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陽系的半徑是多少光年
太陽系(Solar System),是質量很大的太陽,以其巨大的引力維持著周邊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繞其運轉的天體系統。
太陽位於距銀河系中心(銀心)約2.7萬光年、距邊緣2.3萬光年的地方。而銀河系直徑約有10萬光年,包含1500億顆恆星,太陽只是其中之一。太陽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動,大約2.5億年繞行一周,地球氣候及整體自然界也因此發生2.5億年的周期性變化。
截至2019年10月,太陽系包括太陽、8個行星、205個衛星和至少50萬顆小行星,還有矮行星和少量彗星。若以海王星作為太陽系邊界,則太陽系直徑為60個天文單位,即約90億千米。若將彗星軌道(奧爾特雲)計算在內,則太陽系的直徑可達6-12萬個天文單位,即9-18萬億千米。
本數據採用四捨五入保留三位小數(太陽系半徑數值)
⑵ 宇宙中到底有幾大行星
類地行星
在太陽系小行星帶的內側,是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們由固態的岩石和金屬構成,體積較小,密度較高,自轉較慢,表面呈固態,沒有光環,衛星較少。
水星
最靠近太陽,也是永久受害者,無法產生保護性的大氣層。因經常受到來自宇宙的撞擊,其表面日益坎坷不平。由於缺乏絕緣物,水星溫差極大,向陽面熾熱,背陽面寒冷。
金星
金星的活火山具有補償大氣層的作用,然而在高溫下,水分蒸發殆盡。沒有水,金星就無法實現使碳回歸地殼的循環。二氧化碳濃度無休止地上升,導致了不可抑止的溫室效應。金星的溫度高得可將鐵熔化,無法孕育任何生物。
地球
距離太陽的遠近適中,既可使水以液態存在,又能接受太陽溫暖的照射,因此具備生命存活所必須的平衡狀態。火山運動再造了大氣層,而水循環又使二氧化碳濃度得到控制。生物在消耗二氧化碳的同時也產生臭氧層來過濾太陽輻射。
火星
試圖演變成一個包容生命的好客之家。最初取得了部分成功,表面有了海洋與河流,不幸的是由於質量太小,沒有足夠的引力固定大氣層。
類木行星
火星之外是四個氣浪翻湧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最顯著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體積都非常大。這幾個星球的基本元素有氫和氦,是太陽系中天氣最惡劣的星球。
木星
體積相當於1400個地球,質量超過太陽系其他8大行星質量的總和。木星有濃密的大氣,而且層層壓縮,中心部位的氣體已被壓縮呈液態,其質量為地球的20多倍。
土星
盡管土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行星,重量卻是最輕的。它幾乎全部由氫氣構成。土星表面看似平靜,實際上在大氣層上部氫霧籠罩下的陣風以駭人的速度運動著。土星上的風力可達每小時1800公里。
天王星
天王星的自轉遠遠偏離了軸線,看起來似乎是繞著邊緣在旋轉。最奇怪的是,它的南北磁極與地理上的南北極完全不同。天王星早期曾受到天體的撞擊,造成了行星的逆向自轉。
海王星
海王星的內核比其他氣態星球含有更多的岩石,如果距太陽再近一些,它很可能會演變成類地行星。如木星一樣,海王星有一個和地球一般大小的風暴中心。海王星上大黑洞形成的風是太陽系中最猛烈的。
太陽系外延
在4個類地行星和4個類木行星之外,是太陽系的第9個行星———冥王星,以及「塞德娜」、「誇瓦爾」等柯伊伯帶天體。關於這些星體的定義之爭一直存在至今。
冥王星
九大行星中最小的一員,其運行軌道的偏心率卻是九大行星里最大的。冥王星繞日公轉時有一段軌道甚至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內。冥王星的體積小於地球和月亮,質量不足地球的千分之三。
「塞德娜」
體積約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表面溫度為零下240℃。它以一個較大的橢圓形軌道圍繞太陽運行,距離太陽最遠的距離超過135億公里。
柯伊伯帶
起於海王星外、終結於冥王星外的冰石碎塊集中帶,被認為是在太陽系誕生時遺留下來的。從1992年至今,人類已經發現了大約800個柯伊伯帶天體。
"X"行星
一些天文學家一直堅信第10顆大行星的存在,因為這顆被稱為「X行星」的天體可用來解釋天王星和海王星繞日公轉軌道不規則的現象。
通過電腦模擬,科學家們計算出「X行星」的質量可能是地球的2至5倍,它的軌道可能比冥王星的更傾斜,公轉一周將耗時一千多年。
(但是以後的教科書都要改成8大行星了,冥王星已經被除名9大行星)
⑶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是否有可能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肯定有可能,因為科學是進步的,不斷發展的。
摘要 你好,塞德娜絲羽絨服知名度還可以,屬於中高檔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