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這是什麼牌子的衣服,史玉柱也有一件紅色的。
喬丹
⑵ 為什麼史玉柱總是穿紅色的T恤
因為他喜歡紅色的T恤
⑶ 馬雲的失敗教育課,裝得下創業的一萬種痛苦嗎
馬雲的失敗教育課,裝得下創業的一萬種痛苦嗎?
創業上的失敗痛苦,不敢跟家裡人去講,怕家裡人擔心;不敢跟員工講,怕員工離開;不敢跟投資人講,怕他不投;不敢跟政府講,怕他不給優惠政策;不敢跟銀行講,因為怕不放貸。所有的痛苦只能自己吞了忍著。有人開玩笑講,創業者未來走著走著就變成『兩院院士』了,要麼去醫院,要麼去法院。
有沒有一個場合,能夠允許甚至鼓勵創業者,說出自己的失敗,說出對失敗的恐懼和焦慮,然後接受它、放下它、跨過它?
作者:李斐然
史玉柱為湖畔學員上課
杭州西湖龍井明前茶長得最嫩的那個周末,馬雲做了一個決定。他選中當下中國最有代表性的44個商人,約他們在千島湖畔見面,然後找了個教練,把他們一個個扔到了水裡。
這還沒完。去年被他扔到過水裡的企業家們也在同一個周末趕回杭州,迎接他們的是工作人員事先考察好的坎坷路線。幫忙探路的當地人說,他們特意繞開村裡剛修好的平坦騎行塑膠道,非要找山裡不好走的小路,還指著一個幾近90度的泥濘陡坡興奮地嚷嚷,對對對,我們就要這種容易摔跤的路!
這是身為校長的馬雲為這群企業家准備的一門必修課——學習失敗。
湖畔大學校徽
馬雲所創立的這個奇怪的企業家組織叫做湖畔大學,他將其定義為一所「不談成功案例,只講授失敗」的大學。自2015年起,已經有三期企業家學員參與了它的課程。台上講課的不乏當下最成功的商界精英,馬雲、柳傳志、馮侖、郭廣昌、沈國軍、史玉柱等等;台下聽課的也都是目前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羅輯思維的羅振宇、快手CEO宿華、58姚勁波、霍英東之孫霍啟文等等……
每隔兩個月,這些外界看來的人生贏家要聚在一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研究失敗。第一關就是學習賽艇技巧——如果想要賽艇向前劃進,自己先要學會向後倒退,更重要的是,當大家坐上同一艘艇,只有所有人集體向後靠,才有可能全員加速前進。
賽艇教練告訴他們,如果能學會「向後靠」,船速最高可以提高每槳一毫米。雖然一毫米看似無謂,但在兩公里比賽里要劃180槳,抵達終點時就會成為大優勢。
於是在春風得意的江南三月,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家群體湊在一起,住進了西湖景區的民宿。他們打鋪蓋睡地板,從陡坡上一路滑下來,還要開誠布公,講述自己的失敗。他們卯足勁體味挫折,練習「倒退」,為了目標一毫米的最終勝利。
校長馬雲曾說,如果有一天要寫本書,那他會寫「阿里巴巴的1001個失敗」。「阿里巴巴的失敗」,也是今天剛剛出任湖畔大學教育長的曾鳴,在湖畔大學上的第一堂課的內容。這位中國最優秀的戰略學教授,將致力於在湖畔大學推行獨特的失敗教育,「用失敗培養中國企業的全球擔當和全球化能力」。從協助馬雲,到幫助中國的創業者,催生未來30年的企業家,成為教育長曾鳴最新的任務。
第一堂課:「中國最著名的失敗者」史玉柱
失敗學習這堂課在星期天早上開始,主講人是史玉柱,一個永遠穿著紅T恤配白褲子的光頭男人,「中國最著名的失敗者」。
他的失敗來得看似毫無徵兆。史玉柱說,巨人集團在珠海最輝煌的時候,每一篇文章都是對他的贊揚,他被稱為「中國的比爾•蓋茨」,「東方的IBM」,「世界的巨人」。但當巨人集團倒下,成功如同一場幻象瞬間消失了。他找人統計,在失敗之後一個月內,全國主流媒體連發了超過3000篇文章,批評他和他的巨人集團。他說,感覺自己一夜之間成了「中國首窮」,「活在海平面之下」,「連清潔工阿姨都比自己富有」。
「面對這樣的失敗,你怎麼過來的?」在台下聽課的正佳集團執行董事謝萌提問。
早已翻身成功的史玉柱半開玩笑地說,面對失敗,自己跟任何其他人的應對也沒什麼差別。一開始也想過自殺,但仔細琢磨了一下,這樣不行——萬一自殺成了,第二天報紙一出,「史玉柱自殺」,不僅事業失敗,還把自己弄死了,這不太好;但萬一自殺沒成,第二天報紙一出,「史玉柱自殺未遂」,自己不僅事業失敗,想死還沒死成,好像更不好了。
