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搭配技巧 > 塔塔爾族帽子怎麼做

塔塔爾族帽子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2-08-15 03:19:29

㈠ 塔塔爾族服飾有何特點

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夏天喜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大多數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綉花。

在冬天,男子喜戴黑色捲毛皮帽;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再披上一塊紗巾,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皺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紅珠項鏈為裝飾。

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上穿寬袖直領、對襟開胸的白襯衫,外加黑色齊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長衫,腰扎皮帶。褲子一般也是黑色,寬襠緊腿。腳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長筒皮靴。

女性城市居民喜歡穿寬大的連衫帶皺邊的長裙子,顏色多為白、黃、醬色,上裝的袖口都很小。

腳上穿的是皮鞋或花皮靴。喜歡戴鑲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還要加上一塊大頭巾。通常的裝飾品有耳環、手鐲、戒指、項鏈、胸針等。

鄉村女性居民一般都喜歡扎頭巾,戴小帽的很少。身上穿的也是連衫長裙。塔塔爾族婦女善刺綉。塔塔爾族的服飾干凈、整潔、艷麗、雅緻美觀。

塔塔爾族很重視帽子,不論男女在各個年齡段都會有相匹配的帽子,不同場合戴不同風格的帽子,有做客戴的、迎客戴的,還有逢年過節戴的。

㈡ 塔塔爾族民族刺綉啥樣

刺綉是塔塔爾族婦女最擅長的技藝之一。她們靈巧的雙手,不僅在各種服飾上綉出令人賞心悅目的花紋,同時還在枕頭、被單、床圍、牆圍、桌布、窗簾等室內物品上綉出多姿多彩的圖案。姑娘出嫁的婚禮服,更是她們顯露自己才能與智慧的天地,一方方圖案,一朵朵花卉,無不表達著姑娘溫順、善良的性格和對新生活的美好希望與追求。塔塔爾族小夥子們通常也都以姑娘刺綉技藝的水平來作為擇偶標准,但無一例外的都會被姑娘們的高超本領所折服。

傳統的民族刺綉工藝中,塔塔爾族刺綉有自己獨特的工藝,相傳已久。塔塔爾族婦女是刺綉的能工巧匠,她們將豐富多彩的自然界花形,通過高度的藝術提練,概括、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民族情趣的圖案。常見的圖案多為各種花卉草木造型,並大量運用幾何圖案,使圖紋更富有變化。在過去,幾乎每一位塔塔爾族婦女都會刺綉。

塔塔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引起了重視,專門下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方案和保護制度。按照『保存瀕危的,保護現有的,發展有生命力的』思路,將塔塔爾族刺綉確定為塔塔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的重點,倡導各鄉鎮、街辦的婦女開展刺綉等相關傳統手工藝活動,使塔塔爾族刺綉這一民間傳統手工藝能夠傳承下去。

㈢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㈣ 不同民族的穿戴習慣。詳細點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西面開門,以避免。房屋呈方形,更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非常干凈。室內砌土炕掛毯掛在牆上,開龕,並飾以各種花卉圖案。飲食,他們麵粉,大米是主食,如奶茶,配上烤饢的麵粉。有許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有抓飯。肉粥,面條,面條,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燒烤等。喜歡吃冬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肉,羊肉和雞,鴨,魚,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和凶禽猛獸,所有動物的空腹抽血。維吾爾族傳統服飾是,男人和女人都穿著4笛花帽子。男人一般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用綉花圖案上衣。喜女人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飾物,多梳小辮的女孩,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有禮貌。在長輩或朋友面前,用右手在胸前的中央,然後身體前傾,反復打個招呼。遊客們回家的熱情好客。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燈光,優美,速度快,變化,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旋轉。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同時與傳統業務,而傳統的手工藝十分發達,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布,銅壺,小刀,民族樂器,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最哈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可以拆下來扛不住圓形氈房,冬天客廳平土。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吃的牛,羊,羊奶製成的奶皮黃油,乳酪,奶疙瘩,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牛奶等。在牧區,牧民和多肉,鮮肉在夏天吃,冬天,吃了好乾熏前羊肉,吃像馬腸子。肉熟後,把它削成片,帶補丁,洋蔥,大蔥,胡椒混合,成為哈最喜歡的「納仁」。此外,哈薩克人還吃馬油,小米,白糖混合,「傑艾尼提,」饢「包兒顫」,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一般穿冬天的羊皮,狐狸,狼和斗篷大衣的絮狀物駱駝,搭配皮褲和更多的縫制,它被稱為「Xialibaer。」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衣服,外套對襟棉大衣在寒冷的天氣,穿的孩子,狐狸,狼的外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帽帽流蘇花貓頭鷹羽毛。哈薩克族牧民阿勒泰地區,身穿白色涼帽,女性穿著白披著絲絨圍巾戴在寒冷的天氣,伊犁哈薩克地區穿著圓皮帽。哈薩克族牧民穿著長統靴,靴子外面穿冬天的毯子縫絲襪。哈好客,招待遊客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和宰的羊。吃的時候,一個葷菜一個羊頭的所有者是在客人面前的第一款產品,客人將有所回升,盤中的羊頭之後,在右邊臉頰羊頭砍自己的一塊肉給吃了,然後切羊耳給業主未成年人的家庭,然後返回到羊頭所有者。

