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劻是清朝最後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擔任過軍機大臣和內閣總理大臣。起先,他只是一個窮貝勒,有時連上朝穿的官衣,都得去當鋪贖取。後來倚仗慈禧的撐腰,成了身家上億兩白銀的晚清第一巨貪。他苦心積攢的巨額財富,卻並未讓子孫長享富貴。
奕劻倚仗慈禧的寵幸,權勢日盛,大肆賣官鬻爵,收受賄賂。當時有一幅諷刺的漫畫,畫了一個老頭,頭戴雙眼花翎的草帽,戴著大眼鏡,身著袍褂朝珠,手裡拿著一把農民用的耙子,在地上摟銀元寶,可見當時人們對奕劻有多痛恨。奕劻貪污了一生,也被世人謾罵了一世。死後墓室被人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一座殘破的獅子像。他的上億家財也被自己的兒子們揮霍殆盡,他們將文玩字畫、玉器、名貴瓷器、貴重木器委託在北京開設的“品德洋行”代為拍賣。
『貳』 鐵帽子王如果遇到宰相,誰的命令更有法律效率呢
這個說不定的事情,如果是鐵帽子王的前幾代,鐵帽子王的權勢是遠遠超過宰相的,但是如果這個鐵帽子王傳了很多代,這個時候遇到宰相,就是宰相的話更有法律效率。
但是假如這個鐵帽子王傳了很多代。後代子孫,沒有在為朝廷立下新的功勛,那麼就只剩下鐵帽子王的爵位了,不再掛官職,這個時候鐵帽子王遇到宰相,是無法跟宰相分庭抗禮的。
『叄』 古代王爵封號
晉至明的國王(親王)爵的名號一般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傳統上以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接下來是「魯、趙、魏、梁、燕、代、陳、韓、宋、吳、越」等一檔次。
此外後來設立的省、州名也有用來作為國王、親王封號的,例如肅王,得名於肅州:相王,得名於相州。此外也有把兩個國名合二為一的二字國王,例如「吳越國王」,此屬特例。
宋景佑三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章得象等評定三等國名。
歷經兩宋,但凡親王即位為帝後,該封國不予封,大國:趙、晉(太宗)、韓(真宗、欽宗)、梁、宋、升(仁宗)、益、蜀(高宗);次國:曹、慶(仁宗)、壽(真宗)、潞、定(欽宗)、延;
小國:舒、英(寧宗)、觀、滑、康(高宗)、潁(神宗)、光(神宗)、寧、襄(真宗)、均(哲宗)、嘉(寧宗)、端(徽宗)、恭(光宗)、建(孝宗);以上不封。
秦、齊、魏、燕、楚、魯、陳、吳、越、夏、商、周、漢、唐、徐、冀、雍、揚、益、鎮、鄧、邠、兗、荊、鄆、涼以上為大國;衛、鄭、蔡、許、代、瀛、岐、隨、邢、涇、廣、福、華、宿、密、蘇、相、婺以上為次國;江、滕、向、黃、紀、譙、原、弦、祁、鄶、耿、介、道、酆、蔣、
簫、郕、譚、霍、夔、萊、郇、鄅、郯、笍、薛、鄖、莒、鄣、羅、郜、鄎、戴、桐、遂、管、沈、虞、應、息、任、崇、滎、扈、濮、巢、觀、安、申、虢、邾、杞、賈、鄶、䢵、巴、夷、谷、頓、麋、黎、葛、蓼、項、聃、茅、胙、庸、鄀、牟、權、甘、祭、尹、溫、毛、樊、成、
單、劉、鞏、鄘、韋、鬲、杜、呂、皖、留、邰、鄠、郿、焦、宛、酇、穰、葉、郢、鄢、湣、劇、費、繒、郚、隴、范、程、鄱、鄃、潘、涪、遼、贏、絳、汲、梧、軹、營、翕、秺、藺、易、鄗、洮、昌、翟、陸、淄、卞、綸、盧、翼、鄒、房、褒、沛、邳、彭、竇、鄂、鄴、薊、
汧、沔、沂、肅、岷、郳、鄯、莘、順、渝、郫、蒲、酅、豐、棣、儀、懷、永、盛、濟、信、義、睦、丹、恩、簡、忻、韶、循、願、雅、通、虔、資、昭、欽、珍、漵、集、和、衡、會、撫、岳、袁、桂、蘄、灃、深、洋、鄜、瓊、茂、衢、澶、德、吉、景、郴、博、賀、惠、潤、
秀、邗、頜、郃、潛、廬、澤以上為小國。
漢至明較低的郡王爵封號一般為兩字,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為王爵封號的特例,例如「恩王」、「義王」等。
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詞,加在「和碩親王」或「多羅郡王」稱號中間,例如「和碩睿親王」、「和碩寶親王」、「多羅克勤郡王」等。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二字王一般用於地位比「國王」「親王」較低的「郡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定陶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定陶、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
明清時王爵常被世人尊稱為王爺。
(3)鐵帽子怎麼寫擴展閱讀
一字王,指封號為一字的王爵。一字王為國王及親王,國名基本上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國名,一般以「晉、秦、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
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其中晉王最為尊貴,稱帝數量最多,如晉王李克用,晉王楊廣等。接下來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宋、吳、越」等一檔次,後世王朝的國號也大多來源於這些封號。著名的一字王有魏王曹操、秦王李世民等。
較一字王地位僅次的為二字王,一般用於地位比「國王」、「親王」較低的「郡王」,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長沙、中山、渤海、成都這些都是郡的名稱。
一、二字王的區別從晉朝延續到明朝,清朝的規則與前代有所不同,因為其用美字封王,故出現了二字親王、一字郡王。
『肆』 //、超級馬里奧64··第三關(海~不是雪)第六顆星星~鐵帽子怎樣得到啊具體一點
鐵人帽(綠色磚塊)
(1)到地下室有一關要從"污水"進入的關卡
(2)到這關的地底湖,尋找一隻恐龍
