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服裝行業如何
於中國服裝行業而言,2019年是充滿挑戰與考驗、快速變革的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結構調整的改革壓力,我國服裝行業在發展環境面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整體保持了行業的平穩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為287.8億件,同比下降8.5%;2018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22.7億件,同比下降22.6%。2019年1-6月,規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104.1億件,同比下降1.1%。
2014-2019年H1中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服裝產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成本:企業綜合成本居高不下
由於用工、融資、稅收、原材料、能源等成本費用的持續增長,企業綜合運營成本不斷提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1-6月,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成本費用同比增長2.04%,增長幅度僅比營業收入增幅略低0.11個百分點。從成本費用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變化來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逐年下降,而服裝行業的該項比重呈現了不斷上升的態勢,成本費用的快速上漲進一步擠壓了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
2. 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怎麼樣
楓橋經濟實力雄厚,全鎮擁有工業企業5007餘家,規模以上企業86家,其中市級規模企業17家,苗子企業9家,上市企業2家,省級以上品牌37隻,從業人員4.2萬餘人。基本形成以紡織服裝、機電(汽配)製造兩大產業集群為支柱,針織、塑料、建材等產業協同發展的多元化經濟格局。
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2.8億元,銷售收入138億元,國內生產總值46.4億元,工業性投入13億元,自營出口2.69億美元。
服裝業是楓橋的支柱產業。全鎮擁有服裝規模企業40家,年銷售超億元企業5家,集聚了步森、開爾、情森、海魄等一批全國同行業中有較高影響力、知名度的規模企業。品牌擁有量在全國鎮鄉中居領先地位,有中國馳名商標4隻、中國名牌產品3隻、中國出口重點扶持品牌2隻、國家免檢產品8隻、中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1隻, 32家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襯衫名鎮」,被國家服裝檢測中心命名為「中國名優襯衫之鄉」。近年來,楓橋鎮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切實加大對服裝產業的培育提升,以「企業集群化、產品系列化、設計高端化、市場多元化、效益擴大化」為統領,著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致力打造「中國服飾名城」,現產品不斷豐富,以生產中高檔襯衫、西服、西褲為主,並向休閑服、T恤等多元化系列產品發展;產能不斷擴大,具有日產襯衫13萬件,西褲1.5萬條,西服1500套的生產能力。
楓橋紡織業具有相當規模。現有企業3980多家,其中年銷售5000萬元以上的紡織企業7家,紡織機械2萬余台,具有年產各類布料8億米的生產能力。產品品種豐富,有襯衫布、牛仔布、裝飾布等。目前,內、外銷形勢良好,內銷主要以與服裝企業配套為主,外銷主要以中東國家和歐洲市場為主,前景十分廣闊。
機電製造業發展迅猛,在楓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現有機電製造企業369家,其中有天立環保、齊鯉光電、東星科技等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骨幹技術企業10多家,上市企業1家,從業人員4600人,2011年全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近30億元。楓橋汽配業主要生產載重汽車制動閥系列產品,品種齊全、質量領先,生產銷售量占國內同類產品的70%以上,近年來不斷開拓國際市場,一些企業產品出口到東南亞、南美、中東、俄羅斯、非洲等國家地區,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汽車制動閥系列生產基地,被業內喻為「制動閥之都」。
展望十二五,楓橋鎮堅持「主攻工業、決戰工業」不動搖,繼續以市「6+2」產業體系為指導,全力構建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工業產業集群。
3. 中國最大的服裝加工基地在哪裡
中國最大的服裝加工基地為寧波。
截止2012年,寧波市擁有各類服裝生產企業3000餘家,年產服裝近15億套,佔全國服裝總產量的13%以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服裝生產基地、中國服裝品牌基地和出口服裝品牌基地。並且涌現了雅戈爾、杉杉、羅蒙、唐獅、洛茲、太平鳥、培羅成等26個中國馳名商標和20個中國名牌。
在「2010-2011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中,申洲、雅戈爾、維科、杉杉、博洋、中鑫毛紡、布利傑、康爾、甬南、愛伊美、獅丹努、三邦線業等多家企業均榜上有名。服裝是寧波城市的一張靚麗名片,產業綜合實力居全國同類城市之首,有全國最大的西服和襯衫品牌企業。
其中,服裝、針織以及家紡這三大類產品,在全國產業最集聚、總量最大、最有優勢和最有影響力。
(3)中國規模以上襯衫生產擴展閱讀:
全市規模以上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40億元,同比增長3.3%。規模以上服裝企業(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調整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204家,主營業務收入194.24億元,同比增長9.06%。寧波服裝企業的效益持續高增長,贏利能力繼續回升,利潤總額19.89億元。
紡織服裝產業既是寧波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又是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領先全國的時尚產業。產業鏈完整,產品結構也比較合理,有明顯的產業集群優勢。長期以來,對發展寧波經濟、促進勞動力就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寧波已成中國最大服裝生產基地 年產服裝近15億套
4. 我國紡織工業的現狀前景
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紡織業近年來依靠科學發展觀,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一、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紡織行業向更強邁進
「十五」期間,紡織行業在推動科技進步、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方面亮點頻現,並取得了突出成就:行業的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2005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利稅總額、利潤總額分別達到1231億元和690億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104.6%和133.5%。與此同時,全行業的資產負債比2000年下降了5.2個百分點,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由34412元/人提高到51099元/人,紡織工業的市場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