後來,他去爬了珠穆朗瑪峰,終於「差點要把自己弄死了」。他對上課的學員說,隔天早上醒過來,「感覺多活一天都是賺來的」。下山以後他重新開始,性格也變了,不再如最初那麼狂妄,堅持集中所有精力做自己熱愛的事,一次只做一件事,不再想著做大做全。
作為湖畔大學「失敗學習」項目負責人,徐斌介紹說,這是失敗學習的其中一種嘗試——案例分享。
「創業者有個最大的特徵:他們都是永遠在犯錯誤的人。正是因為創新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他們比一般人更有可能踏到邊界,一腳掉坑裡。」他說,過來人分享失敗,至少先知道坑在哪裡。
這的確是一個失敗危機四伏的殘酷世界。根據國家工商總局2016年的統計,中國每天有超過1萬家新企業誕生,理論上北京每160秒就可以誕生一家新公司,但在這其中,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只能存活3.7年,中小企業還不到2.5年。對他們而言,成功是一個保質期有限的稀有名詞。
「他(史玉柱)一直說一句話,失敗是成功的難產。他自己相信失敗是常態,是每個人必須要經歷的過程,甚至可能是成功的一部分。」第二期學員班主任張振翼說。
「失敗是最佳的營養。」馬雲在今年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這樣說。「我見過無數政界領袖,跟中國商界基本上所有傑出的企業家都交流過,我不是對他的權力、光芒感興趣。每個人走到這一步都經歷過無數挫折,我不斷去思考別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是怎麼跨過去的。」
湖畔大學校長馬雲提出「湖畔四為」,表示湖畔大學的使命就是培養更多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中國企業家群體。
不過,對史玉柱而言,他至少還有一個失敗後遺症沒有跨過去。在課堂開放提問環節,拋給他的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老穿紅色的衣服?
這是史玉柱第一次認真回答這個問題——過36歲本命年的時候,正好是巨人失敗的第二年,母親在過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套紅衣服。相比於大起大落的挫折時段,那年過得還比較順利。為了延續這個好運氣,他此後就只穿紅色的衣服。
所以,即便是中國最著名的失敗者,也有自己對於幸運符的執著,目標很明確——不能輸。
第二堂課:反觀自己
就在從失敗翻身的史玉柱在茶園講述自己的失敗故事同時,研討失敗的企業家組織了另一場分享會。在湖畔大學位於西湖風景區里的主校區,湖畔大學第一期學員正在復盤自己過去一年的失敗。
負責失敗學習項目的徐斌說,最初他們覺得失敗課主講人必須得像史玉柱這樣,「跌到谷底,再絕地反擊成功」,但依照這個標准找來找去,符合條件的並不多。
「我認為史玉柱談的根本就不是失敗。他只不過是成功中拐了一個小彎兒而已,統共也就兩年時間。」一期學員、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說,「所以說本質上我們學習的是成功,那一段失敗只不過是大成功的前奏罷了。如果有一天,湖畔真的邀請了一個世俗意義上完全的失敗者來分享,而不是找一個曾經失敗過的成功者,那我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新突破。」
所以在新學期的課程上,失敗學習開始第二條教學路線——讓仍處失敗低谷、遭遇事業挫折的創業者分享自己的經歷。
這也是湖畔大學筆試的第一道題:在你的成長和創業過程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次失敗是什麼?