(3)泰山壓頂(A+Z),利用恐龍登上地底湖周圍的平台
(4)進入其中一個沒有鐵網擋住的門(有鐵網擋住的是一顆星星)
(5)進入之後會再度發現一攤"污水"
(6)進入之後就是拿鐵人帽的特殊關
(7)這關也有8枚紅色金幣可以得到星星
(8)到關卡的盡頭按下綠色開關,所有個綠色磚塊啟動
多探索一下
到第三關,頂綠盒子,拿金屬帽(鐵人帽),跳遠,朝船跳,跳進水裡,那星星(要快)
『伍』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只有誰例外
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絕大多數靠功勞獲得,只有慶親王奕劻是例外的,他是通過他本身寫字寫得好而當上鐵帽子王的,因為當時慈禧當權,因為他的一手好字而深得慈禧喜歡和推崇,當然其中也有他的背景原因,最後成為了唯一一位不是靠功勞獲得的鐵帽子王。
而恭親王奕欣後來也抓住這些機會,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雖然他功績沒有多少,但後來卻成為了權侵朝野的人物。
『陸』 鐵帽子王是八旗旗主嗎
清朝八旗的旗主不一定是鐵帽子王,姓氏不固定,旗主也不是世襲的。
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即為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 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 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 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 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 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 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 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請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 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 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 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 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 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 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 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 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 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清末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於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 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潔前 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 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 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 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 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 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八旗組織中蒙古旗與漢軍旗的建立比滿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時,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稱為左右二營。八年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正式編為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漢軍單獨編為一旗,據考證是在天聰五年正月(一說天聰七年)。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分漢軍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為四旗,七年正式編為漢軍八旗,旗色與滿洲八旗同。從明萬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組織三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