西安哈薩克族男性和女性的好騎。年輕的男人喜歡摔跤和刁揚,喜慶和歡樂,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青年最喜愛的娛樂節目。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業務,與漢族的經濟和文化親密接觸,喜歡園藝,庭院花卉,盆栽植物的房子養,講究衛生。飲食,肉是有限的,以牛,羊,駱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的肉。飲食有其自身特點,家庭飲食一般拉條子,拌面,揪片子,包子,花捲基於烤餅和香豆子,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豬肉,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慧喜歡喝茶,主要是喝茶,紅茶,綠茶和陀。當招待客人,一般還加白糖和茶的日期。服飾,分散的城鎮和韓輝穿著基本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多中年男子頭戴鴨舌帽,身穿白色襯衫,藍色外套和棕色坎肩。年輕婦女穿黑色純PU蘇青大襟衫外套。已婚婦女一般有平頭,身穿白色,藍色布帽子或圍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年輕女性戴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多圓活蒙古包,被稱為「蒙古包」。蒙古包的門朝南開必須在烤箱屋頂中間的蒙古包下。在牧區,蒙古族住平房,室內土炕。蒙古人喜歡吃乳酪,奶粉,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奶酒,喜歡喝茶。蒙古牧區主要吃各種食物和蔬菜,喜歡喝葡萄酒。

蒙古族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性和女性都喜歡穿條紋長袍蒙古,紅,黃,綠綵帶腰領帶,穿著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了老人,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當節日或婚禮禮服穿蒙古。無論是女性喜歡穿裙子或冬季服飾搭配彩色圍巾頭。蒙古族的熱情好客。當招待客人,先擺上乳酪,黃油,麵粉口糧和各種茶,而且還喝茶後祝酒。然後羊肉結束,客人都在整羊。上板羊骶骨尾部相連的所有者,淋上羊頭沒有的臉,遞給了刀的客人。羊頭的客人切掉一隻耳朵,然後切了一塊肉,然後將刀還給失主,主人才動手雕刻,客人可以自由地吃手。為了表示尊重和熱情的客人,主人把自己的酒杯,讓大家可以試試在這里。他們的長輩和老師蒙古特別尊重。無論何時,對於老年人來說,說「你」,門口,坐著,喝茶,吃烤麵包所以讓老年人引領,「巴格西」歷來被用作接送客人招待。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牧民住蒙古包一輪被稱為「博子羽。」在夏季,住在附近的河平原,搬到陽光普照的山谷在冬季。粘土多壽命結算柯爾克孜扁方形,周圍有壁龕和天窗,住宅種蔬菜和水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黃油,牛奶疙瘩。人誰喜歡的綿羊奶,馬奶,酸奶,牛奶,新鮮的馬和綿羊肉和大米等細糧件。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人都喜歡戴帽子,身穿白色蕾絲綉花T恤,冬天穿黑色,藍色「袷袢」,穿著寬大的褲子,搭配高筒靴。女性喜歡穿對襟上衣,飾以銀扣,也穿長裙和較低的多石榴石本傑明皺連衣裙,黑色馬甲和夾克袷袢的。女孩子一般喜歡紅色的衣服,戴著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的海狸帽子。年輕人和老年人都喜歡穿高筒靴綉圖案。許多未婚婦女梳小辮,雙辮吧婚後改變。裝飾品大多是銀,如手取食,耳環,項鏈,戒指等。有些人還穿的圓鑄銀片胸鰭的模式。柯爾克孜族的民族熱情好客,重禮儀,在那裡遊客必須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其是最受人尊敬的熱情好客的羊。當移動時,鄰居想招待彼此的羊,以顯示告別或皮卡。

村莊。從庭院房屋,庭院種植蔬菜。門和多向南開。客廳的窗戶和櫃子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良好的剪紙,剪紙紙糊的窗戶都裝飾得非常美麗。 ,在飲食上,要面對,大米是主食,喜歡吃牛奶,黃油,奶油及其他乳製品。吃狗肉。秋天的習慣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冬季和春季的食物。也喜歡在農閑打獵,捕魚和魚腌好的魚蠟。在服裝,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士穿對襟上衣,褲子系在腳踝,現在的年輕人穿著制服,西服,婦女愛穿裙裝。錫伯族重視禮儀。在家庭生活中,論資排輩,晚輩行長老「打千」儀式。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從向西與父母和兄弟姐妹,東北每年開始時的那一天,作為周年之際,整個「牛錄」(旗),每個人都到野外娛樂活動伊犁,在農歷新年後絲帛移動4月18日。

