而為了要避免讓扣子赤裸裸地露在外頭,便以同樣的布料將紐扣包住,俗稱:包扣Covered Button ,結繩系衣或者褶襇開始退出。
十八世紀的男女服飾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就男士來說,是禮帽、燕尾服、露出腿部曲線的緊身褲等等,電影《芳芳鬱金香》中人物的服飾之華麗即是典範,無論是顏色、質料、綉工裝飾、剪裁。當我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我們老老實實地把襯衫上的每個紐扣都扣上,後來看到電影里英雄的標志: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的人,他很可能就只穿一件衣服露出寬大的胸膛;被捕而受到嚴刑拷問仍然寧死不屈的人,他的白色襯衫上的鞭痕和血跡。或許,你對男子穿襯衫還有著比我更多的體驗和聯想,但勿庸質疑的是襯衫之於男性,實在是一個太重要的形象載體了。 從貼身內衣到中衣的演化,要追溯到男性服裝中出現上衣和馬甲的1600 年代後期。產生了襯衫在馬甲下面,上衣中間的穿法,這在現代的套裝風格很常見。也可以說,領子和袖口從上衣露出的風格,是這個時候確立的。
進入了1700 年代以後,腰身和袖子肥大而舒適的襯衫開始出現了。可以見到襯衫前面的開衩部分和胸部的裝飾花邊荷葉邊裝飾。袖口上也同樣是荷葉邊,穿起來手腕被荷葉邊的花邊蓋住,這是當時最地道的貴族穿法。
上衣和馬甲固定下來之後,襯衫的存在感變得很薄了。但上流社會賦予了他新的意義。保持襯衫的清潔,穿雪白襯衫,被認為是新的身份象徵。
「不在襯衫上用香水,擁有很多上等的亞麻襯衫,在有純凈的流水和空氣的田園村舍洗滌衣服」成為紳士們的美學宣言。這對沉浸在香水和體臭中的襯衫來說,算是一場大革命。是否擁有各種各樣的襯衫,是否捨得在襯衫上花錢,是否保持襯衫的清潔,也成為判斷其社會地位的主要依據。
1850年的時候製作的襯衫(長 94cm)(寬 71cm)半寬約2cm 小立領,後中心訂扣子。對於前身的左右排列細小的塔克,中央(裝飾扣)的3個,袖口是雙層翻折袖口。門襟上很硬的漿 。扣子向大頭釘一樣適合,也有寶石裝飾的樣式。
1800年代後期,領子幾乎和耳朵一樣高,顏色雪白的款式。替換的領子也有出售的了,多為領高10cm ,也出現了12cm 的高領襯衫。在倫敦留學時夏日漱石所說的,替換領子-HIGH COLLAR,時髦的、穿著西裝的男性,就是這個時代。在日本也和歐洲同樣,要說「HIGH COLLAR」也是袖口從上衣袖口露出來1cm左右。
1900年的時候,在美國,黑與白、紅與白、淡紫色與白色,大的條紋花型很流行。胸上有了雙拼色的高領襯衫受到了極大的歡迎。
1906年是從禮服式襯衫和顏色等的豎領開始,折返型的領子是很普遍的。
1916年脫卸式的領子開始走俏。
1914年是翻邊脫載式的領子的亨利襯衫流行了。
1917年象柔領襯衫在市場開始大行其道。那種風格的大部分是領腰較低的款。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當時由於經濟景氣,絲制襯衫大流行。這股熱潮到1921年還在繼續。
1928年是有色的襯衫開始抬頭,長青藤聯盟的普林斯頓色彩使襯衫更加多樣性。
隨後,伴隨著第二次產業的發展,白領階層增加,作為紳士、商務人士的標准風格西服樣式也確定下來。襯衫在配合西服和領帶中以白色為中心逐步推進,素材也由棉開發出化學纖維,防縮、防皺等機能性加工也隨之得以發展,價格也降低,逐漸使廉價且易於整理的襯衫能走入到平常老百姓的家中,成為大眾化的服飾。這類襯衫的特性是材料更易打理,甚至終生不用熨燙。這從另一方面也揭開了襯衫品牌化及階層細分的序幕,使用高級純棉布料和量身定製的高級法式襯衫出現,這類襯衫更注重襯衫自身的面料以及製作的工藝,輔料更加的考究,工藝更加的復雜,雖然必須予以適當的熨燙保養,但恰好可以滿足中上階層以及那些追求品質且有能力不拘於價格和保養支出的人群。這樣,襯衫發展到現代就逐漸形成了大眾化、品質化的兩極分化。
