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張愛玲之死的補充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別高,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張愛玲
1995年9月8日,洛杉礬警署的探員古斯曼打開大學區一所公寓的大門時,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他以前無法設想的凄艷的圖畫:一位體態瘦小,身著赫紅色旗袍的華裔老太太;十分安詳地躺在空曠的大廳中一張相當精美的地毯上。桌子上,有一疊鋪開的稿子,有一支未合上的筆。古斯曼更想不到,這個華裔老太太就是風靡華文世界的傑出女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早已預料到了自己的死。不然,她為什麼留下將骨灰撒到任何一處曠野中去的遺言?家已經回不去了,能夠回去的,已然不是家。舊日的老友殷切地邀她回上海,她固執地拒絕了,如果回去的話,上海還能是「上海」么?她要完成的,是對自我徹徹底底的放逐。在一群群柏克萊學子健步如飛、意氣軒昂的身影之間,她不緊不慢地走著,放逐是保持心靈不碎的唯一選擇。
「相片這東西不過是生命的碎殼、紛紛的歲月已過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給大家看的唯有那滿地狼藉的黑白瓜子殼。」然而,、張愛玲還是在《流言》這本小說集的靡頁放進了一張自己最喜歡的照片:一襲古式齊膝的夾祆,超低的寬身大袖,水紅的綢子,用特別寬的黑緞鑲邊,右襟下有一朵舒展的雲頭——也許是如意。長袍短袖,罩在旗袍外面。五十年後,那張照片隨同書頁一起泛黃,光陰是不能用日昝測量的。五十年後,張愛玲偏偏又翻出些珍藏的照片,一張照片一段注釋的文字,於是《對照記》成了她的絕筆。「對照」語帶雙關,既喻新時代與舊時代的對照,又喻作者面對照片時的心情。「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許多人都有同感。然後崎嶇的成長期,也漫漫長途,看不到盡頭,滿目荒涼;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入急管衰弦。急景凋年已經遙遙在望。」三言兩語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值得珍藏的生命,就只有這么些么?在對照片的否定與肯定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平凡女子的無奈,一個不平凡的女子的反諷。她微笑著,微笑著,眼淚卻不知不覺地滴到稿子上。無法不愛,也無法不恨,愛與恨在時光的流轉中反而更加刻骨銘心了。記憶如同螺旋狀的樓梯,迂迴往復,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在哪一個方向中迷失,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在哪一級階梯上永遠地停下。
陳思和先生在《亂世才女的心境》中寫道:「她在社會里永遠是個異物,拙於應對,拙於周旋,有人向她亮出各種武器——友誼、愛情、名利、災難、利用、威脅、冷漠、贊美……她一概接受,無力拒絕。也許這些對她來說都只是一抹晚霞稍瞬即逝,唯一真實的是連她也沒有過的前世的記憶。」爺爺是清朝的翰林張佩倫,滿腹經綸卻只會紙上談兵,馬尾海戰頂著銅盆逃命;奶奶是李鴻章的掌上明珠,美女兼才女,可惜40多歲就去世了。在張愛玲誕生的時候,她的大家庭的故事已經像《紅樓夢》一樣演到了最後一回。嗜煙如命的父親,新派摩登的母親,崩解的家庭,四角的院子,演繹成張愛玲筆下變幻多端的人物與場景。她十幾歲時的文字,就比一些三四十歲的作家來得老到。她把浮沉分合的家國經驗,以最華麗的文字表達出來,不借用強烈對比的顏色來表達挫敗的感受。要冷艷就冷艷到底,絕望的時代,倘不是絕望的文字又怎能相配?如果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傾城之戀》里的流蘇:「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處。傳奇里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那麼張愛玲的命運與流蘇一樣,上海的陷落成就了她。兵荒馬亂的天地之間,這個年輕的女子緩緩地伸出手去,握住的那種感覺就叫作「蒼涼」。
蒼涼是一種感覺,蒼涼是虛無邊緣僅有的一點充實。
張愛玲客死異鄉使《傳奇》最終完成。她在冷寂中死去,與一舉成名、春風得意的幾年光陰相比,漫長的是青絲化白發的寂寞生涯。在她居住的公寓里,鄰居只知道她是個寡言少語、孤身一人的中國老太大,沒有人知道她就是被夏志清教授稱贊為「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唯一能與魯迅並列」的天才女作家張愛玲。她與外界的聯系極少,當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紅遍海內外時,她依然不動聲色,彷彿那根本就與自己無關。我們很難體味張愛玲晚年的心境——是黯談還是閑適?是悲愴還是荒遠?我們只能重新咀嚼張愛玲筆下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的時代的負荷者。如果說蒼涼是女人臉上雪白的粉底,那麼日常生活里一丁點平庸的快樂則是臉頰飛起的一抹紅暈。張愛玲沒有被絕望所吞噬,她停留在街頭熱熱鬧鬧的碰碰戲旁邊,一聽便不想走了。俗么?是俗,正如她的名字。實際上,極端痛苦與極端覺悟的人終究不多,時代是這么沉重,不容易一下子大徹大悟。她既善於將生活藝術化,又滿懷悲劇感;既是名門之後,又自稱小市民。不尷不尬之中,張愛玲就這么走過來了,人類也就這么活過來了。「他們雖然不徹底,但究竟是認真的。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然而,我還是在最喜歡的小說《傾城之戀》里發現了張愛玲的秘密。當我反復閱讀「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四句引自《詩經》的句子時,眼前突然有螢火蟲一閃。在這一閃中,我一切都明白了,原來如此!可憐的女子,無論是江南才子胡蘭成還是第二任美國丈夫賴雅,都沒能「執子之手,死生契闊」,你假裝無比蔑視的,正是你內心深處無比渴望的啊!