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和奶製品,是使每天的食物和茶,喜歡吃庫爾納斯達克(豆燉肉)和蜂蜜糖漿。 「娜仁」食之民族風味,而且還附上食物的熱情好客。烏茲別克傳統的房子有多種形式,圓潤的頂層稱為「阿瓦」普遍平面呈長方形土房,一間帶壁爐取暖等等。

烏茲別克的家庭大多是父母與未成年子女一起回家,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那裡的維吾爾,塔塔爾婚姻傳統。

烏茲別克傳統的衣服穿男性和女性的特點是各種各樣的花帽子。帽綉了花的,有用的或黑色的絲絨燈芯絨生產。有時候,女人戴頭巾加帽還在外面。男子穿及膝,斜領,名為「托尼」,腰間的三角形綉花腰帶任何袍的權利,婦女穿大的多石榴石禮服,沒有皮帶。一般穿靴子。婦女穿「和土耳其人」(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式襯衫領邊,打開他的胸部和袖口的蕾絲往往綉有彩色圖案,體現了烏茲別克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TINU思」面板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市烏茲別克人穿西裝。

塔吉克塔吉克位於約3000米的山谷後的大小,每年春季播種大麥,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夏天匆匆高寒草甸放牧牛群,回村海拔秋收,冬,半游牧定居生活的半衰期。塔吉克溫飽必須適應生活及其他特點的生活環境。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大衣,皮帶,再加上光滑的羊皮斗篷冷的時候穿的孩子高大的圓帽,黑色天鵝絨的臉,道路刺綉花邊的數量,而邊緣掉頭向下,捂住耳朵和臉頰可以王室雪,已婚婦女部背部圍裙,戴裝飾簾圓頂綉花棉帽可以保暖,外出時在方形白色頭巾帽系紅領巾新娘的部門。男人和女人穿氈襪,穿百搭柔軟的羊皮靴子,用氂牛皮底鞋,軟固體,適合爬山做。塔吉克人喜歡吃奶油,酸奶,奶疙瘩,奶皮等乳製品,喝牛奶肉上好食品。

塔吉克村落,大多是方形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磚。車頂行李架樹枝,秸稈抹上泥,稻草混合。打開門向東,一般靠近角落。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的家庭一般都是三代,男性一家之主。出生的嬰兒是一個大的婚禮,家人和朋友聞訊前來祝福。撒上麵粉嬰兒以示吉祥。塔吉克人講究禮儀,貼心的服務,誰花了一件事,即請客人去做客。忌用腳踏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避免接近羊圈的僱主或踢羊,這會被認為是無禮的。避免食物倒在地上一頓,所以店主收拾碗碟離開,交談時忌帽子。

韃靼韃靼食品,各種可口。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烤的食物),沙里瑪阿西(熟食),這要歸功於古埃及(小煎餅用麵粉和雞蛋和肉類,乳酪,黃油,大米做成的結束並提出其他烘焙),各種油煎餅,烤餅,油炸包子,餅干,調味料,釀造飲料和各種烹飪等等。

韃靼房屋多用土坯,磚,石材,木材等建築材料。有土,點的木房子,一般朝陰面的門打開。韃靼比現場更套房,客房建在城牆之外,從一個庭院,以及廚房爐灶,饢坑。為了防止食品腐敗變質,每個倉庫或醫院都是障礙,挖一個坑,把易腐食品在夏季,冬季,冰雪將進入這個儲藏室被稱為「帕子」游牧韃靼適應生活,住在帳篷里。塔塔爾族傳統服裝,男人通常穿綉花白襯衣,外加短腰排扣背心或黑色長衫和黑色褲子,喜歡穿黑色和白色綉花帽,身穿黑色捲曲的毛皮帽子在冬季。女人與珠鑲嵌花帽為美,像白色,黃色,甚至是紫色的襯衫搭配褶邊連衣裙。老年人穿的白襯衫,黑色腰部加上短坎肩兒率領左前方。在正常情況下,許多布帶,秋,冬,身穿毛皮帽子,身穿各種長大衣,短襖,年長者加套鞋的。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穿西裝,時尚。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飲食為主的麵粉,大米和馬牛羊肉類,禽肉及蛋類為主。在新疆,由於長期和穆斯林族群生活在一起,雖然在豬肉不忌諱,但很少吃,和東北地區達斡爾族不同。花樣品種的大米,面條,面條,烤饢,等等,基本等同於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喜歡吃涼面3-5在春天的幾個月,臘月28吃臘八飯。達斡爾人的庭院為方形或長方形。門向南,一般都不會反對醫院門口。為您的客廳與西屋,西屋,南炕為貴。達斡爾人有敬老,協助和熱情好客的傳統。較舊的崇高威望的社會,在各種場合被年輕一代所推崇,不管人們是否認識對方,要互相幫助的義務,為客人,即使在生活中有困難,也願意接受。