原來是指用以襯在禮服內的短袖的單衣。即去掉袖頭的衫子。在宋代便是沒有袖頭的上衣,有襯在里邊短而小的衫,也有穿在外面較長的衫。如《水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把身上的雪都抖了,把上蓋(上身的外衣)白布衫脫將下來」便是一例。在古代的時候,婦女們穿得短上衣叫「衫子」,又叫「半衣」。唐元鎮在《雜憶》詩中便有「憶得雙文衫子薄」的詩句。清末民初之際,由於歐風東漸,人們便開始穿西裝,把襯衫穿在西服的里邊,作為襯衣,上系領帶中間開口,一般都是五個紐扣。
② 襯衫的起源
襯衫(shirt〕chènshān 穿在內外上衣之間、也可單獨穿用的上衣。中國周代已有襯衫,稱中衣,後稱中單。漢代稱近身的衫為廁牏。宋代已用襯衫之名。現稱之為中式襯衫。公元前16世紀古埃及第18王朝已有襯衫,是無領、袖的束腰衣。14世紀諾曼底人穿的襯衫有領和袖頭。16世紀歐洲盛行在襯衫的領和前胸綉花,或在領口、袖口、胸前裝飾花邊。18世紀末,英國人穿硬高領襯衫。維多利亞女王時期,高領襯衫被淘汰,形成現代的立翻領西式襯衫。19世紀40年代,西式襯衫傳入中國。襯衫最初多為男用,20世紀50年代漸被女子採用,現已成為常用服裝之一。
③ 誰知道女襯衫的來歷
為了襯托職業女性的魅力所創造的
④ 18世紀古歐洲貴族襯衣叫什麼
就是內衣 ...沒有啦~哎呦 不就是那個 帶花邊領的嗎 ...禮服...服飾...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
⑤ 18世紀法國女人穿什麼衣服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優雅靈魂
閱歷17世紀巴洛克作風的洗禮,18世紀的衣飾作風從粗狂、強硬轉為纖細、精美。這種革命性變更被稱為「Rococofashion」。繁復的裝潢,豪華的面料,精緻的剪裁,是洛可可風格的顯明特點,女人,若要用更簡練的話來概括,即是「優雅」。 女人流行「Robe」,廣大的撐裙上有華麗的刺綉,那時鑽石還沒有流行,時髦女人們的頸部戴一根蕾絲做成的裝飾圈,以烘托胸部的飽滿。而男人的衣服則越來越合身,白襯衫、背心、絲綢馬褲、胸部裝飾、圍巾,這一套打扮是典範的男士打扮。
在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宮廷男女衣飾都以刺綉、折襇、蝴蝶結裝潢;貴婦人的高跟鞋鞋面有些也是用中國絲綢、織錦為面料,上面綉有各種優美圖案。倫敦的貴婦人視中國刺綉服裝為時興,這些服裝往往綉著象徵吉祥如意的麒麟、龍鳳圖案,古典華貴,深得貴婦們歡心;據說有些婦女愛好穿著中國刺綉的服裝,披著中國刺綉的披肩、圍巾,口袋裡有中國刺綉手帕,甚至別出心裁地請中國刺綉工匠精心綉織絲綢名片,把自己裝扮成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自誇「東方美人」而大肆誇耀。113 那些精明的東印度公司大班、船長和商人,捕捉商機,在廣州采購適銷對路的商品,還經常依據貴族豪門的請求,帶著絲織品樣品前往廣州訂制。
電影《絕代艷後》講述的是法國國王路易16的王後Marie Antoinette的故事,在服裝上展示了洛可可時代宮廷服飾非常柔和、非常女性化的特點。包含大裙撐,緊身胸衣,低低的領線,還有很多小花 邊、蝴蝶結,用一種誇大的語言,強調了女性的特色。
大約在1970年歐洲開始風行一款法國式連衣裙(robe à la fran?aise).它是由傳統的鑲邊飾禮服演化而成的,從後領處開始有兩組雙層圓褶兒排列在背部,並且一直垂落到底面.緊要身上衣前片呈大V字形.胸前的三角形或是用一片布料或是用蕾絲和兩邊相縫;這個部分也可以留空只是用絲帶把兩邊串連起來.
⑥ 急求18世紀英國王室穿的衣服 白色襯衫(都鐸王朝)電影裡面的那種
你應該到英國襯衫品牌里去找,像占姆士之類的。
⑦ 18/19世紀歐洲服飾
18世紀出男士貴族會穿巴洛克風格的服裝,18世紀中盛行洛可可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