張愛玲撒手而去,帶走的只有「蒼涼」。從此,「蒼涼」將是一個我們挪不動的形容詞;從此,都市裡的「愛情」該找另一個名詞來代替,我們都配不上這兩個字。
「每一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它的前身」,張愛玲自己究竟是不是這樣一隻不死的蝴蝶?
Ⅱ 張愛玲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死了
1995年9月8日,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死於洛杉磯,終年75歲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當時張愛玲已經死去多時了
Ⅲ 張愛玲晚年得了什麼病為什麼頻頻搬家
張愛玲作為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才女之一,想必很多人都她都是耳熟能詳。正所謂紅顏薄命,這位張愛玲的一生,也可謂是命途多舛。
張愛玲出生於有名的書香門第,她的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長女,所以她從小就能夠接受很好的教育,長大後很快成為一名著名的作家。
在張愛玲24歲的時候,她和胡蘭成結婚。然而,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便結束,張愛玲對胡蘭成是愛到骨子裡,但胡蘭成卻只把張愛玲當成是一個過客而已。這次失敗的婚姻對張愛玲打擊非常大,以至於她後半生都沒有完全從這個泥潭中走出。
後來35歲的張愛玲移民並定居到美國,遇見了大她30歲的美國劇作家賴雅,半年後兩人結婚, 但在婚後兩個月丈夫就中風,此後12年都是張愛玲在照顧丈夫,直到其丈夫逝世。這一年,張愛玲47歲。
Ⅳ 張愛玲是怎麼死的
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死後一星期才被發現,發現當天正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前一天,當洛杉磯警署的警察打開羅契斯特街公寓一間房間的門時。
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幅他們以前從未見過的凄涼畫面:一位體態瘦小,身著赫紅色旗袍的華裔老太太,十分安詳地躺在屋中一張相當精美的毯子上溘然長逝,旁邊是一疊展開的稿紙和一支未合上的筆。他們更沒有料到的是,這位逝去的老太太就是風靡華文世界的才女張愛玲。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廷重(張志沂)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黃素瓊)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親在津浦鐵路局謀得一英文秘書職位,父母和姑姑張茂淵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快樂村》。
1928年,父親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1931年,在小學寫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在同學中傳閱。同年秋,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就讀。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其中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小說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她的小說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和語言技巧無不顯現出個人的特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
她的小說無論是超越雅俗,還是對邊緣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寫,都是20世紀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無法比擬的。因此她的小說不能歸於任何一個小說流派,而是個獨特的存在,為中國小說史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張愛玲貢獻了一批文學精品,創造了寫實小說的新高,在中國小說史具有坐標的價值。
Ⅳ 喊出「成名要趁早」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晚年過著怎樣凄慘的生活
張愛玲是我國民國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女作家,才華橫溢,寫出了不少被人們熟知的作品,像《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傾城之戀》……而她的一生就如同她作品中的一些女主角那樣,過的並不如意。
出名要趁早
這句話就是出自張愛玲的筆下,張愛玲的年少成名也完全踐行了這句話。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9月,可能這九月的秋季有一點點的悲涼,連帶著張愛玲這個小小的女孩子也那麼的細膩傷感。
但是張愛玲就算死也保持了自己最後的體面,當警察進入公寓時,看見的就是這樣一幕,她身穿一件赫紅色的旗袍,安詳地躺在一張精美的毯子上,身邊還有一疊稿紙和一支筆。
我一直認為張愛玲是一個孤高清傲的女人,但是她卻為了愛情低到了塵埃里,一顆心傷的支離破碎,可見”情”這一字最為傷人,此言不虛啊!
