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首府銀川。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陝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總面積6.61萬平方公里,位於四大地理區劃的西北地區。
② 回民為什麼要戴白帽子
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現在回族男子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四五歲的兒童,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的都喜歡戴這種標志回回民族的「號帽」。當回民過節參加會禮時,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銀河。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製作,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
③ 寧夏回族女的辦護照能戴白帽子嗎
不能,護照相片標准要求是要脫帽,頭發不得蓋住眼睛和耳朵……
④ 為什麼回族有戴白帽子的習俗
回族人戴的白的帽子叫回回帽,也稱「禮拜帽」。是回族人的一種服飾習俗。
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叫回回帽也稱「禮拜帽」。回族的民間傳統男帽。流行於全國各回族聚居區。是一種以白、黑色為主的無沿小圓帽。白色帽在春夏季戴用,用棉布或白線製作。黑色帽在秋冬季戴用,用呢絨或毛線製成。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⑤ 回族人帶的小白帽,怎麼帶上去就不掉呢
因為帽子比較深,通常大家去穆斯林用品店買的時候會選擇一個大小合適,剛好卡在腦袋上的, 因為質地硬, 帽子是剛好被撐開卡在腦袋上的, 所以就不會掉下來了。
回族的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5)寧夏的怎麼帶白帽子擴展閱讀:
回族回回帽的來歷:
乾隆八年,地處西北黃土高原的河洲,一位年青的哈志回國了,他的名字叫馬明心(教內尊稱道祖太爺)。相傳他九歲那來隨同叔父去麥加朝覲,不了中途遭遇沙暴,父子失散。他無意中與一位神秘的蘇非老人邂逅,蒙真主的佑助,他被老人援救,脫離沙海,後又經老人指點,步入葉門道堂。
二十五歲那年,他受葉門篩赫的指令回國傳教,同時,他帶來了三件法寶:《麥達藝海》、《穆罕麥斯》、「奧拉特」。他所傳教門名為哲合忍耶。從服飾上講,他唯一與眾不同的是禮拜和干「爾麥里」時頭戴六角號帽。
從此,凡哲合忍耶教下,都把禮拜和干爾麥里時戴六角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二百多年來,從末改變過,使之成為一種傳統和特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回回帽
⑥ 回族男人頭戴小白帽是為什麼
你好!
有的學者說,戴伊斯蘭教徒無沿白帽是為了禮拜叩頭方便,達到額頭、鼻尖著地,全身心貫注在一點上。如《回回原來》一書載;「叩頭交還一點心,生時面地是根本。」回民叩頭時認識到,人生活在士地上,也要死亡在土地上,這是誰也不能違抗的規律,人類之所以能生活,應報答真主的恩賜。所以,無沿白帽以稱為「禮拜帽」或「白孝帽」。後來,回族男子應生活需要,認為白帽輕薄涼爽,物美價廉,方便易做,便成了男性穆斯林普遍的頭飾了。
回族因地區、季節不同而帽飾有別。如北方回民冬天由於天冷頭涼,多戴藍、黑平絨或呢子圓帽。雲南的回族喜戴尖頂紅帽;海南島的回族則在白帽上綉出「清真言」的阿拉伯文字;寧夏山區哲合林耶教派回民多戴六角帽。
⑦ 寧夏女的為什麼戴帽子
是由於宗教,氣候各種原因共同決定的。
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現在回族男子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四五歲的兒童,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的都喜歡戴這種標志回回民族的「號帽」。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製作,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
⑧ 回族人為什麼要戴帽子
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
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現在回族男子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四五歲的兒童,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的都喜歡戴這種標志回回民族的「號帽」。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製作,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
回族人民具有反壓迫斗爭的光榮傳統,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回回民族在歷史上都涌現過不少傑出的人物,對當時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⑨ 寧夏女人為什麼戴紫色大帽子
原因如下:
寧夏大多數人都戴一種叫小白帽的帽子。說是小白帽,但其實是淡紫色的。
是由於宗教,氣候各種原因共同決定的。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紫色帽,也就是小白帽。
⑩ 寧夏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清真寺:回民按照其宗教信仰和民族傳統,每當遷居新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建造本地區的清真寺,以便於做禮拜,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沐浴、交流信息和商討重大事情等。每逢紀念日,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聚會的場所,屆時會有《古蘭經》教義、禁忌:寧夏回族主食以面、米為主,在肉食方面禁忌頗多。回民禁食豬肉,對這要求執行時極嚴格而自覺。並禁用豬皮製的皮鞋、皮衣、皮帶。禁用豬鬃制的毛刷、牙刷、禁用豬油制的肥皂、香脂等。回族禁食的食物,在獸類方面還有狗、狼、虎、驢、貓等;在禽類方面有鷹,鷂等。回族還禁食自死亡動物、動物血及禁止飲酒、賭博、拜像、求簽等。
語言:回族先民來自中亞細亞,波斯,阿拉伯等地,除了會講漢語外,在民族和家庭內部仍保存波斯語或阿拉伯語詞彙和短語。
教律、教史及宗教故事的演講。
衛生:干凈是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特有習慣,因此,水房的設備,洗具,在清真寺及每一個穆斯林的家庭,都是必備的。回族在作禮拜時一般要洗浴,飯前便後也要洗手「小凈」等。