達斡爾族最大的節日是春節,在臘月的一天祭祀,掃墓,玩通宵夜,新年的問候和大家一起,問候語,然後男性和女性長輩穿上節日的服裝,門新年。達斡爾族的問候,因為我的性別認同不同的區分禮儀手勢和其他。楊伊斯蘭教和少數族裔過宰牲節。郭孔輝開齋節更庄嚴,維多利亞,哈薩克等民族在古爾邦節比較隆重。蒙古,錫伯,達斡爾,像漢春節。後
穆斯林國家一般都實行土葬,首先宗教人士給者擦澡,然後白色的郭石,木匣通過把屍體埋葬的墳墓挖開進行提前。當埋人,不相信伊斯蘭教的婦女不準去墓地。第七天去世後,第四十天一個星期舉行股東周年紀念活動,請一個亞軍誦經,請家人和朋友吃飯,這個儀式被稱為「是紫兒。」

㈤ 塔塔爾族民族工藝有哪些

塔塔爾族的民間刺綉工藝品,是獨具民族風格的工藝美術品之一。塔塔爾族婦女是剌綉的能工巧匠。她們將豐富多彩的自然界花形,在寫實的基礎上,通過高度的藝術提練,概括、誇張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民族情趣的圖案。常見的圖案多為各種花卉草木的造型,並大量運用幾何圖案,使圖紋更富有變化。

塔塔爾族民間剌綉的工藝方法可分為:絲線手綉、絲線結綉、「十」字花綉、「米」字花綉、鉤花剌綉、挑花剌綉、串珠片綉等。一般在帽子、頭巾、枕巾、手帕、床單、袖口、領口、衣襟上剌綉各種花卉草木,結構大方、色澤明快、形象逼真,給人清秀美麗之感。

塔塔爾族的帽子是一種精湛的工藝品,它的做工精細,顏色鮮艷,光彩奪目。夏式的帽子,分男式和女式兩種,男式帽子,大多用深黑、墨綠、淡綠色的綢緞或平絨作面,用淡黃色、金黃色金線綉花,也有不綉花的棗紅面黑帽沿的單帽。

女式帽子,大多用深紅、淡紅、紫紅的金絲絨或平絨作面,用咖啡色或棕色平絨作帽沿,用白色或乳白色絲線綉花,其圖案以一朵或二朵鮮花構成,富有詩情畫意。也有用各色絲線串連閃閃發光的各色珠子綉成的小花帽,戴起來雄姿勃勃、精神抖擻。

㈥ 塔塔爾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塔塔爾族的服飾十分講究。男子喜歡戴黑、綠、橙、紫紅色絲絨綉花小帽。青年人穿領邊和袖口上綉有花邊的翻領白襯衫中青年人多穿藍、灰、紫、黑色緊腳褲、皮靴或皮鞋。年長者多穿帶領、左衽的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坎肩兒。在一般情況下,多系布腰帶。冬秋兩季,頭戴皮帽,身穿各式長短大衣、短襖和用珍稀動物的皮毛製作的皮大衣,年長者在皮靴或皮鞋上加套鞋。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裝和時裝。婦女喜歡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姑娘們多戴絲絨小帽。少婦和年長的婦女還要在小帽上披絲頭巾,身穿各色花紋布製作的長裙,腳穿皮鞋、皮靴,年長的婦女還穿皮襪、套鞋。婦女喜歡佩戴各種裝飾品,戴鑲有寶石的金耳環、金胸針、珍珠項鏈、金手鐲、金戒指,年長的婦女還戴扁形的金耳環。金戒指分為兩種,鑲有寶石的叫「玉祖克」,一般的叫「巴里達克」。隨著塔塔爾族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其他兄弟民族交往加深,塔塔爾族婦女也穿起時裝,佩戴各種現代裝飾品。

二)住所與交通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木材、石塊等材料建築。有土房、木房之分。房頂為人字形,上蓋鐵皮,刷綠色或其他顏色的油漆。也建平頂屋,上有很厚的草泥,在頂邊置排水管道。牆壁多用石灰刷成淡藍色,安雙層玻璃窗,內層為活動式,夏天可以取下,窗外有木屜子,起保護作用。窗戶上還開有小孔,以便通風。房內的地面為水泥或磚面。在森林資源豐富的地方,一般多住木房,分別用天藍和橙色油漆刷頂棚和地板,牆壁上或窗戶上開有空氣流通孔,冬天可以緊閉,夏天再打開,既可防止木板腐爛,又可吸收新鮮空氣,保持室內涼爽。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一般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院內種植樹木、花草,修有小道、走廊,建有廚房、浴室、倉庫、廁所、棚圈、菜窖等。