「創業上的失敗痛苦,一個創業者不敢跟家裡人去講,怕家裡人擔心;不敢跟員工講,怕員工離開;不敢跟投資人講,怕他不投;不敢跟政府講,怕他不給優惠政策;不敢跟銀行講,因為怕不放貸。所有的痛苦只能自己吞了忍著,搞不好就出心理病了。」徐斌說,「以前開玩笑講,創業者未來走著走著就變成『兩院院士』了,要麼去醫院,要麼去法院。」
湖畔大學課堂。
在課堂上,秦致主動舉手上台分享,「我覺得成和敗,得跟失,都要有一個時間周期來考量。」
就在一年前,秦致還是上市公司汽車之家的明星CEO。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又獲得了依阿華大學計算機碩士和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回國前曾供職IBM、麥肯錫等國際大公司,是標准意義上的商界精英。但是和大多數英雄故事一樣,秦致也遭遇了敗局。2016年6月26日,在持續數月的股權之爭後,中國平安成為汽車之家最大股東,秦致出局,不再擔任CEO,後離開董事會。
「不管怎樣,我在2016年失去了汽車之家這個事業平台。我覺得這個是果,因呢?還是想自己想得多,想別人想少了。這並不是指利益上的考慮,而是我起心動念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導致很多關系沒有處理好。」秦致說。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他嘗試復盤自己的這段失敗——失敗的症結在於,沒有站在股東的角度去思考,幫助他們理解這筆投資的重要性,協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整個過程中只想到了自己,而自己對這個危機渾然不覺。
「站得稍微遠點,對自己有一個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優點,也能發現很多缺點了。」秦致說。
有次參加活動,當天工作人員時間協調出了點差錯,導致一位特別在意准時的業內大佬誤以為是觀眾遲到,當場沖台下發火:「你們怎麼回事!?怎麼這么沒有時間觀念?」
「我看著他發脾氣,突然覺得,他不知道是他自己沒搞明白,把發火對象弄錯了,也不會有人糾正他,他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真相。但事實上,他的確錯了。」秦致說,當時看著他就在想,「這不就是我嗎?」
第三堂課:理解未來
在忙著采龍井茶的茶園旁邊,史玉柱的失敗課開始新環節。他向台下學員提問——現在政策、環境、市場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窗口已經關閉了,未來應該怎麼樣選擇?
加速更迭的企業生命周期對所有身處其中的商業決策者都是一個挑戰。柳傳志來上課時,帶了一沓列印好的名單,上面寫著十年前評選的中國十大商業領袖,挨個發給學生,然後讓他們在裡面找,現在還活著的企業剩了幾個。
「我從1984年創辦企業,18年間和我同台領過獎的許多知名企業家,今天回過頭去看,絕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跡。」柳傳志曾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如果把企業定位成100年,那麼每25年,這個企業一定會有一次巨大的變革。未來30年該怎麼走,是延續原來的路繼續,還是重新走一條新的路?」謝萌說,「我現在也開始重新學習,梳理內心當中你最關注的東西。」
在徐斌看來,這是失敗學習當中的重要目標——理解未來。
他說,很多企業在現在的發展過程看來毫無問題,但站在產業終局看,或許早就跑偏了。比如很多傳統產業遇到問題,就是因為所有競爭統統只看到5年,結果一進去都是紅海。「大家看的都是5年後的市場啊。你能不能看清未來二三十年自己產業的方向呢?這很關鍵。」他說,「只顧著低頭做事,抬頭看天的時候,市場早已經變了,跟他無關了。」
湖畔大學公開課
「假設回到十幾年前,找當時如日中天的諾基亞那一代CEO,談談那時的他對未來10年的思考,再和現在的結局做對比,我覺得(這樣學習失敗)可能挺有意思的。」周航說。
當學員們在講台上分享失敗經歷時,盧洋坐在教室最後一排,拿個小本兒邊聽邊做筆記。盧洋是湖畔大學秘書長,和他一同記筆記的還有教育長曾鳴。
在他們的設想里,失敗需要一套訓練機制,就像一本創業者的失敗「本草綱目」,大到一個企業可能遇到的生死危機,小到一個錯誤決策,通過這套訓練機制,能夠得到反思。
這是湖畔正在思考的一個議題——設置「失敗的約束機制」,為失敗設防。
「在美國,越來越多地出現一些沒有出現過重大失敗,但依舊活得非常好的企業,原因就在於他們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訓練體系。」負責二期學員的班主任張振翼說,這正是他們試圖提煉的「創業者規律」——如何讓天才創業者自由成長,良好地運轉自己的公司,而免於經歷以往企業周期中的重大失敗。
比如,其中一項設想是CEO帶著CPO回到湖畔,集體復盤。「湖畔同學在這里學完了,自己改變挺大,但不管多強大的人,回到公司一定會被舊勢力拖回去,『哎老闆這東西在我們這兒不行啊』,學習失效。」徐斌說。「我們希望通過組織學習,加強組織對失敗理解的改變。」
這堂失敗課下課後,失敗學習以一場集體大醉結束,「都喝高了」。謝萌說,那一天的課程似乎對史玉柱來說也是一個驚喜,讓他意識到——原來新時代的企業家是這樣思考問題的。
反駁失敗:不能認輸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失敗學習」這個有點虛無的課題。
一個最顯著的反對意見是——「學習失敗」,不就是變相逃避問題嗎?