衣著:來到寧夏,無論是銀川平原或是固原山區,你都會看出,當地回族的衣著保持著本足族的特點。呈現出多姿多採的風貌。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綉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上衣一般喜歡穿雙襟白襯杉,有的還喜歡穿白褲子,白襪子,顯得十分整潔、明快、莊重。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別是回族男的在白襯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對比強烈,清新悅目,顯得為文雅莊重。到了嚴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適方便,保暖而不顯臃腫。高寒地區的回族還喜歡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很講究。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綉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回族婦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綉花,而且喜歡佩戴金銀手鐲、耳環、戒指,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麗、俊美。近年來,城市的回族,特別是青年人,也和漢族一樣,有不少人已喜著新潮時裝,講求款式新穎別致,色彩艷麗多姿。
寧夏回民大多集中聚居,也有採取小分散方式,和漢族睦鄰而居的,一段以居住平頂土坯房、磚石土坯立木房為多。歷史上殘留的山區回民土窯洞已存在不多。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的富裕地區的回民。建造了一批起脊青磚瓦房和漂亮的新式二層小樓房,很是清凈雅觀。回族的房舍大都面南朝陽,構成四合院,或虎抱頭式。房舍四周圍牆環繞,置一別致的小門樓。院子里綴有花草,或栽種茄子、辣椒、韭菜,院外楊柳茂密,鬱郁蔥蔥,景色宜人。山區回民房舍屋檐和窗欞上雕有花飾,窗戶上喜歡貼上親手剪制的五顏六色的各種窗花剪紙,十分生動有趣。
回族門前都愛懸掛一塊潔白的門簾。走進室內,紅箱亮櫃一塵不染,古色古香的茶具擺在醒目的地方。一般家庭都喜歡在正屋中間懸掛山水花卉、聖地麥加等字畫、圖片,兩旁配有阿拉伯文書寫的對聯。伊斯蘭教反對崇拜任何偶像。虔誠的穆斯林家裡,是不掛人物和動物圖畫的。當然,近年來由於社會的發展,這些戒規已經不象過去那麼嚴格了。
回族人民喜愛清潔,講究衛生。回族村落的水井,都有井蓋防塵,打水桶決不準隨意放在地上,家裡的水桶也口朝下放置。平時,喜歡開窗通風,點燃衛生香,以潔凈環境。
寧夏回族的文化藝術
回族,在與漢族等兄弟民族長期相處的過程中,由於相互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既共同推進了中華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保持和發展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豐富了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回族通常使用漢語。民族聚居地區,除使用漢族方言外,還保留著相當數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語匯,如:多斯蒂(兄弟)、色倆目(您好)、虎失奴底(滿意)、都士曼(敵人)、伊不利斯(魔鬼)等等,這構成了回族人民經常使用的一種特殊的民族語言詞彙。
回族人民喜歡唱高亢、婉轉、動聽的民間高腔山歌——「花兒」。當你來到六盤山區和同心、鹽池一帶,無論是在盤山的羊腸小道上,牧羊的山坡上,還是在拔草的麥田裡,打穀的禾場上,以及在送媳婦回娘家的驢背上,農家小院的炕頭上,不時都能聽到或男或女、或雙或單、或領或合的花兒歌聲。寧夏花兒又稱「山花兒」、「乾花兒」、「土花兒」。花兒形式靈活,曲調優美,不用樂器伴奏,即興演唱,把手往耳後一搭,張嘴就唱,想唱什麼就唱什麼,內容非常廣泛。人們唱勞動,唱生活,唱家鄉,唱愛情,唱未來…。有兩首花兒唱道:「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子拿來頭割下,不死還是這個唱法。」、「白日里不漫花兒意不過,夜晚里不漫花兒睡不著。」漫花兒,已是回族男女老少生活、勞動、娛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婦女愛剪窗花,愛彈口弦。每當月上柳梢或星光燦爛的夜晚,在竹林蕭蕭,溪水潺潺的山莊,你經常會聽到一種令人神往心醉的「叮叮冬冬」的「口弦」聲響。它或弱或強、或低或高。或斷或續、或遠或近,十分悅耳動聽。「口弦」也叫「口琴」、「口銜子」,是一種銜在嘴邊的民間小型彈撥樂器。口弦有竹製和鐵制的兩種。竹製的,長10厘米,扯線彈奏。鐵制的,長5厘米,撥鉤簧彈奏。彈撥時,琴體中間的鉤簧里外顫動,放於嘴邊,用口腔做共鳴箱,以口形、氣息變化控制,形成音階。彈奏起來,隨心所欲,輕松自如。經常彈奏的曲調有:「廊檐滴水」、「駱駝鈴」、「珍珠倒卷簾」等。回族婦女還喜歡在口弦上繫上五顏六色的絲穗子、珠子等裝飾品,不彈時掛在衣服紐扣上,這既是愛美的表示,又是有音樂才能的顯示。
回族,喜愛武術運動,規武術為聖行。回族人民習練武術,目的用以自衛,強健身骨。明代中後期,顯赫一時的馬家槍、沙家槍、「回回十八肘」就廣為流傳,清代中後期、又盛行「教門彈腿」。回族中歷來有許多名噪武壇的武術家。回族青少年男子還喜歡在草地上打木球,在山坡上下「狼吃羊」圍方,鬥智斗勇,健腦強身。
寧夏回族的衣著
來到寧夏,無論是銀川平原或是固原山區,你都會看出,當地回族的衣著保持著本足族的特點。呈現出多姿多採的風貌。
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綉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上衣一般喜歡穿雙襟白襯杉,有的還喜歡穿白褲子,白襪子,顯得十分整潔、明快、莊重。
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別是回族男的在白襯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對比強烈,清新悅目,顯得為文雅莊重。到了嚴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適方便,保暖而不顯臃腫。高寒地區的回族還喜歡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
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很講究。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綉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回族婦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綉花,而且喜歡佩戴金銀手鐲、耳環、戒指,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麗、俊美。
近年來,城市的回族,特別是青年人,也和漢族一樣,有不少人已喜著新潮時裝,講求款式新穎別致,色彩艷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