為了保持食品的新鮮性,每家還在倉庫或院內挖一深坑,沿坑壁壘起石塊或磚塊,並安一活動木蓋。冬天,將冰塊和積雪放進去,夏天放易腐食品。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

此外家家都裝有一種輕巧美觀的雙扇諾蓋式大門,旁邊再開一便門,上面雕刻一些花紋圖案。

塔塔爾族不僅重視建房,而且還注重室內裝飾。室內一般都置有木床或鐵床、衣櫃、玻璃櫃、大立鏡、角櫃、沙發、木箱、高桌、椅子等。靠床的牆壁上掛壁毯,床上鋪花褥或毛毯,上置花枕頭,拉床邊、床襟。地上多鋪地毯,用布或絲絨作中長窗簾,門掛門簾。窗簾、門簾上都綉美麗的花紋、花邊。現在,塔塔爾族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縫紉機已進入他們的家庭,人們多用現代化的傢具裝飾居室。

塔塔爾族的傳統交通工具多為槽子車和六根棍馬車,城市的車身窄小,農村的車身寬大。另外有四輪車和雪橇,分乘人和拉物兩種。

三)搖籃禮和分水禮塔塔爾族認為嬰兒誕生是件大事和喜事,必須進行慶賀。當嬰兒出生後七天,親威朋友都來祝賀,舉行「搖籃禮」,外祖母要給孩子送搖床、衣服和玩具等。當嬰兒出生第4天,還要舉行「分水禮」。在這一天從40個地方提水來,給嬰兒洗澡,寓意淋浴四方之水,使孩子健康成長。主人則以抓飯或清燉羊肉熱情招待來客。

四)命名塔塔爾人的姓名稱呼別具一格。一個人的名字後面,要加上自己父親的名字,然後再加上自己部落的名字,這樣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名。如,某人叫格拉吉丁,父親的名字叫哈布都拉,部落的名字叫歐斯曼,那麼,這個人的姓名全稱就是格拉吉丁?哈布都拉?歐斯曼,簡稱可省略父名,即格拉吉丁?歐斯曼。

五)割禮來自伊斯蘭教規,割禮就是割除男孩陰莖包皮所舉行的一項儀式,通常在5~7歲時舉行。凡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都十分注重割禮,將作為一件大事來辦,要舉行降重的儀式。塔塔爾族舉行割禮之前,要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做孩子愛吃的飯,請割禮的主刀手到家做客並做手術。

六)婚俗塔塔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在經過相識、戀愛階段後,將結婚的願望告訴各自的父母。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後,男方要派兩三個親戚或者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到女方家說親。女方要熱情接待說親者。按照傳統習慣,男方在第一次提親時,女方不能立即表示同意或拒絕。說親者要在兩家之間往返幾次。女方表示同意親事後,男方的人要帶著各種食品、衣料、金戒指到女方家。在第三階段,男方要給女方送去木箱,女方舉行開箱禮,定下婚期。

塔塔爾族多在秋冬季節結婚,婚禮在女家舉行。第一天,男方的男性親屬到女方家做客,一般用炒肉、開西來爾或抓飯招待他們。新郎、新娘在各處的家裡與年輕人聚餐、彈唱。新郎佩戴大紅花,其他年輕人胸戴小紅花,新娘身穿白色婚禮服,胸戴大紅花。念尼卡之前,由男方派兩名代表到女家,女家也要選出相應的代表。按照宗教傳統習慣,這些人既是雙方父親的代表,又是證婚人。念尼卡時,新郎新娘共飲一杯糖水,互贈禮物。第二天,女家用豐盛的食物招待來自男家的婦女們,晚上舉行送親儀式。新郎和年輕人坐上六根棍馬車,拉著手風琴,唱著歡樂的歌到女家,女方在新郎腳下鋪白布毯,向空中撒糖果、錢幣,以示祝賀。新娘遷居新房之後,要凈身、做乃瑪孜,感謝真主的恩典,表示和丈夫互敬互愛,白頭到老,過幸福的生活。第三天,伴郎來到新房,與新婚夫婦歡聚一堂。晚上,新娘的女友前來送禮。第四天,伴郎陪同新郎回男家,新郎的母親和其他女性親屬要與媳婦舉行見面禮。給媳婦贈送金戒指。第五天,男方回請女家,這種請客儀式叫「其拉克」婚後,新郎要在女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過小孩之後再返回男家,塔塔爾族把這叫「克亦吾萊提吾」。屆時,說親者還要到女家,表示接新郎新娘之意。雙方經商量,選定「接親日」。「接親日」這天,男女雙方各請自己的客人,以示「迎親」和「送親」。送親時,新娘的母親陪送碗具、被褥、地毯等嫁妝。迎親時,男方要請客,舉行迎親儀式。

