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為什麼帶頭巾
頭在大多印度人觀念中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有些地區認為摸小孩頭部是不吉利的,包上頭布也一種保護。
印度錫克人的頭巾是宗教規定,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力,只能穆斯林包頭巾而不允許其他印度包,勇敢自尊的錫克人為了表示抗議,號召所有錫克男人統統包頭巾以示威,並逐漸成為印度人帶頭巾的傳統。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
② 印度處於熱帶,頭上綁頭巾是因為習俗嗎他們不熱嗎
印度處於熱帶,頭上綁頭巾是因為宗教的原因習俗,當然他們也怕熱啦。
2、防暑降溫
錫克族主要分布的印度地區的西北部,也就是這里風沙橫行。錫克族人為了防暑,也為了抵禦風沙,所以頭巾的作用也體現出來了,它也可以吸汗降溫,防暑,抵禦風沙。
③ 關於印度人頭巾的問題
印度人的頭巾有很多種,最明顯的錫克人的頭巾是宗教規定,相傳,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力,只能穆斯林包頭巾而不允許其他印度包,勇敢自尊的錫克人為了表示抗議,號召所有錫克男人統統包頭巾以示威,,,有意思的是,現在的穆斯林已經不包頭巾了,而倔強的錫克人反倒把這個行為延續下來了,,,
印度的RAJASTHAN邦的人因為生活在沙漠中也有普遍的包頭巾的習慣,頭在大多印度人觀念中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有些地區認為摸小孩頭部是不吉利的,,,也許包上頭布也一種保護,,,,另外印度人在結婚等喜慶時刻也要包頭巾,新郎包白色或紅色的,而親朋好友包粉色的,,,,,在一些節日中也要包,總之包頭布是印度很多民族的傳統裝扮習俗,,日常生活和節日都可以包,,,,
④ 都說印度人因為熱,所以才戴頭巾,為什麼喜歡在頭上綁頭巾
許多人熱衷於去國外旅行,可以感受到其他國家的不同文化。從這里環境到風土人情。因為國度的不同,從而有一個全新的認知,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們也都過不同的生活,這就是很多人偏愛出國旅行的一大原因。
印度應該是大家聽起來並不陌生的一個國家,有些人是真真正正地去過這個國家,感受到印度人平日里的生活。女孩呢可以換上當地的沙粒。而男孩們也可以嘗試著像印度人一樣包上頭巾。當然,大多數人對於印度的認知都是在一些圖片或者是網路上,印度人有著自身的特色,他們的長相很有辨識度。
而且男女的打扮都很有他們國度的特色,就算是在各種著名的影視作品中,我們都可以對他們的文化略有所知,大部分時候都可以看到印度男子會包著頭巾,但也讓人不禁好奇。就算到了炎熱的夏天,他們也必須把自己的頭部給包裹起來了,他們必須要帶著頭巾嗎?
禁止其他信仰的。而作為印度的戰斗民族,西客村始終不肯向穆斯林。表示自己的。錫克族人通過佩戴更高的途徑來體現自己的尊嚴。歷史傳統一直保留到今天。在印度的總人口中,錫克族的佔比並不高,但是在各類一舉士兵的閱兵秀中,卻能顯而易見的發現,眾多待途徑的士兵。
前面說過,錫克族是印度眾多民族中的戰斗民族。主要是由於錫克族自古承上之力戰鬥力,相比其他的印度民族高出不少。因此,錫克族男子一直以來參軍者中。最後軍方只得妥協,默默許可錫克族士兵。
⑤ 印度人為什麼戴頭巾
印度人特別是印度男人戴頭巾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1、宗教信仰
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
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2、傳統觀念
印度人包頭則是和他們的傳統觀念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印度人認為,頭是人體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們非常在意頭部,認為不能隨意觸摸。如果小孩子被摸頭,會被認為是不吉利,如果大人的頭被摸了,那就等於受到了侵犯。
(5)印度人怎麼戴圍巾擴展閱讀
印度的概況
印度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
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⑥ 印度人習慣用頭巾把頭包起來,這是為何
印度人習慣用頭巾把頭包起來,這是他們宗教文化的體現,也是為了保留他們自己的文化習俗和服飾。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到國外去進行旅遊,因為國外的一些人文習俗很大程度上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尤其是中國周邊的幾個小國家,中國人都特別喜歡到那裡去進行旅遊,可能是由於當地的消費水平比較低引起的吧,還有一個國家是中國到那裡旅遊人是最多的,那個國家就是印度,很多人來到印度之後都會發現有的印度人頭上會裹著頭巾,不管是寒冷的冬季還是炎熱的夏天,他們的頭上都會裹著頭巾,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⑦ 印度服裝的頭巾怎麼固定
印度人的頭巾有很多種,最明顯的錫克人的頭巾是宗教規定,相傳,當年穆斯林統治印度的時候,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力,只能穆斯林包頭巾而不允許其他印度包,勇敢自尊的錫克人為了表示抗議,號召所有錫克男人統統包頭巾以示威,,,有意思的是,現在的穆斯林已經不包頭巾了,而倔強的錫克人反倒把這個行為延續下來了,,,
印度的RAJASTHAN邦的人因為生活在沙漠中也有普遍的包頭巾的習慣,頭在大多印度人觀念中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有些地區認為摸小孩頭部是不吉利的,,,也許包上頭布也一種保護,,,,另外印度人在結婚等喜慶時刻也要包頭巾,新郎包白色或紅色的,而親朋好友包粉色的,,,,,在一些節日中也要包,總之包頭布是印度很多民族的傳統裝扮習俗,,日常生活和節日都可以包,,,,
印度人
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約18050 萬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賈斯坦邦、 哈里亞納邦、 比哈爾邦,以及全國各大城市。 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膚色從淺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層較白,下層較黑。系由許多族源相同、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區性民族集團組成。印度並不把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看待。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語,其中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均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印地語以天城字體的梵文字母為基礎,包含較多梵語詞彙,是印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則是在莫卧兒王朝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又有土耳其語和其他語言的詞彙。其書面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公元前 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度教,為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紀,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紀印度教復興,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目前信徒雖少,但還有相當勢力。早期商人帶來伊斯蘭教。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族姓」),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麼嚴格。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 《奧義書》、 《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 歷算、 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許再嫁。寡婦殉葬之事,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余燼投河。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可來世得福。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印度斯坦人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757年爆發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義。1947年印度斯坦人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 玉米、 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刺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近年來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但在農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農經濟。