「今天我聽了這堂課,我自己覺得不好。」一名一期學員在當天的失敗分享課上說,搞一堆務虛的哲學化理解沒用,應該直接分析失敗,「仗該怎麼打就怎麼打」。
對有的學員來說,「失敗學習」只是一種營銷措辭,本質還是「學習別人的經歷」,「失敗只是個代名詞,你說學習失敗,高大上;你要說學習經歷,太土了,誰還來啊」?
「別看我天天嘻嘻哈哈的,實際上我每天都在焦慮,整晚整晚睡不著覺。我想要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大家,因為這個世界很殘酷,不給我們犯錯的機會。」另一個學員說,我不能接受你們這樣,心平氣和還學什麼接受失敗、理解失敗,你要不甘心,要記住失敗的痛苦,撕裂口子讓自己看著,你要復仇,不能認輸。
這恰恰是這場「失敗學習」最難的一環——面對失敗這個人性最隱秘的角落,學習到底該如何進行?要不要有邊界?
學員徒步擴展
「這件事最難的就是場域的營造,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從中反省自己。他們一開始以為只是別人在分享失敗,但實際上,他們每個人都在跟自己對話。」盧洋說,「我們做的失敗學習,不是想去揭人的短兒,而是希望藉此形成一種自省的訓練機制,在別人的失敗中發覺自己的失敗基因。」
二期學員、納恩博總裁王野說,他在失敗學習中最受觸動的地方是,將自己焦慮的失敗坦率地說出來後發現,原來許多人都有一樣的苦惱。他形容自己的失敗是:辛苦打拚7年,公司從500萬做到了2000萬,但是北京房價從一平米5000漲到了50000,「遠遠沒有跑贏房價的增長」,害得最早跟自己創業的兄弟「結局都不好」,沒能在北京安上家。他一直為自己懊惱,結果雷軍來課上分享,他也曾有一樣的感受,「做得很累,事倍功半」,因為犯了同一個錯——只憑情懷往前沖,忽視了環境,逆勢而為,「跟自己的時代過不去」。
「我覺得所謂的失敗學習,更重要的是一個讓創業者抱團取暖的地方。」王野說,因為很少能有一個場合,能夠允許甚至鼓勵創業者,說出自己的失敗,以及對失敗的恐懼和焦慮。
下一堂課:不恥敗仗,來日方長
新學年第一期失敗學習結束了,至少有一件事情在改變,現在這些參與其中的企業家,已經不再避諱談論失敗了。「看見沒,現在大家都開始聊失敗了,沒人聊成功了,成功不流行了。」開始采訪前,謝萌半開玩笑地跟自己的員工說。
他說,中國人很少講走麥城的事兒,都搞得神神秘秘,好像成功企業都是突然冒出來似的。但這些人走到今天這一步一定是經歷了人生各種折磨,摸爬滾打,能有人試著把其中要義系統地整理出來,總歸是件好事。
徐斌說,今年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所提到的「不恥敗仗,來日方長」,就是他們期待未來創業者能夠體會到的氛圍感受。「談失敗不可恥,談失敗說明你很自信。」他說。
當然,學習失敗的過程不一定總是美好的。第二期學員要組織集體徒步爬山。設計臨近終點的最後一段路的時候,校方有兩個選擇——一條路一路泥濘曲折,另一條路心理落差大,先是鳥語花香,大道平坦,但最後幾百米突然陡峭,一不留神就會摔倒。
這就像是任何一個企業會遇到的真實境遇——在公司最輝煌的頂峰,在誤以為一切都已經安穩順利的時候,迎面而來的恰恰是最致命的危機。
盡管給學員設計了一路的考驗,但在最後一關,他們還是心軟了,選了前者。一路泥濘曲折,但「辛苦得很平均」,沒有心境上的大起大落。
規劃路線的教練說,從體驗上來說,沒選的那條路固然更考驗人心、磨練意志,更接近真實創業中的危機路徑,可給一群拼了命努力、以為自己熬到頭的創業者來這么致命一擊,「實在是太殘忍了」。
對於正在經歷失敗的人來說,這份溫柔也許也是一種幫助。周航說,去年一次課後,他去找曾鳴聊天。那個時候自己的狀態「很迷茫」,准備休息一段時間,但是心裡很慌,「我不知道該休息多久,又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足夠的心力重新出發」,怎麼辦?