上三旗與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區別。順治七年(1650)底多爾袞死後,清世祖福臨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清世宗雍正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俗稱外佐領)和府屬佐領(俗稱內佐領)的隸屬關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實際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諸王及貝勒僅能控制其府屬佐領。又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點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隸於八旗者皆可以為兵。實際上,清代兵有常數,餉有定額,隨著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並非所有滿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後來披甲的人數占滿族人口的比例愈來愈小。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有較快的發展。入關前滿洲八旗共309個佐領,又半分佐領18個;蒙古佐領117個,又半分佐領5個;漢軍佐領157個,又半分佐領5個。八旗滿、蒙、漢佐領共583個,又半分佐領28個。清統治全國之初,由於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爭,滿洲八旗發展迅速。康熙時滿洲佐領達到669個,嘉慶時增加到681個。此後維持在這一水平上。蒙古佐領順治時增加11個,康熙時又增加76個,雍正二年(1724)定製為204個。八旗制度建立時有蒙古人編在滿洲八旗內,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領35個,又半分佐領2個,編在滿洲八旗下。順治十五年有漢軍佐領206個,又半分佐領3個。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個,又半分佐領1個。雍正十二年定製為270個。此後,因八旗生計愈來愈困難,一部分漢軍出旗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漢軍佐領減少到266個。此後終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額數,清末光緒、宣統時,實存職官約6680人,兵丁12萬人。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為了鞏固滿族貴族的統治,加強對全國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時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與綠營共同構成清朝統治全國的強有力的軍事工具,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八旗兵無論滿洲、蒙古或漢軍,均以營為單位,由都統及副都統率領,稱作驍騎營,用於駐防或征戰。並有炮營、槍營、護炮藤牌營,附屬於漢軍驍騎營。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聰時期定王公爵止於貝勒,崇德元年始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九等。順治十年()增奉恩將軍為十等。亦有異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漢人甚少。清代世職,太宗時與官名本多相同,順治四年成為榮譽稱號。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壯丁原則上三年編審一次,分正戶、另戶、另記檔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滿漢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柒』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鐵帽子”指的是世襲罔替,子子孫孫繼承爵位,不受升降,不受歷任皇帝的影響,永遠享受爵位特權與福利。可以說,這個爵位的傳承類似於皇帝的代代傳承。所以,鐵帽子王是清朝皇族至高無上的榮耀。
清朝建立三百年後,只有十二位鐵帽王。其中八件是皇太極的作品
清朝中葉以後,雍正皇帝和咸豐皇帝先後頒授了另外四個勛章。
世襲貴族不必受降職的限制。後代可以享有與祖先相同的頭銜。而且,除非他們犯了叛國罪和叛國罪,否則頭銜不會被降職或剝奪,幾代人以後頭銜會恢復。
清朝鐵帽王有多大權力?他可以直接動員軍隊!
用和碩王子代替好人
十二代王子的儀式已經傳了十代了。世襲失敗是鐵帽子王享有的第一特權,也是這個名字的來源。
鐵帽子王的第二個特權是有很高的職位。在普通人的家裡,如果有一個學者能夠升遷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那就足以自誇了。范進升職後鄰居們和岳父的態度變化,足以說明他名氣的價值。
如果你有一個高階的官員,這將是一個偉大的成就,榮耀我們的祖先和後代。因為一個級別的官員有很高的等級和高貴的地位,我們通常使用“一個人和一個部長的極端”這個詞。然而,即使他是一個等級官員,他的等級也低於一個鐵帽子王。
清朝鐵帽王有多大權力?他可以直接動員軍隊!
根據清朝官府軼事制度,鐵帽王的頭銜屬於特級軍銜,遠遠高於一級軍銜。高階公爵不如鐵帽子王高貴。鐵帽王基本上是滿洲八旗的旗主,他們的地位在旗中也是最高的。
《鐵牙銅牙紀曉嵐》中有一段描寫,生動地表達了鐵帽子王的地位。何健與金泰的煙袋有裂痕,於是拿出滿洲紅旗的背景,想揍金達的煙袋。
清朝鐵帽王有多大權力?他可以直接動員軍隊!
我從來沒有想到,金大燕寶的祖先是正紅旗的旗主,也就是和碩里岱山太子的世系。鶴壁甚至可以說是正紅旗鐵帽王的旗奴。
清朝鐵帽王有多大權力?他可以直接動員軍隊!