國內裝備製造技術的提高和國際先進技術裝備的加快引進,使行業裝備和技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十五」期間,我國國產成套設備基本達到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棉紡行業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比重超過50%,比「十五」初期提高了20個百分點。
多年來制約紡織行業產業升級的印染後整理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國產印染面料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十五」期間,國內紡織面料出口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長,5年擴大了1.4倍,出口服裝的面料自給率從「九五」期間的50%提高到「十五」的70%,帶動了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這些數字是紡織業近幾年取得的成就的量化體現,而成就的取得有賴於全行業成千上萬企業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
「這5年,是中國紡織行業發展最快、步子最大的5年。行業在發展速度、技術進步、質量效益、市場活力、融入全球化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績,這進一步證明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完成中國工業化的最後15年,紡織工業仍將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紡織工業發展與改革工作會議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的總結令人振奮。 二、在新型工業化道路自主創新,成功「亮劍」
然而,即使在最亮眼的業績面前,中國紡織行業仍然面臨著提升競爭力的巨大壓力。用科學發展觀審視「十五」期間中國紡織行業的發展可以發現,盡管紡織行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嚴峻問題。行業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還大多處於加工供貨的低端環節,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自主品牌的實力薄弱,行業體制和機制存在問題較多,生產方式、經營管理機制和產業鏈整合控制力還不適應紡織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此外,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貿易摩擦等也是紡織行業在發展中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在令人警醒的差距面前,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只有加大研發投入,攻克核心技術,提高品牌貢獻率,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在年產45000噸粘膠短纖維工程系統集成化研究項目榮獲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同時,年產20萬噸聚酯四釜流程工藝和裝備研發暨國產化聚酯裝置系列化、PA6/PE共混海島法超細纖維及人造麂皮的系列化產品開發和產業化、熱塑性高聚物基納米復合功能纖維成形技術及製品開發3個紡織項目也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高分子製版感光材料項目則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近年來,紡織行業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項目獲得國家獎項。
山東魯泰紡織有限公司開發出的300支純棉色織襯衫,單品價格高達5000元,代表了當前紡織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全國最大的無梭布織造生產基地——山東魏橋創業集團,以無結紗比重達到100%、精梳紗比重達到85%、無梭布比重達到80%的技術實力,提前實現了棉紡行業「十一五」規劃目標。
2006年,中國紡織機械行業新產品產值達到114.42億元,同比增長了41.33%,積極發揮著裝備行業對紡織業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年產15萬~20萬噸的大型聚酯成套裝置,不僅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而且萬噸單位投資從8500萬元下降到1300萬元,使化纖行業在國產裝備的武裝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紡織行業在產品開發、設計和織造工藝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紡織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也得到了提高。「山東魯泰的高檔色織襯衫能夠擁有世界1/3的市場,一靠科技,二靠品牌。」魯泰集團董事長劉石禎道出了自主創新、成功「亮劍」的真諦。三、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國家戰略推動行業發展
2007年是國家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重要一年,也是紡織行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年。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對人均GDP增速達到6.6%的預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將存在更大的增長空間。
在解讀國家「十一五」規劃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高度概括了國家戰略對紡織行業的推動作用: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紡織工業由大變強,這是國家對紡織工業發展的要求;支持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和以優勢產業為重點的「走出去」戰略,使得紡織工業成為我國新時期在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中最有提升潛力的競爭性行業;
針對國家科技進步指導性攻關目標,紡織行業已經確定的「28+10」攻關項目,包括新材料、新工藝、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以及重點應用基礎科研項目攻關。一系列以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為主攻方向的發展目標和蓬勃實踐,都表明「紡織的好日子剛剛開始」。心得體會:作為紡織系的一名學子,我目前最關心的是紡織工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它關繫到我以後能否在紡織行業更好地發展下去,和所學的知識能否更好地運用出來。現在看到紡織技術不斷在創新,品牌不斷地升級,連制約紡織行業產業升級所遇到的問題都能很好地解決,並給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甚至還獲得了國家科學的最高獎項,心理挺高興的。這說明了我國紡織現狀挺好的,前途光明,並不斷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還起到了引領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基本完成中國化的最後15年的促進作用。
5. 義烏除了供應全球三分之二聖誕樹還供應什麼
美媒稱,距上海以南高鐵1小時車程的義烏據稱生產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聖誕裝飾品。義烏是一個內陸城市,人口約120萬。根據杭州海關的月度記錄,在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之間,義烏周邊的600餘個工廠和作坊生產了價值30億美元的聖誕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