在長滿鬱郁蔥蔥竹子的湖畔大學校園里,散步中的曾鳴輕描淡寫地回答他,那就先晃晃,晃個六年八年的。
周航說他嚇了一跳,「啊?晃六年八年啊,都50歲了,那我人生不就廢了嗎?」
「人以後要活120歲呢,你著什麼急啊?」曾鳴回答他。
「如果你把人生的長度放到120歲來考慮,人的生活狀態一下子就鬆弛下來了。今天沒有明天來嘛,明天沒有後天來嘛。」周航回憶說,「即便失敗學習還有點失敗,但為什麼失敗了還在堅持,這也挺有意思的。盡管不知所措,但信念從來沒有湮滅過。放到百年來看,這才多久,著什麼急嘛?」
⑷ 為什麼史玉柱總是穿紅色衣服
說實話,我估計這樣的人都找大師看過的,穿什麼顏色衣服有將就的。嘿嘿,我也信這個
⑸ 哪些企業家大佬在穿衣上不講究
大場每天早晨都會為「今天穿什麼衣服」而煩惱
而小職則不會
全是單色襯衫T恤的他告訴大場
那些成功又多金的人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
比如馬雲、喬布斯、扎克伯格??
馬雲曾被網友批評穿衣不得體
他自嘲道:因為知道自己怎麼打扮也搞不好了,所以乾脆破罐子破摔??
而事實上他只是把精力和智慧
都用在了阿里巴巴的戰略方向上
比爾蓋茨曾經也表示
對自己的外在毫不在意,經常穿錯衣服
不管是當初微軟的發布會,還是退休之後的田園生活
他的著裝打扮始終如一
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
讓一切都呈現在我們面前,觸手可及
今天點什麼外賣、穿什麼衣服、坐地鐵還是公交?
越來越多的事情等著我們抉擇
如果我們把本就有限的精力
放在諸多這樣瑣碎的事情上
必然難以做好那些重要的、有價值的決定
喬布斯的「黑色T恤+牛仔褲+運動鞋」裝扮
已成為他的潮流標志
扎克伯格那一整個櫃子的灰色T恤
早已深入人心
他們同樣是不想在穿衣打扮上
浪費太多的精力
這樣樸素又統一的裝扮
不僅省去他們很多思考穿衣的時間
也讓全球用戶把更多的關注放在了他們的產品上
拒絕戴領帶的烏拉圭總統 Jos Mujica認為
領帶是個沒用的東西
既約束著脖子,又讓人忘記最基本的東西
不要在不重要且不會給人類帶來幸福的東西上浪費太多力氣
還有每次錘子發布會
都穿深色襯衣和褲子的老羅羅永浩
每次活動場合
都是穿紅色T恤和白色褲子的史玉柱
??