Ⅵ 張愛玲怎麼死的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死後一星期才被發現,享年75歲。
發現當天正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前一天,當洛杉磯警署的警察打開羅契斯特街公寓一間房間的門時,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幅他們以前從未見過的凄涼畫面:一位體態瘦小,身著赫紅色旗袍的華裔老太太,十分安詳地躺在屋中一張相當精美的毯子上溘然長逝,旁邊是一疊展開的稿紙和一支未合上的筆。他們更沒有料到的是,這位逝去的老太太就是風靡華文世界的才女張愛玲。
據法醫檢驗的結果,張愛玲大約死於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張愛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於太平洋。
(6)張愛玲怎麼去世的穿著紅旗袍擴展閱讀
後人對張愛玲的評價: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
Ⅶ 一個燒餅吃上兩天,上海灘最紅女作家張愛玲晚年為什麼這般凄苦
張愛玲的晚年之所以凄慘與她的家庭性格還有婚姻生活有關。因為她家庭的原因造成了她性格的執拗。而她的性格又讓他的婚姻生活十分的不幸,而至於她在晚年的時候過得凄慘。
就是因為不幸的童年造就了張愛玲別扭的性格最終導致了人生的悲劇,所以一個人的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Ⅷ 張愛玲死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穿一身紅色旗袍呢
張愛玲死的時候,選擇穿一身紅色旗袍是因為她這一生最喜歡的衣服是旗袍,而紅色旗袍代表了她絢麗而又不幸的一生。張愛玲是我國的著名小說家,在她筆下的小說里旗袍的出場率是非常高的,每個女主人公的旗袍都代表了不同的風格和性格。
張愛玲不僅是文壇巨星,她更是一個時尚弄潮兒,二十年代四十世紀時的上海最流行的服飾便是旗袍,走在街上隨處可以看到穿著旗袍的女子,穿著旗袍的女子無一不是性感的,而張愛玲便也是旗袍大軍中的一人,她非常喜歡旗袍。
1995年的某天,張愛玲穿著自己最愛的旗袍在家裡過完了她有才華卻又不幸的一生。
Ⅸ 張愛玲和胡蘭成什麼時候死的
張愛玲原名張瑛,現代女作家,(1920年陰歷9月30日-1995年9月8日)
張愛玲享年七十四歲。骨灰火化,撒入大海。
死因 心臟衰竭
當時沒有人看見。後來公寓管理人員發現這個中國老太太幾天沒有出門,就通知了警方。當警察打開她的公寓門時,看見她身穿一身水紅色的旗袍,廁身躺在一塊精緻的純毛地毯上。那個警察說,那是他看到的最凄艷的景象。胡蘭成(1906年-1981年),中國近代作家與爭議性人物。1906年生於生於浙江嵊縣北鄉的胡村,字蕊生。1927年從燕京大學退學。於1981年7月25日在東京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