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塔塔爾族改變了一些習俗。在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影響下,塔塔爾族的結婚儀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內容,在許多方面與上述兩個民族有共同之處。結婚一般需經「說親」、「訂小親」、「訂大親」、舉行婚禮四個階段,並發結婚請帖,用瓜果、糕點、熟肉、熱饢、抓飯招待來客。新娘生頭胎時在娘家分娩,給孩子起名,舉行搖籃禮。男孩滿7歲時舉行割禮。

按照傳統習俗,通行以一夫一妻制為基礎的小家庭制。婚後就同父母分居。婚禮都在新娘家舉行。結婚前幾天男方要把為新娘准備的服飾、炊具和食品等送到新娘家,結婚之夜,新郎和伴陪的青年們坐著馬車,拉著手風琴,唱著歌兒到新娘家。婚禮開始,新婚夫婦共飲一杯糖水。象徵甜甜蜜蜜,白頭到老。婚後,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家住上一個時期,有的甚至要等到生過一個孩子後才到男家。視離婚為最大恥辱,很少有離婚現象。無論男女,只要提出離婚,都會受到鄙視和責備。而且,誰也不願再同他(她)結婚。

七)喪葬塔塔爾族的喪葬風俗是按伊斯蘭教規要求形成的,遺體一般在當天或第二天、最多為第三天埋葬。墳地都是公用的。習慣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後的第三天、第七天要舉行三天祭、七天祭。塔塔爾族帶孝的方法是,男子頭戴黑布,或者是左臂戴黑布;女子頭戴白紗布。服孝期間不做飯,由鄰居送給他們吃。人死後及埋葬時都要念經。此後,還要舉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塔塔爾族把這種活動稱作「乃孜爾」(條禮)。

塔塔爾的周年祭活動比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墳墓外,還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祭祀活動。按傳統習慣,如果妻子死了丈夫,一年之內,妻子頭包日巾,早晚對丈夫哭喪,以示悼念。

八)禁忌塔塔爾族最忌諱豬,不吃豬肉;禁食驢、狗、騾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內);禁忌把豬肉帶進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澇壩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澇壩內洗澡、游泳;忌與婦女開玩笑和動手動腳;忌在有群眾的地方光著上身,更忌穿背心到塔塔爾人家裡去。

㈦ 格格帽(旗頭)怎樣做.謝謝了(跪求)

中國陶瓷│中國絲綢│東周圖說│風雲遼代│民族│印刷│園林│建築│

民族館> 風情篇> 滿族

民族概述
中華英才
各族人口
民族分布
自治地方

其他民族 阿昌族 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鮮族 傣 族 侗 族 德昂族 獨龍族 東鄉族 達斡爾族 鄂倫春族 俄羅斯族 鄂溫克族 仡佬族 高山族 漢 族 回 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赫哲族 京 族 基諾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黎 族 珞巴族 拉祜族 僳僳族 滿 族 苗 族 門巴族 蒙古族 仫佬族 毛南族 怒 族 納西族 普米族 羌 族 畲 族 水 族 撒拉族 土 族 土家族 塔吉克族 塔塔爾族 佤 族 維吾爾族 烏茲別克族 錫伯族 瑤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壯 族

滿族

「旗袍」與「馬褂兒」
「發冠」與「旗鞋」
「六合一統」瓜皮帽
「滿洲餑餑」與「滿漢全席」
救駕傳說與敬狗崇烏鴉
努爾哈赤與八旗制度
尊祖敬宗修家譜
原始多神的薩滿教
「雪地走」與「采珍珠」

「發冠」與「旗鞋」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發冠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同男孩一樣,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顱後發,編成辮子垂於腦後,一直到成年方蓄發留辮。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發冠了。

旗頭

發冠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發冠」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這種綉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上一頁〕 〔下一頁〕

關於我們 站點地圖 版權聲明 幫助信息
--------------------------------------------------------------------------------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10-58812506

㈧ 塔塔爾族服飾的裝飾品

塔塔爾族婦女的服飾艷麗而且大方。通常穿連衣裙,多為白、黃、紫、紅等顏色,素雅中透示著嬌艷。也喜歡穿一種鑲有半縐邊長裙,腳蹬「喀以喀」花皮鞋或長筒靴。頭戴鑲有很多色珠的綉花小帽,帽上披一塊彩色透明的紗巾,配以金、銀、珠、玉等各種質地的耳環、項鏈、胸針、手鐲、戒指等不可缺少的飾物,伴以熱情、爽朗的性格,更顯得楚楚動人。