當時,已經是軍機大臣正一品的何丹和一等忠心的相公,不得不下跪向金泰保敬禮。即使他在街上乞討,當他認出他時,他還是會跪下來。雖然這是虛構的,但鐵帽王的崇高地位可見一斑。
鐵帽子王享有的第三項特權是遠遠超過普通官員的終身工資。鐵帽子王的年薪可達一萬兩銀子和一萬塊盧米石。
按照康熙61年的平均米價,鐵帽子王的工資可以換算成2.5萬石大米,相當於現在的35.5萬斤大米。如果說大米的平均價格是3元,那麼今天它的價值就超過了1000萬元。清代高官的年薪是銀182兩,魯米90擔。
這在當時已經是很高的收入了,但是一個鐵帽王的薪水是一個高級官員的十倍多。
『捌』 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祥,胤禵 名字都怎麼讀
胤讀音為yin,各名字讀音如下:
1、胤禔:禔有兩種讀音:zhī、tí,在這里讀zhī,閻崇年的《細說清朝十二帝》裡面有注音。
皇長子,母為惠妃納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殤,故為皇長子。曾從征厄魯特蒙古噶爾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為直郡王。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於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歲。
2、胤礽:礽讀音:réng 礽:福的意思
皇次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母為仁孝皇後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故在胤礽剛滿周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他是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國官方正史上最後一位明立皇太子。
幼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代為祭祀、監國,頗具令名,康熙帝對皇太子最為重視與寵愛,卻因教子失當、兼之康熙朝後期黨爭紛亂,致太子人格分裂,歷經兩立兩廢,終以幽死禁宮收場,被追封為親王。
3、胤祉:祉讀音:zhǐ 祉:福的意思
皇三子,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於北京紫禁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誠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喪百日中剃頭,降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同時,晉封胤祉為和碩誠親王。
雍正即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祉,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將胤祉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發牢騷,又對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後,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病逝於景山禁所。
4、胤禛:禛讀音:zhēn 禛:吉祥,多用於人名
皇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
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5、胤禩:禩讀音:sì 禩:祭祀,禩同祀,為祀異體字
皇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雍正上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禩。
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兼理藩院尚書,後轉工部。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八薨,享年45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
6、胤禟:禟讀音:táng
皇九子,雍正帝即位之後改名為允禟,清聖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異母弟,母宜妃郭絡羅氏。屬於八阿哥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受封固山貝子,封入正藍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駕崩,臨終以皇四子胤禛為繼承人。胤禩集團的希望徹底落空了。從此胤禟開始連遭厄運。
雍正四年(1726年)初,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狀二十八條,送往保定,加以械鎖,暫交直隸總督李紱監禁,令改名塞思黑。胤禟在獄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傳說是被毒死的。享年四十三歲。乾隆間恢復原名、宗籍。
7、胤䄉:䄉讀音:é
皇十子,生母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遏必隆之外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因黨附胤禩,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釋放,授輔國公品級,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胤䄉病死,年五十九歲。以貝子禮安葬,子6人。
8、胤祥:祥讀音:xiáng
皇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風根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
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9、胤禵:禵讀音:tí 禵:福
皇十四子,又名允禵,清世宗胤禛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生母為孝恭仁皇後,於雍正元年(1722年)改名為允禵。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為保衛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胤禵雖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卻是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重要的一員,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後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1725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帝弘歷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玖』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怎麼回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
在上述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中受封,屬於恩封。
和碩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鄭獻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武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
『拾』 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有多牛
清朝的「鐵帽子王」就是指被皇帝特封世襲罔替的爵位,這樣的爵位在整個清朝有十二位;在清朝歷史上,至少有數百位乃至上千位王爺存在過,所以十二位並不算多;而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中,有八位是清朝建立初期封的,靠的是軍功;而最後面三位與慈禧太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水分自然很大。
在胤祥去世五年後,雍正皇帝也因積勞成疾而病逝,他的兒子乾隆皇帝繼位,乾隆皇帝否定了雍正皇帝時期的很多功臣和措施,但卻對他的這位叔叔卻是極為欽佩,故而下旨追封胤祥,聖旨中是這么寫的:「怡賢親王公忠體國,其爵位亦應世襲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