《瓦爾登湖》作者、美國著名作家梭羅曾經說過:
「我們的生命都被細節給浪費了。」
當我們放下那些微不足道的事
不再為這些事流汗時
生活才會變得更加容易
成功才會離我們更近
職場tips
1.不要在不重要的小事上浪費時間,要專注做好重要的大事。
2.每個人的精力有限,要把更多的精力花費在值得的事情上。
⑹ 史玉柱為什麼老穿紅色的衣服
看過<<贏在中國>>的人都知道,史玉柱總是常常穿紅色衣服,當時王利芬老師也曾問過他,問他為何老愛穿紅色衣服?當時他說他不喜歡穿其他顏色的衣服,就只喜歡紅色衣服,關於這個問題?可能誰也想不明白.不過這事難不倒我.當我在一名做雲南譜耳茶的參賽選手說的幾句話里.我終於得到了答案.原來史玉柱老師對命理有研究.他知道他的命里穿紅色衣服對他自己的事業有幫助.
⑺ 為什麼史玉柱一直穿紅色T恤
表示他的事業紅紅火火!!!
⑻ 史玉柱戴的的黑墨鏡
他的個性尚儉,一般情況下不會是很貴的名牌物。
他常年用的紫砂壺,你想不到的,只有8塊錢。
⑼ 從宏觀和微觀上說史玉柱成功和失敗的原因
重新崛起的史玉柱像個謎團,讓人疑竇頓生的原因在於他身上背負的諸多矛盾體:他曾經的「中國首負」與如今的保健品「首富」、網遊行業「巨頭」身份形成鮮明對比;他「對行業規則從來就不理會」的營銷論造就了他的成功,而這種成功卻令人無法效仿;他「孤獨者」的外在印象與「成熟穩重」、「有男人味」的內部評價實際上是兩個矛盾的結論。
近日,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商業巨人首次坦然回應:「過去的失敗緣自管理和戰略的失敗,我現在追求的是完美主義。」
采訪當天,身穿紅色T恤和白色運動褲的史玉柱醒目、惹眼,看上去非常的干凈利落。他說紅與白是自己酷愛的兩個顏色。
談到外界對其個人的評價帶有陰暗隱晦的色彩,史玉柱坦然調侃、自我剖析:「因為我曾經是失敗者。這可能就是中國文化。矽谷是容忍失敗的,而且投資人對失敗次數較多的人更信任,覺得你能避免失敗。相比之下,國內環境對失敗者還不夠寬容。」
「我沒有蔑視規則,只是創造規則」
在中國商界,史玉柱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
上世紀80年代末,史玉柱借款4000元人民幣創業運作「巨人漢卡」,賺下第一桶金;1993年,巨人推出中文手寫電腦等多種產品,成為位居四通之後的中國第二大民營高科技企業;1995年,史玉柱被《福布斯》列為內地富豪第8位;1997年爛尾的珠海巨人大廈為史玉柱帶來數億債務,他淪陷為當時中國內地個人「首負」; 2000年,史玉柱開始運作「腦白金」,後又以「神秘人」身份宣布清償巨人大廈所欠的預售樓花款;2005年,史玉柱進軍網游,推出《征途》免費網游的新規則,一年後做成了用戶數第一。
「很多行業內的人都是一開始反對我,後來又跟著我學。因為我並沒有蔑視規則,我是自己琢磨規則、創造規則。」他舉例說,「我以前玩別人的游戲時,『打怪』時動作機械,真累,致使後來我花3000元專門僱人幫我打怪。以前創立這種『打怪』規則時的說法是,為了讓玩家通過辛苦操作,珍惜升級,但是,如果這種『打怪』幾乎所有玩家都反對,這個規則肯定就有問題,所以我後來提倡端著咖啡杯『打怪』,就有人說我破壞規則。但現在大家都按我的規則來。」
同樣的「行業規則」出現在腦白金的店面營銷上。史玉柱的這一得意之作已為業界所公認。在全國各地商場上,腦白金的擺放位置、包裝盒上字體顏色、大小都恰到好處,它的黃色和藍色的主色調最顯眼,至今為很多保健品所效仿。
史玉柱給外界「商業奇才」印象的最大原因,一是他選擇了最好的兩個行業:保健品和網路游戲;二是他是天才的營銷大師。但了解史玉柱的人並不這樣認為。
劉偉,史玉柱旗下網游公司「征途網路」的總經理,15年前到巨人公司時擔任史玉柱的秘書,1994年開始做巨人集團的副總裁。「他確實是個很有銷售才華的人,但這是建立在他非常了解市場的基礎上的。」劉偉說,「他雖然是個高智商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特別勤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