㈨ 少數民族所穿戴的服飾

2、蒙古族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4、藏族

[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5、維吾爾族
[服飾特色]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綉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綉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7、彝族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撒尼婦女的花包頭,象傳說中的阿詩瑪一樣,至今,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多為心靈手巧的姑娘親手製成,長約3 米,寬約0 . 1 7 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綉有數條彩色圖紋,花色圖紋的優劣,標志著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擇偶的一個標准。因此,花包頭的製作十分精緻美麗。每逢喜慶、外出,姑娘們都要穿上嶄新的民族服飾。花功夫纏包頭,要經過七、八道手續才能完成,被當地群眾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徵。 彝族不同支系服飾各異,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勝枚舉,相對而言,男子的傳統服飾特色已經不多。不過,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他們在頭頂前腦門蓄一綹長發,象徵男性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彝族俗稱「天菩薩」。川、滇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扎出一長錐形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習稱「英雄結」。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故用毛毯護身,俗稱,「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0.33米左右的旒須。製作一條擦爾瓦,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象徵。

9、布依族
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11、滿族
[服飾特色] 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 0 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13、瑤族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14、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荷包上綉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綉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16、哈尼族
[服飾特色]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著。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18、傣族
[服飾特色]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19、黎族
[服飾特色]
黎族所生產的棉織工藝品馳名中外。尤其是「雙面綉」最為出色,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後背花等。黎族服飾圖案的取材,多採用平日喜聞樂見的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以及幾何紋等。但不同地區有所側重。這些圖案的造型稚拙誇張,構思大膽巧妙,運用直線、平行線、方形、三角形等構成整齊的富有裝飾風格的花紋圖案。在色彩上,一般採用紅、黃、白等幾種,配色和諧,絢麗華美。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銀箔,雲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綴以貝殼、穿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更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

20、僳僳族
[服飾特色]
僳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歡穿民族服裝。各地服飾大同小異。根據服飾的顏色分為黑僳僳、白僳僳、花僳僳。聚居在怒江一帶的白、黑僳僳族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長裙;已婚婦女戴大銅環,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料珠為飾。年輕的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海貝或銀幣,並在海貝上刻有簡單的橫豎紋或小圓孔。一些貴重的胸飾可值一二頭黃牛。永勝、騰沖一帶的「花僳僳」,服飾較為艷麗美觀,婦女均喜歡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綉許多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裙長及地,行走時長裙搖曳擺動,顯得婀娜富麗。 各地僳僳族男女服飾都是麻布長衫或短衫,褲長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喜畜發辮於大腦後。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紅珊瑚,以示在社會上享有榮譽和尊嚴。
21、佤族
[服飾特色]
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 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 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製成。上面刻有精緻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22、畲族
[服飾特色]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23、高山族
[服飾特色]
過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著身體毀飾的習俗,如拔毛、鑿齒、穿耳、束腹、紋身等。4 0 年代中期以後,這些習俗逐漸趨於衰退,但其殘余影響還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體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夾子拔,女性以細麻線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燒,並不覺得痛苦。 鑿齒,是在十二歲至十六歲時,拔掉左右兩個門牙或兩個犬齒。有的直接用小鐵棒抵在牙上用石頭敲掉欲拔之牙。有些無拔牙缺齒習俗的支系,願將牙齒染成黑色,以黑齒為美。 穿耳,尤以排灣人與阿美人的男子最為突出。他們耳垂穿孔較大,一般用鉛盤,貝殼和竹管做耳飾,並將琉璃珠用絲線連在雕有花紋的竹管一端,結扎在腦後的頭發上,來防止擺動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習俗。束腹帶是用厚竹片彎成的,兩端鑽孔,穿麻繩以勒緊,勒扣在後腰。從十二三歲起直到五六十歲停止,晝夜都緊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發達健康。 紋身,各支系具體情況不同,有的男紋女不紋,有的女紋男不紋。有的以紋身為美飾,有的以紋身為勇武的象徵。受原始宗教的影響,認為紋身可以得到祖先靈魂的保佑,去災免禍。除紋身外,還有紋面的。無論以什麼方式毀飾身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美觀、勇武、聯姻、紀功、尊貴。

24、拉祜族
[服飾特色]
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愛穿傳統服飾。拉祜西支系婦女喜歡裹0 . 3 米多長的黑色頭巾。最末一端長長地垂及腰際。有地方婦女還有用黑布裹腿的習慣。黑色衣服上綴以色彩斑斕的圖案,顯得格外莊重富麗。拉祜西婦女穿窄袖短衫飾以彩色布條;或穿裙子,間隔出紅、黑、白三色。她們出門時,總是肩挎背包,既裝物品,也顯示自己紡織技藝。 瀾滄縣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藍黑布拼制而成,下邊鑲一條較寬的藍布邊,頂端綴有一撮約1 5 公分長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則用黑布長巾裹頭。婦女穿花邊衣服,也用黑布包頭。 現在,青年小夥子多在對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們則在衣衫下襯上一件白汗衫,下擺露在筒裙上面。他們認為,白色與黑色相配,象喜鵲一樣漂亮。
25、水族
[服飾特色]
水族男裝在2 0 世紀4 0 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 」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物。
26、東鄉族
27、納西族
[服飾特色]
本世紀中葉,麗江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
,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綉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穿船形綉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綉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嵋。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經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綉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鬥,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28、景頗族
[服飾特色]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29、柯爾克孜族
34、布朗族
[服飾特色]
布朗族穿著簡朴,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
35、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喜留鬍子,頭戴黑色或白色圓帽,身穿白汗褡,青夾襖;婦女頭戴蓋頭,喜佩耳環、手鐲等金銀首飾。

36、毛南族
[服飾特色]
毛南族婦女多穿青色或藍色右襟上衣,配上銀飾手鐲,藍白相襯。男子則穿唐裝或琵琶上衣。

39、阿昌族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緻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40、普米族
[服飾特色] 按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只能穿長袍大褂,1 3 歲以後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成年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帶;婦女還以發辮粗大為美,喜歡用氂牛毛和黑絲線編入發辮之中,盤於頭頂;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綉一道紅色綵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後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

41、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襯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藍色無領對襟長大衣,腰系一根腰帶,右側掛一把小刀。腳蹬野公羊皮長筒靴。頭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絨作面的圓形卷邊高統帽。身跨駿馬,往來賓士於草原、雪山間和白雲下,顯得十分威武、瀟灑。塔吉克婦女的裝束鮮艷奪目,更具魅力。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綉花棉帽。帽的後部較長,可遮住雙耳和後頸。青年婦女的帽子上鑲有很多飾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綴有一排色彩華麗、熠熠閃光的珠子和銀鏈,配以耳環、各種寶石項鏈和稱為「阿勒卡」的圓形銀胸飾,顯得嬌美、艷麗,楚楚動人。當她們外出時,帽子外要披一條數米長的紅、黃或白色大頭巾。

42、怒族
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
44、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人的服飾豐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馬褲、皮靴或皮鞋,女的穿連衣裙(俗名布拉祺)。中年人多穿漢族服裝或西服。年輕人則愛隨社會的潮流,喜歡穿時裝。
46、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 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德昂族認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緻,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因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並以多為榮。 此外,在德昂族的飾品中,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男子包頭巾的兩端、胸前,婦女衣服的下擺、項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飾有彩色的絨球。這些絨球如同朵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前和項頸間,鮮艷奪目,別具一格。 過去,德昂族還有漆齒紋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馬、花草等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
47、保安族
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50、塔塔爾族
在服飾方面,塔塔爾族男子喜歡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綉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歡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寶珠項鏈為裝飾。
如今,身披精美的獨龍毯已成為獨龍人民特有的傳統服飾。一般男女上身用一幅獨龍毯斜披並從腋下拉向前胸,前後的布片任其自然垂落。下身穿麻布短褲。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右肩右臂穿襯衣或完全袒露。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渾身煥發出一種粗獷的野性。獨龍男女均喜愛裝飾品,尤其是青年女子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同時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既美觀又實用,為獨龍女子裝飾自己的組成部分。

52、鄂倫春族
在長期的游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飾文化。狍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極好。不同季節的狍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狍皮毛長而密,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狍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 這種帽子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做而成。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皮做兩只假耳朵縫上,狍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只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狍子而出現誤傷。

與塔塔爾族帽子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歲冬季外套 瀏覽:836
日劇高清SV 瀏覽:788
日本漫畫大姐姐穿旗袍 瀏覽:782
鐵銹紅褲子配什麼顏色衣 瀏覽:635
羅麗星克萊爾電影有哪些 瀏覽:664
2016新媽媽女配角 瀏覽:382
我想搜旗袍 瀏覽:694
金惠秀的倫理電影有哪些 瀏覽:170
杭州網店女裝衣公司 瀏覽:19
臨湘白色真皮皮帶批發 瀏覽:492
冬季旗袍親子裝 瀏覽:88
可以看肉的電影 瀏覽:344
有一個男的是順豐小伙的電影 瀏覽:462
泰國搞基男愛 瀏覽:148
景甜助力商務女裝第一品牌 瀏覽:585
日本推理片在線觀看 瀏覽:949
黑色格子裙配什麼衣 瀏覽:907
旗袍如何點綴幼兒旗袍 瀏覽:938
帽子成了我的委託人免費 瀏覽:450
旗袍走秀有什麼不同 瀏覽: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